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云南省 >>保山 >> 隆阳区 >> 杨柳白族彝族乡

杨柳白族彝族乡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杨柳白族彝族乡谷歌卫星地图)


杨柳白族彝族乡简介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3.5万人 492平方公里 530502209 678000 0875 查看 杨柳白族彝族乡谷歌卫星地图

杨柳白族彝族乡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杨柳白族彝族乡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兰城街道

   兰城街道位于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城区南部,2005年11月成立,辖区面积31平方公里,有龙 街道全貌泉、马里、兰城、升阳、王官、汉营、沙河7个社区100多个居民小区(组)。有16个党支部93个党小组1373名党员,街道有76名干部职工。2006年末常住人口78106人,户籍人口63296人,其中:农业人口13990人,非农业人口49279人。辖区学校26所,其中:大中专学校4所,初中1所,完全中学2所,小学15所,幼儿园4所。驻辖区党政机关31个,医院4个,金融单位29个,事业单位12个,内资企业(国有、集体)109个,私营企业199个,个体工商户3000多个。兰城街道成立两年来,党工委、办事处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终始坚持“抓班子,带队伍,转作风,强能力,保稳定,促和谐,创思路,谋发展”,以“加强社区建设,经营城市经济,拓展社区服务,构建和谐兰城”为总体发展思路,把社会稳定、城市建设、社区建设、经济发展确定为主要工作,通过全体上下的共同努力,呈现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势态。   -   经济发展   2006年各项经济指标综合考核位居全区18个乡镇(街道)第三名,完成地区生产总值(现价)31194万元,人 种植业均地区生产总值4867元,完成工业总产值41470万元,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0312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55万元,实现财政总收入3915万元,人均纯收入215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68元。截止目前,2007年各项事业稳步发展,各项考核指标完成情况较好。全街道2006年经济总收入41778.4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56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451.23万元,占总收入的3.5%;畜牧业收入981.56万元,占总收入的2.3%(其中,年内出栏肉猪12155头,肉牛82头,肉羊630头);渔业收入84.46万元,占总收入的0.2%;林业收入56.06万元,占总收入的0.1%;第二、三产业收入39205万元,占总收入的94%;农民收入以二、三产业为主。全街道外出务工收入832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3860人,到省外务工103人。2006年全组外出打工216人,创收2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3600元。街道居民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广大失地农民转变了生产生活方式,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得到加快,甜柿种植面积达106亩,2010年年创产值40万元。利用城郊结合部及辖区水库的优势,培植休闲农家乐,促进失地居民自主创业增收。   -   基础设施   街道根据新农村建设“缺什么、建什么”的工作思路,立足实际,着眼长远,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开展新农村建 社区设。截止3月31日,已投资120.048万元,其中:隆阳区补助19.95万元,办事处筹资10.5万元, 居民自筹投工投劳折资89.598万元,超额完成了工程量。主要实施了村庄主干道硬化3838㎡,次干道、岔道硬化4088.9㎡,其中居民出资开挖土方3890m3,平整路基6100㎡,砌挡墙3580m3;架设宣传牌;主干道两侧墙体粉刷、翻新、刮乳胶3866.79㎡;新建垃圾池两个;新建公共厕所两个;大树周围修缮30㎡;修砌7个花台及1个休闲小园;水库大坝砌台阶105台,大坝绿化及公共绿化4463.45㎡;架设路灯14盏。积极提前搞好文化大院建设,目前该工程正在施工中。通过实施新农村建设,该小组已呈现出饮水安全、道路硬化、环境优美、乡风文明、治安稳定、管理民主、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广大居民的积极性更加高涨。公共事业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保障体系得到完善,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进一步完善了居民自治组织,更加健全了基层民主法制,使新农村建设真正成为一项惠民利民的民心工程。[1]  

