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村位于补郎乡东南部,东接龙昌,西界补郎,南接三岔河,北抵大白岩。与龙昌、补郎村毗邻,距安顺市37公里,普定县城24公里,补郎街上1公里,有简易公路通往全村各自然村寨。
全村总面积2.27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60亩,其中水田和旱地各480亩,人均耕地0.8亩,属高原丘陵地形,喀斯特岩溶地貌,土壤松散、酸性。农业主产水稻、玉米、油菜、小麦,水资源丰富。有林地500亩,荒山草坡1036亩,森林覆盖率20%。
全村8个自然村寨,396户1382人,农业人口占95%以上。该村居住汉族、苗族、仡佬族、穿青人,汉族占80%。主要从事农业和第三产业为主,从事商业80余人,建筑业50余人,运输业20人,工副业600余人,其余是以农业为主,农业与商业、建筑业、工副业兼职共同发展,现有外出务工156人,主要以20—36岁的青年为主,约占外出务工的90%以上,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上的居多。该村建有一所村级完小,有教师7人,1—6年级和学前班各一班,共有学生26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8%以上。该村已开通电话,房屋建筑以石木结构为主,人均占有住房面积20平方米,各个自然村寨均拉通自来水,普及率达98%以上。农民主要来源于种植业、养殖业、工副业、建筑业及外出务工。
村支两委工作有力,多次受到市、县表彰,村支两委有办公室、党员活动室、计生室、宣传室、宣传栏,各项规章制度健全完善,村务公开及时准确。矿产资源。主要是煤和石灰石,分布较为广泛。
--人口总数:1382人 农业人口:1312人 非农业人口:70人
--行政区面积:2.276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96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仡佬族、穿青人 发展口号:抓项目,保青山绿水 重民生,建和谐大田
--所辖村:大田组,岩脚组,格挡差组,岩庆龙组 生产总值:25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核桃种植,二三员杂交猪养殖, 名特产品:腊肉,香肠,核桃 办公所在地:补郎乡大田村
--自然条件:典型喀斯特地貌 冬无寒日 夏无酷暑 资源:煤、石灰石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520422203 | 562100 | -- | 查看 大田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补郎村 |
补郎村是补郎苗族乡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补郎苗族乡经济、文化发展中心,周边与羊地村、木浪村、猛戛村、大田村、龙昌村毗邻,距安顺市32公里、普定县城23公里,安顺至织金等公路沿村中心横穿而过,交通便利。 全村区域总面积2.4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64亩,其中田436亩,地828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0.8亩,人多地少,属于高原地形,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山多、地少,主要生产水稻、玉米、小麦、油菜、洋芋、蔬菜等农作物,荒山、草坡880亩,林地1200亩,森林覆盖率达50%左右。 全村有六个自然村寨587户1822人,农业人口居多,占总人口的97%,有汉族、苗族、彝族、白族等杂居。主要以农业为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从事经商人员200余人,运输业60人,修理业30人,工副业60余人。现有外出务工人员350人,主要在20—40岁中青年居多,约占外出务工人员的95%,多数为初中以上文化。我村寨内大、小路已实现硬化,4.5公里街道已硬化。现有电信通话300门,移动电话220部(户),户均普及率100%,房屋建筑以混凝土和石木结构为主,人均占有住房面积11平方米。有日产600立方米水电提灌站一个,能供全村及毗邻村人畜饮用,普及率80%。 村支两委工作有力,开展工作正常,建有办公楼一栋,总面积240平方米,有党支部、村委会办公室、治安室、党员活动室,计生室、妇检室全部完善,办公室各种制度上墙,村务公开栏健全。 补郎村2008年实现人均收入2256元,种植产值达30余万元。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业、养殖业、商业、建筑业、修理业及外出务工等,走农、工、商一条路。矿产资源主要有石灰石,分布广泛,储量大,已办有沙石厂两个。另有煤矿还未正规开发。 因我村是乡文化中心,民族民间艺术文化发展较快,无论是乡各项庆典活动、节日,都以花灯为主表演,有花灯成员20余人,一九九五年曾获普定县民族民间文艺表演优秀奖。 --人口总数:1822人 农业人口:1756人 非农业人口:66人 --行政区面积:2.456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264.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彝族,白族 发展口号:抓项目,保青山绿水 重民生,建和谐补郎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五组,新民组, 生产总值:55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二三元杂交猪养殖,白凤乌鸡养殖,绿蛋壳鸡养殖,核桃种植 名特产品:鸡冻菌,香肠,腊肉 办公所在地:普定县补郎乡补郎村 --自然条件:典型卡斯特地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 资源:石灰石 |
