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贵州省 >>铜仁市 >> 玉屏县 >> 朱家场镇 >> 詹家坳村

詹家坳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詹家坳村谷歌卫星地图)


詹家坳村简介

  詹家坳村地处朱家场镇偏南方向,地处朱家场镇中心腹地,距镇政府所在地7公里,东与本镇茅坡村接壤,南接本镇鱼塘、兴隆村,西连本镇长华村,北靠本镇水田村。辖区面积5平方公里,有7个村民组,284户,1320人,耕地面积1230亩,其中田906亩,人均耕地面积0.84亩,粮食产量615吨(雨水充裕的年份),年人均收入2450元。目前全村有党员28名,团员13名。村级活动室已于2001年底建成。有村级小学一所,即詹家坳小学,执行国家四类教学计划,实行全日制教学,设一至三年级,四至六年级就近并入兴隆小学,现有教师5名。
  詹家坳村属一类贫困村,水资源严重缺乏,詹家坳村人、畜及农业用水全靠仅有的两口地下深井,且其中的一口深井供水量急剧下降,现在基本只能解决詹家坳村的人、畜饮水,农业用水又回到了“天灌溉”的历史年代。在1990年修建了中国WFP5181模拟工程后,才解决饮水困难问题,改变了以前靠天吃饭的状况。全村交通条件较差,现在还有两个自然村寨近700人处于“晴天车运,雨天人扛”的生产条件,从而导致了全村650个劳动力就有420个外出务工,许多土地得不到有效利用,留守儿童较多,农业生产落后,新农村建设步伐较慢,经济发展滞后。詹家坳村出产干柿饼,远销两湖、两广。原玉屏县四大古寺之一的弥陀寺坐落在詹家坳村扁坡村民组地界。
  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詹家坳村把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养殖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以此推动全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520622102 554000 -- 查看 詹家坳村谷歌卫星地图

詹家坳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詹家坳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詹家坳村

  詹家坳村地处朱家场镇偏南方向,地处朱家场镇中心腹地,距镇政府所在地7公里,东与本镇茅坡村接壤,南接本镇鱼塘、兴隆村,西连本镇长华村,北靠本镇水田村。辖区面积5平方公里,有7个村民组,284户,1320人,耕地面积1230亩,其中田906亩,人均耕地面积0.84亩,粮食产量615吨(雨水充裕的年份),年人均收入2450元。目前全村有党员28名,团员13名。村级活动室已于2001年底建成。有村级小学一所,即詹家坳小学,执行国家四类教学计划,实行全日制教学,设一至三年级,四至六年级就近并入兴隆小学,现有教师5名。   詹家坳村属一类贫困村,水资源严重缺乏,詹家坳村人、畜及农业用水全靠仅有的两口地下深井,且其中的一口深井供水量急剧下降,现在基本只能解决詹家坳村的人、畜饮水,农业用水又回到了“天灌溉”的历史年代。在1990年修建了中国WFP5181模拟工程后,才解决饮水困难问题,改变了以前靠天吃饭的状况。全村交通条件较差,现在还有两个自然村寨近700人处于“晴天车运,雨天人扛”的生产条件,从而导致了全村650个劳动力就有420个外出务工,许多土地得不到有效利用,留守儿童较多,农业生产落后,新农村建设步伐较慢,经济发展滞后。詹家坳村出产干柿饼,远销两湖、两广。原玉屏县四大古寺之一的弥陀寺坐落在詹家坳村扁坡村民组地界。   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詹家坳村把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养殖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以此推动全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茅坡村

