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凌村位于海安市滨海新区角斜镇中心位置,东与五虎村为邻,西与周庄相依,南至沿口村,北至双龙村,22个村民小组,1167户,人口3590人,耕地面积4068亩。
一、大力宣传,营造氛围,促进我村文明创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党支部要求支部一班人从自身做起,做好文明创建工作表率作用,组织全村党员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十九届一中、二中全会精神,学习海安市委书记顾国标在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解放思想 凝心聚力 追赶超越 奋力推动海安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创先争优的活动开展中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和双带作用,从而促进了文明创建工作的顺利进行,反对封建迷信,勤劳致富,做文明人,树文明新风,从而把全村文明创建工作推向新的台阶。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以农村环境整治和改善居住环境为重点,稳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了功能齐全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2011年新改扩建了760平方的一站式为民服务中心,建立建成市级标准的社区卫生室、市级四星级“农家书屋”,配置到位,拥有办公电脑14台,打印机、复印机、照相机、等办公设施齐全,各种网络应用方便,点接自如。投入资金100多万元,分步实施,将所有住宅区道路全部硬质化。2016年投入300多万对下水道、渠道等配套设施全部到位;村主要干道绿化、亮化工程实施到位。
三、以文明创建工作为动力,全力打造新坝村新形象
近年来,我村始终以发展经济为中心,充分利用我村的交通便利的优势,以开展“清水工程”、为契机,加强河道保洁,保持河面清洁,无漂浮物、无畜禽粪便直排现象,河坡清洁,河道通畅,2014年被评为江苏省卫生村。另外,加强对路边杂物进行清理,做到无堆积物、无杂草、无违章建筑物,绿化环境,美化家园,给五凌村创造了良好的居住和投资环境。
四、广泛开展公民道德规范教育,不断开展各项创建活动
定期组织村民,结合村规民约,自找自查,发现好人好事,及时予以表扬奖励,每季度开展“道德讲堂”、设立“善行义举”榜,及时制止不良的危害社会的坏风气,做好后进青年的帮扶教育工作。近几年开展了“五好文明家庭”、“五好文明户”、“好公婆、好儿媳、好妯娌”等评比活动,对村民树立良好和谐的社会风气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五、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高村民素质
近年来,我村通过文明创建工作的开展,三个文明建设工作的大力宣传,村支部利用各种会议形式,开展对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文明新风和科技文化的教育,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根本,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自觉抵制-和封建迷信等丑恶现象,从而促进了村风民风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一步增强了村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20621105 | 226000 | -- | 查看 五凌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镇海村 |
镇海村位于老坝港滨海新区最东边,西边与通港村交界,南边和东边与如东相连.北边与东台市隔河相望,是一个以海洋捕捞养殖为经济基础的渔业村.现有耕地面积320亩.人口1053人.拥有两座冷冻厂,12条紫菜一次生产加工线.出海捕捞渔船36艘.是海安市渔船最多,渔船马力最大的渔业村2016年实现总产值2.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000元. 镇海村两委会高度重视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和长效管理工作,修建了全村辖区内的全部道路,包括4.7公里的农四路,3.9公里的村级水泥路.村内河道两条(镇海河和通海河)共计长度为1760M.共设产路灯60盏,垃圾房(箱)63只,农户家前屋后全部栽植绿化,达到了亮化,美化,绿化的基本要求.2012年,镇海村被评为江苏省二星级康居乡村.今年以来,镇海村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清水工程号召,全面整治一条示范河,为进一步建设江苏省三星级康居乡村,提高人民群从生活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镇海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精诚团结,奋力拼搏,带领全体村民大胆探索不断进取,面对耕地面积小,海洋资源枯竭等诸多不利因素,在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描绘出全新的美丽图画. |