干河村 |
干河村位于补郎乡东北部,距乡所在地10公里,是补郎乡边远村之一,地势北高南低,东与石阶村接壤,南与龙昌村相连,西与等堆村毗邻,北接猴场乡的格道、后冲二村。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均温度15.1℃,最高气温27℃,最低气温4—5℃,但时间不长,仅10多天时间,日照时数达1200小时,冬无严寒,夏无酷署,气候宜人,无霜期280天,年降雨量1396毫米,春旱,多冰雹。 全村区域总面积5.487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1230亩,其中:田497亩,地733亩,人均耕地面积0.83亩,90%以上的耕地是25度以上的坡地、旯旮地,森地面积300亩,森林覆盖率36%。辖7个村民组,共473户,总人口1762人,主要有苗族、汉族,苗族人口368人,占总人口的20.89%。从事农业1356人,商业161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15人。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油菜、洋芋,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养殖业、建筑及外出务工收入。农业劳动力691人,人口密度较小。 现有东风煤厂至干河的入村公路一条,有村林场1个,有两个村民组公路未接通。境内电力线已构成电路网,基本满足群众生产生活所需,通迅设备落后,全村有无绳电话10部,手机30余部。有小学一所,共七个班,总计320名学生,正式教师6名,没有教师宿舍。矿产资源有煤炭和大量的石灰石,均未被开发利用。 全村一直是从事传统的养猪养鸡和农业种植,人均纯收入1316元,鸡禽、蔬菜、水果和一部分人员外出打工有些收入。房屋建筑以石木结构为主,人均占有住房12平方米。 干河村主要以农业种植为主,没有专业户、重点户,农业剩余劳动力多,外出打工359人,年龄在20—35周岁的占90%以上,月收入在800—1500元的占绝大多数,文化文化程度以初中及以下的居多。基本解决温饱,但还有12%的困难户,在青黄不接和春耕生产时吃救济粮。 村支两委工作有力,组织开展工作正常,各项规章制度健全完善,村务公开及时准确,有村办公室、党员活动室、计生室。 民间艺术主要有山歌,苗族歌舞等,主要在一些传统节日上表演。 --人口总数:1762人 农业人口:1356人 非农业人口:402人 --行政区面积:5.48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23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 发展口号:抓项目,保青山绿水 重民生,建和谐干河 --所辖村:格江一,格江二,戛别组,干河组,别筛组,朱丫口组,格寨组 生产总值:15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二三元杂交猪养殖 名特产品:鸡冻菌,香肠,腊肉 办公所在地:普定县补郎乡干河村 --自然条件:典型卡斯特地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 资源:煤、硅、碳、石灰石 |
翁卡村 |
翁卡村位于补郎乡北部山区,以上寨村、等堆村、赶坝村、织金县实兴乡相邻,距普定县城31公里,补郎乡8公里,是老乡所在地。 全村区域总面积4.8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67亩,其中田271.5亩,地995.5亩,人均占有耕地0.9亩。农业生产主要有玉米、水稻、土豆,是一个典型喀斯特岩溶地貌区。有林地3735亩,森林覆盖率达55%。该村海拔高度1400—1475米,年均气温14.2℃,主要有煤炭资源,有一个外来投资江城煤矿。有村林场1个,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收入。 全村有7个自然村寨,共有459户1629人,其中少数民族7户,28人,尚有贫困人口73户375人。现有劳动力876人,外出务工人员380人,年龄在20—35岁的占90%以上,月收入800—1500元的居多,人均占有住房12平方米。 村支两委工作有力,开展工作正常,有支书、主任各1人,副主任1人,1名专职计生员。有办公室、党员活动室、计生室等,全村有0党员22名,2名预备党员,党员平均年龄55岁,村务公开及时准确,达到要求。现有村级小学一所,有1—6年级各一班。2008年底,全村经济总收入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20元,人均占有粮食350公斤。 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石灰石,其中石灰石分布广泛,具有强度高、易开采的特点,是制作石灰的原料,是较好的建筑材料,房屋结构以石木结构为主。 --人口总数:1629人 农业人口:1601人 非农业人口:28人 --行政区面积:4.82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267.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 发展口号:抓项目,保青山绿水 重民生,建和谐翁卡 --所辖村:小坝组,大坝组,长院沟组,翁卡组,倒岩组,柒树沟组,黄水河组 生产总值:22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二三元杂交猪养殖 名特产品:鸡冻菌,香肠,腊肉 办公所在地:普定县补郎乡翁卡村 --自然条件:典型卡斯特地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 资源:煤、石灰石 |
