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村位于太平乡西北部,距离莲都区市区29公里,离太平乡乡政府驻地15公里。全村共高田、西畈、叶家山、白水、蒲鞋岭五个自然村。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31102200 | 323000 | -- | 查看 玉田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城头村 |
太平乡城头村位于太平乡的西北部,毗邻小安、大畈两村,距太平乡政府所在地约5公里。全村现有农户355户,人口1150人,劳动力428人,城头村分为3个自然村和8个村民小组。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005元,在全乡属中等收入水平。全村耕地面积200亩。全村农民收入主要来自农业,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 近年来,城头村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切实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于今年5月份以来开展了“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为便于村民了解这项工作,实行科学管理,有效服务,特编制城头村网格化管理便民服务手册,印发给您。 |
小安村 |
太平乡小安村位于莲都区北面,区域面积4.3平方公里,辖小安、新路2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距市区所在地17公里,距太平乡政府所在地3公里。全村343户,1111人,耕地面积275亩,山林面积5377亩。经区统计局抽样测算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550元。近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和上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全村村民的共同努力,小安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生态示范村、区级文明村、小康村,村党支部曾多次获得区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小安村依山傍水,交通便利,环境优美。自创建示范村以来,小安村以规划为先,以生态为本,以质量为根,以特色为魂,按照“村美、户富、班子强”的整治目标,“四改一化”(即改水、改路、改厕,改房和环境美化)的整治要求,大力实施村庄整治建设。进一步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全村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
吴弄村 |
吴弄村是太平乡一个地处偏远、经济欠发达的贫困村,人多地少,全村共218户,742人,分为6个自然村。共有8个村民小组。村庄面积3.2平方公里,全村共有耕地面积262亩,山林面积4295亩,其中水果面积427亩,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332元。农民的主要收入为外出打工和经商,共有60多户。村集体资产为统管山200亩,果园3.5亩,村办公楼2间2层,老人协会4间。全村6个自然村中,4个自然村通了水泥路,安装了有线电视和电话。吴弄村被列为莲都区2007年整治村。 |
沙河村 |
太平乡沙河村位于安彰公路沿线,离城中心22公里,是莲都区村庄整治建设重点村之一,通过近一年的整治建设,已完成了整治任务,取得了一定成效。整治建设总投资78.01万元,主要整治项目有:(1)村庄内外水泥路硬化4530平方米;(2)地下排污管道220米;(3)地下排污排水渠道230米;(4)改线安装路灯18盏;(5)加固防洪堤160米,防洪坝一座;(6)拆除露天厕所、猪牛栏、灰铺25处;(7)建造公厕一处;建造永久性垃圾池7个;(8)建设梯级台阶一处;(9)外墙改造3500平方米;(10)河道整治250米;(11)建造文明牌楼一座;(12)建造八角亭一座;(13)浇公共场所水泥地500平方米;(14)修理增添娱乐用品及场所300平方米;(15)今冬明春绿化500平方米;(16)整理380平方米宅基地,解决了7户住房困难户。同时制定了村卫生保洁制度,完善了村规民约及民主管理制度。 通过一年的整治建设,沙河村的村庄环境,村庄面貌有了完全的变化,人居环境变得更美了,村民们反映多年的愿望这次终于实现了有一个自己的家园梦。 |
留畈村 |
