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湖北省 >>武汉市 >> 新洲区 >> 汪集街道 >> 下集村

下集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下集村谷歌卫星地图)


下集村简介

  下集村位于汪集街南端,新施公路边,和新洲区职高、汪集街中学、汪集街小学相邻,属汪集街文化教育的中心枢纽,全村五个自然湾,八个村民小组,农户276户,总人口1227人,版土面积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96亩,其中水产养殖面积993亩,水田面积852亩,旱地面积151亩,外出务工人员472人,全年人均收入14200元。
  全村现有39名党员,60岁以上的党员18名,外出党员13名,入党积极分子3人,党支部成员3名,下设四个党小组,村委委员会4人,村民代表42人,团支部、妇联民兵连等群团组织21人。
  2012年,被上级列入“五务合一”标准化建设示范村,村在上级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村两委的共同努力和村广大党员、村民的积极参与配合下,村劳动便民服务大厅,图书室,档案室,书记办公室,治安警务室,棋牌室,老年活动室,村多功能会议室,计生服务三查室和硬化600平方米的健身活动场所都已全部建设完成,总投资额26万余元。
  长期以来,在上级领导下,党员群众齐心协力,共创佳绩,涉农收费,计划生育,多次代表汪集街道接受省、市、区检查,均获好评。
  信息来源:湖北省委组织部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420117004 430400 -- 查看 下集村谷歌卫星地图

下集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下集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荣生社区

  汪集街荣生社区,辖区面积3.6平方公里,现有3个居民小区,住户3004户,常住人口4625人,社区“两委”群干4人。辖区流动人口6364人,学校3所,医院1所,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7个,个体经营网点427个,有一支30人“雷锋”志愿者服务队伍。多年来紧紧围绕以社区党建为龙头,以提升社区党员群众服务质量为中心,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服务完善、管理高效、文明祥和、平安稳定、生态宜居”的幸福社区。   以服务居民群众为根本,健全政府公共服务、便民利民服务的社区服务体系。开展走进百家门,了解百家情,解难百家事,温暖百姓心,创新服务新模式。   一是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全面摸底调查了辖区内60岁以上老人的生活健康情况。联合卫生部门每年对辖区内高龄、空巢、体弱多病的老人进行免费体检,适当的生活照料、心理疏导、精神慰藉,先后为30户家庭的老年人进行50次各类服务。根据老年人的家庭收入状况以有偿服务、低偿服务、无偿服务的服务方式,来满足居家养老的需求。   二是以创建充分就业社区为载体,开展了为下岗失业人员、未就业大学生送政策、送技能、送岗位、送服务、送温暖和落实优惠政策的“五送一落实”活动。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社区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加强岗前技能培训,提供就业信息,加强就业推介。重点是做好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服务工作。与新洲职业高中联手举办“高速电机缝纫”培训432人次,有142名青年妇女从事服装加工行业,其中孔埠高速电机服装厂生产的服装产品深受外商的青睐,产品供不应求。另外我社区与香港高龙水产公司、武汉玉如意绿色食品公司、华商平价商城等企业横向联系交流。承担多项培训任务,实现430人再就业,对社区稳定起到积极作用。我社区还拟定选派部分青年妇女到区社区教育学院免费学习和提供就业平台,发放结业证书,其中高级月嫂月薪可达8000元。   三是围绕民生服务为重点,架起党心连民心的桥梁。开展人口计生优质服务,维护妇女合法权益、关爱女孩和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为社区431名育龄妇女及流动人口育龄妇女免费进行“三查”服务深受欢迎;为1260人办理了居民医保;今年上半年,为低保家庭134户家庭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37万余元;为辖区内重度残疾人免费办理了居民医保;资助特困家庭大学生学费6000余元;社区信访调解室共受理居民各类政策咨询、信息反馈、求助服务、调解纠纷的问题60余件,对相关民生的重点问题做到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回应。几年来共调解邻里纠纷16件、家庭矛盾2件,调解率100%。   四是依托社区卫生服务站以普及健康知识、增强身心健康为宗旨,经常开展健康知识、计划生育优生优育讲座。组织市爱尔眼科医院在社区内开展“白内障复明”义诊活动方便了社区居民就医。组织片警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在三所中小学0计开课8期。600多名应届初中毕业生参加了“三十短”培训。   以创建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社区为载体,不断提高居民的文明素质。以“讲文明,树新风,筑和谐”为主题,举办了以道德、科教、文化、法律、卫生、防震减灾、劳动保障、消防安全“八进社区”暨老年大学启动仪式,发放倡议书300余份,宣传资料500余份,挂横幅8条,宣传展板15块,秧歌、威风锣鼓、合唱、健身操把活动推向热潮。以图书阅览室为阵地,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向居民发放反-警示教育宣传手册200余册,提高了居民群众识别和抵制“0功”等-的能力。社区内无-组织、无-参与者、无-活动。大力弘扬“奉献、敬业、创新、创业”的新时代雷锋精神。深入推进社区精神文明创建,广泛开展文明家庭、文明楼栋、文明活动中心等创建活动。创建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切实提高居民自我发展能力。大力发展各级各类教育,着力解决幼儿“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完善汪集街中心幼儿园、大拇指幼儿园基础设施和服务措施,实现就近入学、安全接送、跟踪服务。解决了不少家庭的后顾之忧。   信息来源:湖北省委组织部  

孔埠社区

  孔埠社区位于2004年1月,位于陈孔公路,孔埠大道与孔埠致富街,交通便捷,人杰地灵,辖区版图面积2平方公里,现有居民1263户,总人口5600人,社区共有6个居民小组,社区党员48人,驻社区企事业单位5家和4家民营企业,社区居委会成员3人,社区志愿者30人,今年按照社区网络化管理的相关要求,社区共划分为3个网络,3名社区干部担任社区网络员。   我们以服务居民群众为出发点,进一步健全政府公共服务、便民服务和志愿互助服务有效衔接的社区服务体系。结合社区网格化管理,通过多种方式,积极为社区居民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   2013年投入大量资金完善服务功能,文化活动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社区群众活动广场1200平方米,体育锻炼设施5套。建立了社区文化团队3支,建设了规范化,内容大众化的社区文化,每晚近300人的团队在孔埠广场健身。   信息来源:湖北省委组织部  