上寨村 |
上寨村位于补郎东北部,距政府所在地12公里,地处边远,最为高寒。穿村而过的普猴、普重公路车水马龙,平均海拔1600米,东与猴场乡格道村相邻,南接等堆,西抵翁卡,北与猴场乡漏寨村、老甲村接壤。全村区域总面积7.95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1601亩(水田27亩),有林地4546亩,退耕还林1642亩,水域面积132亩,森林覆盖率50%。是全乡最大的行政村之一。辖13个村民组,共771户,2892人,农业人口2635人。全村居住汉族、穿青人、苗族,汉族占85%以上。全村有0党员12人,其中男10人,女2人,少数民族4人。现有外出务工人员513人,年龄在20—35岁的占90%以上,月收入在800—1500元的居多。 全村有较为丰富的煤炭资源,有森林,市场等资源优势。就辖区内有五个有证煤矿,一个132亩的水库,两个牲畜交易市场,一个1000余亩的村集体林场。农业主产玉米、洋芋、茶叶等,农民主要收入来源于种、养殖业及外出务工收入。2008年人均纯收入1850元,人均占有住房12平方米。 全村入村公路10余公里,8个村民组安通自来水,13个村民组全部通电,20门有线电话,30门无绳移动座机,有村级民办公助小学一所,学生465名,教师8人,缺编教师8人,现已请代课教师5人,有605平方米的教学楼一栋,班级开设1—6年级各1班,另开学前班一个。 村支两委工作有力,开展工作正常,在以村支部为核心的领导下,修建了197.4平方米的综合楼于2003年9月投入使用,建立健全村级各种组织及制度,村务公开及时准确。为村级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石灰石,其中煤分布广、储量大,具有易开采、燃烧值高等特点。 --人口总数:2892人 农业人口:2635人 非农业人口:257人 --行政区面积:7.951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601.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穿青人,苗族 发展口号:抓项目,保青山绿水 重民生,建和谐上寨 --所辖村:新寨组,小本组,包包组,上寨组,大本组,猛登组,坎炳组等小组 生产总值:21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二三元杂交猪养殖 名特产品:鸡冻菌,香肠,腊肉 办公所在地:普定县补郎乡上寨村 --自然条件:典型卡斯特地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 资源:煤、石灰石、 |
等堆村 |
等堆村距补郎乡政府所在地6公里,距普定县城29公里,东抵干河村,南抵猛戛村、龙昌村,西抵下坝村,北抵上寨村、翁卡村,全村辖11个村民组,15个自然村寨,有汉、苗、穿青、仡佬、彝五个民族。全村908户3182人,少数民族1819人,占57.17%,贫困人口326人,占总人口的10.16%。现有外出务工劳动力600余人,年龄在20—35周岁的人员占90%以上,月收入在800—1500元的居多,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的占多数。 全村区域总面积9.941平方公里,承包耕地面积2721亩,其中:田450亩,地2271亩,人均耕地面积0.84亩(田0.14亩,地0.7亩),85%属25度以上坡耕地,且水井寨片区(水井寨、高寨、姑都、朱家寨、石坤)属大面积石漠化地带,水土流失严重。 林地面积3800亩,荒山草坡面积1800余亩,森林覆盖率40%,海拔高度1400-1600米,年平均气温14.9℃,全年日照时数1300小时,无霜期260天,水资源较匮乏,农业主产水稻、玉米、马铃薯、小麦、油菜,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业、养殖业、建筑业和外出务工。 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690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875元,人均占有粮食380公斤。全村以饲养“二元杂交母猪”为主要养殖业,种植经济林948亩。房屋建筑以混凝土、石木结构为主,人均占有住房面积不足15平方米。 全该村现有完小一所,15个班,学生820人,教师36名,失学儿童12人,现有村级卫生室一个,建筑面积60平方米村级文化室一所,建筑面积210平方米;计生室一间,建筑面积50平方米。 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石灰石,其中煤储量丰富,石灰石分布广泛,具有强度高、易开采的特点,是制作石灰的原料,是很好的建材。 --人口总数:3182人 农业人口:3012人 非农业人口:170人 --行政区面积:9.941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721.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穿青,仡佬,彝 发展口号:抓项目,保青山绿水 重民生,建和谐等堆 --所辖村:水井寨组,高寨组,姑都组,石坤组,格道秋组,等堆组等小组 生产总值:82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二三元杂交猪养殖 名特产品:鸡冻菌,香肠,腊肉 办公所在地:普定县补郎乡等堆村 --自然条件:典型卡斯特地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 资源:煤,石灰石 |
