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林竹海绵延,逶迤大山峰回路转。山间沟壑纵横,山势险峻。这就是缙云的雪峰山,在这大山深处,孕育着一个拥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村庄——雪峰村。
穿过9.8公里蜿蜒的盘山公路,思绪在跳跃,这大山深处的村庄,会以什么样的姿态呈现?刚刚还在感叹沿途山势险峻,村庄似乎遥不可及,但步入村口的瞬间,眼前豁然开朗。平坦的村庄民居错落有致,村口1500多平方米的水泥停车场平坦整洁。沿着硬化的村道步入村内,路面洁净,更有清澈的山涧水穿村而过。闻清新空气,听山风奏鸣,望满眼青翠,涤荡人的心灵……
“雪峰精神”支撑洁净家园行动
雪峰村位于新建镇西北角,地处缙云、丽水、武义三县交界,由双笕坑、塘后坎、东廖、寺基4个自然村组成。全村平均海拔700多米,雪峰山最高海拔有1114米。雪峰村具有独特的气候优势,全村年平均气温为16.5摄氏度。村里现有农户241户,671人,耕地面积303亩,山林面积6040亩。全村主要经济来源为毛竹、香菇、茭白和茶叶。有毛竹林3000多亩,茶叶200多亩,茭白100多亩。还有100多人在外从事经商或养殖业。去年全村人均收入为7230元。
20多年前,雪峰人在修建“雪峰公路”中凝结出的“雪峰精神”让人推崇。
“以前我们全村人与外界的联系全凭一条羊肠小道,经济发展滞后,根本谈不上改善村庄硬件设施。”村会计樊明杰说。从1986年至1999年的13年间,雪峰人为建造路基6米,全长9.8公里的“雪峰公路”,全村上至八旬老人,下至周末回家的中小学生,全村人出动,不畏严寒酷暑,劈山开路。用钢钎凿,用簸箕挑、用草鞋踏,义务投工6万余个,自筹资金数十万元,义无反顾地修建盘山公路。雪峰人的艰苦创业精神,感动了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赢得了各方的关心和支持。1999年11月26日,雪峰山终于通上了公路。
在“雪峰精神”的鼓舞下,2003年,雪峰人抓住省康庄工程建设的机遇,于2004年实现了雪峰公路全线水泥硬化。至此,雪峰公路犹如一条飘在山中的玉带,把村民引上了致富路。“雪峰牌”高山云雾茶、“香菇柴”等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给村民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2007年,雪峰村村民兴高采烈地迎来了村庄整治工程。因多年筑路,雪峰村集体经济负债累累,但为了村庄的发展,雪峰人克服万难,投资30余万元,筑通了3000米的环村机耕路。拆除露天粪缸30多口。添置垃圾桶120多只,建公厕一座,安装路灯70多盏。全村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等等。
2011年8月,雪峰村借全县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开展的东风,加大了村庄的洁净乡村建设。如今,雪峰村的环境卫生也实现了专人保洁,村双委还每年不定期召集党员干部开展卫生大清扫活动。
“以前村民的环境卫生意识不强,随地乱扔垃圾行为很常见。但现在村民的卫生意识明显提高,垃圾入箱已形成常态。”村会计樊明杰欣慰地说。
旅游热助推洁净家园建设
雪峰村不仅有让人推崇的“雪峰精神”,还是个革命老区。雪峰山革命历史展示馆就位于村中心位置,2011年,雪峰村还被命名为“丽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雪峰村的旅游资源丰富。雪峰山为缙云西部的最高峰,峰顶“观山尖”海拔1114米,有小片平地,环顾四周,可遥望丽水、缙云、永康、武义、金华等市县的一些大的城镇、山村,蔚为壮观。 雪峰村四面翠绿,群山环抱,形成独特的高山气候,夏日凉风习习,是难得的避暑休闲胜地。整个村庄在3000多亩的茫茫竹海环抱之中,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乡村山水田园风光。村口可见全市范围最高瀑布之一的“雪峰瀑布”。瀑布落差117米,站在瀑布底下,犹如天外来水。
村民主任王培方告诉记者,平时周末来村里的游客不少,这些游客大多来自武义、丽水、上海、金华等地,他们在雪峰村避暑休闲、爬雪峰山、看革命遗址,可享受到别样的风景。雪峰村广阔的旅游前景不仅催热了村里农家乐的生意,也对村庄的洁净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雪峰村目前虽然只有三家农家乐,但年接待游客量却不是个小数目。王培方告诉记者,他于2009年开始经营一家《红色追忆红军饭》的农家乐,能容纳20人住宿,60人就餐。农家乐生意一年比一年旺,特别是每年的7到9月,为雪峰村的旅游旺季。去年,他经营的农家乐就招待游客上万人次。
“随着雪峰山知名度的提高,我们也加强了村里的卫生保洁。”村民主任王培方说,“去年我们村还被评为了市级生态文明村,洁净乡村建设这项工作更要跟上。”
为了形成常效的保洁机制,雪峰村已将“不乱扔垃圾”等条款写入了村规民约;同时加强监督,村干部做到随检随劝导;并以村民考核与村干部督查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对保洁员的考核力度。 “村庄变整洁了,不仅我们村民自己看着舒服,来我们这里旅游的游客也会有个好心情。”一位大爷笑呵呵地说。
目前,村里已做好了旅游的长远规划,将争创农家乐特色村。还筹划打通雪峰至武义库坑村的8里公路,吸引更多的人来到雪峰村休闲旅游。
“接下来,我们还计划完成村内河道的三处拦水坝建设,进一步拓宽停车场地……”村民主任王培方说。雪峰人已勾勒出美好的发展蓝图,努力奔向幸福之路!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31122102 | 323000 | -- | 查看 雪峰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杨公桥村 |
杨公桥村由原来的东山杨村和张公桥村合成,现在全村有24个生产队,户数1192户,人口2981人,区域面积11.3平方公里。 |
鱼川村 |
【鱼川村】 以驻地村名得名。村下山涧中横一岩壁高达数丈,壁中有一小潭,内有石洞深数尺,上又突兀一岩。当鱼扦岩壁而上,游至小潭被阻在洞内栖息。人们于此举手之劳则可捕得,故名“鱼仓”。后雅化今称。驻地鱼川村位于新建镇政府西北9.7公里,坐落山谷。海拔365米。辖鱼川、黄坑、陈宕、石臼坑、陈山头五个自然村。共773户,2181人。耕地749亩,主种水稻。林地17557亩。产油茶、茶叶、蚕桑、柑桔、杨梅、桃、枣。通路、通水、通电话、通有线电视、通电、通网络。有联通、移动基站。处于山涧之中,北靠山至新建镇新川管理区,西至雪峰村,南至丹址村,西靠山至新建镇镇西管理区。该村有竹林示范基地和油茶基地。特产油焖笋等竹加工食品。革命老区村。 鱼 川 村下山涧中横一岩壁高达数丈,壁中有一小潭,内有石洞深数尺,上又突兀一岩。当鱼扦岩壁而上,游至小潭被阻在洞内栖息。人们于此举手之劳则可捕得,故名“鱼仓”。后雅化今称。为鱼川行政村驻地村,坐落山谷。海拔365米。面积约5.89平方公里。点、块装混合型聚落。设16个村民小组,380户,1040人。以农为主,耕地442亩,种植水稻和杂粮。林地5907亩。产油茶、蚕桑、杨梅、桃、枣。有竹林示范基地和油茶基地。有私人企业绿野笋业合作社、私人竹制品加工厂。通路、通水、通电话、通有线电视、通电、通网络。有移动、联通基站。本村座落在新建镇西部,距镇中心16公里,交通便利自然环境优美,山青水秀,竹林环绕四周。村双委充分利用本村自然资源,建立缙云县山川绿野笋业专业合作社,竹制品加工厂,大大提高村民的经济收益。 陈 宕 始由陈发生居此,旁有一岩宕,故名。在鱼川西北0.6公里山谷。海拔390米。点状聚落。约3.4平方公里。设有1个村民小组,74户,215人。耕地69亩,主种水稻。林地1795亩。产油茶、茶叶、蚕桑、竹木。系革命老区村。通路、通水、通电话、通有线电视、通电、通网络。 黄 坑 村以山涧名。村口有一座山称:黄岙,并有一条小坑水经过村旁,流入渔川,故名黄坑。