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马乡向家源村,位于竹马乡以北,东于罗店玲珑岩毗邻,西于兰溪交界,由向家源、牛市岑、横五垅、姓汤四个自然村组成,现有农业人口537人,216户,土地面积445亩,其中水田360亩,旱地100亩,山林2400亩,人均收入4544元,处于竹马乡中上水平,主导产业为苗木种植业。在上级领导的关怀支持以及本村人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几年的奋斗,向家源村无论在经济上、整治上、人民生活水平上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通过了村庄整治验收以及各种称号的验收。曾获得先进党支部、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现在的向家源村处处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村民们安居乐业,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30702202 | 321000 | -- | 查看 向家源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邵湖头村 |
邵湖头村地处金华城郊,全村共有97户,人口241人,有党员17人,其中女党员1人,村两委成员8人,其中支部5人,村委3人,全村现有耕地119亩,农业以花木养殖为主村级经济积累有300000元,2004年村民人均收入4340元。 |
西宅村 |
西宅村位于金华市婺城区竹马乡的中心,也是竹马乡政府的所在地。西宅村是个传统的村也大村,村民大都种植花卉苗木…… 热情好客的西宅村民欢迎你来参观考察!西宅村地处金华城区以北,是中国茶花之乡——竹马乡的主要花卉基地之一,交通便利。全村共有319户,人口789人,劳动力 547人; 有党员31名,其中女党员5名;村两委成员9名,其中村支部委员5名,村委会成员5名,交叉兼职1名。全村有耕地1072亩,其中水田1008亩。农业产业化特色明显,花卉种植、畜牧养殖等已初具规模。村级集体经济积累8万元,2004年村民人均收入4258元。 |
方下店村 |
婺城区竹马乡方下店村位于市区西部,市区二环线穿村而过,距市区3.5公里,全村人口920人,村两委员成员7人,党员31名,村民代表33名,村民小组14个,外出劳动256人,外来劳动力223余人,土地1400亩,耕地面积994亩,全村人均收入6700元。 在乡党委的高度重视下,于2004年十月村集体投资113万元,进行了全面的整治(其中:41万元,对环村道路、村内道路进行了硬化、投入39万元,对公共场所、水塘、周边路口等场所进行了绿化),为了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村里拿出5万元,对占地150平方米的一套集体闲置房进行装修,在里面建了图书室、棋室及乒乓球室,使村民学习以及活动环境得到了改观,深受村民的欢迎。通过整治,达到“道路硬化、路灯亮化、水面净化、卫生洁化、环境美化”的要求,村民的生活环境得到较大改变,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为创建科技示范村奠定了基础。因成绩显著,被授予区绿化示范村、区级文明村、区全面小康示范村、区生态示范村、乡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
李经堂村 |
李经堂村位于婺城区竹马乡西北角,金兰北线以北,毗邻兰溪市灵洞乡,环境优美,交通便利,于明末清初建村,距今已有400余年历史,我村共144户512人,其中党员21名,全村拥有耕地280亩,山林2800亩。村里以矿业与运输业为主,2007年农民人均收入7000元,村集体年总收入7.5万元。村庄整治通过市区两级验收,村两委连年被竹马乡党委政府评为先进集体,2008年村党支部又获得婺城区先进党支部称号。 李经堂村与邵湖头村、西宅村、方下店村、里梅村、白竹村、向家源村、金店村、下张家村、古塘里村相邻。 |
里梅村 |
里梅村地处金华城区北郊,是中国茶花之乡——竹马乡的主要花卉基地之一,交通便利。全村共有279户,人口762人,劳动力 450人; 有党员11名,其中女党员2名;村两委成员8名,其中村支部委员3名,村委会成员5名。全村有耕地801亩,其中水田747亩。村级集体经济积累较差,2004年村民人均收入3000元。 里梅村与邵湖头村、西宅村、方下店村、李经堂村、白竹村、向家源村、金店村、下张家村、古塘里村相邻。 |
白竹村 |
白竹村位于北山脚下,省道金兰北线北侧,本村共有250余户,713人。以种植花卉苗木为主,是竹马白兰花、茉莉花的主产地。本村有一个团结干事的领导班子,这是本村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实施的坚实保障。 在上级各级领导的领导和支持下,本村顺利通过了村庄整治和省级全面小康示范村的验收。如今的白竹村处处鸟语花香,年轻人积极向上,老年人老有所求,一片其乐融融的景象。 |
向家源村 |
竹马乡向家源村,位于竹马乡以北,东于罗店玲珑岩毗邻,西于兰溪交界,由向家源、牛市岑、横五垅、姓汤四个自然村组成,现有农业人口537人,216户,土地面积445亩,其中水田360亩,旱地100亩,山林2400亩,人均收入4544元,处于竹马乡中上水平,主导产业为苗木种植业。在上级领导的关怀支持以及本村人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几年的奋斗,向家源村无论在经济上、整治上、人民生活水平上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通过了村庄整治验收以及各种称号的验收。曾获得先进党支部、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现在的向家源村处处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村民们安居乐业,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
金店村 |
