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碧街村地处县城北面,距县城13公里,是新碧农管处盆地中心,新碧农管处所在地。现在的黄碧街村于2011年1月份参加调整后正式改名,由原来的碧街村、后井村组成。现有农户304户,人口787人,耕地面积42亩(其中水田30亩),山林面积576亩。黄碧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地处镇中心,周围毗邻十来个行政村,330国道穿村而过,黄平公路在此接壤,离新碧火车站不到1公里,金丽温高速公路出口管在咫尺,往北一公里就是金华的永康巿地界,历来是缙西北的商贸重镇,更是金丽温的交通枢纽,丽水巿的北大门。自古就设有驿站和多处公馆(现还存有大公馆、三公馆的房子)、店铺,为官贾行旅停骖之所(据老人讲,在抗日时期,由于名气太大,日本人的飞机专门来炸黄碧街,但因地方实际上不大,与名气对不上号,结果反“炸弹”投在了泗山村)。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31122002 | 323000 | -- | 查看 黄碧街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新康村 |
新碧街道新康村位于缙云县新碧街道北部,也是丽水市的北大门,与永康市光瑶村仅一水之隔,金丽温高速公路穿村而过,由原先山前、姓姚两个村合并而成。全村现有人口1387人,外来人口1600人,党员52人,201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28.1万元。 2015年,围绕“六边三化三美”目标,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生态理念,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深入开展村庄整治,村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今的新康村“花样农家”已初具规模,一排排、一栋栋的农居房花儿开放;石子路、黄泥墙、青瓦房寄托乡愁;农村垃圾、生活污水有效治理;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展现在人们面前。一年来,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公共资源要素向新康村集聚,促进了产业布局合理化、人口居住集中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截止11月份,新康村已完成环村路建设、垃圾屋建设、凉亭修缮、水渠修复等工程,共投资200多万元。 新康村周边企业林立,员工众多,村集体积极提倡和引导群众提供为工业产业发展提供的服务业,形成了“娱、购、游”等一系列的三产服务,真正做到了“一产”和“三产”的融合。 此外,电商产业也在新康村悄然升起,党员朱忠锋、朱建平依托临近永康的产业优势,在网上销售产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收益,也带动了其他村民的发展电商的积极性和热情。 |
马渡村 |
马渡村简介 约明中叶。从新碧镇紫风迁入。相传原是姓马、姓杜两姓首先居住,取名马杜,后又有姓胡的人迁入且人丁旺发,而杜姓人渐衰,恰村旁有溪,逐把“杜”改为“渡”得名马渡。在新建东3.8公里河谷平畈,海拔128米,块状聚落。 马渡村座落在新建镇河谷平畈下方紧邻永康市,后有角山,前有新建溪(南源溪),地理环境比较优越。解放初为马渡行政村,属新东乡。1956年属东川乡。1958年称马渡生产队,属东川管理区。1961年建立马渡大队,属东川公社。1984年为马渡村民委员会,属东川乡。1992年撤扩并后,改属新建镇至今。驻地马渡。属新建镇镇东管理区。东到新碧镇外堰村,南到西岩村,北至笕川村前朱自然村,西到笕川村。面积约1.4平方公里。设14个村民小组,辖马渡、姓邱2自然村。526户,1630人。其中2人壮族,1人为畲族,余均汉族。耕地951亩,主种水稻。林地374亩。产蚕桑。有初中、小学。有浙江弘利铝业公司、浙江佰易文化有限公司、飞雄工艺品公司、乐丰电器配件厂等企业。通公路、程控电话、有线电视、装有自来水。宅基到马渡康庄路硬化,已建设村委办公楼、广场,进行溪改工程。 全村胡姓占多数,其它的还有杜、陶、陈、徐、郑等,全村多为汉族,其中三人为少数民族,,全村1637人,共有14个小组,辖马渡、姓邱两个自然村。耕地951亩,受到新建溪及其上游的白马、东山杨两个水库的的自流灌溉,良田受益,粮食年年丰收。 