在鱼川西北1.4公里山沟。坐落山岙,海拔450米。面积约1.3平方公里。地势北高南低。点状聚落。设6个村民小组,91户,251人,汉族。多赖姓。有经营竹器、木器的传统。耕地100亩,主种水稻和杂粮并重。林地3044亩。产毛竹。通公路、通水、通电、通有线电视、通电话、通网络。有移动、联通基站。 石臼坑 村中有一溪坑通过,此坑名称石臼坑,村以坑名得名。传说该村原有一座庙,庙前有一石臼,此臼有能使一粒米化为一臼米的神通。故名石臼坑。位于鱼川西北1.3公里,坐落山岙,海拔400米。沿山涧两侧依山势错落,地势西高东地。面积约4.5平方公里。设3个村民小组,183户,546人。多张、李姓。耕地111亩,主种水稻。林地6630亩。产油茶、茶叶、蚕桑、竹木。通路、通水、通电话、通有线电视、通电、通网络。缙云至石臼坑公路的终点。 陈山头 传始由姓陈人居此山上而得名。位于鱼川西北1.4公里山腰。海拔450米。点状聚落,约0.7平方公里。设有1个村民小组,45户,129人。多马姓。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耕地27亩,主种水稻。林地181亩。产油茶、茶叶、蚕桑、竹木。系革命老区村。通路、通水、通电话、通有线电视、通电、通网络。有移动、联通基站。 2007年本村人均收入达3600多元。 |
洋山村 |
洋山位于南源溪与新建溪入0汇处,地处新建盘地,海拔145米,南高北低,总面积1.9平方公里。东与大筠、迎祥、笕川田为界,南与大筠、迎祥、钦村山为界,西以南源溪为界与新建相邻,北以建洋溪为界与新建、笕川相邻。 依仗南源溪,水源充沛,穿村而过之水堰,洗涤灌溉两用。村西南源溪架有条石拱桥,村北建洋溪架有钢砼平桥,贯通新建集镇,商贸便利。连接岩新省道通往县城乡村公路穿村而过,村周十米环村大道,与东西北各路连接。村北新建工业小区,与村生态休闲公园毗邻,公园西有球场,南有戏台、村办公大楼,巷弄修了水泥路,路灯夜如昼,路边樟木成行,溪岸柳槐成林,穿村金丽温高架大桥,构成亮丽的风景线。 现有居民597户,1574人,设11个村民小组。现有耕地478亩,山林1011亩。居民有陶、郑、樊、周、林、尹、黄、马、陈、朱、丁、李、胡、卢、金、施等氏族,历史从事农业,辅之砖瓦业与养鸭,近年砖瓦歇业,部份鸭农转虾农,青壮年入厂务工,年长者居家务农,农业种粮逐步减少,责任田大多数流转集约经营经济作物。 新建镇工业小区建在我村,现有企业24家,全村963个劳力,五分之二进企业务工。 |
雪峰村 |
松林竹海绵延,逶迤大山峰回路转。山间沟壑纵横,山势险峻。这就是缙云的雪峰山,在这大山深处,孕育着一个拥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村庄——雪峰村。 穿过9.8公里蜿蜒的盘山公路,思绪在跳跃,这大山深处的村庄,会以什么样的姿态呈现?刚刚还在感叹沿途山势险峻,村庄似乎遥不可及,但步入村口的瞬间,眼前豁然开朗。平坦的村庄民居错落有致,村口1500多平方米的水泥停车场平坦整洁。沿着硬化的村道步入村内,路面洁净,更有清澈的山涧水穿村而过。闻清新空气,听山风奏鸣,望满眼青翠,涤荡人的心灵…… “雪峰精神”支撑洁净家园行动 雪峰村位于新建镇西北角,地处缙云、丽水、武义三县交界,由双笕坑、塘后坎、东廖、寺基4个自然村组成。全村平均海拔700多米,雪峰山最高海拔有1114米。雪峰村具有独特的气候优势,全村年平均气温为16.5摄氏度。村里现有农户241户,671人,耕地面积303亩,山林面积6040亩。全村主要经济来源为毛竹、香菇、茭白和茶叶。有毛竹林3000多亩,茶叶200多亩,茭白100多亩。还有100多人在外从事经商或养殖业。去年全村人均收入为7230元。 20多年前,雪峰人在修建“雪峰公路”中凝结出的“雪峰精神”让人推崇。 “以前我们全村人与外界的联系全凭一条羊肠小道,经济发展滞后,根本谈不上改善村庄硬件设施。”村会计樊明杰说。从1986年至1999年的13年间,雪峰人为建造路基6米,全长9.8公里的“雪峰公路”,全村上至八旬老人,下至周末回家的中小学生,全村人出动,不畏严寒酷暑,劈山开路。用钢钎凿,用簸箕挑、用草鞋踏,义务投工6万余个,自筹资金数十万元,义无反顾地修建盘山公路。雪峰人的艰苦创业精神,感动了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赢得了各方的关心和支持。1999年11月26日,雪峰山终于通上了公路。 在“雪峰精神”的鼓舞下,2003年,雪峰人抓住省康庄工程建设的机遇,于2004年实现了雪峰公路全线水泥硬化。至此,雪峰公路犹如一条飘在山中的玉带,把村民引上了致富路。“雪峰牌”高山云雾茶、“香菇柴”等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给村民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2007年,雪峰村村民兴高采烈地迎来了村庄整治工程。因多年筑路,雪峰村集体经济负债累累,但为了村庄的发展,雪峰人克服万难,投资30余万元,筑通了3000米的环村机耕路。拆除露天粪缸30多口。添置垃圾桶120多只,建公厕一座,安装路灯70多盏。全村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等等。 2011年8月,雪峰村借全县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开展的东风,加大了村庄的洁净乡村建设。如今,雪峰村的环境卫生也实现了专人保洁,村双委还每年不定期召集党员干部开展卫生大清扫活动。 “以前村民的环境卫生意识不强,随地乱扔垃圾行为很常见。但现在村民的卫生意识明显提高,垃圾入箱已形成常态。”村会计樊明杰欣慰地说。 旅游热助推洁净家园建设 雪峰村不仅有让人推崇的“雪峰精神”,还是个革命老区。雪峰山革命历史展示馆就位于村中心位置,2011年,雪峰村还被命名为“丽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雪峰村的旅游资源丰富。雪峰山为缙云西部的最高峰,峰顶“观山尖”海拔1114米,有小片平地,环顾四周,可遥望丽水、缙云、永康、武义、金华等市县的一些大的城镇、山村,蔚为壮观。 雪峰村四面翠绿,群山环抱,形成独特的高山气候,夏日凉风习习,是难得的避暑休闲胜地。整个村庄在3000多亩的茫茫竹海环抱之中,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乡村山水田园风光。村口可见全市范围最高瀑布之一的“雪峰瀑布”。瀑布落差117米,站在瀑布底下,犹如天外来水。 村民主任王培方告诉记者,平时周末来村里的游客不少,这些游客大多来自武义、丽水、上海、金华等地,他们在雪峰村避暑休闲、爬雪峰山、看革命遗址,可享受到别样的风景。雪峰村广阔的旅游前景不仅催热了村里农家乐的生意,也对村庄的洁净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雪峰村目前虽然只有三家农家乐,但年接待游客量却不是个小数目。王培方告诉记者,他于2009年开始经营一家《红色追忆红军饭》的农家乐,能容纳20人住宿,60人就餐。农家乐生意一年比一年旺,特别是每年的7到9月,为雪峰村的旅游旺季。去年,他经营的农家乐就招待游客上万人次。 “随着雪峰山知名度的提高,我们也加强了村里的卫生保洁。”村民主任王培方说,“去年我们村还被评为了市级生态文明村,洁净乡村建设这项工作更要跟上。” 为了形成常效的保洁机制,雪峰村已将“不乱扔垃圾”等条款写入了村规民约;同时加强监督,村干部做到随检随劝导;并以村民考核与村干部督查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对保洁员的考核力度。 “村庄变整洁了,不仅我们村民自己看着舒服,来我们这里旅游的游客也会有个好心情。”一位大爷笑呵呵地说。 目前,村里已做好了旅游的长远规划,将争创农家乐特色村。还筹划打通雪峰至武义库坑村的8里公路,吸引更多的人来到雪峰村休闲旅游。 “接下来,我们还计划完成村内河道的三处拦水坝建设,进一步拓宽停车场地……”村民主任王培方说。雪峰人已勾勒出美好的发展蓝图,努力奔向幸福之路! |
凝碧村 |
