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Yǒng’ān。辖杨村、杨麻坑、里西坑、二百田、黄坑岙、深塘岙、外厂、杨梅岭、马加坑、野前、宅坪、黄山岭、大柿岙、西岙。村委会在杨村。2010年行政村规模调整,原杨村、杨麻坑、马加坑、宅坪、黄山岭五个行政村合并成永安村。由村前永安溪命村名。在大源西南1.4公里处。面积约4.9平方公里。农作物播种面积1179亩,主种水稻。林地5403亩,产茶叶、蚕桑、杨梅、柑橘等。14个村民组,427户,1059人。通公路,程控电话。有自来水。革命老区。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31122108 | 323000 | -- | 查看 永安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稠门村 |
稠门Chóumén。辖稠门一、胡孔、稠门二、后坑、北山、古井、横坪、稠门三、衣弄山、三洲岭头、稠门四、稠门岭脚、前山、上塘庵、江西山后、高枝塘、岩峰坑、金西塘、金竹岭后、塘岙、西岩油。村委会驻地稠门四。2010年行政村规模调整,原稠门一、稠门二、稠门三、稠门四、金西塘五个行政村合并成稠门村。全村建有五个主要大门(其中有庆善门、落善坊、三洞桥等)因门多,故称稠门。在大源西北3.3公里,面积12.1平方公里,50个村民小组,1496户,3560人,多李姓。相传,约在唐朝建村。据《稠门李氏宗谱》载,五代后梁龙德间(921—923)象山李奋迁此。坐落在越王山的南坡,海拔420米。村依山边块状聚落,呈“凸”字形分布。解放初为管理方便分成4个行政村。有卫生院、信用社等。通公路、程控电话、有线电视。 |
越陈村 |
越陈Yuèchén。辖原越陈、柴路、锡背、周奥、西岭头、东畈、东山畈、麻田、大丘田。村委会在越陈。2010年行政村规模调整,原越陈、东畈、麻田三个行政村合并成新的越陈村。以驻地村得名。面积约9.2平方公里。解放初期为越陈村,属越陈乡;1956年为越陈村,属新化乡;1958年为越陈生产队,属新化管理区;1961年为越陈大队,属新化公社;1984年为越陈村,属新化乡;1992年为越陈村,属大源镇;2010年12月全县行政村规模调整,东畈、麻田合入越陈村。农作物播种面积2430亩,主种水稻。林地5218亩。产茶叶、杨梅、蚕桑。29个村民小组。块状聚落。1262户,2759人。通公路、程控电话、有线电视。有自来水。革命老区村。 |
高畈村 |
高畈Gāofàn。辖高畈、郑念山、鼻石岭、上家堂。村委会在高畈。2010年行政村规模调整,原高畈、郑念山、上家堂三个行政村合并成新的高畈村。以驻地村得名。解放初期为高畈村,属小章乡;1956年为高畈村,属章源乡;1958年为高畈生产队,属章源管理区;1961年为高畈大队,属章源公社;1984年为高畈村,属章源乡;1992年为高畈村,属大源镇;2010年12月行政村规模调整,由高畈、郑念山、上家堂合并一个行政村。面积5.5平方公里。农作物播种面积1150亩,主种水稻。林地4779亩,产茶叶、蚕桑、柿、桃。6个村民小组,494户,1142人。通公路、程控电话、有线电视。有自来水。革命老区村。 |
小章村 |
小章Xiǎozhāng。辖小章、有川。村委会在小章。2010年行政村规模调整,原小章、有川两个行政村合并成新的小章村。以驻地村得名。解放初期为小章村,属小章乡;1956年为小章村,属章源乡;1958年为小章生产队,属章源管理区;1961年为小章大队,属章源公社;1984年为小章村,属章源乡;1992年为小章村,属大源镇;面积约6.2平方公里。农作物播种面积1436亩,主种水稻。林地3507亩。产茶叶、蚕桑。13个村民小组,767户,1678人。有一小水电。通公路、程控电话、有线电视。装有自来水。革命老区村。著名的革命烈士蔡鸿猷诞生于这里。 |
永安村 |
