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贵州省 >>六盘水 >> 六枝特区 >> 岩脚镇 >> 那洒村

那洒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那洒村谷歌卫星地图)


那洒村简介

  那洒村,位于岩脚镇西北部,距镇政府驻地8公里,距六枝特区政府驻地33公里。分别与二道岩村、群峰村、金星村相接壤。交通便利,除岩脚二中门口外,全是硬化路面。
  全村共辖六个村民小组,一、二组是并村前的幸合村,三、四、五、六是并村前的新江村。全村总人口:2412人,565户。总土地面积:3.7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00亩。地多田少,属于典型的山区农村。梨园400余亩,已进入盛果期,主要农作物是玉米、水稻、小麦、油菜、花生等,养殖以猪、牛、羊、鸡、鸭、免等为主。村支两委班子健全,工作能力强,支部共有党员23 名。村内完小为那洒小学。
  
  --人口总数:2412人 农业人口:2378人 非农业人口:34人
  --行政区面积:3.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3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仡佬,彝等 发展口号:种植带动养殖,党员带动群众,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所辖村:六个村民小组 生产总值:25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养殖。 名特产品:黄花梨, 办公所在地:五组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520203102 553400 -- 查看 那洒村谷歌卫星地图

那洒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那洒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廻龙溪社区

  廻龙溪社区位于六枝特区西部岩脚镇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区,辖区面积3.6平方公里,东与高桥村、西与龙泉村、南与太和村、北与岩脚村相邻,社区有七个居民组,以街道划分,包括和平路.建设路.文化路.和平路单号.和平路双号.互助路.新华路,其中包括镇机关七站八所,教育口,中学两所,小学十二所,中心学校一所,私办学前班两所,医院两所,私人医疗点三处,商业网点五处,所辖有回龙景区,现有常住人口3148人,聚居汉、苗、回、等七个民族,流入人口109人,总户数1126户。   社区有办公楼一栋,建筑面积为800平方米。内有党建室,居委会办公室、警务室、禁毒、综治、计生、双拥、关心下一代协会、工会、老年大学、调解、残疾人协会、工青妇办公室、便民服务点、远程教育点、人大小组工作点、环境卫生工作站、会场一所。   社区辖区内有面条厂两家,沙石厂两个,水泥砖制作场五处。土特产有岩脚面、岩脚醋、臭豆腐、凉粉均属于岩脚远近闻名的土特产。   社区党支部现有党员31名,其中流出6人,党员的素质较高,历年来被评为先进党支部、优秀党支部的称号,优秀0员1名。   社区工作人员有6人,其中有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居委文书,民兵连长,妇女主任,副主任(一村一大)各一名,社区班子素质较高,团结奋进,坚持贯彻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开拓创新。经济快速发展,紧密联系群众,为广大群众服务。      --人口总数:3148人 农业人口:/人 非农业人口:3148人   --行政区面积:3.6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彝族,回族等七个民族 发展口号:加快转型,快速发展   --所辖村:文化路,合作路,和平路,新华路,建设路,互助路,发展街等 生产总值:56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餐馆,超市, 名特产品:岩脚面,岩脚醋,凉粉 办公所在地:和平路   --自然条件: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适宜宜居 资源:面条厂,砂石厂,砖厂   

民兴村

  民兴村位于岩脚镇西北面,距镇政府驻地8公里,距六枝特区政府驻地31公里 与锦钟、阿岔、老卜底三村相邻,毗邻岩新公路,六纳公路沿边而过,黔中枢纽枢纽工程总干渠穿境三公里。属亚热带气候,海拨1200-1300米,年降雨量1300-1400毫米,年均气温在10℃-15℃之间,全年积温5500℃-5600℃,有效积温在14℃左右,无霜期290-320天,年日照876小时,冬无严寒,夏无醋暑,雨量充沛,适宜农作物生长。   全村国土面积近3.97平方公里,现有土地面积1400.07亩,其中水田142亩,辖上坝寨、朝头门、熊家小寨、大坡脚、青杠林、王家寨、碓窝冲、岩头寨、箐旮旯、白鸡坡等十个自然村寨,共划为八个村民小组。现有524户,总人口2107人,常住人口1441人,流动人口(外出务工人员)666人。境内现住有汉、苗、彝、布依、白族、穿青等多个民族,其中苗族同胞久居箐旮旯寨子,山水独特,地形奇绝,最高处白鸡坡山顶与梭嘎隔河相望。颇具人文景观的碓窝冲寨子留有一古树,根须如虬龙,遒劲有力,枝叶似华盖,十里之外皆可观其状,实为一大别景。著名的“三﹒三”-发源地即在此树下(神树小坡)留名后世,当年歃血为盟、报国志士的历史传说依然可以触及到,仿佛于山风吹拂,叶罗与枝桠河的传说,现已建成六枝特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人口总数:2091人 农业人口:2002人 非农业人口:89人   --行政区面积:1.964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441.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布依族、彝族等民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上坝寨、朝头门、熊家小寨、大坡脚、青杠林、王家寨、碓窝冲、岩 生产总值:46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 名特产品:玉米、油菜、药材 办公所在地: 六枝特区岩脚镇民兴村王家寨   --自然条件:冬无严寒,夏无醋暑,雨量充沛,适宜农作物生长。   

