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村村地处土桥镇以南有三个村民小组,180户,740人,863亩耕地(其中果园420亩)。2008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
该村群众原来居住在沟坡沿线和胡同两旁,以窑洞为主,生产生活条件差,今年来,该村投资130万元对已搬迁到塬面的3条街道进行了旧村改造,共铺筑水泥路3条,柏油路1条2400米,修排水渠2800米,栽植各类绿化风景树木240棵,村容村貌较大改观。
去年,为了彻底解决群众困难,对仍居住在沟坡沿线有胡同两旁的群众进行搬迁,新开街道2条,新建群众住宅74户,入住群众360人。今年,并完成北胡同改造搬迁群众10户,新修排水渠200米,并完成其他基础设施。
一、统一规划科学布局
按照新村建设工作的具体要求,我村特请了技术专长人员进行了现场查看,现场规划做到了规划科学,布局合理,民宅设计方案新颖。
二、强化措施,确保质量。民生大计,质量首位。为了确保工程质量,村上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责任人,分头抓落实。
三、精心组织强化措施,在新村建设过程中,先为旧村改造,后为新村建设情况下,村两委会千方百计想办法,争取外部资金,用于村建设开支。并成立了以村支部书记为组长,村主任为副组长,其他支委为成员的王村村新村建设和旧村改造领导小组,在镇党委、政府正确指导下,经全村干部及村民不懈努力,使我村建设更加完美。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610429101 | 712000 | -- | 查看 王村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镇头村 |
镇头村地处土桥镇的东北部,全村共有5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279户,1215人,3771亩耕地(其中:果园面积1480亩),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021元。 近年来,我们抢抓全县土窑洞搬迁民生工程机遇,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中心村,中心村建设住宅160户。新建住户120户404人,其中享受土窑洞搬迁政策56户236人,建设5个大棚的500头生猪养殖场,3个冬暖式蔬菜大棚。修建村级活动场所7间两层和村医疗室、便民超市,修筑水泥路1900米,铺设自来水管道1200米,文化休闲广场2700平方米,栽植绿化树木1200株,建设花园6个,铺设人行道地砖2.7万平方米,安装景观石1座,路灯29盏,景观灯6盏,垃圾筒68个,健身器材6件,围树椅6个,大阳能120户,修建排水渠4200米,沼气池120户,吊炕136铺。 工作中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一突出特色抓规划。镇村两级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多次聘请市县专业技术人员现场勘察,充分论证,设计出标准高、功能齐全、样式新颖、整体布局合理的建设方案,结合中心村所在地,发挥优势,转变观念,由建设新农村转变为经营新农村,严格遵照“十年保先进,二十年不落后”的原则组织实施。二整合资金抓建设。采取县乡财政补助、部门和企业帮扶、村民自筹、施工单位垫资、联系贷款等方式,整合多种资金抓建设。目前,修建户投入资金426万元,基础设施投资210万元,其中企业和部门帮扶13万元,财政补助28万元,工队垫资128万元,以解决资金紧缺问题。三夯实责任抓质量。镇村成立新村建设领导班子,深入工地检查指导,同时邀请群众代表监理工程,对建筑材料、施工程序、工程质量层层把关,全程监督,确保各项质量严格达标。四健全机制抓管理。制定了新农村建设《卫生公约》、《文明公约》、《门前四包责任制》等8项制度,定期进行垃圾清理、卫生打扫、养护维修,建立健全了新农村长效管理机制。 |
小宁村 |
小宁村位于土桥街以北约三公里处的山坡地带。全村125户,498口人,耕地面积1670亩,公路至邻村地界,两个自然村为两个小组。 一组(小宁),全组73户,328口人,耕地面积1050亩,东至沟畔,西接底宜庄村,东北接新庄子村,北接丰泉村,西南接北沟村,西北近靠南坡村。 二组(拐沟),全组53户,170口人,耕地面积620亩;北接扬城子村,以东接镇头村,以南接北堡子村,以西直接沟畔。 村址东西,以北向南沟壑纵横,凹凸地形;北面临山,台阶式梯田,崎岖不平。纯属旱源地带,土地贫瘠;无水来源,靠天吃饭。全村人以农业为主,依靠种植粮作物,养殖也养家糊口。改革开放以来,风调雨顺,加之党的爱民、惜民政策深得人心,摘掉了苦度生涯的帽子,摆脱了穷途跋涉的岁月,基本走上了脱贫致富轨道。 |
