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上海市 >>浦东新区 >> 高行镇 >> 朱家浜村

朱家浜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朱家浜村谷歌卫星地图)


朱家浜村简介

  黄浦江南侧,东临浦东北路,南联浦东煤气厂,北至高化厂,西接东塘路。概况 朱家浜村位于长江口西南黄浦江畔,高行镇西北面约有3里长的朱家浜河道直通黄浦江,陆路有东葛路与东塘路,直达高桥古镇、陆家嘴,水路有外东沟市轮渡至高庙、陆家嘴(外滩),交通比较便捷,面积有1.74平方公里,计有户籍762户,总人口有2317人,耕地面积有92.43公顷,长年种植水稻,经济作物有棉花、油菜,副业有养猪场、奶牛场,经过半个多世纪以来,变化巨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浦东开发、国家发展建设用地、村宅拆迁向城市化发展,80年代划为化工区,到2008年朱家浜村仅存桂家宅、瞿家弄2个村民小组,处在高桥化工厂、翔殷路隧道与浦东煤气厂之间。沿革 民国时期属上海市三十一区(高桥区)二十保,解放初属朱家与桂家两个村,合作化运动初期为陆家桥、联盟、桂家村、三星4个初级社,并社后改称朱家浜高级社,有19个自然宅,包括东塘路、东沟路、外码头、庄家宅、徐家桥、陆家桥、黄家宅、东凌家门、西凌家门、瞿家弄、东朱家浜、朱家弄、陶家宅、桂家宅、王家浜头、凌家宅、奚家宅、孙杨家宅、桂家村1958年国家发展建造高桥化工厂征地把黄家浜头拆迁张桥。 1959年5月,东沟人民公社成立时,改称朱家浜大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84年4月朱家浜大队改称为朱家浜村,辖12个生产队,由外东沟、徐家桥、陆家桥、黄家宅、西凌家门、东凌家门、朱家弄、瞿家弄、东朱家浜、陶家宅、桂家宅、奚家宅。 1983年为了让全市人民告别煤球炉,市政府决定建造煤气厂,经过3年建设努力,一座现代化城市煤气气源厂巍然屹立在黄浦江畔朱家浜村西南面,征用土地74公顷,涉及朱家浜村7个村民小组,外东沟、陆家桥、徐家桥、黄家宅、西凌家门、东凌家门、朱家弄,因此撤制村民搬迁,还存瞿家弄、桂家宅、东朱家浜、陶家宅、奚家宅5个村民小组,由于朱家浜河道被征用,全体村民吃上了清洁的自来水。 1985年还存农业户478户,人口1697人,1990年7月高桥化工厂扩建征地和五洲大道翔殷路隧道建设开工,又有东朱家浜、陶家宅、奚家宅三个村民小组动迁,至2002年底全村共有农业户208户,人口578人,占地26.33公顷,耕地4公顷,仅剩瞿家弄、桂家宅2个村民小组,开发浦东以来,朱家浜发展较快,向城市化推进,主要交通陆路有东塘路、东葛路、浦东北路、五洲大道,翔殷路隧道直通浦西,水路有黄浦江,交通便捷。