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村位于毛石镇东北部,东于王见山与高坪镇分界,南抵毛石场,西邻毛石村茶腊湾村民组,北于杨柳湾与沙湾镇接壤。境内最高峰望金山,最低处鲁家坪村民组境内沙乌龟。台上为丘陵坝地,田沟、甸子坝、楼房、坟台坝(原名龙台坝)、落河坝为河谷坝地,其余地区以坡地为主。盛家龙洞、水龙岩龙洞、蛇皮洞龙洞、甸子坝龙井、大岩脚龙洞、磨房沟龙洞系混子河的主要源头。乐遥河、上江水、芭蕉河于沈家洞汇合后流过其境,在沙乌龟流入沙湾镇境。起源于罗苗土、后槽、磨房沟龙洞、甸子坝龙井、大岩脚龙洞的冉村河在杨柳湾流入沙湾镇境。
该村于2003年11月由原台上、上冉村两村合并而建,辖21个村民组,其中原上冉村村11个村民组,即:高方子、隆家沟、贾角山、邱家山、楼房、甸子坝、伍家坡、王见山、新房子、园子湾、磨房沟。原台上村10个村民组,即:沙子坎、先家湾、后岩、何家湾、坟台坝(龙台坝)、王家院子、萧家堡、水井坎、落河坝、鲁家坪。
原上冉村村,在明清时期除隆家沟以外均属大溪里六甲,隆家沟属大溪里五甲。民国2年(1913)属北三区所辖,民国21年(1932)属第十五区的沙湾乡。1950年9月,废保改村时改为冉村,隶属混子乡。1953属说话乡所辖。1956年撤说话乡并入毛石乡,上冉村属毛石乡所辖。建高级社时,为一分社。1958年村改为生产大队时为一大队,隶高坪基层人民公社毛石管理区,1959年10月隶松林基层人民公社毛石管理区, 1968年改为东风大队。1984年生产大队改为村时,因其为冉村上半部,故改名上冉村,至2003年10月撤办(事处)并村时并为台上村。
原台上村在明清时期除王家院子、萧家堡、水井坎以外,均属北隅里九甲,上述三个村民组属大溪里六甲,清宣统三年(1911)废里设区时隶北一区,民国2年(1913)隶属北一下区,民国21年(1932)隶第十三下区毛石乡。民国25年(1936)隶第八区毛石乡,民国30年(1941)隶大桥区毛石乡,系十保。1949-1951年2月隶第八区毛石乡,废保改村时改为光远村,1951年3月隶二十三区毛石乡(后二十三区改为沙湾区),1953年隶二十三区说话乡,1956年隶沙湾区毛石乡,1958年10月至1959年10月,隶高坪基层公社毛石管理区,1959年10月隶松林基层人民公社(1961年改置区公所,下同)毛石管理区,建高级社时为二分社,1958年村改为生产大队时为二大队,1968年改为曙光大队,1984年生产大队改为村时为台上村,至2003年10月撤办并村时并为台上村。
台上村土地总面积17.6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899亩,2007年年末人口为3260人。村委驻地在镇人民政府办公楼东北侧,村委办公楼2008年上半年建成。该村有台上小学和冉村小学两所村级完小。毛石镇中学、毛石镇小学、毛石镇人民政府办公楼、毛石镇敬老院、毛石镇国土所、林业站、农技站、畜牧站在该村境内,一处联通基站,三处移动通讯基站建于其境内。境内有钼、磷等矿产资源。有三个猪儿奇石、甸子坝梯田及千年楠木树、萧光远故里、落河坝“水车王国”、蔡萧氏石墓建筑群、蛇皮洞和磨房沟奇泉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毛(石)混(子)公路贯穿其境。毛石通万家沟公路已连接沙湾镇底水公路。至2007年,除邱家山、新房子、后岩三个村民组外,其余村民组已通了简易公路。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520321126 | 563100 | -- | 查看 台上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毛石村 |