大陇村 |
大陇村位于补郎乡东南部,东接木浪村,西接火田村,南与猫洞乡石板村隔河相望,北接羊地村,距普定县31公里,补郎乡政府5.5公里,交通便利,村内组组通公路。 全村区域总面积5.85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50亩,其中水田90亩,地760亩,人均占有耕地0.93亩,是一个典型喀斯特岩溶地貌,土壤贫脊,属碱性。农业生产以玉米、小麦、油菜、水稻为主,缺乏水资源,林地面积1121亩,森林覆盖率402亩,以12.5%,荒山草坡面积549亩,海拔最低1075米,最高1436米,平均1330米。 全村辖6个村民组,5个自然村寨,279户976人,农业人口占90%以上,居住汉族、穿青人等民族,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的占95%以上,主要以农业为主,现外出务工人员102人,主要以20—36岁青年为主,约占外出务工人员的95%以上。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养殖,2008年人均纯收入2050元。农业主要玉米、油菜、小麦等。 该村村寨硬化0.5公里,现有电话(无绳)15门,房屋建筑以石木结构为主,人均占有住房面积15平方米,修建蓄水池300立方米的1个,100立方米的1个,小水窖198个,基本解决全村冬春缺水季节人畜饮用。 该村建有一所村级完小,现有教师9人,2个班级(含学前班)共有在校学生200人,初中升学率98%,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配有电脑一台,教学实验器材等设备。 矿产资源主要是石灰石、大理石,分布广泛,具有强度高,易开采的特点,是石灰的制作原料,是很好的建筑材料。 --人口总数:976人 农业人口:914人 非农业人口:62人 --行政区面积:5.85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85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穿青人 发展口号:抓项目,保青山绿水 重民生,建和谐大陇 --所辖村:水淹地组,牛洞组,张家组,二斗粮组,小寨组,陈家组, 生产总值:25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二三元杂交猪养殖 名特产品:鸡冻菌,香肠,腊肉 办公所在地:普定县补郎乡大陇村 --自然条件:典型卡斯特地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 资源:石灰石、大理石 |
赶坝村 |
赶坝村位于补郎乡政府西北部,东接翁卡村倒岩组,南邻下坝,西邻坪上乡木桥组、河边组,北接龙洞坝。距乡政府约10公里,普定县50公里,入组公路已通大地、大寨、高石坎组,木桥组和戛陆组的公路正在修建中,来差组未通公路。 全村区域总面积4.11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47.6亩,其中田279.76亩,地967.84亩,人均占有田0.2亩,地0.7亩,林地面积1158亩,荒山草坡面积200亩,森林覆盖率达50%以上。 村由7个村民组组成,共391户,有1432人,其中苗族26人,穿青人87人,农业人口1337人,从事商业人员20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16人,外出务工人员325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3.37%。 全村人均纯收入1450元左右,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业和养殖业。农业主产水稻、玉米、油菜、小麦、洋芋等。外出务工人员中20岁至40岁居多,月收入在800—1500元的人较多,现已通电话15门,来差组、木桥组、戛陆组的人饮工程需待修建,其余四组的人畜饮水基本满足,房屋建筑以石木结构为主,人均占有住房15平方米。 现有一所村级完小,开设幼儿班、1—6年级各一班,有教师6人,学生174人。新修戛陆、木桥入组公路,新建党员活动室一栋80平方米,计生室一间30平方米,学校附属工程已完工。 现有党员16人,其中女党员3人,少数民族党员1人,预备党员1人。村支两委工作有力,村级配套组织健全,有村支书兼主任1人,副主任1人,会计1人,计生专职员1人。 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石灰石,其中石灰石分布广泛,具有强度高、易开采的特点,是制作石灰石的原材料,是较好的建筑材料。 --人口总数:1432人 农业人口:1337人 非农业人口:95人 --行政区面积:4.116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247.6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 发展口号:抓项目,保青山绿水 重民生,建和谐赶坝 --所辖村:大地,大寨,高石坎组,来差组,木桥组,戛陆组 生产总值:21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二三元杂交猪养殖 名特产品:鸡冻菌,香肠,腊肉 办公所在地:普定县补郎乡赶坝村 --自然条件:典型卡斯特地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 资源:煤、石灰石 |
大田村 |