  茅坡村位于朱家场镇南部,地处玉朱公路中段,东与大龙镇祥查村接壤,南接本镇谢桥村,西连本镇鱼塘村、詹家坳村,北靠本镇水田村。距政府所在地和玉屏县城的距离相等,都在7公里左右,是朱家场镇人口最多、农业最发达的村,也是重点农田保护区,是我县培育水稻育种的主要基地之一。辖区面积9平方公里,有11个村民组,567户,2191人,耕地面积1948亩,其中田1688亩,人均耕地面积0.98亩,粮食产量1108吨,人均收入2778元。   茅坡村曾是第三管理区,中心人民公社政府所在地,曾设过集贸市场,是朱家场镇的最大的产量区,是闻名全国的“油茶之乡”。茅坡村于2006年被明确为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以来,全村经济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村容村貌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善。   茅坡村有村级小学一所,即茅坡小学,该小学的前身是茅坡农中,在1982年至1984年全国农民扫盲运动中,原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朝文,省委副书记苗春亭曾三次视察茅坡小学,该小学现执行国家三类教学计划,实行全日制教学,设一至六年级和国家承认的学前班,有教师12名。远近闻名的天然泉水——茅坡大龙井发源于茆家村民组地界,这道地下涌泉流量最大时为15-20吨/小时,整个茅坡村重点农田保护区90%以上全依赖于该泉水灌溉,茅坡村境内有“二水拖南,水内藏书,踏桥不见桥”的胜景。   现在,茅坡村已初步形成以水稻制种、蔬菜种植、畜禽养殖为主的农业生产格局。但是在缺乏技术和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广大种、养户的规模还不够大,抵御市场经济风险的能力还不够强。我们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茅坡村新修了活动室、开通了程控电话,有线电视,进行了油茶低产改造。现在全村把工作重点放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创建文明小康村,明天的茅坡村一定是全县乃至全区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村。   

堰上村

  堰上村地处朱家场镇东南部,朱大公路穿境而过,东与大龙镇九龙村相邻,南抵本镇水田村、大龙镇祥查村,西接本镇桐木村,北靠本镇木弄村。辖区面积4平方公里,有5个村民小组,184户,782人,耕地面积为614亩,其中田550亩,人均耕地面积为0.79亩,粮食年产量为300吨(雨水充沛年间),年人均纯收入为1500元。全村有党员21名,团员5名,2001年建成村级活动室。   有一所小学,即堰上小学,自上个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该小学曾辉煌一时,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生源逐年减少,师资配备减少。由正规完小降格为执行国家四类教学计划的小学,实行全日制教学,设1-3年级,4-6年级并入桐木小学,现有教师4名。堰上村有一股水质优良,流量在15-20吨/小时、清澈寒烈的天然泉水,是天然矿泉水加工的理想源泉。   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堰上村在2001年建成了村级活动室,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作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利用朱大公路过境的交通优势,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以实现小康村为长远目标。   

前光村

  前光村坐落于朱家场镇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约3公里,东与大龙镇莱溪村相邻,南靠本镇龙眼村,西连本镇街上村,北邻岑巩县水尾镇鱼河村。辖区面积7平方公里,10个村民小组,315户,1280人。耕地面积1163亩,其中田860亩,人均耕地为0.9亩,粮食产量530吨(雨水充沛年间),年人均纯收入为2200元。   目前全村有党员28名党员,2010新建一栋村级活动室,占地面积为130余平方米。有中小型水库5座,总库容量约为300万方,其中青山脚水库是中国WFP5181工程项目扩建,库容150万元,灌溉总面积约3千亩。有小学一所,即前光小学,执行国家四类教学计划,实行全日制教学,设一至三年级、四至六年级并入朱家场镇中心完小,有教师5人。境内赶场坝曾经是古集贸市场和南北客商过往歇脚的驿站,在明清时代曾经鼎盛一时,随着交通条件差距的拉大,此场在民国初年就已封闭,但身临其境,仍能够依稀领略古场的风貌。   前光村境内藏有丰富的重晶石、电石等矿产资源。除此之外,前光村还有丰富的优质石灰石,作为现代工程建筑的原材料颇具利用价值,在此兴建现代建筑材料加工企业亦颇适宜。另外,前光村非耕地、荒山荒坡地域比较辽阔,是得天独厚的天然牧场,非常适宜发展畜牧业。村党支部、村委会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把“利用自然资源,引进技术资金,兴办村级企业,发展畜牧业”作为经济发展思路,把创建“小康村”作为发展目标。   

龙眼村

  龙眼村位于朱家场镇东部,距政府所在地约5公里,东邻大龙镇菜溪、山寨村,南接本镇甘龙村,西靠本镇街上村,北连本镇前光村。辖区面积6平方公里,辖7个村民组,268户,1199人,耕地总面积878.4亩,其中田628亩,人均耕地面积0.75亩,粮食产量420吨(雨水充沛年间),人均吃粮349公斤,年人均纯收入为2000元。有党员30名,团员5名,2000年建成村级活动室。   有学校一所,即龙眼小学,执行国家四类教学计划,实行全日制教学,有教师5名。设一至四年级,五至六年级并入朱家场中心完小。有水库一座,即青山脚水库,为中国WFP5181工程项目扩建,库容量150万方,灌溉面积1500亩。龙眼村外出经商、从事运输业的较多,有个体工商户20来户。各种运输车辆约20辆。龙眼村是朱家场镇“武术之乡”,80%的青壮年都习练“大众拳”,妇孺老幼酷爱体育健身和文化娱乐活动。每逢新春佳节或国家盛大节日,龙眼村都要开展球类、棋类比赛和文化娱乐活动。盛产油茶,年产值在20万元左右,是朱家场主要粮油产区之一。   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龙眼村在近年来建设发展较快,社会治安比较稳定,把实现小康村作为长远的发展规划和目标。   