凝碧村在新建西北3.6公里,海拔185米,村依丘面畈,呈长方形分布,块状聚落。1116户,3410人,多张、朱、刘姓。通公路。相传,约北宋开宝间,从福建迁入,据说这里曾有七祠七庙七十二井,有石门阶、岗彦坑、姚大塘等若干小地名,后来由于人数增加相连成一个村,雅称凝碧。 凝碧以驻地得名,面积约8.2平方公里,设24个村民小组,辖凝碧1个自然村。1116户,3410人,耕地1521亩,主种水稻,林地7798亩,产茶叶、蚕桑、柑桔、梨、杨梅,设有初级中学,通公路、程控电话、有线电视,装有自来水,系革命老区村。 |
宏坦村 |
约南宋,由文学家叶梦得孙叶籍居此。该村坐落在一片很广宽的田畈上,宏,大也,坦,平也。故名宏坦。1961年建立宏坦大队,属新建公社。1984年为宏坦村民委员会属新建乡。1985年属新建镇。2011年行政村规模调整后由原玉溪、刘山、宏坦行政村合并组成。面积约为3.6平方公里,设14个村民小组。东、西两方皆田畈,北靠大山,南与新建相连。辖宏坦、玉溪、刘山、叶庵4个自然村,618户,1688人,耕地831亩。主种水稻,产茶叶、蚕桑、柑桔、通公路,程控电话。 宏 坦 解放后为宏坦行政村,属新建镇。1956年称宏坦农业生产合作社,属新建镇。1958年称宏坦生产队,属新建管理区。1961年建立宏坦大队,属新建公社。1984年为宏坦村民委员会属新建乡。1985年至2011年为行政村,2011年行政村规模调整属宏坦村的自然村。在新建北1.8公里丘间平畈。海拔155米。块状聚落。387户,1209人。多叶、樊、丁姓。通公路。宏坦村位于新建镇近郊区,距镇中心2公里,是新建镇的中等行政村。本村在村双委的领导下,近几年来开展新农村建设,投资180多万元建造新建—宏坦水泥简易公路全长2公里,投资17多万元建造环村水泥路和按装路灯,全村绿化率达60%,达到新农村建设标准化要求。 玉 溪 面积约0.2平方公里,95户230人,主种水稻,林地72亩,产桃、梨,通公路。系革命老区。 刘 山 面积约1.5平方公里。103户,254人。耕地142亩,主种水稻。林地1079亩。产茶叶、油茶。系革命老区。 叶 庵 在玉溪北丘间,海拔210米,点状聚落,11户,31人,姓叶。系革命老区。 |
笕川村 |
笕川村又名笕头村,座落于新建镇的东面,东到马渡村,南到和源村,西至新建村,北至永康山。村宽地阔,地理环境优越。2011年行政村规模调整后与前朱村合并,因笕川村历史悠久,经济雄厚,名声较好,故延用笕川村作为村名。全村胡、施、丁、朱姓占多数,多为汉族,其中有少数几人为少数民族,,全村4833人,共有30个小组,辖笕川中心村、坑塘庵、下庵山、芝麻塘庵、五业场、汤湖庵、前朱、后山沿8个自然村。原来的西源自然村20多人因交通等原因于2009年搬迁,现已废除。耕地2129亩,多种粮食作物,或作为香菇田使用。笕川香菇在缙云县乃至丽水都是有名的,在村头还建有香菇市场,方便菇农交易。 有史可证,笕川村已有1200多年历史。胡、麻、王、叶四姓人最早定居于此,宋、元起丁、施、朱三姓相继来此居住。于明朝万历年间陆续建有丁、施、朱氏宗祠四座。丁、施氏宗祠于文革间失火,现又重建宗祠。笕川村丁氏自南宋从温岭迁来缙云,迄今34代。各代的墓碑全部都在,每年祭祖,一墓不漏。在前朱自然村有清朝年间建立的樊氏、朱氏宗祠,现已倒塌50%以上。 在村后有土名角山的半山腰上建有明朝初年的神庙一座,取名“马衣太子庙”。村头山脚建有“乌锡庙”,村中央有庵堂一座,名“金堂”,在村脚的水口处建有“四龙庙”和建于元朝的水碓一座,取名“磨碓”是本村以前的麻氏建造,毁于文革的农业学大寨。《麻氏在笕川绝代已有200多年》。在前朱有“灵堂庙”现今保存完善,建于1983年到1984年间,村民都还会到庙堂供奉。后岩山有“岳飞殿”。村前面的石条大桥名“笕丁桥”又名“出县桥”,是以前到县城的必经之桥,建于1901年至1902年之间。长92米,宽2.5米,简洁大方,较为雄观。 笕川村一马平川,方圆约十公里,历代名人仅有丁、施两姓在明、清时出过贡生、秀才。民国时有丁育仁(显奎)先生是黄埔军校学生,卒于台湾。目前有丁汝坚是中国二炮(住西定市)部队的大校。丁锦辉现是国家篮球队现役队员,并在球场上有出色的表现。 1968年由国家设计,国家灌溉面积一万亩的地下水库建成地点在新建派出所门口的溪滩地下。水库长约100米,宽1米,水质透明,大旱不旱。新建溪笕川段经笕川村人民的多年努力,全程2.48公里的堤岸全部建好使用,可保证20年一遇抗洪能力,建好堰坝二座,保证千亩良田的灌溉。在前朱自然村片有大坑水库,确保了农田灌溉及生活用水。在村干部的带领下,以集资等方式建有全县最好、最先进的占地面积约三十亩的笕川小学和笕川幼儿园。村委大楼、文化中心(990个座位)都已建成,省级中心村正在干部群众的酝酿筹备中。 笕川中心村 该自然村是在唐朝时从现五云镇雅施村的人分迁到此地。当时村头有一水潭,并有三条水笕村中,故称笕头。亦称笕川。后因将行政村的重点放在这里,故称笕川中心村。为笕川行政村驻地村,一直为笕川行政村所辖自然村。在新建东2公里河谷平畈。新建溪北侧。海拔134米。块状聚落。1344户,3563人。多丁、施、胡姓。耕地1543.5亩。多种水稻、香菇。林地2751亩。通公路。 坑塘庵 始以一山庵建于坑边,周围山塘,故名坑塘庵。在笕川村西北1.8公里丘脚。海拔190米。点状聚落。21户,68人。多施、丁姓。耕地28.6亩,多种水稻。林地53亩。 汤湖庵 村中一池塘,旁建一山庵。故名烫湖庵。又叫汤湖庵。在笕川村南侧丘间平畈。海拔140米。点状聚落。3户,9人。姓丁。耕地3.7亩,多种水稻。林地7亩,多种桑树。 五业场 原系养猪场,于1958年创建,因养猪系五业之一。建村后就以五业场为村名。在笕川村北侧丘边。海拔139米。点状聚落。7户,33人。姓施、丁。耕地13.8亩,多种水稻、蔬菜。林地25亩。 下庵山 该村坐落在一座名为下庵山中,村以山名得名。在笕川村北1.5公里丘坡。海拔158米。点状聚落。9户,26人。姓丁。耕地11亩,多种水稻。林地20亩。 芝麻塘庵 昔曾有一庵,旁一池塘淤积成耕地后,种过芝麻。故称芝麻塘庵。在笕川村西北1公里丘脚。海拔145米。块状聚落。49户,158人。多丁姓。 耕地66.4亩,多种水稻。林地125亩。 前朱 约明末清初由樊应宿从县城迁入。相传,原由河阳朱森三公始居,后又有姓樊人迁居此地,逐取名前朱。解放后为前朱行政村,属新东乡。1956年属东川乡。1958年称前朱生产队,属东川管理区。1961年建立前朱大队,属东川公社。1984年为前朱村民委员会,属东川乡。1992年撤扩并后,改属新建镇。2011年行政村规模调整后与笕川村合并为笕川行政村,属新建镇至今。在新建东3.4公里河谷平畈。海拔130米。块状聚落。335户,941人。多朱、樊姓。面积约1.6平方公里。设11个村民小组, 335户,941人, 耕地462亩,主种水稻。林地1793亩。产茶蚕桑、梨。有粉干厂。通公路、程控电话、有线电视,装有自来水,系革命老区村。 后山沿 约明朝时从福建迁入。以位于前朱村后山边而得名。在解放初至2011年一直为前朱村所辖自然村,在2011年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属笕川行政村至今。在笕川村东面后山1.5公里处,在前朱村北侧。海拔131米。点状聚落。92户,240人。多朱、陶姓。耕地110亩,多种水稻。林地457亩。 |
河阳村 |
