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滩乡位于贵州省遵义市仁怀市西北端,平均海拔为329.5米,属中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无霜期长,光、水、热同季,商量适中,但分配不均,夏旱频繁,春季气候回升快,但不稳定,“倒春寒”和春旱天气时有发生,春、夏之交易出现插花性冰雹,夏季高温干燥,雨量适中,多大到暴雨;降水分布不均,常有夏(伏)旱,尤以河谷地带较为严重,秋季气,温下降快,多绵雨天气。
行政区划
全乡共有行政村4个,46个村民组,6个基层党支部,现有党员360名,其中农村党员230名。总面积46.7平方公里,东邻三合镇,南接合马镇,西毗四川古商县二郎镇,北连习水县习酒镇。l992年“撤并建”时沙滩列为独立乡,现有乡直机关在职干部职工66名,其中妇女干部17名,少数民族干部3人,干部平均年龄不到26岁。
经济发展
全乡总耕地面积7204亩,旱地5740亩,水田1500亩,各村耕地面积如下:庄子上村1574亩、顺河村2089亩、娄子坳村1477亩、两江村2065亩。主要农作物有红粮、小麦、玉米、水稻、红苕、豆类、水果。全乡共有II型水库1座,常年蓄水量在500立方米以上的小山塘17口,小水窑945口,集中饮水池9口,沟渠30公里,人畜饮水管道13公里。
人口结构
2003年,全乡共2800户12628人,各村人口数如下:庄子上村2703人,顺河村4228人,娄子坳村2816人,两江村2891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70人,其中农业人口12537人,非农业人口96人,男6642人,女5986人,劳动力6500人。少年儿童4540人,老年1390人,中年人口6698人,常年在外务工人员3700人,人口计划生育率为83.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
基础设施
全乡乡村公路通车里程75公里,乡村公路出口连接毗邻乡镇,茅习公路绕乡沿赤水河畔直下连接习水县习酒镇,在乡域内总长15公里,乡村公路基本贯通各村,80%的村民组通公路。茅习公路日客运量在2500人次以上,目货运量在500吨以上。沿赤水河、桐梓河共有渡口5处。全乡有邮政捎转点一个。2003年,发送邮件1.6万件,全乡程控电话装机容量达400门以上,程控电话延伸到各村总数达400门以上,移动电话信号接收点5处,覆盖全乡80%,使用移动电话人数在150人以上,使用英特网用户共3户,目上网时数达10小时以上。
旅游资源
旅游方面。境内有吴公岩旅游接待站一处,主要旅游景点和项目是茅台国际旅游区的组成部分,含“美酒河”巨型摩崖石刻古盐道、长征路、巨型石刻长龙、古盐运博物馆、国际洞穴探险及攀岩表演基地、美酒河漂流、石刻群观摩及山水自然风光。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46.7平方公里 | 520382205 | 564500 | -- | 查看 沙滩乡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顺河村 | ·仁怀旅游·仁怀特产·仁怀十大特产·仁怀十景·遵义品牌网·遵 | 0 |
---- |
查看 顺河村谷歌卫星地图 |
娄子坳村 | ·仁怀旅游·仁怀特产·仁怀十大特产·仁怀十景·遵义品牌网·遵 | 0 |
---- |
查看 娄子坳村谷歌卫星地图 |
美酒河村 | ·仁怀旅游·仁怀特产·仁怀十大特产·仁怀十景·遵义品牌网·遵 | 0 |
---- |
查看 美酒河村谷歌卫星地图 |
两江村 | ·仁怀旅游·仁怀特产·仁怀十大特产·仁怀十景·遵义品牌网·遵 | 0 |
---- |
查看 两江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盐津街道 |
盐津街道位于黔北西部,大娄山西段北侧,是仁怀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国酒之都——仁怀的政治、文化中心,与国酒茅台的产地茅台镇相邻。地域面积5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78公顷,森林覆盖率达44%,平均海拔915米,辖3个行政村和3个社区,总人口约38739人,由汉、苗、仡佬等民族组成。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141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739元。辖区内各类企业达一百多家,特别是以酿酒、煤碳企业和非煤矿山开采为主的企业。 盐津街道辖区内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功能齐全,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气势磅礴的书画岩,有风景优美的盐津河大峡谷、风姿俊秀的茅台特大桥,还有文明和谐的新农村乐园等。神韵飘逸的茅台高速公路,车水马龙的国酒大道与气势辉宏的酒都3万多勤劳儿女的沃土上,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沉淀。 盐津街道以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科学发展观精神,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为主线,按照“增比、进位、突破”要求,努力形成全街道上下以闯的魅力、抢的意识、争的劲头、拼的勇气,唱响“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以“培育东部、夯实中部、巩固西部”的工作布局,不断加快“工业强街、旅游富街、农业稳街、文化兴街”的四轮发展驱动步伐,打造“富强、文明、生态、宜居、畅通”的新盐津,未来的盐津人民必将在“和谐盐津、富强盐津”的强音中通往直前,自强不息,不断推进盐津的新跨越,在这块钟灵毓秀的热土上谱写华彩篇章。 |
中枢街道 |
