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龙村位于松桃苗族自治县乌罗镇东部,有乌罗镇东大门之称,与本县冷水溪乡接壤,松(桃)印(江)公路穿村而过,村委会距镇府政5公里。全村共分8个自然寨,17个村民组,390户,总人口1800人,以汉族为主,约占80%,苗、土家族等其它民族约占20%。村民勤劳、朴实,主要以种植、畜牧业养殖、外出务工收入为主,2009年全村人均收入约2900元。
黔龙村是一个民间文化丰富的大村,传统的花灯、龙灯、狮子灯至今得还保留着,每年的春节村里的男女老少都还组织表演活动,直至正月15日。另外黔龙村还有由灯花演变而来的“唱大戏”表演,如“辕门斩子”、“陈仕美不认前妻”、“安安送米”、“张四姐下凡太闹东京”等节目,虽然多年不再表演,但至今都还给村民留下难忘的印象,以前参与表演的群众也都还健在。1984年8,黔龙村的唱大戏节目还代表全县参与“湘、黔、渝”边区三县4月8纪念活动,1986年4月,著名作家吴恩泽专程到黔龙村了解唱大戏这一民间文化。
潜龙洞风景区就位于黔龙村,因其海拔1300米,是武陵山区最高海拔的古溶洞群,是几十亿年前罕见的生长于白云岩石层中的古溶洞群,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质地貌奇观。洞内八百米河西走廊、万人聚会的潜龙大厅、洞中西湖,滑腻如油的黑色晶泥、冰清玉洁的南极天、梵净山九龙天池姊妹花-潜龙天池,天龙八部神功绝学-降龙十八掌惊现洞中的石壁上,若隐若现,让无数江湖豪杰趋之若鹜,叹为观止……还有上亿年翘首东盼的钟乳石神龟无不期待着五湖四海的朋友前来旅游观光。这些美丽自然的溶洞风光,古朴独特的民居建筑和淳朴、浓郁的民俗文化以及浪漫迷人的田园生活,使其被称之为梵净山东麓最亮丽的明珠。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520628107 | 554100 | -- | 查看 黔龙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乌罗社区 |
乌罗居委会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成立了老年歌唱队,秧歌队等一系列健身组织,夜幕降临,老老少少,扭起秧歌,跳起舞蹈,好不快活。 --人口总数:515人 |
新民村 |
新民村位于乌罗镇东部,全村人口1500余人,物产丰富,竹木较多,全村主要以农牧业为主。几个村民组已通公路。松印公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 --行政区面积:11.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3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土家族发展口号:振兴经济,人人有责 |
丰勇村 |
丰勇村与前进村毗邻,距乌罗镇所在地2公里,是乌罗镇最早开发锰矿的村,这里土的肥沃,物产丰富,人均生产总值名历该镇前茅,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村里有多家锰矿企业,为当地创税不少。这几年,村委把改善农村环境放在了工作重点上,村容村貌大有改善,一条条水泥路修到了家家户户。 |
半坡台村 |
半坡台村地处边远,全村人口少,自然条件较差,距镇所在地15公里。这里民风淳朴,物产丰富,有出名的干厥苔和不少山货。近几年来,由于梵净山环山公路通村而过,不少村民走上了致富之路。目前正着手搞乡村旅游和开发,带动当地的特色产业,有望进一步提高全村的经济水平。 |
桃花源村 |
桃花源村,原名冷家坝村,2008年经县民政局批准更名为桃花源村。位于梵净山东部山脚,是松桃县唯一一个地处梵净山腹地的古朴村庄,全村共8个自然寨,13个村民组,约270户,总人口1260人。距松桃县城80公里,由寨英古镇、乌罗、孟溪三镇都可进入。目前,正在修建的梵净山环线公路穿村而过,更是贯穿了北达江口、南通印江通途。 梵净山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它深厚的佛教文化,与乌罗、桃花源都是分不开的。乌罗佛教文化始于唐代,明、清之时佛寺林立,僧侣云集,曾鼎盛一时。著名的“三宫一庙”修建于明、清年间,“三宫”即乌罗司禹王宫、万寿宫、飞山宫,一庙为关帝庙。在乌罗通往桃花源的路上有修建于明朝洪武年间(约1373年)的天马寺,为梵净山四大脚庵之一,如今都还有存有三间庙宇和残碑一块,有大钟一口,重300多斤。历史上。桃花源村曾为松桃厅派设梵净八汛之一,旧名虎衙门。由于其处在梵净古道的交汇点上,比邻湖南、重庆等地群众通往梵净山朝山拜佛都必经乌罗、桃花源,再登梵净山,由于地里位置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一九三四年,红二、六军团即以此为道,完成了两军会师木黄的壮举。解放后,桃花源村一度为乡所在地,为梵净著名的深山集市。 桃花源村生态植被保存完好,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风景旖旎,桃花源村从边江河与高硐河的交汇处---两河口顺流而下,至江口县交界,全长约10里。整个村由一条河和河谷、梵净山原始林带和无数的山溪飞瀑、沙洲及山寨风光组成,秀丽山峦、耸天古树、奇花异草、河水清洌,且水流平缓,众多的清潭绿塘成了理想的天然游泳池。被人冠以“梵净第一水乡”、“天然氧吧”的美称。尤其这里还世代居住着“世界独生子”野生黔金丝猴,是梵净山区黔金丝猴等野生动物常年繁衍生息的家园,又被称作世界独生子的猴窝。其它的珍希动物还有云豹、黑熊、娃娃鱼等。