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阳村
1、地理位置
向阳村位于回郭镇镇区西部,北临310国道,东临回鲁公路,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地域面积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50亩,村庄面积1000亩。村民居住相对集中,布局统一,规划整齐,形成“居民点”。
2、公共设施
村内占有镇最大集贸市场资源,并实现封闭式升级改造,道路全部实现组组通,安有路灯60盏,建有镇封闭式垃圾中转站一座及36个封闭式垃圾池,逐步改善了居民环境。建成有村文化大院、剧场、老年门球场、休闲花园、健身娱乐园,为广大村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建成“向阳花苑”两栋农民公寓楼和两栋商贸城农民公寓楼,解决200余户居民住房问题,逐步实现了农村住房城市化。建有向阳小学一座,共有6个班级,200余名学生,15名教师。农业设施上,滩、坡机井12眼,全部配套齐全,并铺设地埋管道4000余米,保证了农业的增产增收。
3、人力资源
全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710户,2850人。1个党总支,4个党小组,74名党员。劳动力900余人,主要从事第一产业。其中,规模以上种植户1人,养殖户12户,加工能手3人,企业经营人才4人,农机操作能手2人。
4、经济状况
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主要靠村辖区内的商贸市场土地租赁而获得,约12万元。个体私营经济以铝业设备、机器制造、电线电缆、家用电器为主导产品,从事铝加工业、制造业等。村民以劳务输出、第三产业为主要经济来源。据统计,本村居民在商贸贸市场从事经营户达50余户,主要集中为商业、饮食业、服务业。
近年来,向阳村在镇党委、0的正确-下,团结拼博,真抓实干,各项工作均取得了很大成就。2010年,全村干群将在-精神鼓舞下,以“-”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奋斗,努力拼搏,为建设更加繁荣、和谐的新向阳村而努力奋斗!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2平方公里 | 410181113213 | 451283 | -- | 查看 向阳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北罗村 |
北罗村 北罗村位于回郭镇东部,紧依老310国道,207引线(文昌路)以西,新310国道以南。现有1610户,6732人,分为12个村民小组,其中党员130人。全村地域面积2平方公里,现有耕地3200多亩,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新310国道沿线农田已用于产业集聚区建设,其余大部分耕地都分布在东陵,人多地少,是回郭镇人口较多的大村。 村内有一所小学,2006年全面整修改造,现有教室50余间,配套教育设施完备,可容纳学生千余名。现有新农合试点诊所3所,可为群众提供日常的医疗服务。 2008年,在镇党委、0的大力支持下,在两委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对我村生产路进行了改造、架设了电力线路、部分安装了路灯、铺设了自来水管道等,进行了一系列的基础设施改造,改善了村庄面貌,为群众提供了良好的人居环境。 2008年---2009年,村委干部克服重重困难,争取到资金,在北罗村一组修建农民公寓,两期工程共建成商品房120余套,配套设施齐全,目前,入住率已达90%,这项工程解决了群众急需宅基地居住问题。 |
清西村 |
清西村 “农民小康路上走,远程教育好帮手”、“跟着远程走,致富不用愁”、“远程教育进农村,中央和咱心连心”,这是我村党员干部群众常挂在嘴上的顺口溜,朴实的话语包含着农村党员干部群众对远程教育的感谢和热爱。2009年以来,我村按照市区、镇的统一部署,坚持把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活动作为新形势下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素质、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富民工程”和“固垒工程”,高度重视,加强-,狠抓落实,使整个远程教育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整合资源、加强-,保障远教工作顺利开展 对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村党委高度重视,专门召开会议进行专题研究部署工作,把远程教育工作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来抓,强化-,明确村支部-是第一责任人,大学生村干部是直接责任人,把任务职责分解到人,为远程教育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在完成基本型站点建设任务的基础上,配置了投影仪,配置了高档音响,配置了桌椅,建设多媒体教室,为组织大规模培训创造了条件。 