魏咀村

  魏咀村地处新洲区中部,新施公路穿村而过,交通便捷,自然资源丰富,全村13个村民小组,565户,2300人,劳动力835人,党员70名,版土面积3.9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500亩,其中水田1290亩、旱地1050亩,水产养殖面积1160亩。2011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4000万元,村集体收入8.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万元,村办公场所220平方米。   2006年魏咀村被市列入家园建设行动计划试点村,出色的完成了“四到家园”建设项目任务:(1)全村道路硬化6.4公里;(2)改扩塘堰13口;(3)改造维修排灌机站11座;(4)维修水塔1座,打户用井50口;(5)建公厕5座,户厕420户;(6)改猪圈30个,改牛圈81间;(7)建公共垃圾池13个,发放垃圾桶560个;(8)建多用途场3900平方米,村委会维修220平方米;(9)行道植树2400株,房前屋后种植果树11200株。全村53户贫困家庭享受低保,8名五保人住福利院,全村五保、低保应保尽保,村建立了警-动的三位一体的综合治安体系,全村无一例“0功”习练者,保障了农村社会稳定,此外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节目、数字电视入户、电影下乡、地方剧目频演,极大地丰富和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   2008年魏咀村被湖北省列于中央“民办公助”工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村。在各级领导的督导及各职能部门的监督下,现已完成八大工程项目建设任务,总投入180万元。通过项目建设,方便了群众,服务了生产,美化了环境,为农业增效、为农民增收创造了优良的环境,打下了坚实基础。   魏咀村连续六年被街道授予“立功单位”,2006年被市授予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百优村”,2007年被市司法局授予“先进人民调解委员会”,计划生育被市政府授予“和各村”,连续几年被街道党工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多年来村两委一班人齐心协力,开拓进取,顺民心,合民意,与全体村民一道同心同德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显著地工作效率,全村政治安定,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我们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再接再厉,奋发向上,为把魏咀建设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美好和谐魏咀而努力奋斗!   信息来源:湖北省委组织部  

湖东村

  湖东村位于汪集街南部,涨渡湖之滨,全村22个村民小组,23个自然湾,960户,3408人,版图面积6.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600亩。水产养殖面积1500亩。村主导产业以粮棉种植和水产养殖为主,兴建了良种鱼苗孵化基地和万只养鸡场,年利润突破320万元。外出务工人员1400余人,劳动输出年获利1300余万元,全村每年人均收入12100元。   信息来源:湖北省委组织部  

陶河村

  陶河村位于汪集街腹地,汉新公路穿村而过。全村版图面积近2平方公里,有8个自然湾,9个村民小组,310户,1256人,党员37名。耕地面积1235亩,其中养殖水面500亩。   近几年来,陶河村在各级党组织的正确领导下,全村上下齐心协力,抢抓机遇,紧紧依托“汪集汤”、“陶河板鸭”两大品牌,充分利用汉新公路交通便利优势,以“宜居村庄建设”为载体,以塘圣湾为亮点,全面打造乡村旅游经济板块。目前,全村基础设施完善,村容湾貌焕然一新。全村3.2公里通湾路、4.8公里出行路全部硬化,改水改厕310户,建公厕8座,建垃圾池12个,建多功能活动场2700平方米、多功能活动室210平方米。塘圣湾整体整治效果明显,同时,明晰了致富门道,我们村将以“陶河烧鸭”带动全村养鸭业,以饮食服务,旅游休闲,农家庄园等产业拉动全村的经济发展。目前,“陶河烧鸭”经营户有35户,即将开张营业烧鸭城20户。今年可销售肉鸭50万只,实现产值千万元,还可接纳300人就业。同时,通过烧鸭,带动养鸭业,全村养鸭专业户30户,建立水下养鱼,水上养鸭立体养殖基地500亩,年养肉鸭40万只。村组建了“陶河村水产养殖协会”和“陶河村鸭业协会”,实现养殖、加工、销售一条龙,陶河将咸为武汉市特色突出,环境优美、乡村游的景区之一。   信息来源:湖北省委组织部  

程山村

  程山村位于汪集街的西北端,倒水河西侧。全村十个村民小组,8个自然湾,330户,1150人,版图面积2.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8亩。水产养殖面积350亩,是村主导产业;水稻面积750亩,是良种繁育基地。流转土地面积110余亩,兴建了织布厂和养鸡场,年利润突破200万元,安置劳动力就业43人。外出务工人员达415人,劳动输出年获利150万元,每年全村人均收入12500元。   全村27名党员,60岁以上的党员6名,外出党员4名,入党积极分子3人。党支部成员3名,下设3个党小组。村民委员会4人,村民代表70人,团支部、妇联、民兵连等群团组织21人。   2012年投入大量资金完善服务功能,投入15万元兴建程山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占地面积250m2,实现“五务合一”全覆盖。投入10万元将原小学改建成老人互助照料中心,总占地面积1200m2,各类健身器材、文娱设施,配置齐全,休闲游玩场所风景独秀,成为程山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信息来源:湖北省委组织部  

太和村

  太和村位于汪集街的最北端,与李集街交界。全村六村民小组,4个自然湾,324户,1072人,版图面积109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74亩,其中水田622亩,旱地352亩。外出务工人员达341人,劳动输出年获利200万元,每年全村人均收入11800元。   全村34名党员,60岁以上的党员16名,外出党员5名,入党积极分子2人。党支部成员3名,下设4个党小组。村民委员会3人,村民代表25人,团支部、妇联、民兵连等群团组织19人。   2012年投入大量资金完善服务功能,村办公室、村医务室、活动场所、健身器材、文娱设施齐全,实现“五务合一”全覆盖。   信息来源:湖北省委组织部  

孔埠村

  孔埠村位于汪集街北部,是原孔埠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集散地,全村版图面积3.5平方公里,辖区人口1630人,388户,有8个自然湾和一个自然老街,9个村民小组,主要以种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为主,2012年人均收入11800元。   全村耕地面积1665亩,其中旱地446亩,水田419亩,精养鱼池800亩。农作物以传统的水稻、油菜小麦和棉花种植为主,养殖业主要以水产、鸡、鸭、猪等家禽为主。   村两委人员由4人组成,书记、主任一名,副书记一名,委员两名,村委会设9个村民小组。全村39名党员,60岁以上党员16名,入党积极分子一名。   村委会建有280平方米活动用房,建多功能用途场2700平方米,场所设施基本满足村民公共服务及文化娱乐需要。全村保障系统完善,各项惠家政策得到落实。   近年来,村里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的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坚持以人为本,依托优势,科学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让各项建设成果惠及农户,受到村民拥护,把全村新农村建设不断推向新热潮。   信息来源:湖北省委组织部  

金桥村

  金桥村位于汪集街西北东部,陈墩至李集东边沿线,现有人口600人,耕地面积800亩,4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种植业、养殖业是金桥村的主导特色,目前养殖业11户(养鸡、养鱼),蔬菜基地230亩,金桥地理条件优越,随着小河交通环境优美,金桥村居民生活水平也一天天提高。   全村21名党员,积极分子1人。村民委员会3人,村民代表10人,团支部、妇联、民兵连等群团组织12人。   2012年2013年投入大量资金完善服务功能,投入42万元兴建湖口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占地面积400m2,实现“五务合一”全覆盖。各类健身器材、文娱设施,配置齐全,休闲游玩场所风景独秀,成为金桥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长期以来在上级领导下,党员群众齐心协力共创佳绩,连续多年被区街嘉奖。   信息来源:湖北省委组织部  