毛石村位于毛石镇中部,其辖区呈扇状分布于镇南、西、北面。东于绕流毛石场的毛石河与台上村分界,西抵拦马场(又名风洞垭口,亦名穆家垭口)与中坝村黄泥村民组接壤,南于龙岩村民组与乐遥村毗邻,北于西山白尼寺山顶与山盆镇分界。镇内最高峰羊顶岩,最低处万家沟长滩。其境沟谷深切,山峰起伏逶迤。黑神庙至河坝为河谷坝地,全村多为坡地。仙人洞、拦马场垭口脚下土壁龙洞、龙井湾龙洞、刘家沟龙洞、洞湾龙洞、扬颈岩龙洞、响水洞龙洞、麻湾洞、岩灰洞、麻坝沟、龙塘为混子河主源头之一。起源于龙井湾龙洞和拦马场垭口脚下龙洞的两条小河在石滩汇合后,流于黑神庙又与起源于仙人洞的刘家沟小河汇合,汇合后河段名上江水,上江水流至大车坝与芭蕉河汇合,汇合后流至沈家洞又与毛石河汇流,直流至长滩又汇唐坪沟小河,再流至沙乌龟入沙湾镇境。 该村2003年10月由原刘家沟、毛石、坟台坝三个村合并而建,辖31个村民组。其中原刘家沟村8个,即:田家林、刘家沟、白杨坪、大石墩、龙井湾、大茅坡、砖房、核桃坝。原毛石村15个,即:枫香园、河坝、景江岩、黑神庙、老屋基、新田坎、风洞、上溪沟、岩村、石子坪、二囤岩、团结、和平、堡上、龙岩。原坟台坝村8个,即:庙子湾、孙家坡、坟台坝、茶腊湾、关上、四坪、万家沟、西山。2003年12月,因核桃坝村民组14户居民已先后在几年内外迁10户,则将余4户并入刘家沟村民组,由此该村共辖30个村民组。 原刘家沟村在明清时期隶北隅里九甲、废里设区后隶北一区,民国2年(1913)隶北一下区,民国21年(1932)隶第十三下区毛石乡,民国25年(1936)隶第八区毛石乡,民国30年(1941)年隶大桥区毛石乡,系第四保,1949-1951年2月隶第八区毛石乡,废保改村时改为太平村(1957年又改为云林村),1951年3月隶二十三区毛石乡,1958年10月至1959年10月,隶高坪基层公社毛石管理区,1959年10月隶松林基层人民公社毛石管理区,建高级社时为五分社,1958年村改为生产大队时改为五大队,1968年改为移山大队,1984年生产大队改为村时为刘家沟村,至2003年10月撤办并村时并为毛石村。 原毛石村在明清时期隶北隅里九甲,废里设区后隶北一区,民国2年(1913)隶北一下区,民国21年(1932)隶第十三下区毛石乡,民国25年(1936)隶第八区毛石乡,民国30年(1941)年隶大桥区毛石乡,系第一保,1949-1951年2月隶第八区毛石乡,废保改村时改为安乐村,1951年3月隶二十三区毛石乡,1958年10月至1959年10月,隶高坪基层公社毛石管理区,1959年10月隶松林基层人民公社毛石管理区,建高级社时为六分社,1958年村改为生产大队时改为六大队,1968年改为卫东大队,1984年生产大队改为村时为毛石村,至2003年10月撤办并村时并为毛石村。 原坟台坝村在明清时期隶北隅里九甲,废里设区后隶北一区,民国2年(1913)隶北一下区,民国21年(1932)隶第十三下区毛石乡,民国25年(1936)隶第八区毛石乡,民国30年(1941)年隶大桥区毛石乡,系第九保,1949-1951年2月隶第八区毛石乡,废保改村时改为永安村,1951年3月隶二十三区毛石乡,1953年隶二十三区木坊乡,1956年隶沙湾区毛石乡,1958年10月至1959年10月,隶高坪基层公社毛石管理区,1959年10月隶松林基层人民公社毛石管理区,建高级社时为七分社,1958年村改为生产大队时改为七大队,1968年改为红峰大队,1984年生产大队改为村时为坟台坝村,至2003年10月撤办并村时并为毛石村。 