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坝塘镇位于县城北面,距桐梓县城138公里。东抵芭蕉乡、正安县庙塘镇;南与木瓜镇、黄莲乡接壤;西与羊磴镇邻界;北与狮溪镇、重庆南川市金佛山镇相连。水坝塘镇是桐梓县北部的中心集镇,历史文化悠久,源远流长。从古至今,在这片热土上,哺育出了在省内外有名的将军级干部和大量文化举人。水坝塘镇山青水秀,人杰地灵,镇内有名的复兴河特产石河鱼、方竹笋,远销于遵义、重庆、南川、万盛乃至全国各地。.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520322105 | 563200 | 0852 | 查看 水坝塘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二坪村 | ·桐梓县旅游·桐梓县特产·桐梓县十大特产·桐梓县十景·桐梓县 | 0 |
---- |
查看 二坪村谷歌卫星地图 |
集中村 | ·桐梓县旅游·桐梓县特产·桐梓县十大特产·桐梓县十景·桐梓县 | 0 |
---- |
查看 集中村谷歌卫星地图 |
金竹村 | ·桐梓县旅游·桐梓县特产·桐梓县十大特产·桐梓县十景·桐梓县 | 0 |
---- |
查看 金竹村谷歌卫星地图 |
马井村 | ·桐梓县旅游·桐梓县特产·桐梓县十大特产·桐梓县十景·桐梓县 | 0 |
---- |
查看 马井村谷歌卫星地图 |
坪头村 | ·桐梓县旅游·桐梓县特产·桐梓县十大特产·桐梓县十景·桐梓县 | 0 |
---- |
查看 坪头村谷歌卫星地图 |
三会村 | ·桐梓县旅游·桐梓县特产·桐梓县十大特产·桐梓县十景·桐梓县 | 0 |
---- |
查看 三会村谷歌卫星地图 |
深龙村 | ·桐梓县旅游·桐梓县特产·桐梓县十大特产·桐梓县十景·桐梓县 | 0 |
---- |
查看 深龙村谷歌卫星地图 |
中山村 | ·桐梓县旅游·桐梓县特产·桐梓县十大特产·桐梓县十景·桐梓县 | 0 |
---- |
查看 中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娄山关街道 |
新设置的娄山关街道辖原娄山关镇长征社区、西流水社区、峰岩村、独石村、工农村、娄山村、杉坪村、官渡村、鞍山村、城郊村,街道办事处驻鞍山村。 娄山关镇是桐梓县县城所在地。1949年为武胜镇,1950年6月,撤销武胜镇改为一区。1954年4月,改称城关镇。1958年9月,与鞍山区合并建立东方红人民公社。1960年7月,建立东方红基层社城关管理区。1961年2月,管理区改建为城关镇,仍隶属东方红基层社。1961年8月25日,恢复原区乡建置。1967年4月,成立“城关镇革命委员会”,1981年5月26日,为城关镇人民0。1992年7月“建并撤”时,由娄山关乡、东山乡、城关镇合并为娄山关镇至今。国土面积为142.95平方公里。2004年8月撤街道居委会,建6个社区居委会、25个居民小区。全镇有11个村委会、111个村民小组,2008年末人口104589人。有汉、苗、布依等18个少数民族800人。 娄山关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历史文化悠久,有马鞍山旧石器晚期文化遗址,南宋鼎山县、播川县县城遗址、播川驿遗址、小西湖张学良将军囚禁处旧址、民国四十一兵工厂旧址、民国海军学校遗址、周西成专祠、周西成公馆以及佛顶山降龙寺、圆洞普陀寺、慈光寺、崇德观、长寿观、天主教堂。有煤、硫铁矿、钾矿、石灰石等矿藏。主要产业为建材、复合肥制造及电热毯生产。娄山关镇曾获得“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乡镇”称号、1994年0贵州省委、省人民0授予“乡镇企业亿元乡镇”称号、1993年春省文化厅命名为“灯谜之乡”,2000年被0贵州省委、省人民0、贵州省军区评为“拥军优属”先进单位。2001年11月被0遵义市委、市人民0、遵义市军分区评为“拥军优属”先进单位。 1992年以来,娄山关镇城镇建设发展迅速,县城面积由1992年开发建设前的2.2平方公里扩大到2008年的8.5平方公里,全镇二、三产业蓬勃兴起。主要有华林水泥有限责任公司、贵州彩阳电暖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大兴复合肥厂等企业,彩阳牌电暖系列产品被评为贵州省名牌产品。第三产业主要有正华大酒店、彩阳酒店、娄山宾馆、金瓯酒店、金马酒楼等企业,正华大酒店、娄山宾馆被市旅游局评为二星级宾馆。有金泉、喜洋洋、四发、简家、德利、互惠互利超市及世纪新城购物中心等商贸企业。娄山村是正在创建的全省新农村建设百村示范点之一,2008年12月,娄山村获得“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称号,乡村旅游业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农副土特产品有牛肉干、松花皮蛋等。 |
海校街道 |
新设置的海校街道辖原娄山关镇海校社区、虎峰社区、武胜社区、太白社区、水井村、小坝村、东山村,街道办事处驻太白社区。 |
楚米镇 |