角斜社区 |
角斜社区:位于角斜镇政府所在地。 角斜村由原角斜村、角西村和墩里村三村合并而成,位于角斜镇镇中心,是角斜镇政府所在地,交通便捷,区位优越,人文荟萃,商机无限。 角斜村总面积3.26平方公里,村常住人口4580人,外来人口360人,22个村民小组,是南通市模范村、民主法治示范村,是海安县文明村、先进村、信息化示范村。几年来,角斜村党员干部全力支持园区的建设,已形成了浓烈的经济氛围。村支部、村委会两套班子在抓好农业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投资80万元兴建角斜建材市场,,吸收商家32户,年销售额达1200万。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大投入改善群众生活,水泥路、自来水、有线电视、有线广播、农电改造、环境绿化、路灯亮化等基本实现了标准化。 角斜村领导班子,团结一心,通力合作,一方面抓经济建设,一方面抓民主政治建设,连续多年被市、县评为先进单位,全村的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
沿口社区 |
沿口社区:位于角斜镇西南5公里处。 沿口村地处海安县东陲,古老的拼茶大运河南沿东流,省道双沿公路南北中贯,县道丁沿公路东西中穿,系黄海之滨古镇沿口镇所在地。 沿口村总面积3400亩,总人口3421人,21个村民小组,改革开放以来,沿口村党支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首先注重农业基础设施投入,近年来在上级支持上投资千万元改造路道、河道、渠道,建成稳产高产农田2500亩,年产稻麦50万斤以上,列为省商品粮基地,重视工业、三产服务业的发展,沿口村工贸园区有工厂84家,商贸等三产业419户,从事客运货运专业户63户,全村农业、工业、三产业总值超20亿元,村民100%住上楼房,100%用上自来水,100%装上有线电视,100%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100%投了养老保险,100%按上程控电话,被省评为电话村。 |
通港村 |
通港村地处黄海之滨,沿北凌河两侧。全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现有耕地面积893亩,人口1302人,主要产业以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为主。全村有大马力(120马力以上)养殖捕捞渔船25条,60马力以下渔船近40条。现有紫菜养殖加工企业3家,库存量200吨以上冷库一座,海上养殖面积近1万亩。2008年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300多元。长期以来,我村党支部、村委会历来都十分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始终把党在各个阶段的方针政策作为行动指南。在各项创建活动中,我村取得了明显成效,已获得“海安县环境优美示范村”、“南通市民主法制示范村”和南通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我村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有关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号召,先后召开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会议,于2008年12月,一次性流转土地300亩,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招商引资工作,吸引上海退休干部王以国老板,到我村进行从事高效农业设施栽培。目前,已搭建钢架大棚250亩,并开始下苗。 2008年我村根据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要求,先后投入100多名劳力,300多人次对全村河道、垃圾、道路进行整治。搬运草堆80多处,清除垃圾60多吨,清理河道3000多米,旱厕改造200户。在2008年开展创建“环境优美示范村”的活动中,我村通过初验和复验首批在9月份通过县政府的验收。我们坚信:通过全村上下齐心协力、真抓实干、开拓创新,我们通港村一定能建设成为一个民富、村美、风气好、开放、繁荣的现代化新型示范村。 |
新坝村 |
