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河镇募缘村位于镇东南部,境内幅源辽阔,自然资源十分丰富,距离县城45公里。此地有一条沟,沟内是放牧场所,原名“牧羊沟”,现在通称“募缘沟”,募缘村因此而得名。
募缘村版图面积4.91平方公里,辖6个村民小组440户1456人。全村耕地面积1300亩,其中水田300亩,2010年人平收入3727元,4.5公里县神公路穿村而过,交通条件便利,募缘村是县河传统农业大村,生态环境良好。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420324104 | 442000 | 0719 | 查看 募缘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先裕村 |
先裕村地处县河镇西北部,此在有小山凸很像鱼,传说为天仙所赐,故名小仙鱼。以后以生活富裕的美好愿望,更名“仙鱼”为“先裕”。 先裕村辖4个村民小组,198户608人,版图面积7.6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97.5亩。 |
募缘村 |
县河镇募缘村位于镇东南部,境内幅源辽阔,自然资源十分丰富,距离县城45公里。此地有一条沟,沟内是放牧场所,原名“牧羊沟”,现在通称“募缘沟”,募缘村因此而得名。 募缘村版图面积4.91平方公里,辖6个村民小组440户1456人。全村耕地面积1300亩,其中水田300亩,2010年人平收入3727元,4.5公里县神公路穿村而过,交通条件便利,募缘村是县河传统农业大村,生态环境良好。 |
黄沙河村 |
黄沙河村位于县河镇东部,距离镇政府16公里。此地有一条河,因河中沙石呈黄色,故名黄沙河,黄沙河村以此而得名。 全村辖3个村民小组,233户889人,耕地占890亩,水田204亩,茶园100亩,退耕还林面积721.75亩,中药材面积400亩,全村已修通村水泥路2.5公里。 |
塘溪沟村 |
塘溪沟村地处县河镇政府东面,南与惠家沟接壤,东西北部均与竹山交界。原名大塘溪沟,此地有大小两条山沟,该沟较大,有塘有溪,故名大塘溪沟。 全村面积2.2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44亩,辖4个村民小组,农户250户856人。农作物种植主要有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油料作物有油菜等。家畜家禽主要有牛、猪、羊、鸡等。 |
水田坝村 |
水田坝村位于县河镇东边,是县河镇最边远的一个村。此地为山上坪坝,多为水田,故名“水田坝”,水田坝村因此得名 全村所辖3个村民小组,130户544人,现有耕地面积750亩,其中水田面积228亩,茶叶面积775.5亩。 |
六合村 |
六合村位于县河镇东南部,丰马公路贯穿其中,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在合作化时,该地把六个互助组联合起来为一个合作社。六合因此得名六合村。 |
明家祠村 |
明家祠村位于县河镇的西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2公里,距县城20公里,全村辖2个村民小组,162户597人。版图面积4.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70亩,其中水田95亩,旱地575亩,山场面积4000余亩,其中茶叶250亩,板栗580亩。 |
大路沟村 |
大路沟村位于县河镇政府西边1公里,距县城22公里,305省道旁,版图面积4.6平方公里。过去是竹、房三县经过锣鼓洞垭子的必经大路,故名大路沟。 大路沟村共辖5个村民小组,327户1307人,耕地面积4187亩,其中水田400亩,茶叶403亩,木瓜3279亩。 大路沟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增收项目,促进农民增收,目前,大路沟村已初步形成“林中万只鸡、地边千亩瓜、山上百亩茶、田间小龙虾”的产业格局,其中“七彩山野鸡”养殖量达3万只,木瓜基地3000亩,茶叶基地900多亩。同时,积极培育壮大劳务等辅助产业,劳务输出近400人次,年创劳务收入170多万元。 |
惠家沟村 |
惠家沟村位于县河镇305省道以南,距县河镇政府2公里,版图面积12平方公里,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辖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837人,214户,劳动力378人。林地面积9平方公里,茶园70亩,农村经济主要作物有玉米、油菜为主。 |