金湖村

  金湖村位于汪集街西六公里,倒水河东侧。全村九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湾,358户,1260人,版图面积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00亩,其中水产养殖面积800亩,黄鳝鱼特种养殖30亩,水稻面积900亩,兴建鸡场7个,2012年办理了武汉众聘设备有限公司电动车厂1个,安置劳动力就业50人。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前金湖村的主要工作任务。外出打工460人,劳动输出年获利260万元,每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2000元。   全村47名党员,60岁以上党员22名,外出党员17名,入党积极分子4人,党支部成员3名,下设三个党小组,村民委员会5人,村民代表80人,团支部、妇联、民兵连等群团组织19人。   信息来源:湖北省委组织部  

大泊村

  大泊村位于汪集街的西南端。全村十个村民小组,10个自然湾,568户,2028人,版图面积5.6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73亩。水产养殖面积1300亩,是村主导产业;水稻面积900亩,是良种繁育基地。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大泊村的主要工作任务,为统筹谋划好土地“增减挂钩”面积,大力开展以特色水产养殖为主的养殖产业,每年直接为全村农民带来直接经济收益10000元。外出务工人员达613人,劳动输出年获利409万元,每年全村人均收入13800元。   全村56名党员,60岁以上的党员18名,外出党员13名,入党积极分子3人。党支部成员5名,下设3个党小组。村民委员会6人,村民代表60人,团支部、妇联、民兵连等群团组织15人。   2012年投入大量资金完善服务功能,投入60万元兴建大泊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占地面积1000m2,实现“五务合一”全覆盖。各类健身器材、文娱设施,配置齐全,新建成的群众大舞台成为村里的重要的文化活动阵地,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长期以来在上级领导下,党员群众齐心协力共创佳绩,连续多年被省市区街嘉奖。2011—2012年度被武汉市授予“文明村”的称号,2012年被新洲区评选为“十佳群众最满意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   信息来源:湖北省委组织部  

宝龙村

  宝龙村位于汪集街东北部,与邾城街新港村隔河相望,全村版图面积3.57平方公里,辖10个村民小组,8个自然湾,农户330胡,总人口1325人,耕地面积2400余亩,其中鱼池800亩,主导产业为种植业和养殖业。现有武汉市两江鹅业科技有限公司落户宝龙村。成立了肥肝鹅专业合作社和肥肝鹅协会。全村外出务工人员512人,劳动输出年获利380万元,全村年人均收入9000元。   全村50名党员,60岁以上的党员19名,外出党员11名,入党积极分子4名,党支部成员3名,下设6个党小组。村民委员会4人,村民代表38人,团支部、妇联、民兵连等团组织20人。   2013年投入10万元资金完善服务功能,组建农民业余文化活动队,有农家书屋、文化室,建立村庄长远规划和环境卫生长效保洁机制。曾获武汉市先进治保会、全市经济发展十强村、市平安示范村、武汉市四星级老少共建文明村和全市无-示范村。   信息来源:湖北省委组织部  

陶咀村

  陶咀村位于汪集街的东南端,涨渡湖种养植区域腹地。全村十一个村民小组,10个自然湾,428户,1790人,版图面积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207亩。水产养殖面积1300亩,是村主导产业;水稻面积900亩,是良种繁育基地。流转土地面积300余亩,兴建了农家乐园和万头养猪,年利润突破300万元,安置劳动力就业112人。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前陶咀村的主要工作任务,为统筹谋划好土地“增减挂钩”面积,成立了兴隆盛集体产权股份合作社,将以花卉、苗圃、蔬菜为主题经营。外出务工人员达613人,劳动输出年获利409万元,每年全村人均收入13800元。   全村67名党员,60岁以上的党员18名,外出党员13名,入党积极分子4人。党支部成员3名,下设3个党小组。村民委员会6人,村民代表90人,团支部、妇联、民兵连等群团组织21人。   2012年投入大量资金完善服务功能,投入120万元兴建陶咀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占地面积1400m2,实现“五务合一”全覆盖。投入70万元将原小学改建成老人互助照料中心,总占地面积4300m2,各类健身器材、文娱设施,配置齐全,休闲游玩场所风景独秀,成为陶咀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长期以来在上级领导下,党员群众齐心协力共创佳绩,连续多年被省市区街嘉奖。2011—2012年度被武汉市授予“文明村”的称号,2012年被新洲区评选为“十佳创先争优农村党组织”。   信息来源:湖北省委组织部  

安仁村

  安仁村位于汪集街的南端,比邻安仁湖与涨渡湖种养植区域。全村十二个村民小组,12个自然湾,405户,1705人,版图面积3.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00亩。水产养殖面积2000亩,是村主导产业;水稻面积1100亩,是良种繁育基地。安置劳动力就业112人。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安仁村的主要工作任务,为统筹谋划好土地“增减挂钩”面积,成立了兴隆盛集体产权股份合作社,将以花卉、苗圃、蔬菜为主题经营。外出务工人员达590人,劳动输出年获利409万元,每年全村人均收入11500元。   全村46名党员,60岁以上的党员16名,外出党员12名。村民委员会5人,村民代表41人,团支部、妇联、民兵连等群团组织21人。   2012年投入大量资金完善服务功能,投入115万元兴建安仁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占地面积1100m2,实现“五务合一”全覆盖。各类健身器材、文娱设施,配置齐全,休闲游玩场所风景独秀,成为安仁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长期以来在上级领导下,党员群众齐心协力共创佳绩,连续多年被省市区街嘉奖。2011—2012年度被武汉市授予“文明村”的称号,2012年被新洲区评选为“十佳创先争优农村党组织”。   信息来源:湖北省委组织部  

杨泊村

  杨泊村位于汪集街边缘,倒水河东,与阳逻街新建村相连,全村9个村民小组,7个自然湾,320户,1400人,版图面积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70亩,其中水养殖面积800亩,是村主导产业,流转面积102亩,养殖场6个,全村每年人均收入11800元。   全村29亩党员,60岁以上的党员16名,外出党员10名,入党积极分子3人,下设3个党小组,村委会4人,村民代表80人,团支部、妇联、民兵连等群团组织18人。   信息来源:湖北省委组织部  

左店村

  左店村位于倒水河东岸,北与柏树村、西与米筛村、东与姚堤村、南与孔埠村比邻。全村版图面积2.2平方公里,全村6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湾,186户,742人,耕地面积1759亩。水产养殖面积1000亩,是村主导产业;旱地面积350亩,水稻面积409亩。人均耕地面积1.8亩,兴建了养鸡场养猪场,年利润突破200万元,安置劳动力就业90人。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左店村的主要工作任务,为统筹谋划好土地“增减挂钩”面积,成立了左店村养殖合作社。外出务工人员达400人,劳动输出年获利280万元,每年全村人均收入12800元。   全村30名党员,60岁以上的党员12名,外出党员19名,入党积极分子2人。党支部成员3名,下设3个党小组。村民委员会6人,村民代表40人,团支部、妇联、民兵连等群团组织20人。   2012年投入大量资金完善服务功能,投入120万元兴建左店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占地面积450m2,实现“五务合一”全覆盖。各类健身器材、文娱设施,配置齐全,休闲游玩场所风景独秀,成为左店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长期以来在上级领导下,党员群众齐心协力共创佳绩,连续多年被省市区街嘉奖。2011—2012年度被武汉市授予“文明村”的称号。   信息来源:湖北省委组织部  

