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村位于丽水市莲都区大港头镇,下辖小山、上庄、横坑3个自然村,海拔500米,现有常住人口1000余人,村民小组12个,人均年收入7500元。村内共有耕地面积1611亩,林地面积12465亩,主要种植茶叶、毛竹、油茶等作物,其中笋竹两用林种植面积4000多亩,白茶种植面积4000亩,乌牛早1000亩。有着悠久的茶叶种植历史,在附近县市有一定的影响力,村里建有专门的茶叶销售市场。白茶上市季节,安吉、松阳等地的茶商纷纷前来收购,附近村庄的茶农亦将茶叶送到小山茶叶市场销售。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31102102 | 323000 | -- | 查看 小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小井村 |
大港头镇小井村位于大港头镇东南部,距离镇区大约20公里,共有三个自然村,分别为小井村,上井村,龙庙村。总人口260户,657人,村域面积7.66平方千米,山林面积8000多亩。农田710亩,人均收入7000多元。小井村地处偏远山区,山清水秀,风景优美,民风淳朴。经济发展由于交通原因相对滞后,出产的农产品主要有高山蔬菜,毛竹,茶叶,特别是小井的高山西红柿尤为突出。 |
西黄村 |
西黄行政村坐落于大港头镇,有西黄村,茶子棚村、官岭村、柿树垟村四个自然村。村民小组8个,户数298户;人口773人,其中常年在村人数260人;党员30人(预备1人),其中常年在村10人;村民代表43人。西黄村盛产毛竹,有耕地面积818亩,林地面积3700亩,公益林面积3600亩。人均收入7600元,主要来源为毛竹、茶籽等。西黄行政村的4个自然村都保留着较为完好的古村风貌,尤其是官岭自然村仍保存着原始的古村落形态,古民宅较完整地呈现了清代传统的建筑风貌,江氏祠堂、古庙古桥,都是官岭文脉的传承。西黄村双委准备在今后的工作中,在保护好古民居的基础上,建有特色的民宿,发展乡村旅游。 |
小山村 |
小山村位于丽水市莲都区大港头镇,下辖小山、上庄、横坑3个自然村,海拔500米,现有常住人口1000余人,村民小组12个,人均年收入7500元。村内共有耕地面积1611亩,林地面积12465亩,主要种植茶叶、毛竹、油茶等作物,其中笋竹两用林种植面积4000多亩,白茶种植面积4000亩,乌牛早1000亩。有着悠久的茶叶种植历史,在附近县市有一定的影响力,村里建有专门的茶叶销售市场。白茶上市季节,安吉、松阳等地的茶商纷纷前来收购,附近村庄的茶农亦将茶叶送到小山茶叶市场销售。 |
石侯村 |
大港头镇石侯行政村位于镇区东北,与碧湖镇接壤,距离大港头镇区约2.5公里,由一个中心村十八都和一个自然村蔡村组成,全村现有农户237户,人口613人。2009年全村人均收入5820元。全村耕地面积255亩,山林面积4375亩。石侯村交通便利,53省道、丽龙高速贯穿而过,距离高速公路碧湖站约2公里。一直以来,石侯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致力于村庄环境整治,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民主建设,加快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使得村里面貌有了一个明显的改变,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为加快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
北埠村 |
北埠村隶属于大港头镇,与均溪村,小山村,小井村同乡,水美,物华天宝,气候宜人 村内企业:轴承厂,摩托车配件厂,白薯类粉丝厂 主要农产品:绿苹果,椰子,红苕,绿叶菜,西瓜 村内资源:珍珠岩,铝,斑铜矿,铜,石墨 |
均溪村 |
大港头镇均溪村位于大港头镇西面,距镇区4公里,市区28公里,西与云和县接壤,玉溪水电站,玉溪引水工程,丽龙高速公路与村相邻。交通便利、地理位置显著。全村所辖1个自然村,分10个村民小组,376户,总人口1000人,其中劳动力634人。有耕地42.64公顷,2009年人均收入6450元,其主导产业有油茶、毛竹、茶叶、蔬菜、水果等。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民富、村美、风正”为目标,大力加强全村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其中村街道全部实现水泥硬化,并建有篮球场,门球场,乒乓球室,综合健身广场,农贸交易市场,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全村发展来料加工热情高涨,切实加快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奔小康步伐。 |
西坑口村 |
大港头镇西坑口村地处莲都区大港头镇南部山区,全村现有168户567人,劳动力369个,耕地面积533亩。2007年西坑口村在区委、区政府和相关部门协作领导下,从治理“脏、差、散”入手,加大村庄环境整治的力度,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民主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使农村面貌有一个明显改变,为加快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打下扎实的基础。大港头镇西坑口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围绕整治村建设开展各项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环境条件和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便利。 |
利山村 |
