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贵州省 >>铜仁市 >> 松桃县 >> 沙坝河乡 >> 桐木村

桐木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桐木村谷歌卫星地图)


桐木村简介

  桐木村距离沙坝乡政府15公里,是全乡唯一一个没有通公路的村,因村内遍地皆是桐籽树而得名桐木村。它与盘信、牛郎相邻。全村辖7个村民小组。共133户,709人。村民分居在6个自然寨,它们是:桐木、岭上、八角下、湾头、猫猫岩、麻阳寨。98%的村民是汉族。
  国土面积为5.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371亩,田少土多。人民勤劳,80年代,经济以油桐和花生为主,现在经济收入靠村民外出务工为主。2006年底,桐木村级公路已破土动工。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520628214 554100 -- 查看 桐木村谷歌卫星地图

桐木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桐木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沙坝村

  沙坝村是沙坝乡人民政府驻地,因此也以沙坝乡名命名之。有乡场一个,逢农历每月二、七赶场。是全乡政治、文化、经济、交通中心,村内有中心卫生院1所;乡级初级中学1所,乡完全小学1所。渝怀铁路穿村而过,沙坝村大坡脑组设火车站,北可上本县孟溪、重庆市、秀山县;南可到铜仁、怀化。乘坐汽车,北上普觉,南可下江口,东去牛郎。国土面积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61亩。有村集体办公木房2幢,集体固定资产10000元。辖31个村民组,830户,4069人。居住有苗、汉、土家、侗、羌等民族,汉族人口数占98%。有18个自然寨,分别是胡三堡、毛坪、新庄、坪上、大坪、坝马、老寨、街上、杨家普、亚胜、禾梨坳、坝道、大桥、大坡脑、长田龙、三屯坡、子把屋场、草口湾。主产水稻、玉米、红苕、花生、大豆。沙坝村群众自制的“油炸豆腐”呈三角形,用稻草串好,每串十片,1元钱1串,价廉物美,怀化、铜仁客人十分喜欢。  

凉风村

  凉风村距离沙坝乡政府4公里,村民散居于山坡上,春天春风拂面,夏天凉风习习,秋天金风送爽,冬天寒风刺骨,当地人取名叫“凉风坳”,后以“凉风”命村名。以汉族为主,村民全部姓陈,全村下辖4个村民小组,共102户,512人。分为3个自然寨,它们分别是:凉风坳、黑冲坪、大洞坪。国土面积4.3平方公里,耕地占439亩。凉风村1967年前与天星村同属一个村,名叫凉风村,1974年分村,呈现状。凉风村森林面积701亩,森林覆盖率达55%,其中90%是用材林,是杉木树。   

天星村

  天星村位于牛沙公路边上,距沙坝乡政府所在地有2.5公里,较早以前苗族曾称为叫云盘山,汉族名叫天星营,于是以天星命村名。是苗族聚居村。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即天星大院子一组、二组、对门河组、杨家湾组,86户,507人。国土面积有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6亩。粮食产量以水稻、红苕、玉米、为主,经济作物有大豆、烤烟、西瓜等。2003年,天星村列为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试点村,村民通过远程教育手段学到了西瓜种植技术,当年试种60亩获得成功,产量达9000公斤,收入9000元,比种常规粮食作物收入高出一倍,其西瓜以新鲜、肉多味甜取胜,很快占领了本地市场。2006年西瓜种植面积达270亩,种瓜农户有28户,产量达810000斤,纯收入为405000元,种瓜农户人均纯增收128元,大大提高了农户种植西瓜的积极性。大多数村民靠种植西瓜致富起来。天星村森林覆盖面积广,村组干部和村民很重视封山育林工作,森林覆盖率达60%,其中95%的是衫树,属用材林。天星村共有一个自然寨,是全乡最小的行政村。   

泡木村

  泡木村位于牛沙公路边上,距离沙坝乡政府4公里。全村共有4个自然村寨,分别是:矮山坪、禾黎坪、泡木林、莫家坪。全部居住在山腰上,国土面积5.7平方公里,耕地有487亩,土多田少。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即矮山坪组、长田组、宋家组、禾梨坪组、泡木林上组、泡木林下组、莫家坪上组、莫家坪下组,共209户,998人。其中99%是汉族。解放前,它与桐木合为一个村,名叫桐木村,1982年,两村分村,80年代,盛产珍珠花生和桐油,90年代由于发生青枯病,地、县专家曾亲临调查,没有解决办法。花生衰败下去。现在农户有少量种植,主要是家用,很少出售。桐油受价格影响,村民很少管理桐山林,大多轻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桐林荒芜,没有收入。现在泡木村主要生产水稻、玉米、大豆、红薯、洋芋等作物。   

桐木村

  桐木村距离沙坝乡政府15公里,是全乡唯一一个没有通公路的村,因村内遍地皆是桐籽树而得名桐木村。它与盘信、牛郎相邻。全村辖7个村民小组。共133户,709人。村民分居在6个自然寨,它们是:桐木、岭上、八角下、湾头、猫猫岩、麻阳寨。98%的村民是汉族。   国土面积为5.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371亩,田少土多。人民勤劳,80年代,经济以油桐和花生为主,现在经济收入靠村民外出务工为主。2006年底,桐木村级公路已破土动工。   