中枢街道办事处位于黔北西部,大娄山西段北侧,是国酒之都经济、文化中心,地域面积约20.3平方公里,辖6个社区和1个村,61个居(村)民组,总人口97361人,其中常住人口86513人。 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徙仁怀县域于亭子坝(今中枢街道办事处),已有270多年历史,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亭子坝隶属于仁怀县中区,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改中区为一区,建立联保。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实行新建制,改联保为镇,亭子坝为县内南北交通“枢”纽,故更名为中枢镇。2005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镇设立中枢街道办事处。2008年4月,分设为中枢街道办事处、盐津街道办事处和苍龙街道办事处。 历史积淀厚重,人文资源丰富。一九三五年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转战仁怀,红军曾两度进驻中枢。物华天宝,地杰人灵。孕育出了原贵州省委书记、省长、国家教育部副部长周林,原外交部常务副部长韩念龙,革命烈士周国容等仁人志士;有城东莱芝洞发掘的商周时期酒具,百年以上的鹿鸣塔、钟鼓山、云帱山、葡萄井、玉屏寺等八大历史名胜古迹和自然景观,人文内涵丰富厚重,自然资源得天独厚。 经济社会繁荣,发展潜力巨大。改革开放以来,中枢人民秉承长征精神,抢抓历史机遇,不断深化改革,经济社会呈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截止2010年底,辖区各类企业达128个。2010年全街道GDP达198352万元;辖区工业总产值达到83431万元;工业增加值完成61731万元;农业总产值完成1680万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7724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80元;城镇化率达98.2%。 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文明和谐。街道紧紧围绕仁怀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生态立市、品牌强市、旅游兴市”的战略部署,按照“构建和谐社区,打造文化中枢”的工作目标,坚持科学发展,坚持城乡联动,不断加强文化建设、党的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使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民主更加健全,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
苍龙街道 |
苍龙街道地处仁怀市核心区以北,是仁怀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面积97平方公里,平均海拨1050米,年平均气温15.6℃,年均降雨量1011.5毫米,年均无霜期334天,森林覆盖率51%。 街道现辖6个行政村和2个社区,总人口2.7万人,其中常住人口23083人;有党支部14个,总支1个,党员386名。有耕地15582亩(其中田7509亩、土8073亩),粮食总产量达40070吨,农业总产值4500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达54315万元;财政收入58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34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9500元。 苍龙街道区位优势明显,是仁怀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十分便捷;境内水资源丰富,有板桥水库、流沙岩水库和茅坝沟水库形成的板茅供水水系,总库容量1000万立方米;土地资源优势明显,城市发展空间潜力很大;工业发展初具规模,特别是以酿酒业为主的轻工业发展势头强劲,以酒中酒、国宝酒、酒神酒、台郎酒等为龙头,辐射带动了配套服务产业的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发展,现代农业示范点建设成效明显,“畜—沼—蔬”特色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日趋成熟,农产品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街道第一届领导班子将团结带领全体干部职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高举-理论和“-”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仁怀市第四次-会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思想,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强化“好字优先,能快则快”的发展意识,树立和落实“四区一强”(城市发展区、新型工业区、农业示范区、水源保护区,“党建强街”工程)的发展思路,积极发扬“奋勇拼搏,争创一流”的创新精神,努力深化“底数决定方向,细节决定成败,方法决定成效,作风决定一切”的工作理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实现苍龙街道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
茅台镇 |
茅台镇位于仁怀市赤水河畔,群山环峙,形势险要,是川黔水陆交通的咽喉要地。地处贵州高原西北部,大娄山脉西段北侧,北靠历史名城遵义,南临川南。赤水河航运贯穿全境,仁蔺、茅丹、茅习、遵茅公路汇聚于此,是连接川黔的重要枢纽和连接历史名城遵义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赤水的通道。 全镇总面积87.2平方公里,城区面积1.7平方公里,总人口4.2万人(城区人口1.6万)。茅台镇历来是黔北名镇,古有“川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的繁华写照;域内白酒业兴盛,1915年茅台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从此茅台镇誉满全球;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在茅台三渡赤水,写下了中国革命史上的壮丽诗篇。茅台镇集厚重的古盐文化、灿烂的长征文化和神秘的酒文化于一体,被誉为“中国第一酒镇”,是茅台酒的故乡。 