二、建章立制、强化管理,促进远教工作稳步推进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我村在努力抓好站点建设的同时,从建立完善管理员队伍、健全规章制度、落实管理责任等方面入手,强化对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站点管理。村管理人员主动参加镇党委举行的业务培训,使我们熟练掌握了现代远程教育节目的下载播放、设备使用、维护等基本操作,确保站点管理员能熟练地使用和操作远程教育设备,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长期发挥作用打下了基础。为进一步加强站点管理,使站点管理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我们注重在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上下功夫,努力提高远程教育的制度化进程。 三、学用并举、注重实效,推动远程工作深入开展 我村每月组织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学习党的政策、法律、农技、卫生等知识,并针对群众需求不定期组织学习,日常运行实行全天开放,保证党员群众随时随学。每次学习前,都向党员群众公开学习内容,做到有的放矢,提高了学习的针对性,初步形成了党员干部带头学、经济大户示范学、农民群众跟着学的良好氛围,党员干部参学率均达到90%以上,远程教育节目中的“政治理论”、“致富向导”、“实用技术”等电教片,极大地提高了党员干部的素质,有效地指导了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活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前部分农民“致富无门”的问题,群众普遍认为这些技术都能“学得会、用得上、致富快”。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了农村广大党员群众的普遍欢迎和喜爱,被群众形象地称为“家门口不收费的大学”,帮助和引导群众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产和生活中去,不断增强远教工作的实效。通过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全村党员干部学政策、学科技、学知识巍然成风,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不断得到增强,执政能力不断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真正成了“使干部长期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的有效载体,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途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总结这一年的工作,我村虽然在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提高,但是与上级有关部门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我村决心在新的一年里再接再厉,不断提高管理能力,使远程教育发挥更好的作用,使农民更加受益。 |
清东村 |
清东村 清东村位于回郭镇东面,东临芝田镇寨沟村,西接清中村。现有人口总户数703户,人口3480人,11个村民组,耕地面积约1800亩。全村现有猪场18个,养鸡专业户14家,私营、个体企业25个,实现工业总产值5100万元,农业产值500万元,第三产业产值2500万元。每年村集体收入24000元,主要来源为厂房租金。村中有文化大院,小学,卫生所等文化娱乐场所。清东村民俗文化娱乐项目有:大鼓、双头马、盘鼓、军乐队等。其中人头马表演在我镇首屈一指。 2009年度,在村支两委带领下,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让群众得实惠,村内组织铺设了小东沟,大东沟,扎志沟,新老国道连线等道路约3.5公里。新建村民住宅大楼一栋,给本村急用住宅户带来了极大方便。 清东村支两委在镇党委、0的正确-下,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带领全村广大干群,努力拼搏,使全村经济又上一个新台阶。2010年,清东村支两委将进一步拉高坐标、真抓实干,给广大群众办更多的实事好事,清东村将会朝着美好的未来阔步向前! |
南罗村 |
南罗村 回郭镇南罗村位于镇中东部伊洛河南部,村里有15个组,全村总户数1110户,人口共有4450人,全村地域面积2.6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00亩,上年人均纯收入7000余元。交通便利紧邻310国道。村集体收入及来源,主要是租赁收入。村里每月逢2会(就是市集)一次。逢年过节都会组织群众表演文艺节目,比如大鼓,腰鼓,犟驴,太极扇等。村去年最先实现了户户通,现在水泥硬化路都铺到了每家每户。 |