竹马乡金店村位于竹马乡西北部,距市区12.5公里,金兰北线穿村而过,全村有农户406户,总人口1006人,耕地面积951亩。村民经济来源主要是种花卉苗木、打工、经商为主,全村常年外出经商人员有140人,主要是到云南、广西、山东、山西、辽宁、黑龙江等省市做茶叶生意,2010年村民人均纯收入8280元,村集体经济每年有10万元左右收入。 近几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金店村党支部一班人紧紧围绕“以花为本,强村富民,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工作思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入挖掘花卉产业和外出经商茶叶优势;统筹发展社会各项事业,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扎实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一、 挖掘传统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 为了进一步将花卉产业做大做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村党支部认真开展镇党委提出的“建设新农村、党建七先行”活动,带领党员、干部转变观念、统一认识,大力发展花卉产业,服务花卉产业,设立无职党员岗位,分别在科技指导、信息服务、网络销售等方面发挥作用。 二、开展村庄整治,积极改善人居环境 按照“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的整治目标,2005年金店村先后投入92.5万元实施了8个整治改造项目,先后完成了占地1000平方米的休闲广场建设,做了1公里的康庄路和1.2公里的环村路,2000多平方米公共场地绿化,村内渠道、水塘全面整治等工程。为抓好卫生长效管理,村两委还与村民签订了“门前三包责任书”,并请专人管理公共场所卫生和垃圾清运工作。 三、强化文化建设,努力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近年来,村党支部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统筹发展社会各项事业。 不断拓展文化宣传阵地,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近年来,村里建设了休闲广场健身娱乐场所,创办了老年活动室、青年活动中心、图书馆等学习活动中心,设立了计生人口学校、农函大培训点、科普培训中心等科技培训站点。同时,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提高村民综合素质。村两委积极发动群众,因势利导地组建了普法文艺宣传队、腰鼓队、扇子舞队、健身球队、锣鼓队、书法队等文体队伍,利用各种节日经常性地开展文艺宣传表演,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去年,在区宣传部门的支持下,组织人员到竹马乡各村巡回演出送文化到村,并参加省种文化百村赛。另外,根据群众的需求,适时组织书法赛、健身操比赛等各种竞赛活动,不断提高群众健康、文化、道德等各方面素质。 经过努力,金店村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村民居住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农民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民风日益文明和谐,先后被评为 “区级文明村”、 “市级小康示范村”、“省双十佳村”。今年他们又向争创“省级新型社区”发出冲刺! |
下张家村 |
来到金华市婺城区竹马乡下张家村,远远的看见一幢幢花园式的小楼鳞次栉比,家前屋后,绿化美化,彰显茶乡特色;走在乡间的水泥路上,缤纷翠绿的茶花立于道路两旁,象一个个美少女展现着她们柔美绚丽的姿容,欢迎着远方的游客;进入这片花田绿海,那生机勃发、景观宜人的满眼花木,春情荡漾,清芬无处不在…… 我村位于金华市北郊,是国际山茶花物种园的坐落地,是“中国茶花之乡——竹马乡花卉生产基地”,交通便利,北二环,人民西路直通本村。全村共有326户,总人口 834人,有8个居民小组,党员28名。辖区面积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00亩。下张家村近300户农家家家户户都种起了花卉苗木。这儿的老百姓有句顺口溜:“一棵茶花一担谷,一亩茶花一幢楼。” 村里有一位好支部书记——钱瑞华同志,他在2005年5月,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钱书记生长在这片土地上,工作在这片绿地里,像老黄牛一样,默默辛勤地耕耘了三十多年。他积极引进了国际山茶物种园等科研单位和种植大户,在他的带领下,下张家村充分发挥农业资源特色产业,结合本村农业的实际,大胆创新实现农村土地流转,创建了金华市茶花生产基地、花卉直销市场,把下张家村从一个传统的农业村变成了花卉专业 |
古塘里村 |
古塘里基本情况 古塘里村位于竹马乡西部,有3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83户、人口515人、劳动力366人。劳动力大部份在金圆水泥厂工作,外出经商22人,其余少部份搞运输业、建筑业等。现有土地面积375亩,水稻种植面积210亩,其余土地主要种植花卉苗木等。 村两委班子思想作风好,能正确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政策、法令,廉洁自律,无以权谋私、-受贿、徇私枉法行为。设有党务、村务、财务公开栏,坚持实行定期公布党务、村务;村财务委托乡代理中心管理,每月6日为财务公开日,按时公开上月财务收支情况。 村两委团结一致,积极带领群众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能及时0完成上级布置和各项任务,超额完成各项经济指标,村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村集体年收入从2002年的1万元增加到至今每年15万元,2006年村民人均收入达7102元。 村建立了图书、报刊阅览室和文化艺术表演团,并坚持经常开展活动;在教育事业方面6—14岁的儿童已全部进入幼儿园和乡中心小学,入学率达100%;建立村老年协会,并坚持经常开展活动,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100%;村民无搞封建迷信活动、无酗酒-等恶习,殡葬火化率达100%;村计划生育组织健全,计生干部责任心强,经常开展育龄妇女知识培训和计生协会活动,落实各种计划生育措施,四项手术率和育龄妇女保健服务率分别达100%。 村治保、调解委员会认真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组织、措施落实。无特大刑事案件和治安灾害事故,能及时疏导化解不安定因素和内部矛盾;无非法组织-、-、非法宗教等活动。民事纠纷调解率在90%以上,基本达到“平安社区”标准。 村已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农户建房审批有具体的管理组织和措施,对以前的违章建筑农户已全部进行处理;村容村貌整洁有序,污水排放通畅,村民家庭院落、菜市场、道路整洁,无卫生死角,坚持每日有保洁员清理;村有卫生室及保健员1名;村民安全卫生用水率达100%。 村文明创建组织健全,责任落实,分工明确。创建活动有长远规划措施,建有检查督促、总结表彰等管理制度,建立评选档案,实行动态管理,落实奖惩,形成制度。通过评选,2007年已有80%农户达到文明户标准,创建活动成效明显,村民的思想、道德水平明显提高,团结互助、见义勇为、好人好事接二连三不断涌现。通过文明创建,基本达到文明村创建标准。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