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东省 >>莱芜 >> 钢城区 >> 里辛街道 >> 双口峪村

双口峪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双口峪村谷歌卫星地图)


双口峪村简介

  双口峪村位于莱城东南18公里处。双口峪村北与莱城区宋家庄一岭之隔,东与黄金篮村接壤,南与石头湾村相邻,西邻北田庄村。2002年全村总户数127户,总人口390口人,人口民族均为汉族,耕地面积628亩。
  据庙碑记载,清康熙年间,段姓由蒙阴迂此建村,因村址在峪中,村东西两则各有池塘,故名双口峪。
  双口峪村清康熙年间隶属莱芜东乡;民国初年,取消乡、保制,全县划为10个区,286个乡(区),双口峪村属四区,牛山乡管辖;1941年春,四区分为4个小区,双口峪村属棋山区;1945年10月4个区合并为颜庄区;1950年改为第七区;1953年10月改为颜庄区;1958年3月分为颜庄乡和郑王庄乡,双口峪村属郑王庄乡;同年10月改为颜庄人民公社、郑王庄人民公社,双口峪村属郑王庄人民公社;1959年2月合并为颜庄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革农村管理体制,撤公社建办事处,双口峪村属颜庄办事处,郑王庄乡;1985年11月17日撤处并乡,双口峪村属里辛乡;1992年11月莱芜升为地级市,建莱城区、钢城区两个区,双口峪村属于钢城区里辛乡;1995年11月13日里辛乡改为里辛镇,双口峪村仍属里辛镇管辖至今。
  双口峪村共有段、李、付、张、葛、王、刘六姓,段、李、付、张为四大户,王、刘为独户。双口峪村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史,0员付恒敬、付恒学、段抡梓、张其贵带领全村32名青年为莱芜战役支过前,并组织武工队,开展敌后斗争.打击了敌人,镇压了恶霸。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双口峪村历届党支部、村委会带领村民艰苦创业。1962年经受了三年自然灾害之后,双口峪村下决心要拔掉穷根,治山、治水,发展林果业。村前南岭造地50余亩,深挖树穴5000余个,从沂源引进鸭梨2000余株,苹果2000多棵,在造林队长段抡梓的带领下,建起了一片5000余棵的果林。三年结果,年创产值5000余元,壮大了集体经济,增加了村民收入。
  改革开放,土地承包,全村20余户,承包了村前、村后的荒山野岭120余亩,栽上了桃树、杏树、苹果树等10000余棵,形成了村前、村后两大片果园,年产量10万余斤,尤其段抡楷、李孝宾的鲜果一年四季不断,壮大了个人、集体经济。
  双口峪村是丘岭地区,土壤属沙质土,山岭上只能种花生,产量很低,党支部带领村民对丘陵的猪脸地深整,土层加厚。花生产量由原来的亩产150斤增加到350斤。双口峪村前有条河,弯弯曲曲,是潘田河的上游。麦田只在村东西有30多亩,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村支部带领村民,改河造地100余亩,疏直了河道,石砌河堤1000余米,村庄搬迁造良田50余亩,大大增加了小麦、玉米的种植面积。双口峪村原村庄南一半户房屋占着可耕地,而且土质好,是良好的麦田,村领导决定把占好地的人家搬到丘陵上,来一个旧村搬迁。村里补助一部分,个人出一部分。从1977年到1979年历经两年的时间,搬迁50余户,建造良田60余亩,当时每人就增加0.2亩麦田。
  双口峪村坚持农田水利建设,大大加快了农村水利化进程。1966年庄东修建起水库一座,库容7500立方米,灌溉面积80余亩;1975年庄西又修水库一座,库容量4500立方米,村西的45亩麦田全都能浇上水;1982年在村南建起水库一座,容量7500立方米,浇地75亩。五年时间建拦河坝两处,大口深井三眼;又挖了一条2000余米的绕山水渠、架设引水渡槽四座,把水引到丘岭上,能浇果树、地瓜、花生。全村的耕地面积基本上成了水浇田,旱涝保收。
  双口峪村为了提高种植收入,改变了传统的种植方式,用庄东的良田培育玉米种。在镇种子站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当年培育的良种就每亩增加收入50%。1998年书记李学勤、村长段崇贞到外地学习林果技术,回来后,指导果农改良品种,把原来的小桃树嫁接上大黄金桃,苹果套袋,产量倍增。水果的质量提高了,销路供不应求,年产值翻番。为了使全村都富起来,村党支部搞产业结构调整,聘请技术员指导村民种姜,村西45亩良田全都种上了姜,当年收入比种小麦、玉米增加一倍。现在的双口峪村是村前、村后林果片,村东良种片,村西生姜片,村南小麦、玉米片。
  双口峪村解放前缺医少药,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医疗卫生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1973年建起卫生室,乡村医生两名,中西药都有,医疗器械也比较齐全,真正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镇。医生的医德、医术都得到了村民的好评。
  双口峪村民经济意识超前,早在集体所有制时就有柳编厂、广播喇叭纸盆厂,年盈利1万余元。随着集体经济壮大,又建起了地瓜粉条厂。改革开放后,村民段元生投资10万余元建厂房、购机器,建起塑料编织厂,年盈利3万余元。复员军人付兴军与爱人在莱钢办起了豪华大酒店一座,年盈利10万余元。自2001年莱芜招商引资,支部书记李学勤让爱人经商,在里辛镇建起一家儿童物品百货城。村长段崇贞大搞养殖业,建起养鸡场一处。在村领导的带领下,村民付希义承包村南岭,建起大型养鸡场一座,又承包鸡场边的水库,养鱼8000多尾,自己还买了汽车搞运输,年盈利4万余元。
  双口峪村领导人一心为村民着想,一是发展本村的经济,二是与富村结对子,取致富经、搞发展,2001年邻近莱钢的茶峪村无偿支援双口峪村现金3000元,水泥30吨,两村共同建起了一座钢筋混凝土大桥。镇政府又派来挖掘机,挖平了山路,一条宽阔平坦的公路跨过了潘田河上游,一直通向村子。
  村民富裕后,拆了草屋子,盖起大瓦房,付兴军盖了二层小洋楼。截至2002年,五年内全村新建房子100余间。
  1973年双口峪村就用上了电灯。1974年村里买上电机、磨面机,办起了面粉厂,村民磨面不再用石磨了。脱粒机、纸盆厂、粉条厂、面条厂也全都用上了电,提高了生产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木工段元文,买上电锯、电刨等建起了木工厂,规模越来越大。1975年张士诚买来第一台电视机。随着经济的发展,村民陆续买上电视机,截至2002年,家家户户有电视机,80%的户是彩色的,有50%户还买上影碟机、录音机、照相机,50%户安装了电话;70%的青年配有手机,90%的户有摩托车,有的价值上万元。30%户有拖拉机、汽车,有的买了收割机、脱粒机、面粉机,80%的户使用的是高档家具、电器,村民衣着华丽,西装革履;电冰箱里鱼肉不断,人民的生活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双口峪村支部村委,两个文明一起抓,1998年新建文化大院一座,内设人口学校、青年和老年人活动室、幼儿园、计生办等、,院内垂柳依依,牡丹飘香,群蝶飞舞,成为办公和村民休闲的好去处。去年,被镇政府评为“文明村”。双口峪村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71203002 271100 0634 查看 双口峪村谷歌卫星地图

双口峪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双口峪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玥庄村

  玥庄村位于莱城东南19公里、里辛镇东南3公里处。地处丘陵,北与郑王庄村接壤,南面是银山,西与高家岭毗邻,东与冯家庄相接。全村现有670户,1794口人,土地面积2083.4亩。   据村碑记载,玥庄,元朝末年,夏、朱姓由-大槐树老鸹窝迁此建村,原名夏朱园。洪武二年称为玥庄。相传,夏姓与朱姓共同耕种十几亩肥沃良田,人勤地不懒,种啥啥丰收,远近闻名。有人说,夏朱园里出夜明珠,因此称“珥”。   “玥”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珠。村名“夏朱园”因此改称珥庄。“夏朱园”为一片平坦肥沃的土地,现在村西。   玥庄村民自元末明初居住,繁衍生息。各姓家族中都各有特点。如冯家多木匠;刘、赵多经商;郭家多教书先生;白家多行医;伊家耕种为主。多少年来,村民不分宗族、多寡、贫富,邻里世代和睦相处,村民多质朴、勤劳、善良、勇敢。   据《莱芜市志》载:玥庄村已有500余年的历史,清时属泰安府莱芜县管辖;民国初属颜庄区;1951年改称第七区,1955年复称颜庄区;1958年3月撤区并乡,玥庄属郑王庄乡;同年十月改为郑王庄人民公社;1959年2月又并入颜庄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为颜庄办事处;1985年10月撤处并乡,玥庄村属里辛乡;1995年10月经省政府批准里辛撤乡改镇,玥庄村属里辛镇管辖。   1926年春天,村民自发组成“红旗会”(郭教修为红旗会的司号员),沿村四周,就地挖土筑墙,以防匪患。围墙用三合土(砂、土、石灰)夯成,下宽上窄,高一丈六尺有余,东南西北各留一门。解放战争期间,村民不满-的铁蹄蹂躏,奋起抗争,在著名的“玥庄抗粮斗争”中,郭德全壮烈牺牲。后来因匪患渐少,遂不再修复。致使仅与袁振芳家的东院墙48余米和冯文彬至冯文生家东院墙共计180余米的围墙。这些是历史的见证,将永远记载着珥庄人民不畏匪患、可歌可泣的抗粮斗争。   玥庄村美丽富饶,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花生、地瓜、谷子、高粱、大豆等;土特产有红小豆、荞麦、红豆、绿豆、芝麻。1983年后,由于改进了耕作技术,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行,使小麦、玉米的产量大幅度提高,村民彻底改变了半年糠菜半年粮的贫困生活。   玥庄村的高山丘陵,沟沟汊汊都有水,大大小小的水库、塘坝星罗棋布。本村有中型水库五座,塘坝六座,大口机井六眼。村南698米深、直径0.56米的特大口深井,创造了莱芜水文之最。东泉沟的“月牙泉”和村北泉子崖的“珍珠泉”,千百年来,不因天气干旱而枯竭,清流甘甜。珍珠泉从高达28米的山崖罅隙中喷涌而去,斗折蛇行泻人直径约2.5米的深潭,激起一串串水花,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一串串闪闪发光的珍珠。由于此泉清澈、甘甜,且泉潭相映成趣,环境幽静,多少年来成了人们汲水观光于一体的好去处。1999年经上级卫生部门取样抽查证明,此泉水不但具备清澈、甘洌之特点,而且富有人体生长所必不可少的锌、铁、钙、锶等多种微量元素。周围村庄的村民都前来取水。朝朝夕夕,人流不断,形成了一道亮丽的取水风景线。   玥庄村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创造了光辉的业绩。战争年代全村男女老幼齐参战,儿童团站岗放哨,妇救会组织妇女做军鞋、军袜;男同志踊跃支前。人们推着小车过黄河、渡长江送军粮。战争年代段明文、李玉恒、冯永章、郭德全、刘振兰等人,为国光荣捐躯。他们是玥庄村的光荣和骄傲,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勇往直前,奋斗不息。   1950年底先后成立了“换工组”、“变工组”、“互助组”。,1954年成立了初级社。1957年与银山村联合成立厂农业合作社,社长冯金章。1958年和全国各地一样也吃起了“大锅饭”(食堂),在大炼钢铁运动中,人们支起了数以万计的“一脚蹬”小炼钢炉,毁了农具,砸了铁锅炼钢铁。人们无暇顾及秋收,地瓜全部烂掉,庄稼丰产未收,以后连年自然灾害,许多人靠吃树叶、草根、榆树皮、地瓜叶度日。   1971年,玥庄村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移河造田180多亩,砌,河岸墙2400余米。1974年至1975年两年开山劈岭,改造涝洼滩净增土地96亩;1976年至1977年男女齐参战,顶风冒雪,披星戴月,兴建库容量5万、12万和30万立方米的小型水库共3座。挖大口深井6口,架设渡槽两座约900余米(东岭、北沟、遗址)。砌水渠12条,总长约26000米。这样扩大了水浇面积,90%的土地得到灌溉,农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   1982年玥庄村实行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改变了传统的种植模式,大力推广科学种田,亩产量大幅度上升,彻底解决了村民的温饱问题:随之玥庄村民与时俱进,狠抓产业调整,在抓好粮食作物生产的同时,努力做好经济作物的种植。在历届村党支部村委会的领导下,从1958年就开始向荒山宣战,在银山挖鱼鳞坑、修梯田,栽下柏树、槐树、榆树8000余株,柿树、山楂树8600余棵;以酸枣棵为砧木嫁接优质枣树630余株,栽植核桃260余株、优质大红袍花椒树248余亩。在l2户山林承包户精心管理下,不论成材树还是经济树,都长势旺盛,郁郁葱葱。不仅有利于水土保持,而且改变了自然生态环境。村民们经济收入逐年增加,仅花椒一项,每年收入达25万元。1985年镇统一规划修大寨田180多亩.随后近几年在棋山流域搞生态森林公园,栽杏树、樱桃树、苹果树和油桃、猕猴桃、蟠桃、中华寿桃等一大批“名、优、稀、特”品种,120多亩,新栽臣峰葡萄74亩。多种经济树已进入盛果期。村民观念更新,注重绿色食品,果品采用套袋,结果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每公斤寿桃可卖到2.4元钱。   玥庄村民经济意识超前,早在集体所有制时就建有石灰厂、石料厂、砖瓦厂各一处。本村石灰窑,用小青石子烧出的灰,以质优价廉而久负盛名。占地160余亩的石料厂,现从业人员百余人,日开采量千余方,年产值600余万元。银山脚下的砖瓦窑是1961年建造的,距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原来烧黑砖瓦规模较小,1984年将黑砖瓦改烧红砖,1989年为扩大生产规模,安排农村剩余劳力,将砖厂建成大型砖窑。1985年开始种蒜、种姜,所种大蒜以其“个大、色美、味香”备受省内外客商的青睐。大棚芦荟、温室鲜人掌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演唱莱芜梆子是玥庄村的艺术传统。早在民国以前,冬季就有文艺爱好者郭德一、郭德杏、赵传庚、段明汝等挖地窖,排练节目,自筹资会购镶900余件,20世纪初期,组织40余人编排了30多个剧目,如《对花枪》、《豹头山》、《打金枝》等。除在本村演出外还应邀去附近冯家庄、三岔河、高家岭演出,同时赴县城参加历届会演。1966年40余人成立了毛泽东思想文艺宜传队,并先后聘请老艺人吴行、莱芜梆子剧团著名演员赵金凤传教唱腔。1968年至l978年历届会演都参加。明庄村自古以来就崇尚知识,重视教育。在民国六年(1917年)自发成立学校一处,先后聘请刘光生、冯麟为私塾先生。1946年解放战争期间,党的地下工作者吴风林,白天教学生,夜晚开展党的地下工作。1950年学校又重新兴办,1970年成立载帽联小。1974年由于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成立了由玥庄、高家岭、冯家庄为主的玥庄联中。1993年春季投资80余万元,干部群众纷纷捐款,建起了一座三层教学大楼,成为当时莱芜境内山区第一家拥有三层教学楼的单位。从此玥庄村文化教育步入新时代。   尊师重教的风尚,促进了村民文化素质的提高。白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至2000年,明庄村先后考取大中专生268名,其中大学生93人,研究生6人,提拔为县团级以上干部的9人。本村从事教育、考取大学,崇尚知识形成浓厚氛围,如村民乾乾亮一家祖孙四代5人从事中学教育,成为教育世家。现在玥庄村民谈论“富有的话题”,已不再是议论准家有多少钱,而是专看谁家考上了多少大中专学生,成为时尚。   玥庄村民向来心灵手巧,能工巧匠层出不穷,从事手雕工艺68年的冯现居老人在术雕上独树一帜。经他雕刻的花板,玲珑剔透,形象栩栩如生,声名远扬;白李氏的“(白)酒(典)纸止血”、“除去喉中刺”之谜至今无人能解。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村民冯文利率先从事个体经营,他筹资12万元购买50拖拉机两台,雇人给锻压厂运钢材,挣下一大笔款,不仅买上了小轿车,而且还盖上了一座二层小洋楼。吕元美治厂有方,善于管理炉料粉末,年产值上百万元,上交利税10余万元,成了里辛镇交税大户。   人们更新了经济理念,经济效益逐年提高。85%的农户安装了电 话,98%的村民看上了大彩电,70%以上的户用上磨糊机。全村现有拖拉机66台,大汽车、挖掘机16辆,小轿车、大发、夏利24辆,钻机一部。集体经济和个体私营业不断发展,村民住房由原来的黑屋子破草房变成了窗明几净的前出厦后橱房的豪华住宅继而在公路两侧、经济开发区,一座座居民楼拔地而起。居民的生活真好比芝麻开花节节高现在1600多名村民,正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描绘着玥庄村的锦绣蓝图,在不久的将来,它必将成为一颗璀灿的明珠。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里辛村

  里辛村位于莱城东南17公里处东与高家岭村为邻,西和颜庄镇疃里村接壤,南与北赵家峪村、石家岭村相依,北司郑王庄、东田庄、小官庄三村毗连。里辛村现有总户数940户,人口达到2809人,耕地面积1530亩,全年经济总收入达到4694万元,人均收入3924元。   里辛村距今已有630多年的历史,据哪吒庙碑文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李、魏、韩、董四姓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聚居。当时分建三村,西村名纤纺,东村为坡庄,中村名李信村(李信系人名),后人丁繁衍,村落扩大,合为一村,定名李信,后来逐渐演化为里辛。   明天顺年间,全县分为四乡,里辛村属东乡所辖;沿至清末民初,全县划为十区,里辛村属颜庄区管辖;1941年四区属新甫县;1944年7月至9月划归新泰县;10月复归新甫县;1945年回归莱芜县,里辛村归属颜庄区管辖;1958年3月撤区改乡,颜庄区划分为颜庄乡和郑王庄乡,里辛隶属郑王庄乡;同年10月郑王庄乡改为郑王庄人民公社;1959年2月郑王庄、颜庄两个公社并为颜庄人民公社;自人民公社到颜庄办事处(1984年),再到1985年10月建立里辛乡前,里辛村隶属社(处)下设的里辛管区;1985年10月撤处建乡,属里辛乡所辖;1995年10月改乡为镇,属里辛镇管辖至今。   里辛村民自明洪武二年迁此聚居,繁衍生息,发展到今天,走过了一条漫长曲折的道路。村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升而出,日落而归,“刀耕火种”,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八国联军入侵中国,里辛人民倍受帝国主义铁蹄的践踏之苦,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1921年诞生了中国0,从此,里辛人民跟党闹革命,打土豪、斗地主、分田地,为摆脱三座大山的压迫而抗争。1927年大革命时期,里辛村民自发地修起了围子墙,在当时起到了防止匪患敌扰的积极作用。抗日战争初期,村里成立了农救会,组织发动群众积极开展抗日斗争。1945年冬,上级在村西设兵工厂一处,1946年因特殊情况搬走。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揭开了里辛村发展史上新的一页。1953年成立了互助组,1955年加入初级社,1957年加入了农业合作社,1958年里辛村民昂首阔步加入了人民公社。同年里辛大队建立,并分设了生产小队,按片设立四处食堂,村民吃了近一年时间的“大锅饭”。劳动分配制度至1981年前,经历了一个“地六劳四——地四劳六——人劳各半——人六劳四——人七劳三”的发展变化过程。1981年按劳动力分地到户,1982年全面推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1984年改大队为村民委员会,原生产小队变为村民小组。   里辛村由过去的东、中、西横向布局,变为小里辛(即里辛北岭)、大里辛和里辛河南三个自然村呈南北走向的格局。该村北有石龙,南有土猪而闻名,四面环岭,中部低洼。岭地面积偏多,砂礓黄土皆有,野生植被较为完整,草本植物多为各种野草,木本植物以野生酸枣树、刺槐、荆棵为主。人工植被主要有两大片果园,村里庄外,河道两旁,杨、榆、桐、槐等树种生长茂盛,村东青年林植于1985年,2500株杨树高大挺拔,遮天蔽日。岭地主植地瓜、花生,间有少量谷子、高粱、棉花、大豆等作物。洼地集中在村东、村南周边的河套地段,种植小麦和玉米,是里辛村民食粮的生产地。   里辛村十分重视农业生产。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村掀起了“农业学大寨”,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热潮。1972年冬摩天岭会战工程铺开,日出劳动力800余人,整治“猪脸地”400亩,使岭地变良田。1974年冬至1975年春,里辛人民进行移河造地,日上阵劳动力达2000人,共搬运土石35万方,开挖宽60米、平均深度2.6米、长达2公里的新河道,石砌河堰2200米,造地500亩。同时,大力加强水利配套工程建设,先后打机井6眼,修水渠4000米+架管道2600米,筑塘坝3座,架设动力线路8000米,安装电动机63台,柴油机8台,修建200立方米和150立方米水池各1座,扩大水浇地面积1200亩。不仅使大部分岭地旱涝保收,而且解决了1000多村民的生活用水问题。   里辛村注重科学种田,早在1975年成立了农业科技队,划地42亩,作为种子培育试验基地,培育出的小麦、玉米良种,促进了粮食作物的更新换代,提高了粮食产量。   特别是农村实行产业结构调整以来,里辛村走上了农业多元化发展的快车道。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打破了过去单一的种植模式,走农、工、商相结合的多种经营之路,蔬菜种植规模不断扩大,菜农及时引进新品种,大棚种植面积达30余亩,年产无公害蔬菜2.5万公斤。   发展养鱼专业2户,鱼塘占地20亩。养鸡业形成规模,养鸡户发展到6家,年养鸡突破2万只,产蛋总量达到22 5吨,年创收94万元。花卉业已经出现,正朝着一个良好的势头发展。村两委按照“培植典型,示范带动”的思路,2001年抓了芦荟基地建设,发展势头迅猛,已有27户从事芦荟种植,占地28亩,年创收户均3.37万元,成为里辛村产业中一个新的经济增长“亮点”。   里辛村矿产资源丰富,村办企业迅速崛起,境内现已探明的矿藏有煤、铁、粘土等十多个品种,其中地下煤炭储量最为富有,粘土储量次之。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村内就有煤矿开采,尤其到1965年村办煤矿进入鼎盛时期,尽管当时设备条件差,主要靠人力挖掘,但日产量突破了20吨;1971年改由颜庄公社接管;1984年6月20日”里东煤矿”破土动工,同年7月因发洪水,将刚立起不久的三根木制井架冲走,1985年底停工;1986年改由乡、村两家合资经营,后因各种原因,最后封井破产。村西、南两岭碳酸钙石灰岩遍地皆是,为开采石料和烧制石灰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1964年成立了石料场,1965年建起了石灰窑,生产的料石和石灰销往正在建设中的七O一五厂(莱钢特殊钢厂的前身),支援了工业建设。1972年里辛建筑队成立,并带起了一支有80把手推车组成的运输队,年收入20多万兀,成为里辛村当时的主要经济来源。   改革开放以后,里辛村依托莱钢辐射,村办企业蓬勃兴起,劈铁队、水泥预制厂、50吨电炉钢渣处理厂(年创产值120万元)等一批企业相继诞生,原村建筑队也由小型化规模,发展壮大成里辛建筑安装公司,年创产值300万元,成为里辛村的龙头企业。   里辛村道路宽畅,交通十分便利。1985年建乡以来,里辛人带着“要想富,先修路”的新理念,加强境内道路建设,修田间生产路总长度达到25华里,先后在河道上修建钢筋水泥桥3座。其中,1985年村投资18万元,在新河卜架起了长60米、宽6米、高6.5米的里辛河南大桥,解决了村民过河难的问题,连接了与北赵家峪及莱钢的南北交通。1995年改乡建镇后,里辛村加快了道路建设步伐。1997年实施“三横四纵”道路综合治理规划,新修和拓宽道路30华里,形成了纵横相连,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2001年,对村南北主街道进行拓宽改造,拆除民房24间,搬迁8家住户,石砌路边沟900米,修起长800米,宽12米的南北新大街,总投资30万元,使街道面貌焕然一新。   道路畅通,给外来投资企业和个体私营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氛围,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横穿村内的东西大街系韩莱路段,街道两旁高楼大厦林立,农副产品、铁木二业、服装首饰、家电专卖、烹调饮食、婚介录像等,近50种门类的个体经营业比比皆是,繁华兴隆,经营户达120多家,从商者近千人。里辛的木业历史较长,早先有李家耩子出名,现在已发展到8家,其中4家规模庞大。个体运输业突飞猛进,全村拖拉机54台,农用汽车26部,出租军28辆,大型拖卦车4辆,仅此一项专业,年创产值达400多万元。境内外来企业耐火材料厂、楔横轧制厂、粉末冶金厂等充满活力。2002年,里辛工业园动工兴建,现已有8家外来企业租地建厂,落户工业园区。时至今日,里辛村已形成一个农、工、商经济综合发展的新格局。   里辛集贸市场繁荣,每月三、八逢里辛大集。1986年在村内立集,1993年迁至村东青年林,1994年由乡人民政府扶持,里辛村投资75万元,特殊钢厂协助200吨水泥和100吨钢材,在村西南与五十号电炉偏东250米处的结合地段划地60亩,建起现在的里辛集贸市场。部分地面水泥硬化,钢架结构棚盖面积达1200平方米,内设水泥平台6排,摊位100个,外加300多个露天摊位,集市规模宏大,商品种类齐全,日交易额达120万元。其次新大街北部,村大院对过,特钢厂家属宿舍区人口处,常年设有小市场,交易不断。   改革开放以后,村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衣、食、住、行发生了质的变化。东西大街两侧,二、三层居民楼座座拔地而起,过去的土坯茅屋早已灭迹,吃不饱、闯关东的历史一去不复返。现如今面食成为餐桌上的主饭,家家吃上了自来水,过去出门靠步行,现在“打的”、骑摩托车。2002年成为全镇第一个电话村,手机达到600部,闭路电视正在普及,村民吃穿住行不再愁,重点转移在讲究。   里辛村历来崇尚文明,注重文化教育。1948年设立村办小学,首任教师吕祖仁;1951年春搬出农户,迁进村西小学,办学规模扩大:1969年扩建里辛中学;1976年成立了里辛联办高中。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李开芳等3位教师和学生刘训时分别以优异的成绩被清华大学、上海师范学院、兰州大学、青岛医学院录取,在当地引起了轰动;1994年,里辛村投资127万元,对原村小学(即镇中心小学)进行了改扩建,建起了高标准的现代化教学楼,学校占地面积6400平方米,内部设施按国家一类办学标准配备,教学班达到9个。1994年“两基”验收达标,1997年被评为“市级规范化学校”,2000年12月被市教委授予“办学水平优秀单位”和“钢城区优秀家长学校”荣誉称号,2002年8月被省教科所命名为“儒家教育思想与当代教育改革研究”实验学校,里辛中心小学连年被评为教书育人先进单位。在发展全日制教育的同时,幼儿学前教育也得到了重视。1996年村里投资建起一座新的幼儿园,幼儿入园率达到了100%。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的不断优化,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全村先后考取的大、中院校生达200余人。   里辛人崇尚文明,文艺生活丰富多彩。1966年成立了文艺宣传队,有了自己的“庄户剧团”,自编自演,节目丰富多彩,排演的《大实话》、《三世仇》、《红灯记》等节目下乡进厂演出,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里辛立集后,先后举办秋季物资交流会3次,莱芜梆子剧团和钢城豫剧团及多家歌舞杂技团为大会助兴,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   里辛村的卫生事业由弱到强,不断发民壮大。建国前,缺医少药,十分落后。1947年仅有吴玉江在韩家宅私营一个小诊所,后有石金章在村民张宝庆家坐诊。建国后,卫生事业得到快速发展。1955年成立了村卫生室,1973年全村实行了合作医疗。截至现在,村办卫生室一处,医务人员4人,还有3家个体诊所。另外,镇卫生院、益寿堂客座境内,村民就医不难,购药方便,一些疾病得到及时治疗。人们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村民的平均寿命比解放前增长了7.5岁。   里辛村汁划生育工作做得扎实有效,成绩显著。人口自然增长率每年都控制在5%。,到2002年全村已做节育、绝育手术者达620人,独生子女报名率达100%。   里辛村人自古重德,和睦相处。名人李信家人与邻居互相礼让,各撙宅地,两大家族竞让出一条“东西街”,被后人传为佳话。现在,里辛村人大力倡导“法德结合、文明理家”,全村男女老少人人遵纪守法,个个敬老爱幼,家家争做“文明守法光荣户”,村风、民风优良,2002年被评为市级“法德结合、文明理家”示范村。   勤劳勇敢的里辛村人,在革命战争年代,一边生产,一边积极参军参战,模范支前,有16名优秀男儿,为了祖国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年轻而又宝贵的生命。新中国成立后,里辛村人继承革命先烈遗志,发扬革命光荣传统,投身到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改革开放后,里辛村人在新一届党支部、村委会的带领下,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用勤劳的双手,聪明的智慧,谱写着新的历史篇章,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高昂的姿态,沿着殷实富裕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向前奋进。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杨家楼村