楚米镇是桐梓的工业卫星小城镇,位于县域中部,距县城8公里,海拔950米,幅员面积140.04平方公里,辖元田、三座、楚蔬、八一、高山、三台6个村委会,98个村民组,人口25586人(其中非农业4356人,占总人口的17%;少数民族277人,占总人口的1%);东连马鬃苗族乡、茅石乡,南邻娄山关镇,西缘九坝镇,西北接夜郎镇,北抵大河镇;是四川省、重庆市通往云南、“两广”及东南亚实施“南下”经济发展的黄金通道;是贵州通往四川省、重庆市及东部沿海地区实施“北上”、开发带动战略的走廊,是遵义市实施“中路突破”的重点乡镇。楚米镇资源丰富。煤炭远景储量11亿吨,探明储量3亿吨;宜牧草山13000亩,宜药荒山15000亩;石灰岩矿量丰质优。硫铁矿、高岭土、钾矿等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农特产品有方竹笋、五倍子、天麻、杜仲、魔芋等,开发前景广阔。楚米镇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党委、政府励精图治,干部群众艰苦创业。川黔古驿道、210国道、崇遵高速公路、川黔铁路穿越镇境。有凉风垭和元田两个火车站,有崇遵高速公路元田出口一处,6条村通公路;镇境内有煤矿8间、电石厂1间,共30多家乡镇企业;2005年完成工农业总产值3亿元,其中乡镇企业总产值2.6亿元,农业产值(90价)4036万元。完成财政税收664.8万元。文物胜迹有元田坝宋墓、三座寺红军烈士墓、凉风垭省级森林公园等。. |
新站镇 |
新站镇具有相对优越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十五”以来,镇党委、政府立足镇情,按照“生态建设加快,特色产业兴旺,镇域经济增强,黔北明星集镇”的发展定位和“抢抓机遇,发挥优势,开拓创新,加快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结构调整为主线,财源建设为核心,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大力实施科教兴镇战略,突出结构调整、集镇建设和群众增收三个关键,集中精力打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农业适用技术推广两大攻坚战,抓住财源建设、交通设施建设、水利设施建设、畜牧小区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和基层组织建设等重点工作,促进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一、基本情况新站镇位于桐梓县城北约40公里,东邻小水乡,南连大河镇,西接夜郎镇,北邻松坎镇,幅员面积150.09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86个村民小组1个居委会4个居民小组,7237户,总人口为28819人(其中农业人口25873人),耕地面积17640亩。 210国道、崇遵高速公路、川黔铁路三条交通大动脉贯穿南北,加上新小公路、新夜公路及新四公路等通乡通村公路,在全镇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在全镇建设联通、移动信息台共7座,已基本实现村村通移动电话。镇内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铁等十多个品种。2005年度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198万元,人均纯收入2360元。二、社会事业发展情况1、种植业:加大农业适用技术推广力度,采用良种良法,2005年底全镇实现粮食总产量12012吨,人均粮食占有量464公斤。根据新站的交通区位优势,发展椪柑、新津、橙子、红柑、沙梨、桃子、李子等20余个品种水果5805亩,每年人均来自水果的收入250余元。并在全镇发展各种特色蔬菜8000余亩,发展魔芋2000余亩,方竹3000多亩。在镇内初步形成了“果、蔬、芋、竹”产业。2、养殖业:以畜牧小区建设为载体,大力发展生猪和牛羊。积极走种草养畜之路,提高畜禽存栏、出栏总量。2005年,全镇生猪存栏18628头,出栏19666头。家禽出栏121518羽;牛、羊、兔出栏分别为1498头、3100只和2300只;禽蛋产量102.1吨;水产品产量88.8吨。3、教育卫生事业:全镇共有初级中学1所,中心小学1所,村小9所。到2003年底,已基本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状年文盲。全镇共有卫生院一间,村级医疗服务室10间,基本达到了农村医疗卫生初级保健水平。4、小集镇建设情. |
松坎镇 |
松坎镇地处黔北边陲,与重庆市綦江县接壤,距桐梓县城40余公里,历史、文化悠久,交通便捷,资源丰富,山川秀美,气候宜人,是川黔文化的激荡之地。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松坎距遵义市近公里、距贵阳余公里,距重庆市公里。210国道、川黔铁路及崇遵高速公路三条交通大动脉纵贯境内,境内有松坎火车站、三元坝火车站、三元坝高速公路出入口。资源丰富,有煤和石灰石等矿产资源,以及水电资源,煤炭储量丰富,全镇现有煤矿、水泥厂、红砖厂、焦化厂、石粉厂、水电站等企业10多家。山川秀美,景色怡人。有海拔1900余米、绵延数十公里的白马山,山下有桐梓第二大水库——水柴水库。小河雷子洞冬暖夏凉,其它地方夏日炎炎,这里却凉爽舒适。有高速公路风梅垭隧道、城隍寺隧道、蒙渡隧道及清水溪大桥、杨峰岩大桥等桥隧景观。是游览观光、休闲避暑的好地方。气候宜人,适合各种农作物的生长。近几年来,松坎镇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及气候条件,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建设早熟蔬菜基地、桃子和柑子等经果林基地、方竹林基地,松坎的桃子、李子、方竹笋、豌胡豆等农产品远销重庆、四川、贵阳、遵义等省内外市场。. |