羊场村

  羊场村位于岩脚镇西北部,距镇政府驻地不到两公里,这里交通便利,六(枝)新(场)公路穿寨而过,羊场河沿村穿行,是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人口总数:2050人 农业人口:2025人 非农业人口:25人   --行政区面积:0.880666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45.7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白族,仡佬族 发展口号:打造特色产业推动旅游发展   --所辖村:共九个组 生产总值:962.2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及第三产业 名特产品:面条,豆腐 办公所在地:羊场村桥边   --自然条件: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资源:砂石,药材   

岩脚村

  岩脚村有13个村民组,全村664户,2229口人,农业户口2229人。660.73亩耕地,人均年收入1200元,剩余劳动力840余人。养殖业方面:牛存栏数114头,猪316头,家禽2090只。全村有党员26名,其中,40岁以上15人, 40岁以下11人。   岩脚村所获荣誉奖有:   1、我村2005年2月1日荣获岩脚镇2004年度人口与计生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2、2005年2月1日荣获岩脚镇2004年度农业税征收完成第一名。   3、2011年1月荣获岩脚镇2010年年综目标考核鼓励奖。   4、2011年7月荣获岩脚镇“五好”基层党组织奖。   岩脚村产业以农作物为支柱产业,现有480.73亩小麦种植基地,优质小麦年产量60091.25公斤,玉米有100多亩种植基地。优质玉米12500公斤。形成以种植、运输、销售全方面服务体系。加工业及养殖业发展迅速。   2011年1月村委代表会议作出“测量土地整体规划建新村”决议,同年1月份,岩脚镇人民政府批准整体规划。新村整体设计按照“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设施齐全、生活便利”的原则,制定了一个工业区、一个化工厂、抠纽工程、园林休闲区等生活区和供排水、用电、道路、停车场、学校、卫生所、活动中心、垃圾回收处理站、广播数字电视通讯等一流的基础设施。   2011年1月份新村建设开始启动,到目前主要街道的硬化、绿化工作;用电、有线数字电视、通讯、卫生所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开始启动。      --人口总数:2229人 农业人口:2229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6.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660.73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 发展口号:抢抓机遇,建设新农村   --所辖村:13个村民组 生产总值:3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加工业,养殖业 名特产品:岩脚面条,岩脚凉粉,岩脚臭豆腐 办公所在地:岩脚街上   

新寨村

  新寨村位于岩脚镇西北部,距镇政府驻地5公里,全村辖6个自然村寨,5个村民组,511户2010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55%。全村耕地面积1650亩,人均占有粮300公斤以上,人均纯收入1200元以上,经济收入以种植业为主,附带有小规模养殖业。   --人口总数:2010人 农业人口:1978人 非农业人口:32人   --行政区面积:4.1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65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苗族 发展口号:工业强村   --所辖村:大寨,屯背后,新寨,胡家寨,河边,新村 生产总值:241.2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药材,水果 名特产品:樱桃,马铃薯 办公所在地:新寨   --自然条件: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适于宜居 资源:煤,水,木材   

新院村

  新院村位于岩脚镇西北部,距乡政府驻地10公里,距特区政府驻地30公里,其基础设施条件差,村民文化素质低,集体经济困乏,收入低是该村的几大特点。全村辖区5个村民组(6个自然村寨),320 户1250人(在外务工550人),总面积5平方公里,其中:可耕田地1080亩(田500亩、地580亩),退耕还林200亩,林地800亩,是一个典型的山区贫困村,村级无集体经济收入,农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种植玉米、油菜籽等农作物以及外出务工,年人均纯收入1050元,村内公益事业缺乏,村级卫生室已经验收使用,但无具备资职卫生员进住。没有学校,适龄儿童都是到邻村(两村相距3公里左右)木贡小学就读。全村现有特困户130户,贫困户75户,低保户182人,二女结扎户3户,独生子女户1户,五保户1户,新院村属于岩脚镇经济最薄弱的一个行政村。近年来,结合国家村村通公路的政策,在政府及有关单位的帮助及扶持下,解决了4个自然村寨的出行问题,目前仍有2个自然村寨未通车,从而严重地制约当地农民的经济发展,且新院村无旅客运营车辆途经过,如果村民需要外出,要步行10公里到岩脚镇第二中学旁乘车。   新院村农户的经济收入主要依赖种植业、外出务工,由于可耕田地大部分在山膀上,抗旱能力低加之病虫害,经常只能收70-80%。全村人均粮食占有量仅为500公斤左右,约10%的农户缺粮,部分群众在温饱线下徘徊。另外,经济作物由于缺少精加工技术,价格不高,收入不明显,年人均收入仅为200元左右,由于粮食缺乏,大部分家庭除养有一头年猪和几只鸡外,养殖业几乎没有收入,在外务工人员由于文化素质低,都是干体力活,因而收入很微薄,因此全村年人均纯收入偏低,只有1050元。   由于新院村经济条件落后,基础设施条件差,部分自然村寨道路崎岖,交通不便,生产生活物资大部分靠背扛、肩挑。村内虽然水资源充足,但水利设施缺乏,60%上的村民靠天吃饭,人畜饮水不卫生。   虽然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免除了学费,但学校离村较远,多数青壮年在外务工,留在家里都是体弱多病的老人照顾孩子。由于孩子没有人管,多数读书都是混日子,年龄大了就外出打工,因此造成新院村人口文化素质低,生产发展缓慢,现在新院村留守儿童大概180人左右,年龄都是在3至10岁左右,另外村内卫生条件较差,村卫生室虽然是新建,但是由于地处偏僻,好医生不愿干,现就有一名赤脚医生,但是药品很少,村民看病困难。   新院村无任何集体企业,集体经济收入为零,必要的办公经费全部由上级拨付,无任何用于村级基础设施,发展生产的资金扶持。   --人口总数:1255人 农业人口:1250人 非农业人口:5人   --行政区面积:1.38666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080.0亩   --主要民族成分: 发展口号:   --所辖村:5 生产总值:131.75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 名特产品:玉米、油菜籽 办公所在地:新院村偏坡寨组   

