湫坡头村系湫坡头镇政府驻地。全村共9个村民小组,557户2269人。村“两委会”成员5名,党员32名。耕地面积3380亩,其中苹果面积1954亩(挂果面积1120亩)。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819元。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该村党支部、村委会紧紧围绕农村经济发展主题,全身心为群众解难题、谋福祉。一是抓产业,实施富民工程。苹果产业积极落实先进管理技术,年套袋在16800万只以上,果农收入504万余元。强力推动畜牧养殖。建成规模化百头猪舍4个,全村生猪存栏3162头,积极实施万头示范村项目,目前正筹建规范化百头猪舍50个。此外,建成湫坡头村源通盛祥獭兔养殖基地一个,獭兔存栏10000多只。二是抓搬迁,实施惠农工程。精心实施土窑洞搬迁工程。全村2008年涉及搬迁户8户,已搬迁6户。2009年涉及12户,已搬迁4户。同时,移民搬迁完成搬迁户56户289人,全村现有14户71人需要搬迁仍未搬迁。三是抓基础,实施民心工程。通村公路完成柏油、水泥路8.2公里,真正实现了把柏油(水泥)路修到了群众家门口。改造低压线路7.9千米,自来水入户343户。四是抓和谐,实施精神文明建设工程。以培育新农民为目标,狠抓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先后涌现出好公婆23名,好媳妇32名,十星级文明户211户。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610429106 | 712000 | -- | 查看 湫坡头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坪坊村 |
坪坊村位于湫坡头镇政府东南约3公里处,是县政府2009年确定的示范村,全村有5个村民小组,2个自然村,505户,2058口人,主导产业以苹果为主,总耕地面积2767亩,其中苹果面积为1170亩,2008年人均纯收入2818元。 |
椒村 |
湫坡头镇椒村地处渭北旱塬,距镇政府以西2公里,211国道、彬湫路沿村而过,全村共11个村民小组,3个自然村,543户2265口人。总耕地面积3818亩,以种植业为主,主导产业以苹果、烤烟为主,果园面积2213亩,烤烟面积240亩,2008年人均纯收入2130元。 |
芝村 |
芝村位于旬邑县湫坡头镇政府以东2.5公里处,辖2个村民小组,232户,925口人,劳务人数489人,总耕地面积1483亩,2008年全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57.50万元,负债245631.38元,人均纯收入2821元。 近年来,在新农村建设0投入项目资金117.7万元,其中县上投入资金26万元,县工会、工商局帮扶共计1万元,村上投入4万元,农民自筹86.7万元。 一、村级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拂着党的惠农政策,村上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充分调动农户种粮积极性,2008年共种植粮食作物 亩。同时,大兴果业生产,果园面积达到855亩,优果率达到70%。此外,村上还积极发展畜牧养殖,逐步形成了粮、果、畜三大主导产业,产业人均收入1500元,产业收入覆盖率占总收入的50%。 二、新村建设全面推进。今年,芝村被列为全县新农村建设旧改示范村后,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立足实际,精心组织,抓早动快,按照由点到线、由线再扩面,全面改造的工作思路,开展了旧村改造工作。截止目前,已投资36.9万元,砌筑排水渠4800m,砖铺道沿3400m2;更换旧门楼31座、土围墙680m;修筑街道花园50个,1500m2,栽植绿化树木1800株,绿化面积达到85%;清理“三堆”2670m3,设立垃圾集中堆放点2处;安装节能路灯48盏、健身器材5套、垃圾筒20个;刷新墙面5600m2,刷写标语25条,新建文化墙260m;改灶、改厕、改圈、建吊炕共计52户,修建沼气池10口;同时完成了村委会活动场所室内外的改造工作。 三、基础设施健全完善。通村通组道路全面硬化共计2.4公里,其中,柏油路1.34公里,水泥路1.06公里。全村主干街道七条全部绿化。建有村委会办公场所6间,文化广场一座523m2,医疗室一 个,设备齐全,建有完全小学一所,在校学生48人,教师5名。自来水全部入户,移动、联通信号覆盖全村,家家户户装有电话,80%的村民拥有手机,134户村民家中装有电话宽带。 四、保障体系不断健全。为低保户、五保户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村共有78人享受低保政策,1人享受五保户政策。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群众 925 人,参合率100%。 五、管理制度逐步健全。