  杨家楼村位于莱城东南22公里处。南接棋山观村,西邻前朱山村,东接穆家寨、圈里村,北靠双泉山。全村共有161户,426口人,耕地面积524.7亩。    据村碑记载:明朝正德年间,杨姓由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此建村,后杨姓建一小楼,故称杨家楼,久成村名。    从明朝建村至清朝,此村久属莱芜县管辖;1945年10月恢复莱芜县建制,杨家楼村属莱芜县颜庄区;1946年改为棋山区;1947年下半年改为学玉乡;1955年起属郑王庄乡;1959年2月归颜庄人民公社管辖;1985年10月撤处并乡,属里辛乡;1995年10月里辛撤乡建镇,直至现在属里辛镇所辖。    杨家楼村有李、杨、朱、赵、段、苗、靳、孙、宓、张10姓,李姓居多。诸姓之间团结友善,和睦相处。    1970年起,杨家楼村即开始改河造田,一个冬季造田20多亩。1968年4个生产队联合建起一个中型扬水站、一座拦水坝,修水渠600多米,保证了大旱之年粮食不减产,使村民口粮达到自足。1978年对全村土地进行平整,把大小不等的耕地,整成了层层梯田。经过全村人近十年的努力,把过去产量低的劣质田,整成了稳产、高产田。    1980年,村两委对村庄进行全面规划。新规划后的新房全部建在了双泉山的山坡上,崭新的瓦房一座高过一座。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村民争相在村中宽敞的公路两侧建修了饭店、商店。每逢集日,公路两旁的集市上人来人往,进行山货交易,买卖兴隆。菜牛、菜羊、长毛兔是集上的主导商品,远销到新泰、莱城等地。    杨家楼的农产品原先以小麦、玉米、地瓜等为主。近年来经过结构调整,开始种植经济价值较高的生姜、大蒜。在村东、村南适合果树生长的土地上,如今又建成了120亩的果园,种植了苹果、桃等优质果树。如今的果园,丰产期能生产200多吨水果,并远销外地。    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杨家楼村的经济收入也一年一个新台阶。2000年人均收入2650元,2001年增至3111元。如今的杨家楼村人手里有钱、囤里有粮,电灯、电话也进入寻常百姓家,日子越过越红火。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圈里村

  圈里村位于莱城东南21.5公里处,地处丘陵。西邻棋山观村,东接白冶子村,村北为双泉山,与穆家寨、高家庄、杨家楼村相邻,南为黄庄镇八大庄村。2002年全村共有205户,总人口592口人,耕地面积718亩。    据《中国村庄记事》记载,圈里村是汉代名医郑圈里的故里,郑圈里死后,家乡百姓为了纪念他,将其故里定名为圈里村。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郑姓由-大槐树村迁此,见此处四面环山,又是名医郑圈里的故里,故用圈里名村至今。    圈里村村民自明朝末年聚居此处繁衍生息,村中原有郑、吴、李、陈、吕、艾、谷、刘、宓九姓,谷姓已无。刘姓由沂源县光坡1980年迁来,宓姓由里辛镇东马泉村迁来。九姓当中以郑、吴两姓最多。村民不分宗族、贫富、多寡,世代和睦相处,耕读传世,民风淳朴。    清末民初,全县划为十区,圈里村属颜庄区所辖;1941年四区属新甫县;同年4月至9月划归新泰县;10月复归新甫县;1945年回归莱芜县,圈里村归属颜庄区管辖;1951年改称第七区;1955年称颜庄区;1958年3月撤区并乡,颜庄区划分为颜庄乡和郑王庄乡,属郑王庄乡;同年10月郑王庄乡改为郑王庄人民公社,圈里村属郑王庄人民公社管辖;1959年2月,颜庄人民公社和郑王庄人民公社合并为颜庄人民公社,属颜庄人民公社管辖;1984年4月撤社设颜庄办事处;1985年10月撤处并乡(镇),里辛乡、郑王庄乡、棋山乡合并为里辛乡,圈里村属里辛乡管辖;1995年10月撤乡建镇,属里辛镇至今。    圈里村是革命老区。早在0第一个莱芜县委成立不久,就有党的地下工作者在此从事革命宣传活动。1938年抗日战争初期,郑云和等青年就秘密加入了中国0,在党组织领导下开展工作,旨在拓展革0据地,扩充革命武装力量,“热血男儿要保家卫国,抗日救亡,不做-奴”。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圈里村就有武工队、小车队、担架队积极支前,跟随主力部队转战南北.,老人、小孩常为驻村部队站岗放哨、送情报、供粮、供草,并帮助兵工厂炼铁、拉风箱、运料、砸碎铁等。更有多名青年参加了人民子弟兵,南征北战,奋勇杀敌,甚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新中国成立后,圈里人揭开了生活的新篇章。1950年底,圈里村成立4个互助组;1953年成立初级社,共18户,实行“地四劳六”分配,社长郑玉存;1955年成立高级社,由5个自然村组成,实行“按劳分配”,社长靳化学;1979年分田到户;1982年全面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圈里村历来崇尚文明,注重教育。1939 - 1942年建立识字班,首任教师郑玉生、郑守先;1958年建立初级小学,教师由郑守先、郑云发担任;1973年村小有5个班(1-5年);1985年,圈里小学与棋山观小学进行串班,一、三、五年级在棋山观小学,二、四年级在圈里小学;1986年莱芜市实施合班并校,该小学正式并入棋山观小学,更名为棋山观联小;2002年并入杨家楼联小。自1977年恢复高考至2002年,先后30余人考入大中专学生院校。    新中国建立后,卫生医疗有了较快的发展。村里培训了赤脚医生,成立了卫生室,由李明义、郑希海负责本村的医疗卫生工作,他们热情服务,为村民的健康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靠山吃山、吃山养山”。圈里村重视改变山区面貌,发展山区经济。圈里村是“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有雨留不住,无雨旱到骨”,生产条件很差。村民们祖祖辈辈守着这山岭薄地靠天吃饭。解放前由于无人管理,乱砍滥伐,过度放牧现象十分严重,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造成了水土流失和其他自然灾害,粮食连年歉收。解放后,圈里村积极响应政府“绿化荒山,植树造林,改变山区贫穷面貌”的号召,男女老少齐上阵,并组织了“青年植树突出队”,掀起了植树造林的新热潮。仅1964年至1966年三年时间,就在“国社合营”林场植树造林3200亩,自此“年年造林不间断,岁岁植树谱新篇”。随后,村里下决心大力发展林果业。1964年至1965年先后在天星峪林场的沟里栽栗子树2500余棵,在条子洼林场栽桃树5000余棵、花椒树12000余棵。并适时成立了护林防火小组(当时叫林业队),由支部书记任组长,林业队长任副组长负责护林任务,还制定了相应的护林公约和各种规章制度,当时山林的覆盖面积达90%上。1974年村里为了“退林还田”,将条子洼林场的桃树全部刨掉。1988年“退耕还林”又将条子洼划为苹果园。1988年将全村4000亩林场全部承包给4户农民,鼓励大搞林果植。如今已枝繁叶茂,绿树成荫。年收入栗子5000多公斤,桃25000公斤,花椒500余斤,苹果25000余公斤,山楂30000余公斤,累计收入近14万元。    圈里村长年坚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大加快了农村水利化进程。1964年修建了条子洼水库,1968年修了三亩地水库,1973年修建了朱林沟水库。1969年冬在村西打大口井眼,建扬水站1座,修水渠800米,1970年机井配套,由莱芜县政府赠送给一台75马力的抽水机,扩大浇地面积300余亩。1972年开始“农业学大寨”,村民开山、围堰、改河、平坟,把小地变大田,丘陵变梯田,增加耕地面积100余亩。1983年在石浪沟修建了一个大水库。当时办事处领导亲临现场指挥,全体村民齐上阵,奋战一冬一春,加上棋山管区14个兄弟单位无私援助,终于把水库修建起来。1989年,村里多方筹资,架设桥梁,挖涵洞,修水渠4000米,铺设溢洪道2000米,从此圈里村实行了自流灌溉。1995年,村里又投资建起了拦河截流大坝,安上电灌,铺设管道2500米,又大大增加了灌溉面积。1991年,圈里村从山上泉眼里引水。2002年投资近万元,新买电机一台,水管2000米,重新把原有的水利设置进行配套。有了水,村两委鼓励村民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和经济高产林果业,2002年扩种生姜300亩、植桑养蚕200亩,增加了农民收入。    村里还借助六和集团、得利斯集团人住莱芜,肉鸡需求量大的契机,鼓励引导群众充分发挥当地饲料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养殖业,同时在场地征用、资金扶持、技术指导等方面搞好服务。在村民吕之成、陈增业的带领下,全村发展养鸡户20余户,年可出栏肉鸡上万只,纯收入近50万元。养蚕大户郑春山、郑信吉,年收入都在万元以上。郑茂林办起小牧场成为全乡养殖大户。    圈里村人头脑灵活,早在1985年郑希军就从事兔毛、羊绒、山楂、苹果、花椒等贩运业,在他的带领下全村从事贩运的有20多人。他们文明经商,生做得红红火火。在村民吴希文的带领下,有6人专门往莱钢运送矿泉水,年收入都在万元以上。   圈里能工巧匠辈出。村里有修鞋匠吴希玉,泥瓦匠郑奎林、郑端吉等,木匠吴士具以打推车、做风箱出名,铁匠郑增吉手艺精湛,石匠吴希新以打石磨远近闻名。    经济发展了,村民收入大幅度增长,200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3200元,家家户户都有存款,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在饮食上农民由过去的谷物为主食,变成了以小麦为主粮。农民居住条件大大改善。到2002年,全村农户基本上都住上了瓦房。村里制定了新村规划,房屋样式不断更新,标准不断提高。摩托车、手机、电话、电视机基本普及,部分农民还购置了农用汽车、三轮车和出租面包车。盛世享太平,圈里村寿星多。郑守廷之母活到99岁,李丰珍之母活到98岁,现在郑守廷90岁,80岁至89的老人9人,成为远近有名的“长寿村”。    自明末迁此,圈里村已近400年。在新世纪里,勤劳勇敢的圈里人,将同心同德,与时俱进,为建设富裕文明的新圈里而努力奋斗。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焦家洼村

¡¡¡¡¾ÝÇ念Îõ¡¶À³ÎßÏØÖ¾¡·¼ÇÔØ£º¡°Æåɽ±£•½¹¼Òׯ¡±¡£´Ë×ã¼ûʼ½¨´åµ±ÔÚÇ念ÎõÄê¼ä֮ǰ£¬½¹¼ÒׯԭÃûÓÚ¼ÒȪ£¨Òò´åÎ÷ÓиÊȪ³£Á÷¶øµÃÃû£©¡£´«ËµÓÐÁ½Î»²»ËÙÖ®¿ÍÓÉÍâµØÖÁ´Ë£¬²¢Óдó¶ÓÈËÂíËæºó£¬ÎªÊ×ÕßÊǽ¹Ê϶þÐֵܣ¬ÃûÈÕ½¹Áú¡¢½¹»¢¡£ËûÃÇÒÀ¾Ý×Ô¼ºµÄÐոĴåÃûΪ½¹¼Òׯ¡£ ¡¡¡¡ Ç峯¿µÎõÄê¼ä£¬½¹¼Òׯ´åÊôÆåɽ±££»Ãñ¹ú³õÄ꣬ÊôÑÕ×¯Çø£»1945Äê10Ô»ָ´À³ÎßÏØÖÆ£¬½¹¼ÒׯÈÔÊôÑÕ×¯Çø£»1946Äê¸ÄΪÆåɽÏ磻1947ÄêϰëÄêÀîѧÓñ±»-·´¶¯ÅÉɱº¦£¬1950Ä꣬ÆåɽÏç¸ÄÃûΪѧÓñÏ磻1955Ä꣬±¾´å¹éÊôÖ£ÍõׯÏ磻1958Äê10Ô£¬Ö£ÍõׯÏç¸ÄΪ֣ÍõׯÈËÃñ¹«É磻1959Äê2Ô²¢ÈëÑÕׯÈËÃñ¹«É磻1984Äê4Ô¹«Éç¸ÄΪ°ìÊ´¦£¬½¹¼ÒׯÊôÑÕׯ°ìÊ´¦ÆåɽÏ磻1985Äê10Ô³·´¦²¢ÏçÊôÀïÐÁÏ磻1995Äê10Ô£¬ÀïÐÁ³·Ï罨ÕòÖÁ½ñÊôÀïÐÁÕòËù¹ÜϽ¡£ ¡¡¡¡ ½¹ÐÕÈ˼Ò֮ǰÓд󲿷ÖÓÚÐÕÈ˼ң¬½¹ÐÕÈ˼ұ»Ãðºó£¬½¥ÓÐÀî¡¢³Â¡¢Îâ¡¢Áõ¡¢ÈΡ¢Â¬ÐÕÊÏÈë´å¡£¾Ý×ÊÁϼÇÔØ£¬³ÂÐÕÓÉÀ³Îß³ÂÅÌÁú¡¢ÎâÐÕÓÉÄ«²º¡¢ÈÎÐÕÓÉÈμÒÍÝǨÈë¡£½â·Å³õÆÚ½¹¼Òׯ´å½ö40¶à¿ÚÈË£¬µ½1958Äê80¶à¿Ú£¬ÖÁ1970Äê´ïµ½¶¥·å330¶à¿Ú¡£ÖÁ½ñÓÖ½µÖÁ200¶à¿ÚÈË¡£ ¡¡¡¡ ½¹¼ÒׯµÄÍÁÈÀ´åÄÏ´å±±¸÷²»Ïàͬ¡£É³µØÔÚÄÏÁ룬×Ô¹ÅÊ¢²ú»¨Éú¡£ºÓ±±ÃæºÖÍÁ¿ÉÖÖСÂó¡¢ÓñÃס£½â·Å³õÖÁ70Äê´ú£¬ÓÉÓÚÉú²úÉ豸Âäºó£¬ÍÁÖÊËäºÃ£¬µ«Á¸Ê³²úÁ¿²¢²»¸ß¡£ÄÇʱÒÔÖÖ¹È×Ó¡¢µØ¹Ï¡¢´ó¶¹ÎªÖ÷£¬ÈËÃñµÄα¥µÃ²»µ½½â¾ö£¬ÑÛ¿´×ÅÍÁµØÃ»·¹³Ô£¬ÒԵعÏΪÖ÷ʳ£¬µØ¹ÏҶΪ¸±Ê³¡£ ¡¡¡¡ ½¹¼ÒׯµÄÖ²±»³ýÄÏÁëÒ°ÉúËáÔæ¡¢¾£¼¬Ö®Í⣬´ó²¿·ÖΪÈ˹¤Ö²±»¡£ºÓÄϳýɽé«Ô°¡¢Æ»¹ûÔ°Í⣬´ó²¿·ÖÊÇ´óÒ¶ÑСҶÑî¡¢ÔÓ½»Ñî¡¢ÁøÊ÷µÈ£¬»±¡¢ÓÜ¡¢é±¡¢ºËÌÒ¡¢ÎàÍ©Ê÷¼ä¶øÓÐÖ®¡£´åÄÚÂÌÊ÷³ÉÒñ£¬¹ûľÏà¼ä¡£ ¡¡¡¡½¹¼Òׯ×ÔÈ»×ÊÔ´½Ï·á¸»¡£½¨¹úǰÓпÉÀûÓÃÍÁµØ300À´Ä¶£¬20ÊÀ¼Í70Äê´úũҵѧ´óÕ¯£¬»Äɽ»Ä̲ɳĮ»¯ÍÁµØµÃµ½ÖÎÀí£¬ÍÁµØµÃµ½³ä·ÖÀûÓá£1972Äê½¹¼Òׯ30¶àÃûÀÍÁ¦×¼±¸ÒƺÓÔìÌ·ÜÕ½ÁËÁ½¸ö¶¬´º£¬ºóÀ´ÑÕׯÈËÃñ¹«Éç³éµ÷Ðֵܵ¥Î»µÄ¾«¸ÉÁ¦Á¿ÖúÕ½£¬ÖÕÓÚ´ò¿ªÄÏÁë£¬ÒÆºÓ³É¹¦¡£1976ÄêÈ«¹«ÉçÈËÃñ°ïÖú½¹¼Òׯ´åÕûµØÔìÌ·ÜÕ½Ò»¸ö¶¬´º£¬Ê¹Ò»¿é¿éƽµØ£¬Ò»²ã²ãÌÝÌչÏÖÔÚÈËÃÇÃæÇ°¡£ÅÅË®¹µ¡¢»ú¸û·±ÊÖ±×ݺᣬ´Ó´Ë½¹¼Òׯ´åÔÙûÓÐÒ»¿éËéС¶¸ÆÂµØÆ¬ÁË¡£ ¡¡¡¡ 1978Äê¸Ä¸ï¿ª·ÅÒÔºó£¬ÔÚ»ÆÑÂÍ·Ï´òÁËÒ»ÑÛÖ±¾¶25Ã׵Ĵó»ú¾®£¬²¢¼ÜÉÏÁ˶ɲۣ¬Ë®×ãÁ¸·á¡£Ã¿ÄêÄÜÂô¸ø¹ú¼ÒÓàÁ¸14000¶à½ï¡£ ¡¡¡¡ 1983ÄêÒ»³¡ºéË®³å¿åÁ˺ӵ̣¬²¿·ÖÁ¼Ìï±»»Ù£¬ÓÖÊÇÈËÃñ¹«Éç×éÖ¯ÁËÁ¦Á¿ÖØÐ޺ӵ̡£´Ó´Ë£¬ºÓË®ÔÙҲûÓзºÀÄ¡£ºóÀ´Ëæ×ÅÖÎÀíÆåɽ£¬ÀïÐÁÕòÓÖÖØÐÂÐ޵̣¬Ê¹ºÓµÌ¸ü¼ÓÍòÎÞһʧ¡£ ¡¡¡¡ ½¹¼ÒׯÈË¿ÚËäÉÙ£¬µ«ÎÄ»¯Éú»îÏ൱·á¸»£º½â·Å³õ£¬³£ÓÐÃñ¼äÒÕÈ˵½´ËÏ×ÒÕ£¨ÆÀÊé¡¢ÔÓ¼¼£©¡£20ÊÀ¼Í60Äê´ú³õ£¬±¾´åÆÀÊé°®ºÃÕß³ÂÁúÒ¶×ÔÖÆÓã¹Ä£¬³£³ÃÅ©Ïм¾½ÚÒåÎñ±íÑÝÆÀÊé¡£0ÆÚ¼ä£¬±¾´åÀÏÒÕÈËÀîÐËÔË×éÖ¯ÇàÄêÎÄÒÕ°®ºÃÕß°ìÆðÁËׯ»§¾çÍÅ£¬²¢ËÄ´¦Ñݳö£¬Ìرð»ð±¬¡£ ¡¡¡¡ 20ÊÀ¼Í60Äê´ú³õ£¬±¾´å¼¯Ìå°ìÆðÁË·Û·»¡¢ÏãÓÍ·»£¬ÉúÒâÊ®·Öºì»ð¡£½¹¼Òׯ·ÛƤ¡¢·ÛÌõÊÇÔ¶½ü³öÃûµÄ£¬ÖÁ½ñ·Û·»¡¢ÏãÓÍ·»ÒÀÈ»²»Ë¥¡£ ¡¡¡¡ ½¹¼ÒׯÈËÓÐ×ÅÇ¿ÁÒµÄÕýÒå¸ÐºÍ-¾«Éñ¡£¿¹Õ½Ê±ÆÚ£¬ÈÕ±¾¹í×ÓÔÚÖ£Íõׯ°²¾Ýµã£¬³£³£³öÈë±¾´å¡£´åÃñƾ×Å×Ô¼ºµÄ»úÖǺÍÓ¸ң¬ÓëÈÕ±¾¹í×Ó½øÐÐÁËÍçÇ¿²»ÇüµÄ¶·Õù¡£1947Äê7Ô£¬À³ÎßÕ½ÒÛ´òÏìºó£¬±¾´åÓÐÈýÈ˲ξüÔÚÕ½³¡ÉÏԡѪ·ÜÕ½£¬Ãñ¹¤ÍÆ×Åľ³µ£¬Ã°×ÅÏõÑÌ֧ǰ¡£½¹¼Òׯ´å1945Äê1Ô½¨Á¢µ³Ö§²¿£¬ÔÚ·´¶Ô-»¹ÏçÍÅ-¶·ÕùÖз¢»ÓÁ˼«ÆäÖØÒªµÄ×÷Óᣠ¡¡¡¡ ½¹¼ÒׯÈ˶ԽÌÓýÊÂÒµ·Ç³£¹ØÐÄ¡£ËäÈ»±¾´åСѧ1975Äê²Å½¨Á¢£¨Ö®Ç°¶¼ÊÇÔÚÆåɽ¹ÛÉÏѧ£©£¬´åÀïûÓÐУÉᣬµ«´åÃñÃÇÖ÷¶¯Èóö·¿×ÓÎå¼ä×÷½ÌÊÒ¡£1978ÄêÔÚ´å¶«¸ÇÆðÁËʯͷµ½¶¥µÄºÚÍß·¿12¼ä£¬²¢¿ª±ÙÁËһĶ¶àµØµÄ²Ù³¡£¬Ñ§Ð£°ìµÃºìºì»ð»ð¡£1981Äê´ºÌ죬´åСѧºÏ²¢µ½Æåɽ¹Û¶«Á룬´åÀﻨ8ÍòԪǮÔÚÆåɽ¹Û¶«Áë¸ÇÆðÁ˸߱ê׼УÉá¡£ ¡¡¡¡ 20ÊÀ¼Í80Äê´úÒÔÀ´£¬½¹¼Òׯ´å´åÃñ½¥½¥°ÚÍÑÁËÆ¶Ç´åÀïÔÚ¹«Â·±ß»®ÁËÕ¬»ùµØ£¬´åÃñ·×·×¸ÇÆðÁ˺ìÍß·¿£¬´åÀï¼ÜÉÏÁ˸ßѹÏß¡£´Ó´Ë£¬±¾´å³éË®¡¢ÕÕÃ÷¡¢¼Ó¹¤Òµ¶¼ÓÃÉÏÁ˵硣 ¡¡¡¡ 1993Äê1Ô£¬À³Îߵؼ¶Êн¨Á¢ÒÔºó£¬Ö§²¿Ò»°àÈË´øÁìÈ«´åÀÍÁ¦£¬ÓÖÔÚ´åÄÏÀϺӵÀÉÏ£¬ÅÙ¿ªÍÁɳÏÂÍÚÊ®¼¸Ã×ÖÁɳʯµ×£¬ÐÞÁËÒ»Ìõ³¤150Ã׵ĵØÏÂË®µÀ£¬È˳ƵØÏÂÀ¹ºÓµÀ¡£´Ó´Ë½¹¼Òׯ´åÈ˰²Éϵç»ú£¬ÓÃȡ֮²»¾¡µÄÇåË®½½¿ªÁËÐÒ¸£»¨£¬ÈÕ×ÓÒ»Ìì±ÈÒ»ÌìÇ¿¡£ ¡¡¡¡ 2002Ä꣬½¹¼ÒׯÈË´Ó´åÄÏÁë¸ùÖÁÁë¶¥£¬Õ¹¿ªÁËÔÚÀïÐÁÕòµ³Î¯×é֯ϣ¬ÖÎɽÖÎË®µÄÕ½¶·£¬É³É½ÁëÉÏÍÚÉÏÁËÌõÌõˮƽ¹µ¡¢¹ûÊ÷Ѩ£¬²»¾ÃµÄ½«À´ÕâÀォ±ä³ÉһƬÃÀÀöµÄ»¨¹ûɽ¡£ ¡¡¡¡*Êý¾ÝÀ´Ô´ÓÚÀ³ÎßÊÐÈËÃñÕþ¸®ÍøÕ¾¡¡¡¡[¸ÐÐ»ÍøÓÑ"Anderson"·ÖÏí´ËÄÚÈÝ¡£]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黄金篮村

  黄金篮村隶属莱芜市钢城区里辛镇,位于莱城东南22公里、里辛镇东北7公里处。东与孙家岭相接,西邻双口峪村,南与双龙峪村隔河相望,北与辛庄镇天井峪村毗邻。全村有耕地2151亩,山场1700亩,450户,1367口人。   据庙碑记载:明朝洪武年间,李姓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建村。因四周系黄土岭,呈篮状,曾名黄家篮,清初改称黄金篮。   据《莱芜市志》载:1939年- 1941年莱芜划为三县,黄金篮村隶属新甫县;1948年属莱芜县颜庄区(七区);1951年由颜庄区郑王庄乡管辖;1958年隶属颜庄人民公社,后改称颜庄办事处;1985年10月建立里辛乡后,属里辛乡管辖;1995年10月13日撤乡改镇后归里辛镇管辖。   黄金篮村由黄金篮村和黄金篮南村两个自然村组成。1978年阎王鼻子(太平社)的赵、池两姓六户迁到本村。1985年孙家岭村的窦姓一家又迁来。现有刘、李、曹、赵、池、窦六姓,刘、李二姓居多。各姓之间不分众寡、贫富,团结友善,和睦相处。   黄金篮村解放前是远近闻名的“讨饭村”,由于严重缺水,贫脊的山岭薄地十种九不收。大多数村民衣不遮体,食不果腹,不得不扶老携幼,逃荒要饭。新中国成立后,黄金篮村拉开了向贫穷挑战的序幕。1951年,村政权成立,1952年成立了互助组,1954年成立初级社,1955年按“地四劳六”分粮。1957年成立高级社后,实行“按劳分配”。村民们在两大山峪中建河坝拦沙蓄水,但由于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土壤条件差,粮食产量一直不高,人们的温饱仍得不到保证。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后,村民被分为6个生产队,所产粮食按“人七劳三”进行分配,特困户特殊照顾。这样一来,大部分户初步解决了衣食问题,但仍比较贫寒。1972年,黄金篮村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口号的指引下,整平土地,移河造地。到1980年,全村的土地,已深翻整平近千亩,移河造地近百亩。村南北两条季节河,平常河水干涸,雨季河水泛滥成灾。为了解决水资源问题,村民陆续在这两条河上修起了8座连环小水库。在下河、南沟打机井4眼,农田灌溉基本有了保障。人们开始大面积种植玉米、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灌溉水源解决了,田间生产路又成了大困难。1973年,村青年突击队在梨子沟建起了一座拱形大桥,命名为“青年桥”,方便了生产。地好了,路平了,水有了,粮食生产大幅度提高,人们的生活有了保障,家家都有了余粮。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勤劳、朴实的黄金篮人,走出家门,寻求致富门路。有的干起了建筑业,有的当了小煤窑的挖煤工。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村在外干临时工的就有100多人,他们凭着自己的辛勤劳动,走上了致富的道路。早在集体所有制时,黄金篮村人就建起了磨坊一处,油房一座,编织厂一处,弹簧厂一处。党的富民政策实行后,豆腐坊、油条坊、煎饼坊、磨坊、油坊、电焊、红炉等副业相继办了起来。为了鼓励养殖业的发展,村两委专门在北岭划出了一片荒岭地作为养鸡场。现已有5户村民入场经营。   1984年,全村把山楂树、苹果树计75亩,承包给了12个农户。1996年到2001年先后两次把退耕植桑的50亩桑田,承包给了10个农户养蚕。1999年村产业结构调整时,把20亩耕地承包给10多个农户种姜。这些手工业、养殖业、经济林、经济田成了黄金篮村的经济支柱,推动了全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今,全村共有大小机动车100多辆,电话100多部。住房由原来的草房变成了砖房,继而翻建为前后出厦的华丽住宅。2002年,村民刘珠席第一个盖起了二层小洋楼。村民生活开始由温饱向小康大步迈进。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孙家岭村