西北村

  西北村位于岩脚镇政府西北部,距岩脚镇政府驻地约5公里,总面积4.5平方公里,东连太和、羊场,西接木贡,北抵二道岩。西北村是一个汉、苗、仡佬族等民族杂居的多民族村,辖1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18户、2180人,主要以水稻、玉米及部分经济作物的种植为主。本村环境优美,生态资源保护良好,黔郎公路穿村而过,便利的交通是本村与外界联通的一大优势,为本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老百姓已告别了有货无路,购物靠背的生活环境。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关心与大力支持下,于2009年在我村建成了日供水量400m3的自来水厂一座,现已正常投入使用,100%的村民用上了安全、卫生的自来水,实现了水、电、路三通的生活条件。   --人口总数:2180人 农业人口:2175人 非农业人口:5人   --行政区面积:4.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5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仡佬族 发展口号:狠抓基层,敢创,敢争,谋发展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五组,六组,七组,八组,九组,十组 生产总值:5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水稻,油菜,小麦 名特产品:红薯 办公所在地:西北村   --自然条件: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适于宜居 资源:水,石灰岩   

田坎村

  田坎村位于岩脚镇西北部,距镇政府驻地5公里,全村辖12个自然村寨,12个村民组,736户3069人,居住着汉、苗、彝等少数民族。全村耕地面积2350亩,人均占有粮250公斤以上,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上,经济收入以种植业为主,附带有小规模养殖业。   --人口总数:3069人 农业人口:3043人 非农业人口:26人   --行政区面积:3.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35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苗族 发展口号:工业强村   --所辖村:田坎上,包包田,大冲,丫口上,田尾巴 生产总值:4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水稻,玉米,蔬菜,药材 名特产品:西红柿,花生 办公所在地:田坎上   --自然条件: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适宜农作物生长 资源:水源丰富   

太和村

  太和村地处岩脚镇人民政府西南面,距镇政府0.6公里,距六枝特区城23公里,总面积4.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70亩,森林覆盖率26.8%,2010年人口为1360人(其中农业人口980人,非农业人口380人)。主要居住民族是汉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0.25%.全村共三个自然村寨,七个村民组。主要经济作物有各类蔬菜、稻谷、玉米等,太和村素有岩脚镇菜篮子的说法,太和村有近一半人口是个体经营,其中号称古镇豆腐“一条街”就是指太和村的挑水河,同时远近闻名的“岩脚面”、“岩脚醋”、“岩脚臭豆腐”也正源于此,如今远销安顺贵阳。   太和是岩脚古镇中心村,同时也是岩脚古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村内有古碉4个,古庙2座,清澈的廻龙溪穿村而过,构成了岩脚古镇旅游独有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人口总数:1360人 农业人口:980人 非农业人口:380人   --行政区面积:4.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37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苗族 发展口号:跟紧步伐,抢抓机遇,促进发展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五组,六组,七组 生产总值:6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蔬菜,玉米,稻谷,油菜 名特产品:岩脚面,岩脚醋,岩脚臭豆腐 办公所在地:太和村   --自然条件: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适于宜居 资源:种养殖业   