历史悠久 茅台镇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历史上,她有过几个不同名称的更替。据记载:古代濮僚部落世居于茅台古地,此地马桑树漫山遍野。故得名“马桑湾”。后来在赤水河东岸发现了一股纯净的的泉水,濮僚部落砌了一口四方形的水井,方便来往行人饮用,深得人心,时间长了,人们便称此地为“四方井”,代替了“马桑湾”。 此后,沿河地带人类活动频繁,逐步开发,历代濮僚人在街后筑土台,立灯杆祭祀祖先,对先人开荒破草表示崇敬,惯称“茅台”,茅台从此有了名称。有地有名,人气聚集,大量濮僚人在此定居。到了西汉成帝年间,夜郎地区生产力进步,粮食生产有了剩余,为酿酒业的兴起提供了物质条件。 元朝以后,在县以下分设寨、村、坪、部、才正式定名为“茅台村”(最早记载茅台茅台村这一地名的,是元末明初怀德司安氏族谱)。后来又称“茅村”。到了明朝,茅台街上修了万寿宫,在宫外建有一座极为罕见的半边桥,当地居民,过往客商过半边桥去宫里进香拜佛,因此人们又叫茅台街上为“半边桥”。明代以后,茅台日益富裕繁荣,又在赤水河两岸修建了九座大庙,并在其中的观音寺,禹王宫内珍藏了三面东汉铜鼓(现在已经出土一面),故而又叫三鼓寺,茅台村因此又名“云鼓镇”。清朝乾隆十年(1745年)贵州总督张广泗奏请开凿赤水河道,始通舟楫。四川食盐经赤水河道运入,至茅台起岸,称“仁岸”,成为川盐入黔四大口岸之一。由于水陆畅通,八方商贾云集,运盐马帮和舟楫络绎不绝,市场繁荣,成为“蜀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家惟储酒卖,船只载盐多”的繁华集镇,是黔北物资的主要集散地。因而一度改名“益商镇”,简称“益镇”。但终因人们习惯称茅台,已经难以改变,因而再度改为“茅台镇”。清末民初,茅台镇是黔北重要交通口岸,贵州省三分之二的食盐由此起运各地,茅台镇因此名声在外,随着盐业的发展,酒业也兴盛起来。茅台酒随盐一道被马帮运往外地,并逐渐名声大振,渐渐声望胜过了盐业。 地形和气候条件 茅台镇海拔415米,较省城贵阳整整低了500多米,属典型的河谷地带,一河赤水穿石而过,将茅台镇分为两半,岸上的人世代隔河相望。河的东岸是马鞍山,西岸是小羊山。河水由南向北,流经镇北的猪旺沱,遭到黄孔垭山脉寨子山阻截,沿对岸的朱沙堡折转向西。三面环山,将茅台镇环抱其中。由此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小气候:冬暖、夏热、少雨。 地方史志对这里的气候做了详细描述:年平均气温18摄氏度,冬季最低气温2.7摄氏度,夏季最高气温40.6摄氏度,炎热季节持续半年以上,冬季温差小,无霜期长,年均无霜期达359天,年降雨量仅有800-900毫米,日照时间长,年可达1400小时,为贵州高原最高值。 地质构造 茅台镇的地质构造也很独特,地质调查资料表明,茅台地区的地质,从整体上讲,属浸湿构造类型。其地层由侏罗纪、三叠纪、第四纪等组成。岩层主要为砂岩、页岩和砾岩,沿赤水河呈环带状。因岩石质地比较松软,易风化,故赤水河地貌以陡坡深谷示人。赤水河流域紫红色的土壤中砂质和砾土含量高,土壤松散,孔隙大,渗透性强,地表水和地下水融入大地奔向赤水河时,在被层层过滤、吸收、转化中,不仅还原为清甜可口的天然山泉,还顺便带走了土质中的多种有益矿物质。 茅台镇荣誉 茅台镇拥有“全国村镇重点建设集镇、全国综合改革试点镇、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全国投资环境优良镇、全国财政体制改革试点镇、全国科学建设百强镇等众多金字招牌。 |
坛厂镇 |
坛厂镇位于仁怀市南面,距市区仅8公里,地理条件优越,土地平坦肥沃,全镇总耕地面积24000亩,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镇。 - 发展思路 按照市委“生态立市、品牌强市、旅游兴市”的战略,坛厂镇提出了“强农稳镇、产业兴镇、旅游活镇”的发展思路。 - 产业发展 近年来,坛厂镇党委、政府出大力、下苦功,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目前,基本形成了一是以枇杷、樟柏村为主的高粱示范园。2007年,在仁怀市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农业局的共同努力下,在明光寺坝子建成6500亩的高粱示范园,全镇种植面积10000多亩。以依托茅台、服务茅台为宗旨,建好茅台酒厂“第一生产车间”。二是以桅杆、回龙、楠木村为主的烤烟基地。烤烟生产历来是坛厂的支柱产业,2007年,种植面积2228亩,预计收购4000担,平均每公斤比2006年上浮0.2元,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群众收入,激发广大农民种烟的积极性。经过多年的努力,烤烟产业已逐步向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三是以桅杆、楠木村为主畜牧养殖基地。以桅杆村四仑山为主的天然草场资源,为全镇发展畜牧业提供了很好的条件。2006年,全镇大牲畜存栏12900头,出栏2440头;生猪存栏36500头,出栏34300头;山羊23100只,出栏11855只,实现畜牧产值3700万元。2007年,全镇重点扶持了5个畜牧小区、3个畜牧专业村的建设,畜牧产值将增加20%,人均收入增加274元。四是以关田、桅杆村为主蔬菜基地。2007年开工建设的茅台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大量务工人员将涌入坛厂,给坛厂发展蔬菜产业带来前所未有机遇。镇党委政府抢抓机遇,在桅杆、关田村种植早熟蔬菜500亩,实现产值150万元。“四轮”同时驱动,助推坛厂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
长岗镇 |