高桥镇 |
高桥镇位于桐梓县城南面,距县城27公里,全镇辖9个行政村89个村民组,共31752人。国土面积111.68平方公里,耕地23889亩,其中田10400亩,土13489亩,森林覆盖率达33%。我镇地处低热河谷地带,气候宜人,适宜农作物生长,矿产资源稀薄,属典型的纯农业乡镇,主要支柱产业有烤烟、畜牧和常规农业。近几年来,镇党委、政府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县委提出的“强基固本、提速增效”的总体要求,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烤烟生产呈现良好发展势头,超任务完成县委、县政府下达的各项经济指标,真正做到了“三赢”,进一步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促进了地方经济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畜牧业坚持“品种改良、科学饲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发展方针,大力引进外地优质良种,加大疫病防治力度,开创了我镇畜牧业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农业生产方面,良种普及率达100%,科学种植得到了普遍推广,粮食产量稳定增产,人民群众丰衣足食。并充分利用我镇地处低热河谷地带的气候优势,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主动对接市场需求,做强做大无公害蔬菜产业。县道桐花公路越境而过,各条通村公路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捷。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各种开发项目正在积极筹备当中。民风纯朴,社会安定团结,各项事业和谐发展!. |
水坝塘镇 |
水坝塘镇位于县城北面,距桐梓县城138公里。东抵芭蕉乡、正安县庙塘镇;南与木瓜镇、黄莲乡接壤;西与羊磴镇邻界;北与狮溪镇、重庆南川市金佛山镇相连。水坝塘镇是桐梓县北部的中心集镇,历史文化悠久,源远流长。从古至今,在这片热土上,哺育出了在省内外有名的将军级干部和大量文化举人。水坝塘镇山青水秀,人杰地灵,镇内有名的复兴河特产石河鱼、方竹笋,远销于遵义、重庆、南川、万盛乃至全国各地。. |
官仓镇 |
官仓镇位于大娄山、仙人山两山脉生态圈,距县城以南26公里,面积138.2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32个自然村),113个村民组,9374户,36418人,耕地面积33830亩,与遵义县山盆镇,本县高桥镇、燎原镇接壤,电力充足,通讯设施完善,信息传递快捷,交通十分便利。坝区优势明显,有官仓坝、响水田两大“万亩坝区”,在黔北素有“官家粮仓”、“鱼米之乡”之称,是桐梓县农业大镇之首。官仓镇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混子河、水坎河依镇而过,煤炭、水电、硫金砂、硫铁矿、大理石、瓷土……水利资源及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现有年生产量近10万吨的德奎、朝锦、锦浩煤矿,30万吨电煤基地建设即将启动。有装机容量近10000千瓦的官塘、柏家坡、木口水电站,装机容量300千瓦龙门峡水电站即将竣工投产运营,混子河电站即将开工建设。工农业生产总值8614万元,工业经济呈上升趋势。森林覆盖率达39%,地下矿产资源及水资源较为丰富,有可管灌溉面积近万亩的太平湖,农民群众科技意识较强,农业生产能力后劲十足,饲草饲料资源较为丰富,盛产优质稻谷、玉米、油菜、烤烟、高粱、茶叶、方竹笋、大豆、蔬菜等,誉满黔北,销往各地。烤烟年栽培近万亩,粮食年产量2.4万吨。境内生态旅游资源保存完好,即将引资开发的戴家沟、钓鱼台、仙人山、太平湖、龙门峡、混子河等生态旅游区,将成为游客“春赏花、夏避暑、秋品果、冬休闲”的生态旅游胜地。境内建有移动通讯基站3座,信息传递快捷,方便及时。远程教育、有线电视网络健全,具有浓厚的科技氛围。十一五时期主要目标:全力打造“富强官仓、生态官仓、平安官仓、和谐官仓”,确保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乡镇企业产值年均增长2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加180元以上。到2010年,实现全镇乡镇企业总产值5个亿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3200元以上、力争4000元以上,农村小康建设取得实质性效果。发展定位:科技农业强镇,畜牧水产大镇,乡镇企业重镇,县城卫星集镇,生态农家旅游镇。官仓镇党委、政府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大发展快发展为目标,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谋发展”的原则,以优惠的政策,优质的服务,安定的环境,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诚邀国内外客商前来投资兴业,在官仓这片极具有发展潜力的热土上共同创造辉煌的未来。. |