河阳村河阳村 中国自古江南富庶,到如今留下古镇、古村不计其数。其中既有像周庄、同里等声名远播的江南水乡,还有久藏深闺,保持着更古朴、更幽静、更原汁原味特色的古村落。浙江的河阳村就是这样一个古老而奇特的地方。 河阳木雕作为河阳村古民居及宗族建筑的重要装饰,体现了明清古建筑风貌及河阳村当年盛况。河阳木雕在表现内容上力求简洁自然,略带几分含蓄,具有鲜明个性,雕刻主要分布在比较醒目的位置如廊下、门窗、牛腿、神龛等几处,且在同一部分也有简繁之分,细部各有千秋,体现了理财精明,注重实效、不显奢华的精神。装饰手段自然、活泼、典雅,雕有动物、植物等图案,技艺之高超,让人惊叹不已。 一、留千年古村 衍四十二代 河阳位于浙南缙云县新建镇,距杭州200多公里,距国家级风景区仙都半个小时车程。这个人口3000,有着1100年历史的古村庄,水系、道路基本保持着元代村庄的设计特色,而现在的十大宗族庄园式古民居建筑和十几座古祠堂乃是明清两代所建。最特别的是当地保持了古朴的民风民俗,该村的人九成姓朱,依然是家族式的生活,耕读传家。 唐末僖宗年间(约公元九世纪七十年代),河南信阳人朱清源被吴越钱武肃王聘为掌书记。武肃王死后,天下兵争四起,朱清源为了韬光养晦,以待天下清,于武肃王死后第二年携弟朱清渊游括苍之缙云,看到那里山水秀丽,就在山下择风水宝地而居。为使朱氏后裔不忘0之本,取河南信阳各一字而名“河阳”。 朱氏自河阳定居以来,已繁衍42代。江南不少朱姓,如青田、湖州、丽水、温州、台州,甚至福建福州,安徽歙县等地的朱姓,各支各派皆发源于河阳。千余年来,河阳虽屡遭兵祸劫难,几番兴衰,但千年古村始终屹立在缙云西乡,成为浙江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河阳古民居的特点清一色的灰色建筑群落,给人含蓄,委婉的感觉! 河阳村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朱氏历代祖先以耕读传家,重农经商,人才辈出,富甲一方。宋元两代曾出八位进士,形成“义阳诗派”。现存的一溪两坑之水系、一街五巷的村庄布局乃元代设计。河阳古民居的特点清一色的灰色建筑群落,给人含蓄,委婉的感觉!民居的墙头就像是一只昂首的马头,因此也叫“马头墙”,马头墙的特点是“黑瓦白墙,飞檐翘角,依山傍水”。 二、有女嫁河阳 赛过做娘娘 河阳真正兴盛是从宋代至元朝中叶,故住房建筑也以大建筑居多,其风格均不离始祖朱清源的住房风格:“逆朝西南,维直作正厅三进,翼以重厢”,共计28间。规模宏大,体现了名门望族的气派。现在的福昌古寺、岩山古庙均建于宋代,这些古庙宇是河阳朱氏兴盛的象征。 元代河阳最著名的建筑是“八士门”。河阳古时曾出过八位进士,相传“八士门”就是为此而建。“八士门”前还有一对无头的石狮子,石狮乃朱元璋所赠,取名“稀罕”,意指河阳一村出了八个进士实属稀罕。此“石稀罕”至今尚在,已有600多年历史。 到了清乾隆、嘉庆、道光时期,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进入中国,河阳以朱乾臣、朱篪为代表的财主们也走上了经商办厂的道路。他们除了购买田地外,还大量兼并竹山,建造纸铺,外出金华、兰溪、杭州、苏州等地做靛青、土纸、粮食等生意。经商,使河阳的财主们财源滚滚而来,很快成为缙云首富。据说朱篪当时有土地45万把(合5500多亩),从河阳走到永康,不必经过别家田岸,其经济实力可想而知。 有了强大的经济实力,朱乾臣、朱篪等人并不挥霍,仍然过着俭朴生活。由于子孙多,在五世同居的情况下和等级制度、封建礼教等宗法思想支配下,他们开始大规模建造“十八间”民居,采用北方四合院加江南楼堂的结构模式,一式的十八间大院加七或九间后堂,前厅后堂,庄园式建筑群,小青瓦、白粉墙、马头墙、封火弄堂,组合成一个封闭的庄园,有利于“防盗贼,御外侮,谨闺门,教子弟。”越到后期,其建筑越精致豪华。到太平军进驻河阳之前,现在的19个宗族古建筑群已全部建成,最晚的也有150年历史,太平军首领进驻河阳后,惊叹道:“我们从广东一直打到南京,一路过来,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么好的村庄。”当时缙云流传着“有女嫁河阳,赛过做娘娘”的民谣。 由于连年战火,不少“十八间”民居遭到破坏,现在的河阳古民居建筑分布以150米长的古街为中轴线,古街左右各有五条横巷,分布着五个古建筑群,六个朱氏宗祠。宗族庄园式古建筑分布在古街北面,大多是砖木结构,四合院式设计。规模较大的有“廉让之间”、“耕凿遗风”、“循规映月”等。大多数建筑都是十八间房,故称“十八间”。 到了清乾隆、嘉庆、道光时期,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进入中国,河阳以朱乾臣、朱篪为代表的财主们也走上了经商办厂的道路。他们除了购买田地外,还大量兼并竹山,建造纸铺,外出金华、兰溪、杭州、苏州等地做靛青、土纸、粮食等生意。经商,使河阳的财主们财源滚滚而来,很快成为缙云首富。据说朱篪当时有土地45万把(合5500多亩),从河阳走到永康,不必经过别家田岸,其经济实力可想而知。 在这些民居中,“廉让之间”是河阳所有“十八间”建筑中最精致、设备最完整的封闭建筑。“廉让之间”意指廉洁谦让的人家,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它有独立的自用水井,整幢建筑分为前厅、后堂、伙房、猪舍、厕所几部分,共计35间。外墙字画古诗保存十分完整,房内木梁、木柱上方全是精致的木雕。木雕动物栩栩如生,龙飞凤舞,若仔细看,甚至可见菜叶上停有小虫。木雕窗户方格子细如筛孔,手指插不进去,雕刻之精细,让人惊叹不已。前厅是主人的住房,后堂是长工佣人的住房,等级分明,整幢房子有不少细微之处值得琢磨,如中堂的横木是收租时栏板堆谷子所用,瓦背上的石猫为避邪所用,大门上有四个不同形状的小孔,代表了月亮上下旬的变化。 三、古刹古祠古董 目不暇接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河阳封建宗法思想也在进一步强化。河阳第30世孙朱辉,以族长身份“立家法,订宗谱,修理历代祖墓,创积宗祠祀产,以理法严辑族众,数十年祠讼不兴。”因此,河阳出现了以舒氏为代表的30多位节孝女,其中立牌坊的就有六位。凭借着雄厚的经济实力,朱家子孙们大搞公益事业,造州郡试院,建县城孔庙,创建新建学馆,建造河阳公济大桥,创设义田常产,赈济饥民及修路、建凉亭等。为了褒慕0功德,此时期掀起了一股修复、兴建宗祠之风。 河阳村现有大小祠堂15座,现存宋代的古刹“福昌寺”和岩山古庙、南殿、碧山古庙等五座古庙宇,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堪称江南一绝。其中“虚竹公祠”以苏州古祠堂为蓝本,耗工三年,建筑精细,更是古祠堂建筑艺术的瑰宝。它的主人朱虚竹以经营土纸、靛青染料发家成为缙云首富,据说清代在苏州有店面120间。公元1858年,其子兄弟六人为父建“虚竹公祠”,单采石工就花了近8万个。大门内建八角亭一座,戏台一座。整座祠堂雕梁画栋,精美豪华,木雕、石雕、砖雕技艺高超,人物、鸟兽、花卉栩栩如生。最特别的是天井里一式卵石铺就的图案,有寿字、花朵、狮子扑球,据说这里一斤的卵石就要一斤白米换来,建祠堂花费之大可想而知。 河阳村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文化璀灿。河阳人在自家门前用鹅卵石铺设铜钱图案,在铜钱朝门口的部位缺了一部份,它的寓意是“钱进门”,主人做生意,一出门就踏进钱眼里,表示发财致富。这枚铜钱可不一般,它可以预报天气。这是因为这几条边的泥土在铺设前经过盐卤水浸泡,天气转阴就会返潮变黑,所以能起到预报天气的作用。河阳不但有气象钱,在有的天井里还有气象鹿,气象牛呢!由此可见,河阳人有多聪明啊! |
韩畈村 |
韩畈村建村约九百余年。当地黄姓二十一公从江西逃居缙云,其子孙一部分迁居此地。因当时朝廷-激烈,如有黄姓即行抄家灭族。黄公商定,凡黄姓住地挖井两口,井边栽树,表示黄姓驻地。古词典中载:双井有树即韩也。此地有井两口,并有树,村前有一片平畈。故名韩畈。 解放初为韩畈行政村。1956年冬称韩畈农业生产合作社,属新建镇。1958年9月建立韩畈大队,属新建公社。1984年为韩畈村民委员会,属新建乡。1985年属新建镇至今。 韩畈村在新建西0.8公里丘间平畈,海拔153米,块状聚落。面积约1.6平方公里。东与新建村相连,西与河阳村相接,北隔新建溪与新建村相望,南皆田畈。设8个村民小组,辖韩畈1个自然村。460户,1196人,多姓黄。耕地446亩,主种水稻。林地1478亩。产茶叶、柑桔。通公路、程控电话、有线电视。装有自来水。 |
新长川村 |