中心寨村 |
中心寨村位于县河镇的南面,距镇25公里。此地周围有三个山梁,此村处于中梁,山顶有寨故名中心寨,中心寨村因此而得名。 全村辖3个村民组,130户448人,现有耕地830亩,其中水田120亩。山场3206亩。村域内有镇办茶场,茶园面积200亩。县级水兵公路纵贯东西,是水兵路段的最高点。2010年借建潘口电站公路改线东风,村级新建了一条便民通村公路。 |
红丰村 |
红丰村在合作化时,以红色丰收的愿望而取红丰村。 红丰村辖4个村民小组,245户731人,版图面积7.5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98亩,其中水田180亩。经济主要以种养殖业和打工增收为主,种植业主要有核桃、生姜。 |
县河村 |
县河村古名县河铺,是古庸国都城腹地,位于县河西岸,因早年设有店铺而得名。 县河村辖5个村民小组,525户1855人,版图面积3.0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64亩。 近年来,县河村以建设“美丽乡村”为方向,立足于把县河村片区(翟家坝)建成生态田园、美丽家园、休闲乐园的目标,各项建设初显成效。坚持规划先导,由中国美术学院、十堰规划设计院完成片区设计;坚持产业支撑,建成有机茶园1000亩,苗木植物园500亩,设施蔬菜200亩,发展农家乐3家;坚持文化主导,把片区建成景区,挖掘地域文化,打造了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廉洁文化三个板块,初步建成了“石磨记忆、水车棕韵、福院老家、桂园芳径、荷塘鱼趣、红色印记、东山紫气、锣鼓夕照、滨河清风、野潭垂钓”等十个景点。 县河村先后获得省级生态村、省级文明村、全省首批宜居村庄、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全国第一批旅游扶贫新村称号。 |
青山村 |
青山村地处县河镇西南部,水天路(二级公路)横穿而过,全村区域面积6.65平方公里,全村290户1115人,有5个村民小组,全村耕地总面积2000亩,其中水田420亩,已建核桃基地2500亩,茶园面积750余亩。全村已硬化公路6.4公里。青山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青山村古迹青山寺是我县四大寺之一,具有一定的历史参考价值。 |
明家湾村 |
明家湾位于县河镇东部,距离镇政府6公里,北与水坪镇接壤,南与青山村、安家沟两村相连,竹溪河穿村而过,交通情况十分便捷。全村版图面积6.5平方公里,辖3个村民小组305户1025人,劳动力622人。全村耕地面积597亩,其中水田面积319.5亩。全村有水库1座,水塘3口,堰渠1条。全村已修建通村水泥路7.7公里,形成了“组组通水泥路”的格局。 |
花石沟村 |
花石沟村位于县河镇西南部。此地有一个沟,沟里早年有块有花纹的石头,故名花石沟,花石沟村因此而得名。 花石沟村版图面积5.5平方公里,耕地1200亩,辖3个全村三个村民小组,140户450人,除一组居住在马富公路沿线,其余农户全部散居在崇山峻岭之中。 |
富溪村 |
富溪村原名叫富溪河村,因此地有一条河叫“富溪河”而得名,现改为富溪村。 富溪村版土面积8.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30亩,其中水田345亩、旱地1185亩。全村辖3个村民小组,162户613人。近年来,富溪村围绕整体脱贫目标,以发展为主题,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为先导,通过努力,实现建生态家园、兴致富产业、创文明新村目标。 |
安家沟村 |
安家沟村地处竹溪县东部,政府西面,北起秋木垭,南与青山村接壤,西连明家湾村。全村427户1650人,7个村民小组,耕地总面积2100亩,其中水田465亩。 版图面积5.41平方公里,辖7个村民小组,427户1642人,农户407户1522人;其中劳动力848人,耕地面积1657亩。农作物种植主要有小麦、玉米、水稻等作物;家畜家禽主要有牛、猪、鸡等。 地形:大致由北向南倾斜,全村海拔较高,主要地形是山地,林业资源丰富。 河流:境内河流属县河水系,冯家玩电站蓄水后在安家沟村形成水面,水利资源丰富。 气候:地处我国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区的最北部。气候湿润,光照充足,冬少严寒,夏少酷暑,温度年际变化不明显,气温年较差小,属典型的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太阳辐射量每平方厘米138千卡,年平均日照约2520小时,年平均气温17℃左右,年积温2200-3200℃,年降雨量约350毫米,年平均蒸发量1728毫米,无霜期190天以上。