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多数去广东、广西、上海等地养鸭、养虾。村民多种经营,千方百计搞活经济,增加村民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外新公路穿村而过,公路两边高楼林立,成为一条不夜长街,在农历1号、6号为马渡村集市,热闹非凡。 在80年代村双委建了一座800多个座位的大会堂,经常组织做戏、放电影的文娱活动,大大的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紧靠大会堂是一幢二层楼的村委办公室,占地100多平方米,里面装修一新。会议室里电视机、电风扇、桌椅齐全。是的村双委有了舒适的办公环境。 会议室前面有一个300多平方米的水泥场地,四周都是绿化的花坛,在场地上设置了健身建材,为中老年人提供了一个活动的场所。每个夜晚村里的歌舞爱好者都会到这里来集合,村里自备音响,播放音乐,歌舞爱好者就在这里跳舞交流。 大会堂前面有个规模比较小的集市场地,集市上进行着蔬菜、水果、肉类、日常用品的交易,使得村民在采集食物和日用品比较方便。 距离新建镇政府5公里,镇东管理区5公里处,乘坐5到10分钟一趟的缙云至新建的中巴车比较便利,村民办事翡翠方便。 有一座古庙宇,建于清代,几经维修,香火旺盛,北有北宝殿(槐花殿),西南角横街庙,东面大桥殿,三座庙宇呈三角形排列。把村庄包围在其中,遂有保护广大村民,岁岁平安之说。 大桥殿面临新建镇,上游多支溪流汇入,十里平川,流经马渡,使得水广滩宽。民国十九年,始建太平桥,后来又被洪水摧毁,此地是通往新建镇交通要道解放初建了一条20多米的石板桥,长年溪流又拓宽了溪面。第三次于70年又再集资建造一条长达130米得远近闻名的长条石大桥,每根桥梁长度超过4米,目前该桥梁已无法取材及搬运了。 大桥殿面前还有一个放生潭于清同治九年建立,立有石碑,上至黄桑潭(笕川香菇市场外溪边),下至陈村曹潭(应刘村界),在此只准垂钓,不准毒鱼。违者重罚。 大桥殿上方还有马渡磷,1000多米长防洪堤始建于清代,上百年的古松、古樟现存还有上百株,绿色的长龙日夜护卫着马渡、应刘、宅基等村庄。 还建了二支堰坝,四周堰坝在笕川村旧石桥下方,长95米,笕川、马渡两村各出资7到8万元于1996年建成。黄坛堰坝长99米,建于1995年,在马渡大磷中断,出资15万多元修建的。两支堰坝横穿新建溪,造就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而且还灌溉了马渡、应刘、宅基等村的2500多亩良田,确保了农田灌溉及生活用水。 还有三个祠堂,旧祠堂建于清乾隆五十年,60年代改建为马渡供销社化肥仓库。目前已成为老年乐园。新祠堂(胡义八公祠)建于民国24年,雕梁画栋,石柱高大,十分壮观,目前保存还比较完整,但也有几处年久失修。姓金祠堂建于民国中期,今年来无人修理,多处失修已成危房。 |
黄碧村 |
黄碧村基本情况 黄碧村行政区域面积为6.5平方公里 自然村个数:5个 共1750户,4260人口 村集体收入约为122万元,耕地面积为1221亩 黄碧村受丽水市管辖、紧挨宅基村、福康村,空气清新,风景如画,水美,社会和谐稳定 村内企业:丝棉厂、蓄电池厂、纸板厂、麻纺厂、家具厂 主要农产品:马铃薯、水果、小青南瓜、豆瓣菜、山药、通菜、洋芋、红薯、黄绿苹果 村内资源:高岭岩、磁铁矿、铅、金、膨润土 |
姓尚村 |
姓尚村简介 面积约1.1平方公里,辖姓尚、黄碧山头2自然村,设5个村民小组,共有478户,1276人,耕地543亩,林地285亩。330国道穿村而过,沿国道两侧商铺林立,为新碧最为繁华的地段之一,通程控电话、有线电视,装有自来水。因工业园区发展,村大部分土地被征收,村内有山浦照明、蓝宇不锈钢、钭氏伤科医院等众多企业,有外来人口1700余人,房屋出租成了很多的村民的收入来源,还有村民选择附近工厂打工。 |
下小溪村 |
下小溪村行政区域面积为2.8平方公里,山林面积为1468亩,耕地面积为500亩。共一个自然村,村民小组数为24,户籍户数有1035户,人口约有2788,常住人口为4137。 |
碧虞村 |
碧虞村坐落于缙云工业园区,紧靠新碧农管处的行政中心以及工业园区管委会,地理区位优势明显。碧虞村现有526户村民居住生活,总人口1417,山林面积约3237亩,田地约600亩,其中金刚寺水库是碧虞境内最大的水库,给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裨益。目前村民主要的姓氏基本维持了原先的虞氏。村民现今主要的收入来自打工经商,平均收入约为5100元。碧虞村的村民并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正在新任领导班子的带领下,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发展生产力,同时也比以往更加注重环境效应,积极地向更加美好的生活进军。 |
