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安徽省 >>六安市 >> 金寨县 >> 汤家汇镇 >> 门山村

门山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门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门山村简介

  门山村位于汤家汇镇西北部,辖13个居民组646户,2553人,总面积30平方公里,水田面积1240亩,山场面积32300亩,村支部共有党员48员,下设四个党小组,中心学校一所,医疗室一所,现有商业、加工、服务、运输共100余家,并架有移动联通两个基站,新农村建设居民点已初具规模。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41524108 237000 -- 查看 门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门山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门山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汤家汇街道社区

  汤汇街道位于汤家汇镇腹地,由原大冲、汤汇、街道三个村合并而成,全村内14个村民组,1112户,农业人口达3982人,非农人口1518人,总人口达5500人,耕地面积1670亩,山场面积5600亩,村民代表51人,村民组长14人,村两委10人,党员119人。    丁商公路由南往北横跨全村,通村水泥路5公里。街道是汤汇镇经济、文化中心,是商贸网点、建筑业和农副产品购销集散地,有各行各业个体工商户达200多家,交通运输、装璜业也迅速发展。蚕桑、板栗、中药材生产是农户的主导产业,杂交水稻、小麦、玉米为主产粮食。    汤汇街道党总支下设三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19人,其中预备党员6人,正式党员113人,第-支部下设3个党小组,共有党员39人;第二支部下设3个党小组,共有党员41人;蚕桑协会支部下设3个党小组,共有党员38人。    经街道两委及领导组初步规划,利用本街道自然条件优势,让街道偏远山区农户,逐步向集镇公路沿线转移,安居乐业,初步启动河湾组、孙榜组新农村建设规划区域。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实行农民居住集约化的原则,合理节约和利用土地,控制分散性和随意性建设,坚持以发展新型农村配套设施,改善公共服务,节约使用资源,方便农民生产生活,突出地方特色,体现农村风貌,努力把我村新农村建设工作,推向新的发展热潮。   

上畈村

  上畈村位于大别山腹地,汤家汇镇西陲与河南省接壤,海拔500米以上,最高峰伏山海拔900米。属温带地区,总面积1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760亩,山场15025亩。全村辖8个村民组,756户,2800余人,有正式党员46名,预备党员2名,其中女性党员12名,村民代表35名。村支部委员会有3人组成,其中书记1名,委员2名。村民委员会共3人组成,其中村委会主任1名,村委会委员2名。调解委、治保委、妇联、共青团等组织配备齐全。  

门山村

  门山村位于汤家汇镇西北部,辖13个居民组646户,2553人,总面积30平方公里,水田面积1240亩,山场面积32300亩,村支部共有党员48员,下设四个党小组,中心学校一所,医疗室一所,现有商业、加工、服务、运输共100余家,并架有移动联通两个基站,新农村建设居民点已初具规模。   

银山畈村

  银山畈村位于汤家汇镇西南角,与河南商城,本县的关庙乡毗邻。是由原银山畈村,-村,西畈村三个村于2009年3月合并而成。全村总人口5017人,劳力2670人,总户数1308户,共20个村民组,村民代表53人,辖街道,中,小学校,信用社,移动公司,医院,电信,变电所,通达,元一两个矿业公司。全村总面积31平方公里,山场面积37500亩,总耕地面积2904亩,现有党总支部一个,下设5个党支部,共有党员98名(其中女党员14名,预备党员3名,60岁以上党员22名,50年党龄的7名).全村通村水泥路18.9公里,南北交通便捷,四通八达。小集镇以商业,物流为集散地,经济活跃;街道整齐,干净,文明。农业以水稻,小麦,油菜为主,经济作物以蚕桑,板栗,茶叶,天麻,灵芝为主;主要收入靠劳务输出,经济收入低,属于贫困村。   

