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10115136 | 200135 | -- | 查看 沿北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横沔社区 |
横沔社区:位于河西街东侧。 |
周康社区 |
周康社区:位于康桥镇以南2公里处,含周康一村、周康二村、周康四村等。 |
梓潼社区 |
梓潼社区:位于康桥镇以南5公里处,梓潼佳苑小区。 |
百曲社区 |
百曲社区:位于康桥镇西南5公里处。 |
营房社区 |
营房社区:位于康巴路绿宝园东区。 |
和合社区 |
和合社区:位于御山路和合新村小区。 |
文怡苑社区 |
文怡苑社区:位于环桥路东侧,分为北区和南区。 |
汤巷中心社区 |
汤巷中心社区:位于康新公路西侧。 |
康桥半岛社区 |
康桥半岛社区:位于康桥镇东南2公里处。 |
秀龙社区 |
秀龙社区:位于营房社区西侧。 |
康桥老街社区 |
康桥老街社区:位于周康社区西侧。 |
康桥花园社区 |
康桥花园社区:位于康桥镇政府以西,康桥路南侧。 |
康桥宝坻社区 |
康桥宝坻社区:位于海尚康庭社区南侧。 |
花墙社区 |
花墙社区:位于康花新村。 |
双秀家园社区 |
双秀家园社区:位于上南路双秀家园小区。 |
城中花园社区 |
城中花园社区:位于康城半岛西区南侧。 |
康桥月苑社区 |
康桥月苑社区:位于昱龙家园社区北侧。 |
汤巷馨村社区 |
汤巷馨村社区:位于环桥路西侧,分为北区和南区。 |
海尚康庭社区 |
海尚康庭社区:位于康弘路东侧。 |
中邦社区 |
中邦社区:位于周康一村东侧。 |
美林社区 |
美林社区:位于年家浜路北侧,美林小城。 |
昱龙社区 |
昱龙社区:位于康达路昱龙家园小区。 |
南华城社区 |
南华城社区:位于秀浦西路浦三路交口。 |
公元三村社区 |
公元三村社区:位于梓康路南侧。 |
火箭村 |
火箭村地处南汇康桥镇横沔新镇南首,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捷,川周公路、秀沿路东西贯穿全村,横新公路南北贯通。村办公地址为川周公路3126号。08年在秀沿路以南建造了火箭村卫生文化中心。我村版图地形东西长方,东与人南村5组、6组毗邻,南与叠桥村以治龙河为界,西与沿南村3组、4组接壤,北以沿船港为界与汤巷村隔河相望。火箭的命名是在1958年人民公社大生产时成立了一支“火箭突击队”,此后行政村的组建沿用了“火箭”这一名字。全村方圆1.3平方公里,全村耕地面积1878.36亩,其中已开发使用1621.77亩。从2005年3月20日起,以“土地换保障”形式为全村16岁以上的934位村民办理了农村小城镇保险。全村有10个村民小组,截止2011年已有3个村民小组撤销了生产队编制。 目前全村会计报表在册民营企业14家,2011年全村工业产值17873.50万元,利润437.23万元,上交国家税金454.40万元。我村1998年以来被评为市级卫生村;2002年被评为市级文明村、整洁村、敬老村、交通文明村、平安小区、农村五好党支部;2006年被上海市民政局评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2008年荣获康桥镇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一等奖,2007年—2008年评为矛盾纠纷不出村二星级村委,2009年评为民主法治村。2007年以来先后8次在康桥镇文化中心举办的健身操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在2011年授予上海市浦东新区康桥镇火箭企业联合工会合格职工之家的荣誉称号;荣获2011年浦东新区“美好家园示范村”创建优秀组织奖。由自然村10个组组成。总人口4941人。其中:本村户数536户,本村人口1461人,农保人口78人,镇保人口907人,城保人口421人;外来人口3480人。其他人口55人。耕地240.70亩,粮田83.00亩,常年菜田148.00亩,林地5.00亩,鱼塘4.70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106.15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9250.00元。