毛石村土地总面积31.8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2401亩,2007年年末人口5081人。村委驻地毛石场西侧,村委办公楼初为原镇人民政府瓦木结构办公楼,2007年8月迁入羊石垭1996年修建的卫生院未用的办公楼。毛石场在其境内。境内建有毛石龙虎山泉食品饮料厂,龙虎山建有功率150瓦移动通讯基站一处。境内有钼、铅锌矿等矿产资源和地热矿泉。有关口怪石群、官印石、和尚岩、老鹰岩、两岔河峡谷、后塘、唐坪沟瀑布群、古盐道、麻湾洞、关牛洞、猫猫洞、毛泽东塑像、革命烈士纪念碑、红军宣传标语等自然和人文景观。毛(石)芝(麻)公路贯穿其境。到2007年,全村各村民组已 修通了简易公路。 |
台上村 |
台上村位于毛石镇东北部,东于王见山与高坪镇分界,南抵毛石场,西邻毛石村茶腊湾村民组,北于杨柳湾与沙湾镇接壤。境内最高峰望金山,最低处鲁家坪村民组境内沙乌龟。台上为丘陵坝地,田沟、甸子坝、楼房、坟台坝(原名龙台坝)、落河坝为河谷坝地,其余地区以坡地为主。盛家龙洞、水龙岩龙洞、蛇皮洞龙洞、甸子坝龙井、大岩脚龙洞、磨房沟龙洞系混子河的主要源头。乐遥河、上江水、芭蕉河于沈家洞汇合后流过其境,在沙乌龟流入沙湾镇境。起源于罗苗土、后槽、磨房沟龙洞、甸子坝龙井、大岩脚龙洞的冉村河在杨柳湾流入沙湾镇境。 该村于2003年11月由原台上、上冉村两村合并而建,辖21个村民组,其中原上冉村村11个村民组,即:高方子、隆家沟、贾角山、邱家山、楼房、甸子坝、伍家坡、王见山、新房子、园子湾、磨房沟。原台上村10个村民组,即:沙子坎、先家湾、后岩、何家湾、坟台坝(龙台坝)、王家院子、萧家堡、水井坎、落河坝、鲁家坪。 原上冉村村,在明清时期除隆家沟以外均属大溪里六甲,隆家沟属大溪里五甲。民国2年(1913)属北三区所辖,民国21年(1932)属第十五区的沙湾乡。1950年9月,废保改村时改为冉村,隶属混子乡。1953属说话乡所辖。1956年撤说话乡并入毛石乡,上冉村属毛石乡所辖。建高级社时,为一分社。1958年村改为生产大队时为一大队,隶高坪基层人民公社毛石管理区,1959年10月隶松林基层人民公社毛石管理区, 1968年改为东风大队。1984年生产大队改为村时,因其为冉村上半部,故改名上冉村,至2003年10月撤办(事处)并村时并为台上村。 原台上村在明清时期除王家院子、萧家堡、水井坎以外,均属北隅里九甲,上述三个村民组属大溪里六甲,清宣统三年(1911)废里设区时隶北一区,民国2年(1913)隶属北一下区,民国21年(1932)隶第十三下区毛石乡。民国25年(1936)隶第八区毛石乡,民国30年(1941)隶大桥区毛石乡,系十保。1949-1951年2月隶第八区毛石乡,废保改村时改为光远村,1951年3月隶二十三区毛石乡(后二十三区改为沙湾区),1953年隶二十三区说话乡,1956年隶沙湾区毛石乡,1958年10月至1959年10月,隶高坪基层公社毛石管理区,1959年10月隶松林基层人民公社(1961年改置区公所,下同)毛石管理区,建高级社时为二分社,1958年村改为生产大队时为二大队,1968年改为曙光大队,1984年生产大队改为村时为台上村,至2003年10月撤办并村时并为台上村。 