花秋镇 |
|
羊磴镇 |
羊磴镇地处黔北边陲,距县城120公里,与重庆市万盛区石林、景星等乡镇接壤。全镇187.2平方公里,9个行政村,89个村民组,25000人,镇内山高坡陡,土地贫瘠,最低海拔360米,最高海拔2100米,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极为恶劣,2001年被列为全省100个一类重点贫困乡镇之一,羊磴境内资源丰富,已探明可开采煤炭储量达亿吨以上,现有煤炭企业4家,在建煤炭企业1家,2005年已实现煤焦税费600多万元,是桐梓的煤焦重镇之一;境内羊磴河水能资源丰富,近年来,已引资建成装机容量9600KW/h的电站一座和小水电5家;有较好的生态旅游资源,由重庆人在羊磴境内开发的“黑山谷”生态旅游及羊磴河漂流风景迷人,其中“黑山谷”获国家级风景区。当前,羊磴至坡渡运煤专线、羊磴至万盛出境公路、镇内交通网络建设,世行贷款饮水项目、羊磴中学寄宿制工程等一大批项目正在顺利建设之中,羊磴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将得到较大改善,羊磴经济社会的发展将取得长足进步。. |
九坝镇 |
九坝镇位于桐梓县城西北,辖7个村、65个村民组、7269户、29392人,有耕地26882亩。辖区北与习水县、夜郎镇为伴,南与娄山关镇、燎原镇为邻,西与高桥镇、花秋镇接壤,东与楚米镇相连。桐赤、桐花公路贯穿全境。乡村公路纵横交错,交通较为便利。地势北高南低,海拔落差大,最高海拔1780米,最低海拔600余米,适宜于各种农作物生长,是典型的立体农业镇。九坝镇有丰富的人文资源,九坝人杨龙喜在清末发动农民起义,当时令黔北震动,给清朝的统治以打击;红军长征四渡赤水曾从九坝境内通过,在这里撒下了革命火种;九坝境内岩灰洞曾是20万年前桐梓人生活过的地方,这项发现填补了中国人类发展史的空白。境内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煤炭资源储量达1500万吨以上,还有硫铁矿、大理石矿资源,页岩、碳酸钙、瓷土矿储量极为丰富。境内生态资源丰富,位于九坝镇山堡村的黄河沟风景区奇峰罗列,瀑布、峡谷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是假日旅游休闲的好地方。九坝镇在近些年来,镇党委、镇政府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一是农业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多年以来,九坝镇始终把粮食生产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坚持走良种化、规范化种植的路子,坚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坚持抓示范带动,良种推广覆盖率达80%以上,使全镇粮食产量始终保持在10000吨至11000吨之间,保证了全镇人民的基本生活。二是烤烟支柱得到进一步加强。九坝镇是烤烟生产大镇,已有30多年种烟历史。从1995-1997三年烤烟辉煌后,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下,九坝镇仍然励精图治,与老百姓共渡难关,终于从低谷中回升,2001-2005年连续五年均完成了县下烤烟生产税收任务,烤烟产值每年都在1000万元以上,烟农人均增收在500元以上。烤烟产业的发展成为九坝人民群众增收致富的保障。三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九坝镇在发展烤烟和粮食的同时,十分重视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以不断适应市场的需求。首先是在天池村兴办了千头母猪、万头仔猪基地,为全镇畜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由于实行品种改良,加强防疫工作,使全镇畜牧业产值大大提高,达到1300多万元。其二是在天池村建立了经果林基地,使当地农民靠果实累累勤劳致富。其三是在山堡村建立了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基地,种植2000亩无公害蔬菜,远销重庆、贵. |
大河镇 |
大河镇镇政府驻龙坪,距县城32公里。东与马鬃苗族乡相连,南与楚米镇相抵,西与夜郎镇接壤,北与新站镇毗邻。国土面积104平方公里。原属新站区所辖。1992年7月“建并撤”时,由大河乡、七二乡合并为大河镇,辖龙坪村、七二村、向阳村、天桥村、罗溪村、石牛村、上台村7个行政村37个村民组2905户,2008年末人口12623人。汉族为主,有少数苗族、水族、仡佬族、彝族、侗族、穿青族。 大河镇是川渝南下、云贵北上的交通要道。川黔古驿道、210国道、崇遵高速公路、黔渝铁路纵贯全境。有新场和大河两个火车站。已实现村村、组组通公路,总里程为140公里。有煤、白云石等矿藏,有生产能力15万吨/年桐河煤矿、30万吨/年的大河煤矿。粮食以水稻、玉米为主。农业产业主要有烤烟、蔬菜、畜牧、方竹、西瓜、魔芋,有野山羊、刺猬等野生动物。商品蔬菜面积达300余亩,销往在重庆市场。旅游景点主要有全国闻名的“七十二弯”风景区、古老的石牛栏黔渝驿道、贵州第一条公路“周西成公路”、黔渝铁路“盘山隧道”。已建成乡村旅馆 5家。有中、小学 6所,卫生院(室) 15 间。发展定位是:以人为本,加快调整,内增实力,外树形象。 办公室电话:0852-6856005 |