有有着“生物活化石”之称野生珙桐,面积达千余亩,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万亩杜鹃花、还有党参、三七、天麻等贵重药材。因此,又有着世界“生物基因库“的王国之称。总之,桃花源以其原始、自然、清新、秀丽的山、水、林、木、民居等吸引的外界的人,使其以“避暑休闲胜地”而驰名远近,具有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但是,也由于地里条件偏远,交通条件的落后,桃花源村虽名声在外,但却还不具备旅游接待的条件,主要表现在交通往条差,目前松桃乌罗镇通往桃花源村的还是简易的通村公路;其次是桃花源村的村容村貌还比较差,没有合理的规划,不具备旅游接待的能力;再次是从桃花源村通往梵净山的古道路途较远,虽然沿途自然风光美,可看黔金丝猴、穿原始森林、赏珙桐、观万亩杜鹃,但由于道路年久失修,现已经无法通行。鉴于以上几点实际情况,建议:一是建设由桃花源景区至乌罗到三阳峡谷连接重庆秀山县的旅游公路;二是改造桃花源村的民居建设,合理规划,打造富有特色的民居建筑;三是开发从桃花源村至梵净的生态旅游线路。 |
中场村 |
中场村,地处偏远山区,人均耕种面积较少,全村主要以竹木业为主。发展特色养殖业。这里森林覆盖面积广,气候适宜,偶尔有黔金丝猴前来越冬,每到春季,漫山遍野的鲜花竞相开放,特别是那鸽子花,更是让人陶醉,心旷神怡! 中场村,民风淳朴,这里景色优美,四季分明。每年的新年这里的人们玩龙灯从初一玩到十五,从不间断。来到的人们大多觉得时间过得是如此的快,都是依依不舍,让人流年忘返,乐不思蜀...... |
石塘村 |
石塘村,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全村主要以竹木业为主,发展特色产业,编织竹木产品为经济来源,近几年来外出打工的青年较多,也为石塘村经济创收不少。据初步探明,石塘村有大量的锰矿资源,但由于技术原因,尚为完全开发。 |
毛溪村 |
毛溪村,有广袤的山林和竹林,这里物产丰富,民风淳朴,每年的龙灯更是从初一舞到十五。据勘察,这里有大量的锰矿资源。全村近1700人,主要以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为主。著名的四大皇庵之一--天马寺,就座落于毛溪村,旧时是通往梵净山的必经古道。 |
岑司村 |
岑司村,交通便利,松印公路穿村而过,与印江木黄镇新民村相邻。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这里的村民除几个村民组居住平地而外,其余大多依山而居,有丰富的草场资源,可以发展畜牧业和养殖业。近年来,村民在镇政府的计划统筹下,又发展了茶叶种植,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
黔龙村 |
黔龙村位于松桃苗族自治县乌罗镇东部,有乌罗镇东大门之称,与本县冷水溪乡接壤,松(桃)印(江)公路穿村而过,村委会距镇府政5公里。全村共分8个自然寨,17个村民组,390户,总人口1800人,以汉族为主,约占80%,苗、土家族等其它民族约占20%。村民勤劳、朴实,主要以种植、畜牧业养殖、外出务工收入为主,2009年全村人均收入约2900元。 黔龙村是一个民间文化丰富的大村,传统的花灯、龙灯、狮子灯至今得还保留着,每年的春节村里的男女老少都还组织表演活动,直至正月15日。另外黔龙村还有由灯花演变而来的“唱大戏”表演,如“辕门斩子”、“陈仕美不认前妻”、“安安送米”、“张四姐下凡太闹东京”等节目,虽然多年不再表演,但至今都还给村民留下难忘的印象,以前参与表演的群众也都还健在。1984年8,黔龙村的唱大戏节目还代表全县参与“湘、黔、渝”边区三县4月8纪念活动,1986年4月,著名作家吴恩泽专程到黔龙村了解唱大戏这一民间文化。 潜龙洞风景区就位于黔龙村,因其海拔1300米,是武陵山区最高海拔的古溶洞群,是几十亿年前罕见的生长于白云岩石层中的古溶洞群,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质地貌奇观。洞内八百米河西走廊、万人聚会的潜龙大厅、洞中西湖,滑腻如油的黑色晶泥、冰清玉洁的南极天、梵净山九龙天池姊妹花-潜龙天池,天龙八部神功绝学-降龙十八掌惊现洞中的石壁上,若隐若现,让无数江湖豪杰趋之若鹜,叹为观止……还有上亿年翘首东盼的钟乳石神龟无不期待着五湖四海的朋友前来旅游观光。这些美丽自然的溶洞风光,古朴独特的民居建筑和淳朴、浓郁的民俗文化以及浪漫迷人的田园生活,使其被称之为梵净山东麓最亮丽的明珠。 |
寨安村 |
寨安村,是远近闻名的文明村寨,与乌罗镇政府相邻,全村410余户,1700多人。是全镇种植脱毒马铃薯的基地。有汉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居住。全村主要以种植为主,发展特色经济,畜牧业养殖,建筑业等。松印公路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 近年来,寨安村在镇党委和村委班子的正确领导下,相继涌现了一批优秀的致富带头人,他们有爱心企业家、-刘元明,科技致富能手曹继军,有贵州日报曾经报道过的身残志坚的乡村屠户大王李家高等。由于人均生产总值的大大提高,昔日破旧不堪的烂木房如今已是二层楼的砖瓦房,水泥路更是通到了家家户户。夜幕降临,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漫步于村民活动中心、广场,谈天说地,其乐融融,好不快活! |
前近村 |