一是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为根本,创新民主管理方法。建立健全了群众代表会议制度、村民议事制度等多项制度,对村务重要工作事项和财务项目进行公示,坚持民主议事、民主决策和民主理财,维护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二是以村干部素质提升为基础,创新组织制度建设。大力推行村干部“履约承诺”制度和村两委“设岗定责”制度,推进干部队伍建设。同时,为新发展党员4名,村务公开7次,推进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六、科技服务不断加强。近年来该村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的要求,积极联系县果业局、农业局、畜牧局等单位,对村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6批次,参加人数达580人次,努力提高他们运用科技致富的本领,切实增强了村民转移就业和独自创业的能力。通过培训,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舞台。 |
太堡村 |
太堡村位于湫坡头镇以西3公里处,全村共有四个村民小组,482户,1987口人,总耕地面积2916亩, 2008年人均纯收入2796元。 近年来,该村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基础上,按照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要求,不断创新思路,科学规划,强化措施,开拓进取,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开展,促进了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2007年被县上命名为重点示范新村。 该示范新村总体规划新街6条,面积200亩,群众住宅400户。截止目前,投入资金640万元,负债37万元,新开街道2条,已建成欧式风格独特住宅60户,有庄基审批手续56户,每户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户均投资8万多元,新建村委会7间,1400平方米健身广场一个,新修水泥(柏油)路1000米,修筑排水渠2000米,安装路灯10盏,安装垃圾桶20个,栽植垂柳、红叶李、孪树、侧柏、黄杨等各类绿化树木3000多株。具体做法是: 一、狠抓产业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一是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做大做强做优苹果主导产业。主导产业烤烟400亩,苹果1920亩。二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与上海同济大学合作,建成食用菌生产基地一个,安排剩余劳动力达30人,年收入大约70万元。三是积极发展劳务输出,年输出务工人员350名左右,收入达180多万元。 二、加强设施建设,提高建设品味。村上建成了村办公室、图书室、读报栏,办公室60平方米,内部配备了办公桌椅,材料柜,图书室内藏图书3000多册。广场内安装了5套健身器械,有篮球场一个、乒乓球桌2个,雕塑1个,为群众休闲、娱乐、学习提供了方便。架设了网线、有线电视,移动电话入户400多户,自来水入户420户,修建了沼气池,户户建起了室内卫生间,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三改60户,修建沼气池38户,吊炕18个。村有卫生室2个、常用药品、医疗器械齐全,有购物超市1个。村学校有学生349名,教师14名,参加农村合作医疗1927人。完善了基础设施,提升了服务功能和品味。 三、充分发挥服务功能,提高新村建设活力。 充分利用新村广场和村委会积极开展各种培训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年开展科技、法律、计划生育等知识培训5次,培训人数达1200多人(次),利用重大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娱乐活动,十星级文明户126户,评选好媳妇、好公婆9户,科技示范户12户。 四、整合资金资源,发挥综合效益。 项目投入资金640万元,其中群众自筹444万元,项目资金47万元,县上配套11万元,县新农村投入资金10万元,留石村煤矿5万元,煤碳局5万元,城建局投入5万元设备,乡村投入112万元。 五、加强民主管理,巩固建设成果。村上制定了新村管理制度,实行民主管理,公开监督。一是加强村两委会班子建设,年培养入党积极分子5人,后备干部3人,接收纳新党员2名。二是每年开展村民议事2次,村上重大事项及时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固定专人管理卫生,实行门前屋后“四包”制度,奖罚分明,规范了日常管理,巩固了建设成果。同时,每年在群众中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 |