夜郎镇 |
夜郎镇位于桐梓县北部,距县城52公里,东面和北面与新站镇毗邻,南抵大河镇、楚米镇、习水县仙源镇的结合部,西与重庆市綦江县接壤。全镇地域面积148.1平方公里,最高海拔1720米,最低海拔560米。撤并村后全镇共辖10个行政村,91个村民组,2005年末全镇总人口25746人,其中:农业人口25354人,境内居住着汉、苗两个民族。夜郎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自唐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设置夜郎县以来,历经1300余年世事沧桑,仍保留其名,至1992年“撤并建”为现在的夜郎镇。因李白曾流放于此,历代达官显贵,多有所至,为此而留下很多古建筑和人文景观。有太白墓、太白泉、太白碑,还有较多的唐、宋古墓和岩墓、古炮等文物遗存。夜郎风景优美、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夜郎民风淳朴、物产丰富、前景广阔。在主峰铧尖山俯瞰全镇,丘陵、盆地、河流交错掩映,似一幅美丽的图画。夜郎处于低热河谷地带,年平均气温20℃左右,最高气温30℃左右,最低气温0℃左右,适宜多种农作物的生长。这里盛产柑桔、李子,现有柑桔面积6000多亩,还有较为丰富的野生果蔬(如刺藜、猕猴桃、薇菜)和大量的方竹资源,现有方竹面积7320亩;这里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已探明储量1.4亿吨以上;这里还具有较为丰富的水力资源,适宜开发小水电。夜郎区位优势突出,交通便利,通信方便。紧挨黔渝铁路、210国道和崇遵高速公路,连接210国道和重庆綦江的出境公路穿镇而过,正在实施油路改造,即将开工建设的3习新二级公路也从这里经过。这里已开通程控、移动电话,与外界的联系方便快捷。. |
木瓜镇 |
木瓜镇位于川黔交界处,北距重庆市270公里,南距桐梓县城80公里,境内山高、坡陡、谷深,土薄、水少、植被差,自然生存条件恶劣,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全镇总面积170.78平方公里,共辖13个行政村,95个村民组,总户数6395户,总人口为28808人,其中农业人口28727人。耕地面积20528亩,其中田6929亩,土13699亩。境内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和旅游资源。共有煤矿10家,是全县产煤大镇之一。-河风景区景色优美,是休闲避暑的绝佳场所,近几年到此游览的重庆市客人络绎不绝。. |
坡渡镇 |
坡渡镇政府驻坡渡,距县城105公里,距重庆市区158公里、距重庆万盛区城区33公里。地处黔北边陲,东连羊磴,南接木瓜,西北面与綦江县和万盛区接壤。国土面积114平方公里。全镇辖坡渡、木人台、田垭、林紫、高台、酒店、高粱7个行政村67个村组 5804户,2008年末人口24641人,其中少数民族120户707人。 境内的羊坡通乡油路和羊坡运煤公路是北部乡镇进入川黔铁路、崇遵高速公路、210国道等干线交通网络的重要连接通道。坡渡河从境内穿过,出境处海拔310米,是全县最低处,已开发被重庆人赞誉为“小三峡”之称的旅游景点——坡渡漂流(铜鼓滩漂流)。有萤石矿、方解石、铝矾土等矿藏。共有企业5家。80%耕地为25度以上坡耕地,属典型的纯农业乡镇。粮食以水稻、玉米为主。花生、反季节蔬菜、早熟糯玉米农产品销往重庆市场。有中、小学11所,卫生院(室)3间。 办公室电话:0852-6746005 |
燎原镇 |
燎原镇镇0驻柏香树,距县城4公里。东与娄山关镇相连,南与遵义县相抵,西与官仓镇接壤,北与高桥镇毗邻。国土面积83平方公里。原属鞍山区所辖。1992年8月“建并撤”时,由原石门乡、燎原乡的花园村、新河村、田坝村、大关村、大沟村、油草村和娄山关乡的共和村、楠木村合并为燎原镇,辖花园、大关、田坝、罗桥、黎思、山层、油草7个行政村69个村组5337户,2008年末人口22660人。 燎原镇坝区部分属于县城规划区范围,是桐梓县城近期重点开发区域。燎原镇已实现村村通公路,总里程为84公里。境内资源丰富,煤炭储量3.5亿吨,有宏桥煤矿、中联煤矿、鸿森煤矿、齐心煤矿4间,正在建设吉源煤矿,有铝厂1家,电石厂1家,还有冶炼厂、轧钢厂、红砖厂、彩砖厂、石粉厂、硫铁矿厂和投资43亿元的省级重点项目煤化工项目一期工程,全镇共有企业23家。粮食以水稻、玉米为主。农业产业主要有烤烟、蔬菜、畜牧、瓜果。旅游景点主要有戴家沟、钓鱼台、蟠龙洞和楠木村自然风光。乡村旅游建有金水阁农家乐1间。有中、小学11所,卫生院(室)8间。 |
狮溪镇 |
狮溪镇位居桐梓县北端,北距重庆市150公里,南离桐梓县城160公里,与南川市、水坝塘镇、芭蕉乡接壤,紧邻重庆,仅有6公里路程,即可进入南川市边缘,融入重庆“2小时经济圈”,崇遵高速公路的通车,松坎至狮溪公路油路改造工程完工,大大缩短了狮溪到桐梓县城时间,便利的交通条件和有利的区位优势为狮溪发展、开发和农产品进入广阔的市场创造了有利环境。全镇最高海拔2227米,最低海拔614米。境内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原始森林与人工绿化面积分布较广。市级自然保护区箐(箐坝)柏(柏址坝)二山与中梁山天然割据而形成金狮、瓦狮河流。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既有丰富的地表资源——方竹笋、野生天麻、杜仲、黄柏等多种名贵中药材;又拥有蕴藏量极大特具开采价值的地下矿藏——铝土矿、硫铁矿、无烟煤等(现有四家煤矿企业);还有奇特多样的自然景观及珍稀动植物——燕子洞、天生桥、华南虎、黑叶猴、银杉、栱桐等。. |
