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贵州省 >>铜仁市 >> 松桃县 >> 孟溪镇 >> 铜钱山村

铜钱山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铜钱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铜钱山村简介

  铜钱山位于孟溪镇的南部、距孟溪镇6公里。铜钱山村东与矮屯村接壤西和虾蟆村毗邻,南与寨英镇相接,北和孟溪社区、平南村为邻,人口1359人。境内海拔在700——1000米之间,谷地和坝子缺失,气候温润多雨,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镇旅游待开发地。村南与县阳雀林场连片,森林资源丰富,为镇主要杉木林基地。作物以水稻、油菜、著类和包谷为主,荒山草场有待开发作畜牧业养殖。
  2006年孟(溪)白(石溪)矿山公路建成通车,从东向西向穿越铜钱山村,一改铜钱山村交通落后面貌。铅锌矿、铀矿是铜钱山村的优势资源,公路通车后,正在积极筹备开发中。香饼加工(用于制造焚化品)是村的独特手工业,有效长的历史。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520628106 554100 -- 查看 铜钱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铜钱山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铜钱山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孟溪社区

  居委会市镇分旧城区和开发区(亦称新区),旧城区经道路硬化和整治违章建筑后,已形成重要商贸市场。开发区以火车站为中心,已建和在建的站前平行大道、梵净山大道和河滨大道初具规模,构成新城区干道主骨架。新区四条移民街排列有序,形成社区又一人居亮点。   --人口总数:1572人农业人口:/人非农业人口:1572人   --行政区面积: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侗族,仡佬族,土家族,布依族等发展口号:   --所辖村:生产总值:800.0万元   

铜钱山村

  铜钱山位于孟溪镇的南部、距孟溪镇6公里。铜钱山村东与矮屯村接壤西和虾蟆村毗邻,南与寨英镇相接,北和孟溪社区、平南村为邻,人口1359人。境内海拔在700——1000米之间,谷地和坝子缺失,气候温润多雨,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镇旅游待开发地。村南与县阳雀林场连片,森林资源丰富,为镇主要杉木林基地。作物以水稻、油菜、著类和包谷为主,荒山草场有待开发作畜牧业养殖。   2006年孟(溪)白(石溪)矿山公路建成通车,从东向西向穿越铜钱山村,一改铜钱山村交通落后面貌。铅锌矿、铀矿是铜钱山村的优势资源,公路通车后,正在积极筹备开发中。香饼加工(用于制造焚化品)是村的独特手工业,有效长的历史。   

青石村

  青石村在孟溪镇的西南,距孟溪镇21公里。村东为道塘水库库区,西南为寨英镇,北与和尚坪、木耳两村相邻,人口367人(不含矿山人口)。青石村地处梵净山东麓斜坡,境内多高山峡谷,居民住地多为峡谷台地。粮食作物有水稻、包谷、洋芋、红苕等,单产较低。植被为次生植被,原始森林因生产、生活影响而遭破坏。薪炭林分布较广,杉木等用材林有少量分布,国家二类保护植物拱桐(鸽子花),鹅掌楸是村的观赏植物。香桂子、木姜籽等香料植物分布较广。药用植物在全镇名列前矛。   青石村原属寨英镇,1956年回归木耳乡管辖,1959年9月建立青石生产大队。1959年9月,与下坪合并组成永光生产大队。1976年底与永光分治恢复青石生产大队。1984年1月,木耳人民公社改制为木耳乡,青石改制为村,仍隶属木耳乡。1992年6月,撤区并乡后归孟溪镇管辖,2007年镇撤并相关行政村时,青石村村名和行政区域未予改变。   青石是松桃三大锰矿大屋矿所在地。氧化锰矿开采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可采部分己采殆尽,下大屋残存部分用搬迁等原因尚未开采。碳酸锰原生矿藏量丰富,近期控制储量1030万吨。碳酸矿开采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至二十世纪未开采时断时续,因销售和能源等困难而未成规模。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锰矿己形成大规模开采之势,2007年产达30万吨。随着锰矿的开发,青石村交通,群众生活随之改观。青石地广人稀,矿业采掘十分发达,镇政府改革开放的各项政策都体现于矿业开发中,锰业为孟溪创造了巨大财富,青石溪为孟溪“经济特区”。   