新坝村地处老坝港滨海新区的西南大门,共有27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410户,总人口为4320人,人均纯收入12500元,全村辖区范围内共有企业10家,实现村营收入100多万元,比上年增长15%。全村水陆交通便利,南至栟茶运河,西至丁堡河,北至古镇李堡杨庄村,东与本镇的范堑村软界相连全村总面积近5.2平方公里,328国道横穿村的中北部。到2017年全村三纵六横近三十公里的主要道路全部形成。共建设改造农桥五座,极大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2017年全村6座车口全部收归集体,新增变压器8台,整改电力线路近30公里,修建防渗渠道近2公里。 根据县委、县政府、角斜镇党委、政府的要求,我们在积极开展环境整治活动、全面达小康的活动中,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快新农村建设,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村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全村经济社会事业取得较快发展。我村被评为“三星级村”。2014年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开展“清水工程”和“为民服务中心建设”。“清水工程”通过县一次性验收,为民服务中心建设通过县“示范村”的验收。2015年被江苏省评为“和谐社区建设示范村”,连续多年被县政府评为“文明村”。 目前全村计划生育符合率达100%,住宅电话装机率达96%,数字电视整转率达98%,自来水入户率为100%,农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100%,做到了广播电视户户通,拥有电脑720余台,全村清洁文明户占95%。 新坝村村级公共服务中心位于村18组占地面积约4亩,设有综合办公室、综合活动室、便民服务中心、卫生室、广播室等;及群众健身娱乐、农民休闲、廉政文化教育等为一体的广场近2900平方米,更有于全村生产生活更方便的管理,成为教育农民、服务农民、提升农民载体平台。围绕村综合服务中心就是农民自己的中心这一宗旨,新坝村积极打造及村党支部活动、村民代表活动、便民一站式服务、各类网络软件服务、群众事务党员干部代理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阵地,加快推进了新农村建设。 |
范堑村 |
范堑村地处海安县东陲,南接古老的拼茶运河,北边与李堡镇杨庄村交界,东边是本镇沿口村,西边是本镇新坝村,县道丁沿公路横穿东西。 范堑村总面积4364.74亩,总人口4038人,28个村民小组。改革开放以来,范堑村党支部、村委会注重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近年来在上级支持下,投资千万元改造路道、河道、渠道,建成稳产、高产农田3500亩,年产稻麦70万斤以上,列为省商品粮基地,村领导十分重视工业、三产服务业的发展,客运货运23家,全村农业、工业、三产业总值超20亿元,村民95%住上楼房,100%用上自来水,100%装上有线电视,100%参加新型合作医疗,80%缴了养老保险,100%装了电话,被县镇表彰为电话村。 |
周庄村 |
周庄村是由原周庄村与团结村合并而成的,位于角斜镇西大门,东与双龙村交界,南与范堑村、沿口村接壤,西邻李堡镇园墩村,北至北凌河,共有村民小组20个,人口3680人,其中农业人口3445人,总农户1285户,总面积9.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400多亩,是全镇的养蚕大村,粮食种植2200亩,胡桑种植1200亩,蔬菜种植1000多亩,家禽饲养量达40多万羽,海防公路横穿东西,五周路贯串南北,水域236亩,等级河道总长21.97公里,水陆交通十分便捷,商机无限。 几年来,周庄村党员干部,集中精力,奋力拼搏,已形成了浓烈的经济氛围。村支部一班人在抓好农业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投资38万元兴建了公共服务中心,新建村级工业小区30亩,集横机织造、木器加工和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床上用品等,年工业产值一个亿,三产附加值4千多万元。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大投入,改善群众生活,水泥路、自来水、有线电视、有线广播、农电改造、环境绿化等基本实现了标准化。 周庄村领导班子,团结一心,通力合作,一方面抓经济,一方面抓民主政治建设,抓村务公开,全村的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
老庄村 |