茅石乡 |
茅石乡位于大娄山北麓、桐梓县城东南面,离县城12.5公里,东接绥阳县,南邻遵义市汇川区板桥镇,西与娄山关镇,北与楚米镇、马鬃乡接壤,素有“一脚踏三县”之称。乡境南北平均长25公里,东西平均宽13公里,全乡国土总面积138.8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825亩,其中田4950亩,土14875亩。全乡辖8个行政村,总户数3909户,总人口15233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10人。在总人口中,农业人口15091人,占99%。茅石乡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平均海拔1100米,年平均降雨量2400毫米左右,平均气温15℃左右,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四季分明。全乡以种植烤烟、水稻、玉米、养殖生猪、牛、羊、家禽等为农业主要产业,境内矿产蕴藏丰富,主要矿藏有煤、铁、硫铁矿、汞矿、石灰石、大理石等。工业以煤炭产业为主,煤炭探明储量达1.5亿吨,可开采储量0.9亿吨,是全县重点产煤乡镇之一。“十五”期间,茅石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以煤炭、烤烟为支柱产业和以畜牧、方竹、魔芋、经果为后续财源的农业多种经营格局。2005年,全乡广大干部职工和人民群众坚定信心,艰苦奋斗,顽强拼搏,负重奋进,实现了乡域经济的跨越发展,创造出了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实现了工农业总产值8063万元。. |
风水镇 |
风水镇位于桐梓县西南边陲,距县城61公里,东与本县花秋镇相邻,南与仁怀市隔河相望,北与本县容光乡毗邻,西与习水县接壤,海拔在404米到1603米之间,整体地貌呈立锤形,全乡辖9个行政村52个村民小组5389户2449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84户384人),国土面积71.15平方公里,耕地21193亩,其中田8496亩,土12697亩,林地1755亩,人均占有耕地约0.9亩。近年来,风水乡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班子精诚团结,思想开拓,带领全乡2万多人民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排难奋进,在基础设施、经济社会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全乡呈现出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人民生活逐步迈入小康的喜人景象。“十五”期间,风水乡按照“夯实农业基础,启动乡镇企业,发展社会事业”的发展思路,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通国网电、通移动电话,完成了并村并组工作,实现了村村有办公楼和村村通远程教育的目标;“两基”工作扎实推进并顺利通过省政府验收;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有序推进;农业实用技术特别是“两杂”良种推广取得重大突破,水稻良种覆盖率达100%,玉米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九五”期末增长38%。五年来,全乡农业生产健康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加,人民群众生活生产条件逐步改善,社会事业进步较快,乡镇企业较快发展,截止2005年底,全乡实现生产总值7520万元,粮食总产量12308.6吨,农民人均纯收入2014元,人均占有粮食502.6公斤。“十一五”期间,风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群众增收、基础增强、财政增长、社会和谐”,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线,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集中抓好帮助困难群众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基本增收门路,提高基本素质三项工作,努力实现风水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围绕上述总体思路,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努力促进农民增收和财政增长。在“三农”方面将按照“减少农民、稳定粮食、主攻畜牧、发展蔬菜、巩固高粱”的思路来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在工业方面,依托资源,积极发展企业。搞好投资2.2亿元的0贯电站建设协调服务工作;建成45万吨中型煤矿一间,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兴办一些企业。力争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0元左右,财政收入到“十一五”期末由现在. |