新长川村简介 【新长川】位于新建镇西边,2011年由县统一并命名为新长川村。由下仁堂、底长坑和长川3村合并而成,因长川为中心村,且现行政村为新组建,故名新长川村。新长川村驻地长川,面积约4.7平方公里,东至茭岭,南至葛竹,西至谷川,北至南山。辖下仁堂、底长坑、长川3个自然村,总人口1791人,共645户。多姓周、章,山林面积7825亩,耕地305亩,主种水稻。村里有小学,卫生室,有堰坝7座,桥梁5座,通公路、程控电话、有线电视。装有自来水。 长川位于新建镇西边,属新长川村民委员会,村袭山涧“长坑”名。后因部分群众分迁北面另建一村叫“底长坑”,亦称外长坑。1981年地名普查中,因“长坑”与别地重名,遂更今名。海拔240米。面积约2.7平方公里。分10村民小组。334户,912人。多周姓。耕地165亩,主要位于地名为金丝吊鳖的地方,主种水稻,玉米。林地4642亩。产毛竹、茶叶。境内有山峰一座,地名黄坑百尖,海拔500米以上,山顶有航空标置的石碑一块。有一河流名为长坑溪,宽为20米左右,长约2.5公里。有堰坝7座分别为五百堰、七百堰、上盈头堰坝等,这些堰坝用于拦水养鱼,便于村民用水,河堤60米,始建于2008年,位于村庄上头,用于防洪,保护村庄。有桥梁5座,小学,卫生室各一所,通公路、程控电话、有线电视。装有自来水。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为538.31万元,人均纯收入6167元。 底长坑属新建镇新长川村,位于长川的北山涧,距离村办公楼1公里。因从长川(长坑)村析出,位于长川北山涧,故名底长坑。从上周到长川有一条水河贯穿过全村,约长5公里。是山涧水,长年有流水,清澈见底,水质优良,村民沿水两旁呈带状分布。多周姓。海拔280米。面积约1平方公里。分4村民小组。198户,517人。耕地110亩,多集中在上周马岭夜畈,主种水稻、玉米、大豆等植物。林地1979亩。产毛竹。2008年加宽了通村公路,长1公里,宽4米,村里通程控电话、有线电视。装有自来水。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为247.05万元,人均纯收入6112元。辖底长坑、上周两个自然村,上周村民已于2011年6月20日前一起转移到底长坑村居住,上周自然村从此消失。 下仁堂属新建镇长川村,位于长川的东北部,传始时村中有一幢房屋叫“雅仁堂”,原村袭其名。后以方言谐音演作今称相沿。海拔241米。块状聚落。多章姓。面积约1平方公里。分3村民小组,辖下仁堂1自然村。112户,362人。耕地33亩,主种水稻、大豆、玉米。林地1204亩。产毛竹。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为166.68万元,人均纯收入6200元。通公路、程控电话、有线电视。 |
新建村 |
新建村简介 据传原名下洪镇,村址在今溪南前畈。唐仪凤二年(667)因毁于洪水而迁后畈(今址)。据《建川朱氏宗谱》载,宋时称建川。始分菜鳞桥、下花园、张宅、太平庄等小村。后人口繁衍,民宅发展接连为一村,遂名新建。新建村座落在新建镇河谷平畈,下方紧邻永康市,位于缙云县城西北部,处于东经120度01分,北纬28度43分,属仙霞岭山脉过渡地带,东邻笕川、洋山村,西靠河阳、新合村潘村自然村、南连溪南村寺根自然村、韩畈村,北与宏坦村相连,全村处于新建镇的盘地之中,面积约4.5平方公里,设6个村民生产队,42个村民小组,辖新建一、二、三、四、五、六自然村,2476户,6352人,除少数畲族外,均为汉族,海拔145米左右,1949年5月解放,镇内分为七个村,到1958年五六七三个村合并为五、六两个村,至1958年9月属新建管理区,1961年7月属新建人民公社,1984年属新建乡,1985年4月28日经省批准属新建镇,2011年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合并为一个村。全村耕地2408亩,主种水稻、林地2198亩,有新建中学、新建小学、新建幼儿园。有恒丰铝业有限公司等20多家企业,有新建信用社、邮政储蓄、农业银行、司法所、金融机构,有新建镇人民政府、邮政局、电信局、土地资源所、城建管理所、派出所、司法所等管理服务机构,公路东接330国道达县城,西至石臼坑、西北经夏加畈接武义县,南经张公桥接丽水市,日有中巴车通县城、丽水、上海、广东等地,通程控电话、有线电视,装有自来水,村内道路已基本硬化,各自然村都建办公楼,进行溪改工程。 新建村历史悠久,据尚书禹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人类居住,新建原称建川,相传古代居住建川的有蔡姓建有蔡庄,在峨高山西面蔡轮桥,蔡轮桥坑一带,李姓居太平庄,胡姓居后湖,后花园,金姓居金宅里,施姓居施宅园,邢姓、陈姓居盈头,冯姓居冯塘(今称哄塘),吴姓居五凤楼山沿观称吴松塘,田姓居后田(观称大坟山沿),洪姓居寺根下洪溪西面,建有较大的下洪庄,后因火灾和水灾,全村遭毁,以上各姓均为零散小村,现除陈姓尚有后裔相传外,余姓均已衰绝后,直到北宋沛国朱伏达昱自丽水宣平到建川,在北宋元年(1040年)从迁定居建川,传至第四代朱庆公贤,因见山川之秀,民物之醇,基宇堂构创建维新,因之命建川为新建村,并遵朱伏公达昱为新建公,此即新建村各之来源。 全村以朱、楼姓居多,其它的还有赵、应、丁、陈、李、张、施、杨等,全村多为汉族,其中有少数畲族,耕地2365亩受到新建溪及其上游的白马、三和、官塘和刘山等水库的自流灌溉,良田受益,粮食年年丰收。 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多数去广东、广西、上海等地养鸭、养虾、经商,村民多种经营,搞活经济,增加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村内新溪路、新寺路为村中主要街道,建有花园市场、西门市场、新建菜市场,农历每逢四、十为集市,系县西北部农副产品集散地,每天有蔬菜、水果、肉类、服装、日常用品的交易,每逢集市村中主要街道热闹非凡。 有座古庙宇,建于清代,几经维新,香火旺盛,北有定心庵,东有娥嵩庙,西有李云庙,中有花街庙,保护村民,岁岁平安。 新建溪穿村而过,在1904年建有永济桥,解放前,是通往南方的主要通道,是新建村唯一的古桥,因交通不便,在1978年建有新建大桥,是通往南面的主要交通大桥,为广大村民出行方便,再建有迎宾桥、洋山大桥。 建堰坝一支,在新建大桥下方,堰坝横穿新建溪,造就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新建村有姓朱总祠一座,分祠四座,姓楼总祠一座,分祠四座,赵、应、丁各建祠堂一座,目前留有姓朱分祠一座。 1862年之前,居住点分散为若干小村庄,村与村中间隔有田、地、菜园等,尚未连成一片,之后生产快发展,以花街为中心逐渐向东西两边发展,到1929年新建各小村经过多年建设形成一条东西长820米、宽2.5米的直街(现称新中街)以此为中心,村庄向南北发展,才把新建各小村连成一片,逐步成为缙云西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并于1917年第一次建镇。 新建一解放后,新建划分为七个行政村,自东向西排列,为第一村,故名新建一村,新建一村面积约0.7平方公里,设6个村民小组,362户,912人,耕地274亩,主种水稻、林地123亩,产柑桔,有恒丰铝业公司、振星工具公司、雄富电源线索厂,兴建宏远粮食加工厂,精艺竹制品中心等企业,通公路、程控电话、有线电视,装有自来水。1956年冬称新建第一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称新建第一生产队,属新建管理区。1961年建立新建一大队,属新建公社。1984年为新建第一村民委员会,属新建乡。1985年改属新建镇。2011年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属新建村所辖自然村。 新建二解放后,新建划分为七个行政村,自东向西排列,为第二村,故名新建二村,面积约0.7平方公里,另辖峨高头自然村,分8个村民小组,367户,935人,耕地411亩,主种水稻、茭白,林地147亩,产柑桔,通公路、程控电话、有线电视,装有自来水。1956年冬称新建第一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称新建二生产队,属新建管理区,1961年建立新建二大队,属新建公社,1984年为新建第二村民委员会,属新建乡,1985年改属新建镇,2011年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属新建村所辖自然村。 