老庄村位于角斜镇政府南端,与如东县一河之隔,全村部人口2675人,耕地面积3029亩,14个村庄小组,支部党员71人,现职村干部4人,几年来,老庄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村广大村民的大力支持下,各项工作均取得可喜成绩。一、突出“一村一品”,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外出建筑劳务输出是老庄村特色,全村每年在外搞建筑军务输出人员800人,每年能将挣四千万元,村委会及时抓住这一机遇,鼓励宣传更多人员走上这一致富路,采取多种形式,让在外人员安心工作,想方设法照顾家庭状况,在外出务工的党员中,成立党小组,建立流动党员信息资料,通过党员发挥作用,保证外出劳务人员的健康发展。二、创办工业小区,增加集体收入。老庄村及时寻找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渠道,及时盘活闲置资产,建立45亩地村级工业小区,目前进园区已达12家,均已开工生产,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为壮大村级经济奠定了基础。三、依法治村,民主管理。村支部、村委会主要负责人都是村调委会、村综治委的主要成员,在重点加大宣传力度的同时,在矛盾纠纷调处过程中,以点带面,保证了广大村民知法守法,每个村小组落实一名信息员,重点对计生外来人员、十户联防等进行及时掌握了解。四、各项工作稳步发展。老庄村从村风村貌,环境整治到村部门各项工作,年初有计划,年终有考核,每项工作都是认真细致,一着不让,保证让上级满意。几年来,征兵工作、计划生育、土地管理等都取得好成绩,为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基础。 |
五凌村 |
五凌村位于海安市滨海新区角斜镇中心位置,东与五虎村为邻,西与周庄相依,南至沿口村,北至双龙村,22个村民小组,1167户,人口3590人,耕地面积4068亩。 一、大力宣传,营造氛围,促进我村文明创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党支部要求支部一班人从自身做起,做好文明创建工作表率作用,组织全村党员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十九届一中、二中全会精神,学习海安市委书记顾国标在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解放思想 凝心聚力 追赶超越 奋力推动海安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创先争优的活动开展中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和双带作用,从而促进了文明创建工作的顺利进行,反对封建迷信,勤劳致富,做文明人,树文明新风,从而把全村文明创建工作推向新的台阶。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以农村环境整治和改善居住环境为重点,稳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了功能齐全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2011年新改扩建了760平方的一站式为民服务中心,建立建成市级标准的社区卫生室、市级四星级“农家书屋”,配置到位,拥有办公电脑14台,打印机、复印机、照相机、等办公设施齐全,各种网络应用方便,点接自如。投入资金100多万元,分步实施,将所有住宅区道路全部硬质化。2016年投入300多万对下水道、渠道等配套设施全部到位;村主要干道绿化、亮化工程实施到位。 三、以文明创建工作为动力,全力打造新坝村新形象 近年来,我村始终以发展经济为中心,充分利用我村的交通便利的优势,以开展“清水工程”、为契机,加强河道保洁,保持河面清洁,无漂浮物、无畜禽粪便直排现象,河坡清洁,河道通畅,2014年被评为江苏省卫生村。另外,加强对路边杂物进行清理,做到无堆积物、无杂草、无违章建筑物,绿化环境,美化家园,给五凌村创造了良好的居住和投资环境。 四、广泛开展公民道德规范教育,不断开展各项创建活动 定期组织村民,结合村规民约,自找自查,发现好人好事,及时予以表扬奖励,每季度开展“道德讲堂”、设立“善行义举”榜,及时制止不良的危害社会的坏风气,做好后进青年的帮扶教育工作。近几年开展了“五好文明家庭”、“五好文明户”、“好公婆、好儿媳、好妯娌”等评比活动,对村民树立良好和谐的社会风气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五、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高村民素质 近年来,我村通过文明创建工作的开展,三个文明建设工作的大力宣传,村支部利用各种会议形式,开展对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文明新风和科技文化的教育,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根本,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自觉抵制-和封建迷信等丑恶现象,从而促进了村风民风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一步增强了村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 |
海港村 |