永安Yǒng’ān。辖杨村、杨麻坑、里西坑、二百田、黄坑岙、深塘岙、外厂、杨梅岭、马加坑、野前、宅坪、黄山岭、大柿岙、西岙。村委会在杨村。2010年行政村规模调整,原杨村、杨麻坑、马加坑、宅坪、黄山岭五个行政村合并成永安村。由村前永安溪命村名。在大源西南1.4公里处。面积约4.9平方公里。农作物播种面积1179亩,主种水稻。林地5403亩,产茶叶、蚕桑、杨梅、柑橘等。14个村民组,427户,1059人。通公路,程控电话。有自来水。革命老区。 |
黄山岭村 |
大源镇黄山岭村位于缙云县城东部,距离大源镇政府驻地大源村6公里,依大平尖山脚建村,大平尖山顶有古迹城垣,年代待考证,风光如画,美不胜收,全村共56户,248人口,村里共3个自然村,以蚕桑、茶叶、山羊、地瓜干、本鸡、菜油等土特产闻名。 |
龙坑村 |
龙坑村村貌 驻地黄泥垄。在大源东南面5公里处,与仙居接壤。面积5.1平方公里,设13村民组,辖原黄泥垄、双坑、郑坑三个村。261户,779人。耕地326亩,主种水稻。林地6201亩,产茶叶、蚕桑、杨梅、柿。通公路、程控电话、有线电话。装有自来水。系革命老区。 2011年行政村调整、由黄泥垄、双坑、郑坑三个自然村共同组成。取名“龙”,代表着兴旺发达之意,“坑”即三个自然村的共同的字,代表着新村团结一致之意。 双坑在大源东南5.8公里山岙,海拔450米。东南面与仙居县接壤。点状聚落。面积1.3平方公里。设5个村民小组,辖双坑、官田两个自然村。67户,203人。耕地78亩,主种水稻。林地1285亩,产茶叶、蚕桑。系革命老区村。通公路、程控电话、有线电话。装有自来水。系革命老区村。 解放初期为双坑村,属小章乡;1956年为双坑村,属章源乡;1958年为双坑生产队,属章源管理区;1961年为双坑大队,属章源公社;1984年为双坑村,属章源乡;1992年为双坑村,属大源镇;2010年12月全县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属龙坑村,属大源镇。 因有两条山坑水从不同方向经过此地,故称"双坑"。 官田在大源东南5.8公里山岙。海拔480米。点状聚落。东南邻仙居县。15户55人。多曹姓。 相传,清朝间,有一县官去"安仁"催纳钱粮,乘轿过此,停在一丘田上歇息,去时,宣布该田免交粮税。故称"官田"。 黄泥垄在大源东南面5公里山腰。海拔530米。南邻仙居县。点状聚落。面积1.7平方公里。设3个村民小组,辖黄泥垄、横地、竹园岙三个自然村。176户,456人。耕地168亩,主种水稻。林地1980亩。产茶叶、蚕桑。多郑姓。通公路、程控电话、有线电话。装有自来水。系革命老区村。 以驻地村名得名。解放初期为黄泥垄村,属小章乡;1956年为黄泥垄村,属章源乡;1958年为黄泥垄生产队,属章源管理区;1961年为黄泥垄大队,属章源公社;1984年为黄泥垄村,属章源乡;1992年为黄泥垄村,属大源镇;2010年12月全县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属龙坑村,属大源镇。 因此地上多为黄壤,村坐山坡(土话亦称"垄"),故称"黄泥垄"。 横地在大源东南4.5公里山腰。海拔580米。点状聚落。17户,47多郑姓。 相传,原的荒地,的放牧场所,后由郑姓人始居词地,开垦成耕地,名为"横地",故村以耕地片得名。 竹园岙在大源东南4.8公里山腰。海拔480米的上。点状聚落。31户,29 人。多郑姓。坐落在一山岙中,村的上边原有一片竹园,取名"竹园下",又称"竹园岙"。 郑坑在大源东南5.3公里山沟。海拔350米。点状聚落。东界仙居县。面积约2.1平方公里。设5个村民小组,辖郑坑、岩背、加山头、下杨坑四个自然村。25户,75人。耕地80亩,主种水稻。林地2941亩,产茶叶、蚕桑、杨梅、柿。多柯姓。系革命老区村。 岩背、加山头、下杨坑三个自然村已迁移到仙居县横溪镇,柯家村。 以驻地村名得名。解放初期为郑坑村,属小章乡;1956年为郑坑村,属章源乡;1958年为郑坑生产队,属章源管理区;1961年为郑坑大队,属章源公社;1984年为郑坑村,属章源乡;1992年为郑坑村,属大源镇;2010年12月全县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属龙坑村,属大源镇。 