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贵州省 >>安顺 >> 普定县 >> 化处镇 >> 老水母村

老水母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老水母村谷歌卫星地图)


老水母村简介

  老水母村位于化处镇东北面,距普定县城20公里,距镇政府驻地9.5公里,水资源丰富,交通状况较好。光照充足,便于农作物的生长,优质农作物的种植是我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全村总面积为4.6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12亩,其中水田245亩,旱地286亩,茶叶81亩。森林覆盖率为4%。
  全村有刘家头、陈家院、街上3个自然村寨,8个村民组,总户数326户,人口1324 人。
  
  --人口总数:1324人 农业人口:1296人 非农业人口:28人
  --行政区面积:4.6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612.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仡佬族,蒙古族 发展口号: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纵深推进农业产业化
  --所辖村:8个组 生产总值:7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 名特产品:茶叶,橘子 办公所在地:老水母村办公楼
  --自然条件: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 资源:沙石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520422102 562100 -- 查看 老水母村谷歌卫星地图

老水母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老水母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化处社区

  化处居委会隶属于化处镇,地处普定县西南部,位于化处镇中心街道,坐落于美丽的文碧山下,辖区面积为0.8平方公里,距普定县城17公里,有通村硬化公路与普化、安化公路相连,交通便利,村内田连阡陌,少山,总户数853户,人口2758 人,其中,农业人口36人,非农业人口2722人。居住有汉、苗、布依等民族。全村年生产总值为72万元,主要以酿酒业为主。   --人口总数:2758人 农业人口:36人 非农业人口:2722人   --行政区面积:0.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布依族,蒙古族等 发展口号:做好特色产业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加强人才培训和劳务输出   --所辖村:六个自然组,一个机关组 生产总值:72.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商业,酿酒,养殖,餐饮 名特产品:包谷酒,米酒 办公所在地:化处镇车站旁   --自然条件: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 资源:传统酿酒   

火把村

  火把村位于化处镇北面,距镇政府驻地12.5公里,村内煤资源开采潜力较大,土地光照充足。全村总面积为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826.16亩,森林覆盖率为34%。   村内含坡凤大寨、坡凤小寨、青岗林、火把沟、坝子、丫口田、屯脚7个村民组,人口1476人,其中,农业人口1467人,非农业人口9人。村生产总值约为583968元。      --人口总数:1476人 农业人口:1467人 非农业人口:9人   --行政区面积:5.6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826.16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 发展口号:发展“三农”   --所辖村:7个组 生产总值:58.397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 名特产品:水稻,玉米 办公所在地:火把村党员活动室   --自然条件: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 资源:无   

熊家林村

  熊家林村是化处镇的一个行政村,含熊家林和肖家林两个自然村寨,6个村民组。全村共289户,1196人。劳动力人口630人,其中男323人,女307人。外出务工120人。   熊家林村地处化处镇东部边缘,与太平农场和马官镇的杨柳村接壤,同我镇的化处、戛卧、水母三村相连,距化处镇政府驻地4公里,普三公路沿境而过。辖区面积为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10亩,荒山2000亩,山林800余亩。村内山青洞美,交通便利,有着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和山地石材资源。      --人口总数:1196人 农业人口:1196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2.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08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仡佬族 发展口号:抓住发展机遇 争取脱贫致富   --所辖村:6个组 生产总值:97.2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 名特产品:水稻,玉米 办公所在地:熊家林自然村   --自然条件: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 资源:地下水,石材,天然林   

化新村

  化处新寨村位于化处镇东南面,距镇政府驻地1.5公里,交通条件良好,与镇政府毗邻,能及时知晓信息发展生产,适宜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全村总面积为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48.2亩,其中田420.1亩,地428.1亩。森林覆盖率为4.7%。   全村有大新寨、小新寨、挖沙坡、鸣洞4 个自然村寨, 3个村民组,人口1485人,其中,农业人口1420人,非农业人口65人。      --人口总数:1485人 农业人口:1420人 非农业人口:65人   --行政区面积:3.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848.2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蒙古族 发展口号:抓住机遇,壮大产业,科学发展   --所辖村:大新寨、小新寨、挖沙坡、鸣洞 生产总值:58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 名特产品:荞皮,老干妈辣椒 办公所在地:大新寨   --自然条件: 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土壤肥沃 资源:水   

播咱村

  播咱村隶属于普定县化处镇,地处普定西北部,距普定县城20公里,村内田连阡陌,山绵起伏,全村可使用土地面积530亩,全村人口965人。近年来,通过抓党建促发展,村民除保留传统种植、养殖外,还发展起了特色种植竹笋与茶叶产业,村民人均收入有较大提高。      --人口总数:965人 农业人口:965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3.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53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布依族 发展口号:壮大村域经济 促进新农村建设   --所辖村:3个组 生产总值:1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 名特产品:水稻,西红柿 办公所在地:播咱村办公室   --自然条件: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 资源:无   