新建三解放后,新建划分为七个行政村,自东向西排列,为第三村,故名新建三村,面积约0.7平方公里,分6个村民小组,341户,858人,耕地292亩,主种水稻,林地152亩,产蚕桑,通公路、程控电话、有线电视,装有自来水。1956年冬称新建第三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称新建三生产队,属新建管理区,1961年建立新建三大队,属新建公社,1984年为新建第三村民委员会,属新建乡,1985年改属新建镇,2011年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属新建村所辖自然村。 新建四解放后,新建划分为七个行政村,自东向西排列,为第四村,故名新建四村,面积约0.5平方公里,分5个村民小组,281户,735人,耕地277亩,主种水稻,林地175亩,产柑桔,通公路、程控电话、有线电视,装有自来水。1956年冬称新建第四农业合作社。1958年称新建四生产队,属新建管理区,1961年建立新建四大队,属新建公社,1984年为新建第四村民委员会,属新建乡,1985年改属新建镇,2011年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属新建村所辖自然村。 新建五解放后,新建划分为七个行政村,自东向西排列,为第五村,故名新建五村,面积约0.8平方公里,另辖大公山庵,设11个村民小组,551户,1391人,耕地571亩,主种水稻,林地590亩,产柑桔、梨、李子。通公路、程控电话、有线电视,装有自来水。1956年冬称新建第五农业合作社。1958年原新建六村一半分为新建五村,一半分为新建七村,统称为新建五生产队,属新建管理区,1961年建立新建五大队,属新建公社,1984年为新建第五村民委员会,属新建乡,1985年改属新建镇,2011年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属新建村所辖自然村。 新建六解放后,新建划分为七个行政村,自东向西排列,原新建六村分为新建五村和新建七村,没有新建六村,将新建七村改为新建六村,故名新建六村,面积约1平方公里,设6个村民小组,574户,1521人,耕地583亩,主种水稻,林地382亩,产蚕桑、梨,有工艺厂、冶金厂、农械修配厂、农机制造厂、冲压厂、自来水厂、电器厂、电动车厂、电子器件厂等企业。通公路、程控电话、有线电视,装有自来水。1956年冬称新建第七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原新建六村与新建五村、新建七村各半分配后,称新建六生产队,属新建管理区,1961年建立新建六大队,属新建公社,1984年为新建第六村民委员会,属新建乡,1985年改属新建镇,2011年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属新建村所辖自然村 |
和源村 |
缙云县后花圆——和源村。位于距缙云县城西北方7公里,新建镇东南方3公里处。由原来的大筠、川石、三马东、迎祥、王路五个自然村组成。本村有水田面积2190亩;山林面积3240亩;旱地面积295亩;水流域面积6700多平方米;全村现有人口3800多人;家庭户数1280户。 改革开放后,村里各项经济产业不断提升:2010年止有蚕桑面积80多亩;蔬菜面积120余亩;花卉苗木面积70亩;水果面积260亩以上(包括山地杨梅);有鸡、鸭养殖场两所;有闻名远近的成科雕花厂,2011年获缙云县根雕、木雕、培训基地;另有手套等针织加工业10家以及来料加工业6家。2010年全村经济总产值达3.8千多万元。 2011年前川石、迎祥、王路三自然村饮用水安装工程已完成,并在村庄内道路硬化。大筠、三马东两自然村于2011年初开始自来水及排污管道安装,在本年度确保完成任务,同时申报2012年进行村庄整治。 |
新川村 |
新川村简介 【新川】位于新建镇的西北边,2011年由县统一并命名为新川村。由栗坑、葛竹和谷川3村合并而成,因为新建镇新川管理区中心村。故名为新川村。面积约8平方公里,东至马堰、南至石鹿、西至鱼川、北至潘余。辖栗坑、葛竹和谷川3个自然村,总人口2183人,共751户。山林11476亩,产毛竹、竹笋。耕地610亩,主种水稻。有卫生院,有若干竹制品加工户,通公路、程控电话、有线电视。装有自来水。建有香榧生产基地,还获得丽水市生态文明村称号。 栗坑属新建镇新川村,因村居周边多是榧栗而得名。海拔280米。多马、周姓。通公路。面积约4.7平方公里。340户,914人。分7村民小组。耕地198亩,主种水稻。林地6264亩。产毛竹、蚕桑、红花油茶、苎麻、李子。通公路、程控电话、有线电视。装有自来水。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为440.93万元,人均纯收入6931元。 谷川原新川乡政府驻地,现为新建镇新川村中心村。村沿山涧呈带状,村处青松翠竹,峰峦嶂叠的深谷,宅前碧水川流,故名谷川。海拔250米。村沿山涧呈带状。多周姓。面积约1.5平方公里。分5村民小组,辖谷川1自然村。215户,658人。耕地141亩,主种水稻。林地3518亩。盛产毛竹,产蚕桑。有竹制品加工户。有卫生院一所。缙云至武义公路从村中通过。有程控电话、有线电视。装有自来水。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为659.71万元,人均纯收入6478元。 葛竹属新建镇新川村,村处“葛竹山”间,且村居周边均是毛竹因而取名葛竹。海拔480米。点、块状复合型聚落。多朱姓。面积约1.8平方公里。分4村民小组,辖葛竹1自然村。208户,601人。耕地271亩,主种水稻、黄豆、四季豆。林地1694亩。产毛竹、蚕桑、茶叶、苎麻。通公路、有林间作业道、程控电话、有线电视。装有自来水。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为383万元,人均纯收入6994元。 |
八都村 |
八都村简介 【八都】位于新建镇的西北边,2011年由县统一并命名为八都村,因村里流有一条八都坑而得名。由原来的里村、潘余、鲤鱼坑组成。八都村驻地里村,面积约3.9平方公里。东至谷川,南至毛竹山,西至丰山,北至白塘。分7个村民小组。辖里村、潘余、鲤鱼坑3个自然村。392户、1060人,耕地约213亩,主种水稻。缙云至武义公路从村中通过,通公路、程控电话、有线电视。装有自来水。 里村在新川村西北1.8公里山谷,始由夏嘉畈李姓迁此定居,取名李村。继后有薛、赖姓迁入,遂以“李村”谐音更今名。海拔300米。面积约1.4平方公里。于1972年建起马连山水库,库容1万立方米,用于饮用水;村里有大会堂一座,于1980年建造;2006年建起堰坝2座;2009年村庄整治做起了水泥路,有公厕,并进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村里还有篮球场;2010年在村庄南面,约450米高山上修建庙宇一座。分3村民小组。180户,540人。耕地96亩,主种水稻。林地3067亩。产毛竹。有竹制品加工户。通公路、程控电话、有线电视。装有自来水。2009年村庄通过省县整治验收。是省县整治村之一,村建有体育场、河坝、生态环境好,是生态文明村,系革命老区村。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为505.16万元,人均纯收入5994元。 潘余在行政村八都村的东边,始由潘、余两姓居此而得名。海拔290米。面积约1.8平方公里。于1980年建起自来水,2008年建造了堰坝2座,防洪提200米。村庄有3座小桥,从公路通到村庄。改革开放以来,建造房屋不多,呈条状聚落,分3村民小组,辖潘余1自然村。166户,385人。耕地92亩,主种水稻。林地2142亩。产毛竹、杨梅。通公路、程控电话、有线电视。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为223.57万元,人均纯收入6624元。 鲤鱼坑位于行政村八都村东边,村旁山涧有两块岩石屹立,酷肖鲤鱼,故名鲤鱼坑。海拔338米。条装聚落。多周姓。通公路。面积约0.3平方公里。村里有大会堂,小桥各一座。分1村民小组,辖鲤鱼坑1自然村。46户,135人。耕地25亩,主种水稻。林地489亩。产毛竹。通公路、程控电话、有线电视。装有自来水。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为58.68万元,人均纯收入6546元。 |