容光镇 |
容光镇东邻花秋镇,南接风水乡,西与仁怀市毗邻,北与习水县接壤。距县城68公里,有桐梓西南边陲门户之称。全乡幅员70平方公里。煤、铁、硫、瓷土、页岩等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已探明煤储量达2亿吨,是我县电煤基地之一。新世纪的钟声凝聚了容光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近年来,容光人民立足乡情,着眼长远,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办法,发展的思路,拼搏的精神,团结的力量,崭新的姿态,同困难与贫穷作斗争,以“夯实农业基础,加快结构调整,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基础建设”为着力点,抓住粮油、畜牧不放松,实现了全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快速发展。到2004年底,粮食产量首次突破万吨大关。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全面更新和完善,畜牧、煤炭工业等比较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正逐步形成和走向成熟,展露出容光未来的美好前景。面对新的机遇、新的目标、新的发展。容光人民提出以“建设盘龙大桥、桐容二级公路、容光120万吨煤矿”等大型项目工程为重点,以“做大煤炭工业,发展生态畜牧,打造边贸重镇”为新目标。容光作为桐梓的边陲乡镇、西南门户,能否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不仅事关全乡2万人民福祉,而且事关全县的形象。 “十五”以来,党政一班人面对发展中的问题,不回避、不绕道、不等、不靠,而是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紧紧围绕县委“绿色生态走廊,特色产业之乡,工业经济大县,遵义卫星城市”的发展定位和“强一攻二兴三、富民强县升位”的发展思路,结合容光乡情、村情,提出了“夯实农业基础,加快结构调整,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基础建设”的工作思路,紧紧抓住粮油、畜牧经济支柱,奋力加快富民强乡步伐,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紧盯发展目标,真抓实干,齐心协力,奋力拼搏,全乡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到2004年,粮食总产量达1万吨,首次突破万吨大关。三年间累计投入650余万元,修建通村公路81公里、修建小水窖18个750立方米、修建完善了乡镇卫生院,新建和改建了村级计划生育服务室,新建大箐、元木、云丰、螺丝、双垭五间村级办公楼,改建了云龙、联龙两间村级办公室,并为七个村级办公室配备了微机、接通远程教育网络。新建8所中小学,建筑面积4300平方米,校园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同时,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同步推进。几年来取得的成绩,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充分肯定。容光——这片充. |
小水乡 |
桐梓县小水乡位于县域中北部,距210国道、川黔铁路和崇遵高速公路不到 6公里.距贵阳市200公里、重庆市158公里,与本县新站镇、松坎镇、黄莲乡、绥阳县太白镇毗邻。全乡辖5个行政村,51个村民组,3101户,1.3万人,国土面积133平方公里。小水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自然景观秀美。主要有月亮河风景旅游区、民国贵州省政府主席王家烈故居和明代黄沙观遗址等景观。其中尤以月亮河风景旅游区最具特色,它不但具有良好的景区环境,还具有相对浓缩的峡谷、溶洞、人文景观和交通、区位优势。乡境内资源丰富。目前已探明的矿藏有10多种,煤炭、石膏等资源储量在1亿吨以上,质量高,油煤和石膏矿种在20世纪七十年代初和八十年代末畅销于重庆、贵阳等地区,极具开发价值。小水乡地貌属喀斯特地带,地形为丘陵和山间盆地组合,最高海拔1800米,最低海拔650米,境内气候温良,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在15度左右,年降雨量1100毫升,宜林宜草。方竹、木材,经果、薯芋发展历史悠久,方竹笋、天麻、蚕桑、魔芋、花椒、瓜果等农特产品丰富。. |
天坪乡 |