戛卧村

  戛卧村位于化处镇西北面,距镇政府驻地5.2公里,辖区面积为3.6平方公里,含戛卧、洪家地坝2 个自然村寨,4个村民组,总户数659户,人口2584人,居住有汉、苗、布依族等民族人口。劳动力1455人,其中,男769人,女686人。戛卧村特困38户,118人。耕地面积1443.57亩,其中田709.86亩,地733.71亩。人均吃粮为350公斤,人均纯收入为1200元。外出务工人员634人。森林覆盖率8%。   在戞卧村,有一村民组叫管家院,顾名思义,当然是管姓人居多。据说该族人是迁居戞卧村最古老的居民,何时迁入,以无证可考。此村民组依山而建,大树掩映,颇有些阴森的意味。   近山脚一隐蔽处,有一个方圆三丈余宽的溶洞,显得有些阴湿,洞内除了有一些嶙峋怪异的钟乳石外,最引人注目的是高台处的一块巨石,大如饭桌,形似大鼓,色成乳白半透明状,石质光滑润泽,触之略有冰凉感。让人更惊异的是”石鼓“上布满有如经人工精雕细琢的荷叶边状齿印,一排排、一列列,错落有形,给石鼓又增添几分雅致,极耐观赏。此物到底从何人而来,此印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相传古时候,洞内潜伏着一条巨蟒,身长十余米,壮如水桶,眼视铜铃,泛着深深绿光,头戴红色肉冠,口若血盆,齿若利剑,腥气逼人,所过之处,声如雷霆,百草皆伏,声势及其吓人,此妖物时常窜出洞来吞噬牲畜,伤及人命,周围村民无不心惊胆颤,关门闭户,苦不堪言,有莽撞者火使蛮力欲出此祸害,终不能敌,反而陪了许多性命,有一村民苦思幂想,终于寻到一计,将铁钎放入火炉中,烧焦通红,趁那妖物围倦时,稍稍悬于洞口,再弄声响惊动它,那妖物始终是无智牲畜,不辨是非,张开血盆大口,一下将铁钎收入腹中,几番挣扎,被烧洛而死,终于为村民出了一大祸害,后人便将此懂称“蟒蛇洞”,那块奇石也推测是被蟒蛇的唾液长期侵蚀,且啃咬0舐所致,终成奇观。      --人口总数:2584人 农业人口:2584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3.6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443.57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布依族 发展口号:培育文明新风 构筑和谐农村   --所辖村:4个组 生产总值:1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 名特产品:水稻,玉米 办公所在地:戛卧村办公室   --自然条件: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 资源:无   

白果村

白果村白果村  白果村位于化处镇东北面,距镇政府驻地17.5公里,水资源丰富,交通状况较好,可适当发展养殖业和用材林种植,纳--安500KW 送变电工程路经该村。   全村总面积为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76亩,其中田370亩,地526亩,森林覆盖率为24%。   全村有高枧大寨、高枧小寨、白果冲、旧院坝、吴家冲、大白洞6个自然村寨,6个村民组。人口2002人,其中,农业人口1990人,非农业人口12人。村内居住有汉、苗等民族人口。村内产业主要以种植水稻、玉米、油菜籽等农作物为主,全村生产总值约为79万元。   播仁村民间艺术(文化)主要有花灯宣传队、腰鼓队,主要村内各自然村寨中做宣传演出。下图为花灯宣传队正在排练节目,引来村民围观。      --人口总数:2002人 农业人口:1990人 非农业人口:12人   --行政区面积:4.2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876.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布依族,蒙古族,侗族,土家族,穿青人,拉祜族 发展口号:加强发展农业产业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所辖村:高枧大寨,高枧小寨,白果,旧院坝,吴家冲,大白硐 生产总值:79.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白果小学学校侧面   --自然条件:背山面水 资源:煤矿,大理石,木材   

杉木村

  杉木村位于化处镇西南部,距镇政府驻地22公里,村内煤碳资源丰富,开采潜力大,且煤质好。入村公路便利,有利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全村总面积为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93亩,森林覆盖率为38.7%。   全村有杉木、丫口上、店山、坛子窑4个自然村寨, 3个村民组,总户数292户,人口996 人,居住有汉、苗、彝等民族人口。全村生产总值约为32.5万元。   杉木寨地处化处镇西南部,与六枝接壤。杉木寨起初叫烂木寨。清康熙年间,一吴姓家族从现在的毕节迁居至此,当时周边四处大多被厚厚的森林覆盖,部分还是原始森林,林间到处是枯倒的大树,久而久之,不少树木腐烂于林间。吴姓家族在林边建房定居,称此地为烂木寨。   因林中树木多为杉树,且烂木村有流俗之嫌,吴姓遂改称为杉木寨。      --人口总数:996人 农业人口:996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3.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93.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彝族 发展口号:建设新农村,倡导新生活   --所辖村:杉木,丫口,店山,坛子窑 生产总值:32.5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 名特产品:水稻,玉米,油菜 办公所在地:杉木组   --自然条件: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 资源:杉木,煤炭   