¡¡¡¡Ëï¼ÒÁë´åλÓÚÀ³³Ç¶«ÄÏ25¹«Àï¡¢ÀïÐÁÕò¶«±±6¹«Àï´¦¡£Î÷ÓëÌÒÐдåÏà½Ó£¬ÁÑÅüɽËÊÁ¢ÔÚ´å×ÓµÄÎ÷±±·½£¬¶«ÄÏÓëÒÊÔ´ÏØÐì¼ÒׯÕòµÄÁ¹Èª´åΪÁÚ¡£2002ÄêÈ«´å×Ü»§Êý46»§£¬×ÜÈË¿Ú132ÈË£¬¸ûµØÃæ»ý240Ķ¡£ ¡¡¡¡Ãñ¹ú¶þÊ®ËÄÄê¡¶ÐøÐÞÀ³ÎßÏØÖ¾¡·¼ÇÔØ£¬¡°Å£É½Ïç•Ëï¼ÒÁ롱¡£¾Ý¡¶ÕÅÊÏÆ×¡·¼ÇÔØ£¬ÇåµÀ¹âÄê¼ä£¬ËïÐÕÓÉÀî·âÇñǨ´Ë½¨´å£¬Òò´åÖ·ÔÚɽÁëÉÏ£¬¹ÚÒÔÐÕÊÏ£¬¹ÊÃûËï¼ÒÁë¡£ÇåÄ©Ãñ³õ£¬Ëï¼ÒÁëÊôÑÕ×¯ÇøËùϽ£º1955Äê¸ÄÊôµÚÆßÇø£»1958ÄêÊôÖ£ÍõׯÏ磻1959ÄêÊôÑÕׯÈËÃñ¹«É磺1985Äê10ÔÂÊôÀïÐÁÏ磻1995Äê10ÔÂ13ÈÕ³·Ï罨Õò£¬¹éÀïÐÁÕò¹ÜϽ¡£ ¡¡¡¡Ëï¼ÒÁë´å×øÂäÔÚÀ³ÎߺÍ×Ͳ©ÊÐÒÊÔ´ÏØµÄ½»½ç´¦£¬Ò²ÊÇÁ½µØµÄ·ÖË®Áë¡£´åÄÏÒ»¹ÉË®Á÷ÈëÀïÐÁׯ¾³ÄÚµÄÀïÐÁºÓ£¬»ãÈëãëºÓ¡£ÁíÒ»¹ÉË®Á÷ÈëÒÊÔ´¾³ÄÚ¡£ ¡¡¡¡Ëï¼ÒÁë×Ô½¨´åÒÔÀ´£¬¾ÍÑÏÖØÈ±Ë®£¬Ö»ÓÐÒ»¿Ú5Ã×À´ÉîµÄË®¾®¹©È«´åÈËÐóÒûÓ᣾®ÀïÓÐÒ»¸ö¼«Ð¡µÄȪÑÛ£¬ÖçÒ¹½þË®¼¸Ê®µ££¬²»Äܽâ¾ö³ÔË®À§ÄÑ¡£ÀÏ0Ö»ºÃ´ÕÇ®ÂòÁËÁÚ´åÒ»Ìõ´òˮ·£¬µ½»¨Óø´åÌôË®³Ô¡£½â·Åºó£¬µ³ºÍÕþ¸®Ê®·ÖÖØÊÓ£¬Ç§·½°Ù¼Æ½â¾öËï¼ÒÁëµÄÈËÐóÓÃË®ÎÊÌâ¡£Éϼ¶¶à´ÎÇëË®Àû¼¼ÊõÈËÔ±µ½¸Ã´åÕÒˮԴ£¬ÖÕÓÚÔÚ´åÄÏÕÒµ½ÁËˮԴ£¬ÓÚ1964ÄêÇﶯ¹¤Ôä¾®£¬´åÃñ¸ö¸öÕùÏȿֺ󣬷ÜÕ½Ò»Ä꣬´ó¹¦¸æ³É£¬ÓÖÔÚ¾®Éϰ²ÉÏÁËê¤ê¤£¬»ù±¾½â¾öÁËÈ«´åÈ˵ijÔË®À§ÄÑ¡£1967ÄêÔÚ´åÄÏÓÖÍÚÁËÒ»¿Ú9Ã×ÉîµÄ´ó¿Ú¾®£¬µ«ÒòÎÞˮֻºÃ´æÐîÌìȻˮÓÃÀ´½½Ô°¡£ ¡¡¡¡³ÔË®¾®µÄ±±±ß£¬ÓÐÒ»¶ÂÒ»Ã×¶à¸ßµÄʯǽ£¬ÉÏÃæµÄƽ̨ÉÏÓÐÒ»¿Ã¹Å»±£¬Ò»¿Ã°ØÊ÷£¬Õâ¾ÍÊǵ±Äꡱ¹ØµÛÃí¡±µÄ¾ÉÖ·¡£´ËÃíÔøÓÚÖлªÃñ¹úÊ®¾ÅÄ꣨¸ýÎçÄ꣬Óб®ÎÄ¿É²é£©ÖØÐÞ¹ý¡£µ½1969Äê0ʱÆÚ£¬¡°ÆÆËľɣ¬Á¢ËÄС±£¬½«Ãí»Ùµô£¬Ö»ÁôÏÂÁ½¿Ã¹ÅÊ÷¡£ ¡¡¡¡´åÄÏ300Ã×´¦Ê®×Ö·¿Ú£¬»¹ÓÐÒ»×ù¡°ÍÁµØÃí¡±¡£ÃíÄÚÓС°ÍÁµØÒ¯Ò¯¡±µÄÉñÏñ¡£ÈËËÀºó¶¼Òªµ½ÃíǰÆÃÌÀ£¬¼ÀµìËÀÕß¡£Òò´ËÃí½¨ÔÚ»ÆÍĄ́ÉÏ£¬ÍÁ²ãÖðÄêÁ÷ʧ£¬ºóÀ´¸ÃÃí×Ô¼ºµ¹Ëú¡£ ¡¡¡¡ÓÉËï¼ÒÁë´åÏòÎ÷Äϳö´åÒ»ÀÊÇÒ»×ù½Ð¡°¸ë×ÓÑ¡±µÄѱ߷¡£´ËÑÂʯ·ì¶´¶à£¬³£Óж¯ÎïÒþ²ØÀï±ß£¬¸üÓÐһЩҰ·É¸ëÔÚÕâÀïÆÜÏ¢£¬ËùÒԽиë×ÓÑ¡£ÐüÑÂÇͱÚÓÐÁ½Õɶà¸ß£¬µ×Ͼ¡ÊÇÂÒʯ¶Ñ¡£Ñ±ÚÉϳ¤Âú¾£¼¬¡£´å¶«Ò»ÌõС·ÓëÒÊÔ´ÏØÐì¼ÒׯÏçµÄÁ¹Èª´åÏàÁ¬¡£´Ë·½ÏΪƽ̹£¬ÄÜͨÐÐÆû³µ£¬ÊÇÁ¬½Ó¶«Î÷µÄ½»Í¨ÒªµÀ£¬Ò²ÊÇÀ³ÎߺÍÒÊÔ´ÈËÏ໥À´ÍùµÄŦ´ø¡£ ¡¡¡¡½â·Åǰ£¬Ëï¼ÒÁëÖ»ÓÐ76¿ÚÈË£¬¸÷ÐÕÊ϶ÀÕ¼Ò»¸öɽͷ£¬Ò»Ìõɽ¹µ£¬¿ª»ÄÖֵأ¬ÖÕÄêÒ²»±ÎÌ壬ʳ²»¹û¸¹¡£ÓÐ3»§ÌÓ»ÄÒª·¹£¬³¤ÆÚÁ÷ÂäËüÏç¡£¶àÊýÈ˼ҿ¿¿¸³¤¹¤£¬´ò¶Ì¹¤¹ýÈÕ×Ó¡£ÓÖ¼ÓÉÏÕ½ÂÒ£¬Õâ¶ÓÎé×ßÁË£¬ÄǶÓÎéÓÖÀ´ÁË£¬´åÃñ¿à²»¿°ÑÔ¡£1942Ä꣬ºº0¡¢ÍÁ·Ë¡¢-²¿¶Ó¾­³£À´ÕâÀïɦÈÅ£¬Ëï¼ÒÁë´åÃñËì×Ô·¢×éÖ¯ÆðÁË¡°ºìÆì»á¡±£¬·¢Õ¹»áÔ±26ÈË£¬Ñ§µ¶Îè½££¬Ï°¹¦Á·Î䣬´ò»÷·´¶¯ÊÆÁ¦¡£1946Äê´ó¶¯²Îʱ£¬ñ¼·á¾Ù¡¢ËïÕ×ÐÞ¡¢ËïÕ×Ïé¡¢³ØÈÙÌÃ4ÈËÓ»Ô¾±¨Ãû£¬²Î¼ÓÁ˽â·Å¾ü£¬ËûÃÇתսÄϱ±£¬Ó¢ÓÂɱµÐ¡£ ¡¡¡¡Ëï¼ÒÁë´å1952Äê×éÖ¯»¥Öú×飬1956ÄêÈë³õ¼¶É磬1957ÄêÈë¸ß¼¶Éç¡£1958Ä꣬ÓëÏàÁÚµÄÌÒÐС¢³Â¼Òɽ¡¢ÑÖÍõ±Ç×ÓÈý¸ö×ÔÈ»´å×é³ÉËï¼ÒÁë´ó¶Ó£¬½øÈëÁËÈËÃñ¹«Éç¡£Ëï¼ÒÁë´åΪһ¡¢¶þÉú²ú´ó¶Ó£¬ÉçԱ͎áÒ»Ö£¬·Ü·¢ÏòÉÏ£¬ÐÄÍùÒ»´¦Ï룬¾¢ÍùÒ»´¦Ê¹£¬Éú²úÕôÕôÈÕÉÏ£¬»ù±¾½â¾öÁËα¥ÎÊÌâ¡£1985ÄêͨÉÏÁ˵磬¿ªÆðÁËÄ¥·»¡£1987ÄêÓÖ´òÁË»ú¾®£¬×¯¼ÚµÃµ½Á˹à¸È£¬ÎôÈÕÊ®Ö־ŻĵÄÍÁµØ³ÉÁ˺µÀÔ±£ÊÕµÄÎȲúÌï¡£ ¡¡¡¡µ³µÄʮһ½ìÈýÖÐÈ«»áºó£¬ÈËÃǵÄÉú»îÃæÃ²¸üÊÇ»ÀȻһС£ÔÚÖÖºÃÔðÈÎÌïµÄǰÌáÏ£¬´åÃñÃÇÍâ³ö´ò¹¤ÕõÇ®£¬Ç§·½°Ù¼ÆÔö¼Ó¾­¼ÃÊÕÈë£¬ÌØ±ðÊÇÑøÖ³ÒµÓÐÁËѸÃÍ·¢Õ¹¡£×î¶àʱ60»§È˼ÒÑøµ½28ͷĸÖí£¬È˾ùÓµÓÐ4Ö»Ñò£¬Å£Ò²·¢Õ¹µ½Á˼¸Ê®Í·¡£1976Äêʱ£¬´åÀïÖ»ÓÐÁ½Á¾×ÔÐгµ£¬3̨ÊÕÒô»ú¡£Ä¿Ç°ÎªÖ¹£¬½ö46»§È˼ң¬132¿ÚÈË£¬¾ÍÓÐĦÍгµ17Á¾£¬ÍÏÀ­»ú5Á¾£¬ÈýÂÖ³µ1Á¾£¬¼å±ýÄ¥ºý»ú16̨£¬¼Ò¼ÒÂòÉÏÁ˵çÊÓ»ú¡£ ¡¡¡¡Ëï¼ÒÁëÈËÀúÀ´ÖØÊÓ½ÌÓý¡£½â·Åǰ£¬Ëï¼ÒÁëµÚÒ»¸öÎÄÈËÊÇÕż̻ªÐã²Å£¬µÚ¶þ¸öÎÄÈËÊÇÕÅÎÄÒË¡£ËûÔÚÁÚ´å¶ÁÁ˼¸ÄêµÄ˽ÛÓ£¬ºóÀ´×Ô¼º°ìÆðÁËѧУ¡£1955Äêºó£¬¸Ã´åµÄÄêÇáÈËÒªµ½ÁÚ´åÁ¹ÈªÈ¥¶ÁÊé¡£Ö±µ½1958Äê´º¼¾£¬Ëï¼ÒÁë´åÕýʽ³ÉÁ¢ÁË´å°ìСѧ¡£µÚÒ»ÈÎÀÏʦÊÇÀïÐÁÕò»Æ½ðÀº´åµÄÀîÈÙС£Ëï¼ÒÁë¡¢ÌÒÐС¢³Â¼Òɽ¡¢ÑÖÍõ±Ç×ÓËĸö´åµÄº¢×Ó¶¼ÔÚÕâÀï¶ÁÊé¡£1973Ä꣬³Â¼Òׯ´å¡¢ÌÒÐÐÒ²·Ö±ð½¨ÆðÁ˽Ìѧ°à£®1977ÄêÓֺϲ¢µ½Ëï¼ÒÁëСѧ¡£1980ÄêÔÚ´åÄÏ300Ã×´¦£¬ÐÞ½¨ÁËÐÂУÉá¡£1998ÄêÊî¼Ùºó£¬ºÏ°à²¢Ð£¡£2001Äê´º¼¾£¬¸Ö³ÇÇø¹ú˰¾ÖµÄͬ־ÃÇ¿¶¿®½âÄÒ£¬ÀïÐÁÕòÈ«Ìå½Ìʦ¾è×ÊÖúѧ£¬°ÑУÉá½øÒ»²½ÐÞÉÆ£¬ÎªÑ§ÉúÅäÖÃÁËոеĿÎ×ÀµÊ£¬ÀÏʦÓÃÉÏÁËÓÍÁÁµÄ°ì¹«×À¡£Ð£ÈÝУò»ÀȻһС£ ¡¡¡¡Ëï¼ÒÁëÕýãåԡןĸïµÄ´º·ç£¬ÔÚÐÂÊÀ¼ÍµÄ´óµÀÉÏ´´Ôì×ŲÓÀõÄÃ÷Ìì¡£ ¡¡¡¡*Êý¾ÝÀ´Ô´ÓÚÀ³ÎßÊÐÈËÃñÕþ¸®ÍøÕ¾¡¡¡¡[¸ÐÐ»ÍøÓÑ"ƮƮÇáÈá"·ÖÏí´ËÄÚÈÝ¡£]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双口峪村

  双口峪村位于莱城东南18公里处。双口峪村北与莱城区宋家庄一岭之隔,东与黄金篮村接壤,南与石头湾村相邻,西邻北田庄村。2002年全村总户数127户,总人口390口人,人口民族均为汉族,耕地面积628亩。   据庙碑记载,清康熙年间,段姓由蒙阴迂此建村,因村址在峪中,村东西两则各有池塘,故名双口峪。   双口峪村清康熙年间隶属莱芜东乡;民国初年,取消乡、保制,全县划为10个区,286个乡(区),双口峪村属四区,牛山乡管辖;1941年春,四区分为4个小区,双口峪村属棋山区;1945年10月4个区合并为颜庄区;1950年改为第七区;1953年10月改为颜庄区;1958年3月分为颜庄乡和郑王庄乡,双口峪村属郑王庄乡;同年10月改为颜庄人民公社、郑王庄人民公社,双口峪村属郑王庄人民公社;1959年2月合并为颜庄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革农村管理体制,撤公社建办事处,双口峪村属颜庄办事处,郑王庄乡;1985年11月17日撤处并乡,双口峪村属里辛乡;1992年11月莱芜升为地级市,建莱城区、钢城区两个区,双口峪村属于钢城区里辛乡;1995年11月13日里辛乡改为里辛镇,双口峪村仍属里辛镇管辖至今。   双口峪村共有段、李、付、张、葛、王、刘六姓,段、李、付、张为四大户,王、刘为独户。双口峪村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史,0员付恒敬、付恒学、段抡梓、张其贵带领全村32名青年为莱芜战役支过前,并组织武工队,开展敌后斗争.打击了敌人,镇压了恶霸。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双口峪村历届党支部、村委会带领村民艰苦创业。1962年经受了三年自然灾害之后,双口峪村下决心要拔掉穷根,治山、治水,发展林果业。村前南岭造地50余亩,深挖树穴5000余个,从沂源引进鸭梨2000余株,苹果2000多棵,在造林队长段抡梓的带领下,建起了一片5000余棵的果林。三年结果,年创产值5000余元,壮大了集体经济,增加了村民收入。   改革开放,土地承包,全村20余户,承包了村前、村后的荒山野岭120余亩,栽上了桃树、杏树、苹果树等10000余棵,形成了村前、村后两大片果园,年产量10万余斤,尤其段抡楷、李孝宾的鲜果一年四季不断,壮大了个人、集体经济。   双口峪村是丘岭地区,土壤属沙质土,山岭上只能种花生,产量很低,党支部带领村民对丘陵的猪脸地深整,土层加厚。花生产量由原来的亩产150斤增加到350斤。双口峪村前有条河,弯弯曲曲,是潘田河的上游。麦田只在村东西有30多亩,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村支部带领村民,改河造地100余亩,疏直了河道,石砌河堤1000余米,村庄搬迁造良田50余亩,大大增加了小麦、玉米的种植面积。双口峪村原村庄南一半户房屋占着可耕地,而且土质好,是良好的麦田,村领导决定把占好地的人家搬到丘陵上,来一个旧村搬迁。村里补助一部分,个人出一部分。从1977年到1979年历经两年的时间,搬迁50余户,建造良田60余亩,当时每人就增加0.2亩麦田。   双口峪村坚持农田水利建设,大大加快了农村水利化进程。1966年庄东修建起水库一座,库容7500立方米,灌溉面积80余亩;1975年庄西又修水库一座,库容量4500立方米,村西的45亩麦田全都能浇上水;1982年在村南建起水库一座,容量7500立方米,浇地75亩。五年时间建拦河坝两处,大口深井三眼;又挖了一条2000余米的绕山水渠、架设引水渡槽四座,把水引到丘岭上,能浇果树、地瓜、花生。全村的耕地面积基本上成了水浇田,旱涝保收。   双口峪村为了提高种植收入,改变了传统的种植方式,用庄东的良田培育玉米种。在镇种子站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当年培育的良种就每亩增加收入50%。1998年书记李学勤、村长段崇贞到外地学习林果技术,回来后,指导果农改良品种,把原来的小桃树嫁接上大黄金桃,苹果套袋,产量倍增。水果的质量提高了,销路供不应求,年产值翻番。为了使全村都富起来,村党支部搞产业结构调整,聘请技术员指导村民种姜,村西45亩良田全都种上了姜,当年收入比种小麦、玉米增加一倍。现在的双口峪村是村前、村后林果片,村东良种片,村西生姜片,村南小麦、玉米片。   双口峪村解放前缺医少药,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医疗卫生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1973年建起卫生室,乡村医生两名,中西药都有,医疗器械也比较齐全,真正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镇。医生的医德、医术都得到了村民的好评。   双口峪村民经济意识超前,早在集体所有制时就有柳编厂、广播喇叭纸盆厂,年盈利1万余元。随着集体经济壮大,又建起了地瓜粉条厂。改革开放后,村民段元生投资10万余元建厂房、购机器,建起塑料编织厂,年盈利3万余元。复员军人付兴军与爱人在莱钢办起了豪华大酒店一座,年盈利10万余元。自2001年莱芜招商引资,支部书记李学勤让爱人经商,在里辛镇建起一家儿童物品百货城。村长段崇贞大搞养殖业,建起养鸡场一处。在村领导的带领下,村民付希义承包村南岭,建起大型养鸡场一座,又承包鸡场边的水库,养鱼8000多尾,自己还买了汽车搞运输,年盈利4万余元。   双口峪村领导人一心为村民着想,一是发展本村的经济,二是与富村结对子,取致富经、搞发展,2001年邻近莱钢的茶峪村无偿支援双口峪村现金3000元,水泥30吨,两村共同建起了一座钢筋混凝土大桥。镇政府又派来挖掘机,挖平了山路,一条宽阔平坦的公路跨过了潘田河上游,一直通向村子。   村民富裕后,拆了草屋子,盖起大瓦房,付兴军盖了二层小洋楼。截至2002年,五年内全村新建房子100余间。   1973年双口峪村就用上了电灯。1974年村里买上电机、磨面机,办起了面粉厂,村民磨面不再用石磨了。脱粒机、纸盆厂、粉条厂、面条厂也全都用上了电,提高了生产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木工段元文,买上电锯、电刨等建起了木工厂,规模越来越大。1975年张士诚买来第一台电视机。随着经济的发展,村民陆续买上电视机,截至2002年,家家户户有电视机,80%的户是彩色的,有50%户还买上影碟机、录音机、照相机,50%户安装了电话;70%的青年配有手机,90%的户有摩托车,有的价值上万元。30%户有拖拉机、汽车,有的买了收割机、脱粒机、面粉机,80%的户使用的是高档家具、电器,村民衣着华丽,西装革履;电冰箱里鱼肉不断,人民的生活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双口峪村支部村委,两个文明一起抓,1998年新建文化大院一座,内设人口学校、青年和老年人活动室、幼儿园、计生办等、,院内垂柳依依,牡丹飘香,群蝶飞舞,成为办公和村民休闲的好去处。去年,被镇政府评为“文明村”。双口峪村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黄家洼村

  黄家洼村位于莱城东南20公里、镇政府驻地东3公里处。东临焦家庄村,北靠大庙村,南接莱钢。全村191户,509口人,耕地面积935亩。    据《李氏谱》记载,明朝时村名“浆帮洼”;清朝康熙初年,李姓由任家洼迁此建村。因址在黄粘土质洼地而得名,后改为黄家洼。现村中李姓人口占全村人口的90%以上。    黄家洼村地处丘岭,山青水秀,环境优美。棋山河从村南穿过,向西流经郑王庄,汇入汶河。柏油路沿河东至马泉,西至莱城,交通十分方便。    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70年代,村民们发愤图强,决心改造旧山河。1974年颜庄人民公社包村组进驻该村,发动本管区上千人上阵,用肩挑、人抬、小车推,硬是从南岭脚下开挖了一条长约1000米、宽20多米的河道,取直了弯曲的河道。新扩土地200多亩,并打机井多眼,修水渠3000多米,使原先的河滩荒地变成了稳产、高产田。    为了开辟耕地资源,1976年至1980年旧村搬迁,在原村址腾出了100多亩好地。人们在这里建起了温室大棚。为了解决村民吃水难的问题,村委于1988年在岭下打大口井一眼,修建了一个直径8米的水池,铺设了自来水管5000米,机电配套,使家家户户吃上了自来水,从此结束了村民们用肩挑水的历史”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富民政策激发了村民的致富热情。黄家洼村靠近莱钢,交通方便,这给村民发展经济创造了条件。村小人少,但能工巧匠却不少,现有近百人在莱钢干起了建筑、维修、装饰等行业。另外村中建有1处预制厂,1处养鸡场,3处经销部,1处冰糕批发部,2处车辆维修部,村里的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在村内有汽车3辆(跑运输),24马力拖拉机2辆,还有12马力拖拉机、三轮车等若干辆。村民李呈义1994年靠承包本村砖厂赚来的钱购买了“上海50”拖拉机1台、“兖州30”拖拉机1台,配套小麦联合收割机2部,及旋耕犁、四铧锄等,第一个干起了农机服务行业。为村内村外收小麦,耕土地,大大方便了村民的抢收抢种,同时,他也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靠山吃山”,黄家洼村重视改变山区面貌,大力发展山区经济。    自1987年以来,村委发动群众植桑养蚕,共植桑近百亩,发展养蚕户40多户,户均收入每年都在千元以上。村里把2000亩沙岭地按片承包到户,村民在这里栽植桃树近万棵。村民李文和承包的3亩地,植中华寿桃300株,现已果实累累,年收入可达万元。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全村为社会输送了86名大中专学生’现已有3人考取研究生。2001年在莱芜四中学习的李华,参加全国数学奥林匹克联赛,荣获全国一等奖,被山大免试入取。    黄家洼村正以新的观念、新的姿态、新的步伐,为建设一个更加文明、富裕、美丽的新山村而努力奋斗。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西马泉村