永昌街道

   永昌街道于2005年11月28日成立。永昌街道下辖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和7个村民委员会,128个 村(居)民小组,辖区面积52平方公里,森林覆盖面积达44480亩,截止2005年末,总耕地面积有13546亩,有常驻人口91687 人,户籍人口78664人,其中男性38758人,女性25781人,农业人口8759户34377人;全街道有劳动力19799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金1803户3633人;有农村贫困户402户1306人。   -   农村经济   2005年,永昌街道实现(现价)生产总值16336万元,其中:第一产业4545万元,第二产业2762万元,第三产业9029万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8:17:55,人均生产总值为3159元(全区为5787元)。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092万元,工业总产值12584万元,工业增加值1871万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3755万元,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3012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231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9079元。   全年粮食总产量达9321吨,年末生猪存栏19868头,肥猪出栏30032头,畜禽肉类总产量2733吨。   -   基础设施   辖区内现有小学16所幼儿园1所(街道办事处直接管辖),在校学生6060人,教职工332人。   永昌街道白塔社区位于隆阳区北部,有1700多户,6300多人。长期以来,人畜饮用水作为白塔社区的首要问题,对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制约着社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因为缺少水源,白塔社区群众的饮用水基本是靠传统的吊井来解决,不仅不方便而且水量小、易滋生细菌,每逢雨季井水就混浊不堪,无法饮用。这一切,被街道办事处和社区的领导干部看在眼里,但因为水源问题,一直没能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借着学习科学发展观的东风,领导干部们多次深入村组调研,将调研的情况及时互相反馈,集思广益,最终确定了建设白塔社区人畜饮用水工程的方案,在取得区委、政府的支持后,整个工程便在群众们的期盼中开工了。   白塔社区人畜饮水工程经过公开招投标,于9月初正式开工建设,预计10月底能够完全竣工。本次人畜饮水项目工程涉及村民850户,3400余人,大牲畜195头。工程拟建设3m3取水池2个、建设500m3调节池1个,架设输水主管DN100热镀锌管7621m;架设配水管DN150热镀锌管30m、架设配水管DN100热镀锌管1830m;架设白塔社区4个村的入户管。该工程预算总投资125.41万元。待项目完工可实现日供水量243.65立方米,年用水量12.23万立方米,将彻底解决困扰白塔社区人民群众多年的人畜饮水问题。[1]  

河图街道

  河图镇位于保山坝中心,地处哀牢山西麓,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是哀牢先民繁衍生息的地方,也是哀牢古国首邑所在地,沙壹“触木感孕”这个美丽的“九隆神话”传说,就发生哀牢山下,至今仍为当地人所津津乐道。辖区介于东经 98°44——99°28,北纬24°46——25°29之间。东于瓦渡乡接壤,南与汉庄镇相连,西与永昌镇汉庄镇交界,北与板桥镇、金鸡乡相邻,东西长27.8公里,南北宽6.25公里,总面积164.35平方公里。计税耕地面积3.2万亩,其中旱地0.75万亩,水田2.45万亩,人均耕地0.35亩。镇政府所在地——河村与保山城相距5公里。辖区与城接壤,320国道、东河西埂和大保高速公路由北向南穿境而过;镇北柳上路,镇中下河路、田坝路、镇南红花路直通320国道。道路四通八达,农田肥沃,一马平川,被誉为保山坝的“火腿心”。勤劳的河图人民勤于农耕,吃苦耐劳,技术成熟,粮食亩产上吨,是隆阳区的产粮大镇和粮种基地,曾有“保山粮仓”之美称,在“以粮为纲”的年代,为保山的粮食生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河图镇地势东西高、南北低,地形似上弦月。西部最高处是长岭岗办事处白家山的插旗脑子,海拔3061公里,东部最高处是哀牢山北麓之魏家山,海拔2237公里。东西两山约占全镇面积的一半,其余载平坝。最低处是三家村西边的黑龙潭,海拔1641.9公里。全镇地处亚热带西南季风气候,日照时数为2352小时,年平均气温15.6℃,无霜期204天,年降雨量在970-1290毫米,6-10月降雨量约占全年降雨量的80%。境内山区属红山土,适合森林生长,部分缓坡地带适合种植玉米、小麦和烤烟;坝区土地肥沃,属沙土、鸡粪土,西山脚属白胶泥土,适合种植多种植物,主产水稻、小麦、豆类和蔬菜,低洼地段适合种藕养鱼。.  