境内有:东沟船厂现已并入沪东造船厂、航道局船厂、浦东煤气厂、第二幼儿师范学校(前身是东沟中学)现改为海运学院分校、高桥化工厂、第一海洋调查大队、立新船厂等国有企业。合资企业有林内公司,嘉里粮油公司,还有武警消防中队。经济发展 朱家浜村以前以种棉粮为主,很少发展工业、副业,至80年办起了服装厂、塑料厂、冷作加工、朱家浜漆包线厂,全村总收入为185.75万元,人均分配1184元,在全乡名列前茅,由于国家征地需要,至1991年全部关闭。老地名 竹隐庵(又称尼古庵)建造于宋建年间,位于朱家浜村、陆家桥西北面,解放前在民国时期为了周边学生读书,曾办过小学,校名竹隐庵小学,解放后政府考虑到不在住宅中心迁到朱家浜村的中心地带,瞿家弄与东朱家浜之间,方便学生上学,改名为朱家浜小学,但由于解放初期教育经费不足,教室是租借私人老客堂,并分散在2个村宅,后随着教育事业发展经济好转,政府在东朱家浜和瞿家弄之间征地新建一所朱家浜小学,后国家建造翔殷路隧道已迁移,但旧址仍在朱家浜村,竹稳庵因建造浦东煤气厂征地已除不存在。社会事业 现有村卫生室,村民全部参加合作医疗,为了村民业余生活办起了老年活动室、健身室(有健身器材)、篮球场,为了宣传党的方向、政策,办起了读书小组,由于河道不畅通建造一座排涝泵站。历任领导 朱家浜村历任领导人,党支部(1997年改为党总支)先后有桂根龙、瞿永德、严金郎、陈金德、杨妙英、杨妙珍、陈国庆、陈建民、戚振华任书记,行政上先后有徐龙才、杨妙英、顾根妹、盛美娟、刘红根、陈建民任大队长或村主任。2000年11月,因朱家浜村只有桂家宅和瞿家弄2个村民小组,2000年12月朱家浜村和大陆村支部合并成立联合党总支,2个村-由王彪任总支书记,2009年因工作调动王彪调离由顾桂民任总支书记,2010年通过民主选举产生新一届村委会,主任有陈建民,委员有桂根龙、瞿鸿明,通过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现有户籍247户,总人口930人,耕地180亩。2011年底经浦东新区批准同意桂家宅房屋转换拆迁程序,最后朱家浜村仅存瞿家弄1个村民小组(生产队)。由自然村1组成。总人口3969人。其中:本村户数91户,本村人口350人,农保人口0人,镇保人口26人,城保人口227人;外来人口3396人。其他人口97人。耕地64.48亩,粮田0.00亩,常年菜田6.48亩,林地58.00亩,鱼塘0.00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66.31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6200.00元。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10115121 200135 021 查看 朱家浜村谷歌卫星地图