重化村

  重化村位于普定县化处镇化处村的文笔山上。文笔山是一座独山,四周悬崖峭壁,只有一条呈“之”字形的路蜿蜒而上,一级一级石梯直接山门,山门上方刻有“重化村”几个大字。   重化村是一个精致的小小的村庄,它的建筑艺术的考究,它的地理位置的得天独厚,令人赞叹,更使人遐想。该村落现已无人居住。   这一小小村落,业已破败,但其曾经的豪华依然可见。二十一世纪初,仍旧有人居住,可是由于山上用水、交通都不方便,便陆续地搬离了。   关于重化村村名的来历,有这么一个传说。明崇祯年间,云游到化处的天问和尚在今化处仙人寺坐化后,有一双鞋忘了火化,后他的弟子把鞋拿到文笔山上重新火化,文笔山因此又叫“重化山”。民国壬申仲春,大地组张灵谷、张禹贤在文笔山上重修家园,建成了一个小小村庄,取名为“重化村”。   在重化村村后的一个方形碉堡门上,刻了一幅笔力苍劲的对联,上联是“重修墙屋”,下联是“化洽乡闾”,横批是“固我根基”,落款是民国壬申仲春张灵谷、张禹贤。仅十二个字,道出了当时张姓大地主修建这个村庄的初衷,而从整个村庄建筑布局,亦明显的突显出了当初建设村庄的目的——具有极强的防御性质。当然也有很高的建筑艺术价值。   重化村的总体建筑布局可分两层。进入山门是一座“城楼”,“城楼”有两层,石木结构,第一层有三个瞭望口,第二层全是木质结构,可以饱览山下景色,也可以密切监视上山的所有人。进山门后就是主体村庄,建筑群在一片平整的土地上,排列着三排房子,青砖封火墙,雕花木窗格,高高的青石街,建筑占地面积为500平方米。每一栋房子前面,均是石板铺就的院坝。在主体房屋的旁边或后面,分散着一些小房子,大概便是奴仆家丁的住所了。在这些主体建筑群的后面较高处,耸立着一座方形的碉堡,足可俯视、保护主体村庄。碉堡全是用整齐的方形条石砌成,前、左、右各有三个瞭望口,但凡进入村庄的敌人,都在瞭望口的监视之下。碉堡的角落,有一条暗道,可直接通往文笔山下的化处中学。   建筑的第二层是进山门后,向右斜斜地往上爬,在距第一层面建筑约100米的半山上的一块平地上,现建筑已荡然无存,可以想象是当初张姓地主张老太爷、公子小姐们的读书之所。在整座山的至高点,有一座圆形碉堡,与下面约200米处的方形碉堡遥遥相望,可以俯瞰整个化处镇盆景般的小山、建设群落和熙来攘往的人群。   为什么会修建这么一座集金钱、艺术、军事化为一体的村庄?   民国时期,化处大地主张灵谷、张禹贤的父亲张老太爷拥有良田数百亩,家丁三十余人,步枪二十余条。张老太爷从小饱读经书,不但富甲一方,而且才高八斗,两个儿子从小受老先生感染,也很有文化修养。但时局动荡,民不聊生,化处一带匪患严重。尽管张老太爷高墙壁垒,还是屡次被凶残的土匪打劫,家丁奴仆时有伤亡,金银细软也随时奉送。在最后一次打劫时,张老太爷一家早听到风声,到附近的山洞躲了起来,丧心病狂的土匪一无所获,便一把火烧了豪华的张氏宅院。七十岁高龄的张老太爷老泪横流,狠下决心重修墙屋。于是便由两个儿子张灵谷、张禹贤主持,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文笔山上修建了个小小的村庄。   在以后春去秋来的岁月里,美丽的重化村充满了欢声笑语,在高高的城楼上、碉堡里,家丁们从容应对,有痴心妄想的土匪顺着山腰攻上来,被枪法不耐的家丁一枪一个、一石头一个给赶了下去,而张家的少爷小姐们,或玩蛐蛐、或踢毽子,自得其乐,张老太爷也悠闲地摇着折扇,高声朗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晨曦微露的早晨,张老太爷身穿白大褂,沏上一壶上好的朵贝茶,在后房的大院里迎着初升的太阳,风生水起地打太极拳。   