福康村 |
福康村位于新碧街道北部,是浙江缙云工业园区的北大门,330国道从中穿过,行政村规模调整后,由下东山、坑底、下庄、后坑4个村庄合并而成。现有居民543户1288人,外来人口1755人,耕地面积为318亩,山林面积2370亩。2011年,村集体收入37万元,人均收入为7900元,主要经济来源为房屋出租、进厂务工及发展种养业。 |
三都村 |
三都村西岩位于城北7公里处 ,有农户337户,总人口902人。近年来村“两委”班子以建设生态型新农村为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观,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和造林绿化工作,致力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经济收入。旧村改造工程已完成,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香菇种植、大棚蔬菜等产业。现在,我村村容整洁,群众生活条件大为改观,实现了户户通水泥路,户户通自来水和有线电视,截止2011年2月统计时,人均纯收入为5197元,生态文明村建设初见成效。 |
宅基村 |
2011年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将原来的宅基和应刘两个行政村合并为一个行政村,并命名为宅基村。宅基村位于新建东北4.7公里河谷平畈。东与新碧泗山村隔溪相望,南邻马渡村,西与前朱村相接,北与新碧龙湖村相邻。宅基村下辖宅基、竹棚、碗山坑、坑口西、应刘5个自然村,历史上有上门岩、双眼塘、乌山头、年台坟、绕西岭五个自然村已废。全村1436户,3807人。居住着大多为汉族,其中还有少数的畲、壮、苗、布衣等少数民族。面积约为5.6平方公里,村地宽阔。 宅基村大多施、刘姓。其中施姓多为唐朝末年括州(丽水)刺史施坚实的后裔,已传承40代,是缙云望族。公元960年施坚实公四世施赋从青塘到桂溪西畈,双峰下古泽龙湖南部一带,平整土地,围湖造田,作为宅基发族的主体。 宅基村人民在0的领导下,勤劳致富奔小康,村容村貌大为改观。村四周高楼林立,村中大小巷道都已水泥铺路,环村大道四通八达。村中的大阊门建于明朝年间,“激扬三省”的匾额悬于门内,门前原是小石铺地,十八栏杆十九柱横跨东西,两侧各有花门一座,花门上刻有“绣衣”、“进士”大字,横批上狮子抢球,花门柱上青龙盘绕,非常壮观。该些建筑在1965年“四清”时被破坏无余。大阊门前的广场面积约为10余亩,广场上有大会堂、办公大楼,四周有各类商店。每逢农历二、七为宅基集市,附近的村民都会来赶集,热闹非凡,大大的方便了村民。一到晚上广场上都会响起悦耳的音乐,村里的爱舞者集结于此,载歌载舞,欢天喜地,热闹非凡。在广场上还有篮球架,兵乓球桌以及一些健身器材,供村民健身活动,大大的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 村东的大东祠(施氏宗祠)建于明朝年间。在2010年发生火灾,不过门口的“贞节”牌坊尚好无损。改牌坊系明嘉靖17年(公元1518年)天子嘉靖赐监察御史施山吴氏失夫为节妇,特赐“贞节”二字。在应刘村中的刘氏宗祠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971年),明相刘基亲书牌匾一块,名“冑勋”,后被毁,于清乾隆48年(1783年)重建,至嘉庆二年(1796年)完工。至今期间多次损毁,多次修建。 宅基村西通过大片农田,有甬山、乌山、双峰尖等山峰连绵,群山起伏。双峰尖在宅基村北端,遥望双峰两尖并立,居东的顶尖有一双峰洞,洞中泉水滴滴,泉水洞钱塑有神像,为官清居庙之神排行十七,汉末曾任都尉,为官清正,百姓感恩特塑之。公元234年诰封相公,即李十七相公,历世传承,相公原居丽水青龙庙,光绪五年(公元1874年)移居双峰尖双峰洞,即双峰庙。行政村境内还有650米山峰,名为风动岩尖,位于绕西岭西侧。 宅基村的龙潭水库,位于乌山头南,1988年建,坝高22米,容水量15万立方米,水库面积26亩,可灌溉良田800亩。乌山头水库建于1993年春,坝高15米,容水量14万立方米,水面面积约24亩,可灌溉400亩良田。以上两个水库于2009年凿通合并后除良田灌溉外还供全村自来水用。 宅 基 据宗谱载,唐朝(公元905年)刺史施约铨始居该村,因村址原是一片溪滩,故村名称泽矶,后为便于书写,逐渐以谐音演化为宅基。