金刚台村

  金刚台村位于汤家汇镇西北部,与瓦屋基村、泗道河村相邻,和河南省商城县伏山乡交界,属高寒山区,原名梅河村,为强力推进金刚台景区的旅游开发,更名为金刚台村。   全村辖10个村民组,570户,总人口为2204人,总面积为25046亩,其中耕地面积为1756亩(水田占971亩),山场面积为23290亩,村两委成员4人,现有党员43名,学校2所,医疗室1所,医生3人。   本村主要以茶园种植业和畜禽养殖业为经济主体,经济效益年同比增长30%左右。随着经济的发展,80%的农民都住上了楼房,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村级公路已贯通(其中水泥路为3.2公里)   

瓦屋基村

  瓦屋基村位于汤家汇镇最西北部、地处安徽、河南两少交界中,海拔高达1500米以上的金刚台佛山寺两大山脉地带。现瓦屋基村是2008年4月份由原瓦基、上塘、詹山、佛山四个村,49个村民小组撤并在一起的占全镇人口最多乃至全县人口多的大村。现全村合并共有27个居民组,1579户,6323人,山场总面积31678亩,全村耕地面积2758亩。山场以马尾松灌丛林为主,耕地以种植水稻为主,村民收入以种植业、养殖业、外出务工等收入来源。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2800多元,全村仍有绝对贫困户近200户,350人,低收入户400户,1700人,危房户300多户。村级基础建设比较滞后薄弱,201省道只擦村边而过,全村境内仅有6公里长水泥路,15公里的机耕路,交通设施远远达不到群众的需求。村境内没有大的河流,仅有山间中几条小溪河沟,耕地农作物得不到有效灌溉,只能靠天收。由于年连干旱,群众饮用水发生困难,山上没有生产地里没有高产,这些因素严重的影响到建设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   村有五年制小学一所,卫生室一所,个体小商店五处,村内没有集市商场,村民照明用电基本得到解决。广播、有线电视正在启动实施,新建楼房户正逐年增加,农用机动车户也逐年有所增加,80%以上的农户使用了固定或移动电话。   村级组织建设村党总支部一个,现有正式党员110名,预备党员3名,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5名。设立了三个支部,九个党小组,村两委成员9人,正大值班干部7人,27个居民组长,51名村民代表,村设立有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成立了党员议事会,民兵营组织、共青团组织、妇联会组织、移民理事会,村级各种组织基本健全,村新建了文化室、村部,添置了办公用品,改善了村级办公条件,健全了村级工作各项规章制度,使之村级工作正常有序开展。   

泗道河村

  泗道河村位于汤家汇镇西北部,金刚台脚下,原泗河乡政府所在地,与梅河村、豹迹岩村、铁冲乡及河南省商城相毗邻,方圆10多公里,总面积43080亩,其中耕地面积2080亩,山场面积41000亩,村内有水泥路2条,县道丁商公路贯穿境内,村道水泥路有西至东,全长10余公里,全村辖17个村民组,村内有学校7所,有初级中学一所,中心小学一所,完小1所及3个单班教学点,师生共计1100余人,医疗室2所,从业人员7人。总人口4910人,五保户38户,低保户166户,317人。   泗道河村于2008年3月份由原高冲、小铺村、焦元村合并而成。村两委成员8人,有女村干2人,年龄最大的60岁,最小的28岁,平均年龄50岁,村部设在泗道河村大园组,村部活动场所共3间3层370平方,有文化活动室,现有图书近3千册,种类包罗万象,有党员活动室、远程教育设备齐全,常年向外开放。   村设党员总支1个,下设4个支部 ,9个党小组和个体工商党小组(其中:有计划生育协会),党员年龄最大的有86岁,最小的23岁,正式党员86人,预备党员2人,入党积极分子2人,村民组长17人,村民代表58人,全村有五保老人66人,低保户166户,308人。   村内教育、卫生设备较完善,群众儿童就医、就读比较方便。村内虽然在2008年、2010年争取了项目资金,建成了两处高位引水工程,但因水源不足,有部分群众仍然是饮水困难。   村内特色和亮点的景观数十处,例:吴氏祠、曹氏祠、李氏祠等红色遗址,保留的完整无损,刘邓大军南下时驻地吴氏祠、曹氏祠、李氏祠,收留治过很多伤病员,至今在曹氏祠内留下的不家红色标语。境内金刚台风景秀丽、状观、景点之多如:铁瓦寺、新庙、泗道瀑布、晾仓石、跑马场、孔香岩、香楼石、猫儿石海螺潮天、稻仓石等以及奇形怪石,可供游人观赏。境内有名贵的中药材、天燃野生天麻、白三七、桔梗(商梗)、七叶一枝花等上百种可用中药材,山上的珍珠菜、观音茶均是有美容、降压效果的绿色食品。    泗道河村的经济发展位居全镇中等水平,劳务输出仍是我村的主要经济支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很多年青能手在外创业成果显著,全村有大小老板40余人,现有小轿车60多辆,劳务输出年创收入3000多万元。    村内有经纪能人20多人,经商20多人,年创收50万元,由于我村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森林覆盖率达92%以上,药材、食用菌是我村主要经济来源,天麻、茯苓、木耳等种植较为普遍,年收入万元以上的有100余户,经济效益很好。  