水寨村

  水寨村位于岩脚镇西北部,距镇政府12千米,东南邻阿岔村,北靠金星村,西接新场乡落龙村。水寨村全村面积约7.91平方千米,全村辖10个自然村寨,6个村民小组,395户167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9人,农业人口1633人,居住有汉、苗、布依等民族,全村共有党员21人,其中男20人,女1人。   水寨村地处海拔1400多米的大山两侧,坡陡路窄,沟壑纵横,25度以上坡耕地占全村耕地面积的60%以上,耕地面积2810亩(其中水田450亩),林地面积8530亩,   近几年来,水寨村在镇党委、镇政府的领导下,把创建“和谐水寨村”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坚持以“打、防、营、建、教、帮”并重的原则,为创建“平安村寨”构建“和谐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今年6月,在镇党委、镇政府和派出所的指引下,设立了治安卡点和巡逻队伍,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为岩脚镇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跨入“十一五”,水寨村又以“创和谐、促发展”及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二十字方针为主旋律,再增经济实力,再强辐射力,再聚队伍合力,争创一流强村,以崭新的风姿迎接新挑战,争取新的胜利。      --人口总数:1672人 农业人口:1633人 非农业人口:39人   --行政区面积:7.91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81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布依 发展口号:   --所辖村:罗底河,岩洞口,龙场坡,长田坎 生产总值:12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 名特产品:大米,水果 办公所在地:岩脚镇水寨村罗底河   --自然条件:温度适宜,雨量充沛,适宜农作物生长。   

群峰村

  群峰村,位于岩脚镇西北面,与堕却乡和新场乡相邻,距镇政府驻地10公里,距特区政府驻地33公里。全村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在65%以上。群峰村居于海拔1350—1390米之间,属亚热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适宜农作物生长,全村的地壤主要以酸性土壤、砂石土和黄泥土为主。群峰村主要农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以及马铃薯为主,2010年全村人均年纯收入约1284元,村内多数农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是外出务工和农作物收入,全村每年外出务工人数占 全村总人口数的45%。   群峰村是由原来的高峰村、群益村和团结村合并成立,辖七个村民组,全村共有农户556户2248人。非农户26户78人。劳动力1538人,女性735人。村辖面积6.8平方公里 ,总耕地资源面积161.3公顷,其中常用耕地资源107.67公顷,水田33.77公顷,退耕还林面积633.3亩。      --人口总数:2326人 农业人口:2248人 非农业人口:78人   --行政区面积:6.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419.5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穿青族 发展口号:知识带动发展,青年发展未来   --所辖村:共七个组 生产总值:6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第三产业 名特产品:马铃薯,樱桃 办公所在地:群峰村二组路水沟   --自然条件:亚热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 资源:森林资源,煤炭资源   

青杠林村

  青杠林位于岩脚镇东南面,距镇政府驻地5公里,全村总面积约为9平方公里,共有8个村民组,463户2008人,有汉、苗、布依等民族,村党支部有正式党员30名,入党积极分子8名。全村耕地面积1379亩,其中水田792亩,退耕还林38.8亩,青杠林村森林覆盖率达40%以上,年平均气温16.5℃;全村主要农作物以水稻、小麦、玉米、油菜以及马铃薯为主,近年来大力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建立梨树种植基地500亩,成立顺达养殖合作社,每年能繁殖母猪约为800头。养鱼业全村总共有52亩,其中最大的鱼塘是24亩.年产量约为2.5万斤.2010年全村人均年纯收入约1384元;其中在1000元以下的有53户235人;村内多数农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是外出务工和农作物收入,全村每年外出务工人数约330人,占总人口数的30%;青杠林村属典型的岩溶中山地貌区,土地贫瘠,农业基础薄弱,属二类贫困村。   2010年,通过村支“两委”班子换届选举工作,新一届村支“两委”成员已经上任,带领全村一班人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发展目标,遵循产业发展、村民增收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规划,紧紧抓住上级重视支持“三农”发展的政策机遇,立足村情,创新思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强化农业基础建设,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增产增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强化招商引资手段,以突出发展特色农业,带动二、三产业的发展,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条件,因地制宜,引导群众发展生猪、蔬菜产业。发展庭院中、小型养殖,使全村年每户出栏生猪均达到5头以上,同时,大力发展家禽养殖,不断提高村民收入。到2015年,使年存栏生猪达4000头,其中基础母猪存栏达到1600头,年生猪出栏达到6000头,鸡鸭饲养达到5万只;五年内发展蔬菜、经济林种植各500亩,提高单位面积产出效益。并利用特色农产品发展深加工业,建立合作经济组织2个;强组织培训力度,增加劳动力的转移数量。到 2015年输出劳动力达到1000人次。   --人口总数:2008人 农业人口:1998人 非农业人口:10人   --行政区面积:9.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379.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布依,苗 发展口号:   --所辖村:共8个村小组 生产总值:397.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 名特产品:梨 办公所在地:青杠林村3组   --自然条件:年平均气温16.5℃ 资源:水资源   

雨海村

  雨海村位于岩脚镇的西南部,距镇政府8公里,距六纳公路5公里。全村国土面积5.58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86亩,其中旱地1883亩,水田603亩,下辖5个村民组,9个自然寨,总人口2706人,626户,劳动力1400人,外出务工人员852人,人均现有耕地0.92亩,农民人均纯收入2013元,属二类贫困村。雨海村平均海拔1226米,年均温16.3℃,10℃以上积温5000-6000℃,无霜期320天以上,年日照数1263小时。岩戛(岩脚镇高桥至新窑乡戛石)公路穿境而过。境内森林覆盖率63%,现有山鸡、斑鸠、野兔、松鼠、等野生动物。有椿菜、柳杉、竹等用材林,属人工造林及次生林被。境内雨海河长约5公里。境内土壤属黄沙壤,呈酸性。   近年来,得到上级部门的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得到很大改善。      --人口总数:2706人 农业人口:2673人 非农业人口:33人   --行政区面积:5.58133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486.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彝族,布依族 发展口号:抓住十二五,建设新农村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五组 生产总值:1089.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 名特产品:太子参,生态鸭蛋,绿壳鸡蛋 办公所在地:雨海村二组(原雨海小学教学楼)   --自然条件:实现三通(水、电、路) 资源:煤炭,铁矿   