播改村

  播改村位于化处镇西北面,距镇政府驻地13.5公里。辖区面积为3.6平方公里,含柏腊箐、瓦房寨、播改3个自然村寨,4 个村民组,总户数403户,人口1421 人,居住有汉、苗、布依、蒙古、白族等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1人。播改村特困22户,77人。耕地面积971.14亩,其中田346.65亩,地624.49亩,人均耕地面积约0.69亩。经济林1118.3亩,人均吃粮为300公斤,人均纯收入为650元。外出务工人员135人。森林覆盖率42%。      --人口总数:1421人 农业人口:1421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3.6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971.14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布依族,蒙古族,白族 发展口号:全党动员 全民参与 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所辖村:4个组 生产总值:1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 名特产品:水稻,玉米 办公所在地:播改村办公楼   --自然条件: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 资源:无   

苑坝村

  苑坝村位于化处镇西北面,距镇政府驻地8.2公里。辖区面积为2平方公里,含苑坝、渔塘等3个自然村寨,7个村民组,总人口1046人,其中,农业人口1030人。非农业人口16人。耕地面积610亩,人均耕地面积约0.58亩。用材林18亩,人均吃粮为300公斤。全村生产总值为每年48.8万元,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等农作物。      --人口总数:1046人 农业人口:1030人 非农业人口:16人   --行政区面积:2.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61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 发展口号:务实发展,完善基础设施,改变种植模式!   --所辖村:七个组 生产总值:48.8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水稻,玉米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苑坝村苑坝组   --自然条件:村内磨香河经过,水资源丰富 资源:大理石   

水新村

  水新村位于化处镇东北面,距镇政府驻地7.5公里,交通便捷,适宜发展种植业与养殖业。   全村总面积为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50亩,其中田440亩,地310亩。森林覆盖率2%。   村内含大新寨、小新寨2个自然村寨,4个村民组,人口1650人,均为农业人口。全村生产总值约为370万元。      --人口总数:1650人 农业人口:1650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1.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75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仡佬族,布依族 发展口号: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所辖村:大新寨,小新寨,对门包,革利坝 生产总值:37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 名特产品:水新稻香米,水新面条 办公所在地:水新小学旁   --自然条件: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 资源:白泥   

焦家村

  焦家村位于化处镇东北面,距镇政府驻地7.5公里,辖区面积为3.2平方公里,村内交通条件良好,水资源丰富,光照充足,适宜农业适用新技术的推广,优质油菜的种植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通讯便捷,广播电视覆盖面广,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较为丰富。森林覆盖率为13%。   全村有焦家、脚档、古家寨、大冲4 个自然村寨,12个村民组,人口2061人,其中,农业人口2040人,非农业人口21人。村内居住有汉、苗、布依等民族人口。      --人口总数:2061人 农业人口:2040人 非农业人口:21人   --行政区面积:3.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189.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布依族 发展口号: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理顺基层管理体制   --所辖村:12个组 生产总值:21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 名特产品:水稻,玉米,油菜 办公所在地:焦家小学旁   --自然条件: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 资源:无   

偏坡村

  偏坡村位于化处镇东北面,距镇政府驻地12公里,水母——普定的公路途经该村,交通状况较好。全村总面积为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21亩,森林覆盖率为60%。   村内含偏坡、上院、小寨3个自然村寨,3个村民组,人口1416 人,其中,农业人口1387人,非农业人口29人。居住有汉、布依等两种民族。   在化处镇偏坡村与水母村的交界处有一河,名叫木孔河,河上有一古桥——李文桥。桥长30余米,宽3米,石矢高4米,通高5米,桥身由5个圆形石孔支撑。桥面均用石板铺成,1997来,水母村青年队组村民在对桥体进行修补加固时,为方便车辆通行,遂将桥面用混泥土浇筑。两头桥尾尚露有部分过去铺就的石板,年复一年,这些青石板已然被行人的足履磨得珠圆玉润。   据桥头碑文记载,该桥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清朝初年,为方便百姓出行,当地一叫李文的官吏在河上建一木板桥,名曰李文桥。由于长久风吹雨打,木桥渐渐腐朽,不堪重负,当地吏部左堂梅瑞与当地一名望人士董公遂组织捐修。花费白银五百余两,最终修成此桥。由于系彻底重建,大家一致认为新修之桥不宜再叫李文桥,于是取“巩固天根之植”之意命名巩固桥。因桥身有5个桥孔,当地人习惯称为五洞桥。安顺府至六枝的必经之路。古老的“普六古道”起于普定经土地包穿后寨林场、桥头、过五洞桥、青年对、马桑寨、水母至老水母,梅家院坝,路段长23公里。李文桥正位于该古道上。      --人口总数:1416人 农业人口:1387人 非农业人口:29人   --行政区面积:5.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821.0亩   --主要民族成分:布依族,汉族 发展口号:在十二五计划中,让村民的荷包鼓起来   --所辖村:上院,下院,小寨 生产总值:17.5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下院   --自然条件:水资源丰富 资源:水,石料   