干旱、洪水、霜冻是当地的主要灾害,对农业生产影响极大。 近年来,安家沟村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思路,把建产业基地与富民相结合,产业建设与生态建设相结合,加强以核桃、茶叶为主经济林基地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按照早动员、早规划、早施工,统一整地、统一供苗、统一浇水、统一技术标准的“三早、四统一”要求,现已建成3000亩核桃产业基地和1200亩茶叶基地。 在基地建设与管护上,做到“五个保证”,即保证核桃苗不损毁、不丢失;保证做到禁牧禁火;保证农户不在核桃林中种植高杆、藤蔓作物;保证农户不损毁树;保证农户不干扰阻挠栽植养护等工作正常进行;基地管理实行邻组、邻户“帮管帮护”制。即相连相近的组与组之间、户与户之间互相帮忙看管核桃地,形成群策群力、齐抓共管、共同发展的核桃管护格局。 |
柏树村 |
柏树村位于县河镇版图中心,水天路沿村西边界,县河流域穿境而过。原名叫柏腊树垭,因此地有一个山垭,长有一棵柏腊树,故得名,现改为柏树村。 柏树村版图面积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85亩,辖5个村民小组,295户1086人。柏树村现有茶园面积1200亩,人均茶叶收入250元。村庄建设日新月异,70%左右农户住房别墅化,出门便利化,生活小康化,100%农户老有所养,病有医保,村民和谐共处,干群关系融洽。 |
龙堰河村 |
龙堰河村位于县河镇以南15公里,因此地有一条河叫龙堰河而得名。 龙堰河村面积3.89平方公里,现有4个村民小组,172户670人。山场3000亩,水田260亩,旱地615亩。农业产业以茶叶、生猪、禽类养殖、劳务输出为主,其中尤以茶叶、劳务输出为发展突破口。 |
小田坝村 |
小田坝村位于县河镇东南部,此处系县河淤积的小坪坝,早年,人们在此所改的一个个水田,面积小,故而得名。 小田坝村辖8个村民小组,374户1384人,版图面积8.5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448亩。小田坝村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达90%;交通便利,229省道穿村而过;区位独特,是县城通往新洲、兵营等南山乡镇的必经之路。 小田坝村在特色产业建设上,以壮大村集体经济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商贸服务业。新发展茶叶种植大户和高山生态养殖大户5户,新增个体工商户10户,发展超市2家,新建农家乐3家。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着力点,增强村级经济发展后劲,硬化村级公路14公里,修建旱田垭水库灌渠2400米,铺设人畜饮水管网15公里。在民生工程建设上,主街道和移民安置小区铺设彩砖1200平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60盏,新建垃圾池13个,配备了垃圾清运车和专门的保洁队伍,使小田坝村环境卫生得到明显改善,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 |
丰香坝村 |
丰香坝村位于县河镇南部。村旁边山峰上有个山寨,周围读书人较多,旧称“书香人家”,下有一坝田,故名“峰香坝”,峰香坝村因此而得名,现改为丰香坝村。 丰香坝版图面积6.2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781亩,其中水田349亩。现有村民小组5个,301户1068人。 |
仁家沟村 |
仁家沟村位于县河镇政府以西3公里处。此在有一条沟,叫“任家沟”,故得名任家沟村,后改为仁家沟村。 全村辖2个村民小组,151户632人,耕地面积622.5亩,其中水田120亩,旱地502.5亩。近年来,基础设施建设和群众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全村共完成房屋改造105户,共栽植香樟、竹子、紫薇、爬山虎等50000余株,建设村级公路6公里,维修组公路4公里,解决了120户460人的行路难问题,实施“一建三改”60户,投入10万元完成了搬迁小区的人畜饮水工程。针对广大村民群众文化生活、实施了仁家沟村休闲广场和村级活动阵地建设。同时,在广场安装了5套健身器材及石桌2套。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