木贡村

  木贡村位于岩脚镇西南面,距镇政府驻地7公里,辖区面积6.14平方公里,辖9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1255亩,退耕还林1520亩,总人口585户,2296人(其中非农户口91人)。木贡村主要经济作物有各类蔬菜、稻谷、玉米等。   木贡——一块名副其实的风水宝地,著名的长寿村、木贡造纸、夜郎泉和高尔夫矿泉水厂都在这里。   木贡河畔那道亮丽的风景线——木贡竹林及地下埋藏的大量乌金为木贡造纸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据史料记载:出生在岩脚的林业专家龙幼安先生早在半世纪前,就提出了造纸致富的主张,直至清康熙末年堕却人程廉迁到木贡才开办造纸厂。同治年间,王姓、田姓、陈姓、杨姓等户也迁到木贡造纸,获利颇丰,兴旺时曾有窑子、碾子400多个,槽房90余间,规模十分可观。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木贡村的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政府部门的关心、村里的变化,木贡人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们将用实际行动来给祖国填写一份合格的答卷,力求为木贡的发展再创佳绩,为祖国的繁荣再做贡献。      --人口总数:2296人 农业人口:2205人 非农业人口:91人   --行政区面积:6.14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255.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 发展口号:借助“十二五”东风,加快转型,推动发展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五组,六组,七组 生产总值:6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水稻,油菜,马铃薯 名特产品:包谷酒 办公所在地:木贡桥边   --自然条件: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适于宜居 资源:煤,水,木材   

民乐村

  民乐村位于岩脚镇东部,距镇区2.5公里,东邻田坎村,西接岩脚镇区,南接老卜底村,总面积2.3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组,总人口2246人,境内以汉族为主,是岩脚镇的产粮村之一。   近年来,民乐村支部、村委仅仅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锐意进取,使全村各项事业得到较快发展,先后被镇党委、政府授予“先进党组织”综合评比一等奖等。且我村属镇级新农村建设典型示范村。   民乐村以“创和谐,促发展”及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为主旋律,以粮食加工,农业资源的发展,城郊“菜篮子”、养殖业等为突破口,在增经济实力,在强队伍合力方面,争创一流强村,以崭新的风姿迎接新挑战争取新的胜利。   规划区位置   民乐村位于岩脚镇东部,地处岩脚与新华交界。东与田坎村相连,西接岩脚镇岩脚村,南与草原相交,北接新寨村。距岩脚镇政府驻地2.5公里,距特区政府驻地22公里;辖8个自然村寨,15个村民小组。地形地貌为浅切割中山缓坡,土壤为石灰岩母质发育而成的黄胶泥土、小黄泥土,平均海拔1280米,最高海拔1350米,最低海拔1250米。   交通状况   境内有岩脚至新寨、田坎经村而过,距离岩新(岩脚到新场)路3公里。   土地资源   民乐村国土面积4.89平方公里(折合7335亩),其中耕地面积1264亩,占17%(旱地面积992亩,水田面积272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612亩,可灌溉的基本农田425亩;荒山面积320亩,建设用地215亩。   水文气象   民乐村年均降雨量1350毫米左右,年均气温15℃,最高气温34℃,最低气温-5.6℃,年日照时数1422小时,无霜期298天,夏无酷暑,冬无严寒;主要自然灾害有旱灾、洪涝、冰雹等。   水资源   村内无河流,正常年只能靠小水窖保证罗家寨的灌溉;水土流失较严重。   人口状况   我村现有农户535户,人口2182人,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人口16人。劳动力1475人,男739人,女736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05人。   经济发展状况   民乐村境内无任何工矿企业,是典型的纯农业村,主产水稻和玉米,种植业、养殖业是该村的主要经济收入,部分来源于外出务工收入;生产方式较为单一,技术较落后。粮食播种面积1833亩,复种指数为145%;粮食作为种类以玉米、水稻、小麦为主。   人畜饮水情况   我村8个自然村寨都已通自来水,每家每户都能饮用上安全水。且每个自然村寨均有小水窖,但却要依靠望天雨,水质较差。   基础设施   现有基本农田525亩,农村人口基本农田0.25亩;8个自然村寨均通电,电入户率为100%;8个自然村寨大部分道路进行了水泥硬化,面积达30%左右;已建沼气池235户;已改厕230户。   村寨人居环境状况   人均住房面积35平方米,已有8个自然村寨的主干道和部分干道进行了水泥硬化,群众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村寨垃圾、污水基本集中堆放和处理,村寨绿化较好。   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民乐已有完小1所,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每个自然村寨已通电话、广播电视;有党员活动室一个,村卫生室一个,村图书室一个;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100%;由于村级组织建设情况较好,社会治安状况较好,无偷牛盗马、刑事犯罪和治安案件发生;养老保险、贫困救助工作已完善。   --人口总数:2246人 农业人口:2230人 非农业人口:16人   --行政区面积:2.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243.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彝族 发展口号:创和谐,促发展   --所辖村:杨家坝子,罗家寨,龚家坝子, 生产总值:5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养殖业 名特产品:玉米,土鸡 办公所在地:岩脚镇民乐村   --自然条件:冬无严寒,夏无醋暑,雨量充沛,适宜农作物生长 资源:养殖业,农业   