朱家浜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朱家浜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镇东村

  镇东村位于高行镇的东南方向,是高行镇最东面的一个村,东至曹路镇陈绍路,南至金桥镇梅园村,西至高行镇南行村,北靠赵家沟,东西长约1公里,南北宽约600米,显长方形,面积0.66平方公里。镇东村民国时期属于上海市三十一区(高桥区)二十八保。解放初期建镇东村。合作化运动时为镇东、勤劳、许家宅、邹家宅4个初级社,之后并初级社为镇东高级社。1959年5月,东沟人民公社建时改为镇东大队,1984年4月大队改为村。辖4个村民小组,有姚家圈、许家宅、龚家宅、张家宅、东邹家宅、西邹家宅6个自然村,镇东村以夏、赵、张、邹姓为多,亦有许、姚、顾、王等姓。1985年户籍218户,人口736人,耕地面积45.15公顷。原村内有一所小学(镇东村小学),于1985年初撤。有一爿下伸店(镇东下伸店)于2002年撤。随着浦东新区的改革开放,1992年村征用第一村民小组土地3.335公顷(50亩),与上海市石油化工房产公司联建了东力新村小区;征用第一、第三小组土地7.004公顷(105亩),与青浦房产公司等单位成立上海浦兴房产公司联建了申江名邸小区;2002年上海源东房地产开发公司征用了第三、第四村民小组的所有土地和第二村民小组的部分土地建成了东源丽晶别墅区。2002年第三、第四村民小组建制撤销,完成动迁。2002年5月第二村民小组的全部土地被上海源东房地产开发公司带征,2003年8月第二村民小组建制撤销,但因规划因素,至今没能实行动迁。2003年底,全部户籍158户,人口471人,耕地4.225公顷(63.372亩)。2002年10月,镇东村党支部与南行村合并为南行镇东村联合总支委员会,曹洪兴任总支书记,村民委员会与南行合署办公,周丽明任镇东村委会主任。2010年10月全国人口普查,村现有户籍228户,户籍人口784人,耕地4.225公顷。(建制沿革、人口、土地)镇东村历来以种植粮食、棉花、油菜为主。解放前镇东村地瘠人穷,至1956年,都为农业个体经济;1957年建立高级社至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6年间为集体经济时期,实行三级核算,队为基础的体制;1983年开始,土地承包到户。镇东村在-时代原有一个酒厂和一个蘑菇场,随着60年代初自然灾害的来临,相续关闭。70年代随着大办乡镇企业的热潮中,镇东村相续开办了镇东综合厂、镇东印刷厂、镇东冰箱厂、镇东鞋楦厂,1984年与东沟供销社联办了东沟木制品厂,1986年开办了上海新兴合成化工厂等企业,到1996年全村工业总产值624万元,利税81万元。随着浦东改革开放的深入,镇东村进一步进行招商引资,相续有上海浦东联坤印刷有限公司、上海森松精细化工化工成套装备有限公司、上海博俊工资公司等企业进入镇东村,又成立了上海镇东实业公司,到2002年村企业发展到12家,工业总产值5219万元,利税316万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镇东村大批的土地和企业被征用,到2010年镇东基本停止一切经营活动,到2010年底镇东村的总资产约有3200万元。(村级经济)镇东村原有大小天然河道30多条,70年代进行大规模的平整土地,填河造田,80年代初又进行了围堤吹泥改良土壤,到1999年还有河道16条,贯通全村主要河道的有六野河,村北紧靠赵家沟。交通便捷,各自然村宅都由水泥路连接,往北出了镇东大桥就与顾高路相连。镇东村至2010年还有大小河道7条,为了进一步改善水质,为了进一步提升抗灾能力,在2008年由镇人民政府投资了近百万元资金建造了一座有30千瓦的排涝泵站,并对7条河道进行了连通和吹泥疏浚工程,进一步提升了镇东村的水循环和抗灾能力。(交通河道) 1998年镇东村被评为上海市卫生村,2001年被评为浦东新区文明村。2007年、2009年分二次投资30多万元,在申江路东侧,东力新村西边,建造了有1200多平方米的休闲活动广场,并配备了2套健身设施,一个篮球场,三只宣传栏,四套石凳、石台、10只休闲椅,进一步丰富了村民的健身休闲文化生活。 2009年由镇、村二级投资20万元,在第一、二村民小组安装了18只太阳能路灯,进一步提升了二个宅村的安全防范能力。(社会事业)村历任领导人:党支部先后由汤明友、黄永褔、姜根宝、邹国芳、邹桂仙、叶正祥、曹洪兴、黄月珍担任支部书记,其中黄永福分别于1963----1965年、1970----1973年任两届党支部书记;曹洪兴分别于1978----1987年、2001----2004年任党支部或党总支书记。行政上先后由姚舜安、黄永福、姜根宝、邹桂仙、邹国芳、曹洪兴、许建明、许褔龙、邹洽昌、黄月珍、周丽明任村长、大队长和村委会主任。镇东村许家宅有一个人,叫夏金发,解放战争时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1953年牺牲在朝鲜战场上,时任连长职务,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称号,现被安葬在川沙烈士墓。镇东村东邹家宅有一个人,叫邹雪君,他家是祖传的中医外科世家,他的中医外科水平在高行镇附近小有名气,他曾担任过高行联合诊所所长、高行卫生院院长、川沙县政协付主席。2008年邹雪君因病离世,享年87岁。(知名人士)由自然村2组成。总人口570人。其中:本村户数210户,本村人口570人,农保人口0人,镇保人口0人,城保人口436人;

