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梓村位于遵义县北部,距山盆镇中心7.5公里,是山盆镇典型的农业为主的山村,它由原李梓、高峰两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全村共20个村民组,1388户,6088人,辖区面积23平方公里,共有耕地面积3418亩,主要生产烤烟、高梁、油菜、玉米,农民主要收入靠农作物为主,村内有村级中学一间,小学一间,企业二间:即李梓煤厂、李梓页岩砖厂。有两个支部和一个总支,即李梓支部和高峰支部,李梓总支全村共有党员73名。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520321127 | 563100 | -- | 查看 李梓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九龙社区 |
九龙社区是山盆镇政府所在地,是由原来的街道居委会改名而来,四周都是山盆村辖区,九龙社区面积为2.15平方公里,是山盆镇对外招商引资的重要窗口,也是山盆镇经济政治面貌文化中心,辖区内设七个小区1058户,4088人,党总支下设两个党支部,4个党小组,共78名党员,居民主要收入经营个体经营,居民人均收入近6000元。 大桥至山盆的公路维修开始启动了,这是全社区、全镇人民的喜讯。大桥至山盆的公路太烂,导致我镇人民出行很不方便及社区做生意的居-输货物非常困难,原来路好的时候1个小时就能到遵义,而现在要2个多小时,甚至有时候还堵车,需要更多的时间。 这条路是沙湾、山盆、芝麻三个镇对外联系的唯一通道,各种生活、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等全靠这条公路,可以说是我们三个镇的生命线。大山公路的重修喜讯使我们三个镇的人民欢天喜地,感谢党委政府的好政策。 在调查调解中。 |
山盆村 |
山盆村位于山盆镇集镇周围,距县城南白82公里。村党总支部下设山盆、长沟两个支部,共有党员66名,其中预备党员4名,流出党员4名,大专文化2名、中等专科2人、中专(高中)文化7名、初中文化22名、小学文化33名、其他6人;35岁以下的党员7名、35-45岁的党员12名、45-55岁的党员11名、55-65岁的党员18名、65岁以上的党员22名;党员居住分散、年龄文化结构与全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极不相称,亟待发展新党员加入党组织,优化党员结构,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 全村地域面积1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950米,村辖15个村民组,现有农户1081户,5044人,劳动力3250人,外出务工1530人。全村耕地面积3695.7亩,其中水田1393.3亩,旱地2402.4亩,人均耕地0.73亩。2010年全村农业总产值1580万元,工业总产值7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00元。有石粉场1间,砖场5间,预制场1间,白砂场1间,9万吨煤矿1间,小水电站1座。 全村以农业生产为主,种植作物主要是水稻、玉米、辣椒、烤烟、油菜、蔬菜和水果等。畜牧业以生猪养殖为主,辅之以养牛、养羊。种养业和务工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全村普遍实行了精耕细作,大田作物一年两熟,蔬菜轮回种植。 山盆村于2006年规划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结合村情、民情实际,突出’绿色环保、科技高效”这一特色,“加强基础设施,培育观光农业,发展第三产业,壮大工业产业,注重绿色生态,加大科技培训”等建设重点,立足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山盆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现代农业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服务型党组织创建工作为全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实施好新农村建设,必须紧紧依靠广大农民群众。