新畈村

  新畈村地处汪集街北部,与仓埠街隔河相望,与李集街土地相邻。全村版图面积4.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410亩,全村13个自然湾,16个村民小组,农户705户,人口3010人,农村劳动力1690人,以传统种植和水产养殖为主。   新畈村主要致富门路是:发展稻田寄养小龙虾。已建基地1200亩,年创产值260万元,增利润200万,发展鱼池旁养猪、水上养鸭水下养鱼的立体养殖基地600亩,创产值600万元。设施项目道路硬化12.48公里,改塘清淤塘堰16口,发放户用垃圾桶700个,修建公共垃圾池16个,建公厕16座。新建多用途场1400平方米,新建村委活动场所300平方米,公路两旁种植行道树7800棵,农户房前屋后种植绿化树木6800棵。   信息来源:湖北省委组织部  

堤围村

  堤围村位于孔埠街的北端。全村8个村民小组,9个自然湾,446户,1712人,版图面积1.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85亩。水产养殖面积100亩,是村主导产业;水稻面积850亩。兴建了农家乐园和万头养猪,年利润突破100万元,安置劳动力就业560人。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堤围村的主要工作任务,为统筹谋划好土地“增减挂钩”面积,成立了新兴集体产权股份合作社,将以花卉、苗圃、蔬菜为主题经营。外出务工人员达600人,劳动输出年获利409万元,每年全村人均收入7800元。   全村50名党员,60岁以上的党员18名,外出党员13名,入党积极分子2人。党支部成员2名,下设3个党小组。村民委员会4人,村民代表40人,团支部、妇联、民兵连等群团组织18人。   2012年投入大量资金完善服务功能,投入10万元兴建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占地面积1200m2,实现“五务合一”全覆盖。各类健身器材、文娱设施,配置齐全,休闲游玩场所风景独秀,成为堤围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信息来源:湖北省委组织部  

陈墩村

  陈墩村位于汪集街北面,全村辖11个村民小组,9个自然湾,农户464户,1864人。版图面积约3.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60亩。陈墩村交通便利,武英匝道,新施公路,陈孔公路,陈李公路从村经过,水泥制品企业二十余家,一个大型蒸汽灰砂砖厂,共安排劳动力就业150人,外出务工人员300余人,全村人均纯收入10080元。   全村57名党员,60岁以上的党员22名,女党员9名,外出党员12名,党支部成员3人。   建设和谐、幸福、富裕的新农村是陈墩村主要工作,借“新三万”活动春风,加大力度对全村“脏、乱、差”进行综合治理,极大地改善了老百姓居住环境。组织土地流转300亩,种植蔬菜,让不能外出务工人员在家里增收,投入30万元扩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60平方,实现“五务合一”全覆盖,新建多功能活动场1500平方米,各类健身器材,文娱设施,配置齐全,丰富了老百姓的业余文化生活。   长期以来,在上级领导下,党员群众齐心协力,共创佳绩,使陈墩村人民群众生活越来越好,一年比一年强。  信息来源:湖北省委组织部  

蔡湾村

  蔡湾村地处汪集街中部,东与新施公路毗邻,汪集到白洋公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区位优越。全村3个村民小组,人口586人,耕地面积768亩,党员25人。产业以种植和养殖业并举,土地肥沃、平坦,居住环境良好。   党的富民政策,鼓舞了人民群众的士气,促进了全村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全村从传统、单一的农业生产,快速地向二、三产业转移,在稳定种、养殖业基础上,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180余人,年收入380余万元,养殖年产鲟鱼45万斤,2013年人均纯收入9800元。农业基础稳固、水源条件好、旱涝保收。人民群众素质高,自古就有书香门第之称,2000年至2008年,入大学的青年学子有28人。全村从事经营、杂货、肉类、服装、农资、加工业的商铺有16家,销售额在100万元左右。   信息来源:湖北省委组织部  

洲上村

  洲上村位于汪集街道西部老倒水河故道,孔埠社区南。全村十九个村民小组,十七个自然湾,696户,2553人,板土面积3.1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058亩。村里主导产业是粮食,棉花、蔬菜、水产养殖,外出务工人员783人,劳务输出,年获利853万元,全年人均收入11003元。   全村72名党员,60岁以上党员32人,外出党员17人,党积极分子4人,党支部成员3人,下设党小组6个,村民委员会6人,村民代表51人,团支部共青团民兵群团组织17人。   2011年设入80多万元,兴建洲上村党员群众活动中心建设,为洲上人民搭建了一个生产、生活娱乐平台,使洲上村多次被上级评为“先进村,先进基层党组织”。   信息来源:湖北省委组织部  

余楼村

  余楼村地处汪集街东北部,现有版图面积5.82平方公里,辖13个村民小组,9个自然湾,农户718户,2800人,73名党员,下设5个党员小组,耕地面积6300亩,其中旱地2500亩,水田2560亩,水产养殖面积2800亩,刘大公路贯穿腹部,交通便利,土地肥沃,沟河纵横相映,自然资源丰富,环境优美,是一个投资开发的好地方。   2013年,在天立公司的投资下,余楼村蔬菜园区初具规模。   信息来源:湖北省委组织部  

湖口村

  湖口村地处汪集街南部,全村8个村民小组,9个自然湾,260户,1008人,劳动力560个,耕地面积1960亩,其中旱地200亩,水田350亩,水产养殖面积1410亩,有两个小组在涨渡湖北面养殖面积800亩,分布涨渡湖的主港地,其余6个村民小组西部与魏咀村、东部与冯铺村、南部与湖东、湖西,北部与棉花村接壤,倒水河水能自流茅柴湖,养殖面积610亩,交通方便,水利资源丰富,是一个集种植、养殖并举的农业生产大村。在科技的支撑下,各项大农业的收入上新台阶,通过上级“三万”活动,全村植树3000桃,村湾环境焕然一新。村外出务工人员250人,创年收入750万元,全村人平收入10000元。   全村35名党员,60岁以上的党员10名,外出党员8名,入党积极分子3人。党支部成员3名,下设3个党小组。村民委员会4人,村民代表29人,团支部、妇联、民兵连等群团组织17人。   2012年2013年投入大量资金完善服务功能,投入8万元兴建湖口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占地面积700m2,实现“五务合一”全覆盖。投入15万元将壹组湾前湾后全面绿化面积2000平方米,生活污水全部进入污水池,各类健身器材、文娱设施,配置齐全,休闲游玩场所风景独秀,成为湖口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长期以来在上级领导下,党员群众齐心协力共创佳绩,连续多年被区街嘉奖。2011年—2012年被武汉市授予“文明村”的称号,2012年被新洲区评选为“治安环境先进党组织”。   信息来源:湖北省委组织部  