龙泉村

  龙泉村位于岩脚镇中心西北部,东邻岩脚村,西抵太和村,北接羊场村,总面积5.6平方公里,辖四个村民组,总户数568户,总人口2132,聚居汉、苗、回、等七个民族,是岩脚镇的主要建设窗口之一。   目前龙泉村有6家砂石厂,2家面条厂,1家屠宰场,特色产业有岩脚主打产品“岩脚面条”、“岩脚醋”,省级旅游景点廻龙溪主景区就在村辖区内,筹建中的岩脚木贡温泉休闲旅游度假山庄也在本辖区内,六纳公路、岩新公路纵横而过,交通十分便利,是集休闲、旅游、度假的首选地。   近年来,龙泉村两委按照“工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向,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锐意进取,使全村各项事业得到较快发展,2006年就被六盘水授予“小康村”光荣称号,被岩脚镇党委、政府列为计划生育“示范村”,2010年荣获省级“计生协集体三等功”。   --人口总数:2132人 农业人口:2132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5.6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96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回族,彝族等七个名族 发展口号:加快发展,加快转型,共创和谐村寨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四组 生产总值:1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沙石场,面条场 名特产品:岩脚面,岩脚醋 办公所在地:旅游区牌坊边   --自然条件:交通便利,环境宜人 资源:旅游,农业种植   

联合村

  联合村位于岩脚镇西南面,距镇政府驻地5公里,辖区面积约8平方公里,辖7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980亩,总人口1385人(其中非农户口12人)。联合村主要经济作物有各类蔬菜、稻谷、玉米等。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联合村紧紧抓住上级重视支持“三农”发展的政策机遇,立足村情,创新思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强化农业基础建设,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增产增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强化招商引资手段,以突出发展特色农业,带动二、三产业的发展。   --人口总数:1385人 农业人口:1373人 非农业人口:12人   --行政区面积:8.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98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 发展口号:团结一致 共同努力 共同致富   --所辖村:一,二,三,四,五,六,七 生产总值:582.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 名特产品:包谷酒 办公所在地:联合村   --自然条件: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适于宜居 资源:农业   

老卜底村

  老卜底村位于岩脚镇北部,距镇政府驻地4.5公里,与梭戛乡、新华乡相望,通过老卜底大桥与梭戛相连,交通便利,经济发达,人民生活富裕。六纳(六枝—纳雍)公路横穿村中心。全村由15个自然村寨,12个村民组和老卜底小学组成,实有农户938户,人口4258人。其中男性2250人,女性2008人。耕地面积3520亩,旱地1870亩,人均粮350公斤以上,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上。村民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附带有小规模养殖业。      --人口总数:4258人 农业人口:4237人 非农业人口:21人   --行政区面积:6.2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561.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苗族 发展口号:工业强村   --所辖村:大青杠林组,小青杠林组,大坟边组, 生产总值:32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无公害种植业 名特产品:优质大米 办公所在地:岩脚镇老卜底村   --自然条件: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适于宜居 资源:水源丰富   

锦钟村

  锦钟村位于岩脚镇西北部,距岩脚镇镇政府六公里,岩新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锦钟村始建于1953年,全村总面积3.1598平方千米,辖大树脚、丫口寨、陈家田坝、干坝子、一碗井、老鹰窝等6六个自然村寨,8个村民小组,全村466户1988人,其中农业人口1813人。境内聚居着汉、彝、白等民族。   锦钟村雨量充沛,气候宜人,适宜农作物生长,有利于发展种养殖业,现有养猪协会一个,会员108人,100头以上养猪大户三户,10头以上100头一下养猪户30户,年出栏肥猪3000头以上。苗木专业户2户,专门从事各种有四叶菜500余亩,金银花500亩,牡丹等等药材全面发展。大树脚已被六枝特区农业局作为规范种植基地和岩脚镇农业产业园区。   锦钟村在岩脚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和谐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为理念,以药材为发展,农业为主产,苗木为向导,争创一流强村。以崭新的风姿迎接新生活,争创新胜利。锐意进取,使全村各项工作都得到较快发展。   --人口总数:1998人 农业人口:1813人 非农业人口:185人   --行政区面积:3.16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243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彝,白 发展口号:   --所辖村:辖大树脚,丫口寨,陈家田坝,干坝子,一碗井,老鹰窝 生产总值:2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 名特产品:中药材 办公所在地:六枝特区岩脚镇大树脚   --自然条件:雨量充沛,温度适宜,适宜农作物生长。   