天坪乡位于桐梓县北部,与重庆市綦江县的安稳、石壕等镇接壤,交通便捷,210国道和崇遵高速公路贯通境内。海拔落差大,最高海拔1795米,最低海拔400米。全乡总面积127.33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28610亩,其中田14360亩,土14250亩。辖11个行政村,87个村民组,人口27072人。境内矿产资源开发潜力大,有历史文化悠久的千年古刹尧龙山瑞峰寺、一脚跨两省的箭头垭黔渝街和具有文物价值的崇溪河界碑。经济以农业为主,是个典型的农业乡,畜牧、蚕桑是两大支柱产业,方竹、旅游等后续产业蓬勃兴起,桑园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县之首。种养殖业、交通运输、餐饮服务、乡镇企业发展势头较快。文化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稳步推进。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引进资金320万元成功建成酒店垭食用菌基地一个;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利用地理优势,无公害蔬菜、优质稻的种植效果明显,力争建成重庆市场无公害蔬菜基地和优质大米基地。. |
黄莲乡 |
黄莲乡0驻地黄连坝,距桐梓县城115公里。东接正安县庙塘镇、绥阳县太白镇,西、北抵本县木瓜镇、水坝塘镇、小水乡,西、南邻松坎镇。全乡总面积191平方公里。原属松坎区所辖。1992年7月“建并撤”时,由黄莲乡、白露乡(部分)合并为黄莲乡。辖黄莲坝 、湖南洞 、上螺蟹 、下螺蟹 、向 坪 、银 山 、大路井 、 道 竹、大溪河、 后 深 、新 庄、芭 蕉12个行政村38村组 1880户,2008年末人口8834人,其中苗族 756人。 黄莲乡位于桐梓、绥阳、正安三县结合处,离210国道、川黔铁路及崇遵高速公路50千米左右。属高中山岩溶地貌,山高坡陡,土壤贫瘠,气候温凉湿润,宜高寒作物生长。是桐梓县的两个省级贫困乡镇之一。东部天花坪高山常绿阔叶林区58.14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至今仍保持着原生性面貌。仅木本森林植物就有50科200种,列入国家2—3级重点保护树种有14种,其中山核桃、白辛树、厚皮栲常以群落分布,非常罕见。境内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黑叶猴、金钱豹和二类保护动物毛冠鹿、猕猴、猴面猫头鹰等。方竹5万亩、灌木林9.73万亩、林地7.1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8%以上,是乌江水系芙蓉江及綦江水系木瓜河发源地。河流深切,遍布石笋、溶洞。以传统农业为主,种养业、方竹产业、劳务输出多业并举。粮食主产玉米、大豆、薯类、杂粮;经济作物主要有油菜、魔芋、辣椒,土特产有方竹笋、野生天麻、天然蜂蜜、苦丁茶、野生猕猴桃。旅游景点有天花坪原始森林、新庄螺蟹古寨、后深溪石笋、千亩高山草场。文物有黄莲土炮。境内有1家煤矿和4家水电站。中学1所,村小16所,其中完小3所;中心卫生院1所,村级卫生室3间。 |
芭蕉镇 |
芭蕉镇驻李家沟村,距县城158公里。东临重庆南川区合溪镇、正安县新州镇、正安县碧丰乡,西接本县水坝塘镇,南依正安县桴蔫乡、正安县庙塘镇,北靠本县狮溪镇。原属狮溪区所辖。国土面积105平方公里。1992年7月“建并撤”时,由芭蕉乡、新坪乡和三蕙乡合并为芭蕉乡,辖李家沟、光荣、长岩、黄溪、河坝5个村52个村组3210户,2008年末人口13145人。 芭蕉乡属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境内山高沟深,自然资源贫乏,无工业,属纯农业贫困乡镇。平均海拔在950米左右,气候凉爽,适宜发展避暑型乡村旅游。烤烟是主要支柱产业,团豆和方竹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团豆产品极富地方特色,方竹林面积2000亩。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和集镇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教育、民政、医疗卫生、社会治安等社会事业取得明显进步。 办公室电话:0852-6751005 |
马鬃苗族乡 |
马鬃苗族乡驻马鬃,距县城26公里。西面与大河和楚米镇相连,南面与茅石乡毗邻,东面与绥阳县的宽阔镇接壤,北面与新站镇相接。国土面积109平方公里。原属元田区所辖,1992年7月“建并撤”时,由马鬃乡、石板乡、小坝乡合并为马鬃苗族乡,辖中岭、中岗、龙台、小坝、同良、桃子、坪庄、石板、梅子、出水10个行政村47个村组 2025户,2008年末人口8619人。其中苗族374户1521人,苗族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18%。是遵义市八个少数民族乡之一,也是桐梓县唯一的少数民族乡。 马鬃苗族乡境内有303省道。实现村村通公路,总里程为72.5公里。有煤、石灰石矿藏,其中煤炭远景储量7亿吨,探明储量1.5亿吨,有新桥煤矿、团圆煤矿、洞湾煤矿3间煤矿,总设计生产能力39万吨/年。境内的苗族民间文化丰富多彩,其中苗族刺绣工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平均海拔1350米,有林地57252亩,其中原始森林4000亩,还有可供开发的温泉等资源。粮食以水稻、玉米为主。农产品主要有、蔬菜、畜牧、方竹。有中、小学6所,卫生院(室)11间。发展定位是:“生态农业乡、牛羊基地乡、无公害延季蔬菜基地乡、方竹产业乡”。 办公室电话:0852-6821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