芭茅坪村

  1966年,芭茅、河口、木耳三生产大队合并组建为前锋生产大队,1976年10月木耳与前锋分治而为木耳生产大队。1984年1月,木耳人民公社撤销改建为木耳乡,木耳生产大队改建为村。1992年6月,撤乡建镇,木耳随之划入孟溪镇管辖。2007年12月,木耳与芭茅再次合并组建成木耳村。   

木耳村

  木耳村在孟溪镇的西面,距孟溪镇15公里。木耳村东接虾蟆塘,西连和尚坪,南与青石溪接壤,北与乌罗镇相邻,人口1318人。木耳村呈狭长谷地,处梵净山东麓过渡地带。境内四周中低山连绵,木耳河至西向东延伸,沿河两岸不乏小片冲积田坝,是村的水稻、油菜产区,其次,薯类、包谷也多有种植。杉木、马尾松是村的重要林业资源,薪炭林分布较广,山地草场广阔,均未开发利用。   孟溪至大屋公路途径木耳村,交通较为方便。村内铅锌矿和石英矿蕴蕺量较大,有望成为镇的重要矿山之一,村东南面临道塘水库,隔库与虾蟆塘村头尾相应,是待开发的重要旅游地。   

下坪村

  下坪村位于梵净山东坡,境内多高山竣岭,气温呈垂直分布,山脚与山顶相差2——30C,温凉多雾,日照时间相对较短。水稻、包谷单产不高,洋芋等喜凉作物种植广。植被覆盖较好,但多为山坡草场和薪炭林,杉木等用材林分布于村的东部和南部,有一定储量。楠竹是村的大一特产,和楠竹笋称冠全镇。白皮纸和焚化用土纸为村的重要手工业,生产历史悠久,产品畅销镇内外。2007年12月,下坪村与和尚坪村合并,组建成新的和尚坪村。   

河口村

  河口村、孟溪村和孟溪居委会于2007年12月合并组建为孟溪社区,是孟溪镇党政机关驻在地。原孟溪村隶属于孟溪乡公所第一行政村。1951年4月撤销孟溪乡公所,建立孟溪小乡,孟溪村同属之。1959年9月,成立区社合一的孟溪人民公社,孟溪乡改制为孟溪管理区,孟溪村同时分治为金星和一心两个生产大队。1966年11月,金星和一心合并组建成金星生产大队,隶属关系未变。1984年1月,社改乡后,生产大队更名为村,孟溪随之恢复原村名。2007年12月,孟溪、河口两村与孟溪居委会并建为孟溪社区,其中,河口村为修建道塘水库全村受淹,于(2006—2007年先后),搬迁而来其村名和行政区划入孟溪镇而不复存在。   

虾蟆塘村

  虾蟆塘村原名龙塘,距孟溪镇8公里。村东为坪南村,村西为木耳,村北与坪南村的桃坪、乌罗镇接壤,南和铜钱山村连接,人口891人。虾蟆塘村区域被木耳河一分为二,境内多中低山,河谷地带有小面积坝子,为村的主要粮油产地。山地植被覆盖率高,是镇用材林和薪炭林基地。用材林以杉木、马尾松、枫木为主。   孟溪至大屋矿山公路穿越全村,道塘水库专用公路通向虾蟆塘村西南腹地。在建的道塘水库,位于村的西南角,其宏伟的大坝,蓄水后的高峡平湖,幽深的山峡谷风光和库周保存完好的森林植被,是虾蟆塘村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头京村