¡¡¡¡Î÷ÂíȪ´åλÓÚÀ³³Ç¶«ÄÏ25¹«Àï¡¢ÀïÐÁÕòÕþ¸®×¤µØ¶«10¹«Àï´¦¡£¶«ÓëÖÐÂíȪÏàÁ¬£¬Î÷ÓëºóÖìɽ´å¸ôɽÏà½Ó£¬±±ÁÚ¶«Óø´å£¬ÄÏÓëļÒÕ¯´å¸ôºÓÏàÍû¡£2002Äê¹²ÓдåÃñ121»§£¬332¿ÚÈË£¬¸ûµØÃæ»ý420Ķ¡£ ¡¡¡¡¾Ý¡¶Öйú´åׯ־¡·¼ÇÔØ£¬Î÷ÂíȪԭÃû½ÐÉÏÂíȪ´å¡£Ïà´«¶«ºº»ÊµÛÁõÐã·¹ý´ËµØ£¬µ±Æä²½ÐÐÒ»¶Î·³Ìºó¸Ð¾õÆ£ÀÍ£¬ËìÈÃËæ´Ó·öÆäÉÏÂí£¬Òò¶øµÃÃû¡£ºóÀ´ÈËÃǸù¾ÝÈý¸öÂíȪͬÔÚÒ»ÓøÖеÄλÖ㬳ƶ«¡¢ÖС¢Î÷ÈýÂíȪ£¬¸Ã´åÒòÖ·ÔÚÎ÷£¬ÑÝÒï³ÉÎ÷ÂíȪ¡£ ¡¡¡¡ÀîÊÏ׿Æ×¼ÇÔØ£¬Ã÷ºëÖÎÊ®ÆßÄ꣨1504Ä꣩£¬ÀîÐÕÓÉÀî¼ÒȪ´åǨ´Ë½¨´å¡£ºóÓÐÁõ¡¢¶­¡¢¶Î¡¢°¬¡¢åµ¡¢ñ¼µÈÐÕÊÏÂ½ÐøÇ¨À´¾Óס¡£ÒòåµÐÕÎÞËã¬ÏÖ´åÖÐÖ»ÓÐÁùÐÕ£¬Àî¡¢ÁõÁ½ÐÕ¾Ó¶à¡£¸Ã´åÀúÀ´Ãñ·ç´¾ÆÓ£¬ÎÞÂÛÐÕÊ϶à¹Ñ¡¢Æ¶¸»£¬½ÔºÍÄÀÏà´¦£¬¸û¶Á¼ÌÊÀ£¬·±ÑÜÉúÏ¢¡£ ¡¡¡¡Çå¡¶À³ÎßÏØÖ¾¡·¼ÇÔØ£º¡°Æåɽ±£•Î÷ÂíȪ¡±¡£Ãñ¹ú³õÆÚ£¬Î÷ÂíȪ´åÊôÆåɽ±££»1951ÄêÊôÆåɽÏ磻1958ÄêÊôÑÕׯÈËÃñ¹«É磻1984ÄêÊôÑÕׯ°ìÊ´¦£»1985ÄêÊôÀïÐÁÏ磻ºó¸ÄΪÀïÐÁ³·Ï罨Õò£¬Î÷ÂíȪ´åÒ»Ö±Á¥ÊôÀïÐÁÕòÖÁ½ñ¡£ ¡¡¡¡ ¾Éʱ¸Ã´åÎÞ´ó»§È˼ң¬´åÖз¿ÎÝ´ó¶àΪ¼òªµÄʯǽ²ÝÎÝ£¬µ«ÔÚ´åÎ÷±±½ÇÈ´Óд±Ê®·ÖÏÔÑ۵ĹŴúÍß·¿£¬ÏÖ¹é´åÃñ-½Ü¾Óס¡£¸ÃÍß·¿¸ß´óÐÛ࣬ËÄÁº°ËÖù½á¹¹£¬ÇàשÆöǽ£¬Ð¡ÍßÆð¼¹£¬·Ééܶ·¹°¡£ÇÌéÜÉ϶׹þÂì¹·¡¢ÕÅ¿ÚÊÞ£¬éÜÏÂËĽǹҷçÁå¡£¸Ã½¨Öþ¼È²»ÏóÃñ¾Ó£¬Ò²²»ÊÇËÂÃí£¬ºÎÄêÐÞ½¨£¬ºÎÈËËùΪ£¿ÎÊ´åÖÐÀÏÈËҲ˵²»ÉÏÀ´¡£ÈËÃDz²⣺һÖÖ¿ÉÄÜÊǹٸ®½¨µÄæä¹Ý£»ÁíÒ»¿ÉÄÜÊǹٸ®ÎªººÍõÁõÐ㽨µÄÐй¬£»»¹ÓÐÒ»ÖÖ˵·¨ÊÇÔªÃ÷ʱÆÚµ±µØ´ó»§·®¼Ò½¨µÄìôÌᣵ«ÖÖÖÖ˵·¨£¬ÄªÖÔÒ»ÊÇ¡£ÉÏÊÀ¼Í60Äê´ú£¬ÓÐÁÚ¾ÓСº¢Ôڴ˰ÇÍÁÍæË££¬Ôø°Ç³ö¹ý½ð˿ѾѾºù«¡£¸Ã·¿×ÓÊÇ·ñ²ØÓᦱ´£¿ÖÁ½ñÈÔÊǸöÃÕ¡£ ¡¡¡¡¾à´åÎ÷±±300Ã×´¦£¬ÓÐÐüÑÂÇͱڣ¬ÖмäÓÐÒ»Áѷ죬Á½±ÚÉϸ÷ÎÔÓÐÒ»Ìõ³¤½ülÃס¢´ÖÈç²èÍëµÄ¡°Ê¯Áú¡±£¬ÐÎÏó±ÆÕ棬èòèòÈçÉú¡£ÐüѶ«±ß¶¥²¿£¬ÓÐÒ»¿éÄϱ±³¤30Ãס¢¿í10Ã׵Ĺ⻬Çàʯ°å£¬ÉÏÃæÌìÈ»³¤ÓÐÒ»Ö»10¹«·Ö¼û·½µÄÂíÌãÓ¡ºÍÒ»Ö»30¹«·Ö³¤¡¢10¹«·Ö¿íµÄÈ˽ÅÓ¡ºÛ£¬±»ÈËÃdzÆÎª¡°ÏÉÈËÒ»×㡱¡£Ïà´«ÊǶ«º£ÁúÍõÆïÂíÀ´¿´ÍûÁ½¸öÁúËïʱÁôϵġ£ ¡¡¡¡Ïà´«ÐÕ·®µÄÔÚÔª¡¢Ã÷ʱÆÚÊǵ±µØµÄ´ó»§¡¢¸»»§£¬Çå´úÒÔºó¸Ã»§È˼Ҵӱ¾µØÏûʧ¡£¾Ý˵ÊÇÒòÆäı·´¶ø·¸½Ë£¬µ«ÎÞÈ·Çп¼Ö¤¡£È»·®¼ÒÔÚ¸½½üµÄÒż£È´ºÜ¶à£¬ÖÐÂíȪ´åÄÏÓÐÒ»×ù·®¼ÒÂ¥£¨Êµ¼ÊÊÇÒ»×ù³Ç±¤£©£»Î÷ÂíȪ´åÎ÷ÄÏÒ»Àï´¦£¬ÓÐÒ»·®¼ÒÃíÒÅÖ·£¬ÍßÀù¶àΪ»Æ¡¢ºì¡¢ÂÌÉ«ÁðÁ§Íß¡£Î÷ÂíȪÎ÷±ß£¬Ïà¸ôÎåÀïÓÐÁ½×ùʯ¹°ÇÅ£¬³ÆÄÏ¡¢±±·®¼ÒÇÅ£»Î÷ÂíȪ´åÎ÷±±Óø¿ÚÓÐÒ»´¦·®¼ÒÁÖ£¬Ä¹±®ÒÔÔª¡¢Ã÷ʱÆÚΪ¶à£¬Ñ§´óկʱ¸ÃĹµØ±»Æ½µô¡£ ¡¡¡¡·®¼ÒÁֺܶÀÌØ£¬Æä·Ø½á¹¹Óëµ±µØ·ØÄ¹²»Í¬£ºµØÉϲ¿·Ö£¬ÀëµØ80¹«·ÖÓÃשÆöһȦ°«Ç½£¬¶¥²¿ÅàÍÁ£¬ºÜÏóÃɹŰü¡£µØÏ²¿·Ö£¬Ò»°ãÊÇ3Ã×¼û·½µÄĹѨ£¬ÖмäÎÞ¸ôǽ£»¶¥²¿Æð¼¹£¬ÓеÄÓÃש·¢íÛ£¬ÓеÄÓÃËÄ¿éÇàʯ°åÅïÆð¡£Ä¹ÄÚÒ»°ãÔáÁ½ÈË£¬ÓеÄÔáÒ»ÈË¡£ÅãÔáÆ·´ó¶àΪ¹ø¡¢Íë¡¢Åè¡¢¸×¡¢µ¶¡¢²æ¡¢É×µÈÉú»îÓÃÆ·£¬»¹ÓеÄÔáÓÐÌú¼ÜµÄ»ð¯×Ó¡¢Ä¾Ì¼µÈ£¬ÉÙ¼û½ð¡¢Òø¡¢Öé¡¢ÓñµÈÔáÆ·¡£´åÀïÄ곤µÄÈË˵£¬Ïñ·®¼ÒÕâÖַؽС°Óͨ·Ø¡±£¬ºÜ¿ÉÄÜÊÇǰ³¯´«ËµµÄ¡°ÁùÊ®»¹¼××Ó¡±Ê±ÆÚÂñÔá»îÈ˵ķØÄ¹¡£ ¡¡¡¡Î÷ÂíȪɽ¶àµØÉÙ£¬ÔÚ´åÎ÷ÖÁºìɽ½ÅÏ£¬ÓÐһƬɽ¼äСÅèµØ£¬Ëã¸Ã´åµÄ¡°Á¸²Ö¡±¡£½¨¹úǰÎÞˮԴÌõ¼þ£¬ÔÚÊ®Äê¾ÅºµµÄÇé¿öÏ£¬¾ÍÁ¬ÕâÆ¬¡°ºÃµØ¡±£¬Ò²´ò²»Á˶àÉÙÁ¸Ê³¡£É½ÆÂÉϵÄÌÝÌֻÄÜÖֵعϡ¢ÔÓÁ¸µÈ×÷Îï¡£´åÃñ¹ýµÄÈÕ×ÓÒ²Ö»ÄÜÊÇ¡°¿·²Ë°ëÄêÁ¸¡±¡£½¨¹úÒԺ󣬴åÃñÃÇÁ¬Äê¸ãÅ©Ìï»ù±¾½¨É裬¿É¸ûµØÐ¡¿é±ä´ó¿é£¬Éî·­Õûƽ£¬ÖþÑßµ²Ë®£¬Á¸Ê³²úÁ¿ÓÐËùÔö¼Ó¡£µ«ºÃÄê¾°Ò»¿ÚÈËÒ»ÄêÒ²³Ô²»ÉÏ60½ïÂó×Ó¡£Ö±µ½1976Ä꣬´å±±µÄÌÒÐÐË®¿â½¨³ÉÒԺ󣬹àÇþ´Ó´åÎ÷´©¹ý£¬Ô­ÏȵĺµÌïÒ»ÏÂ×Ó±ä³ÉÁËË®½½ÌСÂó¡¢ÓñÃ׵IJúÁ¿·­Á˺ü¸·¬£¬È«´åµÄÁ¸Ê³¿ÉÒÔ˵¡°´òÒ»Ä꣬³Ô¶þÄꡱ£¬´åÃñÃǴӴ˲»ÔÙΪα¥·¸³îÁË¡£ ¡¡¡¡³Ô·¹ÎÊÌâ½â¾öÁË£¬»¨Ç®Ôõô°ì£¿´åÁ½Î¯ºÍ´åÃñÃÇ¿ªÊ¼ÈÏÕæË¼¿¼ÈçºÎ¡°¿¿É½³Ôɽ¡±¡£½¨¹úǰºó£¬´åÖÜΧµÄɽÊǹâͺͺµÄ¡°ºÍÉÐÍ·¡±£¬´åÃñÃÇΪÉÕ²ñÁ¬É½ÉÏµÄ²ÝÆ¤¶¼ÅÙ¹âÁË¡£Ò»Óö´óÓ꣬ɽÌ廬ÆÂ£¬ÄàʯÁ÷³åÏÂÀ´°Ñׯ¼ÚѹסÃ×¶àÉî¡£½¨¹úºó£¬¹ú¼ÒºÅÕÙ·âɽÓýÁÖ£¬´åÃñÃÇÒ²ÔÔÁ˲»ÉÙÊ÷¡£Ìرð×Ô1970ÄêÒÔÀ´£¬´åÀï×÷ÁËÈÏÕæ¹æ»®¡£É½¶¥ÔÔ°ØÊ÷ºÍ´Ì»±£¬É½ÑüÔÔÖÖ»¨½·¡¢¼Þ½Ó´óÔæ£¬É½½ÅÏÂÔÔ¹ûÊ÷¡£Ë×»°Ëµ¡°Ê®ÄêÊ÷ľ¡±£¬ÉÏÊÀ¼Í80Äê´ú³õ£¬Ê®Äê·Ü¶·ÖÕÓгɹû£¬ÔÔÏ´̻±400Ķ£¬³¤³Éľ²ÄÁÖ20000Öꣻ·¢Õ¹ÁË»¨½·¡¢ÔæÊ÷15000Ö꣬ÌÒ¡¢Àæ¡¢ÐÓ¡¢Æ»¹û·¢Õ¹µ½100Ķ£¬ÊµÏÖÁ˵±ÄêµÄ¹æ»®À¶Í¼¡£Î÷ÂíȪµÄɽ±äÁËÑù£º¶¬ÌìÇ࣬ÏÄÌìÂÌ£¬´ºµ½ÏÊ»¨±éÒ°Âúɽ¸Ú£¬ÇïÌì¹ûʵÀÛÀÛÓóµ×°¡£¹û×Ó±ä³ÉÁËÆ±×Ó£¬½ö»¨½·Ò»ÏÄê²ú2000¹«½ï£¬´åÃñÈ˾ùÔöÊÕ200¶àÔª£¬ÖÁ´ËÎ÷ÂíȪÈ˲»³îûǮ»¨ÁË¡£ ¡¡¡¡90Äê´úµÄ¿ÚºÅÊDZ¼Ð¡¿µ£¬Õ¦±¼·¨£¿¾«Ã÷µÄÎ÷ÂíȪÈËÖ¸»µÄÃÅ·¡°¶àµÄÊÇ¡±¡£¹ýÈ¥´åÃñÃÇ׿׿±²±²ÔÚ×Ô¼ºµÄÍÁµØÉÏÁ³³¯»ÆÍÁ±³³¯Ì죬ÐÁÇڵظûÔÅ¡£ËûÃÇÀμÇ׿±²µÄÖöÍУº¡°µØÊǹÇÍ·¡±£¬ÖÖÁ¸Ê³¡¢Ìî±¥¶Ç×ÓÊÇΨһµÄÄ¿±ê¡£¶ø½ñ²»Í¬ÁË£¬ËûÃǶÔÉϼ¶µ÷ÕûũҵÖÖÖ²½á¹¹µÄÈÏʶµ½¼ÒÁË£¬¡°É¶ÖµÇ®£¬ÔÛÖÖɶ¡±¡£ÓÚÊÇÒ»²¿·Ö´åÃñÔÚÖÖ×ã¿ÚÁ¸µÄǰÌáÏ£¬ÒýÖÖÁËÉú½ª¡¢´ó´ÐºÍÔç×÷Î÷ºìÊÁ£¬Ð§¹û»¹²»´í£»ÖÖÊ߲˵ÄÊÕÈëÊÇÖÖÁ¸Ê³µÄºÃ¼¸±¶¡£¹ýÈ¥ÖÖÖ²¹Ï¶¹²Ë¡¢Ð¡ÔÓÁ¸£¬Ö»ÊÇΪÁ˵÷¼Á×Ô¼ºµÄÉú»î¡£¾Ý˵ÏÖÔÚ³ÇÀïÈËÒòÉú»îÓÅÔ££¬´ó¶à»¼Á˸ßѪѹ¡¢¸ßѪ֬¡¢¸ßѪÌǵȸ»¹ó²¡£¬°ÑɽÀïÈ˳ö²úµÄ¹Ï¶¹ÔÓÁ¸µ±×÷ÁË¿ÉÖβ¡µÄ±£½¡Ê³Æ·¡£´åÀïÈË¿´×¼ÁËÉÌ»ú£¬ÔÚÌï±ß¡¢µØÍ·¡¢Õ¬ÅÔ¡¢Ñ߱ߴóÁ¿ÖÖÆðÁ˱ⶹ¡¢Ý®¶¹¡¢¶¹½Ç¡¢Ë¿¹Ï£»ÔÚɽÆÂµØÉÏÖÖÖ²Á˺춹¡¢Ð¡¶¹¡¢Â̶¹¡¢Ö¥Â飻»¹ÓÐÈË´óÆ¬¡¢³É͵ØÖÖÆðÁËÎ÷¹Ï¡¢Ìð¹Ï¡¢ÄϹϡ¢¶¬¹Ï¡£±ðС¿´ÕâЩũ¸±²úÆ·£¬ÔÚ¼ÒÃÅ¿Ú×øÉϹ«¹²Æû³µ£¬µ½³ÇÀOóÊг¡ÉÏתÑ۾ͱä³ÉÁË´ó°ÑµÄ³®Æ±¡£ÓÈÆäÊÇÎ÷ÂíȪµÄÎ÷¹Ï£¬ÒòÖÖÖ²ÍÁÖÊÓÅÁ¼¡¢¹âÕÕ³ä×ã¡¢ÈÕůҹÁ¹µÈÌØµã£¬Ëù²úÎ÷¹Ï¸ö´ó¡¢Æ¤±¡¡¢×ÑÉÙ¡¢É°È¿¡¢Ë®·ÖÉÙ¡¢ÌǷֶ࣬ÔçÒѳÉÁËÎÅÃûÊ®Àï°ËÏçµÄÆ·ÅÆ¡£ÌرðÊÇÀ³¸ÖµÄÖ°¹¤£¬±ð´¦µÄ¹Ï²»Ô¸Âò£¬¾ÍÈÏ×¼ÁËÕâ¡°ÂíȪÎ÷¹Ï¡±£¬ÂíȪÈ˼Ҽһ§»§¶¼·¢ÁËÎ÷¹Ï²Æ¡£Á¸Ê³¶àÁË£¬½Õ¸ËËDzÝÒ²¶àÁË£¬´åÃñÃÇ¿ªÊ¼´óÁ¦·¢Õ¹ÑøÖ³Òµ¡£²»½ö»§»§Ñø·ÊÖí£¬¼Ò¼ÒιɽÑò£¬ÑøÅ£»§Ò²³öÁËËÄ¡¢Îå¼Ò¡£È«´åÿÄêÓý·ÊÖíÉÏǧͷ£¬³¤Ã«Íá¢ÈâʳÍ㬴æÑøÒ²´ï5000Ö»¡£ ¡¡¡¡ÐÄÁéÊÖÇɵĸ¾Å®ÃÇ¿´×¼ÁËÓÐÈËæ×Å׬Ǯ£¬¹Ë²»ÉÏ×ö·¹µÄÔ½À´Ô½¶à£¬°ÑÎÕÉÌ»ú¸ãÆðÁËʳƷ¼Ó¹¤Òµ¡£ÓеÄ̯¼å±ý£¬Óеijö¶¹¸¯£¬ÓеÄÕôâÉÍ·£¬»¹ÓеÄÕ¨ÓÍÌõ¡¢´ò»ðÉÕ¡£ËäÈ»¹æÄ£²»´ó£¬Ð¡±¾¾­Óª£¬µ«¿¿µÄÊÇÊÖÒÕ£¬Óò»×ÅͶ×Ê£¬Ã¿ÔÂÕõ¸ö¼¸°ÙÔª¡£ ¡¡¡¡Î÷ÂíȪÈËÔÚ×Ô¼ÒÍÁµØÉϱ仨Ñù£¬¿¿ÇÚÀ͵ÄË«ÊÖºÍÖǻ۴ó¸ãÖÖ¡¢Ñø¡¢¼Ó£¬ÈÕ×ÓÔ½À´Ô½ºì»ð¡£ÄêÇáÈ˾­¼ÃÍ·ÄÔ¸üÁé»î£¬ËûÃÇ×ß³ö¼ÒÃÅ£¬È¥³ÇÀȥÀ³¸Ö¸ãÆðÁ˶þ¡¢Èý²úÒµ¡£Óеĸ㽨Öþ£¬Óеĸã×°ÊΣ¬ÓеĿªÉ̵꣮ÓеĸãÅú·¢¡£Ïó´åÃñ¶­¼Ó¸»£¬ÒÀÍÐÀ³¸Ö×éÖ¯Á˽¨Öþ¶Ó£¬µ±ÉÏÁ˰ü¹¤Í·£¬Ã¿Äê´¿Õõ¼¸²·Íò£¬É½ÀïÈËÒ²¿ªÉÏÁËС½Î³µ¡£ ¡¡¡¡´åÃñÃǸ»ÁË£¬¾ÓסÌõ¼þÒ²´óΪ¸ÄÉÆ¡£¹ýÈ¥µÄé²Ý·¿£¬»»³ÉÁËոеÄÍß·¿£¬ÎÝÄÚÉèÊ©¡¢¼ÒÓõçÆ÷Ò²Ò»Ó¦¾ãÈ«¡£1998Ä꣬´åÁ½Î¯Í¶×Ê5ÍòÔª£¬´øÁì´åÃñ½«´åÖÐÄϱ±ºÍ¶«Î÷Á½ÌõÊ®×Ö½ÖÆÌ³ÉÁËË®ÄàÂ·Ãæ¡£Â·Ãæ¿í6Ã×£¬×ܳ¤260Ãס£´åÃñÃǴӴ˸æ±ðÁË¡°³öÃűãÊÇʯ×Ó·£¬Ò»²»Ð¡Ðĵø¹Çµ¡±µÄÀúÊ·¡£ ¡¡¡¡Î÷ÂíȪ´åÃûΪÂíȪ£¬Êµ¼ÊÎÞȪ£¬×Ô¹ÅÒÔÀ´£¬ÈËÐóÓÃË®À§ÄÑ£¬ÓöÉÏÔçÄêÒªÍù·µÊý¹«Àïµ½Íâ´åÌôË®¡£ÐÂÖйú³ÉÁ¢ÒÔÀ´£¬Àú½ì´åÁìµ¼ºÍ´åÃñΪÕÒˮûÉÙ·ÑÐÄ·ÑÁ¦¡£´Ó60Äê´úÄ©µ½90Äê´úÖÐÆÚ£¬ÏȺóÈ˹¤´ò¾®4ÑÛ£¬»úе×êÉî¾®5ÑÛ¡£9ÑÛ¾®7ÑÛûˮ£¬Á½ÑÛËäÓÐË®£¬µ«Ë®ÖʲֻÄܽ½µØ£¬ÈËÐó²»Äܺȡ£Ö±µ½1997ÄêÓÖÇëÀ´ÁËË®Àûר¼Ò·´¸´¿±²â¡¢ÂÛÖ¤£¬½«Ô­ÓеÄÒ»¿Ú¿Ý¾®À©¿×¡¢¼ÓÉî¡£¹¤·ò²»¸ºÓÐÐÄÈË£¬Õâ´Î´ò¾®³É¹¦ÁË¡£²»½öË®Á¿´ó£¬¶øÇÒË®ÖʺᣴåÃñÃÇÓÖÒ»¹Ä×÷Æø£¬³ï×ʳöÁ¦£¬ÒýË®µ½»§£¬¼Ò¼Ò³ÔÉÏÁË×ÔÀ´Ë®¡£ ¡¡¡¡Î÷ÂíȪ´åÈ˽ܵØÁ飬²»½öÕ½ÕùÄê´ú³öÁËλս¹¦ºÕºÕ¡¢Ãû´¹Ê·²áµÄÃñ×åÓ¢ÐÛÀîѧÓñ£¬½â·ÅºóÓÖ³öÁ˸±Ïؼ¶ÒÔÉϸɲ¿ÁùÆßλ¡£´åÃñ×ԹųçÉнÌÓý£¬³öµØ¡¢³öÈË¡¢³ö×ʽðÓëÖС¢¶«ÂíȪºÍ¶«Óø´åÒ»Æð£¬ÔÚ´åÄϽ¨ÆðÁËÒ»Ëù¸ß±ê×¼µÄÁª°ìСѧ¡£´åÀïµÄº¢×ÓÉÏѧÓгöÏ¢£¬»Ö¸´¸ß¿¼ÒÔÀ´£¬ÏȺ󿼳öÁË30¶àÃû´óÖÐרÉú£¬Ã¿15È˾ÍÓÐÒ»Ãû´óѧÉú£¬³ÉÁËÔ¶½üÓÐÃûµÄÐã²Å´å¡£´åÀïÈËÒÔ´ËΪÈÙ£¬¡°²»±È·¿×Ó²»±È´©£¬¾Í±ÈË­¼ÒµÄÐã²Å¡¢×´Ôª¶à¡±¡£´åÀïÿÄê¶Ô¿¼ÉÏ´óѧµÄ´åÃñ×ÓÅ®£¬¶¼¸øÓè±íÕý±Àø¡£´åÀï¶Ô½ÌÓýµÄͶ×Ê£¬»§¾ù´ï500ÔªÒÔÉÏ£¬´ó´ó¸ßÓÚ¶ÔÆäËû·½ÃæµÄͶ×Ê¡£ ¡¡¡¡½ñÌìµÄÎ÷ÂíȪÈË£¬²»½öʵÏÖÁËС¿µ£¬¶øÇÒÕýÓëʱ¾ã½ø£¬Ïòןü¸ßµÄÄ¿±ê¡¢¸üÃÀºÃµÄÃ÷Ìì·Ü½ø¡£ ¡¡¡¡*Êý¾ÝÀ´Ô´ÓÚÀ³ÎßÊÐÈËÃñÕþ¸®ÍøÕ¾¡¡¡¡[¸ÐÐ»ÍøÓÑ"157102622"·ÖÏí´ËÄÚÈÝ¡£]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陈家山村

  陈家山村位于莱城东南25公里、里辛镇东北7公里处,地处山区。村南是一条深沟,直通东马泉村。越过雕山东边一条深沟是沂源县的光坡村。西边是纵横交错的山岭、大深沟,顺着西南方向的一条大沟,约1.5公里处是东峪村。越过村北面的山2公里路之远是孙家岭村。2002年全村共15户,总人口40人,耕地面积83亩。    据《陈氏谱》记载,清末陈姓由墨埠迁此建村。因址在山上,冠以姓氏,故名陈家山。陈姓先是迁至孙家岭村居住,过了几十年,由于种地不方便等原因,于1924年才到现在的住址建村。该村是里辛镇位置最高的村庄,一直隶属里辛镇(乡)管辖。    新中国成立以来,1956年入初级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陈家山村和孙家岭村属一个核算单位,为一个行政村。1980年,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起,陈家山村独自为一行政村,全村人口最多时113口人。从1993年开始,陆续迁往莱城区官厂村73人,本村现仅剩40人。    陈家山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45年,一位名叫陈同英的革命者,与中马泉村的刘士吉,按照党的地方武装要求,组织起一个游击小组,他们手持鸟枪,在当地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恶霸地主和反动势力,勇敢地和敌人作斗争。1946年8月的一个夜晚,陈同英、刘士吉的队伍埋伏在东峪村西南方的洼地里,不料被敌人团团包围。幸亏他们地理熟,好不容易才突围出去,但有7个弟兄被土匪抓住,被敌人杀害。他们为当地百姓斩恶除霸立下了功劳,是人们敬佩的“土八路”,后来得到区公所的重用,当过区公所的干部。当时人们无不传赞刘士吉、陈同英。1947年被调到连云港工作,后为离休干部。陈同英深知江山来之不易和保卫祖国的重要性,先是送尚未初中毕业的大儿子陈俊健参军,陈俊健参加过抗美援越战争。1972年陈同英又送三儿子陈俊新当兵。    解放前,陈氏家族过着贫困的日子。那时,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又长期处于战乱之中,村民们过着衣不遮体,食不饱肚的穷苦生活。只能靠打短工,扛长活,给地主放牛、放羊维持生活,有的则逃荒要饭,流浪他乡。   自从加入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人们安心从事生产,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们在种好地的前提下,找门路经商挣钱,经济收入大幅度提高。多数农户是妇女在家种地,男子外出打工,于建筑,凿料石,搞运输,当小商贩,家家户户渐渐富了起来。1978年冬,本村还属于孙家岭大队时,在陈俊建的带领下,全大队80余人,肩挑人抬,在村南300米处挖了大口井。从动工到竣工近6个月时间,用1280多个劳动日,挖土石方2500余方。大口井南北长15米、东西长17米、深6米,能蓄水1500多方。每年夏天将大口井蓄满水,足够陈家山村浇园浇地用。人们在大口井西面地段种了大片菜园,每天早晨,人们都挑起水桶去浇菜园,遇到旱情,就抽水浇庄稼,保证了粮田丰收。1980年后,陈俊建任村支书记,抓退耕还林,搞经济园建设。除早年栽植的花椒树外,又栽上了大片的山楂、桃树、杏树等经济树,经济林开发成了陈家山村经济收入的支柱。本村还利用地理位置的优势,大力发展养殖业。15户人家养母猪4头,耕牛6头,平均每人有6只羊,再加上捕蚂蚱、捉蝈蝈、掀蝎子、卖药材等山林收入,每年人均收入300多元。有的一家3口人,仅卖蚂蚱、蝎子就收入1000元以上。1982年,陈俊建书记立志实现电视村,经过两年的努力,1984年全村38户人家拥有电视机16台。现在则家家有了电视机,自行车、煎饼磨糊机遍及各户,全村还拥有摩托车5辆。    陈家山人的艰苦奋斗,带来了新的希望。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北田庄村

  北田庄村位于莱城东南17公里处。南临西田庄,北靠莱城区辛庄镇培峪村,东接辛庄镇的双口峪村,西对莱城区辛庄镇群山。全村375户,1125口人,土地1609.2亩。   据《中国村庄记事》记载:明洪武初年,魏姓由河北枣强县迁此建村,时称牛山庄,后改三田庄。随着村落的扩展,百姓居住地向东、西、北三个方向分离,分成三个然村,因该村位置处于原三田庄北侧,故名北田庄。村中现有魏、王、侯、苗、赵、吕、杨、狄8姓,其中以魏姓居多。村民不分宗族、贫富、多寡、强弱,世代团结友善、和睦相处,以互助耕耘、帮教读书为乐。   据《颜庄史志》载:北田庄清末民初属颜庄区所辖;1958年3月撤区并乡,颜庄区划分郑王庄乡和颜庄乡,北田庄属郑王庄乡;1959年属颜庄人民公社;1984年属颜庄办事处;1985年10月属里辛乡;1995年10月属里辛镇至今。   北田庄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村民自发组织小车队、担架队积极支前,跟随部队南征北战,更有热血男儿、有志青年毅然当兵参军,转战南北、奋勇杀敌。北田庄村也出现过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其中为国为民壮烈牺牲的烈士有4人,他们是在解放徐州战斗中牺牲的魏少伦、在莱芜战役中牺牲的魏少臣、在长春四平街战斗中牺牲的侯继尧、在莱阳战斗中牺牲的魏少圣。他们为革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们是家庭的光荣,也是田庄的荣耀,将激励后人奋斗不息。   春去秋来,斗转星移,北田庄村历经沧桑,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村民才安居乐业,人民生活揭开发展的新篇章。1950年村班子成立,下设互助组,1954年村民加入初级社,1957年成立高级社,村里实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1960年至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村民立足本村资源,渡过难关。北田庄村的土地多是丘陵旱田,村民常以种植花生、地瓜为主。1969年以前,北田庄村水源条件差,只好靠天吃饭,村里有几眼旱井,人畜用水尚可,用来浇灌耕地明显不足。1969年村民修建了乔店水库引水渠,横卧在村北的丘陵上,逶迤七华里之多,如卧龙守护着村子的北大门,成了村里的“救命渠”。从此北田庄村旱田变成了水浇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日益增加,人口与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1972年北田庄村开始“农业学大寨”改土造田,小地变大田,丘陵变梯田,改河造田、围堰、平坟,以补耕地不足,增加耕地200多亩。并将全村山、水、林、田、路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先后建水库4座,修环山路2公里,打机井6眼,扩大了水浇地面积。到现在全村仍然是靠那条水渠和机井、水库来灌溉,不再全靠天吃饭了。部分地瓜地变成了小麦田,农作物也由原来的一年一季的地瓜,变种成一年两季的玉米和小麦。如今水库有了,水渠修了,人民的生活逐年提高,村民的生活日益改善。   北田庄村地处偏远山村,在解放前由于交通不便,生活贫穷,办不起学校,也请不起先生,所以没有私塾。1945年,北田庄村成立速成识字班,对青壮年进行“扫盲”教育。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北田庄村建立了小学,魏述昌是北田庄村的第一位民办教师。北田庄村历届村委全都非常重视教育,1974年进行校舍搬迁,1994年进行校舍改造,并与双口峪村建联办小学,村里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学生的巩固率达到100%。自1977年恢复高考后,每年都有学生考入大中专学校。1977年至2002年,全村共考取大中专学生30多人。   勤劳淳朴的北田庄村民,在农闲之余,也有精神追求。在“0”时期,北田庄村也成立了“样板戏剧团”,演员20多人全是本村村民。他们演出的剧目有《送猪记》、《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他们除在本村演出外,还应邀到附近村庄进行演出,深受广大村民的欢迎。   北田庄村民自古勤劳耕作,但也不乏经商精明之人,心灵手巧,能工巧匠人才辈出,其中魏少青的油坊远近闻名,他制作的花生油畅销莱钢、里辛等地。   北田庄村虽然是个农业村,但村民的经济意识超前。早在集体所有制时就有砖厂一处,专门烧制黑砖黑瓦,给附近村庄带来方便,村民也得到了实惠。村里还先后办过糖厂、肥皂厂、编织厂等。   改革开放以后,北田庄村民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在土地上做文章。打破过去单一的种植模式,利用水源较丰富的地带发展蔬菜。他们生产的蔬菜由于无公害而深受客户青睐。一部分有远见的人从事个体经商,如经商户魏光永、弹棉户苗子山等,还有木匠、泥瓦匠,他们率先致富。村民也各自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灵活多样搞经营,立足家庭办企业。全村的豆腐房、磨面房、油坊很快发展起来,从业人员多的三五人,少的一二人,而且十分兴隆。瓷器、塑料、小百货销售点也遍布全村各处,全村从事运输业、建筑业、饮食服务业的如雨后春笋。   村办企业和个体私营业的不断发展,村民的经济收入、生活水平可谓芝麻开花节节高。村中早已架设了电线,装上了电灯、电话。村中家家有自来水。彩电、冰箱、摩托车、液化气炉、小汽车不再是城里人的专利,已走进普通百姓家庭。村民用于生产的工具不再是锄、镰、锨,主要是拖拉机、三轮车,基本实现机械化。村民的住宅也由原来的草房变成了红砖瓦房。北田庄还对村庄进行了城市化管理,把村庄划分成小区,给每一条街道都起了名,编了号,使村民也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北田庄村交通便利,村东一条宽5米的柏油路通往莱城,村中设有停车点,为北田庄村致富敞开了大门。它也是北田庄人走出山沟沟通向外面世界的交通要道。   北田庄村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正以新的观念、新的姿态、新的步伐向强村的行列迈进。北田庄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前朱山村