台上村土地总面积17.6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899亩,2007年年末人口为3260人。村委驻地在镇人民政府办公楼东北侧,村委办公楼2008年上半年建成。该村有台上小学和冉村小学两所村级完小。毛石镇中学、毛石镇小学、毛石镇人民政府办公楼、毛石镇敬老院、毛石镇国土所、林业站、农技站、畜牧站在该村境内,一处联通基站,三处移动通讯基站建于其境内。境内有钼、磷等矿产资源。有三个猪儿奇石、甸子坝梯田及千年楠木树、萧光远故里、落河坝“水车王国”、蔡萧氏石墓建筑群、蛇皮洞和磨房沟奇泉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毛(石)混(子)公路贯穿其境。毛石通万家沟公路已连接沙湾镇底水公路。至2007年,除邱家山、新房子、后岩三个村民组外,其余村民组已通了简易公路。 |
乐遥村 |
乐遥村位于毛石镇东南部,东于白云台与金鼎山镇分界,西邻毛石村刘家沟村民组,南于山木垭与金鼎山镇接壤,北抵台上村王见山村民组。境内最高峰白云台,最低处为水窝沟。新瓦房、羊石巷为丘陵坝地,半坡、夏家湾两面梯田层层,瓦房沟为低山槽谷地形,闹地为山间小盆地。马家河沟、上村龙井是混子河的主要源头之一。起源于马家河沟和白岩脚的两条小河在汪家田汇合后,又在香炉岩麓与乐遥河汇合流入台上村境入毛石河。 该村2003年10月由乐遥、土地坳两村合并而建,辖23个村民组,其中原乐遥村12个,即:荒土、韩家沟、夏家湾、上水沟、黄冈坝(又名红光坝)、安子上、新瓦房、沙沟、半边箐、上村、羊石巷、半坡。原土地坳村11个,即:枫香堡、沙湾、闹地、山木垭、人马台、水窝沟、阳照台、黄泥、龙岩、偏大龙、瓦房沟。2004年2月,偏大龙和瓦房沟合并为龙泉村民组,沙湾和闹地合并为闹地村民组。至此,该村共辖21个村民组。 原乐遥村在明清时期隶北隅里九甲,废里设区后隶北一区,民国2年(1913)隶北一下区,民国21年(1932)隶第十三下区毛石乡,民国25年(1936)隶第八区毛石乡,民国30年(1941)隶大桥区毛石乡,系第二保,1949-1951年2月隶第八区毛石乡,废保改村时改为乐安村,1951年3月隶二十三区毛石乡,1953年隶二十三区说话乡,1956年隶沙湾区毛石乡,1958年10月至1959年10月,隶高坪基层公社毛石管理区,1959年10月隶松林基层人民公社毛石管理区,建高级社时为三分社,1958年村改为生产大队时为三大队,1968年改为春雷大队,1984年生产大队改为村时为乐遥村,至2003年10月撤办并村时并为乐遥村。 原土地坳村在明清时期隶北隅里九甲,废里设区后隶北一区,民国2年(1913)隶北一下区,民国21年(1932)隶第十三下区毛石乡,民国25年(1936)隶第八区毛石乡,民国30年(1941)隶大桥区毛石乡,系第三保,1949—1951年2月隶第八区毛石乡,废保改村时为新民村,1951年3月隶二十三区毛石乡,1958年10月至1959年10月,隶高坪基层公社毛石管理区,1959年10月隶松林基层人民公社毛石管理区,建高级社时为四分社,1958年村改为生产大队时为四大队,1968年改为红星大队,1984年生产大队改为村时为土地坳村,至2003年10月撤办并村时并为乐遥村。 乐遥村土地总面积19.6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8748亩,2007年年末人口3381人。村委驻地山木垭,村委办公楼2004年建成。该村有乐安小学和新民小学两所村完小,移动通讯公司有一座功率120瓦基站建于其境。境内有钼、磷等矿产资源。有石马儿小石林、宝鼎山怪石群、三重岩、白顶寨、香炉岩、半坡古楠树、韩家沟古桂树等自然景观、松(林)毛(石)公路贯穿其境。到2007年,除韩家沟、阳照台两个村民组未通公路外,其余村民组均已通简易公路。 |
