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陕西省 >>咸阳市 >> 旬邑县 >> 张洪镇 >> 庆丰村

庆丰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庆丰村谷歌卫星地图)


庆丰村简介

  庆丰村共有4个村民小组,315户1160人,耕地面积1825亩,果园面积1790亩,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310元,收入主要来源于果业、畜牧业,是2008年全县旧村改造重点村之一。近年来,该村共投资22万元,以村容村貌整治为切入点,以绿化、美化为重点,强化宣传,突出重点,全民动员,狠抓落实,使旧村面貌焕然一新。
   一、强化宣传,提高认识。村上利用广播宣讲、张贴标语、悬挂横幅等方式大力宣传实施旧村改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组织群众代表外出参观旧村改造示范村,今年共开展培训群众6次,受训提高了群众的认识,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全村旧改面积10700平方米,实施改灶改厕改圈23户,
   二、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村上聘请技术员和群众代表参与规划设计,广泛征求干部群众的意见及建议,修订完善村庄改造规划,力求做到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实用性,同时,结合村情民意,突出改造的特色性、品味性,使改造工作达到符合村情,富有特色的效果。
   三、严格标准,注重实效。镇村全力配合,统筹安排,将各项目标任务量化、细化,落实到个人。严格实施“三清七改六化”工程。(“三清”即清理门前“三堆”,清除占道屋棚,清除危漏房屋;“七改”即改水、改路、改电、改厕、改灶、改圈、改造土木结构的破旧房屋;“六化”即道路硬化、街道美化、庭院净化、村庄绿化、主导产业特色化,村风文明民主化。)累计清理“三堆”134处1623立方米,清理建筑垃圾518吨。拆除乱搭乱建的厕所42间,拆除土门楼44个,拆除土围墙360米,硬化道路2200米,修筑排水渠2600米,硬化道沿2600米,改厕30 个。整理架空线路2200米,刷新墙面10700平方米,刷写固定标语53条,制作喷绘1950平方米,绿化910平方米,栽植各类风景树木5140余株,修缮了村两委会办公室,建起了群众文化活动广场,使旧村面貌靓丽一新。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610429103 712000 -- 查看 庆丰村谷歌卫星地图

庆丰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庆丰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张洪村

  张洪镇张洪村共有229户、867口人,耕地1190亩,果园面积1182亩,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160元。今年,为了加快农民增收步伐,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村两委会在抓好果、畜、劳务产业的同时,重点建设日光温室大棚,发展设施农业,示范带动蔬菜产业发展。  

下皇楼村

  下皇楼村辖6 个村民小组,398户、1595 人,耕地面积2123亩,果园面积1977 亩,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240元。今年来该村以新村建设为载体,以改善人居环境为根本,带领群众加大投入,狠抓基础设施建设。    一、加大宣传,深入引导。年初,镇村及时召开干部、群众代表会议,对新村选址、户型设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研究讨论。按照镇村一体化的思路在镇区附近规划占地50亩的新村,并组织干部上门入户宣传政策,引导群众积极参与,为各项工作开好头、起好步奠定基础。    二、科学规划,提升档次。聘请县城建局专业技术人员   对村庄进行规划,将新村建设与老村改造同部署、同规划。远期规划建设住宅户74户、297口人,一期工程建设30户,计划完成8300平方米绿化任务;投资50万元建设村委会 平方米;建设3000平方米健身广场一个,配套座椅、雕塑、健身器材;建设文化站、卫生室各一个;安装废物箱30个,全面提升群众生活水平,加快文明化进程。    三、强化措施,合力新建。将建设任务层层分解到每位干部名下,实行领导包村、干部包户、工队包进度的工作机制。对建设情况进行不定期检查,督促,将建设进度纳入重点工作考核,与干部工资挂钩,兑现奖惩,极大地激发了干部工作热情。目前,该村建设前期准备工作全部到位,主体建设全面展开。  

新昌村

  新昌村位于张洪镇东部,彬旬路沿线,该村共3个村民小组,342户,1407人,耕地面积2344亩,其中果园面积2192亩,2008年人均纯收入2340元。主导产业苹果,养殖业。 新昌村与张洪村、下皇楼村、新丰村、鹏旗村、高坪村、府池村、庆丰村、屯庄村、北胡同村、高平村、中街村、坳子咀村、上皇楼村相邻。  