  在头京村口,老远就看见了一座高大魁伟、雄壮磅礴的牌坊。走进一看,高约十米,宽约六七米的牌坊上写有“旌表节孝”四个大字。传说牌坊建于清朝宣统元年四月,为旌表谭氏雷婆“坚守贞洁,养二子成才”而修。坊有四柱三门,六面石墓,石墓前后两面共22块石料镶嵌其间,刻有圣旨及图案,牌坊在“文革”中受损严重,饱受沧桑。牌坊,又名牌楼,是一种纪念性建筑物。据《新五代史·李自论传》载:“其量地之宜,高其外门,门安绰楔……使不孝不义者见之,可以受震慑而易行焉。”可以想见,牌坊在道德上的警示和教育作用。明、清时期,牌坊除更加广泛地用于旌表功德、标榜荣耀外,还置于寺庙、政府及教育机关等重要建筑物和主要街道的起点、交叉口、桥梁等地,有较强的景观性与标志性。   头京古城,位于梵净之麓,环城皆山,气候怡人,环境优美,是旅游、摄影、写生、度假的好去处。极目四望,0中的头京,仿佛是亭亭玉立的少女,又像是魁伟巍然的将军,片片新绿和青赫色的城墙在蓝天下各得其妙,相得益彰,形成一种奇妙无间的和谐。谁会想到当年的旌旗猎猎,马鸣风萧呢!心中不仅暗暗涌动历史的情怀。头京古城不知始建于何年何月,至今也不知有几世纪了。城墙高约六米,由砖石砌成,城内大巷套小巷,纵横交错,一色青石板铺就,人走在上面,特别感觉美妙。据说里面有桶子屋二十多个,戏楼一个,围子四十多个,钟池一个。这些建筑设施依山而建,呈扇面铺开,布局严谨,气势轩昂,别有情趣。古巷两侧矗立着的一堵堵高大的风火墙,墙体挺拔坚韧,挡风驱火,防盗御敌,是小巷里固若金汤、坚如磐石的钢铁防线。桶子屋的大门及左右两厢花窗都非常精美、标致。深巷、高墙、宅院三者互为依托,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前辈们以奇妙高明的构思和无比精湛的技巧,建成了这片地域罕见的恢弘壮观的古建筑群。   

白泥村

  白泥村距孟溪镇8公里,位于孟溪东部偏南。村东、村北均接大坪镇,村南靠平头乡,村西为红岩村,人口2351人。村内多坝子和低缓丘地、地势平坦,气候温和、日照时间长,水源充沛,是镇水稻、油菜主产区之一。西瓜种植在白泥村已有一定规模,是镇仅有的西瓜生产地。   通村公路连接村内各自然寨,交通便利。境内头京古城堡,系清包茅仙抗清起义的根据地,城堡建筑严谨坚固,实为兵家要塞。村北孝节坊,已有100年历史。(详见《文物古迹》篇)   

老屋场村

  --人口总数:1111人农业人口:1090人非农业人口:21人   --行政区面积:3.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5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发展口号:   --所辖村:黑冲湾,文家,高家,袁家,胡家,梁家,谭家,钟家生产总值:40.0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名特产品:水稻办公所在地:老屋村   

和尚坪村

  和尚坪村距孟溪镇25公里,是孟溪镇最西部和最边远的一个行政村。和尚坪村西北紧靠乌罗镇,西南接寨英镇,东与木耳和青石相邻,人口1357人。和尚坪村位于梵净山东坡,境内多高山竣岭,气温呈垂直分布,山脚与山顶相差2——30C,温凉多雾,日照时间相对较短。水稻、包谷单产不高,洋芋等喜凉作物种植广。植被覆盖较好,但多为山坡草场和薪炭林,杉木等用材林分布于村的东部和南部,有一定储量。楠竹是村的大一特产,和楠竹笋称冠全镇。白皮纸和焚化用土纸为村的重要手工业,生产历史悠久,产品畅销镇内外。   和尚坪原属孟溪乡公所第五行政村。1953年3月,木耳乡成立,划入该乡管辖。1959年9月木耳乡改建为管理区,村随之改建为生产大队,1966年下半年,改称为红光生产大队,1976年底,恢复原名和尚坪生大队,1984年1月,恢复乡建制而恢复和尚坪村。1992年6月,撤乡建镇划入孟溪镇管辖。2007年12月,和尚坪村与下坪村合并,组建成新的和尚坪村。   和尚坪是镇唯一未通公路的行政村。政府为改变其落后的交通,从2007年开始,集全镇物力开始兴建木耳至和尚坪公路,预计2008年通车。   