大梨村 |
大梨村位于毛石镇西部。东抵白花村黑石岗村民组,西于河沟村民组天生桥与松林镇袁家沟村民组接壤,南连中坝村反背村民组,北于风竹村民组与芝麻镇马桑湾村民组分界。境内最高峰凤凰山,最低处河沟村民组天生桥。其境沟谷深切,重峦叠嶂,山势磅礴,连绵逶迤。境内多为坡地。六池、纸槽沟、打锣洞是观音寺河主要源头之一,纸槽沟和打锣洞两水在水打鼓汇合为三星河(又名唐家河),至天生桥流入松林境内,经松林镇境内流入观音寺河。六池水与寨子下段沟水在观颜沟汇流后,至两河口与底坝沟河水汇合流入芝麻镇境内,经芝麻镇境流入观音寺河。 该村2003年10月由原三星、大梨、羊巷三个村合并而建,共辖29个村民组。其中原三星村7个,即:河沟、竹林、洞上、坎上、三星、姜良、龙堡。原大梨村9个,即:边湾、田坝、田湾、田坪、梨树、槁坪、风竹、干田、对门。原羊巷村13个,即:湾的、三合、窝凼、堡上、田湾、反背、后塘、大坪、当沟、寨子、麻窝、沙坪、观颜。 原三星村在明清时期隶北隅里九甲,废里设区后隶北一区,民国2年(1913)隶北一下区,民国21年(1932)隶第十三下区毛石乡,民国25年(1936)隶第八区毛石乡,民国30年(1941)年隶大桥区毛石乡,系第七保,1949-1951年2月隶第八区毛石乡,废保改村时改为大梨村,1951年3月隶二十三区毛石乡,1953年隶二十三区大梨乡,1956年隶沙湾区芭蕉乡,1958年隶松林基层人民公社芭蕉管理区,建高级社时为七分社,1958年村改为生产大队时改为三星大队,1984年改为三星村,至2003年10月撤办并村时并为大梨村。 原大梨村在明清时期隶北隅里九甲,废里设区后隶北一区,民国2年(1913)隶北一下区,民国21年(1932)隶第十三下区毛石乡,民国25年(1936)隶第八区毛石乡,民国30年(1941)年隶大桥区毛石乡,系第七保,1949-1951年2月隶第八区毛石乡,废保改村时改为大梨村,1951年3月隶二十三区毛石乡,1953年隶二十三区大梨乡,1956年隶沙湾区芭蕉乡,1958年隶松林基层人民公社芭蕉管理区,建高级社时为八分社,1958年村改为生产大队时改为大梨大队,1984年生产大队改为村时为大梨村,至2003年10月撤办并村时并为大梨村。 原羊巷村在明清时期隶北隅里九甲,废里设区后隶北一区,民国2年(1913)隶北一下区,民国21年(1932)隶第十三下区毛石乡,民国25年(1936)隶第八区毛石乡,民国30年(1941)年隶大桥区毛石乡,系第七保,1949-1951年2月隶第八区毛石乡,废保改村时改为庆平村,1951年3月隶二十三区毛石乡,1953年隶二十三区大梨乡,1956年隶沙湾区芭蕉乡,1958年隶松林基层人民公社芭蕉管理区,建高级社时为九分社,1958年村改为生产大队时改为羊巷大队,1984年生产大队改为村时为羊巷村,至2003年10月撤办并村时并为大梨村。 大梨村土地总面积32.4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815亩,2007年年末人口2921人。村委驻地麻窝,村委办公楼2004年修建。有大梨小学和羊巷小学两所完小。境内有古树群、石林、连片杜鹃林、瀑布群、峡谷、石花洞、观音洞等自然景观,其中石花洞景观独特、世所罕见,堪称一绝。松(林)新(庄)公路过其境。到2007年,全村29个村民组中,除河沟、竹林、坎上、三星、龙堡、梨树、槁坪、风竹、湾的、田湾、反背、后塘、当沟未通公路外,其余村民组均已修通简易公路。 |