李沟村 |
李沟村 李沟村位于镇中心靠南,近3000人口。村里大部分为李氏人口,且因地势较高形成许多沟壑,“李沟”村因此而得名。李沟人依靠镇中心这个优越的地理位置,做起了许多小本买卖,例如摆个水果摊,开个小吃店,服装店等。另外,钢板、铜丝、电线电缆等第二产业的加工也蒸蒸日上。 李沟是名副其实的沟多。村委门口的一条南北路是村里的一条主干道,它一直延伸到大街。然而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它还是一条臭水沟,中间留很窄的一条土路。路两边的居民的生活废水都排到这条日积月累形成的天然水沟里。沟边杂草丛生,沟内蝇蚁乱爬,人们的生活环境非常恶劣。新农村建设的实施给这条路以旧貌换新颜。路修好后通车了,人们的交通变得更加便利,路面干净、卫生。路两边也形成了绿化带和美化迎屏画,眼前这美好的环境很难让人与以前的景象联系起来。 此外,李沟村的农民公寓也是村民思想进步的体现:既改善了人居环境又节约了土地资源。学校、文化大院、卫生所、剧场、门球场等文化、教育、卫生、娱乐场所设施一应俱全,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
柏漫村 |
柏漫村 柏漫村位于回郭镇镇中心东南部,由柏坡,漫流两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古柏南岗,遏风洞就在这里。周边与属回郭镇辖区的南罗,清西北罗相邻。柏漫村下辖9个村民小组,党员76名,现有耕地面积1798亩,住户950户,农业人口4200人,人均土地面积近0.43亩;属半丘陵区,2008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7900元。主要以个人创业,进厂务工为增收渠道。主要农作物为小麦玉米。特色副业为养猪业,在养殖大户的带动下形成一定的规模,成为群众致富的新亮点。村成立一个占地200余亩的工业园区,园区内企业主导产业以铜,铝金属加工,包装材料,朔料化工为主的民营企业达15家,形成了新昌铜业,振兴铝合金厂,创鑫金属材料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企业集群,是一个工业比较有实力和特色的村。 柏漫村民风淳朴,热情好客。村民住宅实行统一规划,整齐划一,建有定点垃圾收集池,有清洁队每天打扫干道卫生,环境整洁。全部安装了自来水,村主干道全部硬化,09年又硬化街道2000余米,新修排水大渠100多米,整修了村委办公大楼,文化大院在09年通过了郑州市验收,村里定期播放农村党员远程教育节目,组织丰富多彩的群众文艺活动, 目前村支两委正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发展不动摇,团结广大干群,共同努力将柏漫村的明天建设得更美好。 |
向阳村 |
向阳村 1、地理位置 向阳村位于回郭镇镇区西部,北临310国道,东临回鲁公路,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地域面积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50亩,村庄面积1000亩。村民居住相对集中,布局统一,规划整齐,形成“居民点”。 2、公共设施 村内占有镇最大集贸市场资源,并实现封闭式升级改造,道路全部实现组组通,安有路灯60盏,建有镇封闭式垃圾中转站一座及36个封闭式垃圾池,逐步改善了居民环境。建成有村文化大院、剧场、老年门球场、休闲花园、健身娱乐园,为广大村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建成“向阳花苑”两栋农民公寓楼和两栋商贸城农民公寓楼,解决200余户居民住房问题,逐步实现了农村住房城市化。建有向阳小学一座,共有6个班级,200余名学生,15名教师。农业设施上,滩、坡机井12眼,全部配套齐全,并铺设地埋管道4000余米,保证了农业的增产增收。 3、人力资源 全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710户,2850人。1个党总支,4个党小组,74名党员。劳动力900余人,主要从事第一产业。其中,规模以上种植户1人,养殖户12户,加工能手3人,企业经营人才4人,农机操作能手2人。 4、经济状况 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主要靠村辖区内的商贸市场土地租赁而获得,约12万元。个体私营经济以铝业设备、机器制造、电线电缆、家用电器为主导产品,从事铝加工业、制造业等。村民以劳务输出、第三产业为主要经济来源。据统计,本村居民在商贸贸市场从事经营户达50余户,主要集中为商业、饮食业、服务业。 近年来,向阳村在镇党委、0的正确-下,团结拼博,真抓实干,各项工作均取得了很大成就。2010年,全村干群将在-精神鼓舞下,以“-”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奋斗,努力拼搏,为建设更加繁荣、和谐的新向阳村而努力奋斗! |
清中村 |
