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酒社区地处茅台镇的西北面,占地面积1.8平方公里,是茅台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核心区,社区辖区内有7个居民小组共1742户,总人口5485人,国家特大型企业—茅台酒厂集团公司就驻扎在我社区,国酒文化城、苏轼园林等旅游景点也座落于我社区;社区内有中小学各一所、有星级宾馆两家、医院一家、社区医疗服务站一个、幼儿园3家、小型白酒企业5家、便民设施机构、服务站点齐全。
我社区自开展创建服务型党组织以来,遵照上级党委的文件要求,紧紧围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发展三大主题,以构建“五大体系”为内涵,实现“五个提升”为目标,夯实了基层基础,完善了服务体系,实现了组织放心、群众满意、社会和谐的工作目标。
何为国酒文化
所谓国酒文化,是一个与文化酒互为表里的概念,正因为国酒文化的存在,茅台酒才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华文化酒的杰出代表,而文化酒概念的提出,反过来更加极大地丰富了国酒文化的内涵。茅台酒在以醉人的芳香让世界了解自己的同时,也让其了解中国白酒、中国文化。国酒文化既是对茅台酒企业文化的全面概括,在一个更宽泛的层面上,构成了中国酒文化大树最为挺拔的树干和景观。翻开一部中国酒典,茅台酒的故事居多。从汉武帝饮枸酱酒而甘美到秦商聚茅台的胜景,从怒掷酒瓶振国威的悲壮到融化历史坚冰的豪迈,从捕捉泥土和空气情思的低斟浅吟到醉了中国也醉了五大洲的盛世之颂等,具象的茅台酒和抽象的国酒文化,仿佛是绝伦的史诗,将酒文化的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自古而今,国酒文化始终是一个不拘泥于饮者的特殊载体——文人骚客纷至沓来,为的是在茅台酒的诗情中寻找灵感,去生发更优美的诗篇;政治家们把酒临风,在豪迈痛饮中,彼此间不知不觉架起了诗一样的彩虹;外交家们以酒为媒,杯杯香浓,让人体会到的不仅是中华民族好客的心地,更是这个伟大的民族诗性的另一面……当然,这本身就体现了国酒文化的生动侧面。国酒文化的形成,从根本上讲,不是一个纯理论的建树过程,而是在岁月的长河中,一代又一代茅台人创造性的实践、升华积淀的结果。
酒文化到底是什么?白酒历史源远流长,在中国人的传承中,白酒有着特殊的地位。一部中华文明史,处处飘溢着浓郁的酒香。酒,一直是庆典、祭祀、表达尊崇、抒发情感的最好载体。所以,酒文化是体验和情绪的文化;白酒文化,也就是潜意识里的体验感觉。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520382100 | 564500 | -- | 查看 国酒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观音寺社区 |
观音寺社区(原红旗村,后改为观音寺村)位于仁怀市茅台镇城区西北部,赤水河西岸,呈带状分布,占地约1.5平方公里,耕地150余亩,辖四个居民小组,有976户,总人口:3120人,其中男:1685人,女:1435人。0党员32名,其中男党员28人,女党员4人,流动党员1人,预备党员5人,积极分子6人。离退休干部118个,离退休教师12人,-23人,辖区有企业单位70余家,幼儿园1间,学校1间。观音寺社区是轻工业基础好、旅游资源丰富、多行业协调发展的城郊结合部社区,有茅台镇名优白酒展示一条街及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园等瞻观、旅游名胜。是仁怀至四川的咽喉要道,同时也是当年红军三渡赤水的革命圣地,是茅台镇的红色教育基地。观音寺社区居民201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000余元。 |
南坳社区 |
南坳社区位于茅台镇东南部,占地约3平方公里。辖四个村民小组,2604户,有户籍人口6455人,流入务工人员1600余人,辖区内国有企事业单位2家,国有大型企业茅台酒厂坐落于本社区;中型民营白酒企业2家,幼儿园1间,私立文化学校1间,白酒销售门面70间,社区内建有农贸市场、五金建材市场、大型购物超市、餐馆、酒楼等便民服务设施,有茅台镇迎宾公园、茅台酒厂新厂大门、茅台镇食品安全示范街、华山寺等旅游观光景点。南坳社区俗有茅台镇南大门之称,是进入茅台的南大门,是茅台镇经济、旅游和白酒交易中心。 南坳社区属茅台镇南大门,茅台酒厂座落于社区之内,旅游景点有食品安全示范街,同时也是茅台古建筑风貌街,茅台酒厂新厂大门、老厂大门均在此条街上,此街以销售茅台镇内生产的酱香白酒为主,是游客购买茅台白酒的必到之处。 |
河滨社区 |