大田村位于补郎乡东南部,东接龙昌,西界补郎,南接三岔河,北抵大白岩。与龙昌、补郎村毗邻,距安顺市37公里,普定县城24公里,补郎街上1公里,有简易公路通往全村各自然村寨。 全村总面积2.27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60亩,其中水田和旱地各480亩,人均耕地0.8亩,属高原丘陵地形,喀斯特岩溶地貌,土壤松散、酸性。农业主产水稻、玉米、油菜、小麦,水资源丰富。有林地500亩,荒山草坡1036亩,森林覆盖率20%。 全村8个自然村寨,396户1382人,农业人口占95%以上。该村居住汉族、苗族、仡佬族、穿青人,汉族占80%。主要从事农业和第三产业为主,从事商业80余人,建筑业50余人,运输业20人,工副业600余人,其余是以农业为主,农业与商业、建筑业、工副业兼职共同发展,现有外出务工156人,主要以20—36岁的青年为主,约占外出务工的90%以上,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上的居多。该村建有一所村级完小,有教师7人,1—6年级和学前班各一班,共有学生26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8%以上。该村已开通电话,房屋建筑以石木结构为主,人均占有住房面积20平方米,各个自然村寨均拉通自来水,普及率达98%以上。农民主要来源于种植业、养殖业、工副业、建筑业及外出务工。 村支两委工作有力,多次受到市、县表彰,村支两委有办公室、党员活动室、计生室、宣传室、宣传栏,各项规章制度健全完善,村务公开及时准确。矿产资源。主要是煤和石灰石,分布较为广泛。 --人口总数:1382人 农业人口:1312人 非农业人口:70人 --行政区面积:2.276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96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仡佬族、穿青人 发展口号:抓项目,保青山绿水 重民生,建和谐大田 --所辖村:大田组,岩脚组,格挡差组,岩庆龙组 生产总值:25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核桃种植,二三员杂交猪养殖, 名特产品:腊肉,香肠,核桃 办公所在地:补郎乡大田村 --自然条件:典型喀斯特地貌 冬无寒日 夏无酷暑 资源:煤、石灰石 |
猛戛村 |
猛戛村位于补郎乡西北部,东界龙昌,西连下坝,南接等堆,北抵补郎,距安顺约33公里,普定县25公里,补郎2公里,公路直通村寨,但路面软化不平。 全村区域总面积5.54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63.6亩,田114亩,地1549.6亩,人均占有耕地1.04亩,是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地型,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油菜、土豆,水资源丰富,地表水储量约2.2万立方米,有小凸桥地下水储存丰富,从猛戛门口大沟顺流而过,大沟一带全为农田,林地面积2229亩,荒山草坡面积146亩,森林覆盖率达50%。 全村共有464户1628人,农业人口1546人。该村居住汉族、苗族、穿青人,汉族占60%以上。从事商业57人,建设业153人,运输业72人,工副业96人,其余以农业为主,农业与商业、建设业,工副业兼职共同发展,现有外出务工人员323人,主要以20—35岁青年为主,约占外出务工人员的80%,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上居多,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养殖业、建筑及外出务工收入。 该村入村公路3公里,村寨小路硬化,现有电话33门,移动电话50余部,房屋建筑以石板房为主,人均占有住房面积13平方米,自来水直达猛戛村寨,能供猛戛全寨人饮用,普及率达100%。 该村村支两委工作有力,开展工作正常,建有办公室,妇检室及党员活动室,有健全的村规民约,做到村级政务公开及时准确。 该村2008年实现人均纯收入1950元,村境内有中学一所,水泥厂一个,矿产资源主要是石灰石,特产有李子、核桃等,石灰石分布广泛,储量巨大,具有强度高,易开采的特点,是水泥、石灰的制作原料,是很好的建材。 --人口总数:1628人 农业人口:1546人 非农业人口:82人 --行政区面积:5.54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663.6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 发展口号:抓项目,保青山绿水 重民生,建和谐猛戛 --所辖村:猛戛一,猛戛二, 上本根,下本根,三岔路,葫芦坝 ,小堰塘 生产总值:20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核桃种植 名特产品:腊肉,香肠 办公所在地:补郎乡猛戛村 |
羊地村 |