甘家店村 |
甘家店村位于湫坡头镇政府以西5公里处,全村共有8个村民小组,620户,2520人,党员共44名,劳务人数780名,总耕地面积3980亩。村固定资产 50万元,负债30万元。2008年人均纯收入2876元。该村围绕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全村动员,全民动手,旧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着眼发展抓产业。该村主导产业以苹果、烤烟、畜牧养殖为主,全村苹果栽植户480户,面积2800亩,占全村户数的77.4%,占耕地总面积的70%,;烤烟种植户10户,面积213亩,占全村户数的1.6%,占全村耕地面积5.4%。苹果产业年收入360万元,烤烟收入60万元;畜牧养殖户380户1200头(其中:600头养殖户1户),畜牧业年收入达30万元。主导产业收入占全村社会经济产值的85%。 二、立足村情抓规划。2005年以来,该村坚持以新村建设和旧村改造为契机,多次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经群众推荐,支部研究,成立新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全面负责旧改规划设计及工程建设。同时,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按照“观念超前化,人居现代化,环境整洁化,精神文明化”建设思路,制定村庄布点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和生产发展规划,逐年分步实施,为长远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以民为本抓质量。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该村村民住宅由新村建设领导小组牵头,坚持以民为本,始终做到“五个统一”,即统一规划设计,统一住房模式,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基础设施,统一监督施工”, 采取群众自愿申报、分户建设实施、稳步推进的办法,严把建设质量关口。止目前,全村改造5条街道,423户。2009年,在旧改的基础上,新开街道两条,41户新建户已全面启动开工,正在建设之中。 四、完善配套抓设施。在旧村改造中,坚持全面改造的原则,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共清理“三堆”及建筑垃圾126余处,拆除临街厕所213 座、旧门楼184个、土围墙3100米;新砌砖墙3500米,刷新墙面7400m2,墙体绘画4180m2,喷绘写真1040 m2,刷写标语195条,整修街道5条,修筑排水渠3600米,新建绿化平台4100 m2,栽植绿化树2000株,改灶80个,改厕120个,改圈293个,安装太阳能42户,电话入户239户,宽带入户28户。在此基础上,村两委会多方面筹集资金,先后投资152万元(其中:项目资金30万元,县上配套10万元,乡村投入50万元,村民自筹56万元,企业投入1万元,社会各界资助5万元)修建通村公路5.2公里,硬化村间道路8公里,修筑排水渠8000米,自来水引水入户560户,新建村委会办公场所7间144m2,并配套建设了办公设施、党员电教设备、科普文化阵地,新建村文化广场1000m2,图书室存书5000册,远程教育、宽带网安装完毕并投入使用。 |
湫坡头村 |
湫坡头村系湫坡头镇政府驻地。全村共9个村民小组,557户2269人。村“两委会”成员5名,党员32名。耕地面积3380亩,其中苹果面积1954亩(挂果面积1120亩)。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819元。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该村党支部、村委会紧紧围绕农村经济发展主题,全身心为群众解难题、谋福祉。一是抓产业,实施富民工程。苹果产业积极落实先进管理技术,年套袋在16800万只以上,果农收入504万余元。强力推动畜牧养殖。建成规模化百头猪舍4个,全村生猪存栏3162头,积极实施万头示范村项目,目前正筹建规范化百头猪舍50个。此外,建成湫坡头村源通盛祥獭兔养殖基地一个,獭兔存栏10000多只。二是抓搬迁,实施惠农工程。精心实施土窑洞搬迁工程。全村2008年涉及搬迁户8户,已搬迁6户。2009年涉及12户,已搬迁4户。同时,移民搬迁完成搬迁户56户289人,全村现有14户71人需要搬迁仍未搬迁。三是抓基础,实施民心工程。通村公路完成柏油、水泥路8.2公里,真正实现了把柏油(水泥)路修到了群众家门口。改造低压线路7.9千米,自来水入户343户。四是抓和谐,实施精神文明建设工程。以培育新农民为目标,狠抓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先后涌现出好公婆23名,好媳妇32名,十星级文明户211户。 |