  前朱山村位于莱城东南20公里、里辛镇东4公里处,地处山区。西邻大庙村,南与黄家洼村、焦家庄村相接,东接杨家楼村,北靠双泉山。耕地面积609亩,全村165户,501口人,均系汉族。    据原村中观音堂庙碑记载,周代朱姓建村,因址在双泉山南麓,故名前朱山。还有一种说法,传说村后山半腰有一金猪洞,里面住着两头金猪,是两颗金宝珠变成的,所以名曰前珠山村,后人演绎成前朱山村。    据双泉山观音庙里的碑文记载,在周朝末年,一朱姓人氏在此定居,历代单传,人烟不旺,也未形成村落。后来李姓、段姓、张姓、谭姓、郝姓、高姓相继迁此定居,人口逐渐多起来,朱氏就抢先占了金猪洞下的风水宝地建墓地,朱家随后人口旺盛,成了村中的大户。其后代有人官至扬州通判,所以人们更加相信金猪洞的传说,后人把金猪洞改为朱家洞。朱家林占地约10亩,林木茂密,古树参天,通判的一座坟墓最大,占地约半亩。棋山观村朱氏后代在清朝末年还葬于此地。在-进攻时,树木被砍伐一光;在“文革”期间,挖坟造地,掘墓造田,碑已破坏,无从考究。现在整个朱家林已成为果园。    据考证,明朝末年秦姓由秦家洼迁来,不久赵姓迁聚;清朝中期刘姓由孝义搬来居住;民国年间石姓由大官庄迁至;解放初牛姓迁来(现牛姓已迁走)。建村之初的朱姓早已迁走,谭姓、郝姓、高姓后代不知所终,如今全村共七姓,其中秦、刘两姓人口最多。族姓之间从不分众寡、贫富、强弱,团结友善、和睦相处。    据《莱芜县志》载,前朱山村清末属棋山保;民国初年属第四区(颜庄区)棋山乡;1939年至1941年莱芜划为莱北、莱东和新甫三县,前朱山村属新甫县第四区棋山小金乡合为棋山乡;1958年3月并为王庄乡,同年10月成立郑王庄人区;1950年棋山区更名学玉乡后属学玉乡;1956年11月学玉乡、黄民公社;1959年2月郑王庄、颜庄两个公社合并为颜庄人民公社;1962年建立管理区属棋山管理区;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属颜庄办事处棋山乡;1985年小乡并大乡(里辛、王庄、棋山三乡合一)属里辛乡;后乡改镇,1993年莱芜设地级市后属钢城区里辛镇至今。    前朱山村人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秦宝建、刘训良、李丰发、秦宝贵、秦光恒、赵兴信、秦光利、刘训仁、段登元等9位烈士为国捐躯,其中著名的棋山5烈士前朱山村就有秦光利、刘训仁两位。他们的英雄事迹,激励着后人奋斗不息。    春去秋来,历经沧桑,前朱山村人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安居乐业。1954年冬成立初级社;1956年冬,全村进入郑王庄高级农业合作社;1957年底划分联社,大庙村、小庙村、前朱山村、黄家洼村、焦家庄村等五村为一联社;1958年10月加入郑王庄人民公社,书记刘训发、大队长刘训木,全村吃大锅饭,吃食堂,大炼钢铁。1960年至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刘训发、赵兴富、刘训木、赵兴龙、李丰迁等立足本村实际,发展林业,绿化荒山。同时还利用石姓家族传统手艺——染布,办起了集体小作坊——染坊,先后由石云亭、秦光松、赵兴让、石法亭、刘训典、刘训木等人经营,赶集下乡,买卖异常红火。1965年至1977年8月,在刘训发、刘训木、段明利等村领导带领下,全村劳力齐上阵,先后修了4座小水库,扩大了水浇面积,粮食产量逐年提高,村民开始丰衣足食。1971年前朱山村村民开山劈石垒梯田,平坟填沟造新地。1977年冬颜庄人民公社在前朱山村东、杨家楼村西和村南搞“农业学大寨”大会战,使小地变成了大田,荒岭变成了良田。1981年前朱山人实行了按劳力承包土地,1982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彻底改变了吃大锅饭的状况,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粮食产量迅速提高,彻底解决了村民的温饱问题。1986年全村用上了电,结束了煤油灯照明历史。同年,男女老少齐上阵,投资3万元,修建了黄家洼二级提水扬水站工程,扩大了水浇面积近200亩。1995年前朱山村民群策群力,自力更生,用上了自来水。1999年响应政府号召,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植桑养蚕,人均增收600多元。2000年冬在党支部书记刘加廷、村主任刘加玉带领下,多种渠道筹措资金25万余元,修建小二型水库一座,蓄水22万立方,用水有了保障。    重视文化教育是前朱山村的优良传统。早在明朝末年朱姓就有一人中了进士,后升至杨州知府通判。解放前,前朱山人办不起学堂,吃尽了不识字的苦头。解放后,与大庙村合办小学一处,前朱山村入学儿童每年都在30人左右。1968年0时期,前朱山村自办小学一处,从此前朱山村教育逐步发展起来。70年代末,基本普及了小学教育。至1985年并入大庙联小由五个村联办小学,结束了黑屋子、土台子分散办学的历史,办学条件、教育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1994年全国范围的实施“两基”达标工程,与4个村携手,使大庙联小双基验收顺利达标,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质量迅速提高。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前朱山村考入大中专院校学生30人。第一个大专生是秦保法,现任钢城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第一个本科生是秦富吉,现任莱芜钢铁集团公司总医院副院长。    演唱山东梆子、莱芜梆子是前朱山村的艺术传统。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村剧团最活跃的时期,除在本村和邻村演出外,还应邀到莱芜、新泰、沂源的部分村庄演出,尤其是演出的现代戏《红灯记》、《沙家滨》、《智取威虎山》等得到了各地观众的交口称赞。1976年曾赴县城参加会演。近几年来以刘加美为团长的小剧团,经常活跃在里辛镇、钢城区,每年都自编自演节目,弘扬时代精神,宣传党的政策,受到了区政府、镇政府的表彰。    解放前,前朱山人缺医少药,人们的健康水平得不到保障。1943年瘟疫流行,死亡几十人。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培养了村医,于1952年办起村诊所,70年代实行了合作医疗。1985年里辛建乡后,建立了乡镇卫生院,在其辐射、管理指导下,村办卫生室医疗设施、医疗水平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和提高。前朱山人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镇,卫生防疫、传染病防治、妇幼保健等医务工作均得到很好的落实。    前朱山村人心灵手巧,能工巧匠辈出。石匠秦光春、刘训明在20世纪初期建房子、造寿坟,是一方能人。尤其是刻碑文、刻浮雕堪称一绝,附近村庄的碑文都是他们刻的。木匠刘训教、秦孝冉,铁匠刘训告、刘训师在周围一带也小有名气。   改革开放以来,手艺成了村民增加经济收入的主要手段。仅500口人的村庄,从事建筑业的就有80余人,木工30余人,电工油漆工10余人。他们常年在莱芜钢铁厂和莱城从事房屋建筑、室内装修等业务,经济收入很是可观,平均每人每年收入7000元以上。生活条件变好了,前朱山人草房换瓦房,有些率先致富的个体经商户,盖上了前后出厦的华丽住宅。50%以上的户看上了大彩电。如今村里有轿车3辆,大汽车8辆,摩托车50余辆,移动电话30多部,成了名副其实的电话村。    前朱山村党支部、村委会领导是村民致富的带头人,深得村民的信赖,多次荣获市、区、镇各级党委、政府的表彰,他们正团结带领500村民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去描绘前朱山村的锦绣蓝图。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后朱山村

  后朱山村位于莱城东南27公里、里辛镇政府驻地东北8公里处。四面环山,一面背水。南望双泉山之阴,西临石头湾东山,北部是黑石涧,东临红山。全村175户,486口人,耕地面积641亩。    据《阎氏谱》记载,元朝初年,阎姓由前朱山分迁至此建村。因村在双泉山后,故名“后朱山”:后朱山村民分居在三个区域:即下庄区、东岭区和西岭区。下庄区属搬迁区,至今还有9户15口人家未搬迁。后朱山人口少,姓氏多“红山血案”前后,有24姓氏,现有13姓氏。红山血案后这里地广人稀,土地廉价,傅、尚、程等姓遂至此买地定居。    明朝天顺年间至清末民初,后朱山属棋山保;民国初年取消乡、保,后朱山隶属郑王庄镇管辖;1939年4月颜庄区划分九个乡,后朱山村属棋山乡管辖;1940年颜庄区划分为四区,后朱山村属棋山乡;1950年底后朱山属学玉乡;1956年,后朱山属棋山乡;1958年撤区并乡,后朱山隶属郑王庄乡;同年10月改乡为公社,后朱山隶属王庄人民公社;1959年2月王庄、颜庄两社合为颜庄人民公社,后朱山隶属颜庄公社棋山管区;1984年4月改为颜庄办事处;1985年撤处并乡,设里辛乡,后朱山属里辛乡棋山管区;1993年莱芜划为地级市后朱山属钢城区里辛乡;1995年10月撤乡建镇,后朱山属里辛镇管辖至今。    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来,1953年成立“换工组”;1954年成立“互助组”;1955年8月成立合作社(高级社),后朱山与高家庄、东马泉、中马泉、西马泉、白家庄、穆家寨为一个核算单位;1958年后朱山成了一个独立单位。1960年至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人民的生活极其困难,大多农户断粮断炊,以树叶、榆树皮为食物充饥。在这种情况下后朱山村陈连业书记仍带领村民修建扬水站、打机井,在荒山坡上栽花椒树、杏树,发展了50亩果园;在村里建粉皮加工坊、挂面加工坊,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帮助村民渡过困难时期,当时后朱山村被评为颜庄公社的模范村。1966-1976年修成了村南水库,可蓄水1万立方,对解决旱情和防洪起到了重要作用。1983年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生产队解散。1987年在书记苗祥本的带领下,修成了一条横跨东西两山的渡槽,桃行水库的水可以浇灌60%的土地。    后朱山村交通闭塞,仅有一条在两山、双泉山之间开辟出来的2米宽的山土路与外界相连。每到六月山洪暴发,道路即被冲跨,车辆难行。    后朱山村解放前就成立了私塾。1949年,后朱山村的孩子到高家庄小学上学。1958年后朱山成立小学。1982年,村里投资近万元,把旧校舍改造成宽敞明亮的黑瓦房,新购置了课桌凳,这在当时是条件非常好的学校。1985年合班并校后,后朱山小学并入大庙联小。    1950年,村民自发组织了一支莱芜梆子剧团,自编自演节目,以宣传送子参军、支援前线的节目为主。对当时抗美援朝起了很重要的宣传鼓舞作用。1958年与玥庄村以段伦平为团长的剧团合作,宣传“-、大炼钢铁”。村里至今还保留着唱戏用过的服装、道具。    后朱山的柿子远近闻名,畅销全国,出口创汇。由于管理到位,再加上近几年价格昂贵,年产量可达到20万公斤,收入20几万元,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1998年全村吃上了自来水,有80%的户买上了摩托车,70%的户安装了电话。2001年,后朱山成了电话村。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大庙村

  大庙村位于莱城东南20公里、西距镇政府东4公里处。东与前朱山村为邻,南与黄家洼村接壤,西面与郑王庄东沟村搭界。西北为小庙村,东北为后朱山村。全村耕地面积525亩, 218户,545口人,均为汉族。    据《王氏谱》记载,明代王姓由河北枣强迁此建村。当时村内有一座舜皇庙,遂称舜皇庙村。后在村北又分出一小村,称小舜皇庙,本村称大舜皇庙,后简称大庙。    据《莱芜市志》记载,大庙村清末属莱芜县棋山保;1939年至1941年,莱芜划为莱北、莱东和新甫三县,大庙村属新甫县;1945年10月恢复莱芜县制,大庙村属莱芜县颜庄区;1951年改为第七区,当时七区有十五个乡,大庙村属学玉乡;1956年,大庙村属棋山乡;1958年3月,属郑王庄乡;同年10月建立人民公社,隶属郑王庄人民公社;1959年4月又将颜庄人民公社和郑王庄人民公社合并为颜庄人民公社,大庙村属颜庄人民公社棋山管理区;1984年改为颜庄办事处,大庙村属棋山乡;1985年11月并入里辛乡;后乡改镇,大庙村属里辛镇。    大庙村中以王、郑两姓居多,占总人口的95%以上。另有李、张、候三姓,居民多为洪武初年由河北枣强冀州迁来。大庙村人诚实忠厚,安守本分。男孝女贤、尊老爱幼是大庙村人的传统美德。    大庙村的房屋可分为三类。一类为民国初年郑学靖、郑学颂所盖二座二层小楼,这是村中仅存古宅,其中一座已改为磨面房,继续发挥它的作用;一类为低矮的土坯草房,这些房屋多为解放前所建,里面已无人居住;还有一类为砖瓦结构,此类房屋前后出厦,内部装饰美观,大多为20世纪末、21世纪初所建。大庙村房屋的变化印证着历史的变迁和村民居住条件的不断改善。    大庙村人一向勤俭持家,艰苦创业。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村里以生产队为单位,先后办起了粉房、挂面房、火烧房、面粉加工房等。特别是村中粉房生产的粉条、粉皮,闻名四里八乡。这些副业的开展,壮大了集体的经济力量,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    大庙村多出能工巧匠,如石匠、术匠、瓦匠等。特别是瓦匠远近闻名,在当时的颜庄建筑队中以大庙人居多。现在村民仍有很多瓦匠活跃在莱钢等建筑工地。    大庙村属丘陵地区,缺水一直制约着该村经济的发展。大庙村人祖祖辈辈为改善水源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近几十年来,通过村民义务劳动,修建了众多的水库塘坝。20世纪70年代初,挖了两口大水井,基本解决了耕地灌溉问题。    为解决村民吃水问题。1993年镇政府拨款2万余元,村里投资1万余元,打出100余米的深水井一口,基本解决了村民的吃水问题。2000年,莱芜市国土资源局又无偿支援10吨水泥,1吨钢筋,为村里修建了3个饮水池,进一步改善了村民的饮水条件。    大庙村人一贯重视教育。1984年秋,大庙村建高标准小学一处。学校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960平方米。全校5个教学班,l间仪器室,1间体育器材室,3间图书阅览室,2间实验室,内部配套达二类标准。学校始终把加强学校管理作为工作重点,坚持德育为主,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本的办学思想,以实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教学质量为总目标,努力培养合格人才。自恢复高考以来,仅有500余人的小村庄,就有30余人考入大中专院校。其中郑宪友正攻读博士学位。    为改变家乡面貌,大庙村人与自然作了坚决的斗争。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村里就成立了林业队,在双泉山上植树造林。山上栽有松、柏、槐,还有苹果、枣、桃等经济林木。不但绿化了荒山,而且给村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1992年,村里又在南岭挖穴,种植了优质苹果树。现在从双泉山俯视全村,绿树成荫,四季常青,风景如画。    1995年,为发展经济,引导村民发家致富,村里统一规划出一片养殖小区,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村民发展养殖业。现已有四户村民人驻该小区,主要饲养鸡、猪,已形成较大规模,每户收入均在万元以上。    现在,在各级政府的关心领导下,大庙村正在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林果业、养殖业。大庙村人正以其勤劳的双手,创造着美好的明天。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小庙村

  小庙村位于莱城东南20公里、里辛镇政府驻地东北3公里处,地处丘陵。东面是双泉山,东北方向紧靠后朱山村,北与石头湾村搭界,西邻郑王庄村,南接大庙村、黄家洼村。全村耕地面积553亩,158户,405口人,均为汉族。    据《王氏谱》载,明代王姓从高家洼迁此建村。因靠近大舜皇庙村(大庙村),曾名小舜皇庙村,简称小庙村。   小庙村建村已有400余年,清末为棋山保;民国初年属颜庄区;1941年,小庙村属新甫县;1945年10月小庙村属莱芜县颜庄区(1951年改称第七区,1955年复称颜庄区);1958年3月撤区并乡,小庙属郑王庄乡(同年10月,改为郑王庄人民公社);1959年2月,又并入颜庄人民公社;1984年4月属颜庄办事处;1985年小庙村属里辛乡;1995年10月里辛撤乡改镇,小庙村属里辛镇辖至今。    小庙村建村时只有王姓一家,后田、张、吴三姓陆续迁聚。如今王、田两姓各占40%多。各族姓之间亲如一家,谦让、友爱、互助、团结。    小庙村人祖祖辈辈珍爱自己的土地和家园。在并不肥沃的土地上辛勤劳作,用坚韧不拔的精神与大自然抗争,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品质。尤其是1968年至1976年,村民们用车推、筐抬分别在村南和村北筑起了两座水坝,改变了靠天吃饭的历史。除此之外,还修了小塘坝3处,打机井3眼,整修村东梯田200余亩,使几辈人“粮食满仓”的梦想成为现实。    小庙村人杰地灵,物产丰富。农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麦、花生、地瓜、谷子、高粱、大豆等。小麦、玉米自1985年后产量大幅度提高,其原因一是得益于化肥和农业机械的使用;二是优良品种的推广;三是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花生一直是小庙村的传统经济作物,在计划经济时期和“割资本主义尾巴”之时,村民也不断到莱钢和其它集贸市场专卖花生。花生,是那个年代的奢侈品,也是小庙村主要的经济来源。双泉山、吴家山的石灰石;西岭的云母、石英;人参、柴胡、全蝎、土元等药材资源丰富。山岭地的花椒、柿子、山楂、苹果、枣子、核桃等果树也是村民重要经济资源。但水资源较为贫乏,近几年,村民自发利用机械打深水井100余眼,80%的户用上了自来水。值得一提的是,村西不远处有一泉名“碗泉”。在一朝北的沟崖底下,从云母、石英石矿中涌出,久旱不干,久涝不浑。水量一年四季不变,如一碗净水,清澈见底,饮之甘甜爽口。    村东约一里许,有一双7山,解放前,此山成为人们抵往匪患,躲避战乱的重要场所。1926年3月,一群土匪从新泰窜至莱芜、棋山一带,制造了骇人听闻的“红山血案”,百姓牺牲300余人。双泉山和红山仅一里之隔。西、北两面山势陡峻,易守难攻。小庙村人在双泉山顶用石块筑围墙御敌自卫,青壮年数十人在围墙顶以石击敌。白天目标明显,匪徒便夜间攻山,背扛门扇防止飞石伤身。待敌接近围壁,民众以大石块砸下,匪皆骇然,抱头鼠窜,能远望游巡而不敢靠近。东、南两面山势稍缓,有若干牧羊人把守,击敌必中;稍近就用火枪、土炮轰打。而匪徒以大刀、长枪为主,无计可施。久攻不下,匪徒遂改用困山之计。山上本无水源,储备的水早已没了,情势十分危急。3月4日夜民众趁匪徒不备,悄然离寨,安全转移。3月5日,众匪窜入山寨,空手而归。    1949年至1951年间,村里先后有了“换工组”、“变工队”和“互助组”。1956年小庙与大庙、前朱山、焦家庄、黄家洼和郑王庄一起成立了高级农业合作社。后来,除郑王庄外的其余5村成立“大庙村联社”。1957年,人民公社成立。1958年的“大炼钢铁运动”,程度,许多人靠吃树叶、树皮维生。1972年,村里掀起了“农业学大寨”运动。“干到腊月二十九,吃了包子就下手”的口号,体现了这一时期人们渴望改变自然、摆脱贫困的迫切心情和响应党的号召建设美好家园的满腔热忱。从苦难中走来的小庙村人,创业的热情“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小地变大地,丘陵变梯田,兴修水利,沤制绿肥,群众生活开始向温饱迈进。现在仍在发挥作用的水库、水渠、渡槽、机井都是这一时期建成的。    小庙村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解放前,村民聘请了杨文祥到村里办私塾,谁上学谁出资。1949年至1960年间,由于受师资制约,小庙村学生先后到石头湾、大庙村上学。1961年小庙村办起了村办小学,教师只张同义一人,小学儿童30余人,分3个年级,只上半天。1970年8月,学校改为4个年级,全天上课。1973年,村投资在村东新建小学一处,教室6间,办公室1间,小伙房1间。1985年村小学和大庙小学联办。1977年恢复高考后,张务玉、王守林、王守利是首批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1990年,田发迎考入同济大学,王守涛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后到美国深造。近年来,不断有学生考入各类大中专院校。一个400余口人的小村,大中专毕业生已超过50人。    小庙村人祖辈擅长建筑业。村里的个体小建筑队就有三四个,在邻近村庄小有名气。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颜庄公社建筑队,到八九十年代的里辛乡、里辛镇建筑队,小庙村技工最多。村民田守成、田发友,先后任过经理,为乡镇企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个体经济崭露生机,王尊会、田守太等的拖拉机运输;王守进、王尊胜等的物资购销,使他们成为首批脱贫致富的能人。    改革开放,党的富民政策使一个荒凉萧瑟的小山村焕发了勃勃生机。现在的小庙村告别了往日靠人挑山,靠牛耕田,靠天吃饭的日子,家家户户吃上了自来水。喷灌机械有十几部,拖拉机三轮车成了常备工具,农业劳动强度大大降低,在粮食富余的情况下,养殖业迅速发展起来,仅生猪每年出栏400余头。养羊人均收入在500元以上。村民们还利用靠近莱钢的优势,积极从事建筑、维修、饮食等行业,由干零工到搞承包,规模由小到大,有百余人长年依托莱钢务工经商。    截至2002年8月,已有5户拥有了自己的楼房,140余户住上了宽敞的新宅院,彩电拥有户数达85%以上,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电话已安装60余部,手机60余部……打破了小农经济的束缚、逐渐融人了社会发展大潮的小庙村,今天是美好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高家庄村

  高家庄村位于莱城东南23公里、里辛镇政府驻地东北7公里处。四面环山。村北为西马泉村,西北为后朱山村,南为棋山观村,东为穆家寨村,2002年全村148户,361口人,耕地面积536亩。    据《刘氏谱》记载,明代刘、高二姓建村。因高姓居多,以姓名村高家庄。    民国初期,高家庄属棋山保;1951年属棋山乡;1958年属颜庄人民公社;1984年属颜庄办事处;1985年属里辛镇至今。    民国二十年,在北方数省猖獗一时的土匪刘桂堂(黑七)部,残杀无辜百姓的红山惨案,就发生在这里。当时土匪5000余人围困村寨。寨民经过数日苦战,弹尽粮绝,失去了抵抗能力,土匪乘机破寨而入,惨杀了398人,伤153人,被掳走70余人中无一生还,所有财物被洗劫一空。    高家庄历史上出过不少知名人物。清咸丰年间,村人刘宏纲中过武举。他的两处大瓦房的屋脊上有钢权、-狗子张口兽等饰物,他的墓碑镌有“千总”官衔。家有50公斤重的执石,大门前有上马石,村前有马道,这都是他当时练武为官时的遗迹。明朝初白家庄有一武士刘琢,练了一手绳鞭,技术高超,曾拿住过贼寇,有民谣唱道:“黄崖大刀刘延令,比不过白家庄刘琢的那根绳。”    日月如梭,时光流逝。1956年冬高家庄10多户村民自发组织成立农业合作社。1957年全村进入高级农业合作社,大队长刘训仁,党支部书记魏洪钦,在村里实行“人七劳三”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1972年底搞土地深翻整平,移河造地,使土地由小块变大块,由山岭薄地变成肥沃的梯田。1975年春,在村南沟建有一大口机井,直径10米,蓄水100立方米;修扬水站一座,全长300多米。1978年建二级扬水站一座,全长200米;蓄水池一个,蓄水70立方米,使全村灌溉面积达250亩,部分土地变成了一年两季收获的高产田。1982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改变了传统的种植模式,实行科学种田,粮食产量大大提高,真正解决了村民的温饱问题。1997年在村党支部书记刘星孔的带动下,全村集资2万余元,用上自来水,结束了祖祖辈辈挑水喝的历史。1978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下,大力发展林果业,种植果园50亩,年产桃、梨、山楂、核桃、柿子、大枣等于鲜水果12万余斤,产花椒1万余斤。    高家庄人注重文化教育。民国时期在白家庄建洋学堂一处,山后10多个自然村的孩子都来上学。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家庄村考入大中专院校学生30余人,研究生3人。    高家庄南依莱钢,具有得天独厚的经济发展优势,50%的青壮年到莱钢的厂矿去干临时工,每人月工资近千元。1985年里辛镇积极响应发展农村经济的号召,在离高家庄村500米处的杨家楼村立一大集,大大拓宽了山果蔬菜的销路,为发展村内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在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民营经济的方针指引下,高家庄在搞好种植业的同时还大力发展养殖业,2002年该村牲畜存栏800余头,家禽上千只。    改革开放以后,高家庄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村民居住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截至2002年有60余户建起新瓦房,其中10多户盖起了结构合理、样式新颖、宽敞明亮的前后出厦房屋。大部分村民添置了高档家俱,看上了彩电,20几户买上音响,还有10多户买上了电冰箱、洗衣机等。全村40%以上的户安了电话,家家有存款,户户有余粮。    与时俱进的高家庄人正用勤劳的双手,描绘着更加秀美的蓝图。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穆家寨村