周岭村 |
周岭村以驻地村名得名。传原村名“稠岭”,以此至四围多山道而得。后以谐音演作今称。在新建镇政府西面11.1公里山沟,海拔480米。村沿山涧两侧呈带状散点式分布。西接丽水市。面积约5.8平方公里。351户,904人。多姓李。耕地430亩,主种水稻。林地7519亩。产茶叶、蚕桑、桃。通路、通水、通电话、通有线电视、通电、通网络。有移动、联通基站。四面环山,东接丹址村,西接莲都。1996授予县文明村。系革命老区。 |
丹址村 |
经过行政村规模调整后的丹址村,由原来的丹址村和笕头本、胡坑、三公彦以及上里宅,5个自然村组成。全村现有总户数1341户,总人口:3444人,总劳动力2126,其中外出的有1023人;耕地面积1257亩;园地面积1075亩,山林面积:21551亩;2010年人均收入6063元,全村集体总收入33.57万元。 |
溪南村 |
溪南村简介 钦村溪南村委会驻地。位于溪南行政村中心,海拨158米,块状聚落。为姓钦人先居住,且多为姓钦人世居,故称钦村。面积约2平方公里,设10个村民小组,445户,1410人,多钦、陈、徐姓。耕地面积565亩,主种水稻,林地2338亩,产蚕桑,毛芋、通公路,程控电话,有线电话、通网络。 寺根位于溪南行政村东北1公里处,传原村名“六都、下洪庄”,在解放前因有较大规模的寺院,叫正等寺而闻名更改为“寺根村”。总面积0.6平方公里,188户,512人,楼姓为五分之二,其他10个姓为五分之三。耕地面积220亩,桑园50亩,林地200亩,产粮食、吞桑、香菇等。通路、水、电话、有线电视、电、网络。 庙后位于溪南行政村西北1公里处,约在清乾隆年代,祖宗从葛湖来此地朱相公庙的后面搭草铺看山,后逐渐发展成村,故名庙后。海拨175米,块状聚落。多姓陶,通公路。面积约0.8公里,设5个村民小组,辖庙后1自然村297户,817人,耕地334亩,主种水稻。林地面积686亩,产茶叶、吞桑、柑桔,通公路,程控电话,有线电视。 西山底位于溪南行政村西边1公里处,因座落在四面环山的底部而得名。村沿山脚四周呈椭圆形分布。面积约0.8平方公里。全村51户,户籍人口132人。大多数姓黄。耕地79亩,主种水稻,西瓜、生姜、桑叶,林地276亩,产松、杉树。通路、水、电,通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有线电视、未通网络。 溪岩下位于溪南行政村西南1公里处,村庄东面一条洪溪,原流于双川乡和丽水交界,溪水旱之长流,溪的东面一座大岩塔,得名溪岩下。西面新建至丽水公路,海拨160米,面积1.9平方公里,220户,530人,多李、黄姓。耕地面积239亩,主种水稻,养殖业,林地938亩,生产用材林、毛竹。通路、通水、通电、通电话、通有线电视,通网络。 王弄位于溪南行政村西南1公里处,由武义县王山头村一户姓王人始居。村坐落山岙口,故称王弄。面积约1.1平方公里。设2个村民小组,辖王弄1自然村。84户,298人,,多姓王。耕地121亩,主种水稻。林地928亩。产蚕桑、柑桔。通公路、程控电话、有线电视。 |
新湖村 |
新湖村简介 葛湖新湖村委会驻地。清初,由赵维新从县城北门迁入。相传古时候有一仙人叫葛湖在葛竹山炼丹曾路过此地,当时由于地势低,一片洼地,终年积水,观若似湖,逐称葛湖。海拨169米,块状聚落528户,1585人,约面积3.7平方公里,多陶、应、赵姓,通公路。耕地面积565亩,主种水稻。林地2338。产茶叶、蚕桑、柑桔、枇杷。通公路,程控电话,有线电视,装有自来水。叶青岙位于新湖行政村北边0.8公里处,海拨220米,点状聚落。坐落山岙,村旁树木茂密,树叶四季常青,故取名叶青岙。陶墅位于新湖行政村西南1公里处,海拨175米,块状聚落,祖宗姓陶人从壶镇陶滩迁居于此。“墅”意为祖宅,故名陶墅。面积1.4平方公里,234户696人。多马、陶、姚、刘姓,通公路。耕地面积214亩,主种水稻。林地1360。产茶叶、蚕桑、柑桔、枇杷。通公路,程控电话,有线电视,装用自来水。马墅位于新湖行政村西边1.5公里处,由姓马人始居“墅:为住宅之意,故名马墅。海拨180米,块状聚落,面积1.1平方公里,129户395人。多马、周姓,通公路。耕地面积54亩,主种水稻。林地866。产茶叶、蚕桑、枇杷。通公路,程控电话,有线电视,装有自来水。 |
茭岭村 |
茭岭村简介 茭岭村位于镇政府驻地新建西北7.2公里,同驻地村名,面积约6.1平方公里,海拔368米,块状聚落,建于明成化末年,因村庄坐落在两条山岭的分岔口,故名交岭,又因此地长着一种茭草,亦称茭岭,设7个村民小组,辖茭岭、半坑2自然村,共370户,1102人,多章姓。耕地370亩,主种水稻,林地8320亩,产茶叶、油茶、蚕桑、柑桔,装有自来水、有线电视、程控电话、通公路,系革命老区村。 半坑位于茭岭村西北1.8公里山沟。海拔300米。点状聚落。11户,38人。多章姓。约于1870年建村。因位于茭岭到山尖的中间处,村边有一山坑流过,故名半坑。又因坑边多桃树,逐又称桃坑。 |
新联村 |
新联村简介 新联村村委会驻地交雅。2011年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原古溪村、交雅村、马堰村、章坑村、西青头五个行政村合并为新联村。取联合协作之意,遂称新联。位于缙云县新建镇西北4公里。海拔178米,面积约8.4平方公里,下辖古溪、交雅、马堰、章坑、西青头、木良余、高头七个自然村。设27个村民小组。1015户,2853人。耕地1175亩。主种水稻。通程控电话、有线电视、通公路。 交雅新联村委会驻地。海拔185米。点、块状复合型聚落。面积约1.9平方公里。325户,809人。耕地328亩,主种水稻。林地1934亩。产茶叶、柑桔、梨、枇杷。通公路、程控电话、有线电视。装有自来水。系革命老区村。约在1510年,先由永康李店来的一位姓李人,在茭岭脚下定居,称为交下,后又迁至离茭岭脚1.5公里处居住,改称交雅。为书写简便。于1966年又改为交下。1992年根据群众要求,政府批准,恢复交雅名。 古溪位于新联村南面1.5公里。海拔178米。面积约1.6平方公里。块状聚落。多赵姓。323户,957人。耕地377亩,主种水稻。林地1283亩。产蚕桑、柑桔。通公路、程控电话、有线电视。约在公元900年,有姓姚人在此居住,曾取名姚宅。后来又移居别处。于公元1400年左右,由河南开封赵朴公的后代在此居住。因先前就有人在此居住过,而且旁有一条溪,称为古川,亦称古溪。 马堰在新联村北1公里谷地。白马水库坝下。海拔188米。面积约2.6平方公里。点、块状复合型聚落。168户,497人。多章、马姓。耕地249亩,主种水稻。林地2070亩。有正泰橡胶厂。产茶叶、蚕桑、柑桔。通公路、程控电话、有线电视。据传,明朝正德王游嬉到此,见到一个人骑一匹白马,忽又不见了。后来就在此建了一座殿,叫白马殿。前面溪中有一处较大的堰坝,村庄在堰坝的下方,故称马堰。 木良余在新联村西北2公里丘坡。海拔270米。点状聚落。27户,98人。多章姓。通公路。相传此地有座山形似木鱼,故称木良鱼。后以方言同音演化为木良余。 西青头在新联村北面3.6公里山腰。海拔530米。面积约1.5平方公里。点状聚落。东北与永康接壤。65户,199人。耕地106亩,主种水稻。林地1802亩。产茶叶。多章姓。通公路。程控电话。约在公元1850年间,由茭岭几人迁此居住。因村声落在山背上,四季常青,故名四青头,由于方言四与西是谐音,逐以西青头沿用至今。 章坑在新联村西面1.6公里山间。海拔230米。面积约0.8平方公里。块状聚落。多章姓。107户,293人。耕地115亩,主种水稻。林地870亩。产茶叶、蚕桑、柑桔、梨。通公路、程控电话。约在公元1560年,由茭岭来的姓章人在此始居,村前有一条坑,故名章坑。 |
七甸村 |