胡家湾村

  胡家湾村位于化处镇南面,距镇政府驻地1.2公里。全村总面积为4.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80亩,森林覆盖率为5%。   村内含上寨、中寨、下寨3 个自然村寨, 3个村民组,人口987人。居住有汉、苗、布依等民族人口。全村均为农业人口,靠种植水稻、玉米等农作物为生,人均纯收入约为1824元,生产总值约为180万元。      --人口总数:987人 农业人口:987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4.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28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布依族 发展口号: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所辖村:上寨,中寨,下寨 生产总值:18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 名特产品:小红姜,小红蒜 办公所在地:村口   --自然条件:有丰富的土地资源 资源:金果林50亩   

长箐村

  长箐村位于化处镇西北面,距镇政府驻地13.5公里。全村总面积为4.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87亩,森林覆盖率为32%,适合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   全村有长箐、吴家坝、台子3 个自然村寨, 3个村民组,人口1064人,其中农业人口1056人,非农业人口8人。村内居住有汉、苗、布依、蒙古、白等民族人口。全村生产总值约为126万元。      --人口总数:1064人 农业人口:1056人 非农业人口:8人   --行政区面积:4.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787.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彝族,哈尼族,壮族,白族 发展口号:春雷一鸣惊天地,抢抓机遇弃穷根   --所辖村:长箐,吴家坝,台子 生产总值:126.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 名特产品:茶叶,土鸡蛋,中药材 办公所在地:吴家坝组   --自然条件:交通便利,生态良好 资源:煤,铁,硅砂   

后山村

  后山村位于化处镇西北面,距镇政府驻地10.3公里。辖区面积为2.4平方公里,含后山、孙家寨、高坡、李家寨4个自然村寨,5个村民组,人口1034人,其中,农业人口1000人,非农业人口34人。居住有汉、苗族等。后山村耕地面积448.17亩,人均耕地面积约0.52亩。森林覆盖率19.3%。   在化处镇后山村有俩山,一叫小屯,一叫团团坡。两山之间有一凹地,面积数千平米。据说,很久以前曾有一支苗族在山头居住,族中苗王酷爱跑马,并自建有一马队,每天早晨苗王都要带领部分族人从住地跑马到离之不远处的花园坡,马背上的苗王,威风凛凛,族人簇拥,好生气派。跑马回来后,苗王遂组织族人跳花。载歌载舞,整个凹地沉浸在一片欢快祥和的氛围之中。有一天,苗王登上团团坡,不经意间向下俯瞰,竟觉自己居住的凹地形状极似一喂马的马槽,加之自己爱马,于是将凹地命名马槽地。      --人口总数:1034人 农业人口:1000人 非农业人口:34人   --行政区面积:2.4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448.17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仡佬族、苗族 发展口号:按党中央十二五规划,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变新面貌   --所辖村:5个 生产总值:44.8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稻谷 名特产品:前胡 办公所在地:化处镇后山村办公室   --自然条件:寡日照,高海拔,低纬度 资源:木材   

化处村

  化处村位于化处镇镇政府所在地,作为化处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尤为突出。地理优势成为多种经济的发展载体,特别交通、信息发展较快,促使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社会经济发展辐射面广。   全村总区面积为3.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20亩,其中田870亩,地750亩。人均耕地面积约0.93亩。森林覆盖率为10%。   全村有袁家寨、化处、空山、白马洞4个自然村寨,3个村民组,人口2380人。居住有汉、苗两种民族。生产总值约为120.18万元。      --人口总数:2380人 农业人口:2380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3.2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62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 发展口号:和谐发展安康幸福的新化处   --所辖村:空山,袁家寨,白马组,街上组 生产总值:120.18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化处镇化处街上   --自然条件: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 资源:石灰岩   

岩峰村

  岩峰村位于化处镇北面,是化处镇的边远贫困村之一。距镇政府驻地约15公里。全村总面积为4.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875亩,森林覆盖率为23 %。   全村有瓦厂、半坡地、岩峰、上窑、上窑上寨、水井湾6个自然村寨5个村民组,共1127人,村内居住有汉、苗族等民族人口。全村生产总值约为54万元。      --人口总数:1127人 农业人口:1122人 非农业人口:5人   --行政区面积:2.6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875.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 发展口号: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所辖村:5个组 生产总值:54.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林业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半坡组   --自然条件: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 资源:煤炭,木材   