永盛街道

  从汉庄镇划出龙潭、团山、大堡子、小堡子、杨官、方官等6个村委会,从辛街乡划出盛家、陶孔、大栗树等3个村委会,从西邑乡划出王海、大湾、羊邑等3个村委会,新设立永盛街道,街道办事处驻大堡子社区青阳路12号。   

九隆街道

  报经市委政府同意,决定把原永昌、兰城2街道调整划分为永昌、九隆、兰城、青华4个街道,并下发了《关于同意调整隆阳区永昌和兰城街道行政区域析置九隆和青华街道的批复》。从根本上解决了原街道规模设置大、辖区居民多、管理任务重、服务不到位等突出问题。调整成4个街道后,将全面提升城市社会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达到“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目的,从而有力提升保山中心城市整体形象和品位,对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打造滇西边境中心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青华街道

  隆阳区青华街道、九隆街道举行成立揭牌暨受印仪式,原永昌、兰城2街道调整划分为永昌、九隆、兰城、青华4个街道。   报经市委政府同意,决定把原永昌、兰城2街道调整划分为永昌、九隆、兰城、青华4个街道,并下发了《关于同意调整隆阳区永昌和兰城街道行政区域析置九隆和青华街道的批复》。从根本上解决了原街道规模设置大、辖区居民多、管理任务重、服务不到位等突出问题。调整成4个街道后,将全面提升城市社会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达到“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目的,从而有力提升保山中心城市整体形象和品位,对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打造滇西边境中心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板桥镇

  板桥镇位于保山市隆阳区北部,距城区5公里。保山改市后,原保山县成为隆阳区。板桥镇是隆阳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重镇之一。历史上是古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2001年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素有“北津烟柳”、“梅花古渡”、“文献之邦”的美誉,为迤西一大集市。    保山坝最大的河流东河,从北向南经板桥镇穿境而过。东河南端,在清光绪元年,北津桥翻修重建为长亭,两旁柳丝垂拂,烟雾缭绕,称“北津烟柳”,景色宜人。东汉时期,东河的河面较宽,来往行人要靠“行索或木舟摆渡”,得名“梅花古渡”。    板桥镇历史悠久,群山起伏,气候宜人,纵横交错的河流,星星棋布的泉眼,自然人文景观丰富多彩。有古驿古渡的青龙街,三教合一的光尊寺、龙王塘、卧佛寺、西庄寺、碧龙庵、董达五景、学伦生态园、北庙湖、竹林温泉等景区。    板桥至今仍保留着古镇的特色和特有风韵。青龙街长875米,宽8.6米,古道历史留下一串串马蹄的印迹,石板路依旧,古色古香。青龙街两旁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是外向型铺面和内聚型住家的前店后宅式的传统民居,格局多为小面宽、大进深,户与户多同梁和柱,部分为借梁生柱和靠墙主柱,双面飞檐,形式古朴。通过河上的多座桥梁进入集镇,形成前街后巷,自由灵活的街巷空间结构,亲切宜人。.  

汉庄镇

  保山市辖镇。1953年为汉庄乡,1958年为火箭公社1988年复改汉庄乡,1996年撤乡建镇。位于市区北,距市区9公里。面积229平方公里,人口7.2万。保山机场建其境内。320国道纵贯其境。辖汉庄、青岗坝、金竹田、岩箐、庄房、沙河、沈家、团山、永铸、汉营、大堡子、杨官、彭海、方官、云瑞、灰窑、小堡子、贾官、蒿子、龙塘20个行政村。农业主产水稻、小麦、油菜等。是保山黄梨的主产地。有钢铁厂、镀件厂、花岗石厂等汉庄建筑等乡镇企业。铸造业始于明代,锑盆、锑火锅远销新疆、缅甸。有蜀汉古城遗址和汪官营古墓。.  