甘龙村

  甘龙村位于朱家场镇偏东方向,距政府所在地约4公里,东与大龙镇山寨村相邻,南靠本镇木弄村,西接本镇街上村,北抵本镇龙眼村。辖区面积5平方公里,辖5个村民组,有250户,870人。耕地面积580亩,其中田520亩,人均耕地面积0.73亩,人均收入2500元。有党员20名,团员13名。与木弄村共一所小学,即木弄小学。   甘龙村是一个比较贫困的村,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经过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共同努力,在2008年初建成了建筑面积300平方米的村级活动室,5个村民组全部完成连户路硬化,全部农户均用上安全的自来水,2008年新修建小型水库一座,新增灌溉面积300余亩。全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现有经果林约600余亩,主要种植板粟、桃、李、梨等果树,年产水果近100吨。自2005年以来,甘龙村大力发展畜牧业,现建成养牛小区2个,养猪小区1个,培育养鸡大户6户,甘龙村畜牧产值占农业产值的60%左右。村支两委狠抓常规农业发展的同时,充分利用冬闲良田种植大蒜,现已形成年种植300亩以上的规模,建成我镇第一个大蒜种植基地,有效的促进农民增收。   甘龙村两委干部积极转变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群策群力,切实拟定了符合村情的中长远发展规划,以“加大土地流转、发展特色经济”为切入点,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一如既往地抓好新农村建设工作。   

洪家湾村

  洪家湾村位于朱家场镇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约13公里,东邻本镇混寨村,南接本镇柴冲村、岑巩县大有乡凉水井村,西与岑巩县大有乡桐木寨村接壤,北靠本镇兴隆村。辖区面积6平方公里,有11个村民组,247户,1047人。耕地面积为1116亩,其中田816亩,人均耕地面积1.07亩,粮食年产量520吨(丰收年间)。年人均纯收入为2120元。目前全村有党员32名,团员5名,2001年建成村活动室。农田水利设施有小型水库4座,总库容量60余万方,电提灌站3座,有村级小学一所,即洪家湾小学,执行国家三类教学计划,实行全日制教学,设一至六年级,现有教师6人。在当地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村发展经果林300余亩,会打铁加工农业生产用具的人比较多,油茶在洪家湾村有比较大的覆盖面积,油茶林面积达到数千亩。   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三个建设年活动这一背景之下,踏着十二五规划开局的新步伐。洪家湾村党支部、村委会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为经济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并以此作为带动全村经济发展、确保农民增收的契机。   

水田村

  水田村位于朱家场镇偏中部,东与堰上村相邻,南靠茅坡村,西接詹家坳和长华村,北抵桐木村。距政府所在地约5公里,玉朱公路将水田村一分为二,村内有一大型水库,可蓄水280万方,能解决灌溉面积1500余亩。辖区面积5平方公里,辖10个村民组,有357户,1447人。耕地面积928亩,其中田672亩,人均耕地面积0.64亩,人均收入2705元。有党员36名,团员24名。村级小学设在水田组,共设三个年级,实施国家计划教育方案。水田   水田村是经济发展处于我镇中等水平村。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经过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共同努力,村级基础设施明显加强,2007年初新建300平方米的村级活动室办公楼一栋,2008年底,完成青龙一、二、三、皇仁屯、水田、郭家林等6个村民组连户路硬化建设,各组公路均实现了铺沙,解决了群众出行难问题。有中小型水库4座,电提灌站4座,钻探深井两口,成功解决皇仁屯、吴家湾两个村民组的人蓄饮水和农业灌溉问题。在2000年,有政府争取到国家项目,隶属玉屏县供电局的35KV变电站落户于水田村。   全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充分利用油茶资源发展农村经济,2008年成功引进休闲山庄1家,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近10人,2009年新建高产油茶林800余亩,有效的促进农民增收。近几年,加大土地开发力度,在水田村实施的油茶新种和低改达千余亩。水田村有村级小学一所,即水田小学,设一至四年级,五至六年级并入茅坡小学或桐木小学,有教师6人。   水田村两委干部积极转变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依托油茶资源,发展传统特色农业,拟定了符合村情的发展规划,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一如既往地抓好新农村建设工作。   