海港村是老坝港滨海新区集镇所在地,总面积2100亩,其中工业园区面积1100多亩,辖区有19个村民小组,831户,常住人口3600人。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海港村紧紧抓住镇工业集中区地处本村的优势,多渠道发展,不断壮大了村级经济, 2016年村集体经营收入160多万元,连续多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四星级村、红旗村。 海港村在区党工委、管委会的正确领导下,村两委会带领全体村组干部和广大党员群众,真抓实干,使村内各项事业都走在了全区前列。海港村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以村容整治和改善居住环境为重点,稳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2007年海港村投资100多万元新建了功能齐全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2012年新扩建了250平米的一站式便民服务中心,“六室两超市一广场”配置到位,各项制度全部上墙,拥有办公电脑10台,打印机、复印机、照相机等办公设施齐全,各种网络应用方便,点击自如。村投入资金200多万元,分步实施,将所有住宅区道路全部硬质化;全村5个居民小区水泥路、下水道、公厕等配套设施全部到位;村主要干道绿化、亮化工程实施到位。全村真正做到了路平、灯明、水清、草绿、树成荫。 目前海港村政通人和,村风、民风、社会风气都得到了根本的好转,三个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工作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2013年村被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评为“文明村”、江苏省“生态村”、被县委、县政府表彰为“红旗村”、“四星级村”、被区党工委评为“招商引资工作”先进单位、“项目建设”先进单位、“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先进单位、“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先进单位、“房屋征收工作”先进单位、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扩面征缴工作荣获全镇二等奖;2014年村受县表彰为红旗村、四星级村;受区党工委表彰为三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项目建设先进单位;2015年村受县表彰为红旗村、四星级村;2016年受县表彰为三星级村。 |
五虎村 |
五虎村由原天奎村、五虎村合并而成,位于角斜镇政府东南侧,东与如东县拼茶镇相连,南邻本镇滩河村,西与本镇五凌村相邻,改建后221省道穿村而过,区位优越,交通便捷。 五虎村辖区面积4.39平方公里,总人口3006人,有19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3198亩,获省市县“文明村”、“江苏省民主法治示范村”、“江苏省卫生村”及市县级多项荣誉称号。 几年来,五虎村在党员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围绕小康建设,着重发展二、三产业,在全县第一家建设了村级公共服务中675平方米,全村现有工业企业10家,其中支柱企业4家,工业年产值1.48亿元。 在此基础上,五虎村还不断加大投入改善村民居住条件,新造水泥路10多公里,主干道安装了路灯40盏,自来水普及率100%,绿化覆盖率达28%,有线电视、调频广播入户率达95%以上,有村民健身、休闲绿化园3000平方米。 五虎村领导班子坚强团结,工作协调,勤政廉政,被南通市授予“村干部勤廉工程示范点”、“村干部培训实践基地”,村里各项工作均走在全县前列,省三农工作调研组,南通市副市长徐辉、秦厚德、县委书记章树山等,都先后来村视察。 |
川港村 |
川港村位于两市三县交界处,南与如东县洋口港毗邻,北跟盐城市东台的弶港镇接壤的南黄海之滨。川港村坐落在有着"紫菜之乡、河豚之乡"之称的滨海新区境内,是海安最东边的一个临海之村,在川港村可以品尝中洋的河豚、本村企业加工的紫菜,还有丰富的海水产品,不仅味道鲜美,而且价格便宜。临近海边,休闲旅游,品尝海味,正是川港村的一大特色。 川港村全村总人口965人,总户数291户,分4个村民小组,行政区域面积2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472亩,全村拥有捕捞船23艘,紫菜一次加工厂5家,养殖船14艘,海洋紫菜养殖面积12000亩,全村70%的男性男劳力都从事海洋捕捞和紫菜养殖,内陆一次紫菜加工机12台套年产一次干紫菜1.2万箱,区域内拥有紫菜深加工企业两家,年加工一次干紫菜2万箱,拥有一家冷冻厂,二家船厂,三家渔网厂,全村综合产值超亿元。 2016年川港村投入210万元建立了为民服务中心,近年来,我村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大农村人居环境和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力度,先后投入100多万元进行村级基础设施的改造,目前基本做到了海滨风情浓郁、生态人居环境优良、农村生产生活便利。 为了保证川港村各项工作持良好的运行和发展的态势。