油蓬村

  油蓬村在孟溪镇的东南部,距孟溪镇4公里。村西靠矮屯村的太平山,村东与红岩村相邻,南与普觉镇棉花山村接壤,北和寨杆村毗邻,人口1977人。境内东、西、北山丘环抱,期间油蓬大坝著称于镇,油蓬水库镶嵌于大坝中央,突显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海拔460—600米,气候温热,盛产水稻、油菜,是县商品粮基地之一。   村南有干(川)普(觉)三级油路通过,村北有公路连接孟溪社区,交通便利。油蓬村以生产粮油为主,兼以养殖,大坪坳等村民组小区养猪大户已渐成规模。赶场铺等组的竹编遍手艺,在孟溪久负盛名。   

坪南村

  坪南村距孟溪镇5公里,村东连安山村,西接乌罗镇,北靠大路乡,南与铜钱山和虾嫫村相邻,人口2284人。坪南村境内多中低山,四周被海拔600---800米山脉包围。木耳河南岸有较宽阔的冲积坝子,生产水稻、油菜、红薯、包谷等粮油作物。坪南是孟溪镇用材林基地,以出产衫木,马尾松而著称。境内植被覆盖率高,有大片薪炭林和尚未开垦的山地草场,宜林荒山待开发。   解放后,坪南村属孟溪乡公所第四行政村管辖。1953年划入木耳乡,始称坪南村。1959年9月,区社合一的人民公社成立,更名为坪南生产大队,属木耳管理区。1966年下半年,从木耳人民公社划归孟溪人民公社管辖,改名为前进生产大队。1984年1月撤消孟溪人民公社,改建为孟溪乡,同年末乡改为镇,恢复原坪南村名。2007年12月坪南和桃坪合并,村名为坪南村。   孟(溪)木(耳)公路贯穿于坪南村南部地区,给该村主产粮油作物的木耳河沿岸提供交通方便。通往桃坪等地的乡村公路正在建设之中,预计2008年通车。   

安山村

  安山村位居孟溪镇北部,北与大路乡接壤、南和孟溪社区相邻、东与寨院村隔孟溪河相望,西和平南村连接,有孟溪“北大门”之称,人口3161人。安山村地处孟溪河北岸,境内大部为冲积坝子,土壤肥沃,引灌条件名列全镇前茅,是全镇的粮油主产区和全县商品粮重要基地,被誉为孟溪的“粮仓”。近年安山村香菇发展迅速,至2007年已发展到15万段。   1950年7月,安山村隶属孟溪乡公所第一村。1954年安山乡成立,安山村隶属之。1956年8月,安山乡并入孟溪乡,安山村随之属孟溪乡管辖。1959年9月,安山生产大队归属孟溪管理区。1966年下半年,团结(小寨)和安山两生产大队合并组成团结生产大队。1984年1月,安山恢复村建制。1985年末,孟溪撤乡建镇,安山村名未变。至2007年末仍保持安山村名和其行政区划。   安山有县际松(桃)印(江)公路横贯全境,小寨至瓦厂村级公路至西向东纵贯全村,村内的石梯子、旧城沟页岩砖厂、砂石厂、锰粉厂等企业在全镇占有一定位置。安山村文物古迹较多,著名的有古司城、黑坡城和旧城遗址、小寨衙门、水月庵摩崖石刻等形成孟溪又一文物古迹群,享誉县内外。   