前近村,是乌罗镇的文化、经济中心。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有优质的竹木林地,全村经济富有,从事运输,经商的人较多。各机关、事业单位均在此办公。 前近村有大量的锰矿资源,有意向的投资商可以来投资! --人口总数:3793人农业人口:3793人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21.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28.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土家族发展口号:多项举措,振兴经济 --所辖村:26生产总值:3000.0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矿业,竹木业名特产品:包谷粑等办公所在地:开发区 |
峰岩村 |
峰岩村,耕地面积较少,这几年村委调整了产业结构,发展了特色养殖业和种植业,一部分年轻人外出务工,也为村里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近几年,不少人学会了泥瓦工,就在镇上搞建筑,也创收不少。 --人口总数:811人农业人口:811人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5.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05.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土家族发展口号:多项举措,共谋发展 --所辖村:6生产总值:600.0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名特产品:干玉荷办公所在地:三根梨子树 --自然条件:一般资源:农牧业 |
黔兴村 |
黔兴村,地处边远,辖区面积较宽,这里民风淳朴,人民勤劳。种植烤烟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远近闻名的烤烟大村。近几年,一部分年轻人外出务工,一部分人发展了畜牧业,收入十分可观。同时黔兴村花灯更是远近有名。 --人口总数:1651人农业人口:1651人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15.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3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土家族发展口号:一心一意谋发展 --所辖村:22生产总值:1005.0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畜牧业名特产品:刺梨子办公所在地:村完小附近 --自然条件:较一般资源:烤烟,草场 |
中利村 |
中利村,地理位置较为偏远,离乌罗镇所在地近八公里。全村二百多户,一千四百多人,经济主要以烤烟和畜牧业为主。近年来,由于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种植烤烟的农户减少.。大多种植玉米和马铃薯。大多家庭养殖本地猪和羊等,家庭收入可观。 中利村是远近闻名的烤烟种植村,这里气候适宜,土地肥沃,非常适合于烤烟的生长,特别是烟叶的色泽方面,那更是有名,前些年,不少种植农户都致了富。目前,中利村的通村硬化路已动工,到时,村民的出行将大大改观,也会带来不少的致富希望。 |
岩口村 |
岩口村,与印江县木黄镇的平洞口村相邻,自然条件一般,全村九百多人,二百一十八户。这里的人们勤劳,善良。民风淳朴。有竹木等资源,村民利用这一条件编织藤篮,创收不少。同时岩口村利用相关条件发展养殖业。 --人口总数:939人农业人口:939人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10.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5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土家族发展口号:一切为了经济的发展 --所辖村:12生产总值:820.0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名特产品:藤篮 |
小河村 |
小河村,人均耕种面积较少,全村九百多人,二百七十七户,自然条件一般,民风淳朴,每年八、九月满山遍野的八角茴,香飘十里。全村以农业为主,发展烤烟种植和特色养殖业,以家庭养殖为主。 --人口总数:940人农业人口:940人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8.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5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发展口号:搞好生产,抓好经济建设 --所辖村:11生产总值:700.0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名特产品:八角茴 |
团龙村 |
团龙村是乌罗镇自然村较大的村之一,这里交通便利,东与冷水溪乡的马山组相邻,距镇所在地8公里,这里的村民勤劳朴实。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有广阔的草山,非常适合畜牧养殖。 团龙村也叫胜利村,团龙完小也称胜利完小。现在用团龙这个名了。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