茅坪村

  茅坪村距离沙坝乡政府18公里,地域辽阔,人少地多,居住分散,畜牧业发展潜力巨大。国土面积有1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85亩。全村辖11个村民小组,共330户,1909人,以是苗族为主。他们居住在11个自然组,分别是:大坪、大花冲、三连冲、大毛路、牛坳、新寨、老院子、炮炉山、毛坪、瑶孔、厚土。   有村小一所。2006年12月修通了通村公路,长9.5公里,投资35万元。茅坪村耕地少,荒山多,有林地面积1086亩,森林覆盖率56%,村民以外出打工为主,在家以耕地和卖柴为生。老百姓擅养个体小、肉质紧且香的土鸡,这些土鸡及鸡蛋上市,深受顾客青眯。   

界牌村

  界牌村距离沙坝河乡政府10公里,与平头乡相连。辖7个村民小组共248户,1171人。以是苗族为主。分别居住在界牌、猫猫冲、青山口3个自然寨里。有国土面积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51亩。村民以吴姓为主,有村小学一所。2004年地区扶贫工作组驻进界牌村,通过一年的扶贫工作,健全了村民组织,实施了水、路等工程,改善了村民生活条件,村民们受到了教育,增强了法纪意识,村民们通过帮扶已经逐步富裕起来。   

王普村

  王普村位于普沙公路边上,坐落在沙坝河的两岸因起始之初,是王姓村名在此居住,故命名王家普,不知何年,王姓皆迁走。20世纪50年代,设立王家普乡,60—80年,王家普与界牌称为红普大队,土地承包到户后,王家普村村名直至现在不变。距离乡政府4公里,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共224户,1196人。以苗族为主。分居在7个自然寨,它们分别是:烂泥山、干田坝、芭蕉湾、茶叶山、半沟、坝塘、大白岩。国土面积为6.5平方公里,耕地占730亩,王普村农民经济收入以种地和外出打工为主,有一户个体户跑沙坝至松桃客运。   

半河村

  半河村住于普沙公路上,坐落在沙坝河的两岸,距离乡政府7.5公里。半河村地处于沙坝河的起点至终点的中间地段,所以称为半河,1981年前,与红沙一起合称红河大队,土地承包到户后,与红纱分村,叫半河村。国土面积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54亩,辖5个村民组,共246户,1331人,以苗族为主。他们分别住在6个自然寨里,即长冲、黑塘、鬼道溪、罗文汉、边阴山、半河。半河村曾在70、80年代因花生,桐油盛产时期曾辉煌过,那时修建了水能发电站一座、水能泵两座,70年代时半河村有了电灯照明,有村级完小、村级文化室、灯光球场、卫生室和代销点等便民服务设施。   半河村坡地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气候暖和,适合杉木、油茶、油桐、马尾松等多种经济林木生长,70年代之前,满坡都是参天大杉木,曾被称之为“杉木之乡”。到土地、山林承包到户后,自主管理经营,大片山林遭到砍伐用以烧砖烧瓦和建房,毁林开荒种花生,在其过程中甚至失火烧山时有发生,大片山林彻底化为乌有。沙坝河从普觉镇而下贯穿全村,水源充足,开展特种养殖资源丰富,具有较好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然而半河村的经济发展却非常落后,人民生活贫困,其原因:一是经济基础落后,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副产品经销非常困难,严重制约了全村的社会经济发展,半河村是1998年才正式通路通车;二是半河村虽有河流穿村而过,没有得到养殖利用,灌溉只因田高河低,水利设施建设落后,全村有三分之二的耕地靠天赐水,不能灌溉,经常出现颗粒无收的现象;三是产业结构单一,耕地仍以栽种水稻为主,经济作物少,坡地没有得到开发利用,没有经济林,养殖业没有形成规模,从而导致人民生活水平低。   在创建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半河村人民的生活虽然较低,但思想观念转变很大,村民的法制意识明显增强,民风淳朴,社会稳定。   为了彻底改变半河村的落后面貌,真正提高半河村人民的生活水平,首先必须抓好山林的管护,真正坚定“靠山吃山”的发展理念;其次是必须解决好交通不便和水利设施落后状况,确保农业旱涝保收和解决交通难问题;第三是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和养殖业规模。   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大豆、小麦、高梁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油菜、花生、油茶等。天然资源有野生芥台、冬竹笋、八月瓜、兰花草及多种中草药材,还有理化指标含量极佳的多处优质矿泉水。   

红沙村

  红沙村距离沙坝乡政府所在地18公里,与普觉、平头相邻。国土面积4.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411亩。辖7个村民小组,共115户,586人,以汉族为主。他们依山而居,分别住在梁子上、段家、红沙、中寨、马屯5个自然寨。2002年红沙村村民集资投劳修通了长5.8公里通村公路,投资14万元的通村公路。2005年列为扶贫整体推进村,建有畜牧养殖小区一个。   


桐木村特产大全




桐木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