羊地村位于补郎乡西南部,东接猛戛、下坝,南界本杰、大陇,西连木浪,北与补郎为邻,距普室县23公里,距补郎2公里,交通便利,村级硬化路不通。 全村区域总面积1.99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38.5亩,其中:田10亩、地628.5亩。人均占有田0.023亩,地1.4亩,属岩石最多的石山区,是一个喀斯特地貌,农业主产玉米、油菜等。森林覆盖率20%。 全村有3个村民组5个自然村寨,144户468人,农业人口431人,占92.09%。该村居住穿青人、汉族,穿青人占95%,主要以农业为主,现有外出务工85人,主要是在20—40岁之间的中青年,月收入在800—1500元的居多。 该村入村硬化路400米,小水窖52个,移动电话30部,房屋建筑石木结构为主,人均占有住房面积12平方米。 该村2008年人均纯收入1850元。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养殖业、建筑及外出务工收入。 矿产资源主要有石灰石,分布广泛,具有强度高、易开采的特点,是制作水泥、石灰的原料,是较好的建材。 村支两委工作有力,开展工作正常,各项规章制度健全上墙,村务公开及时准确,有村办公室、党员活动室、计生室等,已开通远程教育。 --人口总数:468人 农业人口:431人 非农业人口:37人 --行政区面积:1.999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638.5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穿青人 发展口号:抓项目,保青山绿水 重民生,建和谐羊地 --所辖村:下地坝组,杨柳井组,上地坝组等五个小组 生产总值:11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生猪养殖,核桃种植,中药材种植 名特产品:鸡冻菌,香肠,腊肉 办公所在地:普定县补郎乡羊地村 --自然条件:典型卡斯特地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 资源:石灰石 |
木浪村 |
木浪村位于补郎乡政府南部,东抵大田,西抵大陇、羊地,北与补郎村相邻,南与猫洞乡隔河相望。距安顺市30公里,普定县城21公里,补郎乡政府1.5公里,交通方便,硬化路面由村委办公室门前通过。 全村区域总面积3.42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50.24亩,其中田面积425亩,地525.24亩,人均占有田0.3亩,地0.5亩,全村地形山高坡陡,地处偏僻,农业主产水稻、玉米、油菜、蔬菜、小麦、大麦,水资源差,地表水储量小,多数靠天落雨,有林地602余亩,荒山造林面积449亩,森林覆盖率达25%。 全村有5个自然村寨,482户1433人,农业人口1321人,该村居住有汉族、苗族、白族、穿青人,汉族占55%以上。主要以农业和第三产业为主,从事工商业80余人,建设业30余人,其余以农业为主带动养殖业、种植业同发展,现有外出打务工人员350余人,主要以20—35岁为主,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上的居多。该村入村公路1.5公里,有400余米已硬化,有部份还是土化路,现有电话25门,手机150余部,户均普及率达30%,房屋建筑以混凝土、石木结构为主,人均占有住房面积15平方米左右,新寨、岩头、河边已通自来水。 村支两委工作有力,开展工作正常,村有村办公室、妇检室、党员活动室、文化室、宣传栏,各项规章制度上墙,村务公开及时准确。 该村2008年人均纯收入1950元,种植业达60余万元,部份农户种有大白菜、西红柿、辣椒、茄子、四季豆等,蔬菜作物种植面积60余亩,一年形成三季滚动种植来增加农民收入,有养殖50头以上的大户1户,8—10头20余户。农民收入主要来自于种、养殖业、工副业及外出务工,矿产资源主要有煤和石灰石,其中煤资源分布广泛,储量大、层数多、煤标准、销路广,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燃料之一。 --人口总数:1433人 农业人口:1321人 非农业人口:112人 --行政区面积:3.429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950.24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白族,穿青人 发展口号:抓项目,保青山绿水 重民生,建和谐木浪 --所辖村:场坝组,新寨组,岩头组,小寨组 生产总值:38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生猪养殖,核桃种植,中药材种植 名特产品:鸡冻菌,香肠,腊肉 办公所在地:普定县补郎乡木浪村 --自然条件:典型喀斯特地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 资源:煤,石灰石 |
石阶村 |
石阶村位于补郎乡东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15公里,东与猴场乡相邻,南与猫洞乡隔河相望,西与龙昌村相连,北与干河村相接,是补郎乡最边远的行政村之一。 全村区域总面积7.82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07亩,其中田240亩,地667亩,人均占有田0.2亩,地0.7亩,是一个较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山区,全村以种植玉米、油菜为主,水资源较为贫泛,但石阶村有较丰富的硅矿资源,待开发利用,荒山草坡面积3463亩,林地面积100亩,森林覆盖率达27%。 全村有7个自然村寨,268户952人,农业人口944人,占99.2%,该村居住汉族、苗族、穿青人,主要以农业为主,工副业同步发展,现有外务工人员336人,主要以20—35岁青年为主,约占外出务工人员的90%以上,小学文化程度居多。房屋建筑主要以石木结构为主,人均占有住房面积不足10平方米,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业、养殖业和外出务工。 该村建有村级小学一所,都是隔年招生(原因是:1、师资力量薄弱;2、由于有3个村民组的学生到猴场就读较近,因此都全部到猴场就读。)现有教师3名,其中55岁以上的2人,共有在校生102人。该村已通电话,修通入村公路,拉通了自来水。 