留畈村,距市区30公里,全村总人口732人,247户,共有劳动力513人,外出劳动力324人。共辖2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村域面积3.7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0.0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38亩,山林面积5458亩,水果面积278亩。2006年底人均收入2743元。是2007年度的整治村。 |
下岙村 |
莲都区太平乡下岙村位于太平乡东南面距市区15公里,全村有20个村民小组,660户,2007人。有林地面积1600余亩,耕地面积1300余亩,园地面积4600余亩。全村主要经济收入靠种植水果(太平柑橘、白枇杷、桃、黑李等),2008年农民人均收入4030元。 下岙村积极响应上级党委、政府的号召,因地制宜发展集体经济,实事求是、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之路,在新农村建设中初显成效。1、集体经济日益壮大,村民收入稳步提高。近年来,下岙村在资产有限的情况下,积极盘活集体资金,通过土地、山林承包、培育新林等形式,努力创收,增强集体经济。同时,发动村民积极调整农业产业化结构,发展多种经营,鼓励农民走无公害农产品路线。目前,白枇杷基地已在丽水市小有名气;另外,鼓励农民外出务工经商,人均收入明显提高。2、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容村貌明显改善。严格按照村庄建设规划要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努力改善村容村貌,提高村民生活质量。村内主干道硬化率达到100%,路灯安装率达到100%,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全村消灭露天粪坑,改造简易厕所,推广室内卫生厕所。卫生保洁制度得到全面落实,垃圾做到日产日清,无害化填埋。卫生“门前三包”制度得到了广大村民的拥护,乱堆乱放现象得到遏制。3、村务管理科学规范,村风民风文明向上。村级组织工作规则健全,建立了如村级财务、村规民约、村民自治、村务公开、档案管理等各项制度,财务管理实行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村务管理“透明运作”和“照章办事”。村双委班子成员团结一致,始终保持较强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双委班子良好的工作作风带动了村内良好的村风民风,村民法制意识不断增强,出现“三多”、“三无、“一少”的好局面。 |
吾古村 |
太平乡吾古村位于莲都区北面,距乡政府驻地0.5公里,全村259户,总人口757人。共有园地430亩,林地4501亩,柑桔种植为吾古村主导产业,牛头山蜜桔在全区享有盛誉。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050元,全村现有党员25人,村双委班子成员7人。 近年来,吾古村积极推进村级民主管理,努力构建村党支部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取得了初步成效。 |
竹舟村 |
太平乡竹舟村位于莲都区北面,辖竹舟、白洋山2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距乡政府驻地0.5公里,全村259户,总人口757人。共有园地430亩,林地4501亩,柑桔种植为竹舟村主导产业,牛头山蜜桔在全区享有盛誉。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050元,全村现有党员25人,村双委班子成员7人。 近年来,竹舟村积极推进村级民主管理,努力构建村党支部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取得了初步成效。今年3月份以来,竹舟村又开展了“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为便于村民了解这项工作,实行科学管理,有效服务,特编制了村网格化管理便民服务手册。 |
长濑村 |
太平乡长濑村位于太平乡的西北部,毗邻小安、竹舟两村,距太平乡政府所在地约5公里。全村现有农户260户,人口650人.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115元,在全乡属中等收入水平。全村农民收入主要来自农业,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 近年来,长濑村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切实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于今年5月份以来开展了“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为便于村民了解这项工作,实行科学管理,有效服务,特编制长濑村网格化管理便民服务手册。 |