寨阳村

  1950年7月成立孟溪乡公所时,寨院属于乡辖第一行政村。1951年4月撤销孟溪乡公所,寨院属之。1959年9月,成立区、社合一的孟溪人民公社,寨院更名为寨院生产大队,属孟溪管理区,1966年下半年,随“0”开始,生产大队相继撤并,寨院和紫红合并组成民主生产大队。1976年11月,恢复寨院生产大队。1984年1月恢复孟溪乡建制,寨院生产大队同时恢复原名寨院村。2007年12月,寨院村和寨阳(1956年从大路乡划入)村合并,村名仍为寨院村。   

寨院村

  寨院村距孟溪镇2公里,和安山村同为孟溪北大门,寨院村东邻妙隘乡、西靠安山村、南接孟溪社区、北与大路乡毗邻,人口2748人。寨院村背山面水,河流冲积盆地发育,自然条件优越,适宜种植水稻、油菜等大宗作物,为镇粮油主产区。   寨院南靠(松)桃(印)江公路,距孟溪火车站仅2公里,有通村公路由南至北贯穿全村。蔬菜生产是寨院村优势产业,是孟溪社区蔬菜供给基地之一。   

凯塘村

  1950年7月,孟溪乡公所成立,寨杆和凯塘的部分自然村寨属第二村管辖。1959年9月,成立区社合一的孟溪人民公社,寨杆属孟溪管理区,更名寨杆生产大队。1966年下半年,寨杆与岩寨生产大队合并,成立全心生产大队。1984年1月恢复乡镇建制,寨杆恢复原名,属孟溪乡,同年底孟溪撤乡建镇,寨杆属之。2007年12月寨杆与凯塘村合并,村名仍为寨杆。   

寨杆村

  寨杆村是孟溪镇的东大门,距孟溪仅1公里。村境西枕孟溪社区和寨院村、东抵大坪镇、北靠妙隘乡、南邻红岩、油蓬村,人口2701人。寨杆位于河谷地带,谷地坝子开阔,盛产水稻和油菜,是全县挂牌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河谷两侧和坝子边沿,系低丘山林、森林密布,是镇马尾松、杉、柏、枫等木材主产区。   松桃至印江公路和正在建设中的迓(驾)大(兴)二级公路孟溪段,从东向西贯穿全村。境内通往岩科寨、大坳湾、晒谷董、大面山的村级公路在修建中,预计2008年底可全部通车。寨杆村锰粉加工业发达,松闽等锰粉加工厂年产锰粉15万吨左右。寨杆、董上等村民组,是孟溪社区的蔬菜供给基地。   

太平山村

  太平山村位于孟溪镇中部偏南,东部与油蓬、寨杆村相连,西面紧靠铜钱山,南与普觉、寨英两镇毗邻,北和孟溪社区接壤。太平山村南高北低、东部有太平山与西南铜钱山相望,两山之间为河谷坎子,即矮屯大坝,甘溪河经流其间。印江屯水库位于矮屯大坝之上,给大坝引流灌溉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水稻和油菜是村的主要作物,太平山村也是县商品粮基地。村西铜钱山南部为县阳雀林场,连片管护的干堡沟一带形成杉木林区,成为镇主要用材林基地之一。   

干坝沟村

  1950年7月成立孟溪乡公所时,矮屯属于乡第六行政村管辖。1954年4月撤销孟溪乡公所,建立孟溪小乡,组建矮屯村,隶属关系未变。1959年9月,改称矮屯生产大队,归属孟溪管理区。1966年11月与干堡沟合并组成共和生产大队,1976年末与干堡沟分治,仍称矮屯生产大队。1984年1月社改乡(镇),矮屯队生产大队为村。2007年12月与干堡沟、太平山两村合并组成新的矮屯村。   