相传,约与清朝中期,先祖沿山坑寻找主地,其他坑源均已有人居主,只剩下此坑,因土话"剩"与"郑"是谐音,遂称"郑坑"。 岩背在大源东5公里山上。海拔在550米。1户,1人。姓柯。已迁移到仙居县横溪镇柯家村。 相传,位于一块大岩上边,故称"岩背"。 加山头在大源东4.6公里山上。海拔550米。因交通不便,原1户,6人。姓柯。已迁居郑坑。已迁移到仙居县横溪镇柯家村。 村居山腰,因该山名叫"加山头",故村以山名得名。 下杨坑在大源东南4.8公里,坐落山腰,海拔530米。1户,1人。姓 柯。已迁移到仙居县横溪镇柯家村。 居于一山坑中,因坑名为"下杨坑",故村以坑名得名。 |
夏弄村 |
夏弄村村貌 驻地夏弄。面积约3.8平方公里。设8个村民小组,辖夏弄、上田畈两个自然村。392户,1090人。耕地253亩,主种水稻。林地4334亩。产茶叶、杨梅、枣。通公路、程控电话、有线电话。装有自来水。系革命老区村。 以驻地村名得名。解放初期为夏弄村,属小章乡;1956年为夏弄村,属章源乡;1958年为夏弄生产队,属章源管理区;1961年为夏弄大队,属章源公社;1984年为夏弄村,属章源乡;1992年至今为夏弄村,属大源镇。 夏弄在大源东南2.5公里山沟。海拔470米。村依山势梯状错落。392户,1089人。通公路。 "文革"中曾改称"红阳"。1981年地名普查中恢复今称。据宗谱载,夏姓,宋会稽夏澄,元丰间(1078--1085),游仙都,过岩门,挹稠峰诸胜,经富川,见数里溪桥交加,群峰拱秀,遂携家属及子夏旭卜居在此,以姓名其地日夏同。后因群众以姓"夏"为主,因地坐山沟,形似弄堂,遂改"夏弄"。 上田畈在大源东南3.5公里山沟,海拔415米。1户,1人。姓夏。 在夏弄村东南有一田畈,称"上田畈",故村以田畈得名。 |
联谊村 |
联谊村村貌 驻地怀义堂。面积5.2平方公里。设13个村民组,由原怀义堂、土鱼坑、黄连坑村。371户,1047人。耕地250亩,主种水稻。林地4614亩,产茶叶、蚕桑、柑桔、柿。通公路、程控电话、有限电视。装有自来水。系革命老区。 2011年由怀义堂、土鱼坑、黄连坑合并为联谊村。取名联谊,代表着三村村民向往团结,共同努力走致富之路。 |
吾丰村 |
驻地柿坑。面积7.5平方公里。设14村民小组,辖原吾山、柿坑、沙坑、大丰四个村。246户,733人。耕地221亩,主种水稻。林地8853亩,产茶叶、蚕桑、杨梅。 2010年全县行政村规模调整由原吾山、柿坑、沙坑、大丰村组成,由吾山第一个字、大丰最后一个字组成“吾丰”。 地处大源镇柿坑村的“柿坑大峡谷”,有“缙云九寨沟”之美誉,是一块尚未开发的风景资源胜地。“柿坑大峡谷”从大源镇柿坑村至大洋镇榧树后村,全长约20公里。峡谷沿途处处皆风景,生态环境十分优美。“柿坑大峡谷”,距大源镇政府所在地12公里。目前,大源经岭后至柿坑康庄工程全线贯通,交通比较便利。 “柿坑大峡谷”景点密集,溪水清澈,石头精美。可谓是山青、水秀、石奇,风光无限。能够直观地叫出名来的景点,就有20多处,如猛虎下山、狮子开口、仙人足迹、大象驮童、双龙潭、美女潭、石鲸鱼、大元宝、猪八戒招亲、三老朝佛、仙人指路等等,形象非常逼真,不由你不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峡谷内较多奇石,形状各异,有些一时还叫不出什么名来。 一个名叫“犁壁岩”的自然村,倒象个世外桃源,一个休闲好去处。石头铺成的台阶,长满了青苔。原生态的小路,有种莫名之美。村口树木郁郁葱葱,成为一道美丽风景。 大峡谷内,光滑的溪中大滚石,加上碧绿的潭水、青青的草木,简直是大自然恩赐给人类的宝贵财富。一个个天然水潭,潭水碧绿,碧波荡漾,溪水甘甜清凉,一年四季,你都会自然而然地陶醉于这样清幽美妙的绿色环境之中。 |
岭头村 |
岭头村新貌 驻地岭头。面积约2.6平方公里。点状聚落。281户,722人。耕地170亩,主种水稻。林地1741亩。产茶叶、蚕桑、杨梅、板栗。通公路、有线电视、程控电话。装有自来水。系革命老区村。 以驻地村名得名。解放初期为岭头村,属小章乡;1956年为岭头村,属章源乡;1958年为岭头生产队,属章源管理区;1961年为岭头大队,属章源公社;1984年为岭头村委会,属章源乡;1992年至今为岭头村委会,属大源镇。 |