太平村 |
太平村是太平乡的中心村,乡政府所在地,距离丽水城区14公里,丽雅公路和金丽温高速公路从村中通过,交通便利。太平村分太平、溪头两个自然村,共有354户,1100人。耕地面积350亩,山林面积13126亩。水果种植经营是该村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2007年水果总面积1778亩,总产量1748吨,人均纯收入4037元。为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转变农户“单打独斗”的观念,形成有一定规模能带动农户及周边群众共同致富的合作组织----丽水太平水果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于2007年7月注册成立,现有核心会员9人,合作社租用了太平村大会堂及外面场地,投资10多万元对大会堂及场地进行了整修;并投资20多万元购买选果、分级、打蜡等为一体的配套设施,对桔果进行商品化处理,走精品包装销售的道路,做大做强合作社,促进水果产业的健康发展。该村还组织了一支由25人组成的精干森林扑火队伍,应对周边的森林防火任务,为太平乡的森林防火工作做了较大贡献。 |
巨溪村 |
太平乡巨溪村位于莲都区北面,辖里3个村民小组,距乡政府驻地10.5公里,全村212户,总人口463人。柑桔桃子葡萄种植为巨溪村主导产业。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600元,全村现有班子成员6人。 近年来,巨溪村积极推进村级民主管理,努力构建村党支部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取得了初步成效。今年3月份以来,巨溪村又开展了“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 |
留龙村 |
留龙村:根据《莲政函〔2013〕0106号》文件,于2013年11月,将留畈、汤山两个村合并为留龙村,新村村委会地址设在留畈,合并后的留龙村共有495户,1095人,10个村民小组。 1、留畈村:太平乡留畈村位于原巨溪乡样后村上游1公里左右,全村人口819人,382户,属于大村,耕地面积223亩,山林面积4223亩,水果面积430亩。主要经济形式是水果种植,以种植桃子为主。古迹:李氏祠堂,建于宋朝;村口大桥距今约三百多年。村名源自福建省。 2、汤山村:汤山村位于原巨溪乡留畈村上游2.5公里左右,全村人口276人,113户,耕地面积150亩,山林面积1794亩,水果面积71亩。古迹:祠堂。 |
富源村 |
太平乡富源村位于莲都区北面,5个村民小组,距乡政府驻地12.5公里,全村259户,总人口757人。共有园地430亩,林地4501亩,柑桔种植为富源主导产业,牛头山蜜桔在全区享有盛誉。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050元,全村现有党员25人,村双委班子成员7人。 近年来,富源村积极推进村级民主管理,努力构建村党支部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取得了初步成效。今年3月份以来,富源又开展了“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为便于村民了解这项工作,实行科学管理,有效服务,特编制了村网格化管理便民服务手册。 |
长乐村 |
莲都区太平乡长乐村,是处州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古村落之一。据《丽水市地名志》记载,“北宋真宗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皇敕朱姓太祖昭烈碑,建常乐寺于此;钦宗建康元年(1126年),朱弄的朱姓村民徙此,以寺名为村名;后因‘常’与‘长’同音之故,改称今名。” 经过近千年的生息繁衍,如今长乐村已形成一个有300多户、900多人的村庄。其中,朱氏占据80%以上。翠山环列、溪水潺潺,古朴宁静的净土围合成边界清楚、藏风聚气的理想空间,这是长乐人心目中最宜居的地方。 古村落里,古民居的集居和散落,犹如撒落在小溪两岸大小不一的“珠子”,蜿蜒的涓涓溪流犹如一条白练,将撒落的“珠子”串连成古色古香的长乐村。 在这里,村民们的房子大多还是青瓦房,带着土黄色的外墙,倚着田埂山坡建起。自家房子的石头地基,和家里用了几十年的小板凳一样,都是灰扑扑的颜色。 [二] 在村口不远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建筑风格凝重沉稳的古民居——白色的外墙已大片大片地斑驳剥落,土黄色的泥墙裸露而出,但当年的气派之势依然可见:正门处,石阶、铺地、门户无一不是巨制,厅内梁柱用材硕大,雀替、明梁雕刻精美。 清时科举制度盛行,朱氏祖先规定,朱氏子孙取得一定的功名官位后,方可在自家大门两侧竖立桅杆一对,以显门第荣耀。