几年来,川港村严格按照规范化管理的要求,依法建立村民议事制度,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村级经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落实了民主管理的科学机制:一是坚持重大事项民主决策制度,拥有村级经济事业发展的重大事项均提交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策,凡民主决策的事项均保证实施到位。二是坚持项目投入工程民主管理制度,凡项目工程,在进入规范化招投标程序,实施阳光操作的基础上均由民主管理工作小组实施严格的管理,村干部参与不干予。三是坚持经济运行过程的民主监督制度。村务的重大内容均做到事前向村民公开,事中由村民代表实施跟踪,事毕由村监督委员会和理财小组进行审计,并按时在村务公开活动和村务公开栏中公示,广泛接受群众监督。通过让村民共议思路,共谋发展,架起了村级组织了解民意,化解矛盾的桥梁,促进基层民主管理建设上台阶。 川港村党支部共有43名党员,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主要从三方面加强党组织基层建设,发挥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一、以组织建设为基点,固本强基。通过抓学习、抓选配、抓管理,夯实组织基础,形成思想上合力、工作上合心、行动上合拍的坚强有力的支部队伍。二、以发展经济为中心,强村富民。积极开展"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主题实践活动,提高广大党员干部抓发展、促和谐、奔小康的意识。每个村干部人人有项目,个个有路子,带动全民创业的蓬勃发展。三、以优质服务为载体,凝心聚民。支部始终围绕"民思我想,民困我帮,民需我办,民求我应"的服务宗旨。贴近基层,服务千家万户,走访慰问孤、老、病、残党员和群众,送去组织的关心和温暖,为无职人员提供就业信息,拓展就业渠道,为农民办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解决后顾之忧,构建了党组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体系。在支部的带领下,全村党员当好排头兵,争做三种人(文明村风的带头人,经济发展的引路人,服务群众的热心人)已蔚然成风。 |
双龙村 |
海安县角斜镇双龙村位于角斜镇中部,海防公路横穿东西,双沿公路纵贯南北,北凌河、沿港河穿流而过,水陆交通十分便利。本村共有19个村民小组,农户1123户,总人口3393人,面积为4753亩。本村实有从业人员1880人,其中一产从业人员632人,二、三产从业人员1248人,2008年末实现农业总产值2800万元,农村社会总产值29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890元。2008年全村粮食面积6882亩,总产2975吨,油料面积204亩,总产67吨,桑园280.6亩,产蚕茧35.24吨,生猪饲养1571头,家禽饲养26.5万羽,水面面积248亩,水产品产量221.5吨。本村劳动力转移为主导,全村3393人中有795人外出务工经商,涉及农户数700户,全年外出务工人员工资达1430万元。该村临近角斜镇政府,是镇规划发展中的工业园区,近年来,在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全体村干部的努力下,发挥双龙村自身优势,大力发展规模种植,积极招商引资,成果辉煌。2009年1月,流转土地350亩用于大棚种植,现如今,大棚种植已经成为双龙村的特色标志。另外,在招商引资方面,作为发展中的工业园区,双龙村招商引资的步伐加快,渔网厂、机械厂、机床厂等等纷纷落户双龙。如今的双龙村,就如腾飞的蛟龙,各方面发展欣欣向荣,双龙的百姓安居乐业,双龙的农业别具一格,双龙的经济蒸蒸日上……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双龙村正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
来南村 |
来南村由原堤北村、来南村合并而成。位于角斜镇北首。北凌河以北,交通便捷,区位优越,是镇工业集中所在地,商机无限。来南村总耕地面积5988亩,总人口4423人,23个村民小组。全村在村支部,村委会的领导下,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在5988亩土地耕地面积中,95%的面积为蔬菜、药材、林果种植面积。来南村先后被国家林业部授予“全国绿化造林十佳村”称号,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庭院经济高效产业专业示范村”称号,另有“南通市超千万元村”,海安县“文明村”海安县“农村结构调整先进村”等荣誉称号。多年来,来南村党员干部齐心协力谋发展,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广泛捕捉信息,新创建村工业小区,目前进入村工业小区的企业14家,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大公益事业发展力度,改善人民生活,自来水、有线电视,有线广播、水泥路、环境绿化等均达到新农村建设要求!来南村两委会领导班子,团结一心,通力协作,一方面狠抓经济建设,一方面严抓民主法制建设,会村的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处处展现出社会主义美好景象! |