|
人南村 |
浦东新区康桥镇人南村位于康桥镇东部,东与浦东新区黄楼镇赵行村为界,南连本镇石门村,西连接火箭村,北近川周公路,中间一条申江路竖穿南北,秀沿路贯穿东西,交通十分便利,土地资源丰富。全村总面积1.8平方公里,其中已征用583亩,尚有1108亩,其中耕地面积813.46亩。全村共有11个村民小组,其中3个小组全部已动迁,全村总人口4416人,其中党员73人,村民代表38人,老年人数440人。近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我们高举-理论伟大旗帜,以“-”重要思想为指导,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热潮,村党总支和村委会带领全体村民致富奔小康,加快经济建设步伐。人南村位于横沔集镇西南、人和桥南面,解放初建立村政权时,定名为人南村,人南村东与浦东新区黄楼镇旗杆村为界,南沿龙游浦与石门村隔江为邻,西与火箭村毗连,北沿沿船港,摇纱港与人西村、沔青村隔港相望。著名大宅村有3组的龚家旗杆,300多年前龚氏建宅时有旗杆而闻名;6组人和桥张家300年来的富有之姓,财势两旺,解放初,横西乡人民政府曾设于此;7组孙家、9组马头墙,10组龚家檐门均是有几百年以上历史的老宅村,高新路穿越人南村南北,1999年,人南村有11个村民小组,578户,总人口1508人,劳动力917人,耕地面积107.5公顷。与1984年相比,户数增加13户,总人口增加115人,耕地面积减少12.28公顷。由自然村由村11个小组组成。总人口4416人。其中:本村户数709户,本村人口1855人,农保人口0人,镇保人口368人,城保人口1370人;外来人口2561人。其他人口117人。耕地837.00亩,粮田537.00亩,常年菜田280.00亩,林地20.00亩,鱼塘0.00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11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123.29万元,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7800.00元。
|
石门村 |
石门村位于康桥镇东南部,东与黄楼镇赵行村相邻,南沿八灶港与瓦屑镇界浜村、康桥镇新苗村隔港为界,西与叠桥村相连,北沿龙游浦与人南村隔港相望。据传明朝崇祯年间(1628-1644年),当地人顾洪叔在今石门村8组建造花园住宅,有石门1座。解放初,建立村政权时,定名石门村。1组邱家宅有100年以上历史;3组吃素宅历代以吃素出名;5组鸭滩宅有100余年养鸭历史,有东、西、中三个鸭滩宅;6组杨树园因祖上喜种杨柳而四乡闻名;9组徐家楼,为附近唯一的一座楼房而出名,解放初曾名徐楼村,办在7组秀雅庙内的秀雅小学亦曾名为徐楼小学。 1959年6月,石门生产大队建立。1984年2月,政社分设,石门生产大队改名为石门村。2005年3月20日,本镇以“土地换保障”形式,对本村所有村民办理小城镇养老保险。至2012年底,石门村有9个村民小组,其中,5、6、8三个村民小组已经全部动迁,剩余6个组也有部分动迁。现总人口2659人,其中:本村户数580户,本村人口1605人,农保人口118人,镇保人口696人,城保人口771人;外来人口1054人。其他人口20人。耕地362亩,粮田62.00亩,常年菜田100亩,果林200亩,林地0.00亩,鱼塘0.00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11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489万元,2011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20784.00元。 石门村原以种植粮、棉、油为主。在深化改革过程中,调整产业结构,1984年,在8组开挖精养鱼塘4.09公顷,1988年,在1组建立5.36公顷的适度规模小农场。1989年,在鱼塘周围种植果树3.09公顷。