矮屯村

  矮屯村位于孟溪镇中部偏南,东部与油蓬、寨杆村相连,西面紧靠铜钱山,南与普觉、寨英两镇毗邻,北和孟溪社区接壤,人口1486人。矮屯村南高北低、东部有太平山与西南铜钱山相望,两山之间为河谷坎子,即矮屯大坝,甘溪河经流其间。印江屯水库位于矮屯大坝之上,给大坝引流灌溉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水稻和油菜是村的主要作物,矮屯村也是县商品粮基地。村西铜钱山南部为县阳雀林场,连片管护的干堡沟一带形成杉木林区,成为镇主要用材林基地之一。   矮屯地理位置优越。村北系渝怀铁路松桃客货两站所在地;孟(溪)邓(堡)公路自北向南横贯全村;孟溪社区站前大道和移民新区与村紧密含接,被誉为“社区粮油基地”和“菜篮子”。印江屯水库宽阔修长,青山绿水倒映峡谷风光,是孟溪旅游景点和渔业基地。近年,果蔬型甘蔗发展较快,有望成为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孟溪村

  孟溪社区位于孟溪镇中部,是孟溪镇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全镇乃至县内主要集贸市场,人口3898人。社区东接寨杆村、西枕铜钱山村,南与矮屯村相邻,北和安山、寨院村接壤。境内地势低平,多为河谷冲积坝子,海拔450—600米,气候温热多雨、霜期短、日照时间长。甘溪河、马槽河绕镇穿坝与平南河交汇于文昌阁,自然环境优越,是全县主要粮油产地和良好的人居地之一。   区内交通方便,东部和北部有松(桃)印(江)公路,西有渝怀铁路县级孟溪客货两站,西有公路连接寨英、普觉等松桃重镇,南有直通大屋锰矿的专用公路。孟溪集镇向为黔东五大重镇之一。集镇建设始于清顺治二十五年(1668),当时孟溪保乡绅杨通坤、杨光辉捐献祖业“鬼山坡”荒地开设市场,开市已有300余年。社区市镇分旧城区和开发区(亦称新区),旧城区经道路硬化和整治违章建筑后,已形成重要商贸市场。开发区以火车站为中心,已建和在建的站前平行大道、梵净山大道和河滨大道初具规模,构成新城区干道主骨架。新区四条移民街排列有序,形成社区又一人居亮点。   社区建有镇三大砖厂之一的页岩机制砖厂、锰粉加工厂、木材加工厂、家具制造厂等小型工业。商贸、运输、建筑、汽车修理、餐饮等构成社区主要产业。孟溪中学、农职中学、中心完小、镇幼儿园和红太阳幼儿园形成社区教育中心。花灯剧团、滚龙队和老年歌舞队等文艺组织繁荣了社区文化事业。文昌阁遗址、六方碑、廉政碑、松茂书院以及孟溪著名的“红树烟雨”、“南屏耸翠”、“东皋舒啸”、“文笔凌云”、“仙掌映月”、“龙泉春深”、“二水拖蓝”、“高阁临江”等八景,形成社区文物景观群,构成全县西线旅游的重要景区。   

红岩村

  红岩村在孟溪镇东南7公里,村东连白泥村、西接油蓬村、南邻平头乡、北枕寨杆村的羊角脑山区,人口3664人。境内多为低山丘陵,有小面积坝子分布,土壤为黄、红色侵蚀融积,适宜多种作物生长,主产水稻、油菜、包谷、薯类。村内有红岩茶场约500亩,所产青茶和少量红茶畅销县内外。红岩村为原红岩乡驻地。   村南有干川至普觉公路贯穿于村中,东有公路与白泥村连接,村内各组公路已形成网络。红岩集市于2006年开场,逢“一?六”赶场,是孟溪镇两大保市之一。   


铜钱山村特产大全




铜钱山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