长岗位于仁怀市最南端,处于遵义、仁怀两县(市)交界处,海拔1200米左右(镇政府所在地海拔1140米)处于东经106度21分——106度30分。北纬27度35分——27度47分之间,地域面积115.7平方公里,镇辖10个村1个社区,97个村(居)民组,5760户,总人口24200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05亩,这块土地上居住着汉、苗、仡等族勤劳的人民,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7%,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5.7%。镇内天然林以松柏、漆为主,松柏主要分布于T1——2米地形层形成的山坡山顶之上,海拔在1000米以上,由于砍伐严重,成林的仅局部有小片残留,漆树主要生长于T1——1米地层中的裸露岩石裂缝中零星分布,海拔高度多数在1000米以下,其余较多地带以灌木为主,其经济价值低,但有较好的水土保持作用,镇内拥有九打杵、蔡籽沟2个千亩天然大草场,可供畜牧养殖业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以长征时毛泽东住居、毛泽东主席纪念亭和溶洞群落资源为开发优势,毛泽东纪念亭正在修建,其余系列资源的开发有利于宏扬革命精神,挖掘整理长征文化,发展旅游产业,天然溶洞群地处镇南,系全镇南北两地下河中的南地下河流域区,植被保护较好,青山绿水,溶洞天然构成群落,三五洞相连,洞内奇观叠出,天工地造,流水潺潺,清幽神秘,令游者流连忘返。然因资金问题,至令尚未开发形成产业。全镇常年粮食总产12642吨,主要以玉米、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主要以烤烟、红梁、油菜籽为主。近年来,产业结构调整进程加快,在新形势下,畜牧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迅速升级成为具有高寒山区特色的主导产业。乡镇企业主要以煤炭资源招商引资开采企业为主,目前已初步具产业规模,已探明煤储量1.8亿吨,拥有年产9万吨以上企业6家,产值达7129万元,同时,依托自然环境及生态优势,白酒加工业逐步兴起,各种非公有制经济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总之,长岗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丰富,自然生态环境较好,是一片尚未开发的处女地,长岗各族人民勤劳朴实,热情好客,热诚欢迎四方有识之士前来投资开发。. |
鲁班镇 |
鲁班镇位于仁怀市南部,距中枢城区仅17公里,与坛厂、五马、茅坝、四川、茅台接壤,遵(义)仁(怀)公路从镇内腹地横穿而过。全镇辖10个行政村,1个街道社区,130个村民组,38637人。总土地面积119.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7700亩,其中田8000亩,土19700亩。最高海拔1970米,最低海拔400米。全年平均气温15℃,无霜期315天,森林覆盖率约30%。镇内基础设施完善,村村通公路,水利设施明显加强,城镇化功能得到充分发挥。1998年,鲁班镇率先甩掉贫困帽子,成为仁怀市首批跨入省政府命名的小康镇行列。2000年,被遵义市评为仁怀市首批科技先进乡镇。鲁班镇通讯发达,已开通了2775门程控电话,建成了辐射镇村的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络、GSM和CDMA两张通讯网络、小灵通通讯网络。各村建成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站,确保了致富信息的搜集与共享。境内资源丰富,有煤矿、石灰石、瓷土矿、页岩、粘土等多种矿产资源,其中尤以煤碳品位高、易开采,成为各投资商投资热点。2003年,全镇实现农村社会总产值26636.116万元,比上年增长19.6%;其中农业总产值10726.65万元,比上年增长8.9%;乡企营业收入完成16591.6万元,比上增长20.5%;农民人均纯收入1950元,比上年增长4.27%。财政收入(镇级)265万元。目前,全镇共有各类企业30余家,提供就业1172人次,产业比重逐步改变,酒业、建材业、加工业等已形成稳步上升的发展势头。2003年,全镇企业总产值14905万元,比上年增长20%;乡企营业收16591.6万元,同比增长20.5%;乡企增加值4283.49万元,同比增长13.5%;乡企固定资产投资700万元;招商引资650万元。全镇有学校15间,在职教师297人,其中,有创办于三十年代初期的坤山中学,即今日的仁怀四中,教育事业起步较早,为祖国输送大量优秀人才,奠定了我镇教育事业的良好基础。近年来,我镇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重点,稳步推进依法治教、以德治教进程。学生入学率提高,学校布局合理调整,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两基、普实工作成效显著,顺利通过上级验收,呈现出教育资源充分整合,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良性竞争的喜人格局。农业产业化近年来,鲁班镇采取“畜牧强镇、科技兴镇,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战略,收到明显成效。. |
五马镇 |
五马镇位于酒都仁怀市中心南面约30km处,同金沙、历史名城遵义接壤(约88km),俗称“酒都南大门”。镇辖7个行政村,有人口3万余人,面积124.2km2。2003年镇级财政收入达192万元,为仁怀市经济强镇。镇内有208省道线(遵仁)、仁金、三洪等数条上等级公路穿越而过,交通便捷。镇内资源丰富,有煤碳、硫铁矿、石灰石、水等自然资源,还有古镇、古桥、古寺、林场(-风光)、三涨水、十涨水、田园风光等丰富的旅游资源。五马是仁怀市的产粮和工业重镇,也是投资和旅游观光的好去处。近年来,五马镇三大产业发展迅猛。一、农业: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五马镇领导班子为改变大部分农民只能维持温饱的状况,以农民增收为目标,紧紧依托市场,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狠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农民素质,切实推广农业科技,实现了该镇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产品农业向商品农业的转变。随着产业结构的日趋合理、完善,现已形成了两山以畜牧业和红梁产业为主,河坝以水稻制种、稻田养鱼和反季节蔬菜等特色产业为主的农业产业格局,农业总产植不断提高,由2002年的9929万元上升为2003年的11915万元,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400余元。二、乡镇企业:为充分高效利用该镇丰富的煤炭等矿产资源,上世纪90年代初,上级政府提出了把该镇建成酒都南大门工业园区的构想。1998年以来,该镇以开放的胸怀和创业的毫情,本着“你帮我发展、我帮你发财”的出发点,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加大引资、引技术、引人才力度。目前,在该镇乡企中,来自渐江、四川等省的投资商和工程师达20余人。随着招商引资力度加大,乡镇企业突飞猛进,成为该镇经济的重要支柱。目前,有煤矿20余家,其中,年产值100~300万元11间,600~900万元10间,规模酒业2家,水泥厂2家,页岩砖厂1家,大规模纸业2家,现已形成了以煤炭业为龙头,酒业、建材业、纸业为主体的乡镇企业格局。2002年工业总产值为11461万元,2003年为27610万元。三、服务业:随着乡企的发展,再加上交通便捷,客流量大,我镇服务业如雨后春笋,发展迅速。服务环境得到改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并形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饮食品牌——五马河鱼。目前,我镇上档次餐饮业有10家,个体工商户300余家,交通运输人员200余人,客车40余辆。由于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正成为该镇的一个新兴产业。近年来,该. |