新丰村

  张洪镇新丰村地处旬邑县城进入张洪镇第一村,位于彬旬路沿线,该村辖3个村民小组,215户,950人,耕地面积1459亩,其中果园面积1368亩,2008年人均纯收入2310元。以苹果为主导产业,近年来大力发展苹果产业,是我镇优质苹果示范基地和果园管理示范点。 新丰村与张洪村、下皇楼村、新昌村、鹏旗村、高坪村、府池村、庆丰村、屯庄村、北胡同村、高平村、中街村、坳子咀村、上皇楼村相邻。  

鹏旗村

  鹏旗村位于县城以西20公里的中部塬区,紧邻306省道,是全国文明村、全省绿色生态示范村,省、市文明村,全省新农村建设十大红旗单位之一。全村共有274户,1067口人,耕地面积 1769亩,建成工艺苹果生产基地1621亩,从事工艺苹果加工销售的群众263户、1067人,2008年全村农民 人均纯收入3950元,其中工艺苹果加工销售收入3623元,占人均纯收入的91.5%。    2003年本村群众秦光明自发组织成立了光明精品工艺苹果有限公司,该公司集工艺苹果加工销售于一体,大力发展贴字工艺果。紧随时事政治、人文环境变化,贴字除了传统的“福、禄、寿、喜”和“恭喜发财”等内容外,增加了北京福娃、十二生肖、“健康奥运、绿色奥运”、“祝你健康”等内容,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极大的提高了苹果的附加值,推动了支柱产业的发展。2008年该公司生产贴字工艺苹果35吨,实现产值27万元。目前有263户群众加入该组织,组织内成员2008年人均纯收入突破4000元,高出其他群众300多元。    今后,该村计划紧扣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根本,坚持以工业化的理念抓农业,以兴产业的思维抓龙头。在果业发展上,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精”的发展观念,建成有机苹果基地1750亩,发展帖字苹果1500亩,示范发展牛奶苹果、SOD苹果、富硒苹果200亩,在提高苹果的内在质量和外观包装档次上下功夫,以提高苹果的附加值。引进培育加工企业,在果品产后处理、加工、贮藏、包装上狠下功夫,加强宣传,搞好营销,提高知名度,从而提高果品产后增值能力,力争到2010年使全村果业收入达到620万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20元。  

高坪村

  张洪镇高平村共4个村民小组,210户,854口人,耕地面积2050亩,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768元。今年以来,该村党支部、村委会把优化人居环境,建设文明富裕新农村当作工作重心,带领群众拓展思路、创新方法、锐意进取,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大大提升了农村文明化程度。    一、调优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坚持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引导群众大力发展苹果、畜牧、药材、劳务输出等主导产业,确立了农业科技示范户24户,建立了800亩绿色工艺苹果生产基地,发展畜牧养殖大户36户,建起220亩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通过典型示范带动,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    二、高点定位,建设新型农村。村上立足村情实际,着力于改善人居环境,迁滑坡地带群众60户,开通了5条新街,建成了规范统一、设计新颖、超前实用的楼房住宅11户、单元式平房58户。硬化油铺了入村路及主干街道2.15公里,铺筑街道道沿1890米,修筑排水渠1900米,架设用电线路2100米。完成投资380万元,使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三、强化措施,提升文明水平。通过召开群众会、办培训班、印发资料、制作标语、排演节目等方式,大力宣传文化、科技、法律、政策等法规知识,引导群众树立爱国守法、尊老爱幼、优生优育、保护环境等新型生活理念,并积极开展“文明生态村”、“十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绿色家庭”创建和“好媳妇”、“好公婆”、“好邻里”评选活动,利用农闲时间,组织群众开展篮球、乒乓球、拔河、象棋等文体活动、丰富了群众精神生活,极大地提升了农村文明水平。    四、完善机制,加强村容治理。村上制定了《村规民约双十条》、《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及考核办法》等规章制度,实行环境卫生挂牌管理,生活垃圾袋装化,定点堆放,集中拉运。分阶段评选“卫生示范户”,激励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按照“村在林中、林在村中”的建设标准,在主干街道栽植绿化树木1600余株,动员群众在房前屋后栽花种草,大搞庭院美化,建成花池84条,花园56个,使村容村貌焕发了生机。    五、加强管理,提高农民素质。村上以党员活动室、科技夜校、妇女学校为阵地,成立了村民议事会、民主理财小组,监理“两委会”工作,进一步完善了“一事一议”和村务、财务公开制度,有效保证了群众参政议政的民主权利。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目标,突出新农村、新农民、新气象,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教育,引导群众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掌握科技知识,全村受训人数达到3600多人次,80%的村民都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  