1985年起,由三熟制种植模式(夏熟、早稻、后季稻)逐步向二熟制种模式(夏熟、单季晚稻)过渡,1988年起,不再种植早稻。1993年以后,很多种植大田棉花。1994年起,有农户种植西甜瓜。养殖业以饲养猪、鸡、鸭为主。1993年起,中心场实-屋租赁形式,由饲养猪、鸡、蛋鸭的大户经营。1986年起,石门水产养殖场渔塘亩产量一直居南汇县第一,是年起连续5年被上海市农业委员会评为先进集体。场长顾雪荣于1989年被评为上海市生产能手,1991年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1993年,水产养殖场采用净上缴方式由个人经营。 石门生产大队工业创始于1968年,初创时为五金修理车间。1970年创办服装厂后,五金修理车间和服装厂合并为石门综合厂,有职工16人,实现产值0.84万元,创利润0.08万元。此后,陆续增加塑料打包带等加工业务。至1985年,石门村综合厂有员工120人,实现产值180.4万元,创利润58.8万元。此后,石门村又相继开办自行车塑料厂、常新厂、化工厂、纸箱厂等企业,主要工业产品有打包带、纸箱等。目前村里所开办企业基本属村民私人开办,有多家电线电缆企业。2010年全村工业总值9100万元。至1997年,成功创建为上海市卫生村起,石门村随后又获得“上海市文明村”、“ 上海市五好村党支部”、“ 上海市生态示范村”、“ 上海市安全小区”“ 上海市交通文明村”等荣誉。
|
人西村 |
人西村位于上海市城市外环线、申江路两侧,川周公路北侧。人西村属隶于民国36年(1947年)横沔乡公所,1949年10月系横沔乡,1958年“镇社合一”建立人民公社,属周浦人民公社,1968年属横沔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93年-2000年改制为横沔镇,后同康桥镇合并为康桥镇。由自然村三组组成。总人口1766人。其中:本村户数446户,本村人口1108人,农保人口0人,镇保人口569人,城保人口205人;外来人口658人。其他人口334人。耕地0.00亩,粮田0.00亩,常年菜田0.00亩,林地0.00亩,鱼塘0.00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144.60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9043.00元。
|
沔青村 |
沔青村处于康桥镇最东部,东与孙桥镇新丰村、黄楼镇棋杆村为界,南与人南村为邻,西、北与人西村毗连,川周公路、城市外环线与康桥东路横贯南部、中部、北部地区,全村区域面积为1.7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7.5亩。沔青村以前没有独立的村史可查。解放初期,横沔集镇周围青年曾组织一个业余剧团,名为沔青剧团。在人民公社会运动中建立生产大队时,就取其为名。1959年6月,沔青生产大队建立。1984年2月,政社分设,沔青大队改名为沔青村。沔青村建立初期由横沔集镇农户及其周围农村组成,故解放初期也以传统种植业、养殖业为主要经济发展模式。其中种植业以生产粮、棉、油为主。0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调整了种植业结构。后因开发征地,沔青村在2003年前有132人办理了“一补二保”,169人办理了征地养老;2005年3月20日,镇以“土地换保障”形式,对沔青村剩余农业户口的村民办理了小城镇养老保险。目前,沔青村村民不再以种植业、养殖业作为经济收入的来源,仅存的125.5亩耕地则由外来人口承包耕种,主要种植水稻、油菜等。 截至2012年底,辖区内民营企业大小共有42家,主要工业产品的种类也不断扩展,有电线电缆、塑料制品、服装、混凝土、钢铁、箱包、汽车零部件、食品、木材、门窗等多个种类。由自然村8组成。总人口6264人。其中:本村户数640户,本村人口1785人,农保人口0人,镇保人口831人,城保人口360人;外来人口4479人。其他人口0人。耕地0.00亩,粮田0.00亩,常年菜田0.00亩,林地0.00亩,鱼塘0.00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200.00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5000.00元。
