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溪村是雅溪镇政府所在地,土地总面积10811亩,总人口为1209人,劳动力508人,其中外出务工人员314人。该村耕地面积235亩,林地9484亩,粮食总产量324吨;200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001万,人均收入6294元,位全镇所有村第二。
双溪村与洪渡村、金竹村、里东村、周村村、双源村、潘百村、上黄村、库川村、西溪村、泄下村、岱后村、莲房村、鸭班村、岩蒙村、雅里村、季岭根村、上金竹村、上陈村相邻。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31102104 | 323000 | -- | 查看 双溪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洪渡村 |
洪渡村位于莲都区西北部,丽雅公路穿村而过,金丽温高速公路洪渡出口设在村口,交通十分便捷,是莲都区北部5个乡镇的交通枢纽。村西近溪,降雨后,水流湍急,常发生洪水,曾名洪川;昔松阳、宣平两县通往缙云县,洪川是要津;宋嘉定己已年,村祖李任仕徙此居住,取名洪渡。耕地面积124亩,山林面积4880亩,辖8个村民小组,336户,1003人口,09年农民人均收入为6980元。群山环绕,秀水临村,自宋朝年间建村,迄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悠久的历史孕育了深厚的民间文化,近几年来,组建了以文艺宣传队为龙头的群众性文体团队(如保健操队、采茶灯队、腰鼓队、秧歌队、莲香队等),并积极有效地开展各项群众文化活动,影响广泛而又深远,成为洪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大亮点。 通过几年的努力,洪渡村多次被评为文明村,村党支部多次被评为先进基层党支部,05年洪渡村被评为市级示范村,09年洪渡村档案室被评为浙江省村级示范档案室…一系列荣誉的获得离不开洪渡村双委干部的努力也离不开雅溪镇人民政府的支持,现在洪渡村已经实现了“路面硬化、路灯亮化、环境绿化”的目标,目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进行中心村建设! 版权所有:浙江农民信箱管理办公室技术支持:浙江森特信息技术有限 |
金竹村 |
金竹行政村位于莲都区北部,距市区37公里,有七个村民小组,283户882人,耕地面积338亩,其中水田面积318亩,旱地20亩,退耕还林26亩,山林面积5174亩,其中生态林4778亩,村庄面积61.8亩,人均耕地面积0.38亩。金竹村实有劳动力692人,其中外出劳动力603人,村里有老年人140人占全村人口的15%。 |
里东村 |
雅溪镇里东村是莲都区的革命老区村,位于莲都区西北部,金丽温高速公路和丽雅公路沿线,交通便捷。 近年来,里东村紧紧抓住高速公路拆迁安置的机遇,不断加大村庄环境整治力度,通过新村建设和以“改厕、改水、改房和环境美化”为重点的环境整治,逐步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使村庄面貌有了一个明显改变。村两委组织健全,分工合理,团结协作,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全村社会治安良好,计划生育工作走在全乡前列,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有线电视、电话的入户率达70%以上;老年活动室、村民文化娱乐场所内设施齐备;9000多平方米水泥路面的铺设使村道更宽阔,村庄道路硬化率达到了80%以上;15000多平方米的外墙改造工程使村庄面貌焕然一新;通过对自来水管网的改造及修建蓄水池,自来水入户率达到了100%;一排排的绿化带错落有致,进一步美化了环境,提高了村庄品味;新安装的20盏路灯,进一步方便了村民的生活;投资1000多万元的里东新村初见规模,70多幢崭新的楼房拨地而起,整齐划一。20多只垃圾箱和固定垃圾池的配置以及长效保洁机制的落实,为村民创造了卫生、洁净的生活环境。 |
周村村 |
周村村距雅溪镇政府所在地4.7公里,辖2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全村共245户、725人,现有劳动力330人。村域面积0.057平方公里,拥有土地面积2.65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71.8亩、山林3251亩。2007年底经济总收入264.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720元,村集体收入0.42万元。外出务工、种植香菇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周村村与洪渡村、金竹村、里东村、双源村、双溪村、潘百村、上黄村、库川村、西溪村、泄下村、岱后村、莲房村、鸭班村、岩蒙村、雅里村、季岭根村、上金竹村、上陈村相邻。 |