  

东沟新村第三社区

  东沟新村第三社区:位于高行镇以西3公里处。
  

东沟一社区

  东沟一社区:位于东靖路北侧。
  

东沟二社区

  东沟二社区:位于东沟一村北侧。
  

东沟四社区

  东沟四社区:位于东沟一村南侧。
  

高行社区

  高行社区:位于高行镇政府所在地。
  

东沟社区

  东沟社区:位于东沟四村南侧。
  

华高社区

  华高社区:位于华高一村。
  

华高新村三社区

  华高新村三社区:位于华高一村西侧。
  

高行新村第二社区

  高行新村第二社区:位于高行家园东区北侧。
  

华高新村四社区

  华高新村四社区:位于高行镇政府南侧。
  

南行社区

  南行社区:位于高行镇东南1公里处。
  

东力新村社区

  东力新村社区:位于申江路轲桥路交口东北侧。
  

紫翠社区

  紫翠社区:位于五洲大道与金京路交口,紫翠苑小区。
  

银杏社区

  银杏社区:位于高行中学北侧。
  

浦江社区

  浦江社区:位于东靖路浦江东旭公寓北区。
  

绿地社区

  绿地社区:位于高行镇政府东侧,绿地威廉公寓。
  

幸福小镇社区

  幸福小镇社区:位于高行小学北侧。
  

华庭社区

  华庭社区:位于东高路北侧,东方城市华庭小区。
  

南新社区

  南新社区:位于高桥镇东南1公里处。
  

绿洲第一社区

  绿洲第一社区:位于兰谷路绿洲一期。
  

华高新村二社区

  华高新村二社区:位于华高一村东侧。
  

大陆村

  大陆村:位于高行镇西北3公里处。
  

周桥村

  赵家沟以北、张杨北路以西、浦东北路以东、大陆村以南周桥村志 周桥村属高行镇人民政府管辖,位于浦东新区北片中西部,高行镇的西南角。周桥村区域:北与大陆村接壤,傍着五洲大道。南紧靠赵家沟。东以横浜为界与横浦村、行西村连片接近杨高北路。西临黄浦江只有一步之遥。三纵三横的陆路交通纵贯东西南北;南北纵向道路有张杨北路、莱阳路、浦东北路,东西横向道路有东高路、东靖路,东煦路。区级河道赵家沟,村级河道新塘浜东西连贯,镇级河道芦九沟,横浜南北相接。二沟二浜流通赵家沟经东沟港入通黄浦江。构成周桥村区域便捷的陆上交通和独特的水上交通网络。周桥村建村半个多世纪,境域无变动,整个区域总面积1.9平方公里。周桥村民国时期属上海市三十一区(高桥区)二十一保,五十二图。解放初起1950年6月属高桥区人民政府东沟乡管辖设西新塘、界路、周家桥三个村。1955年12月高桥区并入东郊区。合作化运动初起为周家桥、东新塘、中新塘、辉煌、杨家宅、春光、光明、牌楼桥8个初级社。当时周家桥初级社在8个初级社中规模为最大,在并社后改称为周家桥高级社。1958年9月由东郊区并入浦东县,东沟乡改为红旗人民公社,周家桥高级社设为周桥大队管委会。1960年10月浦东县并入川沙县,设东沟人民公社。1987年5月撤销公社管理委员会为东沟乡,周桥大队管委会改为周桥村民委员会。周桥村民委会下辖周家桥、牌楼桥、界路、浦上、东沟、田度、杨家宅、西新塘前浜、西新塘后浜、中新塘、东新塘浜、陆家宅十二个村民小组。由自然村12组成。总人口6039人。其中:本村户数889户,本村人口2675人,农保人口1人,镇保人口287人,城保人口265人;外来人口3364人。其他人口2122人。耕地113.00亩,粮田113.00亩,常年菜田0.00亩,林地0.00亩,鱼塘0.00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1351.47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052.00元。
  

高西村

  高西村东面紧靠外高桥保税区,西邻黄浦江东岸,北依航津路,高行镇第一、第二工业区坐落在高西村南面,浦东北路、行南路纵横贯穿高西村。高西村,解放初期属陈家桥、印家、杨家、西王、杨家楼5个村。1951年7月属高西乡(小乡),1956年1月高西、高南(小)乡合并属高南乡(大乡),1958年9月属东风人民公社第十一大队部分。1959年5月,高南人民公社建立时析出为星光大队。1980年2月,为避免与其他公社同名,改称为高西大队,因地处高南人民公社之西而得名。2002年,在高行镇工业园区开发中椐榆头、陈家桥、南印、温家荡4个村民小组部分动迁。 高西村历来以种植粮食、棉花、油菜为主。20世纪90年代,蔬菜种植逐步增多。1993年,高南乡在境内试行适度规模经营,随后在全乡推广。到1999年,全村有粮田29.74公顷,蔬菜田17.47公顷,绿化面积0.667公顷。由自然村3组成。总人口6168人。其中:本村户数644户,本村人口1844人,农保人口0人,镇保人口178人,城保人口1665人;外来人口4324人。其他人口1人。耕地0.00亩,粮田0.00亩,常年菜田0.00亩,林地0.00亩,鱼塘0.00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500.00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0.00元。
  

