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洋村位于英川南,辖6个自然村,距镇政府所在地12.5公里,有7个村民小组,232户771人,劳动力512人,其中外出387人,耕地面积368亩,林地面积9609亩,以种植粮食、袋料香菇、木耳为主,外出劳务收入约占总收入的75%。目前该村已通康庄公路。 凤洋村与底洋村、金林村、叶坪头村、董川村、黄洋口村、新村村、王宅村、隆下村、岭头村、跃洋村、英川村、梅漴村、白坦村、张川村、寨后村、外处岙村、黄谢圩村、石状村、鲍岱村、茶园村、木岱口村、岗头村、粗砻村、坑洋村相邻。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31127103 | 323000 | -- | 查看 凤洋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底洋村 |
底洋村在景龙公路边,距离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全村共有443人,水田面积178亩,旱地面积50亩,林地面积1866亩。村落群山环抱,山清水秀。 近年,底洋村村民充分利用丰富的山地资源,坚持靠山、养山、吃山,做好“山”字的文章,发挥好比效优势,重点开发厚朴、板栗、稻田养鱼以及山羊养殖等地方特色产业,现已建成1000亩的厚朴示范基地,有效地拓宽了山区农民的增收渠道。 |
金林村 |
金林村位于英川南,距镇政府所在地2.5公里,辖2个自然村,有5个村民小组,91户,298人,劳动力195人,其中外出112人,耕地面积200亩,林地面积1071亩。以种植业生产为主,主营粮食、茶叶,收入以外出务工为主,现有高山蜜梨200余亩,此项目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目前该村已通康庄公路、装上了自来水。 |
叶坪头村 |
叶坪头村位于英川西,距镇政府所在地2.5公里,有4个村民小组,105户330人,劳动力213人,其中外出123人,耕地面积172亩,林地面积1309亩。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外出劳务收入约占总收入的75%。现有板栗100余亩,杨梅70余亩。目前该村已通康庄公路、装上了自来水。 |
董川村 |
董川村位于英川北,距英川镇5公里,现已经通康庄公里路。该村辖5个自然村,有12个村民小组,220户801人,劳动力600人,其中外出425人,耕地面积 442亩,林地面积 2732亩。本属典型的山区农业村, “高山型”气候明显,给农业的发展带来了自己独有的特征。本村还创建了“董峰高山蔬菜合作社”,这是在省教育厅和镇政府的协助之下成立,现在全村群众生活主要依靠种植业与养殖业,种植作物主要有水稻、红薯、玉米,蔬菜有土豆、黄豆、四季豆、白菜、高山皎白等高山蔬菜,养殖业以家庭养殖生猪、山羊为主。 目前我村已经建成村民活动中心,里面包括学习和娱乐的各个项目,有关于农技方面、养殖方面的书籍,还有象棋、军旗等娱乐,这增进了村民之间的感情,为进一步建立和谐新农村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相信在不久之后,我村将会成为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新农村。 |
凤洋村 |
凤洋村位于英川南,辖6个自然村,距镇政府所在地12.5公里,有7个村民小组,232户771人,劳动力512人,其中外出387人,耕地面积368亩,林地面积9609亩,以种植粮食、袋料香菇、木耳为主,外出劳务收入约占总收入的75%。目前该村已通康庄公路。 凤洋村与底洋村、金林村、叶坪头村、董川村、黄洋口村、新村村、王宅村、隆下村、岭头村、跃洋村、英川村、梅漴村、白坦村、张川村、寨后村、外处岙村、黄谢圩村、石状村、鲍岱村、茶园村、木岱口村、岗头村、粗砻村、坑洋村相邻。 |
黄洋口村 |
黄洋口村,位于英川镇东部,距镇政府所在地7.5公里,在景龙公路边,砒邻鸬鹚乡。该村辖14个自然村,325户农户,农业人口1081人,全村耕地面积436亩,旱地74亩,人均耕地面积0.40亩,林地面积7296亩。以种植粮食、香菇、黑木耳、板栗为主,全村现有板栗面积1300余亩,年产值80余万元。 近年来,黄洋口村被规划为下山脱贫点(新农村重点建设村),统筹农村经济、社会、环境和人的全面发展,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全面改善生态环境,使村容村貌、村风民风得到了明显提高,2005年被评为县级文明示范村、小康村。 |
新村村 |
新村村,位于景宁县城西北部,英川镇东部,是英川镇唯一一个少数民族行政村。距离景宁县城63公里,英川镇5公里。由新村、梅库、新堂洋三个自然村组成,全村有住户67户,总人口239人,现有党员人20人,设1个党支部。全村耕地面积103亩,其中水田87亩,旱地16亩,人均耕地面积0.45亩,林地面积848亩,以种植粮食、养殖业为主。 新村村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村中有上百年银杏树。曾被评为小康村、文明村、计划生育示范村等。同时也是村级现代远程教育试点村之一。村民忠诚朴实、热情好客、团结互助,始终保持少数民族特有的民族风情和自己的文化传统。 |
王宅村 |