要切实在思想发动、组织动员上下功夫,采取有力措施,以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为突破口,组织群众投工投劳,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全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目标要求。 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如何破解经济滞后问题?如何帮助群众找路子、出点子、挣票子?山盆村从打造四在农家入手,积极推动农业休闲和乡村旅游的兴起和发展。 今年,山盆村为改善和美化群众居住环境,采用群众自愿,因地制宜,政府统筹,财政补助,群众投入的方式,打造小河沟“四在农家”示范点,并以林秀山庄为依托,将小河沟“四在农家”示范点15户再列入农业休闲乡村旅游示范点,目前,该示范点以此带动主体农业休闲与乡村旅游的发展。现已开设床位94张,可住宿 141人,这次山盆镇召开的两节一会,该示范点已收入33840元。 |
太坪村 |
太坪村位于山盆镇东北部,村委会距政府4公里,由原太坪和沿河两个自然村和并而成,辖区面积11平方公里,辖17个村民组,960户,4302人,有耕地面积2839亩,其中:田1423亩、土1416亩,党总支下设太坪、沿河两个党支部,村支两委8人,七组民选6人,有五个党小组、党员50名,(其中预备党员2名),流动党员6名,入党积极分子2名,党员示范户2户。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100.00元,全村海拔落差较大,立体气候明显,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村,粮食作物以种植水稻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种植烤烟、油菜、辣椒为主,水果作物主要盛产李子、柑橘、柚子为主。畜牧业以猪、牛、羊为主,村内交通方便,有山盆至落炉公路横穿其间,资源丰富、景色秀丽、气候宜人。 |
石盆景村 |
石盆景村位于山盆镇集镇东南方向,地处仙人山中段,东南面毗邻高雄村,东北面紧挨桐梓县官昌镇,西面以混子河为界与丁村村相望,距山盆街上25公里,距县城南白88公里。原属高雄办事处管辖,2003年12月单独设立为行政村。村党总支部于同时成立,现有党员28名,其中预备党员1名,流出党员3名。 全村地域面积6平方公里,平均海拔990米,境内山高坡陡,水源充足,景色宜人。村辖6个村民组,现有农户480户,2000余人,劳动力1260人,外出务工720余人。全村耕地面积3644亩,其中水田920亩,旱地2724亩,人均耕地约1.5亩。2010年全村农业总产值4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00元左右。全村以农业生产为主,种植作物主要是水稻、玉米、烤烟、油菜等。全村普遍实行了精耕细作,大田作物一年两熟。烤烟种植面积由2003年的200余亩至2011年增长到700余亩。另有金银花基地一个,成片的桂花树4000余株。畜牧业以生猪养殖为主,辅之以养牛、养羊。建有豪猪养殖基地一个,养猪场一间。种养业和务工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境内有小学一间即石盆小学,有学生160余人,教师7人,附设幼儿班有20余名幼儿。 位于石盆景村永丰组的大页岩水库,于1957年11月动工新建,是全镇海拔最高的水库。该水库因地质条件好,水位高,集雨面积大,水源充足,灌溉面积广——可解决石盆景村2500亩的灌溉问题,被立为常修项目。中途多次维修,至1980年基本建成。大页岩水库坝型为均质土坝,坝高20米,库容60万立方米,如配套工程全部完工,石盆景村有11个自然村民组都能受益。 |
高雄村 |