河滨社区位于赤水河畔,呈带状分布,占地约2平方公里,属茅台镇商贸聚集区。全区共有9个居民组,有居民住宅楼346栋,总户数为1893户,户籍人口共5088人,其中常住人口5415人,流动人口292人。 社区内有辖区单位15个,机关单位12个,学校2间,医院2间,非公有制企业26家,新社会组织3个,个体商业网点7个,有志愿者队伍20支。 河滨社区于2003年由长征街和河滨街两条街道合并而成,目前社区发展态势良好,一切工作井然有序。 位于茅台镇河滨社区的茅台渡口是红军“四渡赤水”第三次渡河的主要渡口。 1935年3月,中央红军主力从遵义再次西进仁怀县境。15日晨,对仁怀鲁班场守敌周浑元部发起猛攻,鏖战竟日,复舍敌北去,于16日清晨乘虚占领茅台。上午10时许,在中渡口、下渡口及银滩三处搭好浮桥。从当天下午至17日,红军胜利地三渡赤水河。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俱随一军团由中渡口渡河。 茅台渡口纪念碑,位于仁怀市茅台镇朱砂堡的赤水河畔。纪念碑建在岸边小土台上,占地约80平方米。台地上建水泥栏杆高1米。台地下砌石保坎三级,并有三十余级石阶直达渡口。 茅台渡口纪念碑为水泥混砂材质,通高11.7米。碑基长方形,青石料构筑。正面长4.5米,进深3.4米。碑座梯形,中高2.4米,上底宽2.5米,下底宽3.4米,水泥干粘饰面。碑身四棱柱形,高7.5米、宽2.3米,水泥磨面,竖书31个凸出的红色楷字,上穀为“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正中为“茅台渡口”四个大字,末署“贵州省仁怀县人民政府一九八0年三月”,由书法家陈恒安手书。碑顶高60厘米。纪念碑右侧,一株古老的黄葛树,虬枝盘曲,枝叶繁茂,当年红军渡河,曾以此树干拴系架设浮桥的缆索。 茅台渡口纪念碑于1979年1日动工兴建,次年3月落成,1982年列为仁怀县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2月,列为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维修茅台渡口纪念碑的暗沟、栏杆并竖立了文物标志等。2002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划定并公布了该文物保护范围,2006年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国酒社区 |
国酒社区地处茅台镇的西北面,占地面积1.8平方公里,是茅台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核心区,社区辖区内有7个居民小组共1742户,总人口5485人,国家特大型企业—茅台酒厂集团公司就驻扎在我社区,国酒文化城、苏轼园林等旅游景点也座落于我社区;社区内有中小学各一所、有星级宾馆两家、医院一家、社区医疗服务站一个、幼儿园3家、小型白酒企业5家、便民设施机构、服务站点齐全。 我社区自开展创建服务型党组织以来,遵照上级党委的文件要求,紧紧围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发展三大主题,以构建“五大体系”为内涵,实现“五个提升”为目标,夯实了基层基础,完善了服务体系,实现了组织放心、群众满意、社会和谐的工作目标。 何为国酒文化 所谓国酒文化,是一个与文化酒互为表里的概念,正因为国酒文化的存在,茅台酒才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华文化酒的杰出代表,而文化酒概念的提出,反过来更加极大地丰富了国酒文化的内涵。茅台酒在以醉人的芳香让世界了解自己的同时,也让其了解中国白酒、中国文化。国酒文化既是对茅台酒企业文化的全面概括,在一个更宽泛的层面上,构成了中国酒文化大树最为挺拔的树干和景观。翻开一部中国酒典,茅台酒的故事居多。从汉武帝饮枸酱酒而甘美到秦商聚茅台的胜景,从怒掷酒瓶振国威的悲壮到融化历史坚冰的豪迈,从捕捉泥土和空气情思的低斟浅吟到醉了中国也醉了五大洲的盛世之颂等,具象的茅台酒和抽象的国酒文化,仿佛是绝伦的史诗,将酒文化的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自古而今,国酒文化始终是一个不拘泥于饮者的特殊载体——文人骚客纷至沓来,为的是在茅台酒的诗情中寻找灵感,去生发更优美的诗篇;政治家们把酒临风,在豪迈痛饮中,彼此间不知不觉架起了诗一样的彩虹;外交家们以酒为媒,杯杯香浓,让人体会到的不仅是中华民族好客的心地,更是这个伟大的民族诗性的另一面……当然,这本身就体现了国酒文化的生动侧面。国酒文化的形成,从根本上讲,不是一个纯理论的建树过程,而是在岁月的长河中,一代又一代茅台人创造性的实践、升华积淀的结果。 酒文化到底是什么?白酒历史源远流长,在中国人的传承中,白酒有着特殊的地位。一部中华文明史,处处飘溢着浓郁的酒香。酒,一直是庆典、祭祀、表达尊崇、抒发情感的最好载体。所以,酒文化是体验和情绪的文化;白酒文化,也就是潜意识里的体验感觉。 |
杨柳湾社区 |