双源村 |
双源村地处莲都区北部山区,是个贫困村,东与缙云相交,北与武义相邻,距市区43公里,党支部共有党员20名。为改变贫穷面貌,寻找一条适合经济发展的道路一直是村党支部工作的重中之重。2009年下半年,村党支部经过多次讨论,通过开代表会、座谈会等方式发动群众发展支柱产业。村党支部专门邀请林业专家到村实地调查,通过科学论证、市场分析,认为本村十分适应香榧种植。在管理好原有香榧树的基础上,经过村党支部的共同努力和群众的支持,2010年初,村集体新栽种香榧苗木4000余株,面积200多亩。并且苗木已经成活,长势喜人。在村党支部积极引导下,由种植户联合组织成立了专业合作社—丽水盛源香榧专业合作社,为成员提供香榧生产资料的购买,香榧果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香榧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使农户发展生产无后顾之忧。到2010年底,村民又新栽种香榧300亩,使村里新播种香榧总面积达到500亩,形成规模化生产、科学化管理的绿色生态型坚果基地。 |
双溪村 |
双溪村是雅溪镇政府所在地,土地总面积10811亩,总人口为1209人,劳动力508人,其中外出务工人员314人。该村耕地面积235亩,林地9484亩,粮食总产量324吨;200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001万,人均收入6294元,位全镇所有村第二。 双溪村与洪渡村、金竹村、里东村、周村村、双源村、潘百村、上黄村、库川村、西溪村、泄下村、岱后村、莲房村、鸭班村、岩蒙村、雅里村、季岭根村、上金竹村、上陈村相邻。 |
潘百村 |
雅溪镇潘百行政村位于莲都区雅溪镇东南部,距市区约30公里。村域面积8238亩,其中耕面积442亩,林业用地7796亩,森林覆盖率94.6%。潘百行政村有潘村、上百步村、下百步村、明觉寺等四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人口873人,292户,其中劳动力470人,外出务工180人。 2009年农民人均收入4845元,村民收入主要依靠外出种香菇和经商务工,村民在家的主要种植食用菌、茶叶、吊瓜为主,以及养殖猪和羊等。 全村有党员36名,其中外出党员约20名,村两委干部共7名,计生联络员1名。 村内公共基础设施基本完善。村内已经消除所有露天厕所,建立生态公厕一座;完成道路硬化600米,墙体粉刷2000平方米;铺设路灯20余盏;村民已经参与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将村民合作医疗与医疗保险相结合,保证村民“小病无忧、大病有保”;实行村民培训、就业一条龙服务。 |
上黄村 |
雅溪镇上黄行政村位于莲都区雅溪镇东北部,自然资源丰富,一条葛渡溪环村而过,村庄三面环水,整个村庄在绿树翠竹、碧水的掩映下,是个环境优美的新农村,距镇区仅3公里。村域面积4980亩,其中耕面积372亩,林业用地4193亩,森林覆盖率84%,全村共有人口793人,266户,6个村民小组,村集体经济收入14.83万元。2008年农民人均收入4900元,村民收入主要依靠外出种香菇和经商务工。全村共有育龄妇女235人,共有党员31名,其中女性党员占4个,外出党员共6名。村两委干部共9名,计生联络员1名。从2006年开始上黄村双委以“十村示范、百村整治”为契机,在上级党委、政策的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硬化、洁化、亮化上下功夫,已验收合格。2009年又紧紧抓住莲都区整治污水提升村的机遇,在区农办领导、有关专家指导帮助下,按照丽水市建设局莲都分局会议纪要[2005]5号及图纸要求为目标,在净化美化上做文章。目前上黄村正在积极推进旧村改造,村两委作为旧村改造中的实施主体,严格遵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计划拆除危旧房22户,共计面积1500m2,其中20户已签订协议,16户已拆除,共计面积1000 m2。经过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上黄村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洁化水平不断提升,已成为一个绿树成荫,交通逐步方便,布局逐步合理,生态良好,风景优美,社会和谐的绿色生态文明村。 |