该老宅两侧,放置有石墩一对,但墩眼处,却未竖有桅杆。村民朱锐说,屋主之子能文善武,在一次科举考试中高中状元,衣锦还乡之时,不幸遭遇山匪,命陨归途。老爷子丧失爱子,便无心再竖桅杆,石墩便空置至今。 这座建筑始建于明朝,扩建于明末清初,是抗战时期中共特派员朱敏的故宅。当时,国家正处于危急时刻,朱敏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出于工作的安全和需要,她在家中秘密设立情报站,一方面积极开展抗日游击战斗,另一方面变卖家产,除了建立交通线外,还为新四军主力提供机密情报、药品、武器等方面的支持。 1939年夏末秋初,粟裕从浙南山区向四明山转移途中遇险,为分散敌军力量,游击队二十多人决定化整为零,其中一位地下交通员带领十多位中共党员从反方向吸引敌军,分队一路打至长乐村。于是,朱敏火速发动村民,精心策划了一次伏击战:将日军引入地势险要、丛林密布的山坳“十八弯”,从两侧的高岩向下开火——这是一场没有悬念的战斗,在我方零死亡的情况下,16名日军全部被剿灭,其他的皇协军,除死亡外,全部被俘。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长乐村第五生产队的队员们在“十八弯”山脚修造大寨田时,挖出了许多弹头、弹壳,从而又一次印证了烽火岁月里,长乐村民与共产党一同抵御外敌的事迹。 令人惋惜的是,这座曾经的中共情报站,在十余年前的一次大火中,烧毁了大半,仅存大门和前堂。 [三] 从侧门而出,进入一座名为“清可轩”的厢房。不管走到哪一处,哪一个角落,村民都会指着其中各种雕刻图案让我们仔细观看,低至门槛,小至盆架。阶前轩房各个梁下均雕刻“马腿”:麒麟哺子、狮子戏球、松鹤长青、鹊跃枝头、三国英雄、梁山好汉、八仙过海……雕琢游刃有余,小球镂空而成,飞禽走兽栩栩如生。阶前窗、轩房窗均以格子为图饰,小格间以花朵或灵兽加以点缀,丰富了窗棂,且不尽相同。 厢房二楼,有一座小0,左右两侧配以马头墙,墙沿有水墨画,绘以砍樵、垂钓、牧牛图,并配以题诗,书香味十足。0护栏设计成垂直排列的栏桩,与大片的窗棂相互辉映,犹如一幅精美的剪纸图。 今年80岁的黄群仙是这座厢房的主人,问及这座厢房的建造年代,她摇摇头示意不知,只说自己17岁住进这里,今年已经80岁了。 [四] 村中有一座庙,坐北朝南,门首写着“昭烈侯”三字。关于建庙之由,可追溯到北宋时期,村中有一位骁勇善战的将士朱笃,此人在抗金抗辽中,身先士卒,屡建奇功,最后升为元帅。不幸的是,在天禧年间的一次血战中,战死沙场,皇帝念其忠勇爱国,遂下诏书:在其家乡塑像永久纪念之。 庙内立有碑石两块,其中一块,内容是一份诏书,“赠侯职谥曰昭烈侯”“右勅昭烈侯朱笃准此”,大致的意思皇帝下令,封死去的朱笃为侯,建座庙以“整风化而保障一方”。下诏时间是宋天禧元年八月十五日辰时。另一块碑,是一篇很长的《沛国朱氏世系源流序》,落款时间是绍熙四年(1193年),当为后人重刻重厝。 朱笃的墓地选在常乐寺遗址的后面,深埋厚葬。这是一项皇帝钦定的秘密工程,故墓地修建完工后,按照一级保密制度恢复了山的自然风貌,因而,就算是世代生活于此的长乐人,都不曾目睹其原貌,连耳闻也未有流传。 此后,朱笃的族人,便迁居至此,世代繁衍生息,并肩负“守护元帅之墓”的神圣职责。 [五] 在村的南边,有一座“长乐电厂”,村委委员朱增华说,这座电厂是他父亲参与建造的,已建成四十多年,最初采用木炭发电,后改为水轮机发电,十多年前被废弃。此前一直保存完好,直到今年,一场肆虐的暴雨,在一夜之间摧毁了电厂,仅留下一座门牌,一堵围墙,见证它昔日的存在。眼前的电厂,两边的护厝只剩残垣断壁,蔚蓝的天空成了它的天然“屋顶”。 推门而入,满地的碎砖破瓦,踩在脚下“哗哗”作响,一个上百年历史的碓臼、孤独地伫立着——唯一的生机,来自地上那些连村民也叫不出名字的野花,在秋风雨露中摇曳绽放…… 村中有一口神秘的水井,深达十余米。村里未通自来水时,它就是全村人的水源所在,井水冬暖夏凉,哪怕是冰冻三尺的时节,都不曾结冰,甚至还有热气向上冒出。 长乐村不仅人文底蕴深厚,自然风光更是无限美好,不仅有百米高的瀑布,还有龙潭、龙潭背、龙碗、龙筷以及龙的传说;环顾群山,更有鸟头、珠山、雄鸡冠、鬼洞、出气孔、骑马岗等形象逼真的奇观异景。 [六] 如今,生活在青山绿水间的长乐人,正寻找着一种适合他们的生活方式:石阶小路上,形状各异的石子紧凑地延伸成历史发展的道路,光滑的表面记录着长乐人勤快的步履,笑靥迎人的淳朴是最真实的民风。年轻的男女,他们翻山越岭,外出求学或打工,依然勤奋、上进、有为;留守在村里的老人们,大多与孙儿们共享天伦之乐,兴致勃然时,就在祖辈搭建的花架上种点花草,或到自家的田里种点小菜,日子淡然、安逸、规律。 时间的流逝,带走长乐曾经鲜亮的外表,却给后人们留下无尽的探索与追忆:置身在这样一所村落里,如果你是诚挚的,你便可以期待、可以守候,沿着一条溪流、顺着一座宗祠、踏上一条泥泞的小路,就能获得一次启蒙、一份同化。 长乐,演化一段历史,保存一份真实。 |
富山头村 |
太平乡富山头行政村地处偏僻,交通不便,距太平乡政府所在地25公里,全村500多人口,以种田和经营山林竹木为业 |
下土夭村 |