  穆家寨村位于莱城东南24公里处。东邻白冶子村,西靠杨家楼村、高家庄村,北与西马泉村、中马泉村相邻,南面是圈里村。2002年全村总户数67户,231口人,均为汉族,耕地面积170亩。    据碑文记载,明朝万历年间,穆姓由蒙阴五陡迁此建村,并在此建一山寨,故名穆家寨。后有魏姓由南下冶迁此,两姓和睦相处,代代联姻。后又有李姓由辛庄迁入,魏、穆两姓仍为大户。    清末民初,该村属颜庄区;抗战期间,莱芜划为三个县,该村属颜庄区;1958年归郑王庄人民公社;1959年2月,郑王庄公社与颜庄公社合并为颜庄公社,该村归颜庄公社所辖;1984年4月属颜庄办事处;1985年10月撤处并乡,设立里辛乡,该村归里辛乡所辖;1995年10月里辛乡改为里辛镇,该村仍归里辛镇管辖至今。    1942年粮食欠收,又加上黑热病流行,全村饿死、病死十几口。村民穆克正一家就死了3口,村民李维福家中人口多,因缺粮愁得上吊自尽。村民逃荒要饭,有的下山西,有的下东北,村中所剩无几。再加上-反动派一师、四师的搜刮,更加民不聊生。    1945年,0员魏洪钦领导村民实行减租、减息,后与高家庄、白家庄村-合组织农救会,魏洪钦任会长,刘赞孔任指导员。1947年斗地主、打土豪,进行土地改革后又成立互助组、合作社。1957年由高家庄、白家庄、穆家寨、三马泉等村成立联社,魏洪钦任社长。1958年人民公社后与高家庄村、白家庄村为一个大队,1980年改为行政村。    穆家寨村西面有一条河,河上无桥,村民出门、种田,都必须要蹬河而过,过河后还要爬一段陡坡,交通十分不便,村里几代人都想改变这种状况。1998年,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投资25万元用挖掘机械挖运土石4万多立方,建立了2座石拱桥和1公里多乡村公路,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生产和生活。穆家寨村自古以来缺水,吃水要到河底去挑。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村民先后在村周围打了5口大口井,虽有2口有水,但因无经济能力配套,还是没能解决缺水的问题。直到1999年村里多方筹资,才使村民吃上了自来水。    路通了,电通了,水有了,村民的干劲更足了。村民们在农业、林果、养殖等方面“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日子越过越红火,村庄的面貌也大有改观。村民们富裕了,加大了教育投入,近几年来,先后有30多人考入中专以上院校深造,其中研究生2人,本科生10多人,成为里辛镇按人口比例出大学生最多的村。村民魏洪勤大儿、三儿考取了山工大,二儿考中西安交大研究生。村民魏洪利目不识丁,大儿子考入泰安师专,二儿子考入青岛纺织学院,在村中引起巨大的反响。    穆家寨村民正直善良,富有正义感。旧社会土匪横行,烧杀掳抢,无恶不作。该村村民与中马泉村-合,在磨脐顶建山寨。土匪来抢,村民们坚守山寨,妇孺运石,青壮年坚守在城墙。有一土匪爬上城墙被村民用石块砸死,土匪恼羞成怒,决心要把村民困死在山上,一直围困了三天三夜,后因旧政府派军援助,一无所获的土匪把穆家寨村的房屋全部烧光而退。但村民并没被土匪的恶行所吓倒,在红山惨案后,棋山保成立了以对付土匪为目的的组织“红旗会”,临近村也相继成立了“黄纱会”、“黑旗会”。1929年正月,三会在银山与500名土匪搏斗,大获全胜,截留土匪抢劫的大批牛羊和大宗财物,并把土匪赶出几十里以外。没过几天,棋山保的50余名红旗会的会员,与400多名土匪在朱家庄遭遇,会员们与土匪奋力拼博,牺牲了15人。穆家寨村19岁的村民魏洪远,被俘后宁死不屈,最后被土匪用梭标由左耳孔扎入穿透右耳残酷杀害。为纪念烈士,棋山保的人民捐资立碑,现立于棋山观抗日阵亡烈士碑右侧。旧政府县长刘升营亲自在颜庄召开大会悼念烈士,并发给烈士家属抚恤金200银元,但都被当时的村霸独吞,烈士家属分文未得。1942年红旗会员在村民魏成名带领下,在本镇孙家岭南、桃行村东三瞪眼处,围困了被八路军打得弹尽粮绝的“中央道”会员100多名,缴其枪械。红旗会后经整编,成立了抗日队伍十一中队(相当于营的编制),魏成名任队长,焦家庄的任青汶任连长,由上级派来的人任指导员,成了八路军的主力队伍。    在抗日战争时期,穆家寨村是八路军的常驻地,八路军的一个贸易局和一个修械班,在此驻扎的时间最长。村民在生活异常困难的情况下,仍不断为八路军筹粮,军民互帮互助,鱼水情深。后来八路军十团的直属队在本村驻扎多时,不幸被日寇包围在白冶子沟,100多人几乎全部遇难。    解放后,村里人经过几十年的奋斗,逐渐改变了贫穷落后的状况。特别是自1989年以来,村里通了公路,吃上了自来水,大力发展了林业、养殖业,把原来单一的本地特产酸石榴,改良为“半口”(酸甜适中)石榴和甜(蜜)石榴,还发展了一种开红、白两种花的石榴,开红色花的结红籽石榴,开白花的结白籽石榴,甜度也超过了其它石榴的特色品种。村里家家种石榴,不少户建有石榴园,种石榴成了村里人致富的好门路。2001年,村民魏洪方、魏如国都投资万元建了养鸡场,收入十分可观。    充分利用山区优势,多业并举、全面发展的穆家寨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白冶子村

  白冶子村位于莱城东南35公里、里辛镇政府驻地东5公里处。东与淄博市姬家峪村毗邻,西接穆家寨村,南与圈里村接壤,全村147户.436口人,耕地面积500亩。    据吴氏古墓石刻记载,明朝末年,吴姓在此建村,因村北有白色山梁,曾名白崖子,后演变为白冶子。    白冶子村1953年成立了两个互助组;1954年秋成立了初级社;1955年和棋山观、圈里、杨家楼、焦家庄五个村成立了高级社。1958年3月起隶属郑王庄人民公社;1959年2月起隶属颜庄人民公社;1985年10月隶属里辛乡;1995年起隶属里辛镇。    白冶子村由吴、刘、尚、苗、李、任、亓七姓组成。其中吴姓人口最多,族姓之间不分众寡、贫富、强弱,都以诚实勤劳、济救贫困、互帮互助为乐,世代相传。    白冶子村水资源匮乏,十年九旱,村民们吃尽了没有水的苦头。从1972年开始历时6年时间,在村支部的带领下,打石头57000方,沙子8000方,石子500立方,颜庄公社支援水泥800多吨,动用劳动力76000多个,建成长96米、高13.8米、底宽5米,上顶3.6米的拱形坝水库,取名“幸福水库”。每到夏季,水库涨满,大水从石坝顶部泻下,形成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丽景观。白冶子人终于告别了“种在人,收在天,有苗无雨干瞪眼,大早年景泪涟涟”的穷日子。    1980年,在支部书记吴希玉的带领下,又在汪涝峪修建一座长98米,底宽38米,高9米,蓄水10万立方的拦河大坝。白冶子村90%以上的土地实现了自流灌溉。    要想富,先修路,1996年10月,由白冶子村和穆家寨村合作,先后修建了两座拱形桥——萝卜沟桥和杨楼沟桥。其中萝卜沟桥正桥长10米,高10米,宽8米,引桥8米,是当地跨度最长施工难度最大的桥梁。    1998年,在钢城区的大力支援下,动用6万立方土,修成了一条长达500米的土路,把萝卜沟桥和杨楼桥连接起来,小山村也能开进大汽车了。农民的林果源源不断地运出了大山,揭开了白冶子村经济发展的崭新的一页。    白冶子村民自古就有较强的经商意识,家家户户都会弹棉花,尤以张元利、吴希强技艺最高。一到冬闲季节,西到莱城,东到沂水,到处都留有白冶子人走村串乡弹棉花的身影。改革开放以来,磨面加工、油坊经销、建筑等行业也蓬勃发展起来。其中建筑业最为红火,有100多人常年从事建筑业,出现了吴茂连、吴茂林、任维孝等建筑行业能人,建筑业也逐渐成了白冶子村人经济收入的主要支柱。    白冶子村东、南、北三面环山,俗话说“靠山吃山”,村两委从长远规划,把荒山划片,同村民签订30年承包合同,大力实施种植和养殖一起发展的富民强村工程。以吴修东、苗恒厚为首的四户农民,上山盖鸡舍养柴鸡,获利颇丰。白冶子村有20多户常年放羊,年收入都在3000元以上。村委就因势利导,划出丘陵区域为放牧区,鼓励村民圈养和放养相结合,发展养羊业,现在家家户户都有羊,养殖业成了村民致富的重要门路。除养殖业外,村民们还开荒整地,发展林果业,逐渐形成了以优质桃为主,苹果、板粟、枣、柿子全面发展的局面,昔日荒山梁变成了花果山。    吃水难一直是白冶子人头疼的大事,虽多次努力,终因设计不理想,一直没有彻底解决吃水问题。2001年10月,在吴茂连、吴茂宾、尚现文的带动下,村民自愿结合,划片分成六个小组,自己出工出资,把北山泉水引进了村里,吃上了甘甜清澈的自来水。“既省电,又省油,拧开龙头水自流”终于成了白冶子村的现实。    白冶子村素有尊师重教的传统。1958年成立了白冶子小学,先后有张义芳、吕克昌、亓立伟等教师执教。1995年莱芜市实行合班并校,白冶子小学并入高家庄联小,1998年并人杨楼联小。自1978年到2002年先后有10人考入大专院校。    日新月异的白冶子村明天会更美好!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中马泉村

  中马泉村位于莱城东南27公里处。东邻东马泉村,西靠西马泉村,南面隔山与白冶子村相接,北面是连绵的群山。2002年全村总户数117户,392口人,均系汉族,耕地面积500亩。    据《中国村庄志》记载,中马泉原名下马泉,据说西汉末年刘秀被王莽的42万大军由西追至棋山,他上马的地方叫上马泉,下马的地方叫下马泉,饮马的地方叫饮马泉,后来人们根据三村地理位置,将村名演义成西马泉、中马泉、东马泉。明朝弘治18年(1505年)刘姓由茶峪子村迁此建村,沿称中马泉。    清末民初,莱芜县划为十区,中马泉属颜庄区管辖;1941年4月划归新甫县;1945年又回归莱芜县,仍属颜庄区管辖;1951年改称第七区;1955年称颜庄区;1958年3月撤区并乡,颜庄区划分为颜庄乡和郑王庄乡,该村属郑王庄乡;1958年10月郑王庄乡改为郑王庄人民公社;1959年2月,郑王庄、颜庄两个公社合并为颜庄人民公社,该村归颜庄公社管辖;1984年4月属颜庄办事处;1985年10月,撤处并乡设立里辛乡;1995年里辛乡改为里辛镇,中马泉隶属里辛镇管辖至今。    抗日战争时期,段登合、-祥等人组成抗日游击队,进行抗日活动。大动参时,村中先后有十几人奔赴战场,其中有3人为国捐躯,被追认为烈士。    中马泉村人艰苦创业,民风淳朴。村民多勤于耕作,亦不乏经商致富的精明人和能工巧匠。解放前后村中有杂货店、馍馍坊、烧饼坊几家作坊。马泉西瓜、香椿、柿子等土特产品在周围集市上颇有盛名。马泉地处青石山和汶河的源头,水好,土质好,种出的西瓜沙瓤,甘甜。香椿色红,有独特的香味,外地人知道马泉椿芽好,就移栽到别村去种,但味道就不行。柿子品种多,个大糖分多,大的用来加工柿饼,酿柿子酒味道更是醇香。    1947年,-重点进攻山东,-一个师的部队进驻中马泉,抢粮食、杀耕牛、辱妇女,无恶不作。其中有一妇女不忍其辱,被-兵用手枪打死。村民们对-反动派恨之入骨。    中马泉村历经沧桑,直至解放后,在0的领导下,村民们才安居乐业。1954年十几户村民组织成立农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孔,社长李淑人,按“地四劳六”分配。1956年,全村进入高级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72年中马泉村开始“农业学大寨”移河造田,村前现在的几块大地都是那时整垫的,并打机井3眼,改变了本村的生产生活条件。1984年全村在党支部书记魏之业和村长李祥笃的领导下,根据荒山荒滩面积大的实际,以发展林业生产为突破口,对山、水、林、田、路进行综合治理,实干加巧干,念活“山”字经。从那年春天开始,先后投工10万多个,多方筹集资金3万余元,栽植各类经济树木10多万株。5年累计造林1200亩,人均造林4亩,植树300株。如今全村每年产优质苹果20几万斤,再加上葡萄、柿子等,总收入20多万元。接下来,村委支部一班人,又发动群众修盘山路。村民尝到了甜头,干劲倍增,仅两个月时间,两条10华里长的盘山公路就修好了。往日连行人都难爬的陈家山,如今汽车、拖拉机都可开到山顶。山顶的青石板是上等的建筑材料,村民在农闲季节纷纷上山开采。刘念忠等人买了拖拉机运石料,每年收入达5000多元。    1997年前,全村人吃水靠的村南的一条小溪,一遇到干旱季节人畜用水就极为紧张,吃水难已困扰村民整一个世纪。伴随着全镇吃水工程的开始,在党支部书记李全笃的带领下,村两委一班人把解决村民吃水问题当作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头等大事来抓。他们上泰安、去莱芜请水利专家勘查水源,走遍了中马泉的沟沟壑壑,最终在村东南勘查到一处水源。多方筹集资金打井一眼,修水池一个,又一鼓作气搞了吃水配套工程,让中马泉人终于吃上了自来水,结束了祖祖辈辈吃水难的历史。    中马泉人崇尚教育,1958年在该村由东、西、中三马泉建小学一处,1963年迁至范家楼北新建小学,1984年发洪水把学校冲坏。1986年,由东、西、中三个马泉和东峪村在西马泉村又新建小学一处至今,占地4400平方米,教室、办公室共22间,多年被评为教书育人先进单位,现有学生100人,一至五年级共五个班。其间还在西马泉村建立了棋山中学,培养了两届毕业生,后合入棋山中学。    要想富先修路。到过中马泉的人都会夸赞从杨家楼到中马泉的路真好走,这主要归功于里辛镇人民政府。1999年,镇政府决定修杨马路(杨家楼到马泉),为民办实事。修这条路主要占中马泉村的土地,当时有些村民怕占耕地不愿意修,镇领导和村支书李祥笃对群众说服动员,做通了群众的思想工作,带领村民积极投工、投资,筑路基、铺地瓜石、出边沟,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同邻村密切合作,奋战两个多月,一条宽畅平坦的柏油路竣工了,并开通了从马泉到莱城的客车。村南一条小河,是汶河的主要源头,每到雨季,河水泛滥,阻挡着去南山的通道,给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是村里几代人的一块心病。2002年新一届领导班子成立后,克服种种困难,多方筹措资金,动用土石方200多方,水泥25吨,投资2.4万元,奋战80多个日夜,在汛期来临前,建成一座长8米、宽4米的便民桥,解决了几代人的梦想。    中马泉村是有名的瓜果之乡,十几年来,村民靠瓜果强了村、富了民。解放前,全村只有一间瓦房,现在全村家家户户都住上了宽敞明亮的瓦房。2002年底,全村电话普及率达到60%,有彩电、VCD的占90%,机动三轮车40余辆,家家用上磨糊机,人均收入近3000元。    中马泉村被誉为长寿村,现在最高龄的老人刘训功已95岁,耳不聋,眼不花,还能挑100多斤的担子,身体十分健壮。全村90岁以上的老人3人,70岁以上的近40人。该村空气新鲜,水质好,清澈甘洌,无污染,含有多种微量元素,特别是含有丰富的钙,长喝马泉水,青年人长高个,老年人不缺钙,这可能就是村民们长寿的原因吧。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东马泉村

  东马泉村位于莱城东南28公里、镇政府驻地东10公里处。北邻孙家岭村、陈家山村,南与白冶子村隔山相邻,东与淄博市沂源县的姬家峪、大光坡村接壤,西与中马泉村搭界。村西是通往里辛镇政府驻地的柏油路,村南小河是汶河的源头,有“大东山”之称。2002年全村总共146户,496口人,均系汉族。耕地面积520亩。    据《中国村庄志》记载,东马泉曾用名饮马泉。据说东汉皇帝刘秀路过此地,曾在一泉池饮马而得名饮马泉,西邻的两村依次为上马泉、下马泉,后来人们根据其地理位置将庄名演义成东、中、西三个马泉。该村地处东边,故名东马泉。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丁姓由山西迁此建村,尽管村落几经变迁,但东马泉村名一直沿用至今。村中有宓、狄、李、许、张、曹、周、吕、丁、艾10姓,宓、狄二姓人口居多,绝大多数系明清时迁入。    清末民初莱芜县划为十区,本村属颜庄区管辖;1941年4月划归新甫县;1945年又回归莱芜县,仍属颜庄区管辖;1951年改称第七区;1955年称颜庄区;1958年3月撤区并乡,颜庄区划分为郑王庄乡和颜庄乡,境地属郑王庄乡;同年10月郑王庄、颜庄两个公社并为颜庄人民公社;1984年4月属颜庄办事处;1985年10月,撤处并乡,设立里辛乡;1995年10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里辛撤乡建镇,东马泉村归属里辛镇至今。    东马泉村地处青石山区,地貌东高西低,土壤脊薄,植被稀少,山下是适宜种植地瓜、谷子、高粱等农作物的棕色壤性土;适宜种植西瓜的白壤性土和狼屎土,分布在山腰。20世纪70年代以前,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粮食产量不高,人民的温饱得不到解决,由于土壤条件差,山上多数是种南瓜、豆角。    东马泉村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建国前有可利用土地面积300余亩。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70年代“农业学大寨”之后,掀起了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热潮,利用秋冬季节分别对几条大沟进行大规模的治理。十几年的时间里,移河5000多米,改良土壤400多亩,新增土地200多亩,原来的深沟变成了层层梯田。为改变靠天吃饭的状况,打机井4眼,建水库一座,农田基本上得到了自流灌溉,一下子就改变了东马泉村落后的面貌,使原来的吃统销粮村变成了卖余粮村,每年向国家交纳粮食上万斤,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境内生物资源也较为丰富,兽类有野兔、黄鼬、狐、獾、刺猬等,鸟类有斑鸠、麻雀、猫头鹰等,植物类有山葡萄、野菊花、金针菜、荠菜、灰菜、苔菜、蒿草等,可作药材用的有几十种之多。    1958年在中马泉村,由东、中、西三个马泉建小学一处。1963年在范家楼北新建小学一处,将原来的小学迁到此地。1986年,由东、中、西三个马泉和东峪村在西马泉村新建小学一处,占地4400m2,教室、办公室共22间,多年被评为教书育人先进单位,现有学生100多人。其间还在西马泉村建立了棋山中学附属班一个,培养了两届毕业生,后合入棋山中学。    东马泉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51年抗美援朝开始,李文实、狄具才等赴朝作战,老百姓捐款大宗,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    新中国成立以后,和全国人民一样,东马泉人以饱满的热情移河造田、兴修水利、绿化荒山、开垦道路、搬迁村庄,使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政策对头,人们思想解放,干劲冲天。1983年修水库l座,基本上解决了农田的灌溉问题;1987年架上电;1989年对村中的道路、上山的环山路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修环山路20多公里,建桥梁5座,拖拉机、汽车直通山顶,改变了行路难的问题。    东马泉村原来是在村南小河北边的一个小村庄,人口密集,住房紧张。当时的村领导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把村庄搬到北面的山坡上,再把旧址整地造田。大规模的搬迁是从1974年到1980年,经过了7年的时间搬迁结束,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旧址也成了高产田。    1990-1994年,对原来的果园进行换树重栽,使原来的老化品种变成了红富士等优良品种,果树长势旺盛,苹果产量巨增,农民收入也显著增加。除栽种苹果树之外,还栽种上梨、核桃、柿子、花椒等经济树,现在的山腰间全是果实累累的果树。在加强果树栽培的同时,还栽植了柏树和刺槐,对山顶和一些荒山进行了绿化。    原来村民吃水靠的是一条小溪,一遇干旱季节人畜用水极为紧张。1997年新一届领导班子把解决村民的吃水问题当作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头等大事来抓,他们两上淄博,三到莱芜请水利专家来勘察水源,走遍了村中的沟沟壑壑,最终在村北勘察到一条水源不太充足的地方,而且路程离村庄较远,开挖铺设管道、建池,自来水管需要7万元的资金,这对于一个只有496口人的小山村来说,无异于一场严峻的挑战。村干部们迎难而上,东挪西借凑齐了6万元,经过两个月的奋战,可容纳30多方水的水池建起来了,近3万米的输水管道伸到了家家户户,祖祖辈辈吃水难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今年又在村东开挖一眼可以容纳15000立方米的机井,使全村的农田基本上得到了灌溉,即使是在大旱之年,大部分地块也是稳产高产田。    2000年,镇政府决定修筑杨马路(杨家楼到东马泉),东马泉人积极响应镇政府的号召,拿路基、出边沟、铺地瓜石,特别是从中马泉到东马泉这一路段,需要填一个大沟,全村男女齐上阵,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把路基填好,修桥两座。由于干部、群众的积极努力,柏油路当年峻工通车。    近几年,东马泉人因地制宜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个别地块土地贫脊,以种高梁、小杂粮等经济作物为主;水源较好的地块则种西瓜、西红柿,发展特色产业和名牌品牌。“马泉西瓜”在莱钢及周围市场上远近闻名。    现在的东马泉家家住上了新瓦房,户户吃上了自来水,95%的家庭买上了电视机,60%的户安装了电话,农民年人均收入达3000多元,东马泉这个小山庄,正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桃行村

¡¡¡¡ÌÒÐдåλÓÚÀ³³Ç¶«ÄÏ24¹«Àï´¦¡¢¾àÕòÕþ¸®×¤µØ¶«±±10¹«Àï¡£Î÷¸ôÌÒÐÐË®¿âÓëË«ÁúÓø´åÏàÍû£¬±±¿¿ÁÑÅüɽ£¬¶«ÁÚËï¼ÒÁë´å£¬ÄÏÓë³Â¼Òɽ´å¡¢¶«Óø´å½ÓÈÀ¡£È«´å×Ü»§Êý15»§£¬×ÜÈË¿Ú37¿ÚÈË£¬¸ûµØÃæ»ý91Ķ¡£ ¡¡¡¡Ãñ¹ú¶þÊ®ËÄÄê¡¶ÐøÐÞÀ³ÎßÏØÖ¾¡·¼ÇÔØ£º¡°Å£É½Ïç•ÌÒÐС±¡£¾Ý¡¶ÕÔÊÏÆ×¡·¼ÇÔØ£¬ÇåÄ©ÕÔÐÕÓÉÕżÒׯǨ´Ë½¨´å£¬Òòµ±Ê±´åÅÔÓÐÌÒÔ°£¬¹ÊÃûÌÒÐС£ÓÐÕÔ¡¢ºú¡¢µóÈýÐÕÊÏ¡£ ¡¡¡¡ÇåÄ©Ãñ³õ£¬ÌÒÐÐÊôÊ®Çø£»1951Äê¸Ä³ÆµÚÆßÇø£»1955Äê³ÆÑÕ×¯Çø£º1958Äê¸ÄÊôÖ£ÍõׯÏ磻1959Äê¸ÄÊôÑÕׯÈËÃñ¹«É磻1985Äêl0Ô¸ÄÊôÀïÐÁÏç¹ÜϽ£»1995Äê10ÔÂ13ÈÕ³·Ï罨Õò£¬Á¥ÊôÀïÐÁÕòÖÁ½ñ¡£ ¡¡¡¡ ¸Ã´åÓÚ1953ÄêÈë³õ¼¶É磬1955ÄêÈë¸ß¼¶É磬¸öÌåµ¥¸Éʱ£¬Ã¿»§Õ¼¾ÝÒ»ÌõɽӸ£¬¼¸×ùɽÁº£¬ÔÚÔÓ²Ý±éµØ¡¢¾£¼¬ÂúɽµÄÆÂÉÏ¿ª»ÄÖֵء£ÓÉÓÚÍÁ²ãdz±¡£¬Ë®ÍÁÁ÷ʧÑÏÖØ£¬Ë俪¿ÑÁ˲»ÉÙÍÁµØ£¬µ«ÈÔ²»ÄÜÑø¼Òºý¿Ú£¬»¹µÃ¸øÈ˼ҿ¸³¤»î¡¢´ò¶Ì¹¤¡£ÓеÄÌÓ»ÄÒª·¹£¬Á÷ÂäËûÏ硣סµÄ·¿×ÓÏIJ»±ÎÈÕ£¬¶¬²»µ²·ç£¬ÆÆÀò»¿°¡£×Ô»¥Öú×é¡¢³õ¼¶É翪ʼ£¬ÈËÃǵÄÉú²ú¹æÄ£´óΪ¸Ä±ä£¬ÍÁµØÓÉС±ä´ó£¬Ôö¼ÓÁ˲¥ÖÖÃæ»ý¡£µ½Á˸߼¶Éçʱ£¬ÓÖµ÷ÕûÁËÖÖÖ²½á¹¹£¬²»ÔÙµ¥´¿ÖÖ¹È×Ó¡¢¸ßÁ»£¬¿ªÊ¼ÖÖÖ²²úÁ¿Îȶø¸ßµÄµØ¹Ï¡¢»¨ÉúµÈÅ©×÷Î»ù±¾ÉϽâ¾öÁËα¥ÎÊÌ⡣ũÏм¾½Ú£¬ÓеÄÈ˸ãÆðÍÆ½Å¡¢Ìôµ£µÄÂòÂôÀ´£¬¶àÉÙ׬¼¸¸öÇ®£¬ÈÕ×ÓÒ»Ìì±ÈÒ»ÌìºÃ¹ý¡£1958Äê³ÉÁ¢ÈËÃñ¹«É磬½«ÌÒÐд岢ÈëËï¼ÒÁë´ó¶Ó¡£ÈËÃÇÕ½Ìì¶·µØ£¬½øÐдó¹æÄ£µÄÉú²úÔ˶¯£¬ÑøÖí¡¢ÑøÅ£¡¢ÑøÑò£¬»ý·ÊÎֵأ¬´óÁ¦Ìá¸ßµ¥Î»Ãæ»ý²úÁ¿£¬Á¸Ê³Éú²ú´ó·ù¶ÈÌá¸ß£¬ÈËÃñµÄÉú»î²ÅËãÓÐÁ˱£ÕÏ¡£ ¡¡¡¡1980ÄêʵÐÐÍÁµØ³Ð°üÔðÈÎÖÆ£¬×î´óÏ޶ȵص÷¶¯ÁËÅ©ÃñµÄÉú²ú»ý¼«ÐÔ£¬ÈËÃÇÔç³öÍí¹é£¬¼¯Öо«Á¦ÖÖºÃÔðÈÎÌ¼Ò¼Ò»§»§ÓÐÁËÓàÁ¸£¬²¢½«¶àÓàµÄÓàÁ¸ÑøÉüÐó£¬Ôö¼ÓÁËÊÕÈ룬½øÒ»²½¸ÄÉÆÁËÈËÃñµÄÉú»îˮƽ¡£´åÃñÃÇÓеÄÀûÓÃɽ³¡´óÓÐÀûÌõ¼þ£¬´ºÌìÏÆÐ«×Ó£¬ÏÄÇï×½ÂìòÆ£¬ÓÖÓÐÁËÒ»Ïî´óÊÕÈë¡£ÈËÃÇ»¹ÀûÓÃÅ©Ïм¾½ÚÍâ³ö´ò¹¤ÕõÇ®¡£Å©»§µÄ¾­¼ÃÊÕÈëÃ÷ÏÔÌá¸ß£»Ò»´ó²¿·ÖÈ˼ҸÇÁËз¿£¬ÎÝÄÚ°ÚÉèÔ½À´Ô½ºÃ£¬¼Ò¼Ò¿´ÉÏÁ˵çÊÓ¡£½öÓÐ37¿ÚÈ˵ÄС´å¾ÍÓÐСÊÖ·öÍÏÀ­»ú12̨£¬ÈýÂÖ³µ1Á¾£¬Ð¡ÐÍÄ¥ºý»ú4̨¡£ÕÔ»³´«Ò»¼Ò4¿ÚÈË£¬¾ÍÓÐÊÖ·öÍÏÀ­»ú¡¢ÈýÂÖ³µ¸÷1Á¾¡£ ¡¡¡¡*Êý¾ÝÀ´Ô´ÓÚÀ³ÎßÊÐÈËÃñÕþ¸®ÍøÕ¾¡¡¡¡[¸ÐÐ»ÍøÓÑ"¥ϵÄ"·ÖÏí´ËÄÚÈÝ¡£]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石头湾村

