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青海省 >>海西州 >> 格尔木市 >> 郭勒木德镇 >> 中村村

中村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中村村谷歌卫星地图)


中村村简介

  中村位于格尔木市西郊,东面紧邻小岛村,北靠阿拉尔、秀沟草原,西与西村为邻。中村东距镇政府1公里。格芒公路交通十分便利。
  中村东西长约6公里,南北宽约4.2公里。总面积25.2平方公里。中村大部分属盐碱阶地,村域地势平坦,平均海拔3800米。
  气候
  中村气候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具有寒长署短、多风少雨、昼夜温差大、蒸发量大等特征。村域内多年年均气温4.3度,极端最低气温-20度,极端最高气温27度,农作物生长期为210天。历年平均降水量41.2mm,日照时数3252.4小时,无霜期150天。大田作物一年一熟。
  社会经济状况
  一、人口
  中村共有6个社,881户,3281人,有劳动力1000人。常年外出务工人员500人,农闲外出务短工400人。
  二、土地资源
  全村土地总面积37800亩。耕地面积2860亩,均为水浇地,林地面积2080.8亩,森林覆盖度5.5%。村庄占地1925亩,通村外道路占地90亩,人均耕地面积1.15亩,未利用土地面积30719.2亩。
  土质以粘土为主,土层较厚,肥力中等,土壤有机质含量在0.0032%左右,适宜小麦、油菜、青稞等农作物的种植。
  三、农作物种植比列和农产品产量
  总耕地面积2860亩,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700亩,粮食总产280吨,单产400公斤;油料作物面积20亩,油料总产4.3吨,油料单产215公斤;其它作物种植面积2082.7亩,其中,露地蔬菜种植面积57.3亩,蔬菜总产量达到184.2吨,产值约占农业总产值的23.5%。现有林地面积2080.8亩,其中:林灌面积1080亩;人均粮食产量85.34公斤,人均口粮85.34公斤,人均油料产量1.31公斤。
  四、畜牧业生产概况
  全村26.8%以上的农户均从事畜禽养殖,农村养殖方式主要为仔猪肥育出售,现有牲畜头数4500头(只)。2005年年末存栏猪300头,出栏250头,养鸡19860只;近年来,奶牛养殖和牛羊育肥也在中村村得到了发展,2005年全村奶牛养殖196户,饲养奶牛535头,年产牛奶约1300吨;养养3965只,短期育肥羊出栏1300只;目前全村猪、牛、羊饲养规模达到10头以上的农户已发展到70户。年出栏牲畜300头,年出栏率43%;年产肉类60吨。畜牧业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77.84%左右。
  中村村畜牧业在农业中占重要地位,但由于是每家每户的小农经济,无法形成规模效益,制约了中村村养殖产业的发展,况且村内养猪、养牛同时也形成了人畜杂居的格局,对村庄环境、人畜健康均有严重影响。
  五、生产总产值与人均收入
  2005年,全村生产总产值为1259.83万元,其中第一产业为290.6万元,占23.07%:第二产业293.2万元,占23.27%:第三产业374.88万元,占29.76%。全村人均总产值与全镇平均水平基本相当。农民人均收入为3839.77元。全村尚有贫困户192户826人。
  规划原则和目标
  2009年—2010年,中村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具体目标是:
  ——发展高效、特色、绿色的现代农业,初步形成产业化格局。
  ——新增的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达到12年以上,家庭主要劳动力掌握一到二门实用技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50%以上,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户占全村总户数的80%以上;
  ——初步组建蔬菜种植营销协会和农畜产品营销协会,培育农民经济人队伍,联系农户与市场;
  ——农产品加工率普遍提高,2010年,各主要农产品加工处理率是:油菜60%;蔬菜60%;小麦80%;
  ——农产品商品率普遍提高,2010年,各主要产品商品化率是:油料40%;蔬菜40%;生猪60%;羊67%;
  ——2010年,农业实用技术入户率达到80%以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贡献率均达到80%以上,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9%。
  ——砖混、砖木结构的住房占总户数的89%以上,人均19平方米以上,农户按规划建设的住宅比例占80%以上,设施基本配套,庭院绿化、美化、净化;
  ——全村通负荷饮用水标准的自来水,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0%;
  ——到2010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率达到80%;绿化覆盖率达到92%;
  ——通过阳光工程、农民科技示范入户工程等,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2000人次,培训科技示范户600户。
  ——农村特色文化初具规模,培育发展一定数量的“文化中心户”、“科技示范户”。有集宣传法规教育、报刊图书阅览、广播电教、科技推广、民间文化艺术展、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一体综合性的宣传文化站。村有活动健身场所,有幼儿园、广播室。
  ——在校学生的人均建筑面积达19平方米;
  ——达到“平安村”和市级“文明村”标准;“十星级文明户”占总户数的80%以上;“文明新用户”占总户数的70%以上;
  ——村里各项规章制度健全,落实到位。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村民满意率达98%以上,老有所养,幼有所教,病有所医。老年活动室、幼儿园、医务所等公益设施完善率达97%;
  ——各类基层组织健全,并积极发挥作用。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632801100 817000 -- 查看 中村村谷歌卫星地图