茅坝镇 |
一、基本概况茅坝镇位于仁怀市西南,镇政府驻地距县城43公里,东与鲁班镇、五马镇毗邻,西与龙井乡和九仓镇交界,南与后山乡相连,北与四川省接壤,平均海拨834米。全镇总面积139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99个村民组,8085户,38333人,耕地26382亩,其中田6050亩,土20332亩,人均耕地0.7亩。茅坝镇属典型的农业大镇,主产水稻、油菜、玉米、高粱、烤烟等农作物。二、特点茅坝镇山奇水美,人杰地灵、风物独特,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清凉爽朗,气候宜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壮丽奇观的天生桥溶洞,是一处未开垦的处女地,吸引着多少游客的向往,丰富的煤炭资源储量达到1亿吨以上,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是怀南的经济、文化、贸易重镇,是一方富有魅力的有待开发建设的热土。近年来,在0仁怀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茅坝镇党委、政府带领全镇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奋发努力,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大力培植特色农业,发展特色经济。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实施种草养畜工程项目,开发岗家养牛基地、官院养猪场和二合养羊基地、杨柳至跃进一带7000多亩的红粱示范带基地---十里长廊,官院、两河水稻优质米基地,雄丰玉米基地和安良烤烟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官院、雄丰等经果林基地,有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煤炭采掘、建材、酿酒、生态建设、旅游等产业,现有煤矿企业12间。以此为支撑,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步伐,带动城乡经济发展。同时,加强对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努力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口素质。不断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政权建设、努力打造“阳光政府”。紧紧依托小城镇建设发展地方经济,积极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着力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我们力争在一年内进入遵义市40个重点建设集镇,通过三年努力,实现三纵两横的城镇格局。把茅坝建设成为规范适度,功能健全,环境优美,二、三产业较为发达,具有较强辐射和承载力的南部区域经济文化中心和贸重镇。. |
九仓镇 |
一、九仓镇概况九仓镇位于赤水河系上游,有九仓河自东向西纵贯全镇,属仁怀市南部边陲乡镇,距市城60公里,东接仁怀市茅坝镇、后山乡,南交金沙县石场乡、桂花乡,西抵金沙县清池镇,北邻仁怀市龙井乡。地域面积96平方公里,辖管7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居委共98个村民组,2003年年未人口28110人,其中农业人口27483人。平均海拔800米,年平均气温22.5℃。土地面积5.6万亩,耕地面积16698亩。内有两条通境公路,一条是茅坝—龙井—九仓,一条是茅坝—九仓—清池,交通方便,水源充足,光照条件好,主产水稻、玉米、油菜、小麦、高粱、烤烟等农作物,尤以小湾大米、小湾茶等地方特色产品畅销市内外,属仁怀主要产粮区之一,为典型的农业乡镇。二、主要特色产业九仓镇根据自身特点,因地制宜,现已建立起具有本镇特色的六大基地:一是1000亩茶叶基础;二是5000亩优质米基地;三是800亩烤烟基地;四是2000亩干果基地;五是4000亩红梁基地;六是4个养猪基地和一个养羊基地。. |
喜头镇 |
一、基本概况喜头镇距市区20公里,总面积89.5平方公里,辖7个村〈居〉,人口24018人,森林覆盖率达33.6%,有仁怀市最大的国营0山林场,主河云乐河流径本土长约14公里,年降雨量1100毫米,日照时数为1420小时。镇内交通便捷,拥有仁怀市北大门通道之称的喜观公路。全镇已开通远程教育、移动、联通等现代通信设施。主要农副产品有向日葵、柑橘、泡参、葡萄、枇杷等。二、主要特色1、有板栗基地,国酒原料基地,人工栽培的野泡参示范点。2、有丰富的高岭土、煤炭资源,拥有大型硫铁矿开采基地,其储量达97570.4万吨,品位极高。3、自然资源丰富,有百年杉王、杉后,滚牛塘大峡谷、万家山佛教中心、独特景观的四方洞、0山林场以及两河口自然风光。. |
大坝镇 |