蒲缥镇

  "位于保山市境南部,距保山市区32公里。是古代“南方丝路”上的重要驿站,现320国道穿镇而过,使蒲缥更显交通要镇之特点,为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蒲缥镇现辖蒲缥、罗板、石亩河、双桥、平沟、水井、马街、黄泥、塘子沟、山门口、冷水箐、马家寨 、王头寨 、双河、杨三寨、菖蒲塘、两眼井、茨菇塘、大田、红岩、杞木林、核桃、秉塞等23个村民委员会。168个自然村,239个村民小组。全镇总人口12775户,49961人。全镇有彝、白、壮、傣、苗、傈僳、回、佤、纳西、景颇等10种少数民族。   全镇地势东南高而窄,西北低而宽。南北长约29千米,东西宽约23千米,总面积317平方公里。全镇最高点在东山大岭岗海拔2399米,最低为下乌祺温泉海拔970米。境内既有山地、丘陵、也有峡谷、盆地。具有亚热带和温带多种气候类型,平均气温18.5℃,年降雨量890—1200毫米,无霜期245天。境内水利资源丰富、土质肥沃、日雨水适量,主产水稻,可一年三熟。也适宜种植甘蔗、小麦、花生、包谷、油菜、烟草及瓜果等农作物。   蒲缥镇内的矿藏资源尤以花椒寺一带铅矿、铜矿藏量较丰富、矿质颇佳。前清时曾大量开采,现交通便利,可再行开采。   蒲缥镇有温泉五处,冷泉四处;有传说中诸葛武侯南征时火烧藤甲兵的盘蛇谷,哑泉;有出土了“蒲缥人”化石的史前文化遗址,现属省级重点保护单位;有古驿道、庙宇、祖祠及名人故居等古代建筑,有奥陶纪、志留纪、寒武经地质化石。有矗立于新镇十字街头代表蒲缥精神的“蒲缥人”塑像、有新建于蒲缥温泉旁的“阿里山渡假村”;特别是蒲缥老街子的街道、民房建筑、古庙宇建筑从整体上都保存的很完整。概言之,蒲缥镇自然、人文景观众多。在悠悠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梁金山、彭蓂、徐进等众多历史名人。蒲缥不失为我区历史文化悠久的名镇之一。   ".  

瓦窑镇

  保山市辖乡。1958年为勇敢公社,1988年改瓦窑乡,1990年设瓦窑白族彝族乡。位于市区东北,距市区56公里。面积305平方公里,人口2万,白族、彝族占总人口的29%。320国道过境。辖瓦窑、下麦庄、松坡、中和、上河湾、毛竹棚、下河湾、横山、木瓜、繁荣、马转湾、祝家寨、龙舞、安乐、大寨15个行政村。森林覆盖率46.1%。有楠木、果松、杉松、竹子、黑熊、三七、天麻等动植物和药材资源丰富。主产水稻、包谷等。有金、银、铜、铁等地下矿藏。木瓜、鸡羙等特产出名。瓦窑河电站装机容量4800千瓦。有道人山玉皇庙、镇虹桥等明清古建筑。.  

潞江镇

  保山市辖乡。1958年从龙陵县划入设坝湾公社,1988年改乡,1995年改潞江傣族乡。位于市区西,距市区67公里。面积528平方公里,人口5万,傣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40%。辖坝湾、丛岗、芒柳、张贡、丙闷、芒棒、新寨、莫卡、禾木、香树、石梯、芒颜、顿东、邦陇、芒旦、新城、库老、东松、筲箕、赧亢、白花21个行政村。山高谷深、气候炎热,森林面积1.6公顷。乡境属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农业主产水稻、甘蔗、咖啡、胡椒、橡胶等。甘蔗,产量居全市之首。乡内有怒江糖厂、东风糖厂、潞江农场、潞江热产量居作所等省、地、市属企业。320国道和保腾公路过境。.  

金鸡乡

  保山市辖乡。1940年置凤仪镇,1958年建上游公社,1988年设金鸡乡。位于市区东北,距市区9公里。面积58平方公里,人口2.6万。辖金鸡、郑官、育德、东方、罗寨、甫家、黄毛7个行政村。主产水稻、小麦和各种蔬菜、水果。有金鸡煤矿、砖瓦、陶器厂等乡镇企业,有金鸡温泉、金鸡寺、卧牛寺等多处游览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远征军宋希廉将军的指挥部设在金鸡小学内。.  