|
叠桥村 |
叠桥村地处康桥镇东部,东与石门村交界,南与怡园村交界,西与沿南村交界,北与火箭村交界。全村区域面积为1.8平方公里,共有6个村民小组。因境内跨八灶港龙游浦两桥相连,名叠桥,解放初建成村时就取其为名。1组邱家宅据传祖上有人当过朝廷大官,当时地方-过此,文官轿、武官下马;2组石角地顾家,解放前以种植水红菱颇闻名;顾家也是清雍正年间“钦赐”进士,授翰林院编修,留在御书房做皇太子(即乾隆皇帝)教师顾成天出生地;5组八方宅是奚家祠堂所在地;6组陆家宅解放前乐善乡乡公所曾设于此,解放后沿南乡人民政府也曾设于这里。 1959年6月叠桥生产大队建立,1984年2月叠桥生产大队改名为叠桥村。由自然村朱家宅 , 李家宅 , 陆家宅组成。总人口3310人。其中:本村户数540户,本村人口1459人,农保人口102人,镇保人口617人,城保人口740人;外来人口1851人。其他人口0人。耕地229.90亩,粮田171.00亩,常年菜田12.00亩,林地0.00亩,鱼塘3.00亩,畜禽场43.90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58.66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9389.00元。
|
沿南村 |
上海市浦东新区康桥镇川周公路3258号沿南村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康桥镇南部,上海城市外环线南侧,素有“浦东第一大镇”的周浦镇东侧与周浦镇接壤。南濒八灶港,张家浜和龚漕港横穿东西。北濒沿船港,因位于沿船港之南,故名。全村水陆交通十分便捷。川周公路、秀沿路、秀浦路横穿东西,市规划的罗南大道和轻轨16号线纵穿南北,全村区域面积:2.92平方公里,全村共有十四个村民小组。总户数:992户,户籍人口:2582人。2004年市政府配套商品房南汇康桥基地征用我村土地90公顷。原1队张家宅,张姓较多,张家天主堂----七苦堂,建于同治十年(1872年)建堂以后,附设教会学校,以读圣经为主,在文革初期主教堂被拆除,到八十年代中期重新修建。原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天主教爱国协会主席张家树的出生地。2队徐家宅,朱家马头墙,14队瞿家宅,因四高小区建设现已拆迁,3队奚家三棣头,4队王家宅刷布场头,以王姓较多,5队青龙桥奚家宅房子古老,人口集中。6队,13队凤家宅,旁泥龙港东岸,二十年代就在此创设龙港小学,即后来的沿南小学,现已停办。泥龙港阔水清,中有泥带,神话传说,代代相传,四乡文明。8队以赵姓较多,陈家宅,开过糟坊,9队王家宅,在花园桥之东,四棣头的深宅大院,(现有剩余老宅见证)。解放前居民大多数信仰天主教,据传此处原是周浦镇东市梢,开设过碾米厂,榨油厂。11队乔家宅,开设过砖瓦土窑,碾米、榨油都有近百年历史。14队朱家宅马头墙,也是历史悠久的老宅村,5队,11队,于1974年试验移栽棉花成功,被上海科技电影制片厂拍摄过科教片,文明于我国南方产棉区,特别是沿南5队的营养钵棉花育苗移栽技术,现已运用到新疆等省主要产棉地区。7队沈家宅,6队,13队凤家宅,葛家圈,刘家宅都因四高小区建设而动迁拆除。10队位于村的西北方,姓氏状况在沿南村最多,有马,汤,徐,蔡,顾,朱等姓。12队位于沿南村东北部,原宅村分散,在70年代末都集中建造农民新村,该队姓氏状况也较多,有姚,丁,潘,朱,周,乔等姓,其中姚姓,丁姓较多。建置沿革沿南村以前没有独立的村史可查,清代属长人乡十七保,十七图,属周浦管辖。据资料查阅民国十八年至二十三年(1929年至1934年)属横沔地区,泥龙乡及沿船乡管辖。1933年-1946年为沿船乡和乐善乡管辖,1946年-1949年属胜利乡管辖。解放后1949年10月,1958年9月为沿南乡,属横沔区管辖,1958年10月到1959年7月划入周浦人民公社,1959年8月起重新划入横沔人民公社管辖。一九七五年十月,在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形势下试点二级所有体制管理模式改为工区管理,把十四个生产队拆并为六大工区,到一九七六年十月底,改变为八大工区,到八0年十月撤销工区管理,仍回到十四个生产队管理模式。