清中村 (一) 村情概况 清中村位于巩义市回郭镇东区310国道南边,交通便利。全村共有1300多户,6000余人,共分12个村民小组。地域面积共计3600亩,可耕地面积3111亩,上年人均纯收入6793元。 (二)村两委建设 清中村村支两委队伍已经健全。村支委有五人,一名-,一名副-,三名委员;村民委员会也是五人。现如今,村两委成员非常团结,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清中村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三)村收入来源 村里集体收入主要来源于精密铸钢厂,铝合金厂,煤球厂及门面房的租金收入。全村村民主要以劳务输出,经营小本生意和从事第三产业作为主要经济来源。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是:销售的货物,货款回来的慢,周转资金不足。 (四)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村里投资三十余万元修起一条由老310国道通往新310国道的通达路;经过村里层层努力,对村小学进行重新修建,并硬化校园;2008年投资三百万元盖起一栋农民公寓,以解决大家住房难的问题。 (五)计划生育工作情况 近几年由于党和0的高度重视,在村民中深入地开展计划生育的宣传教育工作,使村民对计划生育这项战略性国策有了深刻的认识,我村计划生育工作连创佳绩,被评为计划生育工作先进村。 (六)精神文明状况 我村近年来逐步加大文化建设的力度,发展文化体育事业,村文化活动中心内设图书阅览室,棋牌室,乒乓室,卡拉OK室。春节期间,还邀请各地有名豫剧团到我村演出,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
卢医庙村 |
卢医庙村,位于郑州市东南,曾是卢医庙公社、乡0所在地,原为郑县四区所辖,1953年划归中牟县。老陇海铁路改道前,这里也曾设过卢医庙车站。该行政村西与郑州管城区接界,由郑州市内始发的301路公交车,终点站即是卢医庙村。该村农历每逢一、四、七有集市贸易日,四月十一有古庙会,是附近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其地理位置与庙宇的名声,在郑州地区有一定的影响。 关于卢医庙村名的由来,据村民传讲,原村在现村北两公里处,以姓氏命名叫张粱村。约在清代中期,由于常年受风沙的侵袭,村庄大部分被沙土掩埋。于是村民合计,全村向南高地方迁移。就在准备迁村时,正遇到一场大的瘟疫流行,当时人们为了求得神灵的保佑,便在迁村的同时,建了一座卢医庙,也代为村名。 卢医是战国时期的名医,后世人称神医扁鹊。据传他曾在河南卢氏一带行医成名,深受人民大众的爱戴,故后人尊称他为卢医,并立庙敬祀。因而除卢氏县有较大的卢医庙外,全国各地也都建有卢医庙。 |
马口村 |
马口村 一、全村概况 马口村位于回郭镇镇区,老国道贯穿本村,濒临着回郭镇镇0。全村有2个自然村,752户,3123口人,党员73名,人均收入约4000元。村位于镇区,人口不多,耕地有限,全村人口除了务农以外,其他以务工和经商为主,大部分青年人就地经商或在村镇企业打工,村内企业有显著的几家民营企业以及个体商户。 二、村两委建设 村里共有党员73名,村两委共8人,计生专干兼会计1人,大学生村干部1人,村两委班子健全团结,能按时组织开展党员活动。村两委在村党总支-的带领下,在党和0的关怀下,认真听取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带领全村人民群众办企创业发家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基础设施建设 在党和0的正确-和关怀下,以及在我村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村内街巷已基本硬化,还有小部分正在施工;照明设施也在进一步的完善;健身活动场所器材的安装也全部到位;拆迁安置工作也在紧张进行;村民住宅楼二期工程也已开工建设。 四、计划生育工作情况 由于党和0的高度重视,在村民中深入地开展计划生育的宣传、教育工作,使村民对计划生育这项战略性的国策有了深刻的认识,绝大部分群众都能够自觉遵守。村有专职计生人员一人,专门负责计生监督工作,将育龄妇女进行摸底登记,还在村里建成了计生一条街宣传栏,为以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打下基础。 五、精神文明建设状况 党和0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在这样大好形势的感召下,村里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 全村人民在村党总支的正确-下,大力发扬和坚持“团结奋进、务实进取、开拓创新、艰苦奋斗、敢为人先、壮大集体”的精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在村民中,形成了一种健康、积极、团结、向上的新风尚。今年准备修建文化大院以及老年门球场,丰富老年人活动室;还定期为村民请来戏班子,活跃了全村人的文化生活. 六、环境状况 由于地处镇区,还是郑州与洛阳交通的必经之路,人员较杂乱,所以生活建筑垃圾处理等工作将是重要的工作。