辛街乡

  辛街乡东南与西邑乡相连,南与施甸县接壤,西与蒲缥乡交界,北与汉庄乡毗邻。南北长约15公里,东西宽约14公里,总面积141.33平方公里。乡名因驻地辛街村得名。2006年全乡共有15869户,64052人,总人口中农业人口62548人,非农业人口1504人。辖18个行政村,98个自然村,232个村民小组。辛街乡为保山汉族聚居地之一。   辛街乡2006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19318万元,其中种植业8024.97万元,畜牧业3798.47万元,其它种养业709万元,二三产业6785.55万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2286元。   -   基础设施   国道大保高速公路、省道云保路穿过境内。辖区内主要道路有:辛街—马鹿塘—大官市,马鹿塘—邵家山,辛街—下庄—水眼,盛家—阿今—龙洞—尖山,辛街—陶孔—大栗树—胡家—杜家,辛街—邹里(老滇缅路)、辛街—大村(老云保路),18个村委会分别至98个自然村均为弹石路面。   辛街乡通自来水10689户,通14659户,通电视12067户,装有电话或移动电话7099户,装有太阳能787户,建有小水窑2533户,建有沼气池387户。全乡有汽车132辆,农用运输车91辆,拖拉机402辆,摩托车2163辆。   -   特色产业   辛街乡主要以烤烟、蚕桑、红砖生产等为支柱产业。   -   名胜古迹   辛街乡大村的飞来寺又名灵应寺(原属小六村建)。位于隆阳区城南20华里的大村小学旁。据考查,建于大清20年,距今已有346年的历史。相传当时的寺建在西山村背后的上马坡,但在立木的头天晚上深夜,天色突变,雷鸣电闪,乌云笼罩,乌风暴雨、风雨交加。工匠们第二天一大清早立木时,突然发现大殿的中梁不见了,便马上派人四处查找,找到在大村村西的一块空地上摆着。后来人们议论说,寺不愿意建在当时的上马坡上,便把它搬到大村建盖至今。   由于寺庙建盖时就有传奇的色彩,又有九牛水的传说,加之建筑精致,别具匠心、具有独特的风格,寺庙建盖后,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一三十赶会,有唱花灯的、踩高跷的、舞龙狮的、还有卖东西的小商小贩,四面八方来赶会的人们人山人海,络绎不绝,热闹非凡,香火甚为鼎盛。是保山坝子南面规模较大,人流较多,香火较旺,影响较大的一座古刹和佛教圣地。  

西邑乡

  保山市辖乡。省种植兰桉先进单位。烤烟面积和产量居全市之首。1958年建西邑公社,1988年改乡。位于市区东南,距市区43公里。面积222.7平方公里,人口5.4万,有回、彝等8种少数民族。辖西邑、羊邑、大湾、竹林、王海、补麻、大-庄、老吴寨、石龙、铺门前,下坝、乌马、罗汉、党麻、王家、小羊邑、赵家、窝角、吴山、红土、熊洞、鲁图、集中、真丰24个行政村。森林覆盖率28%。农业主产水稻、包谷、小麦等。烤烟年产量居全市之首。主要矿藏褐煤。主要游览地千佛洞,境发掘出距今124万年的新三纪剑齿象化石一具。.  

丙麻乡

  保山市辖乡。1953年为丙麻乡,1958年改公社,1988年改乡。位于市区东南,距市区23.5公里。面积219.3平方公里,人口2.6万。辖丙麻、阿坝田、回龙、小寨、太和、河西、老南窝、奎阁、秀岭、新南窝、稳鱿、河新、白玉、上庙、叠水15个行政村。农业主产稻谷、小麦、包谷,烤烟产量居全市第二。乡镇企业629个。市属丙麻电站在境内。.  

