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浙江省 >>丽水 >> 缙云县 >> 前路乡 >> 水口村

水口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水口村谷歌卫星地图)


水口村简介

  水口村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山区村,距乡政府5公里,全村8个村民小组,334户,855人,耕地面积600多亩,山林面积4781亩,党员32个,2010年村民人均收入5800元,村集体收入7万余元。全村以茭白为主导产业,种植面积达550余亩,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于种植茭白和外出务出。
  水口村是种植茭白的发源地,年产茭白1500余吨,是种植茭白的专业村,在近几年茭白种植效益相当好,该村村民还到外村租种茭白300余亩,有的村民因种植了茭白后发家致富,最多的农户单是种植茭白一年就有20余万元。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31122206 323000 -- 查看 水口村谷歌卫星地图

水口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水口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白茅村

  【白茅村】同驻地村名。面积约3.3平方公里。辖1自然村,分5村民组。234户,738人。耕地328亩,林地3621亩。主产茶叶、杨梅面积600亩。白茅杨梅在壶镇很有名。   白茅在前路南1.2公里山坡。海拔291米。村舍依山势梯状错落。村民多赵姓。据《白茅赵氏宗谱》载,宋魏王赵廷美传至第九世,有赵俊夫约于理宗宝庆元年后从永康苏溪迁。“于王坟之侧,见有奇岩兽迹,遂偕里老同游马飞岭之下,山木盘旋,其地多琼茅,因名白茅,而筑室居焉。”有建于明永乐间(1403—1424)的进士门也称去衢坊(木结构跨路牌)古建筑,已列入省级文物保护。通公路、自来水、有线电视、电话。   

姓叶村

  【姓叶村】同驻地村名。面积约5.8平方公里。辖1自然村,分10个村民小组。336户,915人。耕地447亩,林地7147亩。主产茶叶面积1150亩、水蜜桃面积450亩。为革命老区。   姓叶古名英山。在前路东南4公里山谷。海拔426米。村舍沿山涧边呈弧形。村民多叶姓。先祖约于明初从台州迁。村以姓名。建有电站一处,装机100千瓦。双大公路穿村而过,通自来水、有线电视、电话。   

前路村

  【前路村】以驻地村得名,于2010年12月,行政村规模调整。原前路、梅树岙、黄坛、马飞岭、西散、上胡、下胡、陈坑、乌弄、后青合并组成前路村。地理呈扇形,前路村位于扇末端部,面积20.4平方公里,人口4558人,1766户。主产茭白、茶叶、水蜜桃。前路乡政府驻地,有乡中心小学、幼儿园、卫生院、农村信用合作社,有建于清道光十二年的石拱“慕义桥”,省级保护文物。   前路面积约3.2平方公里。设11个村民小组,辖前路、真君畈两个自然村。441户,1233人。耕地557亩,主种茭白,独创单季茭白双季栽培技术比较有名曾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林地3086亩。产茶叶、茭白面积500亩,油茶、水蜜桃面积550亩。有乡中心小学、幼儿园、卫生院、是乡政府所在地。村头有清道光十二年建的石拱桥称“慕义桥”。通公路、程控电话、有线电视。装有自来水。是革命老区。   真君畈又称庙湾。解放以来一直由前路村所辖。在前路南1公里山岙。海拔240米。点状聚落。多叶姓。通公路。32户,106人。主产茭白、水蜜桃。   梅树岙相传从前此山岙多梅树而得名。2010年12月村规模调整,改设为自然村。在前路西南1.8公里山岙。海拔304米。点状聚落。202户,514人。多麻姓。通公路。主产茶叶。   杨庄村以姓名。解放初期以来,一直由梅树岙所辖,属梅树岙一个村民小组。在梅树岙东侧山岙。海拔290米。点状聚落。56户,182人。多杨姓。通公路。主产茶叶,面积540亩。沸石矿产丰富。   黄坛据传,从前村旁山上多长叫“黄檀”的乔木,原村亦名“黄檀”。后以同音“黄坛”相沿成习。2010年12月行政村规模调整,改设为自然村。在前路西南3.6公里山腰。海拔433米。点状聚落。多麻姓。通公路、自来水。多古名树600年以上的“红豆杉”是全县最多,人口458人,184户。主产水蜜桃、麦梨。山林面积2628亩、水蜜桃基地1000亩、油菜基地300亩,黄坛独门技术“筲箕”在壶镇很有名气,是属家传、祖传、师传,至今其技术现尚未外传,已批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历史流传罗汉班150余年了。   马飞岭村因山名。2010年12月行政村规模调整,改设为自然村。在前路南4.1公里山腰。海拔600多米。块状聚落。多饶、姜姓。面积约0.7平方公里。设1个村民小组,53户,134人。耕地79亩,主种水稻、西瓜。林地804亩。产毛竹,2007年通公路、电话。2009年通水泥路。   西散原在前路东南2.5公里山坳。海拔427米。块状聚落。180户,427人。多陆姓。耕地230亩,主种水稻。林地2172亩。产茶叶、杨梅。系革命老区。有传统手工扎扫帚副业。2010年全部搬迁至赤沙岭,主产扫帚在邻近县市很有名气,它的大方美观、灵巧、牢靠、耐用是少见,是家庭传承,领友互学访学的民间手工技艺,2009年已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赤沙岭脚因地处叫“赤沙岭”山道而得名。自从改革开放后,有部分村民自发下山落脚此地居住,后经上级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协助下,于2010年原居住西散村村民全部整体搬迁此地居住。同年行政村规模调整,合并到前路村,设称西散自然村。在前路东南1.5公里山脚。海拔280米。块状聚落。180户,427人。多陆姓。通公路、程控电话、有线电视、自来水等。有手工扎扫帚副业。赤沙岭实则西散。   下胡在前路东南2.6公里山坳。面积约1.5平方公里。,辖溪滩、庙口两个自然村,设1个村民小组,76户,224人。耕地125亩,主种茭白。林地1659亩。主产毛竹。通公路、程控电话、有线电视。装有自来水。系革命老区。2010年12月行政村规模调整,改设为自然村。   溪滩以村处由山涧冲积而成的小块坦地而得名。在前路南2.6公里山坳。海拔290米。点状聚落。55户,165人。多叶姓。通公路、自来水。种茭白、水蜜桃,产毛竹。   庙口以村口有一庙宇而得名。解放以来一直隶属下胡管理。在溪滩东南侧山沟。海拔300米。点状聚落。19户,49人。多吕、胡姓。通公路。种茭白、水蜜桃,产毛竹。   上胡在前路东南3.4公里山沟。海拔340米。块状聚落。128户,343人。耕地211亩,主种西瓜。林地3276亩。主产毛竹、油茶、茶叶、蚕桑。通公路、程控电话、有线电视。装有自来水。系革命老区。   富塘以村旁有口池塘,为群众用水之源而得名。富塘实则上胡。   陈坑村以山涧名。在前路东南6公里,面积约1.7平方公里。设3个村民小组,辖陈坑、黄龙两个自然村。143户,364人。耕地159亩,林地1843亩。主产毛竹、笋、茶叶、蚕桑。有据板厂。通公路、程控电话、有线电视。装有自来水。系革命老区。现居人口不多。2010年12月行政村规模调整,改设为自然村。   黄垅始居时仅盖一草铺,称为“麻雀窝营”。发展成村后,经“堪舆”者改为今名。解放以来,一直由陈坑村所辖。在陈坑西北1公里山沟。海拔350米。块状聚落。13户,36人。通公路,现居人口不多。   乌弄因坐落山间凹地,村周山上林木茂盛,阴深幽邃,故名乌弄。在前路东南3.6公里山腰。海拔445米。设3个村民小组,165户,405人,耕地192亩,产茭白、茶叶面积415亩、水蜜桃面积150亩。点状聚落。多杜姓。通公路。2010年12月行政村规模调整,改设为自然村。   后青在前路东1.9公里山岙。海拔361米。点状聚落。多应、杨姓。于1995年起通公路、有线电视、电话。设10个村民小组,170户,497人。耕地248亩,林地1216亩。产茶叶面积390亩、水蜜桃690亩。系革命老区。2010年12月行政村规模调整,改设为自然村。   