汤灶村 |
汤灶村位于海安市滨海新区西北部(距区政府驻地约15公里),是由原汤灶村、王墩村合并而成,东靠古老的串场河,西邻李堡镇光明村,北部与东台市新街镇唐洋镇的4个村为邻。全村有27个村民小组,全村总面积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701亩。总人口3400人。汤灶村党支部现有党员130人,支部委员5人,下设27个村民小组。村为民服务中心占地总面积1100㎡,内设综合、农经、民政、计生、人社、党群、平安法治等7个服务窗口,为全村人民提供快捷方便的服务。同时拥有1000㎡的文化、体育活动阵地,图书室内藏书3000多册。200㎡的村卫生服务站,配有正规的执业医生3名,基本的医疗设施齐全。全村人民真正能在家门口享有文化娱乐、休闲健身、卫生保健方面的多种需求。 汤灶村全村农业,通过二十多年的探索、改革、结构调整,走出了一条以韭菜生产为龙头的产业路子,经过二十多年来的探索、试种、改良,汤灶的韭黄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因地制宜的种植配方,汤灶村韭黄黄如金、韭芽白如玉,韭苔、韭菜青翠鲜嫩,以香、甜、脆闻名大江南北。2003年汤灶村村12、13、14组,300亩田韭黄被南京市超大集团定为优质蔬菜生产基地,2004年我村评定为南通市优质蔬菜生产基地,2004年我村韭黄“;金叶牌”;商标被国家农业部、国家工商总局、评审注册,2006年我村韭黄出口日本、韩国,享誉大江南北,飘洋过海,人民日报、农民日报、新华日报、农民文摘、南通日报等多家媒体为汤灶韭黄做了专题报导。历年来村支部一班人千方百计把保农民增收作为第一要务,现在全村有农民经济人117人,活跃在全国几十家农贸市场,全村有农民韭菜专业合作社一家。现全村有大棚面积1000亩,中小拱棚面积1200多亩为全县之最,现韭黄面积近3000亩,一村一品的特色经济带动了一方农民的持续增收。 汤灶村历史悠久,人民勤劳勇敢,在近代战争中有多名热血男儿为国捐躯名流千古,在今天建设美好家园的新征程中,汤灶人民将发扬红色传承,激励人们更加奋进向上,村两委一班人将在上级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以强村富民为工作中心,充分发掘汤灶人民的智慧和潜能。利用文化中心这一载体,达到传党情、听民声、谋发展、促和谐的要求,使班子更加凝心聚力,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环境更加优美。热忱欢迎广大有识之士来汤灶村投资兴业,共谋发展。 |
江海村 |
江海村地处角斜镇东西中部地段,2001年4月由原江海村、凌南村合并而成。南边以浒场桥与如东县栟茶镇杨堡村为界,西接富港村,东邻海港村和顾陶村,北以北凌河与建场村相隔。总面积2.1平方公里,耕地3102亩,现有总人口3033人,其中农业人口2978人,人均耕地1.02亩,共分19各村民小组。 江海村由南北两大块组成,南半部是原老坝港镇的江海村,北半部是原老坝港镇的凌南村,1995年前同属旧场乡。1946年前隶属东台县栟茶区浒澪乡,名马坝村和花鱼村。1949年9月隶属于如东县栟北区旧场乡,1959年旧场乡从如东县划出归海安县管辖,马坝村改为一大队,花鱼村改为二大队。1970年旧场乡更名为海防公社,仍为一大队和二大队。1983年改设置乡村制,海防公社恢复为旧场乡,一大队以其境内有江海河穿过,即取名为江海村;二大队因地理位置在北凌河以南,即取名为凌南村。1995年旧场乡与老坝港乡合并为老坝港乡,2002老坝港乡撤乡建镇,江海村、凌南村隶属为老坝港镇两个行政村。2010年撤小村并大村,江海村与凌南村合并为江海村。 江海村自改革开放以来,村庄建设和人民生活逐年改善。村办公室原来分别在一大队的四队和二大队的五队,1998年,江海村小学撤销,江海村办公室迁至江海小学内。原凌南村办公室转让给刘志平兴办渔网加工厂。2011年在新建的328国道边上,新建了江海村办公室,共四层大楼,底楼出租商业用房,楼上办公。2015年,底楼又开辟6间成为村便民服务中心。至2015年,江海村人均纯收入已达1.6万元,全村1000多户全部住上了楼房,全村住户拥有小汽车326辆,摩托车825辆,电动自行车2100辆,彩电2600多台,冰箱989台,空调1950台,60%以上的住户拥有了电脑。全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达100%,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达98%。家家有电话,户户有有线电视,100%的村民饮上了自来水,90%以上的老人享受了养老金和高龄补贴。全村村民中初中毕业80%,高中水平毕业42%,大学毕业水平占13%。 |
建场村 |