豹迹岩村

  豹迹岩村位于汤家汇镇中西部,属于高寒山区,与泗道河村、斗林村、街道、笔架山村毗邻,总面积2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030亩,山场面积27800余亩,丁商公路穿村而过达10公里,境内通村水泥路11.5公里,通过组沙石路1.5公里。全村辖18个村民组,总人口4307人。   豹迹岩村在2008年3月由原豹岩村、高山村、枣林村三个村合并而成的新村,村两委成员9人,值班干部7人,村部设在原枣林村村部,村级活动场所共4间2层,230平方米,村设党总支一个,下设第一、第二两个党支部,7个党小组,党员总数66名,村民代表54名,村民组长18人,全村五保31人,低保人口312人,贫困户110户。   村内教育、卫生设施较完善,完小一所、教学点2处,共有3个医疗室,群众、儿童就医就读比较方便,目前就是没有高位引水项目实施,群众饮用水困难。村内另有古典文物多处,其中胡氏祠属于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开发红色旅游和提高豹迹岩村的知名度和今后的经济发展起到很好推动作用。   我村经济发展居全镇中等水平,劳务输出仍是我村的主要经济支柱,“孔雀东南飞”工程效果明显,很多青年农民在外创业,成效显著,全村有大小老板,40余人,现有小轿车近40辆,劳务输出年创现金收入2000万元。   村内有经纪人20人,经商20人,年创收10万元。由于我村的森林资源较为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药、食用菌是我村主要经济来源,天麻、茯苓、木耳种植较为普遍,年收入万元以上的50户,经济效益很好。   村内有建筑队一个,建筑技术人员40余人,年工资收入100万元以上。根据我村的现有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状况,在党的惠民政策不断加大的情况下,豹迹岩村今后的经济发展将有一个崭新局面。   

笔架山村

  笔架山村位于大别山腹地,汤家汇镇北部,与铁冲乡接壤,海拔450米以上,属温带地区,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年平均气温12℃。   地形南北略长,东西稍短,四周环山近似盆地,境内有大河2条,属史河上游,总面积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318亩,山场23280亩,农作物以种植水稻、小麦、油菜为主,养殖业以养蚕、养猪为主,并盛产天麻、茯苓、木耳、灵芝等中药材。   笔架山村有红色革命遗址多处,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笔架山蚕桑学校(笔架山大庙),从该校毕业并为革命解放事业作出贡献的历史名人众多,现成为历史文物有待开发。   笔架山村由原中铺、笔架山、楼房、彭畈四个村合并而成,2008年区划调整为笔架山村。原有43个村民组,调整后为12个村民组,1222户,4631人,党员87名,村民代表43名。   村内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大堰17道,部分在2005年被洪水冲毁,无资金修复,通组土路尚有六条亟待整修,11个自然村庄没有通路。   现村两委正在积极争取资金,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争取早日改善村容村貌。   