府池村

  张洪镇府池村辖3个村民小组,232户、908人,耕地1782亩,果园面积1581亩,是2009年全县生猪养殖示范村之一。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190元。为了调整产业结构,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府池村紧抓全县百万头生猪大县建设机遇,组织动员群众,科学规划、分步建设,标准化养殖、精细化管理。目前,全村共发展自繁自育生猪养殖场 2 个,百头以上育肥场10个,    府池村宫红卫生猪养殖场,始建于2005年,占地5.5亩,建筑面积722平方米,去年出栏猪400头,直接效益10多万元。现存栏140头(其中能繁母猪75头),预计到年底可出栏450头,直接经济效益15万元以上。今年计划建设600头商品代种猪场1个,占地21.9亩,采用正大模式建设,计划修建圈舍8幢,办公用房、饲料存贮加工室、防疫室、配种室、消毒室等10间。目前,该种猪场已全面完成圈舍建设,正在进行内部配套设施建设和设备安装。    该生猪养殖场的建设将会极大地拉动全村畜牧业的发展,为果业提质增效、群众收入增加,开辟了更加宽广的途径。  

庆丰村

  庆丰村共有4个村民小组,315户1160人,耕地面积1825亩,果园面积1790亩,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310元,收入主要来源于果业、畜牧业,是2008年全县旧村改造重点村之一。近年来,该村共投资22万元,以村容村貌整治为切入点,以绿化、美化为重点,强化宣传,突出重点,全民动员,狠抓落实,使旧村面貌焕然一新。    一、强化宣传,提高认识。村上利用广播宣讲、张贴标语、悬挂横幅等方式大力宣传实施旧村改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组织群众代表外出参观旧村改造示范村,今年共开展培训群众6次,受训提高了群众的认识,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全村旧改面积10700平方米,实施改灶改厕改圈23户,    二、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村上聘请技术员和群众代表参与规划设计,广泛征求干部群众的意见及建议,修订完善村庄改造规划,力求做到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实用性,同时,结合村情民意,突出改造的特色性、品味性,使改造工作达到符合村情,富有特色的效果。    三、严格标准,注重实效。镇村全力配合,统筹安排,将各项目标任务量化、细化,落实到个人。严格实施“三清七改六化”工程。(“三清”即清理门前“三堆”,清除占道屋棚,清除危漏房屋;“七改”即改水、改路、改电、改厕、改灶、改圈、改造土木结构的破旧房屋;“六化”即道路硬化、街道美化、庭院净化、村庄绿化、主导产业特色化,村风文明民主化。)累计清理“三堆”134处1623立方米,清理建筑垃圾518吨。拆除乱搭乱建的厕所42间,拆除土门楼44个,拆除土围墙360米,硬化道路2200米,修筑排水渠2600米,硬化道沿2600米,改厕30 个。整理架空线路2200米,刷新墙面10700平方米,刷写固定标语53条,制作喷绘1950平方米,绿化910平方米,栽植各类风景树木5140余株,修缮了村两委会办公室,建起了群众文化活动广场,使旧村面貌靓丽一新。  

屯庄村

  张洪镇屯庄村168 户、782口人,耕地面积1011亩,其中,果园面积975亩,是2009年全县确定的旧村改造示范村。今年以来,该村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目标,注重内涵,突出特色,全面启动,狠抓落实,使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一、抓规划,因村制宜。聘请咸阳市规划设计院专家对全村改造情况进行了规划设计,拟将本村规划建设成为富有古色古香气息,突出古朴、典雅、深邃、厚重的农家风味,充分体现朴讷、温厚而又爽直豪放的关中风情的新农村。在规划设计中,以绿化美化和完善公共设施为重点。在街道的改造、广场修建、户型改造上,重点保留渭北高原的农村气息,浓缩我县的农村风情,体现农村特征。    二、抓整洁,强化治理。以“三清七改六化” 为标准,(“三清”即清理门前“三堆”,清除占道屋棚,清除危漏房屋;“七改”即改水、改路、改电、改厕、改灶、改圈、改造土木结构的破旧房屋;“六化”即道路硬化、街道美化、庭院净化、村庄绿化、主导产业特色化,村风文明民主化。)不断加强村容村貌-,累计清理“三堆”34处623立方米,清理建筑垃圾120吨。拆除乱搭乱建的厕所4间,拆除土门楼7个,拆除土围墙110米;整理架空线路1000米;清理乱堆乱放柴草杂物30余处,拆除临时屋棚17个,刷新墙面320平方米。    三、抓发展,优化产业。按照产业化、标准化生产的要求,认真实施优果工程,在“名、优、精、特”和延长产业链条上下功夫。淘汰老化果园,培植示范果园,建成有机苹果基地770亩,推行四大关键技术,实施大改形300 亩,建立生态示范园820 亩,聘请县果业局技术人员现场指导,极大地提高了果农作务水平,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北胡同村