金星村

  金星村位于岩脚镇西部,地处岩脚镇与新场乡交界,东与水寨村相连,西接新场乡沙地村,南与本镇高峰村相交,北接新场乡落龙村偏坡寨.辖区共九个自然村寨.   金星村国土面积4.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3879亩,其中,旱地1882亩,水田面积1997亩.该村现有650户,2688人,其中,少数民族17人,苗族11人,回族6人.男1351人,女1317人.金星村境内无任何工矿企业,是典型的纯农业村,主产水稻,小麦和玉米.种植业和养殖业是该村的主要收入.2010年,农民人均收入2100元,总收入1060万元.   金星村的发展口号是--落实科学发展观 创建和谐新农村.他们坚信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金星村在2011年各项工作将上一个新的台阶!   --人口总数:2688人 农业人口:2688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4.9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879.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回 发展口号:   --所辖村:共十组 生产总值:106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第三产业 名特产品:小麦 办公所在地:岩脚金星   --自然条件: 资源:无矿产资源   

高桥村

  高桥村位于岩脚镇东南面,与本镇的青岗林村相邻,距六枝城约19公里。全村辖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728人,共825户,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3%;全村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75亩,其中田约866亩,土约1409亩,森林覆盖率达40%以上,年平均气温14℃。高桥村主要农作物以水稻、油菜以及马铃薯为主,2010年全村人均年纯收入约1520元,其中在1000元以下的有80户380人;村内多数农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是外出务工和农作物收入,全村每年外出务工人数约600人,占总人口数的40%。高桥村属典型的卡斯特地貌区,土地贫瘠,农业基础薄弱。   高桥村在镇党委、镇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高桥村结合自身实际,加强农业发展,突出科技种植,全村目前有西瓜种植基地一个,种植面积100亩,蔬菜种植300亩,成立了岩脚镇优质水稻种植示范基地,全村科技农业种植促进村民增收580元;村支两委组建了18人的高桥村治安联防队,负责全村治安巡逻工作,同时,开展50户中心户长制的治安群防群控体系,即50户为一个中心,10户为一联户,在岩脚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村9个村民小组召开村民小组会议共同探讨下开展好本村各小组的群防群治工作,共同推选出11个中心户户长,52个联护长,进行群防群控工作,群防群治工作有效的净化了全村治安环境,成立一年来没有发生过一次偷牛盗马事件;村支两委还加强全村基础设施建设,全村9个村民小组已全部通车。      --人口总数:3728人 农业人口:3718人 非农业人口:10人   --行政区面积:5.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275.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 发展口号:加快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   --所辖村:共9个村小组 生产总值:809.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 名特产品:西瓜,蔬菜,优质水稻等 办公所在地:高桥村4组   --自然条件:森林覆盖率达40%以上,年平均气温14℃ 资源:煤,水   

二道岩村

  二道岩村位于岩脚镇西南部,距政府驻地5公里,于2011年,二中村与那控村合并而成。二道岩村行政区面积为6.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1680.2亩,森林覆盖面积81亩。全村辖15个自然村寨,1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为637户,2784人,其中非农也人口35人。   乌江支流流经本村,犹如一个巨型的马蹄,将二道岩村紧紧环绕,由于山势的影响和岁月的修葺,乌江支流在村中又形成了西北、羊场和朱家大院三条大沟,浇灌着全村400多亩水田,便利的交通和丰富的水资源为本村的种养殖业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二道岩村以种养殖业为主,其中种植业以水稻、金果林、玉米、药材及蔬菜为主;养殖业以猪、牛和鸡的饲养为主。除种养殖业外,村中的3个石料加工厂和5个建筑组,有效解决了二道岩村的剩余劳动力,在二道岩村人们的时间表里不在有农忙时和闲月的说法了,除了春耕和秋收季节,村民们都在厂里上班,家家户户小日子过的是有滋有味,当你走进二道岩,路遇一老乡,随便聊几句,你就会在他那泛着高原红的脸蛋上看到从纯朴的笑容中流露出来的那一股幸福劲儿。      --人口总数:2784人 农业人口:2719人 非农业人口:35人   --行政区面积:6.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680.2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 发展口号:抢抓机遇,促发展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五组,六组,七组,八组,九组,十二组 生产总值:75.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水稻,玉米,蔬菜,药材 名特产品:土烟,药材 办公所在地:二道岩村   --自然条件: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适宜农作物生长 资源:水,石灰岩,杉木   