混寨村

  混寨村是玉屏县朱家场镇较大的一个行政村,它位于朱家场镇东南部,东与本镇洪家湾村接壤,南接本镇鱼塘村,西连本镇谢桥村,北靠平溪镇杨柳村。距玉屏县城5公里,离镇政府所在地12公里,自然条件较好,是朱家场镇两个有溪水流经的行政村之一。由于得到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支持全村8个村民组,全部通公路,全村280户,1271人,耕地总面积1150亩,其中田760亩,经果林390亩,人均耕地面积0.98亩,粮食年产量708吨,人均年收入3250元。村辖混寨小学是所完全小学,执行国家三类教学计划,实行全日制教学,设一至六年级,有教师7人。办学历史悠久,古树参天,环境优美,是远程教育示范站点。   一方水土养一方。混寨村村民利用得天独厚的水资源条件,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特别是在养殖业方面尤为突出。其中养猪大户有3户,养鱼大户有4户,养牛大户有8户,养羊大户有2户等等,他们靠养殖业发家致富,如今经济收入大幅度提高,生活水平也大大改善,真正过上了小康社会生活。他们的成功带动了全体村民,他们团结友善,互帮互助,现在很多人都在发展农业生产,有种植业方面的,有养殖业方面的,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但他们及时总结经验发现不足,仍然继续努力着。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混寨村支部、村委会把发展养殖业作为全村经济发展的重点,利用当地的草场资源,大力发展种植业,加快全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街上村

  街上村座落在朱家场镇府所在地,地区形势相对较好,是全镇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东与本镇龙眼、甘龙村相连,南与本镇桐木村相接,西与岑巩县天星乡荷塘村、水尾镇新场村毗邻,北靠本镇前光村。辖区面积为8平方公里,14个村民组,394户,1673人,有耕地面积2029亩,其中田1239亩,人均耕地面积1.21亩,粮食年总产量896吨,人均吃粮535.7公斤,经济收入2000元,是朱家场镇的小康村之一。   全村有党员27名,团员5名,玉朱、朱大公路横穿而过,交通条件比较优越。境内有历史比较悠久的集贸市场,特别是古老的牛市场风扉海内,闻名遐迩,列黔省三大牛市之一,加上十年前建成的羊市场,构成全村经济的重要支柱,现新建成猪市场,三大专业市场的配套运营,强有力的拉动着街上村的经济发展。有中学一所,小学一所,即朱家场中心完小,设一至六年级,附设正规的学前班,有专职教师31人,是全镇唯一执行国家二类教学计划的全日制小学,教学设备比较齐全,兼领全镇小学教学业务辅导任务。   境内鸡公洞水库是WPP5185工程项目所建,库容量50万方,灌溉面积1500亩,“红军遗址,古樟群景”被列入县级文物保护,“遥看睡佛,铁柱山寺”是比较诱人的名胜风景。商贸运输、畜牧种植比较发达,全村有个体工商户90余户,各种运输车30余辆,80%的农户从事种植和养殖,特别是“波尔山羊”已在街上村黄旗坳落户,有经果林1500亩,继2000年街上村村级活动、计划生育和卫生服务室建成后,街上村在全镇率先达到小康水平后,现又把创建“千万元村”作为经济建设的宏伟目标。   

长华村

  长华村位于朱家场镇西南部,距镇政府所在约10公里,东与本镇詹家坳相邻。南靠本镇兴隆村,西接本镇大兴村,北与岑巩县天星乡荷塘村接壤。辖区面积6平方公里,有9个村民组,425户,1414人。有耕地1350亩,其中田840亩,人均耕地面积0.95亩,粮食产量560吨(雨水充裕年份),年人均纯收入2750元。2002年建成村活动室,目前全村有党员26名。有村级小学,即长华小学,执行国家三类教学计划,实行全日制教学,设一至六年级,现有教师9人。长华村是朱家场镇水源比较匮乏的村,有小型水库一座,设计容量为10万立方米,每年只能蓄水3-4万方,靠天吃饭,近年争取国家水利项目资金,在长华村唐家屯、杜扒坳钻了两口深井,建了两个电提灌,长华村缺水的问题才得到改观,原85%的稻田只种一季稻谷,就闲置等来年天降春雨。   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长华村近年来在粮食生产上亩产量和复种指数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经济建设的发展步伐也随之加快,特别是在大水公路修通后,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全村的面貌得到很大的改变,现长华村党支部、村委会也已经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之上。   