利山村 利山村位于莲都区的大港头镇,是一个有着312年建村历史的畲族古村落,那里有美丽的处州白莲和古朴的畲乡风情。而这个古村落,现在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新变化。 莲都区大港头镇利山村党支部书记徐联法:这次美丽乡村现场会我们村变化是最大的,刚走进来就看到一个(新建)的山寨门,山寨门进来一点就是一个广场,河边新做了一个廊桥,外墙全部粉刷,道路重新修了一遍。 利山村依山伴水,最大的特色就是整个村子围着一大片白莲修建而成,可以说是白莲深处有人家。这些整齐、漂亮的新房子都是在2009年4月份危旧房改造之后重新设计新建的,现在又再添加了更多畲族的特色。 莲都区大港头镇利山村党支部书记徐联法:我们村是畲族村,房子造起来也有民族特色,白墙、灰瓦、马头墙,还有墙上画了一些凤凰之类的图案。 总之是道路宽了、村庄绿了、环境美了、溪水也清了。其实,村子中央的50亩的处州白莲精品园已经是利山村的一张金名片,现在村子越变越漂亮,生态旅游的路也将是越走越宽了。 莲都区大港头镇利山村党支部书记徐联法:我们村有一大片的莲花,本身就吸引很多人过来拍照,再加上整个村子的改造,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到利山村来(旅游)。 村子漂亮了能吸引人,而能留住人的还要靠利山村的其他更多的特色产业,比如800多亩的竹林既能给游客带来美味的竹笋,也是一处漂亮的休闲观光好地方。村干部说,下一步他们村里将把农家乐作为一个特色推出来,让更多人能玩得爽、吃得好、住得牢。 |
河边村 |
莲都区大港头镇河边村地处大港头镇瓯江之畔,是古堰画乡的三个核心村之一。座落莲都区南面,距市区27公里,紧邻53省道,交通便利。村庄区域面积0.3平方公里,全村现有5个村民小组,村民200户,总人口数510人,耕地149亩,林地1864亩,其中村集体杉木基地287亩,毛竹等经济林138亩。2011年,人均收入9824元,外出劳动力20人,村集体经济收入12.5343万元。 河边村自明朝正德7年,即1517年从河南省南阳叶氏家族第五十一代孙叶天生来河边发展,至今已有486年的历史。河边村是浙南革命老区之一,早在1938年由粟裕司令员率领500余人北上抗日部队,到达大港头向群众作抗日宣传。从此,在河边小乡村播下革命的种子,点燃了革命的火焰。随后村民王槐勋、胡荣进、叶开鑫先后加入中国0,并建立党支部,成为原丽水县农村最早党支部之一。从此河边村成为新四军、游击队活动的秘密联络点,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贡献。2008年河边村被评为莲都区文化示范村,2009年度被省、市评为全省基层低保规范化建设示范村委会、农村新社区。2010被区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该村经济收入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以第一产业为辅。第一产业种植业主要以茶叶、毛竹为主,茶叶亩数85亩,年采摘量茶干可达1吨多,茶叶年收入达30多万元。种植面积达138亩的毛竹等经济林,每年也给村增加了10多万的收入。村庄经济收入以第二产业为主,其中以木制品加工业为支柱,该村推出优惠招商措施,吸引了上百家木制品加工企业聚集在河边村,形成了相当大的规模。始发于1993年,目前已发展私营企业50多家,年收益可观。同时,河边村将充分发挥山清水秀的生态优势,挖掘文化内涵,结合“古堰画乡”项目,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2010年至2011年期间,村投入200多万,新建了村民活动中心大楼,并装修完工。同时,近年来村集体积极投入大量人力和财力,进行了道路硬化、健身广场修建、村庄绿化、自来水管网改造、路灯安装等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改变了村容村貌,整个村庄焕然一新,改善了村民们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 |
大港头村 |
莲都区大港头镇大港头村位于瓯江畔,是“古堰画乡”风景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全村有两个自然村,耕地面积170亩,林地1686亩,5个村民小组,214户,总人口507人。2011年,人均收入8574元,外出劳动力108人,村集体经济收入12.2539万元。 “古堰画乡”区块在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省级文明城区和中国摄影之乡莲都区的碧湖镇和大港头镇,核心区块包括大港头镇区、坪地、堰头、保定范围,文化积淀深厚,氛围浓厚。大港头村正处于“古堰画乡”的核心区块,形象地表达了该区块真山真水,自然古朴的江南古镇的美丽风貌。大港头村是龙泉溪和松阴溪的汇合处,自古是水上交通的枢纽,早在唐宋时期,勤劳而聪慧的乡民们就相中了这块风水宝地,他们傍水筑屋猎渔而居,形成了历史悠久的商埠重村。村落古朴典雅,以古建筑为典型,多为浙南山区泥墙木结构青瓦房,环境清幽,层峦叠翠,实为修身养性之所。大港头村在瓯江沿岸的清、民国时代的古建筑群,展示了独有的古渡码头、古街风貌,凉亭、古樟群等风景独树一帜,江中小岛是古往今来人人想往的“世外桃源”。2009年度该村被评为“浙江省旅游特色村”,这是对该村旅游工作的一个极大地肯定,为此该村将在发展好旅游事业方面继续努力。 该村经济收入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以第一产业为辅。第一产业以种植水稻为主,2011年单季水稻种植面积为101亩,亩产476公斤。第二、三产业为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其主导产业为木制品加工、农家乐、旅游住宿服务等行业,给村集体和村民都带来了极大的收益。今后,将以“浙江省旅游特色村”为主题,规划古镇、画乡特色旅游产业发展,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带动村富余劳动力投入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高村集体和村民收入。 近年来,该村投入大量人力和资金,相对其它村,较早地修建了村文化活动中心、健身广场、村委办公楼等。同时,进行了道路硬化、自来水改建、路灯安装等基础设施建设,并结合“古堰画乡”项目,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这些都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