斗林村

  斗林村位于汤家汇镇西南角,属典型的高寒山区村,与豹迹岩村、门山村、街道、竹畈村、南溪葛山村相毗邻,方园10公里,总面积13965.2亩,其中耕地面积1965.2亩、山场面积12亩、村内有水泥路2条,11.6公里。主干沙石路8公里。通组沙石路11公里,全村辖16个村民组,村内有学校三所,教师5人,医疗室2所,从业人员6人。总人口3464人。    斗林村于2005年3月份由原斗林村和原木山村合并而成。2008年3月份又与蓟庄村合并,命名斗林村。村两委成员5人,有女村干1人,年龄最大的54岁,最小的34岁,平均年龄45岁,村部设在斗林村下湾组,村部活动场所共3间两层170平方,有文化活动室,现有图书近3千册,种类包罗万象,有党员活动室、远程教育设备齐全,常年向外开放。    村设党员总支一个,下设二个支部 ,四个党小组,党员年龄最大的有92岁,最小的27岁,正式党员71人,预备党员2人,入党积极分子3人,村民组长16人,村民代表61人,全村有五保老人66人,低保户166户,308人。    村内教育、卫生设备较完善,群众儿童就医、就读十分方便,村内虽然在2010年争取了项目资金建成了高位引水工程,但因水源不足,有部分群众仍然是引水困难。    村内有头灵寺大庙一座,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主持僧人3人,大庙四周风景优雅,参观旅游的外地客人常年不断。    村内有古典文物多处,其中最典型的是李老湾李氏祠内有匾三块,一块是贞节匾,一块是女婿送给岳父的寿匾,一块是建房落成礼匾。该匾出自道光二年,价值连城,属稀有文物,目前该处正在申报红色旅游点,对开发红色旅游区和提高斗林村的知名度及今后的经济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斗林村的经济发展位居全镇中等水平,劳务输出仍是我村的主要经济支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很多年青能手在外创业成果显著,全村有大小老板30余人,现有小轿车30多辆,劳务输出年创收入2000多万元。    村内有经纪能人20多人,经商20多人,年创收50万元,由于我村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5%以上,药、食用菌是我村主要经济来源,天麻、茯岑、木耳等种植较为普遍,年收入万元以上的有50户以上,经济效益很好。   