水母村

  水母村位于普定县西南部,化处镇北面,距县政府14公里,距镇政府驻地6公里。东临城关,南屏马官,西连化处、六枝特区,北与马场、龙场接壤,环形辐射六个乡镇。辖区面积为3.7平方公里,含水母、谷利、马桑、青年队4个自然村寨, 5个村民组,总户数695户,人口2449 人,居住有汉、苗、布依等民族人口。耕地面积1121亩,其中田638亩,地483亩,经济林200亩。土地肥沃,阳光充沛,水源丰富,森林覆盖率23%。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盛产稻谷、玉米、油菜。村内有历史悠久的集贸市场和富有诗情画意的水母河,果林和茶叶基地也初现规模,是化处镇对外联络的重要港口,是整个水母片区政治、文化、经济的交流中心,更被誉为普定县的后花园,具有山、水、林、田、路、矿的开发优势。         --人口总数:2449人 农业人口:2384人 非农业人口:65人   --行政区面积:3.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121.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仡佬族,白族,布依族 发展口号:抓住新农村建设机遇,打造乡村旅游观光   --所辖村:五个组 生产总值:35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 名特产品:水母农家狗肉,雪梨,优质油菜,优质大米,马桑柑桔 办公所在地:水母村桥头   --自然条件: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 资源:水资源丰富   

下水母村

  下水母村位于化处镇东北面,距镇政府驻地12.2公里。村内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适宜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   全村总面积为4.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45亩,森林覆盖率为30%。   全村有下水母、龙潭寨、三家寨、大冲坡4个自然村寨,11个村民组,人口1560人,其中农业人口1500人,非农业人口60人。村内居住有汉、苗、布依、仡佬、壮等民族人口。      --人口总数:1560人 农业人口:1500人 非农业人口:60人   --行政区面积:4.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845.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布依族,仡佬族,壮族 发展口号:发展茶叶产业,把经济搞上去   --所辖村:11个组 生产总值:8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谷子,玉米,油菜 名特产品:茶叶 办公所在地:下水组龙潭寨两组交界处   --自然条件: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 资源:煤,大理石,木料   

林改村

  林改村位于化处镇西北面,距镇政府驻地2.5公里。村内交通状况较好,与火车站相邻。水资源丰富,可适当发展养殖业。广播与通讯设施较好,农业技术得到相应的推广及应用。   全村总面积为1.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86亩,森林覆盖率为4%。   村内有林改1个自然村寨,7个村民组,总人口897 人。居住有汉、壮、布依等民族。      --人口总数:903人 农业人口:897人 非农业人口:6人   --行政区面积:1.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86.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布依族,壮族 发展口号:种植、养殖结合,带领全村奔小康   --所辖村:7个组 生产总值:356.5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 名特产品:水稻 办公所在地:林改村委办公室   --自然条件:土地肥沃,水源充足 资源:石头   

水井村

  水井村位于化处镇西北面,距镇政府驻地4.5公里,东连戛打村,南接六枝特区毛坡村,西接朵贝村,北接播咱村。辖区面积为4.1平方公里,含水井、白岩、舒家湾、小屯、何家寨、旧院、大坡、红稗地、坡背后 9 个自然村寨,7 个村民组,人口2060 人。居住有汉、苗、布依、仡佬、蒙古、白族等。耕地面积 819亩,其中田312亩,地102.03亩,人均耕地面积约0.57亩,用材林404.97亩。森林覆盖率18%。   该村辖区内有县水电局直管水库——窄口水库。水井坝子阳光充足,土壤肥,经维修后的水库基本上保证了该坝子的旱灌涝排,是一个适宜于发展优质良种和优质工程的高产地。水井村抓住水资源这一优势,加大力度扩大种植面积搞优质油菜移栽,全村共有高产优质油菜650亩,现在已经形成初具规模的油菜种植基地。西面一侧有较为丰富的煤碳资源可供开发。      --人口总数:2060人 农业人口:2060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4.1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819.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布依族,仡佬族,蒙古族,白族 发展口号:发展水井村,全由水来撑   --所辖村:白岩,水井,舒家,何家,小屯,大坡,红稗地,坡背后 生产总值:50.4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水稻,油菜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水井村办公室   --自然条件: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 资源:煤矿,水资源   