中村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中村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盐桥村

  一、基本情况   盐桥村隶属于郭勒木德镇,位于格尔木市北海路以北215国道以东区域,西靠敦格公路东邻鱼水河,是郭镇在我市近郊区的一个中等行政村,为城乡结合部地区。盐桥村的现状人口为2517人,584户。占地总面积222.公顷(3332.18亩),总耕地面积1266亩,人均0.43亩。2005年总产值:728.9万元,此外,在收入部分中农牧业收入218.9万元,劳务收入510万元元,人均收入2900元。居住房屋有砖木结构建筑14840㎡,土木结构建筑16220㎡,人均居住面积17.19㎡。全村现有农用机械:汽车13辆;拖拉机168辆;推土机5台;其它19辆,户均0.46辆。家用电器:电冰箱普及率1.2%;电视机普及率9%;洗衣机普及率3%。通讯:电话普及率2%;手机普及率7.1%。   主要问题   盐桥村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形成,现有村民主要由海东农业地区较为贫困的脑山地区迁移而来,人员构成比较复杂,经济条件差。村庄西靠215国道,东临渔水河,地形成带状,土地的开发潜力有限,耕地较少,现状中村庄的部分用地处于我市格尔木河流域湿地鱼水河生态公园范围内。虽然近几年,镇政府已经对土地实行了严格的控制,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当时在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等一系列客观原因,造成盐桥村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布局混乱,违法占用土地的现象比较严重。现状584户居民中,有174户为流动人口,约有240多户居住在鱼水河河滩内,这也是今后影响盐桥村规划建设实施的一大主要难题。   2.缺少配套的公共设施。无小学和文化活动室、医疗站等公共设施,只是在靠近敦格公路路边上有一些商业服务网点。   3、缺少必要的基础设施。缺乏布局合理的道路网,所以由敦格公路(215国道)引入村庄的给水管网、电力管线在村内的布置也较混乱,导致村民的饮水和生活用电条件较差,其它的市政管线也无法进行建设实施(如广电宽带网、电信管线的建设)。   4、土地利用率低,耕地严重不足。   5、户均占地面积过大,居住环境差。   6、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创收来源少。   盐桥村占有十分优越的地理位置,因其处于城市的城乡结合部而且毗邻敦格公路东侧,交通便利,很多村民利用农闲之余到市区务工,每年从事第三产业所得收入要远高于农牧业收入。   规划原则和目标   (1)、坚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以满足农民需要为前提的原则。   (2)、坚持节约土地、合理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原则。   (3)、坚持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逐步将鱼水河河滩内的居民搬迁到规划建设用地区内,恢复生态湿地。   (4)、坚持近期建设与远期建设相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5)、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努力营造一个环境优美、布局合理、亲近自然、生活舒适的现代化农民新区。   