白花村 |
白花村位于毛石镇西北部。东抵毛石村四坪村民组,西连大梨村大坪村民组,南连中坝村同心村民组,北于火石箐村民组与芝麻镇林坳村民组分界。境内最高峰毛盖顶,最低处两河口。其西北部沟谷深切,山峰连绵逶迤。境东、中部木坊、牛老田、奶孔坝为山间坝地。黄腊井、分水岭龙洞为观音寺河的主要源头之一,黄腊井水入底坝沟,分水岭水入唐坪沟。 该村2003年10月由原白花和木坊两村合并而建,辖22个村民组。其中原白花村14个,即:大山头、马大塘、岩窝坝、火石箐、湾里头、奶孔坝、黄腊井、李山坡、环山子、白花、底坝沟、黑石岗、出水坝、牛老田。原木坊村8个,即:河坎、板栗、核桃,青杠、上坝、后坝、三岔河、太平。 原白花村在明清时期隶北隅里九甲,废里设区后隶北一区,民国2年(1913)隶北一下区,民国21年(1932)隶第十三下区毛石乡,民国25年(1936)隶第八区毛石乡,民国30年(1941)年隶大桥区毛石乡,系第八保,1949-1951年2月隶第八区毛石乡,废保改村时改为盟合村,1951年3月隶二十三区毛石乡,1953年隶二十三区木坊乡,1956年隶沙湾区芭蕉乡,1958年隶松林基层人民公社芭蕉管理区,建高级社时为二分社,1958年村改为生产大队时改为白花大队,1984年改为白花村,至2003年10月撤办并村时并为白花村。 原木坊村在明清时期隶北隅里九甲,废里设区后隶北一区,民国2年(1913)隶北一下区,民国21年(1932)隶第十三下区毛石乡,民国25年(1936)隶第八区毛石乡,民国30年(1941)年隶大桥区毛石乡,系第八保,1949-1951年2月隶第八区毛石乡,废保改村时改为共和村,1951年3月隶二十三区毛石乡,1953年隶二十三区木坊乡,1956年隶沙湾区芭蕉乡,1958年隶松林基层人民公社芭蕉管理区,建高级社时为一分社,1958年村改为生产大队时改为木坊大队,1984年生产大队改为村时为木坊村,至2003年10月撤办并村时并为白花村。 白花村土地总面积21.7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792亩,2007年年末人口2763人。村委驻地四坡垭口,村委办公楼2004年修建。境内有铁矿资源,有古树群、野生动物区、托儿洞、群仙寺等自然和人文景观,其中托儿洞景观世所罕见,与大梨村石花洞被誉为“绝代双骄”。毛(石)芝(麻)公路贯穿其境。到2007年,除大山头、马大塘、岩窝坝、李山坡、环山子、白花、底坝沟未通公路外,其余村民组均已修通简易公路。 注:撤办并村前,各村均无固定驻地。闾、保建置时期,多以寺庙、祠堂为-、议事场所。解放后,又以学校为驻地标志和-场所。村、支两委议事,多在两委负责人之一的居所进行。至撤办并村后,各村修建了办公楼,村支两委才有固定驻地和办公场所。 |
中坝村 |