  石头湾村位于莱城东南19公里处。东面隔山与后朱山村接壤,南与小庙、郑王庄村相连,北邻双龙峪村,西与东田庄相隔黑牛山。2002年全村总户数380户,总人口1245人,耕地面积1416亩。   据石碑记载,明初卢姓建村,因北河边有大沙滩,山洪暴发时漩出一个大水湾,曾名石龙湾,后演化为石头湾。   据《莱芜市志》载,石头湾村清末属莱芜县棋山保;民国初年属第四区(颜庄区);1939年至1941年,莱芜划为莱北、莱东和新甫三县,石头湾村属新甫县;1945年恢复莱芜县制,石头湾村属莱芜县颜庄区;1951年改为第七区,当时七区有十五个乡总支,石头湾村属黄金乡;1956年初级合作社全部升为高级社,同年十月,为适应形式的需要,县委指示并乡,将原15个乡并为8个乡。黄金乡、学玉乡并为棋山乡;1958的3月撤区建乡,将郑王庄、里辛、棋山3个乡并为郑王庄乡;同年10月建立人民公社,改称郑王庄人民公社;1959年4月又将颜庄人民公社和郑王庄人民公社合并为颜庄人民公社,石头湾村属颜庄人民公社,郑王庄管理区;1984年改为颜庄办事处,石头湾村属颜庄办事处,郑王庄乡;1985年10月撤办事处改为乡(镇),石头湾村属里辛乡(镇);1995年10月13日改镇,现属里辛镇管辖至今。   石头湾村有卢、葛、刘、李、郭、赵、魏、池、林、傅、汪1l姓,葛、卢为两大姓。族姓之间不分众寡、贫富、强弱,都以团结友善,和睦相处,互助耕耘,帮教读书为乐,世代相传。   石头湾村人老实能干,祖祖辈辈耕耘土地,摆弄庄稼,视土如命。在“文革”期间,奇迹般地完成迁村腾地和沙滩造地两项艰巨的任务。   石头湾村,原村庄在较平整的洼地里,这地具有土层厚、土质好,并且水位线低等特点。为腾这片地,需将新村建在南岭上,一小车石头需三至四人才能拉上去。村领导主动与莱钢动力部协商求援,莱钢动力部派了部大拖车,免费给村-石头。新村大街宽6米,每排房子前留有东西街,每三至四户留有南北街,自来水塔留在最高处,大队办公室、卫生室、知青组建在村中央。残废军人卢学吉于1966年春住上了新房,是新村的第一户。   石头湾村的沙滩造地,一般垫土50 - 60公分,这项工作是1965年冬,第五、六生产队开创的,他们经过一冬春的劳作,造地3亩,第二年埋上老地瓜并间作上西瓜,结果收成较好。石头湾村于1965年至1973年完成搬村、移河造地380亩。在移河造地过程中,因土沿塌方,致使卢诗珍献出年轻的生命,卢诗专、葛敬昌、葛原居受伤致残。1973年春,石头湾村打机井7眼,并在家北建扬水站一个,配上了二级提水,这样石头湾村的麦田基本上都成为水浇田。   石头湾村于1978年8月开始,建蓄水30万方的连环水库,由于工程量较大,石头湾村人当时的口号是:“男女老少齐动员,老婆孩子齐上阵;干到腊月二十九,吃了饺子再下手”。此项工程是郑王庄管区会战完成的。   石头湾村人头脑灵活,科技意识强,观念新,基础好,可以从石头湾人过去的小手工业制造反映出来。石头湾村庄大、人多,能工巧匠也多,有泥瓦匠、铁匠、木匠,还有人开馍馍坊、烧饼铺、豆腐坊,编席、编筐的也有十几家。   石头湾村的工副业项目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村里有瓦罐盆瓮厂、砖瓦厂、油坊、粉坊、磨坊、挂面坊、养猪场。因石头湾村山岭地较多,为运粪方便,把养猪场建在村东的山坡上。为解决用水问题,1971年10月,有县派工作组年洪吉同志带领石头湾村铁姑娘战斗队,在双泉山下开山放炮,硬是凿出一个容纳百余方的水池,取名叫“三八妇女池”,此池为苹果园用水及村民种地提供了方便。   现在,村民都大搞蔬菜种植,他们从不懂到熟悉,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元,从普通菜到精细菜、高档菜,从露天种植到大棚种植。达到了淡季不淡、一年四季有菜销的程度。每天清晨,200多户菜农喜笑颜开地满载着水灵灵的蔬菜,通向莱钢、潘西和周围附近的集市,石头湾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蔬菜基地。石头湾村的菜农善于学划、精心管理、大胆创新,他们跟着市场转,瞄准市场不放松,由大棚改成温室,由高档菜转化为栽植“香瓜和金太阳”。村民刘永彪所种的“洋香瓜”发了大财,年收入4000多元。   产业调整水先行,为从根本上解决多年来的缺水问题,村里多方筹集资金10余万元,铺设管道600多米,建扬水站2处,新购一台50千瓦电机,彻底解决了调整无水的困难。   村里中心街道高低不平,十分难行。为了修好这蚤路,全村党员、干部带头目款,先后投资7万余元,硬化了这条长240米,宽5米的中心大街。   在教育、文化方面,历届支部、村委,重视教育、关心教育,经常到学校研究、改进教育教学工作,使教育工作取得较好的成绩。文革前,刘永全就考取长春地质学院,成了村里的第一个本科生。自恢复高考以来,石头湾村考人大中专院校学生89人,一家有二至三名的大学生者就有十来户,在四邻八乡有“秀才庄”之称。卢宪茂于1992年从莱芜四中考入清华大学,并于1999年到美国留学读博士研究生。   1973年至1978年,石头湾村曾作为知识青年下乡接受锻炼的基地,先后两次接收莱钢30余人。1971年驻莱芜247部队拉练曾在石头湾村住过。期间与村民修了一条军民渠。1987年开始办了敬老院,先后有五人生活在敬老院,吃穿专人管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部分有远见的人率先从事个体经济,莱钢职工葛宪孝停薪留职回村开了个油坊,年收入5万元。葛效振的空心砖厂年收入也在3万元,近几年成了经济强户。卢京书很善于经营,成为石头湾村的大款。近几年,村里人经济意识越来越强,耕作之余多从事室内装修、个体运输、房屋建筑等多种经营项目。调整产业结构,村民经济收入,生活水平可谓芝麻开花节节高,房屋住宅由原来的草房变成了砖瓦房,继而又翻建为前出厦的华丽住宅。   石头湾村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村民正用双手,描绘着石头湾村的锦绣蓝图。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茶峪子村

  茶峪子村位于莱城东南21公里处。茶峪子村南临艾山办事处张庄村,北傍里辛镇南朱家庄村,西靠艾山办事处陶家岭村,东连黄庄镇马家庄村。2002年全村总户数335户,人口1346人,均系汉族。耕地面积90亩,山岭地450亩,人多地少。   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236年),有刘氏由-迁来建村,沿称虎茶峪。因此地盛产茶叶,且有一偌大百年茶树,茶质尚好,被列为贡品。年复一年,宫廷官宦往来频繁,迫使村民纳贡赋税,负担甚重。有一刘氏家丁,用滚开之水将百年茶树烫死,却招来灭门之祸,诛连九族,刘氏家族纷纷逃离。有的逃往该村西南方向六华里外的青石岭上定居,建村取名为“逃家岭”,后演变为陶家岭。有的逃往马泉一带的村庄定居,其它姓氏怕受诛连,也南迁2里定居(即现址),易名为茶峪子村,其姓氏有尚、陈、张、王、李、戴、周。   清末民初,全县划为十区,茶峪子村属颜庄区所辖;1941年四区属新甫县;1944年7月至9月划归新泰县,10月复归新甫县:1945年回归莱芜,茶峪村属颜庄区管辖;1958年3月撤区并乡,茶峪村属郑王庄乡;同年10月,隶属郑王庄人民公社;1959年2月,茶峪属颜庄人民公社;1985年10月撤处并乡,茶峪村属里辛乡;1995年10月里辛乡改为里辛镇,茶峪村属里辛镇管辖至今。   茶峪子村人心灵手巧,能工巧匠较多,有石匠、泥瓦匠、木匠、铁匠、纺织匠、皮匠等,其中以泥瓦匠和木匠最为有名。   茶峪村人崇尚文明、安居乐业,建村后就集资做公益事业。村中的义会桥、青石碾,远近闻名(因碑已毁,据说建于1019年前后,当时村中人口不足百人)。茶峪的七圣堂,也吸引众多善男信女来进香。   茶峪子村人爱好和平,为保家卫国,甘愿抛头颅、洒热血。1932年前后,土匪侵扰严重,为抵御匪患,村民陈法业等人参加红旗会这一民间组织。1932年春,在银山山前与土匪搏斗,陈法业因腿部中弹被活抓,土匪挖其双眼后,又用乱刀捅死,最后用火焚尸,当时莱芜县曾授锦旗一面。抗日战争爆发后,茶峪村有13人踊跃参军,解放战争时期又有8人奔赴前线,这21人中,有6人为国捐躯,有6人落得终生残疾。抗美援朝时,有3位好汉雄纠纠气昂昂渡过鸭绿江。自实行义务兵役制以来,村里每年都有人参军,其中最多的一年一次5人参军。   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礼炮声,茶峪人也步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5年秋入初级社,1956年春入高级社。从建国初到70年代,由于村里土地少,土质差,耕种技术落后,再加上旱、涝、虫灾,茶峪村仍十分贫穷,一部分人的温饱问题得不到解决,曾有7年娶不进一个媳妇的一段时间。当时,村里的主要经济来源是植桑养蚕和种植花椒,那时,村里的所有田埂地堰都植有桑树或花椒树。村西丘岭.由于植桑树多,故此得名“桑树岭”。1970年1月,遵照毛主席“三线建设要抓紧,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指示,莱钢开始建厂。这给茶峪村带来了新的生机,1973年茶峪村告别了煤油灯,全部用上了电灯。1974年,村里成立了副业组,有白铁组、红炉组、装卸队、土方队,这些成了村内经济的顶梁柱。村里实行以工促农的办法,1970年至1976年,依靠本村实力,先后投资6万余元,上万个劳动日,发扬愚公精神,披星戴月战严寒,开山造地50多亩,移河造田100多亩,打大口井5眼,铺设管道1000余米,使村里的300多亩旱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水浇田。茶峪人也由每年吃国家统销粮8万余斤,变成了自给自足的村庄,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1975年冬,村里决定刨掉一部分老桑树和花椒树,在村东的岭上栽上了引进的红富士苹果,1987年进入盛果期,这时的红富士苹果价格达到每公斤5.6元,承包果园的农户着实发了财,每户纯收入达4万元。为了大力发展种植业.1984年,全村劳力齐上阵,在茶峪土地上全面开花,苦战一个冬夏,挖树穴50000多个。由于当时规模大,泗水县曾组团到此参观学习。   民以食为天。为了更好地发展农业生产,修了长约7公里的环山路。1988年投资万元修水渠600多米,2000年投资5万元,修建一处高位水池,并购置了成套的浇灌设备。   茶峪子村人重视教育,1958年成立不完全小学,时任教师张汝生,当时学生23名,后逐渐发展为完全小学。1974年,村里在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盖土坯结构的瓦房10间,学生走出了牛棚,课桌由原来的土坯换成了水泥板。1980年又盖砖石结构瓦房8间,开始办起育红班。1986年响应当时提出的“彻底改造黑屋子、土台子”的号召,校址新迁,住进一门七窗的教室,并购置了新课桌凳。1993年,为实现两级达标,投资50万元,建一座拥有教室、实验室、图书阅览室、微机室、少先队活动室、高标准教学楼一座,并安装了风扇和取暖设备。至此,茶峪小学两基达标。1995年茶峪小学被评为区级规范化学校,1996年投资5万余元为学校上了10台微机。1994年村投资5万元建新幼儿园,2000年,评为市级规范化幼儿园。从1986年至1999年,村里对所任教师实行奖励政策,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大大提高,茶峪小学教学质量一直名列全镇前茅。1999年,村里投资6万元,买车专门接送到里辛一中、颜庄四中上学的学生。村委规定,对考取大专的学生奖励1000元。巨大投入换来丰硕成果,自恢复高考制度至2002年,村内48名学生被大专以上院校录取,其中有2名学生考取了研究生,1名到美国读博士学位。   解放前到建国初期,茶峪村缺医少药。1961年8月,复员军人尚庆祥为茶峪人解决了这一难题。1970年村里实行合作医疗。当时有一民谣:“头痛发烧,阿司匹林一包,吃了不好再来包。”2000年茶峪人享有初级医疗保健。2001年村里建卫生室3间,并购置床铺和医疗设备。   茶峪村地质特殊,自古以来就有两大难,一是吃水难,二是行路难。为解决这两难题,2000年村里发动村民出义务工,村内购买材料,打大口机井一眼,用来解决吃水难题。同年,村里投资,企业、个人捐资共计60余万元,分三期将村内1341米路全都用水泥硬化。为了不忘记这些出资的单位、个人,村里修了利民路,纪念碑上面篆刻着单位、个人的名字。   1980年前,村民文化生活极为单调,1980年电视机才落户茶峪村。为了丰富村民的物质文化生活,1993年动工安装闭路电视,1998年与莱钢闭路接通,满足了群众需要。2002年,成为电话村。   自1973年用电以来,村里一直用莱钢电,电费高。2001年村里借农电整网之际,与莱芜供电局联系,出工改换线路,同年5月,全部用上了农电,为村民减轻了负担。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茶峪村尊老爱幼蔚然成风。为使村里的老人有个玩耍游乐的场所,2001年,村里投资10万元,盖老年活动室5间,并配了VCD音箱,电视机、饮水机、象棋、扑克等,周一到周五,老年人都能到此尽情玩乐。村里还派专人为老年人服务,使村里的老人能够安度晚年。   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茶峪村工副业蓬勃兴起,茶峪子村面貌从此焕然一新。这个村原只有一处固定资产8万元的集体企业,1987年新的领导班子成立后,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村里坚持将企业扩大再生产,做到每年都上新项目。2001年集体企业完成产值120万元,实现利税24万元。1986年村建筑公司成立,年产值达100万元。1990村铸造厂正式投产,年产值300万元,现已成为村里的龙头企业。1994年投资40万元建加油站。同年,茶峪村运输队成立,在运输队的带动下,个体运输迅速发展,现在已发展到大货车12辆,小面包车11辆,农柴14辆,三轮出租车16辆。1994年投资100万元的国都宾馆峻工。2000年,一座四层六单元的居民楼拔地而起,同年5月商品楼动工,10月峻工。这极大地促进了个体企业的发展,在新兴路茶峪段,楼房整齐高耸,形成了一条新兴机械加工厂商业街。胜达机械工程公司,兴业安装工程公司,机械工程公司相继成立,运输业、修理业、服务饮食业、养殖、种植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经营户达140多户,1997年被评为莱芜市百强村。   茶峪人富了,2001年人均收入达3600元,家用电器已不再是热门话题,别墅小轿车成为时尚,2002年个人小轿车已有6辆。但茶峪人从来不是那种只顾小家,忘了大家的人。他们为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从1960年先后派人参加雪野、乔店、葫芦山等大型水库的修建;1978年治黄工程上留下了茶峪16人的汗水;颜庄公社组织的农业学大寨会战工地上,也有茶峪人的足迹;里辛镇搞的农田基本建设,茶峪村出资出力。2001年村出资2000元,水泥10吨,为双口峪村加固扬水站。   茶峪村人将与时俱进,用勤劳和智慧的双手,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南朱家庄村

  南朱家庄村位于莱芜市东南30公里、里辛镇东南3公里处:西与冯家庄村、北与三岔河村相接,南与茶峪子村相邻,东与涝洼村相望。全村共有580户人家,总人口1759人,均系汉族,耕地面积751.4亩(从1970年至2000年莱钢建厂,已占461.4亩,现仅有290亩)。 据村碑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朱姓由-县大槐树迁此建村,以姓氏立村名,称朱家庄,因与莱芜市羊里镇朱家庄重名,1982年经莱芜县人民政府批准,易名为南朱家庄村。   南朱家庄村有于、王、刘、安、吴、张、邹、侯、郑、贾、崔、谢、董、魏14姓氏组成。各姓氏家族之间,不分大小,历史由来长短,总以团结祥和为优良传统。据《莱芜市志》载,清末民初,全县划十区,南朱家庄属颜庄区所辖;1941年四区属新甫县;同年4月至9月划归新泰县;10月复归新甫县;1945年10月回归莱芜县,南朱家庄村归属颜庄区管辖;1951年4月改称第七区,在朱家庄建乡,辖茶峪子、凤凰峪、涝洼、三岔河、冯家庄等村;1955年称颜庄区,隶属不变;1958年3月撤区并乡,颜庄区划分为郑王庄乡和颜庄乡,该村属郑王庄乡;同年10月郑王庄乡改为郑王庄人民公社;1959年,郑王庄、颜庄两个公社并为颜庄人民公社,隶属颜庄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颜庄人民公社为颜庄办事处,隶属不变;1985年10月,撤处并乡,设立里辛乡,隶属里辛乡;1995年10月,里辛乡撤乡建镇,隶属关系至今不变。   南朱家庄村建村已有600多年历史。初建村只有朱姓在此安居,后有孟、孙、郭、李等姓迁此居住。现朱姓已无后嗣,消失年代不详,但今有坟墓遗址为证。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朱家庄村一部分有远见的人,率先从事个体经济。崔孝生、张万人等村民买车搞起运输,成了经济强户。近几年,村里人经济意识越来越强,在耕作之余从事室内装修建筑、商品批发、经销。有的还利用当地资源建起选矿厂、污泥球团厂等多种经营活动。   南朱家庄村人聪明能干、心灵手巧,能工巧匠甚多:在20世纪60年代村里就成立了条编业生产组,、现在老编匠邹笃亮、安密祥等人利用农闲时间仍从事条编生意。经他们手编的条筐、篓子、筛子等式样新颖,结实耐用。邹笃庆擅长书法、美术,虽然只有初中文化水平,但他刻苦钻研,勤学苦练,自学成才,该村的街道标语、企业厂门牌、村牌等,都出自他手。村主任邹长义是个根雕能手,他忙里偷闲,到处搜集形象树根,经他细心琢磨、加工制作的根雕活灵活现、形象逼真。几年来已有不下几百件,摆满了房舍空间。去年被省艺术协会接纳为会员。支部委员崔泉敏是个多面手,不但精通无线电,还懂得绘图知识,他绘制的村庄地图比例适当,位置准确。 南朱家庄村地处丘陵地区,山石为沙石,过去由于旱涝不均,遇雨有水灾,无雨时干旱,粮食连年欠收。朱家庄村一班人心急如焚,于是从1964年开始大兴水利建设,先后在1964年修建野场沟水库一处、,1966年修建孟家沟水库一处,1979年又在野场沟下游修水库一座,I980年修建吴家沟水库一处,为使农出得到灌溉,1974年修水渠3000米,1983年修地下函管道2000米,1977年修地下洞暗渠1500米,1984年修倒虹吸水管道1000米.1970年至1985年先后打机井4眼,使大旱之年能获丰收,彻底解决了村民的温饱问题.1972年南朱家庄村人响应国家号召掀起了农业学大寨的热潮,改河造田、小地变大田,丘陵变梯田,河滩变良田。先后在村北造田30亩,村南造田29亩,村东造田20亩,村西河滩造田30亩。改造起田共计109亩,并保证了300亩粮田旱涝保收稳产高产。自改革开放以来,南朱家庄人,重视发展工业生产。于1984年至1988年首先成立了建筑队。1987年集资建饭店、旅馆一处。1988年成立建筑公司,盖起商业楼,并在当年9月成立铁铜沟等贸易市场。又和莱钢联合成立耐火材料制品厂,1988年底又建立了烧结厂(球团厂),1991年与莱钢轧钢厂联合建起了“银联金属加工厂”,1992年建起了选铁厂,1993年成立安装公司,1994年春建起冶炼厂,1994年6月建起加油站,1996年建起结构板厂,2000年建起了磁件厂,2002年6月又建起铸造厂。现在已办起12家企业,职工800人,工农业总产值4000万元,利税400万,人均收入4000元。南朱家庄村现有客车1辆、轿车4辆、运输车6辆、装载机4台。科技养殖专业户17户,连续14年被评为市区先进党支部和模范村委会,连续6年被评为综合治理先进工作单位,现在成为两个文明双丰收的新型农村。村办企业的发展,壮大了集体经济。如今朱家庄人,户户有门路,人人有活干,群众腰包鼓了,但支部一班人没有富了口袋穷了脑袋。他们先后投资200余万元,大办公益事业:1995年投资20万元购大客车一辆,专接送学生上学;建居民楼一幢,240户村民乔迁新居;1996年打机井两眼,铺设管道10000余米,总投资30余万元,使全村用上了自来水。还在交通要道上建桥函三座,大型漫水桥一座。1996年,村集体投资30万元进行改造农网用上了农电,节省了农民开支,方便了村民的生活。1995年接通莱钢有线电视台,丰富了村民的文化娱乐生活。   为适应城镇房屋规划,扩大村办企业规模,1970年至1980年将河北旧村,1993年至1997年将原赵家庄搬迁至北岭,如今的赵家庄原址已建成了村办企业厂房,河北原址已成为蔬菜基地和优质粮田。南朱家庄村新村俏然坐落在原村址的北岭上。按城镇建设标准规划,红一色的砖瓦房整整齐齐,街道纵横有序。道路全部硬化。1988年铺设了富源街的水泥路,1995年铺设政通街、财源巷、通达巷、文明巷、兴盛巷,1999年至2000年铺花砖路,2000年又铺了富源街北首的沥清路,总投资100余万元。   南朱家村自1973年全部用上电。1992年4月村投资10余万元,安装了内部电话和部分程控电话。四条中转线由装机初期的52门发展到113门,从1995年至1998年全村电话程控化,现已装机达500余门,电话人户率达90%以上,成为电话村。1993年投资18万元,利用莱钢有线资源,全村安装了有线电视。   为使村计划生育工作顺利开展,1984年建起敬老院,使60岁以上的孤寡老年人都人住敬老院。所有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月发120元养老金,使老年人都能安度晚年。   南朱家庄村人历来重视发展教育培养人才。1984年在村北岭建起了高标准的31间校舍,建筑面积760平方米。随着逐年修善,至今完好,坚固耐用。图书室、德育展室、仪器室等全部按标准配套,1996年被钢城区教委命名“区级规范化学校”。为激励学生上学,减轻学生家庭负担,村里规定凡考上本、专科学生奖励1000元。现在每年都有学生考入全国名牌大学和全国重点院校。   南朱家庄村文化生活极为丰富,1950年村里有剧团,演出的节目有“跑旱船”、“赶毛驴”等。1964年成立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演出吕剧《李二嫂改稼》、《小姑贤》等。1970年成立豫剧团,每逢年节在周边地区巡回演出,演出《朝阳沟》、《红灯记》等代表剧目。1997年成立老年活动娱乐中心,部分民间艺人和戏曲受好者利用节假日业余时间进行了排练演出。   因为该村位靠莱钢,近年来,依靠优势大力发展村办企业,建起了以钢铁冶炼、机械加工、建筑行业为主的12家企业。全村90%以上的青壮年劳力被安置到厂里工作。剩余劳力的减少,给农业生产带来了诸多不便,也给企业职工带来了后顾之忧。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村两委研究从老年人中选出12位身子骨硬朗、责任心强的老年人组成服务队,邹笃亮任队长,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环境卫生治理等工作,在农业生产上实行统一播种、统一浇灌、统一脱粒。所需费用全部由村里承担,从而解决了村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了企业职工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本村经济的发展。   南朱家庄村有着灿烂的文化和美丽的传说,丰厚的文化也蕴含了南朱家庄村过去的历史,也体现着该村今天的富有和美好未来。在历史的发展中,南朱家庄人造就了辉煌的业绩。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稳定和发展是南朱家庄人搞好村建的主流。村两委一班人,立足现实展望未来,制定符合本村实际的发展规划,有计划地付诸实施,工业、农业、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突飞猛进,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民安居乐业,南朱家庄村人将继往开来,同心同德创造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银山村

  银山村位于莱城东南19公里处,西南依莱钢集团特殊钢厂厂区,北通玥庄村,东邻陶家岭村,西接张家岭村。有耕地124亩,60户人家,146口人,是里辛镇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村庄之一。   据《董氏谱》记载,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董氏由乔店迁此建村,因村小,又邻近珥庄,曾名小弱庄,因村址在银山西麓,1982年经县人民政府批准,改称银山村。   清末民初,全县划为十区,银山属颜庄区所辖;1941年四区属新甫县;1944年7月至9月划归新泰县;10月复归新甫县;1945年回归莱芜县,银山属颜庄区管辖;1951年改称第七区;1955年称颜庄区;1958年3月撤区并乡,颜庄区划为郑王庄乡和颜庄乡,银山村属郑王庄乡;同年10月郑王庄乡改为郑王庄人民公社;1959年2月,郑王庄、颜庄两个公社合并为颜庄公社,银山属颜庄公社;1984年4月属颜庄办事处;1985年10月,撤处并乡设立里辛乡,银山属里辛乡;1995年10月里辛建镇,银山村属里辛镇管辖至今。   银山村地理位置独特,多石少树,地势险要。全村只有陶、董两姓,陶姓占60%,董姓占40%,族姓之间相互帮助,关系融洽,耕读继世。   村东有一座山名曰银山。据传,明朝末年,一魏姓大官(明太监魏忠贤)来此山开矿,收获颇丰,但由于金比银纳税多,为减少纳税,便向上虚报说开的是银矿,后世便称此山为银山。至今仍能在银山上看到许多采过矿的矿洞。而且洞内留有当年采矿的遗迹。   在银山东南山脚下,有座“银山仙祠”,与山坡上的仙人洞近邻。山顶修有银山寺。   沿着村中迂回的小路,便来到了村西的铁山,这里有保存较为完好的铁山铁矿遗址。   解放前银山村落难的烈士有仉海城、仉海青两兄弟。1940年在郑王庄村的日本鬼子小队在汉0李荣贵的带领下来银山村抓0、八路军(仉氏兄弟同为埠东乡旅部情报员),将二兄弟抓到郑王庄鬼子碉堡,后押往颜庄。仉海城被时为颜庄鬼子小分队服务的吕姓表兄弟偷放,仉海青则被害。解放后,银山人革命热情更加高涨,积极响应党的号召选拔优秀青年,应征人征,先后有陶会军、陶会学等8名优秀青年到军营中锻炼成长,为固我中华做出自己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银山村成立互助组,土地统一耕种。1954年农业合作社也搞得轰轰烈烈,董书海任书记。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全村大部分人以逃荒、讨饭为生。银山村的董书刚举家下关东,现已在东北落户,生活富裕。   1972年农业学大寨,银山村人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输出劳力支援雪野水库等大型水利建设,并参加了黄河故道的疏通工程。而且本村为解决人畜用水,在本村南挖大水池一座,基本保证了全村的吃水。   银山村地处丘岭,土地贫瘠,要种植地瓜、玉米、谷子等杂粮。靠天吃饭,但足以自给。加之水源紧张,一年只收一季,主田间地头种些花椒、山楂等果蔬,改革开放后,依靠党的富民政策,银山村立足实际,就地取材,发展起了石料加工。   银山村周围到处是丰富的青石(优质的建筑石材),质地坚硬,无杂色,无夹层,且埋藏浅。1982年颜庄公社曾在此建石料厂。个人办厂最早的是陶会国,现有工人40多人。银山村规模较大的石料加工厂有4家,从业人员达80人之多,年产值40万元,利税4万元左右。仅此一项人均纯收入1500元左右。   银山村吃水用水非常艰难。在里辛有这样一首顺口溜:“有女不嫁银山汉,说起吃水太可怜,没出太阳去挑水,回来耽误晌午饭”。的确,银山村祖祖辈辈吃水要下沟爬崖,肩挑人抬,担回家的人洗了菜再洗衣,洗了衣再澄清一下饮牲畜。   世世代代受穷的银山村人知道:穷就穷在“水”上。1984年2月,村里请来了市水利局的同志帮忙,依靠全村人的团结实干,奋斗若干年,累计投资5万余元,在乱石坡上打出了3眼大口井,两眼深井,彻底解决了村民吃水和农田灌溉问题。近10年来,尽管连年干旱,但自从银山村100多亩旱田变成了水浇地后,粮食单产达800斤,总收入突破100万元,人均收入1394元。接着又铺设地下自来水管道2000余米,从莱钢引来了自来水,眼下,银山村家家用上了   自来水。   1987年银山村通电,1992年自己安装了变压器,2002年农网改造,至2002年全村家家户户都看上了有线电视。安装了42部电话。1994年陶会生在全村第一个安上空调。   有了梧桐树,不愁金凤凰。村里用水问题解决了,生活富裕起来,外村的姑娘也接连不断地“飞”来。   陶会生,今年37周岁,1988年初中毕业,1993年组建银山铁路维修队,后发展成为市普惠经贸有限公司。年产值100万元,利税10万元左右。   银山村人一贯崇尚文明、重视教育,1963年建一复式小学,由刘永祥为教师兼校长。1965年由陶会芳接任,1990年教师增至2人,1994年莱芜市“双基”达标并校,合并到黄羊山小学。现任村党支部书记,普惠经贸公司经理陶会生先后为黄羊山小学、里辛中学投资捐物达3万元之多。自1977年恢复高考至2001年,村里先后有9人被大中专院校录取,其中陶会昌被北京钢铁学院录取,这是迄今为止,该村最高学历的大学生。   银山人在两委班子领导下,立足实际,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大胆创新,使银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治安良好,1998年银山村先后被钢城区委政府评为文明单位、治安安全村,2000年被里辛镇党委、政府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石家岭村