村支两委班子工作有力,配套组织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健全,村有办公室、党员活动室、计生室、宣传栏,村务公开及时准确。全村现有党员8人,支书1人,主任1人,副主任1人,计生员1人,会计1人。 石阶村矿产资源主要是硅矿,分布广泛,储量巨大,易开发。 --人口总数:952人 农业人口:944人 非农业人口:8人 --行政区面积:7.821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907.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穿青人 发展口号:抓项目,保青山绿水 重民生,建和谐石阶 --所辖村:格当拐组,鸡窝寨组,大格支组,小格支二,小格支一,石阶等组 生产总值:18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生猪养殖,核桃种植,中药材种植 名特产品:鸡冻菌,香肠,腊肉 办公所在地:普定县补郎乡石阶村 --自然条件:典型喀斯特地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 资源:硅 |
下坝村 |
下坝村位于补郎乡西北部,东面连等堆、猛戛,西接坪上乡,南靠本杰村,北抵赶坝村,距乡政府约15公里,普定县城27公里,交通便利,未硬化。全村区域总面积5.82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90亩,没有田,人均占有面积0.8亩,是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石山区,农业主产玉米、油菜、小麦,全村水资源欠缺,有生态林2137亩,荒山草坡250余亩。 全村共有4个自然村寨,261户893人,农业人口873人,该村居住汉族、苗族,其中苗族人口492人,占总人口的55.1%,主要是以农业为主,现有外出务工人员167人,主要是20—40岁的中青年,文化程度初中以下的占多数。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业、养殖业和外出务工。 该村3个自然村寨通公路,其中歪冲组由于环境造成现已搬迁至补郎村,27户105人,本村有电话13门,从事运输业的17人,房屋多部分为石木结构,人均占有住房面积16平方米,各组已修建饮水池在50立方米以上,饮用自来水的农户占80%以上,建有村级小学,现有教师4人,1—4年级4个班共105人,入学率达100%,村支两委班子工作有力,组织健全,现有综合办公楼1栋,有村办公室、党员活动室、计生室等,占地面积85平方米。各种制度健全、归档,且上墙,每季度按时实行政务村务公开。 该村2008年人均纯收入达1800元,农民现在普遍以种养业为主,外出打工为辅。按民族风俗习惯,每年的正月二十一日,该村的苗族、汉族都要到规定的花场-、跳舞、吹拉弹唱、纪念历史悠久的民族传统—跳花节日。 矿产资源主要有石灰石,分布较为广泛,具有强度高,易开采的特点,是制作水泥、石灰石的料,是上等的建材。 --人口总数:893人 农业人口:873人 非农业人口:20人 --行政区面积:5.82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09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 发展口号:抓项目,保青山绿水 重民生,建和谐下坝 --所辖村:下坝组,上坝组,格基组, 生产总值:22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生猪养殖,核桃种植,中药材种植 名特产品:鸡冻菌,香肠,腊肉 办公所在地:普定县补郎乡下坝村 --自然条件:典型卡斯特地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 资源:石灰石 |
火田村 |
火田村位于补郎乡政府西部,东接大陇,南接普定电站,西接坪上乡哈呼村,北面以本杰村相邻,距乡所在地6.5公里,交通便利,全村四个村民组,村所在地一、二组硬化路连接。 全村区域总面积5.259平方公里,农用地2978.89亩。耕地669.75亩(其中:田120亩,地549.75亩),林地771.45亩,荒山草坡1398.6亩,水资源139.05亩,人均占有耕地0.7亩,地处偏僻,是一个喀斯特岩溶地貌石山区,土壤酸性,农业生产以水稻、玉米、油菜、水果为主,地表水约2万立方米,有提灌站一个,灌溉面积80余亩,农民收入来源主要靠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收入,全村森林覆盖率达45%。 全村有4个自然村寨,4个村民组,总户数134户,总人口474人,农业人口443人,该村居住汉族385人,穿青人48人,布依族18人,主要产业以农业为主,外出务工87人,年龄在20—40周岁的占90%以上,月收入在800—1500元的居多。 该村建有村级办公室、党员活动室、计生室,正在实施中,占地面积210平方米,是本村的集中点之一。 该村2010年人均纯收入2500元左右,大多数人民生活处于贫困状态。 该村特色产品有核桃、板粟、布郎李等,古建筑有建于道光年间的封山育林石碑。 本村两委工作有力,开展工作正常,现有支书1名,主任1名,专职计生员1名,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健全,且上墙,村务公开及时准确,并达到上级要求。 矿产资源主要有石灰石,分布广泛,具有强度高、易开采的特点,是石灰、水泥的制作原料,是较好的建筑材料。 --人口总数:474人 农业人口:443人 非农业人口:31人 --行政区面积:5.259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669.75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布衣,穿青人 发展口号:抓项目,保青山绿水 重民生,建和谐火田 --所辖村:野冲组,一组,二组,猛铺组 生产总值:11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生猪养殖,核桃种植,中药材种植 名特产品:鸡冻菌,香肠,腊肉 办公所在地:普定县补郎乡火田村 --自然条件:典型卡斯特地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 资源:石灰石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