王村村 |
王村村地处土桥镇以南有三个村民小组,180户,740人,863亩耕地(其中果园420亩)。2008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 该村群众原来居住在沟坡沿线和胡同两旁,以窑洞为主,生产生活条件差,今年来,该村投资130万元对已搬迁到塬面的3条街道进行了旧村改造,共铺筑水泥路3条,柏油路1条2400米,修排水渠2800米,栽植各类绿化风景树木240棵,村容村貌较大改观。 去年,为了彻底解决群众困难,对仍居住在沟坡沿线有胡同两旁的群众进行搬迁,新开街道2条,新建群众住宅74户,入住群众360人。今年,并完成北胡同改造搬迁群众10户,新修排水渠200米,并完成其他基础设施。 一、统一规划科学布局 按照新村建设工作的具体要求,我村特请了技术专长人员进行了现场查看,现场规划做到了规划科学,布局合理,民宅设计方案新颖。 二、强化措施,确保质量。民生大计,质量首位。为了确保工程质量,村上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责任人,分头抓落实。 三、精心组织强化措施,在新村建设过程中,先为旧村改造,后为新村建设情况下,村两委会千方百计想办法,争取外部资金,用于村建设开支。并成立了以村支部书记为组长,村主任为副组长,其他支委为成员的王村村新村建设和旧村改造领导小组,在镇党委、政府正确指导下,经全村干部及村民不懈努力,使我村建设更加完美。 |
屯庄村 |
屯庄村位于土桥镇的东南部,是旬邑县的南大门。全村共103户,417人,耕地面积1100亩,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251元。 屯庄村群众原来散居于沟边梁底,交通不便,群众用水用电十分困难。从2005年开始组织实施新村建设。现已建成新街2条,住宅84院,搬迁安置群众356人。在示范新村建设上,县、镇、村同力协作,广大群众顽强拼搏,已铺筑柏油路2条900米,修筑排水渠1800米,硬化道沿1800米,铺设饮水管道1600米,架设低压线路1000米,复垦土地131亩。安装欧式门窗挂件40套,外墙粉刷2500平方米。新建村委会办公室两层12间,6室1站设置全部到位。新修群众文化娱乐广场和休闲广场各一处,安装健身器材5件、广场座椅4个、果皮箱30个。建花园3个,栽植各类风景绿化树木2560棵,修建大型雕塑一处;自来水入户84户,新建沼气池69个,安装太阳能50个,建设卫生厕所50个,大大提高了群众的生活品位。目前,全村交通便利,环境舒适,初步建成了古老村庄与现代新村相得益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在推动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该村还狠抓新型产业发展。投资50万元新建羊舍40间,建设隔离室、贮藏室、防疫室等4间,购买莎能和关中奶山羊400只,通过集中饲养,分户管理,已初见效益,为农民增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 |
三王村 |
三王村位于211国道,全村93户,382口人,1160亩耕地,2008年人均纯收入1400元。 该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思路,借助扶贫连片开发的历史机遇,共完成投资680万元,新建群众住宅44户,铺筑水泥路1.6公里,修建排水渠3200米,铺设人形地砖6700平方米,建设村级活动场所5间,村级休闲广场1200平方米,花园5个,栽植绿化苗木1200棵,铺设人饮管道1200米,人均饮水入户82户,改造输电线路800米,建设生猪养殖厂1个,栽植苹果树500亩。 |
南坡村 |
南坡村位于土桥镇以北2.5公里处,全村有三个村民小组,152户584口人,劳务输出184人。2008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458元,是2009年全县旧村改造示范村之一。 该村立足新农村建设与旧村改造的实际情况,坚持“因地制宜,高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当建设新村与改造旧村有力结合,找准新建的着力点和旧村改选的突破点,走出了一条符合农村实际的新途径。新开街道1条800米,铺设水泥路1600米,道沿3200米,排水渠3200米。规划住户56户256口人。新建住宅56户,户均建筑面积116.5平方米,户均投资7.5万元。新建村委会7间240平方米,购置办公设施30件。新建广场2个430平方米,新建篮球场1个,安装景观灯4个,休闲座椅8件,健身器材6套。旧村改造上,全村改造土门楼60个,厕所60个,建吊炕68个。