朱家浜村

  黄浦江南侧,东临浦东北路,南联浦东煤气厂,北至高化厂,西接东塘路。概况 朱家浜村位于长江口西南黄浦江畔,高行镇西北面约有3里长的朱家浜河道直通黄浦江,陆路有东葛路与东塘路,直达高桥古镇、陆家嘴,水路有外东沟市轮渡至高庙、陆家嘴(外滩),交通比较便捷,面积有1.74平方公里,计有户籍762户,总人口有2317人,耕地面积有92.43公顷,长年种植水稻,经济作物有棉花、油菜,副业有养猪场、奶牛场,经过半个多世纪以来,变化巨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浦东开发、国家发展建设用地、村宅拆迁向城市化发展,80年代划为化工区,到2008年朱家浜村仅存桂家宅、瞿家弄2个村民小组,处在高桥化工厂、翔殷路隧道与浦东煤气厂之间。沿革 民国时期属上海市三十一区(高桥区)二十保,解放初属朱家与桂家两个村,合作化运动初期为陆家桥、联盟、桂家村、三星4个初级社,并社后改称朱家浜高级社,有19个自然宅,包括东塘路、东沟路、外码头、庄家宅、徐家桥、陆家桥、黄家宅、东凌家门、西凌家门、瞿家弄、东朱家浜、朱家弄、陶家宅、桂家宅、王家浜头、凌家宅、奚家宅、孙杨家宅、桂家村1958年国家发展建造高桥化工厂征地把黄家浜头拆迁张桥。 1959年5月,东沟人民公社成立时,改称朱家浜大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84年4月朱家浜大队改称为朱家浜村,辖12个生产队,由外东沟、徐家桥、陆家桥、黄家宅、西凌家门、东凌家门、朱家弄、瞿家弄、东朱家浜、陶家宅、桂家宅、奚家宅。 1983年为了让全市人民告别煤球炉,市政府决定建造煤气厂,经过3年建设努力,一座现代化城市煤气气源厂巍然屹立在黄浦江畔朱家浜村西南面,征用土地74公顷,涉及朱家浜村7个村民小组,外东沟、陆家桥、徐家桥、黄家宅、西凌家门、东凌家门、朱家弄,因此撤制村民搬迁,还存瞿家弄、桂家宅、东朱家浜、陶家宅、奚家宅5个村民小组,由于朱家浜河道被征用,全体村民吃上了清洁的自来水。 1985年还存农业户478户,人口1697人,1990年7月高桥化工厂扩建征地和五洲大道翔殷路隧道建设开工,又有东朱家浜、陶家宅、奚家宅三个村民小组动迁,至2002年底全村共有农业户208户,人口578人,占地26.33公顷,耕地4公顷,仅剩瞿家弄、桂家宅2个村民小组,开发浦东以来,朱家浜发展较快,向城市化推进,主要交通陆路有东塘路、东葛路、浦东北路、五洲大道,翔殷路隧道直通浦西,水路有黄浦江,交通便捷。境内有:东沟船厂现已并入沪东造船厂、航道局船厂、浦东煤气厂、第二幼儿师范学校(前身是东沟中学)现改为海运学院分校、高桥化工厂、第一海洋调查大队、立新船厂等国有企业。合资企业有林内公司,嘉里粮油公司,还有武警消防中队。经济发展 朱家浜村以前以种棉粮为主,很少发展工业、副业,至80年办起了服装厂、塑料厂、冷作加工、朱家浜漆包线厂,全村总收入为185.75万元,人均分配1184元,在全乡名列前茅,由于国家征地需要,至1991年全部关闭。老地名 竹隐庵(又称尼古庵)建造于宋建年间,位于朱家浜村、陆家桥西北面,解放前在民国时期为了周边学生读书,曾办过小学,校名竹隐庵小学,解放后政府考虑到不在住宅中心迁到朱家浜村的中心地带,瞿家弄与东朱家浜之间,方便学生上学,改名为朱家浜小学,但由于解放初期教育经费不足,教室是租借私人老客堂,并分散在2个村宅,后随着教育事业发展经济好转,政府在东朱家浜和瞿家弄之间征地新建一所朱家浜小学,后国家建造翔殷路隧道已迁移,但旧址仍在朱家浜村,竹稳庵因建造浦东煤气厂征地已除不存在。社会事业 现有村卫生室,村民全部参加合作医疗,为了村民业余生活办起了老年活动室、健身室(有健身器材)、篮球场,为了宣传党的方向、政策,办起了读书小组,由于河道不畅通建造一座排涝泵站。历任领导 朱家浜村历任领导人,党支部(1997年改为党总支)先后有桂根龙、瞿永德、严金郎、陈金德、杨妙英、杨妙珍、陈国庆、陈建民、戚振华任书记,行政上先后有徐龙才、杨妙英、顾根妹、盛美娟、刘红根、陈建民任大队长或村主任。2000年11月,因朱家浜村只有桂家宅和瞿家弄2个村民小组,2000年12月朱家浜村和大陆村支部合并成立联合党总支,2个村-由王彪任总支书记,2009年因工作调动王彪调离由顾桂民任总支书记,2010年通过民主选举产生新一届村委会,主任有陈建民,委员有桂根龙、瞿鸿明,通过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现有户籍247户,总人口930人,耕地180亩。2011年底经浦东新区批准同意桂家宅房屋转换拆迁程序,最后朱家浜村仅存瞿家弄1个村民小组(生产队)。由自然村1组成。总人口3969人。其中:本村户数91户,本村人口350人,农保人口0人,镇保人口26人,城保人口227人;外来人口3396人。其他人口97人。耕地64.48亩,粮田0.00亩,常年菜田6.48亩,林地58.00亩,鱼塘0.00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66.31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6200.00元。
  

  


朱家浜村特产大全



    暂无数据


朱家浜村景点大全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