根据《莲政函〔2013〕0106号》文件,于2013年11月,将下土夭、吴山两个村合并为下土夭村,新村村委会地址设在下土夭,合并后的下土夭村共有965户,2485人,21个村民小组。 1、下土夭村:下土夭村前的溪流名松溪,古时村名为“松溪庄”,松溪连年洪水不断,沿溪土地被毁,房屋倒塌,民不安居。据上辈老人传说,视此情况,村民兴起筑堤凿河。自上土夭至下土夭沿岸堆筑成一条高大、漫长砂砾石大堤,堤内自然分上下各有近百亩小平原。从此松溪流通,碧水顺流瓯江,灌溉农田,造福民生,竹筏畅通无阻,商贸兴隆。大堤保土地、扩村庄,人民安居乐业,不再遭受洪水灾害之苦,男耕女织、男欢女乐,傍晚琴声、笛音酉阳,整个村庄沉浸在幸福之中。村民为感恩大堤的功劳,下土夭村秀才悟出土地肥沃取“土”,树木茂盛取“夭”,合成土夭。取上村为上土夭村,取下村为下土夭村,由此得名,相传至今。自古以来有关史志,地图(县、市志)文明书写为 “土夭”。 下土夭村位于太平乡东南面距市区15公里,全村有20个村民小组,714户,2017人。有林地面积1600余亩,耕地面积1300余亩,园地面积4600余亩。全村主要经济收入靠种植水果(太平柑橘、白枇杷、桃、黑李等)。 2、吴山村:吴山村座落在莲都的西北部,地处786米之吴山尖半腰,村以山得名。老辈人居住在吴山的时候觉得吴山村四周环山好像天鹅抱儿后起名吴山村。 吴山村距离乡政府10公里,东与下土夭村相邻,南与吾古村相邻,向西是老竹镇,向北是城头村。辖5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目前有人口251户,468人?。吴山村主要以种植桃、桔、白枇杷等水果为主。 |
大畈村 |
大畈村位于太平乡西北方向,至2013年底全村人口971人,430户,党员24人,全村年人均收入6635元。主要种植水稻,番薯,马铃薯等经济作物,另外还拥有大片的山林,主要栽培柑橘,枇杷等果树,是典型的山区农业村。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通了水泥路,装上了路灯,特别是从2009年开展村庄整治活动以来,基础设施有了长足的改善,并对全村村民实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同时编制村建设总体规划,建设小康型农民住宅,极大改善了村容村貌,提高了村貌生活和居住环境。 |
朱弄村 |
朱弄村:距离太平乡政府8公里,有432户,956人,辖里村、外村、水头三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有山林面积3617亩,耕地307亩,主要种植桔子、桃子等水果为主。 |
大河村 |
大河村位于太平乡西北部,由原来的沙河村和大坑村合并而来,耕地359亩,山林6440亩。全村有7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共有433户、926人。2012年农民人均平均收入7230元,村民以外出务工、经商及种植水果作为主要的经济来源,属于低收入集中村。 |
戴彰村 |
戴彰村:根据《莲政函〔2013〕0106号》文件,于2013年11月,将戴弄、彰口塘两个村合并为戴彰村,新村村委会地址设在戴弄,合并后的戴彰村共有593户,1310人,8个村民小组。 1、戴弄村:戴弄的村名由来与时间:400多年前一帮戴姓村民迁移到这里定居,所以取名为戴弄。地理位置:位于巨溪口,在革命老区三岩寺脚下。目前全村人口约647人,281户。主要以生产桃和山茶油为主,大部分青年劳动力都外出发展。 2、彰口塘村:彰口塘村村名由来及时间:清朝嘉庆年间,一批姓章的福建迁移过来的人来到这里定居,加之村口不远处有一口池塘,最开始叫章口塘,后来改为彰口塘。 地理位置:位于巨溪入口处,往西北方向走是戴弄村、下樟村和横岗村以及老竹镇部分村,往东北方向走是巨溪片所有村。 村规模:彰口塘村目前共有村民663人,属于中等规模村。无名胜古迹但离三岩寺风景区较近。经济形式:主要经济形式是水果种植业,以种植杨梅和桃子为主。 |
玉田村 |
玉田村位于太平乡西北部,距离莲都区市区29公里,离太平乡乡政府驻地15公里。全村共高田、西畈、叶家山、白水、蒲鞋岭五个自然村。 |
横岗村 |
横岗村是太平乡西北部的一个偏远小山村,全村有9个村小组,218户640人,有党员13人,其中45岁以下党员四人,2009年人均纯收入7379元,是太平乡人均收入最高的村,他们的收入主要得益于种植桃子。 横岗村耕地面积只有418亩,林地面积1653亩,而全村种植桃子竟有2000多亩,李近1000亩,达到人均水果面积6亩。他们主要是通过对村庄附近其它村人的林地进行租赁种植而达到扩大面积的。 因横岗村桃子种植面积较大,且在附近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所以前来收购的客商也较多,再加横岗村附近老竹镇的东山、徐庄,及本乡普爱、样后等村的桃农也运桃前来交易。故横岗桃市交易很火爆,每天从早上4点开始,到上午10点,竟有20多辆车前来收购桃子。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