岭后村 |
大源镇岭后村位于缙云县城东部,距离大源镇政府驻地大源村8公里,永安溪穿村而过,两岸为农田和山地,全村共346户,1055人口,村里共9个自然村,山林面积8686亩,村里无大的工业,以蚕桑和茶叶为主。 我村为创建生态文明村所做的工作有以下几点: 一、生态经济 岭后村的茶叶和桑叶是我村的主要绿色产品,每年的茶叶畅销杭州,宁波,温州等地。民收入稳定增长。 二、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明显,环境质量达到要求,村里的绿化工作开展的相当顺利,基本完成村内主要场所的绿化。 人居环境生态化。完成了旧村改造(1)、三改:改房,村里大部分的困难户和低保户都已经投入到危房改造的工作,改水,村里通上了自来水,村民安全你的使用了自来水。改厕,村里将原来的厕所全部拆除,改建新的公厕。(2)、三化,村庄绿化,道路硬化,环境洁化。 三、生态文化 我村的生态文化主要是村里有个戏班子,丰富了村民的文化娱乐生活。 四、生态班子 村双委积极领导村民创建本村的生态文明村的建设,努力改善本村的生活条件和娱乐生活。 五、下步打算 我村打算在下月开始建造衣凤坑水库,并将村口隔山的防洪堤建造起来。更好的完成生态文明村的建设。 |
寮车头村 |
大源镇寮车头村位于缙云县城东部,距离大源镇政府驻地大源村6.5公里,永安溪穿村而过,两岸为农田和山地,全村共有294户,925人口,村里有1个自然村,山林面积3543.7亩。村内无大的工业企业,以蚕桑为主,无地质灾害隐患点,无高落差的临崖,临水路段,全村为土木结构。 |
大源村 |
大源镇政府驻地。在县城东南25.4公里谷地,永安溪地北侧。海波271米。瞎原大源、余溪、麻车、雅亭四个自然村。全村共1260户,3515人,分37村民组。共有党员144人。耕地面积996亩,主种水稻。山林面积10049亩,产茶叶、蚕桑、杨梅。 大源,又名大园。村依山面水,呈三角形分布。村前溪流属永安溪上游河段,且河面较宽,故名。亦称“大园”。370户,1051人。多钭姓。据《钭氏宗谱》载,明初临淄知县钭显从三洲岭下庙东迁千秧丘头。其曾孙钭志芳又迁居大源。有粮站、卫生院、县办初中。通公路。 光绪《缙云县志》载称“前溪”。在大源东侧。村依山面水,呈块、点状复合型分布、海波263米。昔村中分余弄、前溪、陈店三村。后繁衍发展连成一村。于1926年办小学时。以余弄、前村村各掇一字,取名“余溪小学”,村遂亦沿用今名。437户,1385人。多王姓。通公路。 麻车,古名前园。在大源东北隅山脚。海波260米。块状聚落。辖1自然村,分3村民组。168户,437人。耕地109亩,主种水稻,林地660亩,产蚕桑。村民多林姓。村北有普化电站。系革命老区。通公路。 雅亭,又名雅丁,下丁。在大源东北1.8公路山腰。海拔416米,块状聚落。村中有从麻车至越陈山道通过,间有凉亭,始有今名。辖2自然村,分10村民组。250户,642人。多陈姓,通公路。 |
庙下村 |
庙下村位于缙云县大源镇西南角,全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208户,568人,劳动力379人,其中党员33人,团员107人,耕地面积163亩,山林2635亩,2010年庙下村年收入368万元.人均收入5909元.在镇中名列前茅. 本村环境优美,山林资源丰富,是全镇最好的用水之处, 本村自2006年整顿以来,拆建原来旧房危房约176户,道路扩建6处,改建4处,现在全村基本道路水泥化,为村民提供更多的便利. 本村近几年大量发展茶叶,是缙云县重要的茶叶基地之一.全村共有各种茶树上百万株,年产量32吨,村民年均茶叶收入2000余元,另有蚕桑户38户,年产蚕茧89张,村民年均蚕茧收入上千元.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