七甸村位于新建西北4公里。村委会驻地皂川。2011年行政村规模调整,原重力村、皂川村、长岭下村、石鹿村合并为七甸村。解放初期,该片区域属河阳乡,民众称其为七点,2011年行政村规规模调整后,就取名七点,为了村名更有意义,将点改为甸。面积约5.2平方公里。辖重力、皂川、长岭下、石鹿、经堂五个自然村,设10个村民小组。522户,1562人。耕地527亩。主种水稻。林地4978亩。产茶叶、蚕桑、柑桔、杨梅、枇杷、桃、李子。通公路、程控电话、有线电视。装有自来水。皂川七甸村委会驻地。海拔233米。面积约1.9平方公里。点状聚落。206户,591人。多黄姓。耕地194亩,主种水稻。林地2092亩。产茶叶、蚕桑、柑桔、杨梅、枇杷、桃、李子。通公路、程控电话、有线电视。装有自来水。相传明朝时山岙柿树很多,故名柿树岙。至清朝,村里有位名叫黄安然的书生去考秀才,说柿树岙村名不雅,逐改名皂川。以表示洁白无暇。岭外山铺在皂川东侧山岙。海拔240米。点状聚落。原3户,9人。姓徐。因交通不便,已迁出。原系护林山铺,以位于西岸通向皂川的山道外侧而得名。重力位于七甸村东南0.2公里。海拔188米。面积约1.1平方公里。点状聚落。132户,380人。多杨、楼姓。耕地132亩,主种水稻。林地761亩。产蚕桑、柑桔、桃。通公路、程控电话、有线电视。系革命老区村。因所处山体的位置形似大两挂金钟,比喻承受力大,遂由此得名。经堂在重力南侧山谷。海拔180米。点状聚落。6户,18人。多楼姓。通公路。相传,古时把占地面积在62.5亩以上的庙称寺院。62.5亩以下的为经堂(或庵)。此地曾建有一所62.5亩以下的庙,故建村后就称经堂。长岭下在七甸村西北0.8公里山沟。海拔230米。面积约1.3平方公里。点状聚落。多孙、李姓。94户,328人。耕地116亩,主种水稻。林地1164亩。产茶叶、蚕桑、柑桔、杨梅。通公路、程控电话。装有自来水。约明中叶,从内孙村迁,位于去石鹿村的山岭之下,岭陡且长,逐称长岭下。石鹿以此间一山岩形似鹿而得名。在七甸村西北1.8公里山谷。海拔345米。面积约0.9平方公里。点状聚落。90户,263人。多范姓。耕地85亩,主种水稻。林地961亩。产茶叶、蚕桑。通公路、程控电话。装有自来水。系革命老区村。 |
八甸村 |
八甸村简介 【八甸】位于新建西4公里。村委会驻地杨桥。2011年行政村规模调整,原下田村、杨桥村、木家源村、山鹿岩村、插花岩村、松川村、岙湖村合并为八甸村。解放初期,该片区域属河阳乡,民众称其为八点,2011年行政村规规模调整后,就取名八点,为了村名更有意义,将点改为甸。面积约6.5平方公里。辖下田、杨桥、木家源、山鹿岩、插花岩、松川、岙湖七个自然村,设12个村民小组。526户,1397人。耕地588亩,主种水稻。林地8147亩,产茶叶、蚕桑。通公路、程控电话、有线电视。 杨桥八甸村驻地。海拔195米。面积约1.6平方公里。点状聚落。多杨姓。76户,226人。耕地97亩,主种水稻。林地1972亩。产蚕桑、柑桔、杨梅、桃。通公路、程控电话、有线电视。因村民多杨姓,村前山涧架有二桥,故名杨桥。 下田在八甸村东0.4公里山岙。海拔184米。面积约1平方公里。134户,311人。耕地111亩,主种水稻。林地1205亩。产茶叶、蚕桑。通公路、程控电话、有线电视。因此处耕地平坦,土壤肥沃,庄稼长好逐称雅田,后为便于书写,相沿写为下田。 木家源在八甸村西1公里山坳。海拔260米。面积约1.9平方公里。点状聚落。多潘姓。100户,255人。耕地104亩,主种水稻。林地1960亩。产茶叶、蚕桑、柑桔。通公路、程控电话。系革命老区村。据传始祖姓朱,独家居住在此山岙原称木家弄,后来又有姓潘人迁居于此,逐步改称木家源。 山鹿岩在八甸村西北2.3公里山岙。海拔405米。面积约0.8平方公里。点状聚落。多徐姓。94户,255人。耕地87亩,主种水稻。林地851亩。产茶叶、蚕桑。通公路、程控电话。系革命老区村。因村后山有三个山尖,形似鹿,逐称山鹿岩。 插花岩在八甸村西北1.6公里山沟。海拔250米。面积约0.2平方公里。点状聚落。多施姓。34户,85人。耕地49亩,主种水稻。林地810亩。产茶叶、柑桔。通公路、程控电话。系革命老区村。相传,昔有两轿夫抬一媳妇路过此山。媳妇问轿夫喜欢轻还是重。轿夫说喜欢轻。话毕,肩上压力逐减。为纪念她,造了一庙,凡路过之人均在庙上插上一束花。故名插花娘娘庙。又因村边岩嶙峋,故名插花岩。 岙湖在八甸村西1.5公里山坳。海拔245米。面积约0.5平方公里。点状聚落。38户,138人。多楼姓。耕地66亩,主种水稻。林地695亩。产蚕桑、柑桔、杨梅。通公路、程控电话。此地有一口冷水湖,夏天水凉冬天水暖水草丛生,冬天有大雁流宿故称雁湖。因坐落山岙,后逐写为岙湖。 松川在八甸村西北3公里山坪。海拔478米。面积约0.5平方公里。点状聚落。多王姓。50户,127人。耕地74亩,主种水稻。林地654亩。产茶叶、蚕桑。通公路、程控电话。装有自来水。系革命老区村。相传祖居时,此地有一棵很大的古松树,村坐落山坪,故称松树坪。解放后,由王益山老农雅化为松川。 |
红锦村 |
红锦村以驻地得名。海拔185米,面积0.16平方公里,设5个村民小组,辖红锦1个自然村,181户,506人,耕地185亩,通公路、程控电话、有线电视,装有自来水,系移民村。滩坑水库移民至此,因原住地在景宁红山,遂取名红锦。 |
夏家畈村 |
夏家畈村地处武义和缙云两县交界处,由合群、夏群、加丰3个自然村组成。现在合群、夏群合并为夏家畈村,属于缙云县;加丰村则属于武义县。因此,夏家畈有着“一村跨两府”之称。到目前为止,全村有9个小组,户数534户,人口1298人,区域总面积为2.8平方公里。 |
联新村 |
联新村简介 【联新】联新村驻地马岭,村位于新建镇西北边。2010年经缙云县行政村规模调整,原白塘、马岭、丰山3村合并,有联合新建之意,故名联新村。面积约5.1平方公里,东至永康县永祥、南至八都村、西至雪峰村、北至夏家畈村。辖马岭、丰山、白塘等17个自然村,总人口1210人,共435户。山林6338亩,产毛竹、竹笋。耕地360亩,主种水稻。村里有竹制品加工厂,通公路、程控电话、有线电视。装有自来水。系革命老区。 马岭是联新村中心村,位于其西部,离新建镇政府17公里,与永康、武义两县接壤。村后有山形似马腰而称“马腰岗”,村中山道叫马岭,因名。海拔375米。点状聚落。多朱、周姓。面积约1.2平方公里。分9村民小组。228户,642人。耕地204亩,主种水稻。林地1297亩。产毛竹、茶叶。有竹制品加工户。通公路、程控电话、有线电视。马岭村是中国绿化千佳村,丽水市笋竹两用林示范村,是远近有名。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为850.42万元,人均纯收入7191元。 洋平头位于马岭村北1公里山谷,以村处地势较平的山头而得名。海拔570米。东至永祥、南至马岭、西至夏家畈、北至大兰。点状聚落。12户,30人。姓陈。 白塘离联新村办公地点马岭村2公里处。以夺前池塘周围系纯白垩土而得名。东至鲤鱼坑、南至里村、西至马岭、北至底长坑。海拔460米。块状聚落。多刘姓。面积约0.6平方公里。分1村民小组。58户,149人。耕地32亩,主种水稻。林地593亩。产毛竹。通公路、程控电话、有线电视。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为117.49万元,人均纯收入6046元。 丰山位于联新村西部,面积约3.3平方公里。以山林广阔,资源丰富而得名。分7村民小组,辖太阳户、黄连坑口、大处、路下铺、新铺、白马路、章坑、六百田、上山头、下麻坪、上麻坪、底岙、坟岙脚、盘龙、长坑岭、龙客口十六个自然村。135户,382人。耕地124亩,主种水稻。林地4447亩。产毛竹。通公路、程控电话、有线电视。装有自来水。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为334.19万元,人均纯收入7030元。 |
新合村 |
新合村 缙云县新建镇新合村座落在新建镇西部1.5公里处,白马溪岸两旁边,山清水秀,区域面积3.2平方公里。缙云县新建镇新合村座落在新建镇西部1.5公里处,白马溪岸两旁边,山清水秀,区域面积3.2平方公里。现由西岸、东岸、潘村、下杨四个自然村组成,全村共有2430人,959户,21个小组、村民代表36名。党员102名、村双委干部11人,其中妇女2人、党员8人。全村耕地面积1452亩、山林面积2414亩。新合村在书记吕银勇、村长吕月松的领导下,班子人员团结一致,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狠抓落实计划生育工作。加大力度、责任明确、有步骤有规划地开展工作。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