英川镇王宅村基本概况:王宅村现有人口499人,其中党员36人下辖2个自然村,全村共有耕地面积240亩,山林面积3602亩。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依靠高山蜜梨、迎庆桃、食用菌、蔬菜等农产品种植和外出经商务工,2006年全村实现人均收入3407元。近年来,先后完成了村庄内人行道路的硬化、老年活动中心、团支部活动室、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工程建设,添置了台球桌、棋类和卡拉OK等文化娱乐设施,极大的改善了村民的生活质量。同时,村里还规划了生物质气炉、村道环境整治和绿化等项目。曾获得县级先进民主法治村、环境卫生村、文化示范村、文明村以及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称号,成为英川镇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 |
隆下村 |
隆下村距离镇政府所在地4公里,全村共有803人,水田面积417亩,旱地面积70亩,林地面积5516亩。村落群山环抱,山清水秀。 近年,隆下村村民充分利用丰富的山地资源,坚持靠山、养山、吃山,做好“山”的文章,发挥好比效优势,重点开发英川板栗、薄壳田螺以及山羊养殖等地方特色产业,现已建成800亩的板栗示范基地和450余头的山羊养殖示范基地,有效地拓宽了山区农民的增收渠道。 |
岭头村 |
岭头村位于浙江省景宁县葛山乡西南方向,距离葛山乡政府7.5公里。下辖岭头、地棚坑、山后、黄场、大坪等5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全村耕地面积440亩,林地面积2474亩。 岭头村平均海拔650多米,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8℃,年降雨量1850毫米左右,无霜期280天左右。 农业是岭头村的主要产业。以种植单季稻和马铃薯为主,辅助种植中药材,养牛大户1家,农业产值达20万元。 交通、通讯方便,通往镇区水泥路于2008年正式通车,有电话近50部,文教事业稳步发展,目前,村级卫生所已通过验收。 结对单位是景宁县交通局运管所。 |
跃洋村 |
跃洋村,位于浙江省景宁县城西南,属英川镇,距离英川0.4公里。与英川、王宅三村互成鼎足之势。原称下洋村,因重复改为跃洋村。辖1个自然村,3个村民小组,105户,345人,汉族。耕地面积178亩,林地面积984亩。 |
英川村 |
英川村位于景宁县西南山区,海拔430米,距县城63公里。东接沙湾镇,北倚葛山乡,南与庆元县毗邻,西和北与龙泉市交界,属高山丘陵地区,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村中山峦叠嶂、群峰林立、高耸入云,共有人口806人,耕地面积296亩,林地面积1738亩。 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底蕴让这个地处偏远的英川村向世人展示了它独有的魅力,这里有英川高山蜜梨、田螺、南瓜籽等绿色食品;这里有英川菇民戏、木偶戏、龙灯庙会等特色文化。 |
梅漴村 |
梅漴村在景龙公路边,距离镇政府所在地2.5公里,全村共有244人,水田面积130亩,旱地面积20亩,林地面积1148亩。村落群山环抱,山清水秀。 近年,梅漴村村民充分利用丰富的山地资源,坚持靠山、养山、吃山,做好“山”字的文章,发挥好比效优势,重点开发厚朴、板栗、稻田养鱼以及食用百合种种等地方特色产业,有效地拓宽了山区农民的增收渠道。 |
白坦村 |
白坦村以驻地得名,位于英川东南部。清代林姓开基,村后有岩,白色;村头有石壁,遥之相对,在阳光照射下,石壁映白光。村以岩名,方言白坦,即白岩。1951年建白坦行政村,属隆川乡。1958年为生产队,属隆川管理区。1961年为生产大队,属隆川人民公社。1984年建白坦村民委员会,属隆川乡。1992年,属于英川镇。白坦辖白坦、隆下坳、里坳3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132户,424人,多林、刘、全姓,余姓:马、吴、陈、柳、叶等递次。耕地246亩,主种水稻。村傍坑流,分上下两半,均倚山面水,条块状聚落。村中央有10棵千年古名木—大柳杉,整个村庄呈现出安静祥和的气氛。 |
张川村 |
张川村位于英川镇西南,毗邻凤洋、寨后行政村,座落百山祖山脚,距离英川镇所在地7.5公里。辖张坑、白坦岙2个自然村,九个村民组164户507人,耕地面积301亩,林地面积8493亩,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368元。 张川村地处万里林山麓,属山区及半山区,海拔800米,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年均降水量1800毫米,全年无霜期达268天,土壤以酸性沙质黄壤和香灰土为主,土质肥沃而润泽,山上林木葱笼,常年云雾弥漫,非常适合种植香菇、黑木耳、高山蜜梨、高山蔬菜等。另外,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丰富,农民群众非常勤劳,改革开放后,外出务工成为寨后村村民的一条创收路子。 |
寨后村 |
寨后村位于浙江省景宁县西南,于庆元县的合湖乡交界,座落百山祖山脚,属英川镇,距离英川镇所在地7.5公里。辖寨后、大湾、际下、里坑4个自然村,八个村民组202户639人,耕地面积298亩,林地面积8216亩农民人均纯收入4163元,是革命老区村。 寨后村地处万里林山麓,属山区及半山区,海拔650~800米,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年均降水量1800毫米,全年无霜期达268天,土壤以酸性沙质黄壤和香灰土为主,土质肥沃而润泽,山上林木葱笼,常年云雾弥漫,非常适合种植香菇、黑木耳。另外,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丰富,农民群众非常勤劳,改革开放后,外出务工成为寨后村村民的一条创收路子。 |