高雄村位于山盆镇东部,距镇政府的所在地有15公里,高雄村于2003年12月折办并村后在2004年元月9日成立,由原沈家寨村和黄连岗村合并而成,现有14个村民组,共有864户,总人口3860人,耕地面积有4411亩,其中田有1828亩、土有2583亩。高雄村粮食生产主要以水稻和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烤烟生产和方竹笋生产为主。 高雄村的仙人山是遵义县的最高峰,海拔有1894.3米。这里的资源丰富、景色秀丽、气候宜人、是避暑旅游观光的好地方。 |
丁村村 |
丁村村由原南山村、田家寨村、丁村村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东面与芝麻镇相接,南与山盆村相邻,西抵石盆景村、高雄村;北连茶厂村。大山公路横贯其中,距山盆镇政府所在地7公里,交通方便。辖区面积36.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200亩,其中水田1600亩,森林面积2500亩。现有村民组15个,农户1010户。农业人口4119人,非农业人口121人。村总支委下设南山支部、田家寨支部、丁村村支部三个。有党员74名,预备党员4名。 丁村辖区内有石粉厂一间,木材加工厂一间,笋子加工厂一间,煤矿两间,小型发电站一个;种养殖大户3户,全村以农业为主,农业主要有水稻、玉米、油菜、辣椒等。畜牧业以生猪养殖为主,辅以养羊、养牛等。自然条件适合种养殖的发展。 所辖村:石坝子,田家寨,罗午台,胜利,火石曹、场当门等十五个村民组 |
茶厂村 |
茶厂村位于山盆镇南端,是山盆镇南大门,辖区面积为23.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是7848亩,下去内设17个村民组,4048人,村党总支下设4个党支部(其中一个非公有制经济党支部)8个党小组,共有党员68名,村民以种养殖,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 高岩山位于茶厂村西北角,海拔为1468米。明朝末期遵义府在这里修建一庙宇,定名为高岩山,是遵义县当时有名的佛教朝拜地,是遵义县八大仙山之一。因解放初期破除迷信而损坏。改革开放后,信教群众自发筹资筹款,修建成了四合院的庙堂,先住着僧人二人。这里山清水秀,重峦叠嶂的山峰,将庙宇果腹其中,周边有九条山峰指向腹地,古时又叫九龙山。这里有常年不断流的山泉,泉水清澈见底,凉爽如冰。这里冬暖夏凉,特别是夏天最高气温在25摄氏度以下,适施避暑休闲的好地方。 |
丛坝村 |
丛坝村位于山盆镇西北部,距镇中心11公里,管辖面积约12平方公里。辖区内有16个村民组,下属两个支部即红芽支部和丛坝支部,目前拥有党员64人,其中流动党员28人,总人口5289人;耕地面积粮田2850亩,土1920亩。丛坝村属山盆镇农业大村,产粮大村,主要盛产优质大米,玉米,高粱、板栗;蔬菜类有辣椒,西红柿,大白菜,马尾葱。森林覆盖面积达30%,植被丰富,空气清新,气候宜人。 丛坝村气候宜人,适合种植多种作物,特别在春季油菜花开时节,在山中放眼望去,一片片金黄把自己包围在花丛中,特别的喜悦,满意,气味芳香迷人。 |
雨台村 |
雨台村位于山盆镇西部,东邻丛坝、南接芝麻、西与仁怀市隔河相望、北与从坝村相连。距离山盆集镇约7公里。辖水口寺、雨台两个自然村,共18个村民组。全村常住人口6123人,户籍人口5780多人。耕地面积约7159.5亩,村总支委下设雨台、水口寺两个支部,共有59名党员,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约2800元。雨台村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有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的云台寺、犹如晓月的水口寺石拱桥、严教的岩葬等。 雨台村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远方的朋友,请到雨台村来作客,我相信会使你流连忘返。 红碎茶厂位于雨台村大坡村民组,在20世纪60年代,人民公社化的时候,原属丛坝乡乡级集体企业。当时,许多从外地来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进行锻炼。在此地,塑造了很多个“茶山情哥”。 自改革开放以来,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渡。茶厂的机器设备,茶叶品种不断老化。企业倒闭,厂房由政府进行拍卖给私人。由私人对厂房不断改造,建起了各种副食品店,五金店,面粉加工厂等。以原茶厂为中心,不断扩大。现在有各种商店十余家。 如今,红碎茶厂在逢山盆赶集的每旬四、九日。周边的群众在此进行农产品交易,形成了一个过路场。 |