大坝镇位于仁怀以北,距市区35公里,388县道贯穿全境,交通方便。全镇面积82.7平方公里,辖7个村,1个社区居委会,人口37620人,8240户,耕地面积26500亩,2003年国民生产总值884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20元,镇中心政府所在地是全镇经济、文化中心。大坝镇是典型的以农业为主的大镇,主要农作物水稻、玉米、高梁、小麦,是仁怀有机农业基地镇。大坝镇水果业较为发达,盛产李子、柑橘、梨、杏子、枇杷等水果,2003年果产量达4046吨,成为大坝镇农民收的又一主要支柱。大坝镇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生态旅游是大坝镇的旅游资源项目。大坝镇抓好西部大开发契机历届党委、政府班子始终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以发展大坝为已任。先后引资200多万元兴办了巨峰水泥厂(年产9万吨)、致富煤厂、竹林湾煤厂、赵汝良煤厂、红阳红砖厂、五岔红砖厂等非公有制企业,为大坝镇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根据大坝镇实际,结合本镇资源优势,着力引资开办造材业、煤炭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项目。. |
三合镇 |
【三合镇概况】:三合镇地处怀北边陲,东与大坝镇和火石岗乡交界,南与合马镇、二合镇接壤,西与沙滩乡相连,北与习水县二朗乡毗邻,距仁怀市政府所在地59公里。全镇地域面积86平方公里,人口密度444人/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872亩,其中田10405亩,土12795亩,人均耕地面积0.61亩;全镇辖9个行政村,一个社区,120个村民组,总人口39847人,总户数8421户,农业人口37199人。境内居住汉、苗两个民族。气候类型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6℃,年平均无霜期长达314天,年平均降雨量达940.5mm,平均海拔高度820米,为中、低山地貌。 【农业生产】:境内主要种植:水稻、玉米、棉花、有机高粱、有机小麦、油菜、无公害蔬菜、甘蔗、花生、西瓜、柑橘;粮食播种面积23200亩,粮食总产量达16269吨,其中水稻产量2785吨、玉米产量4937吨、有机高粱1000吨、有机小麦4410吨。 【畜牧养殖业】:全镇现有大牲畜存栏8586头,生猪存栏40372头,肥猪年出栏25180头,仔猪销售16000头,主要品种有:长白、杜洛克、约克; 【基础设施建设】:三合镇扼仁赤习交通之要冲,交通十分发达;现全面完成通村通组公路建设,交通网络遍布十个村(居);全镇基本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小城镇建设蓬勃兴起,投资200万元建设的移民搬迁工程已全面竣工;融资300万元的商贸街建设已完成前期准备工作。【矿产资源】: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炭、硫铁矿;现已探明煤炭储量在1000万吨以上,储量丰富、埋藏浅、易开采,现拟开采的新农村垭口坝、红旗村坝上、亭子坝村河建、安居村丛音寺四个点是商家投资开发的首选之地。硫铁矿探明储量在30万吨以上,主要分布在红旗村坝上。 【旅游资源】:三合镇境内自然资源丰富,旅游资源开发前景广阔,主要有距集镇1.5公里的白泥洞,该洞属天然溶洞,洞内石笋、石钟乳随处可见,造型各异,并有暗河通过,置身洞中,如入仙境,令人流连忘返。距集镇1公里的落水孔水库,屯水于两山之间,水面宽阔,碧波荡漾,库区树木葱郁,景色秀美,既可信步闲游,也可泛舟垂钓,不失为休闲的好去处。. |
合马镇 |
合马镇位于仁怀市西北部,赤水河中游,东连大坝镇、三合镇,南接二合镇,西抵四川古蔺县,北靠沙滩乡;镇城面积59.3km平方,辖8个村(居),105个村民组,人口20927人。赤水河穿流而过,将我镇自然分割为两片。茅(台)习(酒镇)公路沿赤水河东岸通过,镇内段长7.2km平方;镇东北方向的合(马)三(合)公路为乡道,境内长5.2km,其余村级公路约25km。合马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镇,经济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种植业以生产茅台酒的主要原料——红梁为主,畜牧养殖业以饲养合马羊肉的主要原料——黔北麻羊为主。矿产资源有煤、硐、石灰石等。属亚热带气候,无霜期长,年降雨量800—900mm,年均气候17.7度,海拔在450—1250m之间。近年来,以经营合马羊肉为主的餐饮业不断壮大,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境内的合马四合院、西汉古墓遗址等旅游景观倍受游客青睐;作为拥有丰富而优质的煤矿、铁矿等矿产资源,拥有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拥有适宜发展酒业生产的水资源和气候资源的酒业原料基地——合马,随着以鲤鱼滩大桥为龙头的交通设施的建设和改善,将孕育着无限商机!欢迎你来合马!欢迎你投资开发合马!. |
二合镇 |
二合镇地处贵州省遵义市仁怀市西北部,距仁怀市区31公里,地域面积87平方公里,耕地3.2万亩;辖8个行政村、1个社区,2.96万人;现有党支部14个,党员489名。山峦地形,黄色沙石地质,全镇平均海拔633米,年均气温20℃,年均日照1400小时,年降水量961毫米,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无霜期长,水源丰富,温热条件好,适合农作物生长。矛习公路和神秘赤水河穿境而过,风光旖旎,素有“赤水河畔小江南”的美誉。行政区域面积87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329人/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22.13%。有耕地20100亩,其中田8200亩。 近年来,二合镇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好字优先、能快则快、量力而行、奋力而为”的指导思想,大力推进“特色农业富镇、新型工业立镇、红色旅游兴镇、党建工程强镇”发展战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深入推进,各项社会事业步入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 概况 镇境内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盛产优质花生、辣椒、油菜籽;畜牧产品主要以猪、牛、马、羊为主;林果产品有脐橙、甜橙、柑桔、西瓜等。适合从事农业产业化开发。境内沿赤水河两岸民风开化,与外界交流频繁。沿岸风光旖旎,有“农家乐”等,旅游产业潜力丰富。 通过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全镇已形成以“早熟蔬菜、订单红粱、退耕还竹和畜牧养殖”为特色的四大富民产业。