陶家村

  陶家村位于化处镇东北面,距镇政府驻地8.5公里,辖区面积为4.1平方公里,含丫口寨、陶家寨、马家寨3个自然村寨,4个村民组,总户数470户,人口1957 人,其中,农业人口1950人,非农业人口7人。居住有汉、苗、布依族等.耕地面积1980亩。村内水资源丰富,交通状况较好,适宜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优质农作物的种植有效地带动了该村经济的发展。村里主要种植稻谷、玉米、油菜等农作物。村全年生产总值为200万元。      --人口总数:1957人 农业人口:1950人 非农业人口:7人   --行政区面积:4.1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98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布依族,仡佬族 发展口号:以农业为基础,以高科技提高农业产值,兼发展养殖业   --所辖村:4个村民组 生产总值:2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稻谷,玉米,油菜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陶家寨   --自然条件:水资源丰富 资源:无   

老水母村

  老水母村位于化处镇东北面,距普定县城20公里,距镇政府驻地9.5公里,水资源丰富,交通状况较好。光照充足,便于农作物的生长,优质农作物的种植是我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全村总面积为4.6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12亩,其中水田245亩,旱地286亩,茶叶81亩。森林覆盖率为4%。   全村有刘家头、陈家院、街上3个自然村寨,8个村民组,总户数326户,人口1324 人。      --人口总数:1324人 农业人口:1296人 非农业人口:28人   --行政区面积:4.6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612.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仡佬族,蒙古族 发展口号: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纵深推进农业产业化   --所辖村:8个组 生产总值:7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 名特产品:茶叶,橘子 办公所在地:老水母村办公楼   --自然条件: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 资源:沙石   

戛打村

  戛打村位于化处镇西部,距镇政府驻地3.5公里。全村总面积为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80亩,人均耕地面积约0.69亩。森林覆盖率约为11%。   全村有1个自然村寨,4个村民组,人口836人,其中农业人口830人,非农业人口6人。村内村民均为布依族,一直以来都保持着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如唢呐、铜鼓十二调、蜡染、刺绣等。      --人口总数:836人 农业人口:830人 非农业人口:6人   --行政区面积:1.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580.0亩   --主要民族成分:布依族 发展口号:发展种植和养殖业,奔向小康生活   --所辖村:4个组 生产总值:1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 名特产品:水稻,油菜 办公所在地:戛打自然村   --自然条件: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 资源:无   

沙包村

  沙包村位于化处镇西面,距镇政府驻地20.2公里,辖区面积为4.1平方公里,含苗寨、沙包、肖厂、冲头、烂坝5 个自然村寨,5个村民组,总户数320户,人口1320 人,居住有汉、苗、布依、白族等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2人,劳动力600人,其中,男320人,女280人。沙包村特困21户,77人。耕地面积700.2亩,其中田320.1亩,地380.1亩,用材林800亩,经济林80亩。人均吃粮为260公斤,人均纯收入为300元。外出务工人员210人。森林覆盖率23%。   --人口总数:1320人 农业人口:1320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4.1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700.2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布依族 发展口号:统筹城乡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所辖村:5个组 生产总值:1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 名特产品:水稻,玉米 办公所在地:沙包村办公楼   --自然条件: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 资源:无   

张家寨村

  张家寨村位于化处镇东面,距镇政府驻地2.3公里。辖区面积为3.2平方公里,含白坟、张家寨、院塘、米聋4个自然村寨,3个村民组,总户数469户,人口1830人,居住有汉、布依族等。张家村特困14户,46人。耕地面积1010亩,其中田494亩,地516亩,用材林300亩。人均耕地面积约0.6亩。人均吃粮为230公斤,人均纯收入为900元。劳动力为557个,其中,男劳动力285个,女劳动力272个。外出务工人员300人。森林覆盖率7%。      --人口总数:1830人 农业人口:1830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3.2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01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布依族 发展口号:村有主导产业 户有致富门路   --所辖村:3个组 生产总值:1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 名特产品:茶叶,水稻,西红柿 办公所在地:张家寨村办公楼   --自然条件: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 资源:无   

烂坝村

  烂坝村位于化处镇西面,与六枝相接,距镇政府驻地13公里. 全村总面积为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76亩,森林覆盖率约为70%。   全村有烂坝、小坝、上纸厂3 个自然村寨,3个村民组,人口1045 人,全村村民均为农业人口。村内发展主要靠农业,全村生产总值约为71.06万元。      --人口总数:1045人 农业人口:1045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2.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776.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 发展口号:村民和谐,调整产业结构,五年内产值翻倍   --所辖村:烂坝组,纸厂组,小坝组 生产总值:71.06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小坝   --自然条件:水资源丰富 资源:木材,煤炭   