沿南村是横沔人口,耕地面积等规模最大的一个村,2000那年8月横沔康桥两镇合并后,沿南村区域面积不变,在2004年市政府配套商品房南汇康桥基地征用沿南村土地90公顷,有1队、2队、14队、6队、7队、13队已征地拆迁。现在已有十一个生产队撤队。 地名小考沿南村水陆交通发达便利,南有八灶港,北有沿船港,都属区级河道,中有张家浜和龚漕港横穿东西,村内河网纵横交叉。陆路交通现有秀沿路,秀浦路、川周公路,市规划的16号线南北贯穿,村内自建白色水泥道路有双沿东路,双沿中路,双沿西路,贯穿全村南北。村内原有石桥,花园桥,泥龙港桥,青龙桥,胜利桥等,都较有名气。因开发建设等原因,部分河道填断,大部分石桥已拆除,现只有青龙桥存然,但有破损也不够完整。其中泥龙港桥较有名声,泥龙港南起张家浜,北抵龚漕港,长约400多米,河面宽三十米有余,解放初期,逢小汛还可以看到北段有一条凹凸不平的泥带隆起在江心,传说中这是“龙”的脊梁。关于泥龙港有几个感人的民间传说,现选录其中一个。很久很久以前,这里原是三十六亩一块肥沃的长条田块,被一个外号叫“歪鼻子”的黑心地主霸占着,这个家伙仗势欺人,无恶不作,周围百姓对他恨之入骨。一年夏天,“歪鼻子”收留了一对从远方逃荒要饭的兄妹,哥哥小龙做了他家的小长工,妹妹小凤做了他家的小丫头。从此每天清晨干到深夜,做的牛马活,吃的猪狗食,在打骂中熬过了5个年头。小龙二十一岁苦练成一手出色的农活,小凤十八岁长成漂亮的大姑娘,歪鼻子不怀好意,几次企图欺辱小凤,兄妹不堪受欺,决心辞工回乡,并要求结清五年的工钱,狗地主贼心不死,又生0计,提出小龙在三十六亩长条头田块上插一行秧,不得歪曲,中间不准直一次腰,能做到就答应他们的要求,否则,嘿嘿。。。。。。言外之意,你们休想逃脱我的手掌心。小龙为了妹妹决心拼一拼。第二天响午,小龙腰束蓝布带,弯腰插秧,小凤在田边搬秧侍候,小龙汗流如注,咬紧牙关,一连三个多钟头没有直一次腰。眼看只剩最后六颗秧了,狗地主“歪鼻子”狗急跳墙,一个饿虎扑食,抱住小凤,拖着就跑。这时小龙正好插完最后一颗秧,见此情形,怒火燃烧,一个箭步,猛冲上去把狗地主扑倒在水田之中。这时一声巨响,天摇地动,三十六亩良田顿时变成滔滔大河,巨浪翻滚。露出水面的小龙瞬时化成一条泥龙。把“歪鼻子”紧紧压在水底。小凤痛不欲生,纵身投江,谁知她双脚一离地,顿时变成一座横架在江面的石桥。人们为了纪念兄妹两人把这条港叫做泥龙港,桥叫做泥龙港桥。泥龙即(泥带)今已消失,由于开发建设,泥龙港石桥已拆除,但泥龙港还有200米长存留。提起泥龙港都说是小龙兄妹化身,如有不信可挖去泥龙,下有遗骨为证。知名人士录一、沿南村一组张家宅是天主教徒较多的一个宅村,天主教爱国人士张家树出生在这里。张家树乳名端文,出生于一八九一年农历五月,曾任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副主任,中国教务委员会主任,中国天主教主教团团长,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二、奚新楼(1927年-1979年)。沿南五队人,年轻时学过芦匠,但一直从事农业生产,一九五七年被选为沿南五队队长,一九六一年被批准为中国0党员,一九六五年,一九六六年在生产队小面积几亩地开始试验营养钵棉花育苗在散麦地移栽,到一九六七年在本队一百多亩散麦地全部推广并获得高产,后被县,市重视推广他的这一高产经验。闻名于我国南方产棉区,现已运用到新疆等省主要产棉地区。奚新楼于1979年4月病故后,由于他对当代农业生产发展有突出贡献,被横沔乡党委,政府批准为优秀0员,优秀生产队长。同时向全乡党员干部发出号召,向奚新楼同志学习他的先进事迹。三、劳模情况(1)葛全龙:在一九七七年担任沿南大队六工区工区长时,小麦产量创历史记录,后被评委上海市农业学大寨先进工作者。(2)葛旭明:在担任沿南村党总支部书记时为沿南村的全面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在一九九八年被评委上海市劳动模范。