库川村 |
库川村位于莲都区北部,现有总人口790人, 总户数267户。农村劳动力456人,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236元。2005年广大村民受双源村整治成效的启发,强烈期望能列入全区村庄整治计划。村双委班子通过发动群众投劳筹资,在广泛征求多方意见的基础上,制订了可靠的整治方案,以外墙改造、河道整治及拆违清厕为重点,逐项落实责任,保质保量限时完成。完成项目11个,总投资59.7万元。全村共建成村内水泥道路9000平方米,整治河道及水沟1550米,修筑防洪堤100米,新建绿化面积1000平方米,拆除各类简易棚及简陋厕所20处,安装路灯40盏、调频广播3只,改造自来水管3000米,新建垃圾池(箱)5只、垃圾处理场1处,完成外墙改造24000平方米。库头村通过整治,完善和落实卫生保洁长效管理机制,把库头村建成水清、村绿、卫生整洁的山区新农村。 |
西溪村 |
西溪村现属雅溪镇,距丽水市区30公里,是莲都区建设中的一级中心村。 抓住机遇,立足资源优势谋求发展。依托千年西溪的文化底蕴,不断开发旅游景点增加收入,2005年被通过了省级示范村建设计划,是莲都区省级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丽水市十大文化名村;同时,对原有的廊桥进行了恢复性的修复,使古廊桥重新焕发了光彩,还新建了一座新的廊桥;历史古迹多,村双委大力筹集资金对沛国旧家、鹤山禅院和红军-旧址进行了抢救性的修复,恢复了其原有的古色古香。 延伸产业链,做大做强旅游产品。开发建成了农家乐示范点,推动旅游产品品牌化、多元化,走出了一条“开发景区建新村,建设新村美景区”的良性发展道路。三是积极引导村民调整种植结构,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在大力发展旅游业同时,引导村民发展黄甜竹产业,并通过招标的方式确定毛竹收购商;对主导产业香菇种植业,目前已有60%以上的人口从事香菇种植业,村民收入的60%也来源于此,形成了4个香菇加工点,年收益达到了5000多万元。 加强村镇建设规划和环境整治。曾经邀请了浙江大学的专家对村庄进行了整体规划,形成了“一村两区”的总体构思和“山水交融、古今相接、村落古风化、古道情景化”的规划目标,并投入了170多万元对村庄进行了改造,建立了“布局优化、外墙美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象。 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将村民合作医疗与医疗保险相结合,保证村民“小病无忧、大病有保”;实行村民培训、就业一条龙服务。 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建立村民文化活动室,组建文艺演出队、政策宣传队;通过举办书法比赛等方式,来展现西溪村诗书传家的治家理念;通过开展“五好家庭”等评选活动,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努力达到以“乡风文明影响人,社会公德制约人”的目的。 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投资对380多米的防洪堤进行了修建,并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西溪村整体的外墙粉刷和环境整治,并已选好垃圾处理点的建设地点,给村民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
泄下村 |
泄下村位于莲都区雅溪镇北部,距离市区约53公里,全村共有人口648人,256户,党员32人,分为2个网络化管理,第一个网格观音桥外256人,第二网格观音桥内392人,共有6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山林11236亩,田地408亩。据不完全统计,在村外经商务工400多人,分布全国各地,主要从事食用菌种植和开超市、餐饮业。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外出务工、食用菌和开店。 从2011年开始村庄整治,全村面貌有了很大的变化。村内大路基本做了石板栏杆,2012-2013年整个村庄原来凹凸不平的路面全部做了水泥路面硬化。2014年五水共治,污水处理工程已基本完工,使我们村的卫生和生活污水有了很大的改善,1.3公里的水泥路通向高标准农田。2015年开始做一事一议项目,这个工程的实施能使上半个村车路全线贯通,这也是我们村全体村民和村双委、党员多年的愿望。 |