建场村位于原老坝港镇的西北片,南至北凌河,北与东台接壤,东与海港村相依,西与原角斜镇角斜村为邻;老221省道横穿我村心脏,距新221省道仅1公里;我村共有16个村民小组,总户884户。现有农业人口2350人,非农人口359人,劳力950人,耕地面积2200亩;村支部共有党员116人,群众代表63人。村级河道10条,总长度9320米。我村共有保洁员4人,垃圾清运人员1名,保洁车1辆,保洁船2条,垃圾房30座,垃圾桶55个。 村支书李海波同志带领大家想方设法发展村级经济,并争取上级资金的扶持,改善村居环境,提高村民生活质量。2013年位于本村15、16组的居民集中居住点建设,2014年位于本村11组的滨海建材商贸城建设,不仅带动了全村的经济发展,更使村居环境得到了全面的改善。2014年农业资源项目在本村落户,本村1-10组的渠道全部硬质化。早在十几年前我村的所有农户家前屋后就都通了水泥路,现在在原有的基础上又重新扩宽新建了。2014年我们将贯彻落实县政府生态文明建设清水工程二年(2014-2015)实施意见,实施“以河养河”工程,努力恢复“水清、岸绿、景美”的农村自然风光,围绕示范村的标准开展工作,首先建立工作领导组,制定实施方案和工作步骤,统筹协调好各项工作,确保清水工程顺利开展。2016年村又想方设法争取到了“美丽乡村”项目,目前已经完成了“美丽乡村”的建设。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村级各项工作在全区排列名列前茅。 2015年被评为南通市先进村(社区)党组织,村综合排名第八。2016年评为省级美丽乡村,村农家书屋通过南通市四星级验收评为四星级农家书屋,村党支部被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农业农村工作评为先进单位,村综合排名第三。2017年通过省级卫生村验收,申报了南通市乡村体育公园等待验收。 |
富港村 |
富港村由原灶港村、马坝村、富滩村合并而成,位于老坝港镇西边陲,与如东县和本县角斜镇接壤,新建中的221省道穿越本村腹地,具有新兴开发的优势,交通便捷,区位优越,人文荟萃,商机无限。 富港村现有耕地面积4335.93亩,水面164亩,其他399.07亩。全村共有3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813人,是南通市卫生合格村、环境优美示范村、海安县文明先进村,被评为南通市人民调解委员会先进集体。 近年来,富港村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全面达小康为奋斗目标,本着开拓进取、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精神,带领全村群众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发展二、三产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在农村经济,全力支持全镇经济建设,形成了浓烈的经济氛围。村支部一班人在抓好农业生产的同时,不断加大投入改善群众生活,水泥路、自来水、有线电视、有线广播、农电改造、环境绿化等基本实现了标准化。 富港村领导班子,团结一心,通力合作,一方面抓经济建设,一方面抓民主政治建设,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富港村正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迈进。 富港村是老坝港镇熠熠生辉的明珠。 |
顾陶村 |
老坝港滨海新区角斜镇顾陶村东邻蚕种场,南邻如东县,西隔江海河与江海村相望,北与海港村相邻,全村共30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217户,总人口3689人,总面积4150.13亩。水陆交通十分便利。221省道从本村东部穿过,三横三纵的硬质道路贯穿全村,南北走向的骨干河流两条,全村拥有自来水厂一个,大棚蔬菜种植基地300多亩,虾塘养殖基地200多亩,全托管土地353亩,合计土地流转近千亩。近年来,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在区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村级经济不断发展壮大。通过上级一系列的惠民政策,让广大农民真正得到实惠,95%的农民上了养老和医疗保险。 2016年以来,在现任村党支部书记刘峰的带领下,先后建成绿化140亩,硬质路道11公里,建成硬质渠道9000m,河道清理9000公尺,东岸河冲淤3300米,废沟塘改造100亩和相关公益事业,新建垃圾中转站8处,投入垃圾桶200只,组建了长期保洁队伍,落实清运、保洁员8个,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投入500万元,基本在全村范围内实现了水泥路全覆盖。 |
滩河村 |
滩河村由原富沿村、焦凌村、滩河村三村合并而成,位于海安县角斜镇东南首,与如东县拼茶镇太窑村、陈万村、河口镇、袁庄镇交界。 滩河村总面积4.6平方公里,总人口3388人,25个村民小组,4434亩耕地,132名党员,2008年人均纯收入7600元,人均住房65平方米,百户家庭拥有电话233部,自来水普及率达98%以上,丁沿路串村而过,角滩路在此得到延伸,环境整治得到提升,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三个文明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正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