在新建东北4.7公里河谷平畈。海拔124米。块状聚落。面积约4.1平方公里。933户,2609人。多施姓。耕地1425亩,多种粮食作物。林地3912亩。通公路、程控电话、有线电视,装有自来水。 坑口西 以位于西岩坑坑口的西边而得名。在宅基西1.3公里丘间平畈。海拔146米。块状聚落。90户,274人。多施姓。该自然村夏天凉爽,溪水冰凉,很适宜避暑居住。 碗山坑 村住落在一个形似碗状的山岙中,村边有一小溪坑流过,故名碗山村。在宅基西北1.4公里山脚。海拔168米。点状聚落。3户,12人。姓刘。 竹 棚 以村四周毛竹茂盛而得名。在宅基西北1公里丘间平畈。海拔139米。点状聚落。3户,13人。姓施。 应 刘 约在明朝永乐三年,先由丽水县刘祠堂背的刘师颜,刘师贡移居该地,后又迁来一户姓应人居此。解放前,两姓虽同住一村,但各自称姓刘,姓应。解放后,各取一姓,定名应刘。解放初为应刘行政村,属新东乡。1956年属东川乡。1958年称应刘生产队,属东川管理区。1961年建立应刘大队,属东川公社。1984年为应刘村民委员会,属东川乡。1992年撤扩并后,改属新建镇。在2011年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属宅基行政村所辖自然村,属新建镇至今。在新建东北4.5公里河谷平畈。海拔125米。块状聚落。406户,961人。多应、刘姓。面积约1.2平方公里。设12个村民小组。耕地381亩,主种水稻。林地937亩。产蚕桑。通公路、程控电话、有线电视,装有自来水。 |
新西村 |
新碧农管处新西村位于缙云工业园区西侧,距农管处中心约2.5公里,于2011年1月份正式成立为新西村,由原来的龙湖村、内孙村、外孙村、子凤村、大坟山村6个村合并组成,全村现有1006 户,总人口计:2837 人,全村共有耕地面积 1426 亩,山村面积 7173 亩。已完成了村庄整治,饮用水工程等用生工程,为村民打造了一环境优美,村庄整洁,生活民主,村风优良的生活环境,建有龙湖休闲渔港,内有标准游泳池、卡拉OK、标牌室、垂钓、野炊等娱乐设施,可同时接纳数百人用餐及娱乐,欢迎各界人士光临指导。 |
黄碧街村 |
黄碧街村地处县城北面,距县城13公里,是新碧农管处盆地中心,新碧农管处所在地。现在的黄碧街村于2011年1月份参加调整后正式改名,由原来的碧街村、后井村组成。现有农户304户,人口787人,耕地面积42亩(其中水田30亩),山林面积576亩。黄碧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地处镇中心,周围毗邻十来个行政村,330国道穿村而过,黄平公路在此接壤,离新碧火车站不到1公里,金丽温高速公路出口管在咫尺,往北一公里就是金华的永康巿地界,历来是缙西北的商贸重镇,更是金丽温的交通枢纽,丽水巿的北大门。自古就设有驿站和多处公馆(现还存有大公馆、三公馆的房子)、店铺,为官贾行旅停骖之所(据老人讲,在抗日时期,由于名气太大,日本人的飞机专门来炸黄碧街,但因地方实际上不大,与名气对不上号,结果反“炸弹”投在了泗山村)。 |
新南村 |
新南村,位于缙云工业园区南面,是园区的“南大门”,并且是金丽温高速公路出口处,种种有利因素造就了新南现在优越的交通地理位置,从而为新南村的发展提供了先天有利后盾。新南村于2011年1月份由原来的泗山村、麻岙村、泉塘村合并成,现在的新南村拥有人口2310多人,耕地面积499亩,山林2211多亩,村里拥有健全的治保组织、调解创安、帮教等配套组织。 改革开放以来,该村领导班子紧密联系村实际,努力把科学理论和上级要求转化为加快村发展的工作思路、目标追求和创新实践。依靠广大党员村民,坚持共谋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理念,并注重把解放思想与依法办事相结合,发展热情与科学态度相结合,加快发展与关注民生相结合,全村上下专心干事、齐心创业、共谋发展氛围日益浓厚。开放意识、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大为增强,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全村工农业产值不断创历史新高。新南村村民已有30多年贩鸭历史,1983年村里开始建立浙南鹅鸭巿场,通过几年来的培育,2008年提升改造建立了丽水市最大的鹅鸭中转基地。现年鹅鸭交易量已达到300多万只,是浙西南最大的鸭鹅集散中心,极大的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鹅鸭市场不仅为缙云县的贩鹅鸭户提供便利,促进全县养殖业的发展,同时也为新南村集体增加收入。