旮旯子村 |
旮旯子村位于镇政府以西7公里处,4个村民小组,273户,1112口人,劳动力593个,总耕地面积2392亩,主导产业以苹果为主,其中挂果面积为680亩,2009年人均纯收入2130元。经济来源主要以外出务工、果园、牲畜养殖为主。 2008年全村修筑水泥路3.1公里。 |
看花宫村 |
看花宫村位于湫坡头镇政府东南约五公里处,全村共554户、2218口人,耕地面积3916亩,主导产业以苹果、烤烟为主,果园面积870亩,其中挂果面积790亩, 2009年栽植烤烟面积483亩。2008年人均纯收入3198元。该村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陕北公学)所在地。 现在,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潮,村上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已建成设计新颖、功能齐全、标准较高的群众新居50户,内设卫生间,安装了太阳能及淋浴器。休闲活动广场占地5280㎡,村两委会办公楼363.1㎡,内设两委会办公室、会议室、党员活动室、科技电教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室等。图书室配0书2370册。同时还修建了农家便民商店及医疗卫生室、标准化的公厕,安装了节能路灯、垃圾桶;通村公路5.91公里,其中:柏油路3.71公里、水泥路面2.2公里,该村内所有路面全部硬化;村医疗卫生室1个、医疗站2个。 在产业发展上:养殖业主要以养猪为主,同时发展其他养殖业。全村养猪10头以上20户,养鸡500只以上4户,养羊20只以上28户。种植业发展日光大棚2个667㎡。烤烟面积不断加大,烟水配套工程已投入使用,新建自动化烤烟房2座。新修雨水集中池1座,可对80亩果园实施灌溉。 村两委会成员由书记、主任、副主任、委员等7人组成。村上同时设有民主群众监督组织、纪检、科普、教育、卫生、安全、人口等组织机构,配套设施齐全。 |
门家村 |
门家村位于镇政府以东5公里处,全村共8个村民小组,530户,2020口人,耕地面积3690亩。该村以苹果、畜牧业为主导产业,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870元 门家村与坪坊村、椒村、芝村、太堡村、甘家店村、湫坡头村、旮旯子村、看花宫村、散集村、西洼村、北崖头村、车门村、罗家村、埝桥子村相邻。 |
散集村 |
散集村位于湫坡头镇政府以东7.5公里处,是湫坡头镇东大门。全村共二个自然村,402户,1665人,总耕地面积2018亩。2008年人均纯收入2762元。 |
西洼村 |
西洼村地处湫坡头镇以西2公里处。全村共有5个村民小组,分布于4个自然村,全村共355户,1378口人,总耕地面积2813亩,果园面积1750亩。主导产业以苹果、粮食为主。 村内设有完全小学一所,6个教学班,教职工9名。 村两委会拥有办公用房6间,配套设施齐全。两委会成员由书记、主任、委员、会计等5人组成。村级设有民主群众监督组织、纪检、科普、教育、卫生、安全、人口等组织机构,配套设施齐全。 |
北崖头村 |
北崖头村位于湫坡头镇政府东北约1.5公里处,全村由3个自然村(北崖头村、八王庄、留落村)组成,共10个村民小组。全村总户数461户,1786口人,总耕地面积3544.2亩。主导产业以苹果、烤烟为主。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877元。 |
车门村 |
车门村位于湫坡头镇政府驻地以北7.5公里处,全村共3个村民小组,人口899人,215户,耕地面积1591亩,其中果园面积779亩。2008年人均纯收入2829元。 |
罗家村 |
湫坡头镇罗家村位于镇政府以西5公里处,由罗家和苟家两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全村共有298户1244人,总耕地面积1177亩,2008年人均纯收入为2814元。 |
埝桥子村 |
埝桥子村地处镇政府以西5公里处,共5个村民小组,128户1380口人,耕地面积2316亩。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833元。 2012年,该村被确定为全县新农村建设新建示范村。新村总规划占地75亩,目前,已建成群众住宅34户,完成村两委会办公楼7间两层,便民超市2间,村级医疗卫生室2间建设任务,新建村级文化广场1500㎡,铺筑新村水泥路1060m,修筑道沿2120㎡、排水渠2120m,安装路灯、景观灯16盏,健身器材7套,绿化面积1000㎡,栽植各类绿化苗木800株。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