岱后村 |
莲都区岱后村海拔800多米,以山林为主。在这高山密林中,有一道独特的风景——高山翠竹。每当夜幕降临,坐在庭院前,看那袅袅炊烟,缓缓升起,慢慢地消散在以青山翠竹为背景的远方,一天的劳碌和疲惫都在这一刻消失得影踪全无。 采茶舞是岱后村逢年过节必须上演的传统文化戏曲,据老一辈回忆,采茶灯是从江苏无锡传入的,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祖辈们世代传承,依然保留着其原汁原味的民俗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采茶舞以其明快的节奏、优美的韵律、琅琅上口的曲调而深受群众的喜爱,但更为吸引人们目光的是那表演者手中制作精美的各色茶灯,夜色中,烛光透过均匀密布的针孔将油纸上的图案勾勒得栩栩如生,犹如绸缎般华丽。 使岱后村远近闻名的不仅是其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悠久的传统文化,更是因为这里孕育出了北乡人民革命政权,它是莲都区著名的红色革命根据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第一届中共丽水县委所在地。1947年3月张之清、张赛英与坚持丽水工作的特委委员林艺圃,在岱后村朱氏祠堂重建了中共丽水县委,岱后村成为了当时丽水革命斗争的政治中心。随着革命事业的发展,这里涌现出了许多革命先烈,在这个小小的山村里曾有51人参加了解放战争,15人参加志愿军投入抗美援朝,为新中国诞生和保家卫国做出了不朽功绩。作为丽水革命事业的“红色摇篮”,岱后村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07年,莲都区委、区政府主持修缮了原县委所在地祠堂房屋,并立碑纪念。 现在,岱后人已经意识到利用优越的生态条件和革命摇篮的历史地位发展红色旅游的意义。岱后村完成了村庄整治,对村庄道路实行硬化、绿化、亮化,建起了生态公厕,将垃圾、污水进行集中处理,整个村变得更加整洁、美丽。这不仅改善了岱后人民自身的生活环境,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客人来这里参观游玩。 |
莲房村 |
莲房村在莲都区北部,属雅溪镇管辖,距丽水市区约30公里,辖3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全村共651户,1640人,村域面积0.15平方公里。2009年实现经济总收入1099万元,人均纯收入4201元,村集体收入年均0.64万元。全村以种植业放香菇为主,主要经济作物为柑橘、梨、桃和杨梅,高山蔬菜,毛竹。农业组织化程度不高,管理粗放,农户自行销售。村里有少量的来料加工专业户。全村外出务工人员比较多,约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 2008年莲房村双委干部带领村民围绕“村美、户富、民主、班子强”的目标进行村庄整治建设工作。完成了“四改一化”(改厕、改水、改路、改房与绿化),村内的主要道路硬化率达100%,农户自来水进户率达100%,拆除了25处露天粪坑和简易棚,新增污水池1个,拦水坝8座,新建4个村内垃圾池,村外1个垃圾焚烧炉,专人负责清运垃圾,新增建设文化、体育设施,生态公厕,并以道路两边为主对村庄进行了绿化。莲房村现村务活动室1个,计划生育活动室、综治调解室、卫生院1个,放心店1个,老年活动室1个,广播室1个,以及1个远程教育服务站。 2009年初,莲房村成为雅溪镇五个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项目的村庄之一。接到这个任务之后,村双委马上行动起来,制定了一系列可行的、适应莲房村的方案。莲房村双委通过村双委会、村民座谈会、走访村民方式,了解到村民的想法和意愿。在雅溪镇党委政府指导下,决定在莲房村高家片、吴家片进行旧村改造试点,解决农民宅基地调剂、农民建房困难的现实问题。2009年初启动的旧村改造项目,目前村民建造的大部分房屋已经结顶。接下来的工作中心将转移到基础设施建设,具体包括排水、排污、道路硬化、供水、亮化等项目。各个项目的预算已经做出来了,并由“一事一议”上报到有关部门审核。旧村改造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精细管理的总体要求,对村庄布局和农民建房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并对水、电、路、通讯、广播电视、排污等基础设施进行配套建设。改造完成后,将以崭新的面貌展示新农村的形象。 |