瓦渡乡

  保山市辖乡。保山市主要牧区。1958年为瓦渡公社,1988年改乡。位于市区东,距市区36公里。面积227.3平方公里,人口2.3万,有彝、白、苗等6种少数民族。辖瓦渡、垭口、安和、浪坝、平林子、三坪、荒田、打平、土官、平场子10个行政村。主产水稻、包谷等。水草丰富,牧业历史悠久,以猪着。牧业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30.4%。有党参、天麻等珍贵药材和麂子、獐子、兰花、杜鹃等珍稀动植物。.  

水寨乡

瓦马彝族白族乡

  保山市辖乡。1966年设瓦马公社,1988年改瓦马彝族白族乡。位于市区西北,距市区122公里。面积192平方公里,人口1.1万,白、彝、苗等少数民族人口占80%。辖瓦马、棉戛、谷米、河东、白岩、拉攀、山心、黑岩洼、掌上、上里濯、下里濯11个行政村。是边远高寒山区,怒江过境,但河床低,人畜饮水困难,畜牧业收入占农业产值的19.2%。粮食作物以包谷为主,宜种核桃、油桐、梅子等经济林木。有药材和野生动物资源。.  

瓦房彝族苗族乡

  保山市辖乡。1958年设瓦房公社,1988年建瓦房彝族乡。位于市区西北,距市区69公里。面积188平方公里,人口2.1万,彝族占24.2%。保(山)瓦(马)公路过境。辖瓦房、水沟、党西、党东、桂花、梅兰山、浪戛、上寨、白龙井、麦庄、大陷坝、徐掌12个行政村。农业主产水稻、水麦、包谷等。有黄莲、党参、兰花、獐子等野生资源。特产冰吉石榴。为县兰桉、果松、茶叶基地。.  

杨柳白族彝族乡

芒宽彝族傣族乡

  "在神秘美丽的怒江大峡谷深处,有一个自然环境清秀旖旎,民俗风情独具特色的地方,她就是一九九九年被国务院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2005年又被云南省政府授予“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的芒宽彝族傣族乡。   芒宽乡位于保山市隆阳区西北部,地处高黎贡山山脉东麓与怒山山脉之间的峡谷中,东与瓦马乡、汶上乡、瓦房乡、杨柳乡交界;南与潞江乡相连;西倚高黎贡山;北与怒江州毗邻。东西宽约22.5公里,南北长约37.5公里,总面积544平方公里。境内最高海拔3622.9米,最低海拔686米,属典型的亚热带低热河谷气候,年平均气温21.60c,年降雨量663毫米,素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及“野花四时红”之说。曾被誉为动物的王国、鸟类的乐园、花絮的海洋、植物的基因库,天然生物博物馆。   全乡辖14个村民委员会,121个自然村,152个村民小组,居住着彝、傣、傈僳、苗、白等14种少数民族。全乡总人口38842人,少数民族人口达23391人,占总人口的60%,是保山市民族种类最多的一个乡镇。2004年生产总值14350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1065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923元,财政收入达350万元。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更新,我乡经济文化事业发展较快,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主要产业有如下几项:   粮食产业:全乡粮食种植面积34000多亩,其中优质水稻高产样榜3000亩。历年来都是隆阳区的粮食主产区之一。   甘蔗:我乡从1956年开始种植甘蔗至今已发展到50000多亩,总产量25万吨被称为“绿色的产业、甜密的事业”。   香料烟:香料烟在我乡已有15年的种植历史,我乡生产的香料烟色、香、味均具国际先进水平,素有“中国的香料烟在保山,保山的香料烟在芒宽”的美誉蚕桑:蚕桑业在我乡的发展时间还不长,从2002年开始试种,现已发展到3195亩,并计划在三年内建成“万亩蚕桑示范基地”。   在芒宽的几大产业之外,还有一些特色产品如小粒咖啡、热带水果(香蕉、荔枝、芒果)及近期才开发出来的汉白玉、麻布石、羊脂玉等也深受各界人士的欢迎。   芒宽面临碧波滚滚的怒江流水,背靠赫赫有名的高黎贡山,这里风景优美,山河壮丽,奇花异草、奇石险洞、青山碧水,应有尽有,而且民族民间文化底蕴深厚,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杨柳白族彝族乡特产大全




杨柳白族彝族乡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