杨柳湾社区位于茅台镇中部,占地约1平方公里,辖9个居民小组,2162户,总人口7302人,其中男3636人,女3666人。0党员人,其中男党员39人,女党员40人,预备党员10人,积极分子5人,辖区有企业单位八家。 获奖情况: 2006年度中国酒都茅台红高粱节“数字电视”杯社区健身秧歌大赛三等奖 2006年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集体二等奖 2006年度仁怀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社区 2008年度综治工作先进单位 2008年度先进单位 2008年度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社区 2009年度综合考核二等奖 2009年度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单位 2009年度综治维稳信访工作先进单位 2009年度茅台镇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单位 2010年度先进基层党组织 2010年度茅台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二等奖 2010年度茅台镇年度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二等奖 2010年度茅台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 2010年度关心下一代工作创建“三无两有”达标社区 2011年度先进基层党支部 |
中华村 |
中华村地处赤水河上游,幅员面积1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158亩,其中田982亩,土1076亩,辖8个村民组,总户数435户,总人口2287人;村内有党员27名,预备党员3名,入党积极分子3名;中华村是贫困村以农业为主。2010年底人均纯收入4500元。 --所辖村:沙子田组,岩扁组,中心组,渔塘组,下湾组,石梯子组,院子组等 |
杨湾村 |
杨湾村位于茅台镇西北部,距城区15.6公里,毗邻四川边界。全村共12.3平方公里,北部与二合镇相邻。 杨湾村辖10个村民组,居住着汉、苗等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4%。2010年来,全村总户数674户,总人口2986人,人口密度216人,全村有劳动力1803人。 杨湾村属中海拔地区,目前通村公路正在实施油路改造。全村最低海拔560米,在高海拔1380米,平均海拔820米,全村高低不平,土壤主要是紫色土、朱砂土,土壤的综合肥力条件普遍较差。杨湾村岩石较多,是砂石厂、砖厂生产的良好场所,同时也是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马铃薯、草地的区域。 杨湾村属温带季风湿润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
岩滩村 |
岩滩村位于赤水河上游东岸,毗邻河滨社区、南坳社区、桂花村、盐津办的三百梯村、仓龙办的青草坝村、二合镇的双龙村,与椿树村、观音寺社区隔河相望。全村共分10个村民组,地域面积11.5平方公里,现有总户数839户,总人口3620人,党员45人。村内有大小企业70余家,其中上规模企业16家,可解决村民就业2000余人,201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6000元。目前岩滩村基础设施和各种配套设施较为完善,经济相对较为发达,社会秩序良好,是中国酒都酿酒工业和发展第三产业的核心区。 在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村两委、工作组全体干部以“-”重要思想和-理论为指导,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以“五特”团队精神为动力,带领群众把岩滩村建设成为一个生态良好,功能齐全,人居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太平村 |
太平村位于茅台镇西南方,面积约8平方公里。全村13个村民组867户,总人口4061人。 耕地面积1638亩(其中田1306亩、土332.01亩),森林面积9840亩(其中荒山改造林2040亩、经果林2000亩、生态自然林5760亩)。 村级公路12.8公里,小元至鲁班文政马桑坎通村公路4公里,村民组公路10条,18公里,公路建设总长度34.8公里。 现建成人畜饮水大小水窖共61个,沟渠共计53公里,已建成沼气池263口,危房改造349户,小学两所(仁怀市中华小学和茅台镇太平小学),村办公楼一栋,全村共有党员44名。 |
桂花村 |
桂花村地处茅台镇东北角,幅员面积4.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08亩(田320亩,土388亩),辖五个村民组,总户数422户,人口1999人。村内有党员34名,预备党员3名,入党积极分子5名。村内以农业种植和养殖业为主,工业经济发展尚不完善,目前有4间酒类企业入驻,煤矿企业1间,砂石厂1间。2010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3200元。 |
元木岩村 |
元木岩村位于赤水河畔,与茅台酒厂集团公司隔河相望,连接黔北川南的茅台至古蔺公路横穿元木岩,交通便利。全村辖16个村民组,880户、4500多人,为茅台镇面积最大的一个村。元木岩村物产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大。盛产水稻、玉米、小麦、高粮等粮食作物,其中小麦、马铃薯为镇定点示范基地。此外,文明遐迩的红军烈士坟墓,为红色旅游观光的一大景点。 |