  张洪镇北胡同村位于镇区东北,北侧紧邻上皇楼,西侧为张洪村,处于彬旬公路中段,是张洪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商贸繁荣,经济发达,交通方便。全村辖2个村民小组,145户、613口人,耕地887亩,果园面积849亩。今年以来,该村积极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不断加大设施投入,着力提升群众素质,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依托优势,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依托位居306省道沿线、福银高速彬旬引线沿径而过和集镇的优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副食批发、餐饮娱乐等产业,建成沿街商住楼和群众住宅1200多间,新增商业门店130多户,新发展企业3家,各类个体工商户230余户。    二、加大投入,强力推进新村建设。聘请长安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技术人员规划新村。计划新增宅基地76户,新建住宅以一层为主,沿街为2层,采用连排式布局结构;拟紧邻村委会设置面积为135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广场1个,原国策院以南建1200平方米休闲娱乐广场1个,在新村北部新建面积约为8000平方米的农资广场1个。目前,已投资12万元,硬化了村委会院内;投资15万元,硬化人行道5000米;投资40万元,修筑排水渠2000米;投资65 万元,新修24米宽水泥路7630平方米;投资10万元,安装路灯20盏。    三、强化培训,提升群众综合素质。在群众中开展了行为规范教育、创卫知识教育、传统美德教育、实用技术培训3期,参训人数420人,通过培训教育,增强了群众的文明意识、城镇意识、创业意识,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高平村

  张洪镇高平村共4个村民小组,210户,854口人,耕地面积2050亩,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768元。今年以来,该村党支部、村委会把优化人居环境,建设文明富裕新农村当作工作重心,带领群众拓展思路、创新方法、锐意进取,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大大提升了农村文明化程度。    一、调优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坚持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引导群众大力发展苹果、畜牧、药材、劳务输出等主导产业,确立了农业科技示范户24户,建立了800亩绿色工艺苹果生产基地,发展畜牧养殖大户36户,建起220亩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通过典型示范带动,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    二、高点定位,建设新型农村。村上立足村情实际,着力于改善人居环境,迁滑坡地带群众60户,开通了5条新街,建成了规范统一、设计新颖、超前实用的楼房住宅11户、单元式平房58户。硬化油铺了入村路及主干街道2.15公里,铺筑街道道沿1890米,修筑排水渠1900米,架设用电线路2100米。完成投资380万元,使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三、强化措施,提升文明水平。通过召开群众会、办培训班、印发资料、制作标语、排演节目等方式,大力宣传文化、科技、法律、政策等法规知识,引导群众树立爱国守法、尊老爱幼、优生优育、保护环境等新型生活理念,并积极开展“文明生态村”、“十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绿色家庭”创建和“好媳妇”、“好公婆”、“好邻里”评选活动,利用农闲时间,组织群众开展篮球、乒乓球、拔河、象棋等文体活动、丰富了群众精神生活,极大地提升了农村文明水平。    四、完善机制,加强村容治理。村上制定了《村规民约双十条》、《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及考核办法》等规章制度,实行环境卫生挂牌管理,生活垃圾袋装化,定点堆放,集中拉运。分阶段评选“卫生示范户”,激励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按照“村在林中、林在村中”的建设标准,在主干街道栽植绿化树木1600余株,动员群众在房前屋后栽花种草,大搞庭院美化,建成花池84条,花园56个,使村容村貌焕发了生机。    五、加强管理,提高农民素质。村上以党员活动室、科技夜校、妇女学校为阵地,成立了村民议事会、民主理财小组,监理“两委会”工作,进一步完善了“一事一议”和村务、财务公开制度,有效保证了群众参政议政的民主权利。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目标,突出新农村、新农民、新气象,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教育,引导群众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掌握科技知识,全村受训人数达到3600多人次,80%的村民都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  