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科学知识的不断提高,再加之党和0的宣传教育,我村的广大人民群众绝大部分已经认识到这些工作的重要性,并能很好地遵守。村每天有专业人员定期清除垃圾,保洁员每天必须保证路面的干净。在以后的工作中,还得向村民大力宣传保护环境的益处,使村民从思想上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积极响应党和0的号召,从根本上做好这项工作,为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打下良好的基础. 七、村民收入 由于城镇规划以及几大企业的发展,村的农田有一部分被征用,村民大部分在企业上班,部分村民利用现有的地理条件做起了生意。通过打工和经商,使得村民的收入大幅度提高,人均达到了4000元,现在打工和经商已经成为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八、教育情况 村基础教育工作抓的也不错,村小学共有六个年级,周边村的学生也在本村小学校上课,村-对教育工作非常重视。 在新一届两委-班子的带领下,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村的各项工作会有更好的气色和进步! |
北寺村 |
北寺村 北寺村坐落于310国道两侧,位于回郭镇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总人口5129人,其中党员98人,共青团员280人,居住面积1.5平方公里。全村共有13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2000余亩,人均占有耕地0.38亩,林地面积300亩,总面积4平方公里。全村青壮劳动力2700多人,其中搞养殖业的占0.2%,种植业的占1.2%,机械加工业的占1%,外出打工占2%,外出经商占1%。2009年工农业总产值100多亿元,年人均收入11000元。 曾荣获“市五好标兵党支部”、“先进行政村”、“平安建设先进村”、“巩义市三十强村”、“郑州市发展乡镇企业先进村”、“河南省发展乡镇企业先进村”等荣誉称号。 北寺村致力于改变农村传统的“一户一宅”居住模式。向城镇土地集约化发展,建成农民公寓的形式,最大限度利用土地面积,使周边村向中心村聚居,通过新农村中心村的建设,全面实现以北寺村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带动周边村全面发展。 |
柏峪村 |
柏峪村 柏峪村现有人口6700人,分布在12个自然片,19个村民小组,可耕地面积3000多亩。2008年,该村两委在上级党委、0的-下,带领广大干群,奋发图强,努力拼搏,0完成年初下达的各项经济指标。全村现有民营企业102家,第三产业162家,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发展势头良好。新修道路2.6公里,投资60万元成立农牧庄园。柏峪村全年完成工农业总产值3.5亿元,人均收入4300多元,被授予巩义市五好党支部荣誉称号。 |
干沟村 |
干沟村 干沟村位于郑洛交界处,新老310国道在这里交汇,地域面积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00亩。全村15个村民小组共887户人家,2009年登记人口为3996人,我村基础设施建设实行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征地用地,统一巷道建设,统一建设格局,统一通电通水,统一排水排污基础,设施建设良好,交通运输十分方便,毗邻伊洛河,陇海铁路线,属于典型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阴雨连绵,冬季寒冷少雪。 村党委班子5人,一名-和一名副-,副-兼任村委委员,一名计生专干;村委班子5人,主任一名和副主任一名,一名土地治安员和一名计生副职,08年响应国家号召配备大学生村干部一名。 我村的产业以精密铸件、电线电缆工业为主,是远近闻名的精密铸件基地,全村企业共计120余家,其中工业企业为60多家。近年来,我村以“-”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市0和镇党委0的发展要求,抓生产、促发展,09年社会总产值约2.2亿元,其中工业产值共计1.9亿元。正是因为有着良好的工业基础,去年我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6500元。农业以种粮为主,年产粮食1800吨,产值约500万元。 我们努力创造具有较强竞争能力和地方特色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格局,不断增强村级综合服务功能,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继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提高村民素质和乡村文明程度,提升整体形象,逐步把代安村建设成为综合经济实力强、人民生活富裕、社会文明进步的现代化农村。 |