咀阜村

  咀阜村隶属武汉市新洲区汪集街道办事处,地处涨渡湖边缘,地形复杂。东与安仁村,北与湖东村、棉花村,南与中汤湖,西与大埠街滨湖村毗邻。全村版图面积5.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200为地,其中水田2600亩,水田1000亩,旱地600亩。全村9个村民小组,9个自然湾,325户,1370人,人均面积3.07亩。   全村30名党员,60岁以上的党员10名,外出党员8名,入党积极分子3人。党支部成员3名,下设3个党小组。村民委员会4人,村民代表29人,团支部、妇联、民兵连等群团组织17人。   2012年2013年投入大量资金完善服务功能,投入45万元兴建咀阜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占地面积400m2,设便民服务大厅、说事(谈心)室、多功能活动室、档案室、图书阅览室、文化娱乐室、……实现“五务合一”全覆盖。各类健身器材、文娱设施,配置齐全,休闲游玩场所风景独秀,成为咀阜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长期以来在上级领导下,党员群众齐心协力共创佳绩,连续多年被区街嘉奖。   信息来源:湖北省委组织部  

童畈村

  童畈村位于汪集街西,新施公路旁,交通便捷,文化历史悠久,自然资源丰富,风景秀丽,民风淳朴,土地肥沃,全村有11个自然湾,11个村民小组。改革开放以来,村委采取各种措施,广开财路,搞活经济,促进发展,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根据童畈村的实际情况,村委大力发展棉油种植和水产养殖产业,全村人均年收入由过去的一百几十元、几百元,增加到现在的六千六百多元,并且在不断增长,如今全村的总产值已达一千两百多万元。   自以童志勇书记为核心的村委上任后,认真执行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从解决民生着手,凝聚多方力量共建童畈村,从最基本的生产条件改革到全村的农民新居建设,从村级社区功能的配套到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童畈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特别是在“一事一议”项目工程建设以来,铺设三、四组渠道改造400米,全村进出水港清淤5700米,解决村湾出水难,抗旱难的问题;由三跳沟到村主公路扩宽2米,解决车让路和人出行难的问题;进行村容整治,修建垃圾池5个,活动场500平方米。这些项目的建成,得到了领导和群众的满意。未来两年,童畈村还将解决六至十一组沟渠硬化1400米,解决村民680亩农田抗旱及400亩鱼池用水难的问题,解决十一个小组粮食收晒问题兴建十一个水泥道坊。   发展中的童畈村,虽没有名山胜景的鸟语花香,却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同时具有发展经济的地理、区位、人文等优势,投资童畈村,您的参与将得到丰厚的回报,童畈村的干部群众期待您的加盟!   信息来源:湖北省委组织部  

棉花村

  汪集街棉花村地处汪集街道腹部,位于汪集街与冯铺街之间。全村版图面积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75亩,旱地200亩,水田575亩,养殖水面800亩。全村辖8个自然湾,9个村民小组,农户278户,人口1028人。   全村的主导产业为水产养殖,网箱养鳝30亩,年产商品鳝近40吨,年产值达100万余元。外出务工人员194人,年创收283万余元。2013年人均纯收入12800元。   全村正式党员39名,60岁以上党员14亩,35岁以下党员6名。   信息来源:湖北省委组织部  

罗泊村

  罗泊村地处汪集街西端,与童畈村隔河相望,全村10个自然湾,九个村民小组,325户,1369人,版图面积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00亩,其中水产面积600亩,是罗泊村主导产业,水稻面积760亩是良种基地,有养鸡户48户,年利润突破260万元,外出务工人员520人,劳动输出年获利350万元,每年人均收入12000元。   全村43名党员,60岁以上党员15人,外出党员12人,入党积极分子5人,党支部成员3人,下设3个党小组,村民委员会6人,村民代表32人,团支部、妇联、民兵连等群团组织15人。   2012年投资60万元将罗泊村原学校进行全面精装,活动场、篮球场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实现“五务合一”全覆盖。各类健身器材、文娱设施配备齐全,为罗泊村人民搭建了一个集生活、娱乐为一体的平台。   长期以来,在上级领导下,党员群众共同努力下,罗泊村曾多次被评为先进村、先进基层党组织。   信息来源:湖北省委组织部  

姚堤村

  姚堤村位于汪集街的北端。全村三个村民小组,二个自然湾,95户,396人,版图面积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80亩。水产养殖面积100亩,是村主导产业;水稻面积280亩,是良种繁育基地。兴建了农家乐园和万头养猪,年利润突破100万元,安置劳动力就业70人。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姚堤村的主要工作任务,为统筹谋划好土地“增减挂钩”面积,成立了新兴集体产权股份合作社,将以花卉、苗圃、蔬菜为主题经营。外出务工人员达114人,劳动输出年获利290万元,每年全村人均收入8620元。   全村22名党员,60岁以上的党员4名,外出党员2名,入党积极分子2人。党支部成员2名,下设3个党小组。村民委员会3人,村民代表60人,团支部、妇联、民兵连等群团组织18人。   2012年投入大量资金完善服务功能,投入12万元兴建姚堤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占地面积600m2,实现“五务合一”全覆盖。各类健身器材、文娱设施,配置齐全,休闲游玩场所风景独秀,成为姚堤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长期以来在上级领导下,党员群众齐心协力共创佳绩,连续多年被省市区街嘉奖。2012年被新洲区评选为“十佳创先争优农村党组织”。   信息来源:湖北省委组织部  

人胜村

  人胜村位于汪集街北部,倒水河西岸,全村版图面积4.5平方公里,辖15个村民小组,488户,2190人,耕地面积2170亩,以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导产业。纺织业为二、三产业,其中纺织业拥有8家织布厂和一家漂染厂,是远近闻名的纺织工业基地。全村人均纯收入14000元。   全村61名党员,60岁以上党员31名,外出党员12名,入党积极分子3人,党支部成员3名,下设5个党小组,村民委员会5人,村民代表45人,团支部、妇联、民兵连等群团组织25人。   长期以来在上级领导下,党员群众齐心协力,共创佳绩,连年被街道评为“先进基础党组织”、“先进集体”、“文明村”等光荣称号。   信息来源:湖北省委组织部  

王泗村

  王泗村位于汪集街西部,陈孔公路边,全村9个村民小组,10个自然湾,农户415户,1469人。版图面积约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00亩。水产养殖面积700亩,主导产业是粮棉油种植和水产养殖。全村外出务工人员达360余人,劳动输出年获利400万元,每年全村人均收入13000元。   全村49名党员,60岁以上的党员19名,外出党员10名,入党积极分子4人。党支部成员3名,下设3个党小组。村民委员会5人,村民代表39人,团支部、妇联、民兵连等群团组织18人。   2012年投入大量资金完善服务功能,投入10万元兴建王泗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实现“五务合一“全覆盖。中心有各类健身器材,文娱设施,配置齐全,休闲游玩场所风景独秀,成为王泗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长期以来,在上级领导下,党员群众齐心协力共创佳绩,连续多年被省市区街嘉奖。2011年至2012年度被武汉市授予“文明村”的称号,2012年被新洲区评选为“十佳创先争优农村党组织”。   信息来源:湖北省委组织部  