铺设人形地砖2400平方米,刷新墙面涂料1800平方米;安装果皮箱30个,路灯20盏。购买娱乐器材40件,完成全村自来水入户工作,入户率100%。写真喷绘350平方米,建科普宣传、村务公开栏各1个,绘制墙面、标语30多条,修建风景墙2400米,栽植风景树580棵,安装大型宣传牌1个,安装太阳能8个,电话宽带入户2户。 全村主导产业以苹果栽植、生猪养殖为主。共栽植苹果树180亩,建成存栏百头养猪场3个。2008年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572人,参合率95%以上。建有村级医疗站1间,配备乡医1名,常用医疗器械齐备。有村办小学1个,在校教师5名,学生118名。目前已建成了农家书屋,存书5000余册,年均集中培训农民5次,450人,建成文明户130户,村民议事制度进行正常,重大事项均由群众大会和群众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共召开议事会议5次,发展党员2名,村级“三务”坚持每月公开一次。 新村建设和旧村改造以来,全村累计投入资金212万元,县新农办补贴资金28.5万元,农民自筹150万元,八达留石村煤矿和土地局分别资助5万元和3万元。因村级集体收入较少,农村经济基础薄弱。 |
胡同同村 |
胡同同村位于土桥镇东南部,辖6个村民小组,364户,1576口人,3880亩耕地,其中果园面积1360亩,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274元。近年来,村两委会班子紧扣新农村建设工作主线,借助县委、县政府土窑洞搬迁项目的历史机遇,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建成了四条街道,140户群众住宅的新农村(其中土窑洞搬迁户47户),铺筑水泥路4条2.7公里,砌筑道沿4400米,铺设饮水管道2200米,人饮入户140户。 近年来,我们全力实施重点示范新农村建设工程,全力抓好了三个方面工作。一是以骨干产业支撑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苹果产业,2008年新栽果树500亩,果园总面积达到2000亩,实现人均1亩果目标。投资78万元,建成了占地20亩,5个规模养殖大棚,存栏500头的现代化养猪场一个;目前,购回产床8个,适繁种猪43头,公猪2头,走出了规模化的发展模式,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二是以基础设施推进新农村建设。投资230万元,新建6间两层村级活动场所和集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活动广场,架设输电线路1.2公里,建设花园7个,栽植绿化树木1620株,砌筑道沿2100米,覆盖排水渠2400米,刷新墙面3600平方米,安装太阳能140户,制作宣传栏2个。同时,新开街道2条,建设群众住宅60户。三是以生态文明提升新农村建设。村上共投资40多万元,统一规划,分户建设了养殖区,实现了人畜分离目标,新建沼气池140口,新建垃圾堆放点5个,改厕140个,安装垃圾筒60个,栽植各类绿化苗木6100棵.四是以村风文明优化新农村建设。大力开展“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好公婆”、“好媳妇”等评比和群众性体育比赛活动,建成村级科普宣传站、图书室、文体室、计划生育服务室,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以良好的村风,浓厚的民风优化新农村建设。 |
侯家村 |
侯家村地处土桥镇以南,共两个村民小组,142户,551人,634亩耕地(其中果园面积348亩)。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891元。 该村群众原来居住在沟坡沿线和胡同两旁,大多以窑洞为主,生产生活条件较差。近年来,该村投资260万元对已搬迁到塬面的14条街道进行了旧村改造,共铺筑水泥路15条计1960米,修排水渠3000米,砌筑道沿3000米,新建门楼9个,修临街围墙230米,刷新外墙涂料168平方米,栽植各类绿化风景树木340棵,村容村貌大为改观。去年,为了彻底解决群众困难,村上对仍然居住在沟边沿线的44户群众进行搬迁,新开街道3条,新建群众住宅44院,入住群众184人,铺筑水泥路1100米,新修排水渠2200米,今年,完成总投资80余万元,新建广场1个,新修水泥路600米,排水渠900米,绿化480平方米,安装路灯20盏.在抓好基础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镇村两级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共投资30多万元,新建沼气池68个,改厕96个,建成垃圾堆放点3个,安装垃圾筒32个,栽植种类绿化苗木5800棵. 