下纸厂村

  下纸厂村位于化处镇西北面,距镇政府驻地8.4公里,东连戛打村,南接六枝特区毛坡村,西接朵贝村,北接播咱村。辖区面积为3.1平方公里,含石婆婆、大田坝、旧院、纸厂、小新寨5个自然村寨,2个村民组,总户数273户,人口1024 人,居住有汉、白族等民族人口。下低厂村特困28户,86人。劳动力544人,其中,男293人,女251人。耕地面积766.61 亩,其中田305.16亩,地441.45亩,人均耕地面积约0.57亩。用材林1232.3亩,人均吃粮为250公斤,人均纯收入为450元。属我镇的贫困村之一。外出务工人员198 人。森林覆盖率53%。   --人口总数:1024人 农业人口:1024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3.1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766.61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白族 发展口号:加快发展循环农业 构建环境友好型农村   --所辖村:2个组 生产总值:1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 名特产品:水稻,西红柿 办公所在地:下纸厂村办公楼   --自然条件: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 资源:无   

朵贝村

  朵贝村位于化处镇西部,距镇政府驻地约8公里。全村总面积为3.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24亩,森林覆盖率为61%,村辖区内有较为丰富的煤碳资源可供开发。   村内含大树脚、邢家寨、凉水井、对门寨、场坝上5个村民组,人口1300人,均为农业人口。村内居住有汉、苗、布依等民族人口。朵贝村的特色产业以朵贝茶为主。生长环境得天独厚,且历史悠久,全村生产总值约为90.24万元。      --人口总数:1300人 农业人口:1300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3.9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924.0亩   --主要民族成分:土家族,布依族,苗族,蒙古族,汉族 发展口号:村有主导产业,户有致富门路   --所辖村:5个组 生产总值:90.24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 名特产品:朵贝贡茶 办公所在地:朵贝村委会   

田坝村

  田坝村位于化处镇西北部,距镇政府驻地约 15 公里。地处化处镇、马场镇的交界处,东接水井村,西接播改村,北接硐口村,南接朵贝村。全村总面积为 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1372亩,森林覆盖率为24.8%。   全村有田坝、大同、养马、包包寨、落水岩等11个村民组,总人口2357人。其中,农业人口2344人,非农业人口13人。村内居住有汉、布依等民族人口。全村生产总值约为188.56万元。      --人口总数:2357人 农业人口:2344人 非农业人口:13人   --行政区面积:4.2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372.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布依族 发展口号:神华农村综合改革,理顺基层管理体制   --所辖村:11个组 生产总值:188.56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 名特产品:茶叶,马铃薯 办公所在地:园园包包   --自然条件: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 资源:煤矿,木材   

米润村

  米润村位于化处镇西部,地处六枝特区与普定县交界处,距镇政府驻地20公里,辖区面积为2.2平方公里,含米润、田坝、白坟、旧院、黄家冲、窝坑田、椅子山、下坝、大水井9个自然村寨, 3个村民组,人口1325 人,居住有汉、苗、布依等民族人口。耕地面积635亩,其中田300亩,地335亩。森林覆盖率为28%。米润村煤碳资源丰富,开采潜力大,且煤质好。入村公路便利,有利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人口总数:1325人 农业人口:1321人 非农业人口:4人   --行政区面积:2.2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635.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布依族,苗族 发展口号:农民要致富,网络来引路   --所辖村:米润组,黄家冲组,窝坑田组 生产总值:5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米润寨学校后侧公路旁   --自然条件: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 资源:煤   

腊柳村

  腊柳村位于化处镇西南部,距镇政府驻地18.3公里。辖区面积为3平方公里,含黄土寨、大坝、小窑、罗鬼寨、大塘、腊柳、那各地7个自然村寨,4个村民组,人口1722人。居住有汉、苗、彝、布依等民族人口。耕地面积1108亩,人均耕地面积约0.64亩。森林覆盖率47.3%。      --人口总数:1737人 农业人口:1722人 非农业人口:15人   --行政区面积:3.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108.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苗族,布依族 发展口号:脱贫致富,发展创新   --所辖村:4个村民组 生产总值:95.8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 名特产品:茶叶 办公所在地:腊柳寨腊柳小学内   --自然条件: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 资源:煤炭资源,白石资源,林木资源   

硐口村

  硐口村位于化处镇西北面,是化处镇的边远贫困村之一。距镇政府驻地约10公里。全村总面积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06.22亩,森林覆盖率为46.8%。   全村有沙锅寨、沙岗寨、躲兵洞、火把寨、龙寨5个自然村寨,4个村民组,共1523人,其中,农业人口1517人,非农业人口6人。村内居住有汉、苗、布依族等民族人口。      --人口总数:1523人 农业人口:1517人 非农业人口:6人   --行政区面积:4.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706.22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布依族 发展口号:发展”三农“   --所辖村:4个组 生产总值:60.76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养殖业,种植业 名特产品:水稻,玉米 办公所在地:硐口村中心   --自然条件: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 资源:无   


老水母村特产大全




老水母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