白洋村

  白洋村地处倒水河东岸,东与罗泊村、南与大泊村、西接杨泊村、北与洲上村相连,全村230户,918人,版土面积4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56亩,7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湾,全村土地优良,种植以粮、棉、油为主体,养鱼、养猪、养鸡的多种经营为一体,全村经济发展较快,农民收入可观。   信息来源:湖北省委组织部  

王龙村

  王龙村位于汪集街的东端,涨渡湖种养植区域腹地。全村8村民小组,5个自然湾,300户,1050人,版图面积20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45亩。其中水产养殖面积600亩,是村主导产业;水稻面积800亩,兴建万头养猪场,年利润突破350万元,安置劳动力就业130人。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同时,积极支持村民增收创收,成立了机械工程公司,现已有大型机械工程60台套,年产值600万元,成立龙祥水产养殖合作社,实行产、供、销一条龙服务。2012年春,经多方筹措资金,两个自然湾(5、6组)村湾环境整治工程完成,群众居住环境大为改善。   全村37名党员,60岁以上的党员16名,外出党员13名,入党积极分子3人。党支部成员3名,下设3个党小组。村民委员会3人,村民代表32人,团支部、妇联、民兵连等群团组织18人。   信息来源:湖北省委组织部  

洪寨村

  洪寨村地处汪集街东部,东与涨渡湖接壤,南与复兴村及双柳街莲花湖毗邻,西与安仁湖相望,北与山村村、余楼村相连。全村版图面积8.6平方公里,共14个自然湾,17个村民小组,700户,2740人,劳动力1770人,耕地面积4662亩,其中水产养殖面积2860亩,是一个典型的种植业及其它产业并举的农业村。   全村71名党员,60岁以上的党员32名,外出党员20名,入党积极分子3人。党支部成员3名,下设6个党小组。村民委员会5人,村民代表120人,团支部、妇联、民兵连等群团组织30人。   2012年投入大量资金完善服务功能,投入64万元兴建洪寨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占地面积60000m2,实现“五务合一”全覆盖。各类健身器材、文娱设施,配置齐全,休闲游玩场所风景独秀,成为洪寨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长期以来在上级领导下,党员群众齐心协力共创佳绩,连续多年被省市区街嘉奖。   信息来源:湖北省委组织部  

湖西村

  湖西村位于汪集街的东南面,交通便利,全村14个村民小组,12个自然湾,718户,28人,版图面积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710亩。水产养殖面积1510亩,是村主导产业;水稻面积1300亩,是良种繁育基地。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前湖西村的主要工作任务,外出务工人员达613人,劳动输出年获利409万元,每年全村人均收入13800元。   全村62名党员,60岁以上的党员18名,外出党员13名,入党积极分子2人。党支部成员3名,村民委员会5人,村民代表90人,团支部、妇联、民兵连等群团组织21人。   2012年投入大量资金完善服务功能,投入115万元兴建湖西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占地面积1120m2,实现“五务合一”全覆盖。各类健身器材、文娱设施,配置齐全,休闲游玩场所风景独秀,成为湖西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长期以来在上级领导下,党员群众齐心协力共创佳绩,连续多年被省市区街嘉奖。2011—2012年度被武汉市授予“文明村”的称号。   信息来源:湖北省委组织部  

冯铺村

  汪集街冯铺村位于汪集街南面,东临安仁湖,南邻安仁村,西邻湖口村,北邻棉花村,国土面积4.5平方公里,耕地5500亩,其中:水田2300亩,旱地1500亩,养殖水面1700亩。冯铺村交通便利,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人杰地灵。   人口现状:全村辖19个村民小组765户2970人,外出务工880人,空巢老人35人,留守儿童18人,其中农村低保户75户98人,五保户4人。   村级组织:村党支部班子成员3人,党员98人,其中入党积极分子2人,60岁以上老党员37人,37岁以下年轻党员26人,村民委员会班子成员6人,村民代表11人。   产业发展:冯铺村主要以水稻、棉花、油菜等农作物种植和水产养殖为主,人均纯收入为11026元。   信息来源:湖北省委组织部  

汪集村

  汪集村位于汪集街腹面,新施公路旁,交通便捷,全村11个自然湾,12个村民小组,805户,总人口3409人。耕地面积1835亩,其中旱地面积360亩,精养鱼池500亩,水田面积965亩,主导产业为粮棉油种植及水产养殖。汪集村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是街道规划中的工业园,这里先后已有两家大型加工企业落户,多家企业的投资意向正在审议之路。汪集村委在街道党工委的带领下,将以丰富的土地和人力资源,以优越的投资环境,以竭诚的服务,欢迎各界人士前来投资创业。   全村85名党员,60岁以上的党员18名,外出党员13名。党支部成员3名,下设3个党小组。村民委员会7人,村民代表90人,团支部、妇联、民兵连等群团组织21人。   2012年投入大量资金完善服务功能,投入42万元兴建汪集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占地面积400m2,实现“五务合一”全覆盖。各类健身器材、文娱设施,配置齐全,休闲游玩场所风景独秀,成为汪集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长期以来在上级领导下,党员群众齐心协力共创佳绩,连续多年被省市区街嘉奖。   信息来源:湖北省委组织部  

柏树村

  汪集街柏树村位于倒水河东岸,七个自然湾,八个村民小组,总人口976人,总户数233户。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前柏树村的主要工作任务,为统筹谋划好土地“增减挂钩”面积,成立了新兴集体产权股份合作社,将以花卉、苗圃、蔬菜为主题经营。外出务工人员120人,劳动输出年获利240万元,每年全村人均收入8620元。   全村33名党员,60岁以上的党员8名,外出党员5名。党支部成员2名,下设3个党小组。村民委员会3人,村民代表60人,团支部、妇联、民兵连等群团组织10人。   2012年投入大量资金完善服务功能,投入8万元兴建柏树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占地面积300m2,实现“五务合一”全覆盖。各类健身器材、文娱设施,配置齐全,休闲游玩场所风景独秀,成为柏树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信息来源:湖北省委组织部  

河口村

  河口村位于新洲区汪集街西端,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全村版土面积2.3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小组,4个自然湾,有农户290户,1271人。全村以种养殖为主,尤其是畜牧养殖,已形成水上养猪、鸭,水下养鱼的立体养殖模式。外出务工人员达345人,劳动输出年获利189万元,每年全村人均收入10800元。   全村35名党员,60岁以上的党员13名,外出党员13名,入党积极分子1人。党支部成员3名,下设3个党小组。村民委员会4人,村民代表30人,团支部、妇联、民兵连等群团组织13人。   2012年投入大量资金完善服务功能,全村新建多功能活动场2400平方米。总投资7.2万元,各类健身器材、文娱设施,配置齐全。   信息来源:湖北省委组织部  