(3)封国生:沿南十三队人,担任过争光有限公司总经理,在1990年-1998年期间在横沔乡第一家村办企业,工业产值突破壹亿元,后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经济发展及社会事业情况解放前,沿南村经济不发达,百姓主要靠种地为生,有个别的百姓开设碾米、榨油坊之外,还有个别的百姓捉鱼摸蟹等度日。新中国成立后,在0的领导下,村民走上互助组、合作社、高级社、人民公社的道路,在自己的土地上发展农业生产,重视粮棉油生产的发展,在改革开放后,沿南村的经济发展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在上世纪70年代后,办起了小工业,有综合加工场、铁箱厂、环塑厂、五金翻砂厂等,之后逐步发展,吸纳本村农民进厂工作,“亦工亦农”,成了20世纪七八十年的农村社会现象,九十年代初,沿南村成为南汇县第一家村办企业突破亿元村的荣誉,上世纪末,随着改革形势的发展,原村办企业实行转制,新经济组织成了主力军,村引进青岛一汽专用车厂等大中型企业,为村级经济的发展带来生机,到2010年底村工业总产值64629万元,税收735.9万元,村民可支配资金在200万元以上。 2006年初,在镇政府的直接指导下,经广泛听取村民意见,并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表决,在当时南汇区第一个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改制为村级股份合作制公司,到2010年底,公司共有股民3070人,总股本为2029.2520万元(其中个人股份占70%,集体股份占30%)。公司总资产为3740.20万元,净资产为3383.80万元,总股本增值1354.5万元,增值66.74%,并能进行每年股份分红,增加农民收入,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500元。 2002年到2010年,村投资300多万元用于全村村主干道路和老宅村道路的改造,修筑白色水泥路50000多平方米,使村民出行方便,投入80多万元对村级的文化娱乐、卫生室、老年活动增设五个村民健身点的改善建设。2008及2009年创建卫生亮点,投资60多万元,每年做好对-的扶贫帮困工作。2010年经村民代表大会表决后通过制定重大病补助办法,对60岁以上老年人,夏送清凉、冬送温暖、重阳节慰问等。对在册户口的村民实行合作医疗投保全额贴款,已有7年之久。改革开放以来,沿南村经济获得较快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先后获得了上海市农村五好党支部、上海市文明村、上海市“五好村”党组织、上海市特色亿元村、上海市先进村民委员会、上海市卫生村、上海市安全小区、上海市敬老村委会、区实事工程先进集体等由自然村14组成。总人口5423人。其中:本村户数990户,本村人口2538人,农保人口0人,镇保人口1048人,城保人口1174人;外来人口2885人。其他人口0人。耕地608.00亩,粮田36.00亩,常年菜田58.00亩,林地0.00亩,鱼塘0.00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140.00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9339.00元。
|
沿北村 |
沿北村地处外环线与罗山路立交桥的四周,西邻康桥半岛,全村总面积2.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878人,总户数692户。全村共有14个村民小组,已有7个村民小组撤消机制,配有卫生室、老年活动室、信息苑等综合性文化室,村党支部现有党员58人,其中预备党员1人。因位于沿船港之北,与沿南村隔港为邻,故名。东与汤巷村相邻,南与沿南村隔沿船港而望,西与康桥镇三角地接壤,北依杜浦港与浦东新区孙桥镇钱堂村隔港为界。2组有出名的陶家厅;4组在民国初期有天主教修女、著名的小儿科医生傅吉如,至今已三代相传;10组周家,祖上种有广玉兰1株,有100余年,于20世纪80年代,某姓农户扩建住房时被砍伐。1956年6月,沿北村生产大队建立。1984年2月,证社分社,沿北村生产大队改名为沿北村。由自然村6组、9组、8组、10组、11组、12组组成。总人口3739人。其中:本村户数692户,本村人口1878人,农保人口0人,镇保人口657人,城保人口668人;外来人口1861人。其他人口553人。耕地270.00亩,粮田130.00亩,常年菜田60.00亩,林地10.00亩,鱼塘0.00亩,畜禽场0.00亩,苗木40亩,其他30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199.29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8588.00元。
