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村位于喜头镇西南面10公里处,面积约20平方公里,人口2600多人的少数民族杂居村,森林覆盖率约50%,十一五期间,国家投入近100万元,打通了南接苍龙办事处石坑坝村的重要通道,修建了网络站一座,完成了农网改造约90%,剌梨基地约1000亩。其农户种有烟、玉米、高粱。
在联合村烂草坝组居住者一些苗族同胞,他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其乐无穷。他们的“芦笙舞蹈”是他们苗族文化的代表。他们“每孟岁跳月,男吹芦笙、女振铃合唱,并肩舞蹈、终日不倦”。足见芦笙舞早已是苗族人民传统节日活动的重要内容并风靡一时了。
芦笙舞的传说:苗族祖先是靠狩猎飞禽走兽作衣食的,为了解决捕获鸟兽的困难,当时一个心灵手巧的小伙子,在林中砍下树木和竹子,做了支芦笙模仿鸟兽的鸣叫和动作,吹跳起来以引诱各类鸟兽。从此,人们每出猎均有所获,于是芦笙舞就成了生活的必需而世代相传。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520382107 | 564500 | -- | 查看 联合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喜头街道社区 |
喜头街道社区辖19个村民组,人口5500多人,近年来,社区各项工作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党的建设、人口和计划生育、整脏治乱、小城镇建设和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征程中,社区两委班子正精诚团结、凝心聚力、开拓创新,以“安民、便民、乐民、康民”四民社区建设为目标,带领人民群众踏上致富康庄道。 |
双丰村 |
双丰村位于喜头镇东南面,现有人口2400多人,主要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土地肥沃,适合多种农作物,森林覆盖40%以上,环境清幽,近年来辖区内人口素质不断提高,社会治安不断好转,人口增长得到控制,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社会事业明显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教育事业蒸蒸日上。 |
米江村 |
米江村位于喜头镇之东北面,全村人口2500多人,是喜头镇的有机高粱示范基地,矿产资源丰富、十一五期间,米江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均取很好的发展,将更加紧密团聚在党的周围,抓住十二五规划的机会,团结起来,建设美好家乡、建设伟大祖国而努力奋斗。 |
共和村 |
共和村是喜头镇人口最多的一个村,现有人口6000余人,与遵义县芝麻镇、平正乡接攘,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村支两委正带领群众埋头苦干,奋起直追、缩小差距。 共和村决心在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着力于改善基础设施,发展教育事业、关注民生、调整结构,为喜头镇加快转型,加快发展、推动跨越起好带头作用。 共和村由于气候和地理海拔的关系,大量出产柑橘。夏季到来满山遍野都是红成一片的柑橘林,美不胜收。每年柑橘的出产量都会给共和村农民带来丰收的喜悦和丰厚的经济收入。全村上下柑橘组成的红林也是夏季的一道风景线。 |
卫星村 |
卫星村位于喜头镇西南面,背靠0山国营林场,村有人口3200多人,主要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森林覆盖50%以上,山高林密,环境清幽,是避暑纳凉的绝佳之地。 二囤岩位于喜头镇共和村和卫星村的交界处,当年为了解决饮水问题,两村合力在二囤岩挖岩凿洞将岩石内的水源找到,以供饮用。二囤岩风景在喜头屈指可数。 |
中心村 |
中心村位于仁怀市北面,距喜头镇2公里,距仁怀市中心20公里,总面积2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428亩。设党总支一个,下设三个党支部,有党员56名,辖18个村民组,总户数775户,总人口3348人,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505元,森林覆盖率42.5%。目前,全村农村基层组织示范带建设暨“四在农家”创建示范点10个,生态养殖点2个,生态旅游景点1个,矿泉水厂1间,砂厂1间,中心村主要以烤烟、高粱、畜牧为支柱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业。 四合院位于喜头镇中心村杉王杉后旁,该四合院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在喜头镇像这样的四合院已经是为数不多了。四周美丽的自然风光包围着,远远望去青山绿水一片。在加上杉王杉后在一旁的衬托,四合院显得更加漂亮了。你来到杉王杉后观光如果不去四合院游玩一下,那你就没有机会见证它悠久的历史岁月了。 |
联合村 |
联合村位于喜头镇西南面10公里处,面积约20平方公里,人口2600多人的少数民族杂居村,森林覆盖率约50%,十一五期间,国家投入近100万元,打通了南接苍龙办事处石坑坝村的重要通道,修建了网络站一座,完成了农网改造约90%,剌梨基地约1000亩。其农户种有烟、玉米、高粱。 在联合村烂草坝组居住者一些苗族同胞,他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其乐无穷。他们的“芦笙舞蹈”是他们苗族文化的代表。他们“每孟岁跳月,男吹芦笙、女振铃合唱,并肩舞蹈、终日不倦”。足见芦笙舞早已是苗族人民传统节日活动的重要内容并风靡一时了。 芦笙舞的传说:苗族祖先是靠狩猎飞禽走兽作衣食的,为了解决捕获鸟兽的困难,当时一个心灵手巧的小伙子,在林中砍下树木和竹子,做了支芦笙模仿鸟兽的鸣叫和动作,吹跳起来以引诱各类鸟兽。从此,人们每出猎均有所获,于是芦笙舞就成了生活的必需而世代相传。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