复兴村

  汪集街道复兴村位于汪集街道最偏远的东南端,南与双柳街莲湖村接壤,西邻安仁湖,北与洪寨村交界,东靠张渡湖街。十一个村民小组,10个自然湾,291户,1121人,版图面积3.6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近4000亩。其中水产主导村产业经营面积1700余亩,水稻种植面积1500余亩,目前已向湖北省松体万头养殖猪场依法流转面积近200亩。水产养殖以“武汉市新兴惠农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为龙头是复兴村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全村年产水产品5000余吨,商品价值4500余万元。水稻种植是复兴村的传统优势产业,约占农民收入的20%,外出务工474人,打工收入约占农民收入的35%。   全村有正式党员51人,其中60岁以上党员23人,35岁以下党员5人,入党积极分子3人,党支部成员3人,下设3个党小组,村委会组成人员4人,村民代表45人,团支部、妇联、民兵等群团组织15人。   2012年和2013年村投入现金40万元以新站到院墙湾和家畈至径家湾的进排水渠进行了提档升级和延长,对径家湾到大当堤的排水主渠进行了全面清淤。还计划投入50余万元建一所留守儿童幼儿园和空巢老人活动中心,对村卫生室进行升级改造。各项工作正按各级党组织和改革开放的要求,向着社会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环境优美、平安幸福的新复兴而扎实迈进。   信息来源:湖北省委组织部  

双河村

  双河村位于汪集街的西北边,陈孔公路通村而过。全村十五个村民小组,11个自然湾,580户,2058人,版图面积3.8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080亩。水产养殖面积600亩,其它面积1300亩;水稻面积1100亩,是良种繁育基地。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双河村的主要工作任务,为统筹谋划好土地的合理流转,成立了双河养殖合作社,将以养殖、收购、销售为主题经营。外出务工人员达520人,劳动输出年获利408万元,每年全村人均收入11800元。   全村58名党员,60岁以上的党员24名,外出党员12名,入党积极分子4人。党支部成员3名。村民委员会5人,村民代表80人,团支部、妇联、民兵连等群团组织21人。   信息来源:湖北省委组织部  

茶亭村

  茶亭村位于汪集街的东北角,素有汪集屋脊之称。全村版土面积4.48平方公里,丘陵岗地,水利设施齐全,村湾交通便利。全村辖12个村民小组,10个自然湾,根底面积2668亩,其中水产养殖面积1100亩,是村主导产业。茶亭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新村,建有40亩苗木繁育基地,50亩桂花树风景片。水产精养鱼池实现“产、供、销”一条龙经营,成立了水产养殖协会,实现“基地+党员+协会”的发展模式。近年来,全村外出物攻人员481人,劳务输出全年创收376万余元,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2900元。   全村63名党员,60岁以上党员名,外出党员16名,入党积极分子6人,党支部成员3名,下设12个党小组,村民委员会5人,村民代表40人,团支部、妇联、民兵连等团组织22人。   茶亭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投入大量资金,占地面积1680平方米,服务功能齐全,实现“五务合一”全覆盖。党员远程教育活动是全天开放,多媒体活动中心,各类健身器材一应俱全。群众娱乐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是一个宜人居住的美丽村庄。   茶亭村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在全村党员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各方面工作屡创佳绩,因此,茶亭村连续被各级政府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信息来源:湖北省委组织部  

绿湾村

  绿湾村位于汪集街东部4公里处,东与新港村,南与陶咀村,西与王龙村、北与宝龙村接壤,辖7个村民小组,4个自然湾,农户388户,1529人。版图面积约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00亩。水产养殖面积280亩,主导产业是粮棉没种植和水产养殖。劳力力转移近来600人,创收近千万元,全村人均年收入突破1万元。土地流转面积1438亩,目前成为汪集街土地规模经营一大亮点。   全村42名党员,60岁以上的党员15名,外出党员5名,入党积极分子3人。党支部成员3名,下设3个党小组。村民委员会5人,村民代表25人,团支部、妇联、民兵连等群团组织15人。   近年来投入大量资金完善服务功能,修建绿湾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占地面积近1000平方米,实现“五务合一”全覆盖,各类健身器材、文娱设施配置齐全,成为绿湾村民休闲娱乐的场所。   信息来源:湖北省委组织部  

山村村

  山村村位于汪集街东南方,靠安仁湖边,地处丘陵,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8个自然湾,农户235户,1340人。耕地面积2200亩。水产养殖面积近1000亩,2013年后大部分面积流转,用于大棚种植蔬菜,流转面积近1500亩,农民主要收入来自外出务工,全村外出务工人员320余人,获利在500万元以上,全村人均收入13000元。   全村49名党员,外出党员14名,入党积极分子3人。村民委员会4人,各村民小组设组长1名,中心户长3名,村民代表25人。   山村村在汪集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下,在全村村民与社会热心人的支持帮助下,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新建了村委会办公室和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实现了“五务合一”的全覆盖,还建了多功能活动广场2000平方米,各类健身器材、文化设施配套齐全,为山村村民创造了一个好的生活娱乐环境。   长期以来,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在全村党员群众的齐心协力下,山村村2011年至2012年被武汉市授予“文明村”的称号,2012年被街道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胜单位”。   信息来源:湖北省委组织部  

欧咀村

  欧咀村地处汪集街正街东南,紧靠兑公咀,安仁湖边。汪复公路贯穿全境,交通便捷,自然资源丰富,东邻陶咀村,山村村,南与冯铺村隔河相望,西与棉花村,下集村毗邻,北与汪集正街和汪集村接壤。全村13个自然湾,辖13个村民小组,460户,2069人,697个劳力,版土面积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70亩,其中旱地270亩,水田600亩,水产养殖面积1200亩,是一个典型的种植、养殖并举的农业大村。   全村56名党员,60岁以上的党员18名,外出党员13名,入党积极分子3人。党支部成员3名,下设13个党小组。村民委员会5人,村民代表45人,团支部、妇联、民兵连等群团组织28人。   2012年投入大量资金完善服务功能,投入42万元兴建欧咀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占地面积400m2,实现“五务合一”全覆盖。各类健身器材、文娱设施,配置齐全,休闲游玩场所风景独秀,成为欧咀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长期以来在上级领导下,党员群众齐心协力共创佳绩,连续多年被省市区街嘉奖。   信息来源:湖北省委组织部  

邱贤村

  邱贤村位于武英高速和新施公路交叉处,交通十分便捷.全村六个村名小组。5个自然湾,262户,1048人,版图面积2600平方米,耕地面积1350亩,养殖面积500亩,种养业是主导产业.外出务工人员220人,每年获得劳务收入200万元左右,年人平纯收入10800元.   全村42名党员,60岁以上的党员20名,外出党员7名,入党积极分子2人。党支部成员3名,下设6个党小组。村民委员会4人,村民代表30人,团支部、妇联、民兵连等群团组织18人。   在2013年10月,全村投入办公益事业40万元,安装路灯84盏,硬化广场2000平方米,健身器材,娱乐活动设施配置齐全环境卫生持续良好,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近几年来,在街道党工委的正确领导下,邱贤存支部带领全体村民科技兴农,艰苦奋斗,摘掉了空壳村的帽子,逐步向小康社会迈进。   信息来源:湖北省委组织部  