新华村 |
新华村位于山盆镇东部,东邻打鼓村、南接丛坝、西与仁怀市隔河相望。距离山盆集镇约14公里。由原来的蔡家坝自然村改名为新华村,共13个村民组。全村常住人口3371。耕地面积约1182亩,共有22名党员,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约1500元。 新华村通过村支两委的努力,把新华街道的集贸市场进行法制宣传、整脏治乱,促使街道繁华有序。 |
打鼓村 |
打鼓村位于遵义县山盆镇西北面,距镇人民政府20公里,海拔在600-1200米之间,地域面积26.8平方公里,东面与剑坝村接壤,南面于仁怀市相连,西面与落炉村连接,北面于桐梓先花秋镇隔河相望,由原打鼓村、甘家湾,转山,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全村共有22个村民组,住户1223户,5683人,共有耕地面积5118亩,其中土地3705亩,田1413亩,林地4673亩,主产玉米、高粱,属旱地植物主产区,农民收入主要靠外出务工和土地产出为主。 所辖村:“龙洞沟”“ 柿坪”“ 王家坪”“ 柏杨坪 ” |
落炉村 |
落炉村位于遵义县西北角,距遵义市政府84公里,山盆镇政府28公里,与仁怀市,桐梓一河相隔,与打鼓村为邻,是遵义县最低的地的地方,海拔仅有485米,享有“农民城”的盛誉,全村面积2。5平方公里,耕地1019亩,人多地少,海拔低,气温高。辖苦竹坝、田坝、尖角、南家湾、中心、王教、先锋、大七、大八、大营10个村民组,3878人村内有中小学各一间、村卫生室2间,煤矿一家。 所辖村:苦竹坝、田坝、尖角、南家湾、中心、王教、先锋、大七、大八 落炉是贵州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它位于遵义县西北角,大娄山脉主峰脚下,这山村就是不一样!落炉具有秀丽的自然风光、独具魅力的乡村风情会悄然陶醉,是贵州遵义聚居人口最多的一个村落,称为“农民城”。初去落炉,一进村口,遥遥视野便会另你为之一振,一条直愣愣的通道由南向北延伸到山嘴,四面刀砍斧削的崇山峻岭使劲挤压谷底。前面是山,后面是山,左面是山,右面是山;转过去是山,转过来还是山,而人,整个地站在了山的怀抱里。这就是鸡鸣三县(一步跨三县:遵义县、仁怀县、桐梓县)——落炉。 一 朝村东娄山脚下的山崖爬山,越过“凤凰山庙”,沿着鞭子式的古盐道缓缓上行,山路崎岖陡险,左拐右绕。尽管吃力,但兴致很浓。一路桃李吐蕊、花香醉人,轻轻松松上了“娄山关卫星转播站”的山顶。啊!空气清新而湿润,蓝天白云下,秀丽多姿的落炉明净安祥、尽收眼底。 这个古老的村子过去木商云集,留下许多老去的故事。落炉群峰拨地,万笏朝天。“无山不清,无石不悄,无水不秀,无庙不古,无处不幽”,落炉以山清,石悄、水秀、庙古、谷幽、花盛而著称,可谓“黔北的一颗山村明珠”。 落炉(遵义)与水堰(仁怀)即为一个盆地,中央断裂,观音寺河环绕而下,劈山筑谷的两夹岩神威险峻,沟谷山光水色,浑然一体,有“日月之辰,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之气势。天赐两岸景致迷人,岩有长江山峡之险峻,树有长江山峡之秀美,难怪有人称落炉为“小三峡”。岸上的中山堡、观音洞、荣华山、虎穿洞、金凤角是两条头尾巅倒对称的山脉,俨然就是太极图中的阴阳鱼。有名人曰:天赐华山;地生太极。两岸大桥腾空长驾,彩虹衬托。仰望天空,天水一色,好一幅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图画,让人不由得肃然起敬。落炉秀0奇,奇中露险,险中含幽,令人叫绝。 据传,先民们在迁徒途中,见这里水草丰美,物华天宝,便在此垦植居住,繁衍人丁。