中街村

  中街村有3个村民小组,310户,1183口人,耕地面积1650亩,其中果园面积1160亩。今年以来,该村把公用设施建设作为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着力点,立足实际,带领群众开拓创新,奋力争先,大力实施“三大工程”,新村建设工作扎实推进。    一、实施绿化美化,改善人居环境。按照“村在林中建,人在绿中行”的思路,广泛发动群众,在村口修建了花园4个,绿化面积1200平方米,修建绿化带1700平方米,栽植各类风景树木9000余株,家家门前建起了花池,户户院内修起了花坛。同时,粉刷墙面1787平方米,喷绘写真450平方米,绘制墙画180平方米,刷写固定标语61条,街道建起了2个长8米、高4米的大型喷绘板面,使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二、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功能。投资12万元,建成集综合管理、党员教育、群众培训、科技推广、健康服务、警务便民为一体的村委会7间;投资20万元,建成村文化活动广场2250平方米,配备健身器材5套,娱乐器材10套;投资6.4万元,新修排水渠1400米;建公厕1所,安装垃圾箱20个,路灯10盏;建一站一栏一员1个,建污水池1个,建垃圾处理点1个;建室内卫生厕所37个,通有线电视5户,建设沼气池37口。    三、实施温暖工程,普及推广吊炕。采取统一规划、集中培训、上门指导、分户施工的方法,组织引导群众搭建“吊炕”,推进“温暖”工程。目前,全村搭建吊炕37铺,有效解决了新村群众的冬季取暖问题。  

坳子咀村

  坳子咀村共有2个村民小组,110户443人,耕地面积1085亩,果园面积1072亩,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780元,收入主要来源于果业、畜牧业,是2008年全县旧村改造重点村之一。近年来,该村共投资22万元,以村容村貌整治为切入点,以绿化、美化为重点,强化宣传,突出重点,全民动员,狠抓落实,使旧村面貌焕然一新。    一、强化宣传,提高认识。村上利用广播宣讲、张贴标语、悬挂横幅等方式大力宣传实施旧村改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组织群众代表外出参观旧村改造示范村,今年共开展培训群众6次,受训提高了群众的认识,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全村旧改面积10700平方米,实施改灶改厕改圈23户,    二、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村上聘请技术员和群众代表参与规划设计,广泛征求干部群众的意见及建议,修订完善村庄改造规划,力求做到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实用性,同时,结合村情民意,突出改造的特色性、品味性,使改造工作达到符合村情,富有特色的效果。    三、严格标准,注重实效。镇村全力配合,统筹安排,将各项目标任务量化、细化,落实到个人。严格实施“三清七改六化”工程。(“三清”即清理门前“三堆”,清除占道屋棚,清除危漏房屋;“七改”即改水、改路、改电、改厕、改灶、改圈、改造土木结构的破旧房屋;“六化”即道路硬化、街道美化、庭院净化、村庄绿化、主导产业特色化,村风文明民主化。)累计清理“三堆”134处1623立方米,清理建筑垃圾518吨。拆除乱搭乱建的厕所42间,拆除土门楼44个,拆除土围墙360米,硬化道路2200米,修筑排水渠2600米,硬化道沿2600米,改厕30 个。整理架空线路2200米,刷新墙面10700平方米,刷写固定标语53条,制作喷绘1950平方米,绿化910平方米,栽植各类风景树木5140余株,修缮了村两委会办公室,建起了群众文化活动广场,使旧村面貌靓丽一新。  

上皇楼村

  上皇楼村位于张洪镇政府以北1公里处,全村共6个村民小组,378户,1477口人,总耕地面积2100亩,2011年人均纯收入7250元。今年以来,该村坚持改旧建新并重,经济民生齐抓,上下一心,全民动员,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全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一、多方筹措资金,旧改建设取得新进展。今年以来,该村两委筹措资金600万元,先后拆除郑张路张洪十字危旧建筑围墙400米,瓦房17间,二层楼房一栋;新建八间两层村委会办公楼一栋,硬化广场院落600平方米,新建单体式独院民宅30户,新建22间三层商住楼一栋;开通了郑张路至气调库西围墙环城路,使该村形成了四纵一横的基本建设框架;安装路灯30盏,新栽中槐、冬青等绿化苗木3000枝,全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二、发展特色农业,农民收入实现新突破。坚持调优、调特、调强的原则,积极发展设施蔬菜、苹果、劳务输出三大主导产业,科学增加农民收入。截止目前,该村在新昌基地发展设施大棚15座,每个大棚年收益均在1.5万元左右,为群众增收发掘了新的产业支撑点;全村挂果面积2113亩,新建标准化苹果示范园7个,全年苹果套袋0.7亿只,苹果总产量 5282吨,总收入1690万元;全村外出务工人员400人。预计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到1万元。    三、加强素质教育,农村新风尚逐步形成。充分利用村内广播室、党员活动室、文化大院等活动平台,对村民进行科学文化培训及社会公德和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在群众中深入开展“八进农家活动”,评选出“十星级”文明户20户,“好媳妇” 10个,“好公婆”10个,颂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形成了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  


庆丰村特产大全




庆丰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