刘村村 |
刘村位于回郭镇的西北部,背靠伊洛河畔,地理位置比较偏僻,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全村总面积1.6平方公里,刘村现有人口3100多人,780余户,15个村民组,过去的一年,在上级党委、0的直接-下,村支两委带领全村干群努力拼搏,引导农户搞特色种养殖,目前发展养殖户40家,种植户14家,全年完成工农业总产值5000多万元。 基础建设方面,在2009年,我村完成村庄亮化、刘村小学学校维修、标准化卫生所建设、文化大院建设、刘村至新310国道维修等工程。 文化卫生方面,2009年我村 “洛神传说”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冲刺国家级。实现垃圾清理规范化,实行垃圾承包责任制。 新的一年,在村支两委的带领下,通过全村干群的拼搏努力,相信刘村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
李邵村 |
李邵村位于巩义市回郭镇北部,东与民营科技园区相望,南林310国道,北靠伊洛河,西接回郭镇北杨庄村,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全村总面积3.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500亩,全村共15个村民组,1200余户5600多口人,全村劳动力3000余人。回郭镇做为一个远近闻名的百年古镇,有着相对较好的经济基础,但李邵村在整个镇属发展落后村,土地虽然肥沃,可人口众多,加上伊洛河经常泛滥十年九淹,基本上属于靠天吃饭,温饱还是大问题,村里各种公益设施落后的农业村和贫穷村,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政策的指引下,这个昔日一穷二白的贫困村开始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我们5000多干群认真学习实践-理论和“-”重要思想,坚持经济富村,文明强村,历经20多年的艰苦努力,目前我村已发展为以电线电缆、铜铝加工、机械制造、冶炼化工,橡胶和塑料加工为主导的小型企业60余家,规模养殖业48户,生猪年出栏12000多头,养兔30000多只,养牛50多头。2007年全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亿2千万元,人均纯收入达7200元。全村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安全水使用率100%,电话普及率98%,有线电视使用率71%改厕率90%以上。先后被授予“河南省卫生村”、“河南省文明村”、“河南省精神文明建设试范村”、“郑州市首批小康村”、“郑州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
驻驾庄村 |
驻驾庄 驻驾庄因唐汾阳王郭子仪在此驻驾而得名,它位于回郭镇西部新老310国道交界处,交通便利。全村总面积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00亩,设3个村民小组,拥有667户3074人。共有党员103名。村两委班子共7人。支部构成:-、副-各1名,委员1名;村委班子:村长、副村长各1名,计生专干1名;08年选聘大学生村干部1名。村内有标准化村级卫生所一所,一所初中,一所小学,这给村民看病就医、就近入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在党委0的-和村两委班子的努力下,村基础设施建设良好,整个村子呈现出一片和谐的新农村气象。 1.新农村建设推进。进几年,在党中央建设新农村的号召下,我们村也加快步伐想方设法的为村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我村分阶段,分批对我村的主干道进行了硬化,对村内的亮化、绿化工程也投入了很大的精力,08年初我村又各方筹集建成我村西“良思园”,成为我村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2.村制度建设。全面规范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了户代表、联户代表会议制度,村民理财小组和户代表发挥积极作用,坚持民主议事、民主决策和民主理财,维护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推进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3.文化生活丰富。组建了由40人组成的腰鼓、盘古队,为村内节日添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也丰富了村民的日常业余生活。村部配套体育健身器材,为村民健身提供便利。扎实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传承优良传统,曾荣获“省级精神文明试点村”荣誉称号。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