|
怡园村 |
康桥镇怡园村位于康桥镇的东南侧,邻近周浦,周邓公路、横新公路贯穿全村,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现有周康4路,交通便利,土地资源丰富。因6组有奚桂森居住、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至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间的私家花园——怡园而得名。1959年6月,怡园生产大队建立。1984年2月,政社分设,怡园生产大队改名为怡园村。由自然村由自然村曹家宅村,龚家宅村,沈家宅村,杨家宅村,船坊街村,朱家宅村,东范家宅村,西范家宅村,东陶家宅村,西陶家宅村,北陶家宅村.组成。组成。总人口3179人。其中:本村户数708户,本村人口2041人,农保人口98人,镇保人口755人,城保人口652人;外来人口1138人。其他人口0人。耕地163.05亩,粮田120.00亩,常年菜田18.00亩,林地15.00亩,鱼塘10.05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201.76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9340.00元。 |
汤巷村 |
汤巷村位于康桥镇东部,横沔新镇北侧,东面是高西、人西村,南靠火箭村,西与沿北村接壤,北至浦东新区孙桥镇韩荡村,东西宽1.4公里,南北长1.1公里,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因境内8、9组之间有一条狭窄似街巷的一片土地,叫“汤家巷”,故而取名汤巷村。1959年6月,汤巷生产大队建立,1984年2月,政社分设,汤巷生产大队又改名为汤巷村。1960年起,在村北片的6、7、8、9、10组种植果树,主要以桃、梨为主。1970年,汤巷生产大队开始创办工业,生产服装、手套和五金加工。汤巷一组西南角,跨沿船港有三孔石桥,名张胜桥,为清雍正五年丁传一改建,向系木桥,明嘉靖三年所编的《上海县志》中已有记载,清同治十三年,孙恒修,1980年改建成水泥桥,现以拆除。张胜桥东侧200米有一四角亭,名“六里亭”,因距周浦、横沔各六里而得名。汤巷四组早年顾姓建有楼房,故称顾家楼,清道光十八年建天主堂——母心堂于此。汤巷八组,清道光元年建有另一座天主堂——圣母堂,于1974年被拆除。由自然村1、2、3、4、5、6、7、8、9、10组成。总人口4112人。其中:本村户数816户,本村人口2177人,农保人口0人,镇保人口1120人,城保人口393人;外来人口1935人。其他人口0人。耕地110.23亩,粮田0.00亩,常年菜田0.00亩,林地108.23亩,鱼塘0.00亩,畜禽场0.00亩,自留地2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31.41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9265.00元。
|
太平村 |