下集村

  下集村位于汪集街南端,新施公路边,和新洲区职高、汪集街中学、汪集街小学相邻,属汪集街文化教育的中心枢纽,全村五个自然湾,八个村民小组,农户276户,总人口1227人,版土面积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96亩,其中水产养殖面积993亩,水田面积852亩,旱地面积151亩,外出务工人员472人,全年人均收入14200元。   全村现有39名党员,60岁以上的党员18名,外出党员13名,入党积极分子3人,党支部成员3名,下设四个党小组,村委委员会4人,村民代表42人,团支部、妇联民兵连等群团组织21人。   2012年,被上级列入“五务合一”标准化建设示范村,村在上级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村两委的共同努力和村广大党员、村民的积极参与配合下,村劳动便民服务大厅,图书室,档案室,书记办公室,治安警务室,棋牌室,老年活动室,村多功能会议室,计生服务三查室和硬化600平方米的健身活动场所都已全部建设完成,总投资额26万余元。   长期以来,在上级领导下,党员群众齐心协力,共创佳绩,涉农收费,计划生育,多次代表汪集街道接受省、市、区检查,均获好评。   信息来源:湖北省委组织部  

西湖村

  西湖村隶属于武汉市新洲区汪集街,全村2个村民小组,2个自然湾,54户,249人,版图面积1平方公里,328亩,其中水面222亩。   省、市、区领导高度关注西湖村建设,从解决民生着手,凝聚多方力量共建西湖村,从明确归属地到建设基层组织,从最基本的生产条件的改革到全村54户农民新居兴建,从村级社区功能的配套到拓宽农民增收的致富路,西湖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无不感慨的说:“一年前的西湖村。落后了20年;一年后的西湖村超前发展了20年。”   全村11名党员,入党积极分子3人。党支部成员3名,下设个党小组。村民委员会3人,村民代表12人,团支部、妇联、民兵连等群团组织8人。   2012年2013年投入大量资金完善服务功能,投入136万元兴建西湖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占地面积1230m2,实现“五务合一”全覆盖。各类健身器材、文娱设施,配置齐全,休闲游玩场所风景独秀,成为湖口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长期以来在上级领导下,党员群众齐心协力共创佳绩,连续多年被区街嘉奖。   信息来源:湖北省委组织部  

六合村

  汪集街六合村位于汪集街最北端,倒水河东岸,接流沟环绕,地势低洼,全村六个自然湾,六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68人,总户数131户。全村版土面积1.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00亩,其中水稻面积354亩,旱地面积156亩,水产养殖面积130亩。   全村主要以种植业、水产养殖业、畜牧业为基础,外出务工人员186人,每年全村人均收入7800元。   全村20名党员,60岁以上的党员10名,外出党员6名。入党积极分子2人,村委会班子6人,村民代表21人,团支部、妇联、民兵连等群团组织9人。   2007年建成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占地面积300m2,实现“五务合一”全覆盖。   长期以来在上级领导下,党员群众齐心协力共创佳绩,连续多年被省市区街嘉奖。连续多年被新洲区评选为“十佳创先争优农村党组织”、“计划生育模范村”称号。   信息来源:湖北省委组织部  

王瓦村

  王瓦村位于汪集街西北。全村8个村民小组,7个自然湾,246户,1071人,版图面积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87亩。旱地面积500亩;水稻面积587亩,是良种繁育基地。兴建了农家乐园和万头养猪,年利润突破100万元。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前王瓦村的主要工作任务,为统筹谋划好土地“增减挂钩”面积,成立了新兴集体产权股份合作社,将以花卉、苗圃、蔬菜为主题经营。外出务工人员达540人,劳动输出年获利1000万元,每年全村人均收入11600元。   全村42名党员,60岁以上的党员16名,外出党员10名,入党积极分子2人。党支部成员2名,下设7个党小组。村民委员会3人,村民代表60人,团支部、妇联、民兵连等群团组织18人。   2012年投入大量资金完善服务功能,投入12万元兴建王瓦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占地面积600m2,实现“五务合一”全覆盖。各类健身器材、文娱设施,配置齐全,休闲游玩场所风景独秀,成为王瓦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长期以来在上级领导下,党员群众齐心协力共创佳绩,连续多年被省市区街嘉奖。  信息来源:湖北省委组织部  

曹寨村

  曹寨村位于汪集街的西北端。全村7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湾,362户,1328人,版图面积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27亩。水产养殖面积100亩,是村主导产业;水稻面积870亩,是良种繁育基地。流转土地面积50余亩,兴建了农家乐园和万头养猪,年利润突破300万元,安置劳动力就业112人。外出务工人员达426人,劳动输出年获利285万元,每年全村人均收入14000元。   全村33名党员,60岁以上的党员14名,外出党员12名,入党积极分子1人。党支部成员3名,下设3个党小组。村民委员会5人,村民代表60人,团支部、妇联、民兵连等群团组织20人。   信息来源:湖北省委组织部  

胡三村

  胡三村位于汪集街的北端,陈墩——李集公路沿线。全村十一个村民小组,10个自然湾,438户,1638人,版图面积3.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07亩。水产养殖面积300亩,是村主导产业;水稻面积900亩,棉花种植面积600亩。流转土地面积150余亩,兴建蔬菜基地,年利润突破300万元。外出务工人员达588人,劳动输出年获利600万元,每年全村人均收入11800元。   全村58名党员,60岁以上的党员22名,外出党员26名,入党积极分子3人。党支部成员3名,下设3个党小组。村民委员会6人,村民代表36人,团支部、妇联、民兵连等群团组织18人。   信息来源:湖北省委组织部  

米筛村

  米筛村隶属于武汉市新洲区汪集街道办事处,地处倒水河东岸,全村版图面积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69亩,其中水面387亩,水田1090亩,旱地393亩。全村11个村民小组,7个自然湾,410户,1700人,人均面积1.1亩。  信息来源:湖北省委组织部  

吴河村

  吴河村位于汪集街的西北,全村9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湾,250户,1230人,版图面积2.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07亩,水产养殖面积800亩,是村主导产业;水秀面积600亩,是良种繁育基地。年利润突破200万元,安置劳动力就业62人。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吴河村的主要工作任务,为统筹谋划好土地“增减速挂钩”面积,成立了兴隆盛集体产权股份合作社,外出务工人员达313人,劳动输出年获利36万元,每年全村人均收入11100元。   全村36名党员,60岁以上的党员21名,外出党员13名,入党积极分子3人。党支部成员3名,下设9个党小组。村民委员会3人,村民代表27人,团支部、妇联、民兵连等群团组织18人。   2012年投入大量资金完善服务功能,投入4万元兴建吴河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实现“五务合一”全覆盖。各类健身器材、文娱设施,配置齐全,休闲游玩场所风景独秀,成为吴河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长期以来在上级领导下,党群众齐心协力共创佳绩,连续多年被省市区街嘉奖。2011-2012年度被武汉市授予“文明村的称号。   信息来源:湖北省委组织部  


下集村特产大全




下集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