一、统一规划,科学布局。按照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具体要求,我们邀请了县城建局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现场查看,现场规划,做到了规划科学,布局合理,民宅设计方案新颖。 二、强化措施,确保质量。民生大计,质量第一。为了确保工程质量,村上制定了三统一,二包段,一管理(即: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施工;主要干部包主段,其他干部包副段;确定专人监督管理)的办法,明确了分工,夯实了责任。 三、精心组织,强力实施。近年来,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在没有任何项目支撑的情况下,村两委会班子积极出动,争项目跑资金,并成立了以村支部书记为组长,村主任为副组长,其他支委为成员的侯家新村建设领导小组,明确分工,压实担子,确保新农村建设任务按期完成。 |
丰泉村 |
丰泉村地处土桥镇政府以北3公里处,是一个山区与塬面相结合的村庄,全村共2个村民小组,115户420口人,耕地面积1100亩,2008年人均纯收入1290元,农村产业有小麦、玉米、苹果、畜牧、劳务输出,其中粮果面积670亩,果树面积152亩,劳务输出167人。 在全国大扶贫促进大发展的强力推动下,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村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全面推进”的原则,2007年新建42户,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2008年争取“连片开发,整村推进”扶贫项目,新建39户,建筑面积3900多平方。硬化村内道路0.8公里,自来水入户81户,建成吊炕20个,栽植绿化树木1125棵。新建村委会办公室5间,140平方米,卫生厕所1间28平方米,休闲广场1200平方米,配备健身器材4件,新建篮球场1个,安装路灯4个,新建广场花园6个,全村参加农村合疗420人,全村有文明户80户,村民议事8次,坚持每月召开一次党员学习会,发展党员2名,推荐4名优秀青年为入党积极分子。 |
东尧村 |
东尧村位于土桥镇政府以北4公里处,全村360户,1461口人,主导产业以种植苹果及劳务输出为主,全村耕地面积2325亩,其中:粮食面积1327亩,经济作物200亩,苹果798亩。劳务输出280人,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835元。 新农村建设以来,该村立足村情,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共计搬迁群众122户488人,建成群众住宅122户,户均投资5.8万元;硬化村间道路4800米,通村公路2000米,栽植各种绿化树木1560棵,新建村委会办公用房五间140平方米,村委会广场1处2000平方米,安装活动器材8套。建成村级图书室1个,藏书2000册,有村办小学一所,教师10人,学生150名,见有医疗站1个,配有医疗保健器械,今年参加合疗群众1388人,参合率95%。改厕40处,建沼气池38座,自来水入户率达100%以上,创建卫生文明户210户。村上每季度举办一次农民培训会,培训人员280多名,村上通过“一事一议”和“三民主”制度讨论决定各项重大事务,做到党务、村务、财务每月定期公开。坚持每月召开一次党员学习会,积极发展党员和推荐优秀青年为入党积极分子,共发展党员4名,纳新入党积极分子6名。 新农村建设以来,争取国 |
东曹村 |
一、基本情况: 该村三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267户,1003人,耕地面积1963(2007年复垦老庄基新增156亩)。劳力670人,2008年人均纯收入3305元。 二、示范村建设情况: 2008年至2009年新建户38户,165人,统一规划街道7条,排水渠720米,绿化带720米,垃圾桶30个。广场硬化面积200平方米,绿化面积60平方米,健身器材5套。红叶李2000株,中槐树3050棵,翁柏树2000株。 三、其他基本情况: 全村主导产业苹果915.6亩,杂果104亩,花椒200亩。主导产业收入总计29万元。全村共建沼气地75个,改灶、改厕、改圈共计155户,自来水入户率90%,安装太阳能30个。电话宽带3户,村级小学教师5名。学生61人。本村09年参加合疗1094人,培训农民次数1次,800人,新建文明户120户,村民议事11次,新发展党员3名,村务公开5次,村级医疗站1所,医务人员1名,各种医疗设备齐全,新村建设庄基审批229户。 |