中村村

  中村位于格尔木市西郊,东面紧邻小岛村,北靠阿拉尔、秀沟草原,西与西村为邻。中村东距镇政府1公里。格芒公路交通十分便利。   中村东西长约6公里,南北宽约4.2公里。总面积25.2平方公里。中村大部分属盐碱阶地,村域地势平坦,平均海拔3800米。   气候   中村气候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具有寒长署短、多风少雨、昼夜温差大、蒸发量大等特征。村域内多年年均气温4.3度,极端最低气温-20度,极端最高气温27度,农作物生长期为210天。历年平均降水量41.2mm,日照时数3252.4小时,无霜期150天。大田作物一年一熟。   社会经济状况   一、人口   中村共有6个社,881户,3281人,有劳动力1000人。常年外出务工人员500人,农闲外出务短工400人。   二、土地资源   全村土地总面积37800亩。耕地面积2860亩,均为水浇地,林地面积2080.8亩,森林覆盖度5.5%。村庄占地1925亩,通村外道路占地90亩,人均耕地面积1.15亩,未利用土地面积30719.2亩。   土质以粘土为主,土层较厚,肥力中等,土壤有机质含量在0.0032%左右,适宜小麦、油菜、青稞等农作物的种植。   三、农作物种植比列和农产品产量   总耕地面积2860亩,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700亩,粮食总产280吨,单产400公斤;油料作物面积20亩,油料总产4.3吨,油料单产215公斤;其它作物种植面积2082.7亩,其中,露地蔬菜种植面积57.3亩,蔬菜总产量达到184.2吨,产值约占农业总产值的23.5%。现有林地面积2080.8亩,其中:林灌面积1080亩;人均粮食产量85.34公斤,人均口粮85.34公斤,人均油料产量1.31公斤。   四、畜牧业生产概况   全村26.8%以上的农户均从事畜禽养殖,农村养殖方式主要为仔猪肥育出售,现有牲畜头数4500头(只)。2005年年末存栏猪300头,出栏250头,养鸡19860只;近年来,奶牛养殖和牛羊育肥也在中村村得到了发展,2005年全村奶牛养殖196户,饲养奶牛535头,年产牛奶约1300吨;养养3965只,短期育肥羊出栏1300只;目前全村猪、牛、羊饲养规模达到10头以上的农户已发展到70户。年出栏牲畜300头,年出栏率43%;年产肉类60吨。畜牧业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77.84%左右。   中村村畜牧业在农业中占重要地位,但由于是每家每户的小农经济,无法形成规模效益,制约了中村村养殖产业的发展,况且村内养猪、养牛同时也形成了人畜杂居的格局,对村庄环境、人畜健康均有严重影响。   五、生产总产值与人均收入   2005年,全村生产总产值为1259.83万元,其中第一产业为290.6万元,占23.07%:第二产业293.2万元,占23.27%:第三产业374.88万元,占29.76%。全村人均总产值与全镇平均水平基本相当。农民人均收入为3839.77元。全村尚有贫困户192户826人。   规划原则和目标   2009年—2010年,中村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具体目标是:   ——发展高效、特色、绿色的现代农业,初步形成产业化格局。   ——新增的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达到12年以上,家庭主要劳动力掌握一到二门实用技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50%以上,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户占全村总户数的80%以上;   ——初步组建蔬菜种植营销协会和农畜产品营销协会,培育农民经济人队伍,联系农户与市场;   ——农产品加工率普遍提高,2010年,各主要农产品加工处理率是:油菜60%;蔬菜60%;小麦80%;   ——农产品商品率普遍提高,2010年,各主要产品商品化率是:油料40%;蔬菜40%;生猪60%;羊67%;   ——2010年,农业实用技术入户率达到80%以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贡献率均达到80%以上,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9%。   ——砖混、砖木结构的住房占总户数的89%以上,人均19平方米以上,农户按规划建设的住宅比例占80%以上,设施基本配套,庭院绿化、美化、净化;   ——全村通负荷饮用水标准的自来水,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0%;   ——到2010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率达到80%;绿化覆盖率达到92%;   ——通过阳光工程、农民科技示范入户工程等,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2000人次,培训科技示范户600户。   ——农村特色文化初具规模,培育发展一定数量的“文化中心户”、“科技示范户”。有集宣传法规教育、报刊图书阅览、广播电教、科技推广、民间文化艺术展、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一体综合性的宣传文化站。村有活动健身场所,有幼儿园、广播室。   ——在校学生的人均建筑面积达19平方米;   ——达到“平安村”和市级“文明村”标准;“十星级文明户”占总户数的80%以上;“文明新用户”占总户数的70%以上;   ——村里各项规章制度健全,落实到位。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村民满意率达98%以上,老有所养,幼有所教,病有所医。老年活动室、幼儿园、医务所等公益设施完善率达97%;   ——各类基层组织健全,并积极发挥作用。   


中村村特产大全




中村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