水口村

  水口村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山区村,距乡政府5公里,全村8个村民小组,334户,855人,耕地面积600多亩,山林面积4781亩,党员32个,2010年村民人均收入5800元,村集体收入7万余元。全村以茭白为主导产业,种植面积达550余亩,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于种植茭白和外出务出。   水口村是种植茭白的发源地,年产茭白1500余吨,是种植茭白的专业村,在近几年茭白种植效益相当好,该村村民还到外村租种茭白300余亩,有的村民因种植了茭白后发家致富,最多的农户单是种植茭白一年就有20余万元。   

大集村

  大集村面积约6.3平方公里,分9村民组,404户,1045人。耕地470亩,林地7043亩。主产茶叶面积1485亩。为革命老区。明代属仙都乡,民国前期为集川乡,民国后为景云乡,1956年为三合公社,1981年为前路公社,前路乡至今。   在前路东南5.4公里山谷。海拔440米。村舍沿山涧呈带状分布。据传,因地处深山僻谷,从前村落分散,常遭匪盗劫掠,后逐渐聚集一地,故名。又因方言“集”与“日”音近似,遂俗称大日。村民多杜姓。据《杜氏宗谱》载,三溪井头(今属井南)杜恂,“志怀安静,负子于元至正丁酉(1357年)卜居于嵩山大集,开创基业”。通公路、自来水、有线电视、电话。建起大集茶贸市场,注册了“大集括苍”商标,“大集眉茶”被评为国际博览会银奖。   2005年大集茶厂被省农业厅确定为省级示范茶厂,2007年通过QS质量体系认证,其茶叶基地603亩被省农业厅确认为无公害农产品,丽水市绿色农产品基地。大集村在1964年建成缙云县第一个农村小水电站一座,1993年村投资28万元引水3.5km,从洪坑岭水库引水,全村安装上了自来水。1964年前后与8个村合资修建了牛路圩水库,开凿了25.5km长的引水渠,全村90%以上水田实现了早涝保收。1974年村集资修建了村至洪坑岭机耕路,1971年动工开展农业学大寨,共耗2万3千多个工,开成全县面积最大(11.6亩)的大寨田。1966年国家政府建洪坑岭水库,并修建引水渠,在修建过程中,在大垅排水口位置放岩时发现了鱼化石三块。  

南弄村

  南弄村现有农户270户,人口713人,现有水蜜桃面积1800亩,2011年水蜜桃产量2100吨,产值450万元,水蜜桃单项人均纯收入4000多元,全村人均纯收入5000元。成立了南隆果业有限公司,南弄果业专业合作社,水蜜桃注册了南隆牌商标,获农业博览会银质奖2次,金奖1次,丽水市绿色农产品基地、省级无公害基地称号。申报了部级水蜜桃专业村,基地基础设施齐全,通水、通电,用灭虫灯杀虫,建5.5公里基地公路。  


水口村特产大全




水口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