目前实施蔬菜种植6000亩,退耕还竹10057亩,国酒茅台订单红粱生产7000亩,畜牧养殖业也初具规模。形成了以双龙、向阳两村为主的早熟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蔬菜产品销往遵义、泸州等地。紫云牛肉以肉嫩汤鲜着名。 全镇现已初步形成了“四个万亩”产业,即万亩无公害蔬菜、万亩造竹、万亩高粱、万亩经果林。发展蔬菜种植10062亩,退耕还竹10057亩,有机高粱生产9300亩,建立葡萄、草莓、脐橙、甜橙、柑桔、西瓜基地9个,培植畜牧养殖大户131个,建立养殖基地7个。同事,以贵州茅台股份有限公司循环经济科技示范园为龙头的一大批规范酒业企业先后入驻二合,镇内工业企业蓬勃发展。2008年,全镇生产总值达到10250万元,镇级财政收入实现51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360元。目前,全镇各项事业蒸蒸日上,精神文明建设有序开展,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文教卫生事业快速发展,社会秩序持续稳定。 |
龙井乡 |
龙井乡位于仁怀市西南面,乡政府驻地距县城56公里,境内盛产优质核桃,有“核桃之乡”的美誉。龙井东邻茅坝镇,西毗金沙县清池镇,南接九仓镇,北与四川省古蔺县交元乡 仁怀市地图隔赤水河相望,距川黔铁路138公里,距大(方)纳(溪)高速公路50公里(经清池镇、马陆乡),距四川省古蔺县交元乡20公里。龙井乡纳坡是赤水河在仁怀境内的源头,美酒河在仁怀境内就从这里开始。境内地势东南高,西北低,群山叠嶂,沟壑丛生,山高坡陡,地域呈龟状形。最高海拔1100米, 最低海拔457米,平均海拔780米,落差较大,年平均气温16.2℃,年平均降雨量960毫米以上,无霜期280天,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 人口面积 全乡幅员面积77.68平方公里,辖7个村49个村民组,有农户4012户,总人口19815人,农村劳动力12630人。有耕地14514亩,其中田4152亩,土10362亩,人均耕地面积0.73亩。 |
后山乡 |
芦笙艺术乡后山,拥有72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山川秀丽,景色迷人,森林面积46301.2亩,覆盖率为41%,如同一块翡翠镶嵌在国酒之乡仁怀南端,距仁怀市中心54公里。东与本市五马镇相邻,南面和西面分别与毕节地区金沙县岩孔镇、石场民族乡接壤,北抵仁怀市茅坝镇和九仓镇。全乡辖四个行政村,45个村民组,乡境内世居着苗、布依、仡佬、彝等少数民族,全乡总户数2372户,人口10497人,其中少数民族4100人,占总人口的40%左右。总耕地面积10686亩,其中土8589亩,田2097亩,人均耕地1.02余亩,土地肥沃,主要农作物以水稻、玉米、烤烟、洋芋为主,民族风情:后山苗族布依族乡是仁怀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有悠久的历史,明末清初,隶属水西地域。吴三桂平水西时,这里留下“三斗三升弩牙子,八百花苗把后山”的传说,咸同年间,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断后部队傅王在芦竹山建立了根据地;《续遵义府志》誉后山苗寨为“笙韵苗寨”。解放后,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后山少数民族同胞真正当家作主人,1956年12月13日成立了后山苗族布依族乡。后山民族乡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里民风古朴,民族风情浓郁诱人。这块神奇的土地积淀了黔北川南苗族传统文化之精华(即苗族芦笙文化),芦笙文化与东南亚、美国苗族风俗一脉相承,它包括芦笙舞蹈如:板凳舞、滚山珠、踩锅边、滚牛皮、四门斗底、爬花杆、大团圆、小团圆、扣鸭脚、倒栽桩、黄龙缠腰、高台芦笙舞、踩月亮、苗族家传硬气功等系列朴质传神的舞蹈,也包括原始图腾色彩的打牛、母猪神、火炉猪、掩火星、跳马脚、踩山、三月三、赶苗场、上刀山、下火海传统风俗,还包括黔北独俱特色的蜡染、刺绣、饮食、勾藤酒、语言、婚俗、丧俗等文化,其内涵丰富、异彩纷呈。特别是1982年以来,后山“滚山珠”、“爬花杆”、“踩月亮”等传统体育节目多次在全国、全省-会上获得金奖,被外国人誉为“五彩缤纷的奇葩”。因此,1996年,贵州省文化厅将后山乡定位为“苗族芦笙艺术乡”并挂牌。同年,成立后山苗族芦笙艺术团。旅游资源:“白云深处藏古韵,诗风满山醉游人”。后山苗族布依族乡境内山川俊美,绿峰逶迤。芦竹山钟灵毓秀,青菜河妩媚婀娜,木兰关千古传奇,摇钱树万代流芳,苗寨布依寨古朴典雅,芦笙长腰鼓声韵沉雄,“滚山珠”蜚声中外,“爬花杆”享誉天下,“踩月亮”誉满神州,民风古老,习俗浓郁。神奇的后山,一块旅游处女地,一首动感的优美. |
学孔乡 |
学孔地处怀北,与遵义、桐梓毗邻,距仁怀市中心40公里,地域面积为63.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17390亩(其中田6140亩),辖7个行政村、87个村民组,人口21666人、4763户居住在海拔550——1500米不等的小区。山川秀丽,河水清澈,蕴藏丰富的硫铁矿、赤铁矿、煤矿等矿产资源;农业以种植水稻、玉米、红粱、小麦为主,是有机食品——茅台酒的原料生产基地;产业结构调整有力,经果林基地初具规模,畜牧产业快速发展,丰富的草山草坡等待开发;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学风行风端正,自考成考成人教育蔚然兴起,民间文化丰富多采,医疗卫生条件良好;仁怀至学孔油路宽敞,村村公路环环相连,民风纯朴,治安状况良好,是一块发案少、秩序少、群众满意、社会稳定、无毒的净土。. |
高大坪乡 |