仅养殖棚出租一项就可为村集体每年增加60多万元的收入 与此同时,村领导班子提出“加快新南村村发展步伐,必须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村发展,让有限空间迸发出无限能量”思路,经过各方面的力争,先后有浙江依帆交通设施有限公司、浙江蓝宇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浙江森帅竹业有限公司等农村工业纷纷落户新南村。各个大规模公司为新南村带来了优厚的经济效益,大大的壮大了集体经济,更是大刀阔斧的带动了新南村的发展。例如: 1、浙江依帆交通设施有限公司占地面积21800平方米,员工186人。主要产品有交通设施,标志标杆,标线,护栏,反光畜光标牌,搪瓷标牌等。依帆标牌系列产品在全国各地享有较高的信誉和美名,并连续保持政府给予的“先进企业”“重合同守信用”,资信AAA企业的荣誉。本公司以开发、设计、生产、销售、安装施工为一体,运用先进的设备,先进的管理手段,独特的营销机制来发展壮大。 2、浙江蓝宇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创建于1983年,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创业,现已成为拥有一万多平方米的厂房,数百名公司员工,年产达两百多万只不锈钢真空杯、瓶系列。公司引进中科院(KYKG)研制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抽真空设备和配套的高真空检测仪,专业生产250ML-3500ML系列高真空杯、高真空旅游壶、饭盒及汽车杯,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周到的跟踪服务充分满足客户的需求。产品远销日本、欧美、东南亚及港澳台各地。 3、浙江森帅竹业有限公司专业生产各类竹制品,并具备了十多年的生产经验,公司产品繁多,主要有竹菜板系列、竹沙拉系列、各类竹餐具及器皿等竹制厨房用具产品。另外,还有各类竹制家具、竹制体育用具及其他日用品等系列竹产品。公司本着“铸造精品,以质取胜”的发展理念,不断开发新产品、改善生产工艺,并对产品使用的胶水及油漆等物质做重点投入和深入研究。使公司的竹产品真正符合绿色、健康与环保的要求,并畅销于东南亚及欧美国家。 多方面多层次的发展才能长足,眼界的放宽,思维的创新,使得新南村经济的发展驶上快车道,不仅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而且也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为发展现代农业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为进一步适应时代步伐和村民需求,新南村编制了新农村建设十年规划并付诸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奠基石,要求达到“硬化、绿化、净化、亮化”的标准,距今已完成污水处理工程,村庄道路硬化工程,现积极准备实施旧村改造工程,相信改造完成之时就是新南村焕发勃勃生机之刻。在做好基础的同时村领导班子更是紧抓民主政治建设,积极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不断增强我村基层组织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全面提高我村党员和村民群众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力推动社会综合治理和村民自治。“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通过努力多次荣获“县级先进党组织”、“明星村”、“畜牧产业强村”等荣誉称号。现在更是延续高昂的气势,积极创建县级“文明村”、“文化村”、“卫生村”和“社会综合治理示范村”,努力把新南村建设成为繁荣、富裕、文明、和谐、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010年经发改委立项,旧村改造办公室审批,泗山自然村进行旧村改造工作,2012年拆除大约危旧房10000平方米,公开招标建房安置旧房置换26幢52户。2013年旧房拆除置换户达170户,大大推进旧村改造工作。 新南村村双委欢迎各界人仕的光临和指导。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