上坪村 |
上坪村位于茅台镇西面,距城区3公里,交通便利,经济较为发达。全村有14个村民组,756户,3885人,耕地面积1332亩,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882元。全村饮用自来水率100%,电视普及率98%以上,固定电话和手机通讯400多门(只),有党员35人,其中男党员31人,女党员4人。大专以上党员4人,中专高中3人,初中14人。今年发展党员3人,积极分子6人。 今年以来,村党支部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精神指引下,努力贯彻落实党的-报告精神,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活动年为契机,坚持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精神,充分发挥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积极拓展党员、-表的模范带头作用,努力开展新农村示范建设,认真开展了“党员联系户”、“党员结对帮扶”等活动,扎实抓好支部结对和党员帮扶活动,开展了“城乡支部手挽手”、“厂村支部手挽手”和关爱贫困党员等活动。 村党支部在茅台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农村政策,以争创“五个好”党支部为目标,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村党支部的不懈努力和党员、-表带动下,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建设,使上坪村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有了较大改善,村级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7年5月起,上坪村在新华组启动“四在农家”创建工作,通过一年的打造,累计投入创建资金289万元,拉动群众投入971万元,完成风貌改造205户,改厕96户,改灶81户,改圈50户,建成沼气池62口,完成进寨公路858米,连户路硬化4173米,院坝硬化7360平方米,建成1000平方米停车场一个,980平方米休闲广场一个,标准篮球场一个,打造出观景台、莲花台健身园等旅游景点,打造出了茅台镇“黔北民居”休闲山庄。今年,上坪村进一步加强“四在农家”建设的力度,扩大“四在农家”建设范围,现在已扩展至坟山组、竹林湾组、冒龙田组等村民组。根据上坪村发展的速度和步伐,争取再通过几年的努力,把上坪村全面打造成和谐、美丽、富裕、繁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在上坪村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村支部充分体现了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堡垒的作用,坚持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精神,党员、-表身先士卒,带头创建,为群众排忧解难,想办法,找路子,寻帮助,求支持,解决了无数的困难和问题。在推进“四在农家”创建示范建设时,有几户农户因家庭经济困难无法亮化房屋和周围环境,村两位-表了解情况后,积极为他们奔走呼吁,为他们穿针引线,联系了茅台酒厂十一车间党支部、远明酒厂等对这几户贫困农户进行帮扶,帮助他们进-屋亮化和环境改造。茅台酒厂十一车间党支部以“12345”工程的方式对上坪村进行了帮扶。即车间每1位员工每月捐2元钱,帮助上坪村推进“四在农家”图书阅览室、文化宣传栏、文体娱乐场所3项建设,帮助4名家庭困难,品学兼优的学生完成学业,帮助5户农户解决生产生活问题。市畜牧局党组对上坪村党员进行结对帮扶帮助,送来了肥料、被条、床单、仔鸡等生产生活物资,并拨出经费支援上坪村“四在农家”创建等。 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和有关单位的关心支持下,在村党支部的坚强有力的组织下,在党员、-表的模范带动下,在上坪村农民群众的辛勤耕耘下,上坪村正大跨步迎向美好明天。 |
椿树村 |
椿树村地处茅台镇西北部,幅员面积4.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706亩,其中田938亩,土768亩,辖13个村民组,总户数758户,总人口3171人;村内有党员31名,预备党员2名,入党积极分子4名;椿树村是典型的工农并行发展的城郊村,村工业经济发展迅速,有酒类企业70家,(共解决就业1800余人),农业以种、养殖为主,农、工业相辅相成共同发展,2010年底人均纯收入5800元。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