大兴村

  大兴村位于朱家场镇西南方向,距镇政府所在地约12公里,是朱家场镇辖区面积最宽的村,东与岑巩县天星乡荷塘村接壤,南抵本镇长华村,西与岑巩县老街村相邻,北接岑巩县天星乡力园村、野牛山村。辖区面积11平方公里,辖14个村民组,404户,1648人。耕地面积1222亩,其中田887亩,人均耕地面积0.8亩,粮食年产量580吨(雨水充沛年份),年人均收入2635元。   全村有党员33名,团员12名,2001年建成村活动室。有小型水库一座,库容量约6万立方。村级小学一所,即大兴小学,执行国家三类教学计划,实行全日制教学,设一至六年级。现有教师8人。境内山青水秀,景色宜人,有世外桃园之感,大兴村猫耳岩地界的问天石,可谓突兀神奇,鬼斧神工,大兴村油炸屯产大理石,且石料优质,非常适宜现代建筑装潢。野猪窝民间艺人殷先能以一手攀刀梯的绝技,并广为流传。解放战争时期,-军队一架作战飞机曾坠毁在大兴村张家湾。大兴村的高原特征极为明显,具有得天独厚的天然草场,是朱家场镇发展畜牧业的理想之地。   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大兴村支部、村委会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全村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利用当地的草场资源,大力发展畜牧业,加快全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兴隆村

  兴隆村位于朱家场镇西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约12公里,东与本镇洪家湾、鱼塘村相邻,南与岑巩县大有乡老街村、凉水井村接壤,西连本镇长华村,北接本镇詹家坳、鱼塘村,辖区面积8平方公里,有10个村民组,280户,1365人。全村耕地面积为1036亩,其中田615亩,人均耕地面积0.76亩,粮食年产量470吨(雨水充裕年间),兴隆村年人均纯收入为2480元。   兴隆村是原玉屏县兴隆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原兴隆乡辖九个行政村,约有近万群众。兴隆在民国年间就在此设场,至今保持五天一场制,二00一年政府还投资20万元在此修建了规范的农贸交易市场,每逢赶集天都是一片热闹景象,现兴隆市场是岑玉两县十余个村寨的农产品交易及农业生产和生活用品购买的重要市场之一。原兴隆乡在一九九二年撤并建时划归朱家场镇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其中1995年到2000年镇政府在兴隆设立办事处,现在仍设学校、卫生院、信用、供销等服务行业建制。兴隆村境内交通优越,玉江公路、岑水公路呈“人”字形过境,兴隆至玉屏专设公交车,水尾至岑巩的客车从此经过,现在这里已成为原兴隆片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兴隆村有职业中学一所,即兴隆九年制学校,属县教育局管辖,执行国家三类教学计划,实行全日制教学,现有教职工35人。兴隆村水利设施有小型水库一座,库容量约10万方,深井提灌站4座。全村有个体工商户40余户,活跃了当地的市场经济发展。   全村随着中央政策的有效落实,兴隆村农村经济发展明显加快,我们坚信明天的兴隆一定是朱家场镇的“后花园”,也一定能成为玉屏县非乡镇政府所在地的第一个农村“小城镇”。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兴隆村亦率先跨入了小康村行列,现在存党支部、村委会工作重点放在了振兴市场、激活商贸、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之上,以创建“千万元村”为目标。   