村民房屋依山而建,随势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浑厚坚固,别有一番情致。房前屋后果木成行,墙内外花草点缀,新农村的雏形依稀可见。 二 湛蓝的苍穹下,桃树、梨树、杏树、茉莉花树竞相争长,繁花丛中,仿佛看到了落炉人争先恐后、奋发有为、敢为人先的精神。如今,一部份人走出了大山,到山外拼博、创业、成就自我;山里的大部份人家建了新居,一排新式砖瓦平房巍然崛起,有的装饰一新,有的粉刷铮亮。轻云薄雾撒落在山川之间,袅袅炊烟萦绕于屋宇之巅。 大路旁、树荫下、田边土坎,到处是茉莉花。到了落炉,茉莉花是千遍万遍苦苦寻找的阆苑仙葩。此刻,凝神寻觅,看到了一簇簇美丽的茉莉花,随遇而安,从不择土地,无论是山岗还是沟壑,无论是肥沃还是贫瘠,哪里有阳光雨露,哪里就有它的芳姿,一簇簇、一片片,郁郁葱葱,默默无闻地吸吮着大自然的阳光雨露,酿出甜美的密汁。当你轻轻吸上一口茉莉花香味,这时,鞍马劳顿,旅途困倦一扫而光。 落炉人别出心裁,用茉莉花窨制茉莉花茶,正缘于山高水长、地温土润,终年烟雾蒙蒙,得天独厚,窨制的茉莉花茶才格外清香,格外俨醇。小小一杯茶就让人从春喝到夏,从秋喝到冬,喝得人春香夏凉秋甘冬暖。如果说水山庙是落炉的灵魂,那么茉莉花一定是落炉的气质了。茉莉花清纯、优雅、轻灵、含蓄,从中看出落炉人纯朴而不媚俗,灵秀而不骄矜,有才气而张不扬,自然自信地慢慢释放着积蓄了一冬的秀色与幽香。 三 村庙坐落于上坝,坐东向西,因三重楼故名三重庙。村庙建造虽不恢弘,文化演绎却颇为深厚,穿越400多年的历史时空,仍令人激奋震撼。 村庙建于明末,清雍正岁次重修。上石阶,入大门,门柱联耐人寻味。上联“娄山东护缅祖德宗功一楼风月拓奇观”;下联“盆水西环看惊涛拍浪千古英雄淘不尽”。横批“福地人幽”。字体虬劲超脱,一撇一捺中氤氲着灵动飘逸之气。庙内彩绘陆离,明灯高悬,光华四射,神龛上香烛不断,黑神塑像维妙惟肖,塑像、神龛、门联相得益彰,古趣盎然。 让人特感兴趣的是那幅门联,问一位70多岁的老道士,答曰:“村里一农夫杰作”。我愕然了,此人定是心胸豁达,饱尽风霜,阅历丰厚的有情之人。村庙蕴积了村文化的精髓,是该村文化的缩影,清末秀才用上联描写了寺庙的外观与灵气:“楼上楼、楼下楼,楼上楼下三重楼,重重紫微高照”。一时无人应对,时到下坝荣华山金龙寺建成,方有才人即兴作对:“塔前塔、塔后塔、塔前塔后两层塔,层层佛光显圣”。一村两庙,特色各异,两两巧妙作对。今有才人亦盈上联:“庙对妙对庙妙对”。 是文化演绎还是佛光显圣,大凡村人都才智聪颖,能说会道。每到除夕,各家客户,各行各业自贴楹联于门户。4000余人的村寨,中、小学各一间,漫步校园,办公楼联:“学富报国苦读书有志于登峰楷模,教学兴帮勤育才无愧于为人师表”。师长们苦心教堂,莘莘学子抱负远大,挑灯夜读,整个校园教之有序,学之有成,四夏五冬,积以时日,斗转星移,时变境迁,走出了一个闻名遐迩的文化村。昔日气象兴盛之况,文化传承之功业已永远融入几代村民的魂魄之中。 来到村民自治的居所,眼前是一道黑黝黝的旧门,很不起眼,门前亦有门联:“放眼古今村官判事于斯情理法兼备,纵观中外明士忧国于先要清勤谨相融”。横批“民食为天”,引人注目。内容聚丰,贯通古今中外,村民自治,法德兼备;村官为民,清勤相融,旨在教化,平添村舍肃穆气氛。 入大门,环视之,村舍清爽整洁,四合方院,院中一古木苍翠,虬曲的枝杆涣发昂扬朝气,周围用青石板镶砌。村委主任热情招呼屋内坐下,倒上一杯清爽香醇的茉莉花茶攀谈起来。村委主任道出:我们的村官是“官让群众选,话让群众讲,账让群众算,事为群众办”。是一位好村官吧!他随即道:“先开花,后结果。选我就要相信我。”我更加佩服他了。想起河南内乡县的一县衙门对联:我告诉他们: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耻,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官要以有功德于民为贤。在落炉,会看到了村民自治的缩影,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的真正体现,看到了村干部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以及群众文化素质和法律意识的提高。 