鸭班村 |
鸭班村距雅溪镇政府所在地7公里,辖3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全村共101户,254人,现有劳动力138人,村域面积0.15平方公里,拥有土地面积4450亩,其中耕地150亩,山林4450亩,上一年村集体收入1.9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70元,低于全区平均水平,集体经济极为薄弱。原村庄地处偏远,村庄面貌脏、乱、差,广大村民迫切要求改变居住环境,进行村庄整治。2009年实现村庄整治,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
岩蒙村 |
岩蒙行政村位于莲都区雅溪镇东南部,全村共有人口848人,分别有石蒙圩、大溪、岩潭、大公圩、青岗后5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拥有党员35人,全村共有山林面积7385亩,田地215亩,大部分都处在库区和高山之上。 |
雅里村 |
雅里村位于莲都区北部30公里,距镇所在地7.5公立,是革命老区重点村。村庄狭长,首尾相距2公里多,区域面积16159亩,5个自然村,自然村分散,呈“S”形分布,分为上畈、中村、汇后、下村、田里。人口1573人,其中劳动力992人,外出务工人数占全村总人口数的65%。雅里村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村,金丽温高速公路通过雅里村(南北长5.8公里,是金丽温高速公路通过最长的一个村),共征用400多亩土地,雅里村现有山林面积15355亩,田地339亩,生态公益林9491亩,主要产值来自柑桔、茶叶、外出种香菇、务工和开超市。 |
季岭根村 |
季岭根村基本情况 1、地理位置 季岭根村位于莲都区北偏西方向,距市区约25公里,距金丽温高速公路洪渡出口处仅3公里。与周村接壤。季岭根村为中共莲都区雅溪镇所在地。 2、气候水文 季岭根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湿润、冬季较长、春秋较短、雨量充沛、日照充足。自东而西的葛渡溪和由北向南的小安溪在村内穿境而过,溪流环绕,绿树成荫,形成了青山绿水、幽雅秀丽的自然环境。 3、自然资源 季岭根村现有山林面积6200亩,田地249亩。农业主要种植水稻、番薯、大豆、吊瓜、油菜和香菇;除栽培梨树、杨梅、桃子、柑桔等水果以外,有长势茂盛的油茶、毛竹等林木;畜牧业主要有牛、生猪、鸡鸭等。 4、人口结构 季岭根村全村共251户,人口642人,其中劳动力389人。有4个村民小组;外出务工45人;季岭根村党员共16名,村两委干部共6名;全村有低收入47户。 5经济状况 季岭根村村民主要经济收入来自外出种香菇、务工和开店。工业方面,由于基础薄弱,工业发展较为缓慢,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企业工厂。 |
上金竹村 |
上金竹村是雅溪镇唯一的少数民族村,位于莲都区与缙云县交界处,下辖3个自然村。全村有139户,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89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15人,现有劳动力191人;整个行政村共有土地面积10717亩,其中耕地面积只有157亩,山林面积10549亩。在查环、查孕和查病的“三查”工作中,上金竹村一直位列前茅,连续多年被评为计划生育示范村。在坟墓整治和洁净村居工作中,上金竹村亦走在全镇前列。近几年,在市、区民宗局和镇党委政府的关怀下,上金竹村修建起了一个村文化中心和一条通往缙云方向的桥梁,为上金竹村的村民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
上陈村 |
上陈村距雅溪镇政府所在地10公里,辖2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全村共216户,668人(其中行政村所在地173户556人),现有劳动力368人,村域面积0.11平方公里,拥有土地面积4829亩,其中耕地192亩,山林4385亩,2008年实现经济总收入492万元,人均纯收入3713元,低于全区平均水平,村集体收入年均0.5万元,集体经济极为薄弱。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