桐木村

  桐木村位于朱家场镇偏中部,东与本镇甘龙、木弄相邻,南靠堰上、水田村,西接詹家坳村,北抵街上村。距政府所在地约2公里,玉朱公路、朱大公路从境内穿过,交通十分便利,村内有一大型水库,名曰:螺丝湾水库,可蓄水50万方,能解决灌溉面积400余亩。辖区面积7平方公里,辖5个村民组,有225户,766人。耕地面积928亩,其中田672亩,人均耕地面积0.64亩,人均收入2800元。有党员23名。有村级小学一所,即桐木小学,设一至六年级(另有学前班),实施国家四类计划教育方案,实行全日制教学。   桐木村有得天独厚的区位发展优势,据该镇的行政中心很近,桐木村经济发展处于朱家场镇中等偏上水平的村。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经过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共同努力,村级基础设施明显加强,1999年底建200余平方米的村级活动室办公楼一栋。2010年底,完成通组路建设占全村通组路的80%,但全村连户路基本为硬化。上姚、下姚、张家、团坡和唐家等5个村民组连户路硬化建设预计在2012年实施。   近年,全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引进公司和企业,共同发展油茶产业。2010年江西云河实业有限公司在桐木村和街上村实施的2000亩高产油茶示范基地建设任务。2011年下半年继续实施高产油茶基地建设任务3100亩,其中桐木村也占一部分。   桐木村两委干部积极转变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依托油茶资源,发展传统特色农业,拟定了符合村情的发展规划,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做好村庄整治工作,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氛围。   

木弄村

  木弄村地处朱家场镇偏东方向,距政府所在地约4公里,东与大龙镇山寨、草坪村接壤,南与本镇堰上村、大龙镇双龙、九龙村毗邻,西抵本镇桐木村、街上村,北抵本镇甘龙村。辖区面积6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组,有254户,998人。耕地面积792.2亩,其中田717亩,人均耕地面积0.79亩,粮食年产量384.8吨,人均吃粮385.6公斤,经济收入1500元。有党员26名,团员5名。与甘龙村共一所小学,执行国家三类教学计划,实行全日制教学,设一至六年级,有教师7人。有中小型水库2座,库容量近200万方,其中木弄水库是中国WFP5181工程项目,灌溉木弄、甘龙两村1500亩。木弄村是朱家场镇科技示范村,科技兴农的成果在全镇一直名列前矛,曾在二十世纪90年代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并在全镇率先达到小康生活水平。在一九九八年开通有线电视,同年建成了村级服务活动室。二00一年全村开通了自来水工程。木弄村是朱家场镇的重要产粮区之一,村民90%以种植为主,种植业成为木弄村经济建设的主要支柱,现全村经果林约2000余亩,林果收入与蔬菜收入占全村经济的50%。   近年,木弄村争取到“人均半亩口粮田”项目,大型农田基础设施改造工程,新修机耕道和排水沟渠。木弄村的有近千余亩的良田得到灌溉保障。   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木弄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在带领全村人民群众劳动致富的道路上,把“保小康、谋发展、实现农民增收1000元”作为发展目标。   

鱼塘村

  鱼塘村位于朱家场镇南部,地处朱家场镇中部腹地,东邻本镇的谢桥村、茅坡村,南接本镇洪家湾村,西靠本镇兴隆村,北接本镇詹家坳村。辖区面积为5平方公里,有8个村民小组,298户,1148人。全村耕地面积为772亩,其中田548亩,人均耕地为0.67亩,年粮食产量为360吨(雨水充裕年间),年人均纯收入为1950元。全村有党员23名,团员8名,1999年建成村级活动室,鱼塘虽然叫“鱼塘”,但实际鱼塘村缺水,农田基础设施以深井为主,全村有深井4口,建深井提灌站4座,原多采用旱地分带轮作来提高粮食产量。鱼塘村有小学一所,即鱼塘小学。执行国家四类教学计划,实行全日制教学,有教师3名,设一至四年级,四至六年级并入兴隆小学。   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鱼塘村的基础设施逐年的改善,由于村支部、村委领导班子视野开阔,工作思路灵活,无论是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还是工作能都是比较强的一个村级干部领导班子,使鱼塘村经济发展一直保持旺盛的势头。早在改革开放前就已大胆吸引了大型220KV变电站这样大型企业进村入户,现又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性机遇,争取到200亩的旱改水生态养鱼示范工程,并与周边村一道引入了国家“西电东送”工程——三叉坡500KV变电站,积极参与卓岭工业小区和新村建设,大大推动了全村的经济发展   