竹畈村

  一、自然状况:   汤家汇镇竹畈村位于本镇东南部与本镇街道、茅畈、斗林南溪镇的花园、曾畈、葛山村相毗邻,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其中:西南至西北一带8组为山区,四周7组为半山区,中间盆地4个组为平畈区。   二、历史由来   竹畈原名竹插畈,相传古罗汉先生与徒路过此地,见山川灵秀,戏折竹子插入石缝中成活而得名,后来简称竹畈。   境内,张氏宗祠在大革命时期,是十二乡苏维埃政府,祠内设有苏维埃学校,当时的青年师生、农民及仁人志士纷纷投身革命,为民族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解放后,曾两次设竹畈人民公社和竹畈乡政府,是当时的竹畈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至1992年合并于汤家汇镇。   三、基本情况   全村辖十九个村民组,1052户,4149人,总面积15.4平方公里,山场面积15535.5亩,耕地面积2084.09亩,其中水田2047.69亩,旱地36.4亩,为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与庄园的格局。   境内燕岩水库下有灌溉渠道1300余米,国家黄淮海工程、麻河支流小流域治理工程在上实施,平整了400多亩土地,维修7口当家塘,有效浇灌面积400余亩,架设便民桥4座,方便村民的交通。   汤南公路由南往北横跨全村,本镇茅畈村、南溪镇曾畈村的通村水泥路与竹畈街相通,另有竹畈至胡湾、九峰至吴铺两条水泥路全长4.62公里,交通十分方便,村内里有程控电话交通点一处,固定电话有1000余门。移动手机塔一座通讯便利。有竹畈、九峰两所完小,办学条件好,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有卫生室、站各一处,乡村医生8人,初级卫生防疫工作有保障。   四、经济状况:   竹畈街道为本镇卫星小集镇,是竹畈商贸网点和农副产品购销集散地,有各行各业个体工商户数十家,交通运输业、建筑装璜业是村里主要第三产业,蚕桑、板栗、中药材生产是农户的主导产业,杂交水稻、小麦、玉米为主产粮食,全年粮食总产量约1195吨左右,油菜籽、花生、芝麻为主产油料,年产量52吨左右,2010年人均纯收入4810元。    五、村干部情况:   现有村值班干部7人,其中书记1人,主任1人,委员4人,分别介绍如下:   吴曦:自金寨县民政局选派到村任-。男1972年3月13日生。专科文化,1992年参加工作。   张行炳:村委书记兼主任、支部委员。男1965年12月5日生,初中文化,1985年参加村工作,历任村团支部书记,民兵营长,村委副主任,主任、支部委员、副书记。   张行志:支部委员,村委委员兼文书。男1953年9月6日生,中专学历,农民会计师职称,1976年参加村工作,历任村会计、文书,村长、副主任、支部副书记。   汪承启:支部委员,村委委员兼民兵营长、会计。男1965年10月8日生,初中文化,先在汤家汇派出所任交通管理员,2000年参加村工作,历任村计生专干、营长、会计。   廖家华:支部委员,村委委员兼计生专干、妇联主任。女1962年10月6日生,初中文化。1987年参加村工作,历任村妇联主任,计生专干。   蔡伟:村部干事,1969年10月1日生,高中文化。   张文星:村部干事。1987年7月生,高中文化。   六、竹畈村党支部情况:   竹畈村党支部现有党员54人,其中:预备党员2人,正式党员52人,设党小组6个,专业协会党小组2个。支部委员5人,其中书记1人,委员4人与村委交叉任职。党员中男44人,女5人,按文化程度分:小学17人,初中18人,高中10人,中专及以上4人,按年龄档次分20—40岁17人,40—50岁7人,50—60岁12人,60岁以上13人。   

茅畈村

  茅畈村位于汤家汇镇东南部,距镇政府8.5公里,高寒山区,辖12个村民组,总人口2608人,面积十平方公里,森林覆盖面78%,耕田面积1500亩,小学1所,教学点一处,村卫生室2处,村部3间3层,内设大小会议室、党员活动室、农民书屋、计划生育活动室、农组、综治办公室,共有党员63名,村民代表51人,农村低保户114户,五保户23户,东南与双河镇、南溪镇接壤,西北与汤家汇镇街道连界。    茅畈村在传说中是茅草畈,遍地茅草,荒无人烟,姓杨的户落到此地,改田种粮,久而久之把草字省了,就叫茅畈,2008年与花岩村并村,现名茅畈村。    近几年,中央、省、市、县对“三农”政策的扶持,我村经济快速发展,在与蚕桑为主导产业后,现以劳动力输出为支柱增加经济收入,人均达5000元左右,70%户盖起了楼房,家电入户率80%。    交通、信息畅通,在移民后期扶持下,村内修两条水泥路,投资80万元,村级沙石路12条,方便了农民农副产品外运,节约了费用,电视、电话覆盖全村90%,信息传播快,农民了解政策多。    社会环境良好,群众安居乐业;文化遗产,修建十八位红军、八路军烈士墓,光绪年间杨姓贞节牌坊一座,保管良好。    计划生育工作:“村为主”稳步推进,人口出生率在7‰以内,优生优育,得到落实。   


门山村特产大全




门山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