四 先民们在这里繁衍生息,战天斗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走过风掠过的荒原时代,走过坎坷的山山水水,走过数不尽的风霜雨雪,逢山劈路,遇溪筑桥,使过往行人商旅“不患崎岖”。寨子里的花街、青石板、水泥路纵横交错,古宅、木楼、菜园、厂房星罗棋布。漫步在古街巷中,仿佛走进了历史幽深的隧道,每一块古砖瓦,每一级石板阶都牵动人思古之幽情。 落炉村有三分之二的人是穆姓,落业的穆夬是落炉穆姓的一世祖,落炉因此也是穆氏子孙的根源。穆氏先人在播州历史上,曾有强占胜利果实的杨端,有强占山水田园之佳的杨轸,有欲加之罪、何患无词的杨粲。悠远的伤痕,几度哀怨,深深地刻成穆氏人的图腾,一代代的追求与梦想,化作了星辰日月、风霜雪雨。 来到穆夬墓前。说是墓,其实是一个小山头、一大堆泥土而已,人来人往,早被踩得明晃晃。墓上几棵古树,一块石柱碑横卧于墓前。掀开泥土,字迹风化模糊。 有人说过:“典型家族的繁衍变迁尤能集中而生动地表现一个地方社会发展概况”的话。凝神间,穆氏先人产有披肝沥胆的铮铮誓言:是谁壮怀激烈地踏过刑场的血泊和战场的峰烟,为遵义历史谱写感人的绚丽华章?是谁用宝贵的生命垒起巍然屹立的路碑和标志?是谁的尊严被践踏,用精神、信念、忠诚、厚道作为支点,将头颅、鲜血、硬骨和忠魂作为砝码,托举起苦难深重的播州?乌云和硝烟、屠刀和血流,废墟和尸骸被播州的苦难历史包裹,被屈辱压迫,播州历史变得残缺不全,暗淡无光。故事里的是说你是你就是,不是也是;说你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历史是后人写的,过去美丽的阳光和妩媚的月亮,烂漫的花卉和欢唱的鸟儿,都成为隔世之物遥不可及,只有黑暗和寒冷作伴,在播州的躯壳上剥下了永远也洗涮不掉的历史耻辱。今天的史学家们,不站在树下看天,也不站在山顶上看人看待历史,而是站在自己心上看人看天,在客观与事实的方向中寻找蛛丝马迹,承认事实、承认历史、遗弃播州历史的遗憾,还播州历史一片明朗的天空。 五 如今,这里已经修建好了通向城镇的公路,到过这里的人见这里美丽的田园风景后,被这里浓郁的乡村气息所感染,便一传十,十传百,很多人莫名而来。 饱赏落炉风光,品尝落炉文化,我眼前的青山、绿水、古庙,构成了一幅清新绚丽、幽静恬淡的田园图画。久居闹市的喧嚣、焦灼与烦躁被洗濯殆尽,情感升华到纯而又纯的境界,情不自尽地咏起陶渊明的诗句:“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现在,落炉在山盆镇党委、政府领导的带动下,正在努力建设乡村旅游新目标,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贵州会迎来现实生活中的世外桃源旅游目的地——落炉。 |
李梓村 |
李梓村位于遵义县北部,距山盆镇中心7.5公里,是山盆镇典型的农业为主的山村,它由原李梓、高峰两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全村共20个村民组,1388户,6088人,辖区面积23平方公里,共有耕地面积3418亩,主要生产烤烟、高梁、油菜、玉米,农民主要收入靠农作物为主,村内有村级中学一间,小学一间,企业二间:即李梓煤厂、李梓页岩砖厂。有两个支部和一个总支,即李梓支部和高峰支部,李梓总支全村共有党员73名。 |
剑坝村 |
剑坝村位于遵义县山盆镇西北面,与桐梓县隔河相望,距离镇中心15km,是山盆镇典型的农业为主的偏远山区,他是有原五七、高炉、剑坝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全村有23个村民组,1464户,6604人。 地域辽阔,辖区地域面积30平方公里,共有耕地3534亩,主产柑橘、高粱、李子,粮食生产主要以稻谷和玉米为主。农民收入靠外出务工和土地生产为主,同时剑坝村还是0贯电站主要淹没区;村地域内有村级完小三间,分别是:五七小学,高炉小学,剑坝小学;有三个支部和一个总支,即五七支部、高炉支部、剑坝支部和剑坝总支,全村有党员60名。 剑坝村中心组、一组、二组、大屋组盛产老麦柑,口感甜润,营养丰富,由于交通限制,从未外卖过,只是当地群众日常,过节常吃的水果之一。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