本杰村 |
本杰村位于普定县北部山区,位于补郎乡西南部,东接大陇村,西临坪上革渣村,北连下坝村,南邻火田村,属喀斯特石山区,距乡政府所在地6公里,全村辖三个自然村,全村总区域面积3.218平方公里,二轮承包耕地面积253.62亩(其中田61亩,地192.62亩),森林面积671亩,荒山草坡面积1920亩,水域面积195亩。海拔高度1145—1300米,全年平均气温17.4℃,全年日照数1500小时,无霜期290天。待开发荒山草坡面积较大。农业主产水稻、玉米、油菜、小麦,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业、养殖业和外出务工。房屋建筑以石木结构为主,人均占有住房面积12平方米。 全村有总户数165户(其中少数民族9户),总人口561人。现有外出务工人员62人,年龄在20—35周岁居多,月收入在800—1500元的占80%以上,文化程度在初中及初中以下的占多数。 2010年经济总收入120万元,外出打工汇回现金8万元(不在总收入内),人均占有粮食350公斤。 该村以种、养业为主发展农村社会经济,建养殖协会一个,农户发展养牛103头,养猪152头,无集体经济,是全县典型的“空壳”村和一类重点扶贫村。该村组组均修通并硬化了公路,安通了移动无绳座机,投资30余万元,修建了提灌站一座,受益面积40余亩。村支两委工作有力,开展工作正常,村有办公室、党员活动室、文化室、计生室,村务公开及时准确。 矿产资源有石灰石,分布广泛,具有强度高、易开采的特点,是制作石灰、水泥的原料,是较好的建筑材料。 --人口总数:561人 农业人口:549人 非农业人口:12人 --行政区面积:3.21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53.62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 发展口号:抓项目,保青山绿水 重民生,建和谐本杰 --所辖村:雷公田组,上寨组,下寨组 生产总值:137.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白凤乌鸡养殖,生猪养殖,核桃种植,中药材种植 名特产品:鸡冻菌,香肠,腊肉 办公所在地:普定县补郎乡本杰村 --自然条件:典型卡斯特地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 资源:石灰石 |
龙昌村 |
龙昌村位于补郎乡政府东南部,距乡政府3公里,距县城26公里,东接干河村,西抵大田村,北抵等堆村,距安顺市30公里。全村共通组级公路有龙昌、上格、光二、光三组。 全村区域总面积4.77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780.07亩(水田611.2亩),人均耕地面积0.7亩,属高原丘陵地形,是一个典型喀斯特地貌石山区,土壤松散,属酸性土壤。农业主产水稻、玉米、油菜、马铃薯,水资源丰富。有林地1573亩,荒山草坡1676亩,水资源2亩,森林覆盖率35%。 全村共有11个村民组,22个自然村寨,总户数683户,总人口2371人,农业人口2096人,该村属苗汉杂居,少数民族占25%,主要以农业为主。从事商业25人,运输业20人,副业加工10人,现有外出务工478人,在20—35岁的青年占90%以上,月收入在800—1500元的居多,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上。该村通电话35门,移动电话50部。房屋以石木结构为主,人均居住面积12平方米,该村现有小学一所,共有7个班,253名学生就读,教师8名。 全村人均纯收入1400元,土特产有洋芋、大蒜、核桃。建有畜牧示范户3户(猪、牛)。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养殖业及外出务工收入。 村支两委工作有力,开展工作正常,全村共有党员21人,培养干部7人。有村办公室、党员活动室、计生室等,各项制度规范健全,村务公开及时准确。 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石灰石,村境内现有光明、顺时两个有证煤矿。 --人口总数:2371人 农业人口:2096人 非农业人口:275人 --行政区面积:4.774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780.07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 发展口号:抓项目,保青山绿水 重民生,建和谐龙昌 --所辖村:庆上组,光三组,光一组,格二组,龙昌组,下格组,上格组等 生产总值:59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生猪养殖,核桃种植,中药材种植 名特产品:鸡冻菌,香肠,腊肉 办公所在地:普定县补郎乡龙昌村 --自然条件:典型卡斯特地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 资源:煤,石灰石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