底宜庄村 |
底宜庄村位于土桥镇政府以北1.5公里处,全村147户,576人,主导产业以种苹果及劳务输出为主,全村耕地面积1200亩,其中:粮食面积460亩,经济作物210亩,苹果450亩。劳务输出125人,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160元。 自2006年实施新农村建设工作以来,该村立足村情,科学规划,适度超前,共搬迁移民61户,258人。每户建成砖混新房110平方米,平均投资5.8万元。 全村硬化村间道路1620米,同村道路1300米,栽植各种绿化树木1560棵,新建村委会办公用房五间140平方米,活动广场2处,共计1500平方米,配备各种活动器材10套。村上建有医疗站1个,配备医疗保健器械,20089年群村参加合疗群众564人。 该村2008年被评为省级卫生村。累计改厕、改灶53处,建沼气池38座,吊炕51个,自来水入户率达95%以上,创建卫生文明户103户。在文化教育、科学致富等方面,村上每季度办一次农民培训学习会,培训人员达150多名,每半年召开一次村民议事会,通过“一事一议”和“三民主”的办法,讨论决定各项事务。党务、村务、财务每月定期公开。每月召开一次党员学习会,积极发展党员和推荐优秀青年为入党积极分子。 新农村建设以来,争取国家投资资金81万元,村上自筹资金15万元,主要用于基础建设和公共事业。村上年收入3万元。 |
程王村 |
一、基本情况: 该村两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207户,855人,耕地面积1603亩(2008年复垦老庄基新增124亩)。劳力514人,2008年人均纯收入3164元。 二、示范村建设情况 2008年新建户43户,统一规划东西街道3条,南北街道2条,排水渠500米,绿化带400米,铺筑花砖500平方米。安装路灯10盏,垃圾筒14个。广场硬化面积1100平方米,绿化面积900平方米,广场灯6盏,垃圾筒14个,休闲坐椅6套,圆桌2套,健身器材6个。龙爪槐树200棵,小黄杨1000棵。 三、2006年旧村改造 铺筑村间水泥路13条,总长2000米,修排水渠3800米,绿化植树700棵。书写标语20条。 四、村委会阵地建设 建筑面积150平方米(7间),会议室3间(内有会议桌),支部村委会办公室1间(内有档案柜、办公桌)。读书室1间(内有书柜4个、读书1470册、读书桌4台)。计划生育办公室一间。 五、其它基本情况 全村主导产业苹果714亩,花椒854亩,2008年新建大棚4个。主导产业收入总计35万元。全村共建沼气池55个改灶(170个)、改厕(100座),改圈(60个),新建吊炕37铺,自来水入户率100%。电话宽带入户2户,村级小学教师14名,学生218名。全村09年参加合疗人数820人,培训农民次数5次,800人,新建文明户32户,村民议事3次,新发展党员5名,村务公开4次。村级医疗站1所,医务人员2名,各种医疗设备齐全,新村建设庄基审批户30户。 |
北家坊村 |
北家坊村简介 土桥镇北家坊村位于土桥镇西北3公里处,全村397户,1595人,劳务输出328人,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919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6万元,村级累计债务16.5万元。是2008年全县旧改一般村之一。 村上主导产业主要是以粮食作物和苹果为主,粮食面积3215亩,苹果面积1135亩,主要品种以富士系列为主,其中挂果面积697.4亩,苹果产业年收入209.2万元,占全村经济收入的38%。 新农村建设以来,新开街道6条,新建群众新居132户,户均投资6.5万元,总计投资858万元,建成砖混结构平房792间,建筑面积15840平方米,改厕20户,建吊炕12个,自来水入户337户,入户率85%,完成通村公路3.7公里,村间硬化道路1公里。村庄绿化主要以高杆黄洋及红叶李为主,栽植高杆黄洋2000株,红叶李1200株,中槐1500株。审批庄基150户,电话宽带入户5户。有村办完小1所,教师12名,在校学生203名。参加合疗人数1517人,培训农民5次,培训人数1215人,文明户152户,村民议事次数4次。新发展党员3名,村务公开5次。积极实施老庄基复垦项目,争取项目资金99.6万元,累计复垦土地465亩,其中2007年复垦老庄基220亩,2009年复垦老庄基245亩。争取低压线路改造项目资金81.2万元,其中国家投资68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3.2万元,完成低压线路改造8.2公里。群众自筹资金9万元,完成新村路基处理1公里。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