高大坪位于仁怀北面,桐梓河穿村而过,森林覆盖较好,森林总面积为33638亩,覆盖率为23.4%,乡镇府所在地距仁怀市中心31km,乡地域总面积88.3km2,现有耕地面积28452亩。乡有人口8208户,37348人。乡辖平均海拔高度900m左右,域内有煤矿、高岭土、硅矿、硫铁矿等矿产资源。水资源丰富,三大水库:银水、麻窝沟、罗凼坝及东、中、西三大干渠覆盖全乡近50%灌区。域内主产稻谷、玉米、红梁、小麦,属茅台有机红梁基地乡(镇),是典型的山区农业乡。2003年全乡地区生产总值16411万元(其中畜牧总产值2894万元),人均收入1989元,人均占有粮449KG,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左右。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在“-”重要思想指导下,按照仁怀市委、政府提出的“三特”思路,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不断推进全乡小康建设进程。通过几年的努力,全乡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乡内交通网络基本完备,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全乡通电问题基本实现,农业产业化建设有了明显进步,银丰波尔山羊基地,杨奉、大田村养殖场、坪营盐菜基地、桅杆蚕桑基地等初具规模,初步发挥了效益,逐步成为全乡增收的基础产业。乡内三个场镇均有改善,小城镇建设步伐明显加快。2004年我乡提出在2004—2006的工作中,我乡发展的思路是:按照“三特”思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为主题,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把握大局,努力实施科教兴乡战略,大力控制人口增长,以农业走产业化、集镇走城镇化、工业凸现资源优势发展思路,近期以烤烟、煤炭、红梁为主,远期着力凸现畜牧业等农业产业经济和煤炭业等企业经济,走农业经济、企业经济共同繁荣的道路。推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努力推进小康建设进程。按照这一思路,2004年工作中,我乡着力做好下五方面工作:1、着力解决“三农”问题,抓实经济建设,促进农民增收。以稳定粮食生产,搞好农业规划为主题,突出红粮、畜牧水产养殖、蚕桑业、经济林业,打造农业经济,发展现代化农业;2、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以交通、小城镇、水利等为重点。小城镇建设重心突出高坪中心集镇,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功能健全,体现特色的要求,做好高坪中心集镇及尧坝、坪营、水堰集镇建设。控制规划1.8KM2,以四. |
火石岗乡 |
火石岗乡位于仁怀市北部边陲,座落于大娄山脉中段,距市区55公里,与仁怀市三合镇、大坝镇、桐梓县风水乡、习水县二郎乡、永安镇、二里乡相邻。幅员69.1平方公里,辖6个行政村75个村民组,共24000余人。火石岗乡历史可上溯到150多年(公元1852年)前的太平天国时期,那时的火石岗物产丰富,人民富庶,是商贾云集之地,由于后来的战乱及封建皇朝的无能葬送了火石的繁荣;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经火石岗,给火石岗乡人民留下了宝贵的长征文化,成为火石岗人民致富奔小康的强大精神动力。火石岗乡气候宜人,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农业主导产业有水稻、玉米、小麦、高粱、红薯等;出产麻类、棉花、花生等经济作物;适宜多种中药材的生长;栽培梨、桃、李、柑桔、核桃、柿、杏、杨梅等果树。森林覆盖率为25%。发展以猪、牛、羊、鸡为主的绿色有机养殖业,规模不断扩大,开发潜力巨大。火石岗乡境内峰峦叠嶂,沟壑纵横,美景遍布。有堪称酒都一绝的“树根桥”、禅门清修的天圣寺、沐浴治病的温泉、奇险无比的天宝山、孤傲清幽的黄瓜垭、高耸云天的未知名古树等丰富的旅游景观。乡内硫铁矿、煤矿、高岭土等矿产资源丰富,储藏量极大。现有80%的煤矿资源待开发。乡内水力资源丰富,滔滔赤水河自东向西贯穿全境入注长江。可供开发水力资源潜力巨大,特别是桐梓河园满观电站,近来正在进行前期论证工作,工程完工后,将成为带动全乡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
沙滩乡 |
沙滩乡位于贵州省遵义市仁怀市西北端,平均海拔为329.5米,属中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无霜期长,光、水、热同季,商量适中,但分配不均,夏旱频繁,春季气候回升快,但不稳定,“倒春寒”和春旱天气时有发生,春、夏之交易出现插花性冰雹,夏季高温干燥,雨量适中,多大到暴雨;降水分布不均,常有夏(伏)旱,尤以河谷地带较为严重,秋季气,温下降快,多绵雨天气。 行政区划 全乡共有行政村4个,46个村民组,6个基层党支部,现有党员360名,其中农村党员230名。总面积46.7平方公里,东邻三合镇,南接合马镇,西毗四川古商县二郎镇,北连习水县习酒镇。l992年“撤并建”时沙滩列为独立乡,现有乡直机关在职干部职工66名,其中妇女干部17名,少数民族干部3人,干部平均年龄不到26岁。 经济发展 全乡总耕地面积7204亩,旱地5740亩,水田1500亩,各村耕地面积如下:庄子上村1574亩、顺河村2089亩、娄子坳村1477亩、两江村2065亩。主要农作物有红粮、小麦、玉米、水稻、红苕、豆类、水果。全乡共有II型水库1座,常年蓄水量在500立方米以上的小山塘17口,小水窑945口,集中饮水池9口,沟渠30公里,人畜饮水管道13公里。 人口结构 2003年,全乡共2800户12628人,各村人口数如下:庄子上村2703人,顺河村4228人,娄子坳村2816人,两江村2891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70人,其中农业人口12537人,非农业人口96人,男6642人,女5986人,劳动力6500人。少年儿童4540人,老年1390人,中年人口6698人,常年在外务工人员3700人,人口计划生育率为83.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 基础设施 全乡乡村公路通车里程75公里,乡村公路出口连接毗邻乡镇,茅习公路绕乡沿赤水河畔直下连接习水县习酒镇,在乡域内总长15公里,乡村公路基本贯通各村,80%的村民组通公路。茅习公路日客运量在2500人次以上,目货运量在500吨以上。沿赤水河、桐梓河共有渡口5处。全乡有邮政捎转点一个。2003年,发送邮件1.6万件,全乡程控电话装机容量达400门以上,程控电话延伸到各村总数达400门以上,移动电话信号接收点5处,覆盖全乡80%,使用移动电话人数在150人以上,使用英特网用户共3户,目上网时数达10小时以上。 旅游资源 旅游方面。境内有吴公岩旅游接待站一处,主要旅游景点和项目是茅台国际旅游区的组成部分,含“美酒河”巨型摩崖石刻古盐道、长征路、巨型石刻长龙、古盐运博物馆、国际洞穴探险及攀岩表演基地、美酒河漂流、石刻群观摩及山水自然风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