中坝村位于毛石镇西部。东抵毛石村枫香园村民组,南接毛石村风洞村民组,西界松林镇林湾村民组,北接大梨村后塘村民组。境内最高峰凤凰山,最低处同心村民组油槽沟。其境沟谷深切,山峰逶迤连绵。场上、田坎一带多为梯田,自高岩至同心为河谷坝地,境内多为坡地。水苲坝、三涨水、高岩龙洞、下洞龙洞是混子河主要源头之一,芭蕉河流至同心村民组入毛石村境。 该村2003年10月由原尖山、三角嘴、河坝场三个村合并而建,辖31个村民组。其中原尖山村9个,即:尖山、高堡、大土、龙井、建设、同心、夏村、茶园、垭口。原三角嘴村9个,即:沙坝、沙湾、和平、中坝、大湾、堰坎、莲花、反背、回龙。原河坝场村13个,即:坪上、石关、大寨、火焰、凤凰、田坎、窝凼、场上、新庄、集合、黄泥、河坝、烂田。2004年11月,该村31个村民组合并为11个,即:由建设、同心、垭口、夏村合并为一组,由茶园、尖山、高堡合并为二组;由回龙、龙井、大土、和平合并为三组;由大湾、堰坎、莲花合并为四组;由中坝、沙湾、沙坝合并为五组;由反背、坪上、石关合并为六组;由烂田、大寨、火焰合并为七组;由田坎、凤凰合并为八组;由场上、窝凼合并为九组;由黄泥、河坝合并为十组;由新庄、集合合并为十一组。由此该村共辖11个村民组。 原尖山村在明清时期隶北隅里九甲,废里设区后隶北一区,民国2年(1913)隶北一下区,民国21年(1932)隶第十三下区毛石乡,民国25年(1936)隶第八区毛石乡,民国30年(1941)年隶大桥区毛石乡,系第六保,1949-1951年2月隶第八区毛石乡,废保改村时改为芭蕉村,1951年3月隶二十三区毛石乡,1953年隶二十三区芭蕉乡,1958年10月隶松林基层人民公社芭蕉管理区,建高级社时为三分社,1958年村改为生产大队时改为尖山大队,至2003年10月撤办并村时并为中坝村。 原三角嘴村在明清时期隶北隅里九甲,废里设区后隶北一区,民国2年(1913)隶北一下区,民国21年(1932)隶第十三下区毛石乡,民国25年(1936)隶第八区毛石乡,民国30年(1941)年隶大桥区毛石乡,系第六保,1949-1951年2月隶第八区毛石乡,废保改村时改为芭蕉村,1951年3月隶二十三区毛石乡,1953年隶二十三区芭蕉乡,1958年隶松林基层人民公社芭蕉管理区,建高级社时为四分社(其时大湾、莲花单独建分社,系六分社,又叫民族分社),1958年村改为生产大队时改为中坝大队,1984年生产大队改为村时为三角嘴村,至2003年10月撤办并村时并为中坝村。 原河坝场村在明清时期隶北隅里九甲,废里设区后隶北一区,民国2年(1913)隶北一下区,民国21年(1932)隶第十三下区毛石乡,民国25年(1936)隶第八区毛石乡,民国30年(1941)年隶大桥区毛石乡,系第五保,1949-1951年2月隶第八区毛石乡,废保改村时改为新庄村,1951年3月隶二十三区毛石乡,1953年隶二十三区芭蕉乡,1958年隶松林基层人民公社芭蕉管理区,建高级社时为五分社,1958年村改为生产大队时改为新庄大队,1984年生产大队改为村时为河坝场村,至2003年10月撤办并村时并为中坝村。 中坝村土地面积26.4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2100亩,2007年年末人口4663人。村委驻地芭蕉(原名段家房子),村委办公楼2007年修建。境内建有功率150瓦移动通讯基站一处,有芭蕉小学和新庄小学两所完小,有钼、铅锌等矿产资源和地热矿泉,有三涨水、上洞、下洞、普陀岩、天凤山寺庙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毛(石)芝(麻)公路、松(林)新(庄)公路过其境。到2007年,在并村时的31个村民组中,除黄泥村民组外,其余村民组均已修通简易公路。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