外处岙村 |
外处岙行政村距英川镇地理直线3.5公里,驻地外处岙村,平均海拔1000米。辖外处岙、大坑头、大畔三个自然村,三个自然村的村名均以自然环境命名。林地面积2105亩,耕地217亩。辖5个村民小组,现有121户,450人,以张姓为主,吴、叶、胡姓次之。村庄依山傍水而建,四周青山环抱,茂林修竹,溪水潺潺,风景怡人。大部份房屋始建于1980年以前,外墙均以黄土筑之,内以杉木、松木构之。在上世纪60年代,勤劳的外处岙人民曾获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妇女十英雄”荣誉称号。现已建康庄路、通自来水、装有线电视。经2010年村庄整治,村内已浇水泥面、建有公厕,村貌焕然一新。 |
黄谢圩村 |
黄谢圩村概况 英川镇黄谢圩村是瓯江支源源头、座落凤洋山山脚,距离县城70公里,离乡镇所在地10公里,全村辖2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全村总面积13451亩,共有242户,784人;现有耕地面积499亩,林地12652亩,其中毛竹514亩,森林覆盖率90.1%。 黄谢圩村主要经济收入以农业生产和林业为主,全村主要特色农副产品有香菇、木耳、竹笋等;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村民外出经商办企业,也是黄谢圩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黄谢圩村村级经济还可以,森林资源较为丰富。 |
石状村 |
石状村概况 石状村位于浙江省景宁县城西南,属英川镇,距离黄湖2.5公里。辖1个自然村,3个村民小组,78户,331人,汉族。耕地面积241亩,林地面积1641亩。石状村位于高山地带,森林资源丰富,环境优美。近年来在镇政府的关怀和帮助下,石状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再是以前一穷二白的的穷村,村农业产业得到了发展,村容村貌得到改善,康庄公路的建设使石状村于外界的交通更为方便,同时也为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
鲍岱村 |
鲍岱村,位于浙江省景宁县城西南,属英川镇,距离黄湖1.7公里。辖鲍岱、黄坦、郑源3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161户,219人,汉族。耕地面积308亩,林地面积4108亩。村庄依山而建,四周青山环抱,茂林修竹,山野人家之境,风景怡人。 |
茶园村 |
茶园村辖三个自然村,有11个村民小组,农户333户,人口982人,劳动力660人,土地总面积7808亩,其中耕地487亩,林地面积7321,茶园村是外出人口最多的村庄之一。最多外出地是云和、温州等地,的茶园自然村是A类险情村,于2005年搬往云和、龙泉等地。 |
木岱口村 |
木岱口村,位于浙江省景宁县县城西南方向,原为黄湖公社、黄湖乡所辖,1992年撤乡并入英川镇。因原行政村所在地木耳口被英川水库淹没后,改称木岱口村。辖4个自然村,105户,268人;耕地面积261亩;林地面积10082亩。 |
岗头村 |
岗头村,约始于清朝中后期(1800-年之后),据说,早先是由两位有名之士来到这里,看到这里的山水清秀,便决定久居于此,繁衍生息,于是有了现的降头村。此村历史算是有许岁月,在经后的历史过程中,曾出过几位在当时有威望一人,值得一提的是一位刘太公曾出任过处州千总兵。于是在留下了当年的相关的牌匾和桅杆。村里有先人留下的古民宅、古戏台、古桥等古迹,还有一条走了不知多久的古村道,两边的特色古民宅和门槛上的词匾,都反映出了曾经历史。民国时期,降头村隶属于鸬鹚乡后因历史变革又划于英川区岭头乡,最后合并于现今的葛山乡。现有人口116户349人,海拔1000多米,是景宁县海拔最高的一个行政村。 |
粗砻村 |
粗砻地处葛山乡西部,距离乡政府10公里,全村共有农户133户,人口441人,劳动力319人。全村党员20名,其中外出13名,村两委共8人,其中女性1人。2011年全村人均收入4562元,全村共有土地面积4227亩,其中耕地面积385亩,园地75亩,林地3767亩。2009年底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已完成,全村每户都用上自来水;2010年完成村级公路硬化;2011年已完成村庄整治工程,改栏改厕近60户,大大改进村容村貌。村中两边毛竹和森林茂盛,生态环境优美,近年来,村两委班子团结,以农民增收、林业增效、农村稳定带领村民共谋发展,大力发展林业、香菇、木耳产业等适合村民增收的新路子。目前养羊大户1家,农业产值达20万元。 村平均海拔680多米,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6℃,年降雨量1850毫米左右。 结对单位是景宁县保险公司。 |
坑洋村 |
坑洋村距离英川镇政府所在地3公里,辖三个自然村,五个村民小组,129户,451人,主要生产粮食、黑木耳、香菇及养殖业。是个多山多水的小山村,近年来大量的劳动力外出,使农户收入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