太平村位于康桥镇西南部,南北狭长,东与梓潼、秀龙、营房、秀南4个村毗邻,南与梓潼村接壤,西与百曲村相连,北与浦东新区三林镇为界。太平村境内有周南公路、浦三路、秀沿路、康梧路等贯穿全村。太平生产大队建立于1962年2月。1984年2月政社分设后,太平生产大队改为太平村。太平村村民以种植蔬菜为主,兼种少量的粮食,棉花和油菜,随着康桥工业区的开发,太平村的集体土地被国家征用。至2008年末,耕地面积减少至8公倾,有5个村民小组被撤组。在太平村4组的小区是礼西、百曲、秀南、太平村农民拆迁户自建房。由自然村组成。总人口7343人。其中:本村户数785户,本村人口1987人,农保人口0人,镇保人口596人,城保人口994人;外来人口5356人。其他人口397人。耕地426.85亩,粮田0.00亩,常年菜田426.85亩,林地0.00亩,鱼塘0.00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127.36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9600.00元。
|
新苗村 |
新苗村位于康桥镇横沔新镇东南,东与瓦屑界浜村相邻,与七灶港而望,新苗村南与周浦镇红桥村、西与怡园村相连,北与石门村、叠桥村以八灶港为界,全村总面积 1.4 平方公里。新苗村因境内7组原有座初建于元代的信相庵,民间称“新庙村”故解放后定名为新庙村。“0”期间,改称新民生产大队,1979年后又改称新苗生产大队。1984年2月,政社分设,新苗生产大队改名为新苗村。新苗村党支部下有四个党小组,共有党员52名。经济指标工业产值达8千万。规模以上企业4千万,税收300万。村先后被评为“区级文明村”“区五好党支部”“上海市卫生村”、“整洁村”、“上海市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等荣誉。2010年我村更是被授予“市级文明村”称号。新苗村农业生产原以种植粮、棉、油为主。1984年,责任田分到户、口粮田分到人。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由原来的三熟制(夏熟、早稻、后季稻)向二熟制(夏熟、单季晚稻)逐渐过渡。1986年起,部分村民种植西瓜。1988年起,不再种植早稻。1933年后,棉花很少种植。1999年秋播时,三麦、油菜基本不种或改种绿肥。2000年,单纯种植一熟单季晚稻。1988年,9组一村民到2组租用土地1.6公顷,搞适度规模经营,一直到1997年才归还土地终止经营。 1968年5月,新苗生产大队开始创办工业,初创时为小五金和塑料硬管加工。1970年,有职工39人,实现产值2.36万元,创利润0.45万元。此后,陆续增加服装、童鞋等加工业务。至1985年,有综合厂、塑料型材料厂、福利厂、鞋厂等4家工业企业,有职工344人,实现产值431.63万元,创利润84.94万元。此后,新苗村先后创办汇翔塑料制品厂、食品模具厂、星月裙衫厂等工业企业。主要工业产品有弹簧、塑料软管、厨房用具、不绣钢制品等,以内销为主。1999年,新苗村有村级工业企业6家,职工137人。去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884.89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337万元,缴纳税金65万元,创利润66.14万元。由自然村26自然村组成。目前有9个村民小组组成。总人口6100人。其中:本村户数712户,本村人口2080人,农保人112人,镇保人口1237人,城保人口623人;外来人口4020人。其他人口108人,耕地875.00亩,粮田612.00亩,常年菜田75.00亩,林地100.00亩,鱼塘81.00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 143.27 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 19430 元。由自然村9个组成。总人口6100人。其中:本村户数712户,本村人口2080人,农保人口112人,镇保人口1237人,城保人口623人;外来人口4020人。其他人口108人。耕地875.00亩,粮田612.00亩,常年菜田75.00亩,林地100.00亩,鱼塘81.00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143.27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9430.00元。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