岱瓮村

  岱瓮村位于岩脚镇东部,通村公路运输紧接“六纳”公路,距岩脚镇中心5公里,距六枝火车站15公里,东与龙场乡相邻,南与新窑乡和堕却乡接壤,北与本镇高桥村相连,占据乡镇集贸优势。   岱瓮村辖15个村民小组,全村总人口2678人,共665户,境内居住汉、仡佬,苗等民族;全村总面积约7.9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20亩,其中田约520亩退耕还林面积1700亩。全村主要农作物以水稻、小麦、玉米、油菜以及马铃薯为主,近年来在在特区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发展种植了杨梅、梨树基地各500亩,目前形成一定规模的经果林种植。2010年全村人均年纯收入约3160元;村内多数农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是外出务工和农作物收入,全村每年外出务工人数近1000人,占总人口数的36%。岱瓮村属典型的岩溶中山地貌区,土地贫瘠,农业基础薄弱,属二类贫困村。   区域内气候受山体和地球同纬度地区保存最完好的原生状态影响,形成特殊的气候带,气候垂直差异明显,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山高谷深,云雾多,平均气温在17℃ 左右,适合各种农作物尤其是温带作物的生长,这里常年多数时段处于温凉区,尤其夏天,温凉的气温,是人们纳凉避暑的好去处。在整个地形上, 平均海拔1200米,由于植被丰盛,大部分为黄泥地、黑泥地,土壤耕层深,土质肥沃,保水保肥抗旱能力强。   物质资源环境,矿产资源:目前已探明具有开采价值的矿种主要是煤;水力资源:有夜郎湖上游的岱瓮河和穿村而过的雨海河;山地自然资源:有耕地面积1920亩,退耕还森面积1700亩,林产品资源潜力巨大。适合发展茶叶、杨梅、梨树等经果林。      --人口总数:2678人 农业人口:2650人 非农业人口:28人   --行政区面积:7.91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92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仡佬族,苗族 发展口号:形成合力,加快发展   --所辖村:全村共15个村民组 生产总值:1146.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煤,种植,养殖 名特产品:杨梅 办公所在地:岱瓮五组   --自然条件: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山高谷深,云雾多,平均气温在17℃ 左右,平均海拔1200米, 资源:煤   

草原村

  草原村位于岩脚镇东面,比邻民乐村,是一个纯农业村,工业空白,总面积3.5平方公里,总人口2549人,总户数550户, 2004年底,按照上级要求,草原村由草原自然村、新桥自然村,底嘎村调整合并而成,下设9个生产小组。   全村耕地面积1642.5亩,其中常年蔬菜种植面积150亩,鱼塘养殖面积50亩、虾塘养殖面积468亩、水稻种植面积380亩、水果种植面积40亩。   多年来,草原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紧紧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并结合本地实际,充分发挥我村自然环境和地理环境优势,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曾荣获政府诸多荣誉,全村基本实现了老有所养,壮有所为,少有所学,病有所医,村民安居乐业。   --人口总数:2549人 农业人口:2532人 非农业人口:17人   --行政区面积:3.46666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642.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 发展口号:科技兴农   --所辖村:草原,底嘎,新桥等9个组 生产总值:35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种养殖业 名特产品:小麦,玉米,水稻 办公所在地:草原   --自然条件: 资源:水资源   

阿岔村

  阿岔村位于岩脚镇西部,距镇政府驻地8公里,东与民兴村接壤,南与水寨村相邻,西与金星村相交,北与新场为界,距镇政府驻地3公里,全村总面积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776亩。下辖阿岔大寨、对门寨、湾河、三神坡、朱家寨等5个村民组。 全村437户,共1887人。   该村所辖自然村寨湾河,顾名思义,因一条大河奔流至此突然有过140度大转弯,穿越山峰流向老卜底而得名。可谓水滴石穿。高山岂能阻挡汹涌的河水?常年冲击,竟将大山冲分开,悬崖峭壁,巧夺天工,大河北岸那一酷似一把刀刃朝上的菜刀,称为“薄刀屯”,南岸似刀劈斧削,极为壮观,名叫高尖坡,悬崖之下,两岸绿树成荫,空气清新,河中鱼儿成群,却为休闲垂钓,游玩避暑的好去处。      --人口总数:1887人 农业人口:1887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8.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7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 发展口号:   --所辖村:阿岔大寨,对门寨,三神坡,湾河,小屯上、朱家寨 生产总值:1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 名特产品:玉米,油菜 办公所在地:六枝特区岩脚镇阿岔村   --自然条件::雨量充沛,温度适宜,适宜农作物生长   

那洒村

  那洒村,位于岩脚镇西北部,距镇政府驻地8公里,距六枝特区政府驻地33公里。分别与二道岩村、群峰村、金星村相接壤。交通便利,除岩脚二中门口外,全是硬化路面。   全村共辖六个村民小组,一、二组是并村前的幸合村,三、四、五、六是并村前的新江村。全村总人口:2412人,565户。总土地面积:3.7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00亩。地多田少,属于典型的山区农村。梨园400余亩,已进入盛果期,主要农作物是玉米、水稻、小麦、油菜、花生等,养殖以猪、牛、羊、鸡、鸭、免等为主。村支两委班子健全,工作能力强,支部共有党员23 名。村内完小为那洒小学。      --人口总数:2412人 农业人口:2378人 非农业人口:34人   --行政区面积:3.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3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仡佬,彝等 发展口号:种植带动养殖,党员带动群众,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所辖村:六个村民小组 生产总值:25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养殖。 名特产品:黄花梨, 办公所在地:五组   


那洒村特产大全




那洒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