谢桥村

  谢桥村地处朱家场镇最南端,距玉屏县城最近,约3.5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14公里,东邻平溪镇安坪村,南接本镇混寨村、平溪镇红花村,西连本镇洪家湾、鱼塘村,北靠本镇茅坡村。辖区面积5平方公里,有4个村民组,260户,844人,耕地面积643亩,其中田560亩,人均耕地面积0.9亩,粮食产量356吨(雨水充裕的年份),人均收入2700元。全村有党员13名,团员5名,2001年建成活动室。   上个世纪60年代全省油茶试验基地落户谢桥村,现有苗圃场300亩,板粟基地400亩,生态园林200亩,经果林300亩,是我镇一个典型的绿色村。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下,2009年谢桥村被明确为玉屏县三大工业园区之一,相继有广茂铝业、兴鑫炉料精炼厂、黔东炉具制造分厂、顺达驾校等八家企业在此落户,在工业的推动下,全村主要劳动力由务农转为务工和运输、服务等行业,全村经济才得以快速发展,现已成为我镇经济条件较好的运输村。谢桥村有小学一所,即谢桥小学。设一至三年级,四至六年级并入混寨小学,有教师4人。谢桥村白水洞小瀑布是一道神奇的自然景观。谢桥村运输业比较发达,玉朱公路、卓兴公路呈“人”字型过境,现在谢桥村私家中型运输车辆多达30余辆。   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谢桥村抓住了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性机遇,加大了招商引资的力度,利用土地开发,不断引进企业在此落户,成为玉屏县规划的四大工业园区之一,即卓岭工业园区,还不断打造卓岭新村规划建设。   谢桥村地处朱家场镇最南端,距玉屏县城最近,约3.5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14公里,东邻平溪镇安坪村,南接本镇混寨村、平溪镇红花村,西连本镇洪家湾、鱼塘村,北靠本镇茅坡村。辖区面积5平方公里,有4个村民组,260户,844人,耕地面积643亩,其中田560亩,人均耕地面积0.9亩,粮食产量356吨(雨水充裕的年份),人均收入2700元。全村有党员13名,团员5名,2001年建成活动室。   上个世纪60年代全省油茶试验基地落户谢桥村,现有苗圃场300亩,板粟基地400亩,生态园林200亩,经果林300亩,是我镇一个典型的绿色村。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下,2009年谢桥村被明确为玉屏县三大工业园区之一,相继有广茂铝业、兴鑫炉料精炼厂、黔东炉具制造分厂、顺达驾校等八家企业在此落户,在工业的推动下,全村主要劳动力由务农转为务工和运输、服务等行业,全村经济才得以快速发展,现已成为我镇经济条件较好的运输村。谢桥村有小学一所,即谢桥小学。设一至三年级,四至六年级并入混寨小学,有教师4人。谢桥村白水洞小瀑布是一道神奇的自然景观。谢桥村运输业比较发达,玉朱公路、卓兴公路呈“人”字型过境,现在谢桥村私家中型运输车辆多达30余辆。   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谢桥村抓住了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性机遇,加大了招商引资的力度,利用土地开发,不断引进企业在此落户,成为玉屏县规划的四大工业园区之一,即卓岭工业园区,还不断打造卓岭新村规划建设。   

柴冲村

  柴冲村地处朱家场镇最北端,是距镇政府所在地最远的村(约19公里),也是朱家场镇最为偏僻的村,交通条件相对较差,紧靠岑巩县大有乡,东与平溪镇杨柳村毗邻,南与平溪镇翁阳村接壤,西与岑巩县大有乡凉水井、喇恰畈村相连,北与本镇混寨村、洪家湾村交界。辖区面积5平方公里,有7个村民小组,214户,816人。耕地面积有818亩,其中田535亩,人均耕地面积为1亩,年人均纯收入2200元。   目前全村有党员15名,团员4名,2001年建成村级活动室。柴冲村有村级小学一所,即柴冲小学,执行国家四类教学计划,实行全日制教学,设一至三年级,四至六年级并入洪家湾小学,现有教师4人。有小型水库一座,库容量为5万立方米,柴冲村盛产水稻,且米制优良,是朱家场镇的优质米产区。柴冲村曾在农村“四个”工程建设中获“先进党支部”,获3000元资金。原来柴冲村交通闭塞,在一九九五年,全村群众投工投劳,连同平溪镇杨柳村修通了通往玉屏县城的利民公路,改善了全村的交通条件,为全村的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2009年以来,国家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在镇党委、政府的带领和关怀下,柴冲村通村公路、通组公路和连户路得到大大的改善。在2000年,全面修建柴冲村的自来水工程,从而进一步加快了全村的经济建设步伐。   


詹家坳村特产大全




詹家坳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