  石家岭村位于莱城东南17公里、里辛镇南2.5公里。村东南是里辛镇南、北赵家峪村,村西与颜庄镇疃里村及三岔沟两村相接,南靠黄羊山,北面与里辛村相邻。2002年全村人口总数225户,总人口737口人,均系汉族,耕地面积482亩。   据颜庄史志资料记载,民国初年,石家岭村属颜庄区里辛乡管辖;1939年4月,0莱芜县委指示,建立抗日民主政府,石家岭归属玥庄乡;1950年5月,为里辛乡管辖;1958年3月撤区并乡,里辛乡并为王庄乡,自然属于王庄乡所辖;同年10月改称人民公社,属于王庄人民公社所辖;1959年2月,郑王庄、颜庄两个公社并为颜庄人民公社,石家岭村属颜庄公社里辛管理区所辖;1985年属里辛乡,1995年10月23日撤乡改镇属里辛镇至今。   土改以后,石家岭村于1954年成立了8个生产互助小组,1955年春,又升为初级社,由原来的8个互助组变为8个生产小队。1958年10月石家岭村加入了人民公社,重新划为6个生产小队。1982年撤除原大队编制,改为石家岭村民委员会。全村划为3个小区,分别命名为育才小区、长胜小区和李家小区。   石家岭人具有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艰苦奋斗,改造土地,粮食产量逐年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世纪60年代前,由于村子地处阴坡,土地脊薄,粮食得不到好收成,村里人年年种地,年年粮食不够吃。人们常说:“咱村土地少又薄,辛苦种地劳累多,到头还是换个饿。”60年代后,特别是通过“学大寨”运动,广大群众积极响应,奋战几个冬春,把本村的山坡荒地进行改造整修,建成了顺岭势的梯形大寨田,使薄地变成米粮川。从此,不仅有粮食吃,每年还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公粮,近几年来,石家岭村新一届支部、村委,组织村民又在村边建了4个果园,共计有20亩。主要是苹果和桃,把4个果园转为个体经营,增加了村民的经济收入,同时美化了村庄的环境。   石家岭人尊师重教,崇尚文明科学。早在民国20年(1931年),文人石兆祥主持建校,盖起草房3间作为学堂并负责传教授业。1966年、1979年在大队党支部主持下,先后两次将学校进行扩建,校舍达到8间,砌院墙126米,厕所两间,大门一座,总面积为990平方米,改善了办学条件,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1994年又投资16万元,与南赵家峪、北赵家峪、张家峪、银山村联合办学校,建起了占地10余亩标准较高的三层教学楼,使学校的教学环境大为改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由于建学校、办教育舍得花钱,人才辈出,到2002年为止,全村仅大专生以上学历就达20多人,其中研究生2人,清华大学教授1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石家岭村插上经济腾飞的翅膀,在新一届党支部、村委会的关心支持下,村企业和个体私营业迅猛发展。特别是1990年石树华同志任支部书记以来,石家岭村办企业、个体项目进入了飞速发展阶段。1992年投资10万多元,建起村办龙头企业水泥空心砖厂,生产状况良好,使集体有了一定收入,缓解了当时紧张的局面。1994年又投资60万元,组建了村建筑队和光明锻造厂,企业经营红红火火,经济收入可观。个体私营经济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石家岭人有的搞起了电机维修、汽锤锻造、炉料加工,有的搞汽车运输、石料加工等行业,还有不少村民从事饭店、小吃部、炸油条、卖豆腐、摊煎饼、蒸馍馍、打火烧等买卖,也有的在特钢农贸市场摆起了水果、蔬菜、衣料、生活必需品经销部等摊点,村民的个人收入迅速提高。   石家岭村个人富了,集体有了,经济发展壮大了,促进了村里公益事业的发展。村内原来道路难行,两委成员决定与特钢厂协商共建。1998年投资10万余元,在村内修了一条宽5米、长300多米的水泥路,极大方便了厂地双方的互助交流。1999年共投资11万元,首先与特钢厂协商,铺设管道4000米,解决了群众吃水难的问题,接着整修村内的用电网络,使农民用电由原来的1元/度,减少到0.52元/度,大大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组织人力,充分利用当地石头资源,兴修水利,建起水渠2600多米,利用钢厂废水浇灌农田,使水浇田增加了180多亩,彻底解决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浇地难的问题。不仅提高了粮食产量,而且促进了全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   石家岭村党支部、村委会新一届负责人,立足本村实际,带领全体村民开拓进取,励精图治,为把石家岭村建设成现代化新农村高歌猛进。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冯家庄村

  冯家庄村位于莱城东南19公里处。东与南朱家庄相邻,北面隔岭与黄家洼村接壤,西接玥庄村,村南是国家重工业基地莱钢厂区。北有韩莱公路贯穿东西,是一个地理位置优越、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的新型农村。2002年全村总人口818人,267户,耕地面积343.6亩。   据村碑记载:明朝初年,齐姓由陕西迁此建村,原名齐阳村。明正德年间冯姓迁此,后人丁兴旺成为大户,以冯姓为村名,改称冯家庄。现村中有李、冯、任三姓,李姓居多。区、镇、乡等行政单位变革频繁,但冯家庄村始终为里辛镇所辖。   1973年,为了解决地少人多的矛盾,全村人民齐动手,移河造田,整修土地。共动用民工2.2万余人次,挖掘了一条长1200米,宽30米的“新河”;垒堰造地,新建“良田”120余亩。至今,这片土地仍为全村的主要口粮田。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村人纷纷广开财路,以求尽快发家致富。他们有的养鸡,有的养猪,还有的酿酒。   树庄西南面是近200亩的菜园小区。全村约有一半的人口在此劳作着。他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田园生活。该村自然条件特别适合种菜,一是土质肥沃,二是水源丰富,再加上该村有悠久的种菜史。所种蔬菜年年丰收。原来的旧村,有几百间破草房乱七八糟不规则地排列着,街不成街,巷不成巷,整个村子破烂不堪。由于地势低凹,雨季一到,臭水坑遍布全村,道路泥泞,房屋阴暗潮湿,而且汛期一到整个村庄就要受到洪水的严重威胁。每逢大雨,父老乡亲都提心吊胆,怕大水冲来而四处避难。因此搬迁村庄,改善群众的居住条件,已是当务之急。村委一班人,在1983年利用3年时间,将旧村搬迁到地势较高的北岭,腾出旧村址近百余亩好地,进一步发展蔬菜生产。搬迁完后,又经过规划、平整、挖沟、修路,终于整成了今天阡陌纵横、土地平整的蔬菜基地。如今这里已是排排塑料大棚,一年四季均产各种蔬菜。仅依靠种菜一项,全村人均收入在2000元以上。   冯家庄村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这里的铁矿石,含铁量很高。1984年春天,村里就进行了全面开采。经过一番艰苦创业,当年开采矿石纯收入达10多万元。第二年又投资10万元,新上两部选矿机,铁矿年产量达到了2万吨,产值1000多万元,利税140多万元,成了里的第一个骨干企业。以前鹁鸽崖的山上不起眼的白石头,人们用来盖房垒墙打地基用,近几年随着建筑装饰业的发展,又被人们派上了大用场。现在由村民李荣强等人建起了一个大型石料加工厂,所产石粉远销各地,经济收入可观。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头脑越来越灵活,致富的胆子也越来越大。于1997年成立了拥有固定资产上千万元的“振兴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包括建筑、石料厂、链条厂、废旧金属收购站、膜板租赁站、生铁冶炼厂、预制厂、空心砖厂、面砖厂等10多个村办企业。另外还建起了与莱钢等单位联营的钢渣处理厂、型轧钢厂、乙炔气厂、废钢加工厂和正在兴建中的京华焊管厂。众多企业的上马,给冯家庄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入,仅投产的冶炼厂等,当年就创产值1000万元,利税100多万元。   冯家庄人重视教育,村两委一次投资30多万元,建起了产一座高标准的教学楼,校内教学设施齐全,使冯家庄的孩子们有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冯家庄村两委,注重集体福利事业的建设,2001年投资10多万元,打了机井,安上了输水管道,使全村人都用上了自来水。另外,从1992年起,65岁以上的老人,实行退休养老制,由村里发放养老金。对烈军属也给予一定补助。如今的冯家庄人,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教,人们真正过上了比城里人还舒心的日子。近年来,冯家庄多次被市、区评为“文明村”、“红旗文明单位”,这些荣誉冯家庄人是当之无愧的。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张家岭村

¡¡¡¡ÕżÒÁë´åλÓÚÀ³³Ç¶«ÄÏ20¹«Àï´¦¡£¶«ÁÚÒøÉ½´å£¬Î÷½Ó±±ÕÔ¼ÒÓø´å£¬ÄÏÓë³Ç×ÓÆÂÌÕ¼ÒÁë¡¢ÖÜ¼ÒÆÂ´åÏà½Ó£¬±±ÎªÀïÐÁ´å¡£ÕżÒÁëµØ´¦ÇðÁ꣬¸ûµØÃæ»ý89.9Ķ£¬150»§£¬413¿ÚÈË¡£ ¡¡¡¡¾Ý1989Äê8ÔÂËùÁ¢´å±®¼ÇÔØ£¬Ã÷³¯ÍòÀúÄê¼äÕÅÐÕ½¨´å£¬ÒòÖ·ÔÚɽÁ룬¹ÚÒÔÐÕÊÏ£¬¹ÊÃûÕżÒÁë¡£¾ÝÃñ¹ú¶þÊ®ËÄÄê¡¶ÐøÐÞÀ³ÎßÊÐÖ¾¡·¼ÇÔØ£º¡°ÀïÐÁÏç•ÕżÒÁ롱¡£ ¡¡¡¡¾Ý¡¶À³ÎßÊÐÖ¾¡·ÔØ£¬ÕżÒÁë´åÇåÄ©ÊôÀ³Îß¶«ÏçÀïÐÁ±££»Ãñ¹ú³õÊôÑÕ×¯Çø£»1941ÄêÀ³ÎßÈýÏØ·ÖÖΣ¬´óÇø»®Ð¡Çø£¬ÕżÒÁëÊôи¦ÏØÇåÄàÇø£»1945Äê10Ô»ָ´À³ÎßÏØ£¬ÕżÒÁëÊôÀ³ÎßÏØÑÕ×¯Çø£»1958Äê10Ô³·ÏûÇø¼¶½¨ÖƳÉÁ¢ÈËÃñ¹«É磬ÕżÒÁë´åÊôÖ£ÍõׯÈËÃñ¹«É磻1959Äê2Ô£¬Ö£ÍõׯÓëÑÕׯÁ½¸ö¹«ÉçºÏ²¢£¬ÕżÒÁëÊôÑÕׯÈËÃñ¹«É磻1984Äê4Ô¸ÄΪÑÕׯ°ìÊ´¦£»1985Äê10ÔÂСÏç²¢´óÏ磬ÕżÒÁëÊôÀïÐÁÏ磬ºóÏç¸ÄÕò£¬ÕżÒÁëÊôÀïÐÁÕòÖÁ½ñ¡£ ¡¡¡¡ÕżÒÁë´å½¨´åÒÑÓÐ300¶àÄêÀúÊ·£¬×ÔÃ÷³¯ÍòÀúÄê¼äÆð£¬ÕżÒÁë´åÃñ¾Û¾Ó´Ë´¦£¬·±ÑÜÉúÏ¢¡£ÏÖÓÐÌÕ¡¢ÂÀ¡¢ÕÔ¡¢Àî¡¢Îâ¡¢¶­¡¢Íõ¡¢Áõ°ËÐÕ£¬°ËÐÕµ±ÖÐÌÕÐվӶ࣬Լռȫ´å×ÜÈ˿ڵÄËÄ·ÖÖ®Ò»¡£´åÃñ²»·Ö×Ú×塢ƶ¸»£¬ÊÀ´úºÍÄÀÏà´¦£¬ÇÚÀÍÆÓʵ¡£¶«Î÷Á½×ÔÈ»´åÖ®¼ä£¬ÓÐÒ»ÌìÈ»Áë¹µ£¬³ÊÄϱ±×ßÊÆ¡£¹µÄÏÍ·ÓÐÒ»¿ÚȪ¾®£¬³£Äê²»¸É£¬Ç峺µÄȪˮ³¤Á÷²»Ï¢¡£½üÅÔÐγÉһˮÍô£¬ÍôÖÐÓÐÒ»¾Þʯ¿áËÆÁúÍ·£¬´Ë¹µÏò±±Ë³ÊÆòêÑÑÖÁÀïÐÁºÓ£¬ËÆÁúÉíÁú⣬Òò¶øµÃÃûÁúÍô¹µ¡£ÔçÄê´åÃñÒûË®¡¢½½Ãç¾ù´ÓÕâÀïÌôË®Óᣠ¡¡¡¡ÕżÒÁë¶«ÁÚÒøÉ½£¬¡¶À³Îß¿óÖ¾¡·¼ÇÔØ£¬¾ÝËµÌÆ³õ´ó½«Î¾³Ù¾´µÂÔø´ø±øÔÚ´Ë¿ª¿ó£¬ÏÖÈç½ñÌÆ¡¢ÇåÌú¿óÒÅÖ·ÓÚ1998Äê±»¶¨Îª¸Ö³ÇÇøµÚÒ»ÅúÖØµã±£»¤ÎÄÎï¡£ ¡¡¡¡½â·Åǰ£¬ÕâÀïÊÇÍÁ·Ë³öûµÄµØ·½£¬²þ·ËºáÐÐÏçÀÎÞ¶ñ²»×÷¡£ÕżÒÁ뼸¾­·Ë»¼£¬¿à²»¿°ÑÔ£¬¼ÓÖ®Ì캵¿ÅÁ£²»ÊÕ£¬Ãñ²»ÁÄÉú¡£ÇÚÀÍÓ¸ҵÄÕżÒÁëÈË£¬²»¾å·Ë»¼ÌìÔÖ£¬ÎªÁËÉú´æ£¬Ðí¶àÓÐ־֮ʿ£¬·×·×ͶÉíµ½¸ïÃü¶·ÕùÖУ¬ÓëµÐ¶·ÆäÀÖÎÞÇÓëÌì¶·ÆäÀÖÎÞÇӿÏÖÁËÐí¶à¿É¸è¿ÉÆüµÄÓ¢ÐÛÈËÎµ±Äê½ö23ËêÈλ´°²ÏØÏØÎ¯Êé¼ÇµÄÌÕÊØÈ«ÁÒÊ¿¾ÍÊÇÆäÖеÄһλ¡£ ¡¡¡¡½â·Åºó£¬ÕżÒÁëÈ˹ýÉÏÁËÐÂÉú»î¡£´Ó³õ¼¶Éçµ½ÈËÃñ¹«É磬ÕżÒÁëʵÐÐÁË¡°µØËÄÀÍÁù¡±µÄ·ÖÁ¸ÖƵ½¡°°´ÀÍ·ÖÅ䡱µÄ¹ý¶É¡£1979Ä꣬ÕżÒÁë´åʵÐÐÁ˷ֵص½»§¡¢¡°ÈËÀ͸÷°ë¡±·ÖÅä¡£1982Äê£¬È«ÃæÍÆÐÐÁª²ú³Ð°üÔðÈÎÖÆ¡£ ¡¡¡¡ÕżÒÁë´åÊ®·ÖÖØÊÓũҵ·¢Õ¹£¬µØ´¦ÇðÁêµÄÕżÒÁë¿É¸ûµØÉÙ£¬Ë®½½µØ¸üÉÙ¡£×Ô1976ÄêÆð£¬µ³Ö§²¿´åί»á¼¸½ì¸ºÔðÈ˰ÑÐËÐÞË®Àû¹¤³ÌÄÉÈëÁËÒéÊÂÈճ̣¬×éÖ¯¹æ»®£¬´øÁìÊ©¹¤£¬ÐÞÆðÁËÁ½Ìõ´ï1800Ã׳¤µÄË®Çþ£¬³ä·ÖÀûÓøֳ§·ÏË®¹à¸ÈÅ©ÌʹÁ¸ÌïÈ«²¿±ä³ÉÁËË®½½ÌÁ¸Ê³²úÁ¿´ó´óÌá¸ß£¬¿ÚÁ¸ÊµÏÖ×Ô¸ø£¬Ë¦µôÁ˳¤ÆÚ³Ô¹ú¼ÒͳÏúÁ¸µÄñ×Ó¡£ ¡¡¡¡ÕżÒÁë´åÀúÀ´Ê®·ÖÖØÊÓ½ÌÓý£¬³çÉÐÎÄÃ÷¿ÆÑ§¡£1965Ä꣬ÀûÓÃËļä¾É²Ý·¿³ÉÁ¢Á˱¾´åµÚÒ»ËùСѧ¡£1985Äê·Ï¾ÉÁ¢Ð£¬ÔÚ´å±±½¨ÆðÁËÒ»ËùשÍ߽ṹµÄÐÂУ£¬Õ¼µØÃæ»ý800ƽ·½Ã×£¬ÆäÖнÌÊÒ6¼ä£¬°ì¹«ÊÒ2¼ä£¬»ï·¿1¼ä£¬ÒÇÆ÷ÊÒ2¼ä£¬²ÞËù2¼ä£¬´óÃÅ1×ù£¬ÔºÇ½110Ã×£»1994Ä꣬´åÀïͶ×Ê11ÍòÔª£¬Îå´åÁª°ì£¬½¨Æð¸ß±ê×¼ÏÖ´ú»¯µÄ½Ìѧ¥£¬Ô­Ð£Éá¸ÄÓÃÓÚ´åί°ì¹«ÊҺͱ¾´åÓ×¶ùÔ°¡£×Ô»Ö¸´¸ß¿¼ÒÔÀ´±¾´åÒÑÓÐ4ÈË¿¼Èë´óѧ±¾¿Æ£¬6ÈËÉÏ´óר£¬13È˶ÁÖÐר£¨º¬¼¼Ð£Éú£©¡£ ¡¡¡¡1992ÄêÀ³Îß½¨Á¢µØ¼¶ÊÐÒÔÀ´£¬ÕżÒÁëµÄ·¢Õ¹¸üÊÇÈÕÐÂÔÂÒì¡£´åÁ½Î¯µÄ¸ºÔðÈË´øÁì´ó¼Ò´óÁ¦·¢Õ¹´å°ìÆóÒµºÍ¸öÌåÃñÓª¾­¼Ã¡£1990Äê´å°ìÆóÒµÓÐʯÁϳ¡Ò»´¦£¬ÃûΪ°×ÔÆÊ¯³¡£¬Äê²úʯÁÏÊ®¼¸Íò·½£¬ÀͶ¯Á¦40ÓàÈË¡£Ìú¿óʯ³¡¿ª²ÉÊ·½Ï³¤£¬1958Äê´óÁ¶¸ÙÌú¿ª¿ó£¬ÓÉÑÕׯÈËÃñ¹«ÉçÖ÷¹Ü£¬1960Äê¹éÊôÒÊÃɸÖÌú³§½ÌÑø¶Ó¿ª²É¡£×Ô1983ÄêÖÁ½ñ£¬Óɱ¾´åÖ÷³ÖÍÚ¾ò£¬Á¥Êô´å°ìÆóÒµ¡£ÔËÊäÒµµÄ·¢Õ¹¸üÊÇÍ»·ÉÃͽø¡£È«´å150»§£¬413¿ÚÈËÖУ¬ÔËÊäרҵ»§¾Í´ï43»§£¬¸÷ÖÖÔËÊä³µ50Á¾£¨Ì¨£©¡£ÔËÊäÒµµÄ·¢Õ¹£¬¼«´óµØÔö¼ÓÁË´åÃñµÄ¾­¼ÃÊÕÈë¡£ ¡¡¡¡³ý´ËÖ®ÍâÈý´óƬÁÖ¹ûÔ°£¬ÔÚ¡°30Äê²»½»ÌáÁô£¬30Äêºó¹é´åËùÓС±ÓÅ»ÝÕþ²ß¼¤ÀøÏ£¬ÏÖÒÑ¿ª»¨½á¹û£¬¹ûÅ©µÃµ½Á˾­¼Ãʵ»Ý¡£´åίÒÔÓżÛÌṩ6ĶÍÁµØ£¬ÓɸöÈËÌôͷͶ×Ê21ÍòÔª£¬½¨ÆðÁË»¨»Ü»ùµØ£¬»¨µÄÖÖÀàÉϰÙÖÖ£¬Êг¡ÓªÏúǰ¾°ÉõºÃ£¬¸öÌåÊÕÈëÆÄ·á¡£ ¡¡¡¡¾­¼ÃµÄ·¢Õ¹´ø¶¯ÁËÈ«´å¹«ÒæÊÂÒµµÄ·¢Õ¹£¬¸øÈËÃǵÄÉú»î´øÀ´ÁËÌðÍ·¡£1987Äê¼ÜÉèË®¹Üµ½´å½Ö£¬¶¨µãÉè¹ÜÈôåÃñ³ÔÉÏÁ˰ë×ÔÀ´Ë®¡£1994Äê´åÁìµ¼Óë¸Ö³§¶à´ÎЭÉÌ£¬Í¶×ÊËÄÍòÓàÔª£¬ÒýË®Èë»§³ÔÉÏ×ÔÀ´Ë®£¬³¹µ×½â¾öÁË´åÃñ³ÔË®ÄѵÄÎÊÌâ¡£1998Ä꣬ȫ´åµç·¸ÄÔ죬Ͷ×Ê6ÍòÓàÔª£¬Ð¹º±äѹÆ÷Á½Ì¨£¬ÕûÐÞÏß·4»ªÀʹ´åÃñÓõçÓÉÔ­À´µÄ1Ôª£¯¶È½µµ½ÁËÏÖÔÚµÄ0.52Ôª£¯¶È£¬´ó´ó¼õÇáÁË´åÃñµÄ¾­¼Ã¸ºµ£¡£¼ÓÇ¿´åÄÚµÀ·½¨É裬2001Ä꣬ȫ´å120Ã׳¤µÄÖ÷¸ÉµÀÈ«²¿ÆÌ³É¿í5Ã×£¬ºñ0.30Ã×µÄË®Äà·£¬¸ø´åÃñ¼°ÔËÊäÒµ´øÀ´Á˼«´óµÄ·½±ã¡£´åÃñµÄÉú»î·¢ÉúÁËÖʵı仯£¬×¡ÉÏÁËÐÂÍß·¿£¬¿´ÉÏÁË´ó²Êµç£¬³öÃÅ×øÉϳµ£¬µç»°Í¨ÌìÏ¡£ ¡¡¡¡Èç½ñÕżÒÁë´å400¶àÃû´åÃñÕýÓÃË«ÊÖºÍÖÇ»ÛÃè»æÕżÒÁë´åµÄ½õÐåÀ¶Í¼£¬ÕżÒÁëµÄÃ÷Ìì»á¸ü¼ÓÃÀºÃ¡£ ¡¡¡¡*Êý¾ÝÀ´Ô´ÓÚÀ³ÎßÊÐÈËÃñÕþ¸®ÍøÕ¾¡¡¡¡[¸ÐÐ»ÍøÓÑ"ÂóËë"·ÖÏí´ËÄÚÈÝ¡£]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东田庄村

  东田庄村位于莱城东南16公里、里辛镇北4公里处。东邻石头湾村,南与郑王庄相望,西与小官庄毗邻,北与西田庄相接。耕地面积1072亩,237户,711口人。   东田庄村坐落在黑牛山脚下,据村碑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吕姓由河南省新安县迁此建村。因这里背靠黑牛山,古时称牛山庄。   据《中国村庄记事》载:明崇祯年间,明王朝摇摇欲坠,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有3万官兵与农民起义兵在黑牛山下摆下了战场。两军在牛山庄(现在的东田庄、西田庄、北田庄)展开战斗,战斗异常激烈,最后起义军击溃了官兵。三名起义军将领田起、田仲春、田学佩不幸死于乱箭之下,人们为纪念这三位姓田的将军,便将牛山庄改为“三田庄”。此后,随着村庄的扩展,西为西田庄、北为北田庄,因该村处在东侧,名东田庄。   清末,莱芜划分为十区,东田庄属颜庄区管辖;1941年,属新甫县;到1945年复归莱芜县颜庄区管辖;1958年归郑王庄人民公社;1959年郑王庄人民公社撤销,归颜庄人民公社管辖;1984年4月属颜庄办事处;1985年10月撤处建乡,东田庄属里辛乡;1995年10月13日撤乡建镇,东田庄村归属里辛镇管辖。   东田庄建村已有600年。建村之初,只有张、朱二姓,人口稀少,其后吕、赵、段、刘、陈、袭六姓,陆续来此安家。其中吕姓居多。村里族姓之间不分众寡、贫富强弱,都是亲密友善,团结和睦,过着太平安康的日子。   东田庄风景优美,山川秀丽,环境幽雅。地理位置优越,呈东西高、中间平的地势,南北小平原贯穿其中。汶河支流绕村而过,如今一座现代化桥梁横跨在河上,桥上人来人往,下流水潺潺,雨季河水湍急,奔腾向前,蜿蜒曲折由潘田河流入汶河。东田庄紧靠黑牛山,在明清时期就稍有名气,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过去的黑牛山,苍松翠柏,密不透风。山头上,建有观音庙、三官庙、东庙、南庙几十间,庙内泥塑、壁画、供具齐全,每逢正月十六灯会,三月三庙会,乞子求福的、祈名求利的善男信女、三教九流的观光游客有时多达万人,成为名噪一时的景观。   1971年,乔店灌区通到黑牛山腰,为了把渠水引进田里,国家投资几十万元,调动民工几千人,修建了乔店灌区东田庄倒洪吸工程。由此,东田庄干旱的田地得到了灌溉,粮食连年丰收,东田庄终于结束了靠天吃饭的历史,村民由传统的种植花生、地瓜改成了玉米、小麦两茬的种植方式。一向靠吃地瓜、瓜干的东田庄村民也吃上了玉米、白面。   为了彻底改变东田庄一穷二白的面貌,1975年,东田庄开展了移河造田、村庄搬迁两项工程。由于潘田河河道曲折,泻水不畅,雨季常决口成灾,淹没农田村庄。为根除水祸患,在上级统一规划下,把田庄河从村西移至村东,由宋家庄、北田庄、西田庄直入潘田河。当时在没有机械动力帮助的情况下,东田庄人开展了史无前例的大会战。男女老少硬是用人抬、肩挑、小车椎,搬动土石,当时采取了因人分等定量、硬性指标的办法,规定每个整劳力白天要推60车,晚上,再挑灯夜战。本村老少计搬运土石方100多万立方,造粮田220多亩,人均增地3分多。   为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东田庄人果断地进行村庄整体搬迁。村委决定:谁先搬迁,村里出工帮助拆房,由村里供给房主盖房用坯。在这一优惠政策的感召下,搬迁工作进展很快。前后历经十年,一个整齐划一、街道合理、布局合理的新村庄终于建立起来了。东田庄人移河造地、村庄整体搬迁的壮举,受到了省、市、区的表彰,成为开发扩大耕地面积的典范。   为彻底根治东田庄村的落后面貌,村领导班子带领群众大打水利战。除乔店灌区配套外,1964年,投资2万多元修建了蓄水5万多方的水库1座,1969年又打机井6眼,大口井2眼,1970年修建扬程20米高的扬水站1座。1981年又在山后修建了两处中型拦河坝,实现了布局合理,高低能灌,早涝保丰收的局面。   党的富民政策,激发了村民发家致富的热情。1995年,在乡政府的扶持下,村民们争先恐后地种起了大棚西瓜。第二年又大面积种起了大蒜、葡萄、山楂树苗、中草药等经济作物。另外,养兔子鸽子的,植桑养蚕的,各家都有各自的发财项目。东田庄村人有了钱不满足于现状,又在民营经济大潮中大显身手。村民吕国祥,依托莱钢,自筹资金30多万元办起了占地5亩多的烧结厂,解决了20多人就业问题,每年上缴税款15万多元。现在全村从事民营经济的达200多人。村民们纷纷干起了建筑队、电气焊、木器厂、红炉、理发、家电修理、油条、豆腐、屠宰、肴肉、小卖部等项目。哪里有钱赚,东田村人就往哪里奔。   东田庄村自古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自恢复高考以来,先后有98人考入大、中专各类学校就读。其中本科生14人,专科26人,初中专53人。   东田庄村文化生活极为丰富,很早以前村里就成立了庄户剧团,农闲季节和逢年过节时自发演出。村里办的广播室、黑板报,是村民了解国家大事和村情的重要渠道,从而提高了人们的觉悟。历年来,村里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教育、卫生多次得到市区的表彰。   东田庄村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他们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的挑战。东田庄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凤凰峪村

  凤凰峪村位于莱城区东南22公里,棋山以南2公里处。东邻黄庄村,西接莱芜钢铁总厂第二钢厂生活区,南与黄庄镇刘家庄村毗邻,北与涝洼村紧紧相连,北东南三面丘陵环抱,自然风光秀美。据2002年统计,全村共有王、亓、李、尚、张、段六姓,318户,972口人,均系汉族,耕地面积600.9亩。   据《中国村庄记事》记载,很久以前,一对凤凰曾在此处落地,并啄一清泉,人称凤凰泉。明洪武二年(1936年),尚、陈二姓分别由莱城尚家庄、-县迁此建村,村名以泉水命名,始称凤凰泉。后因村址建于沟峪内,改称凤凰峪。   明末清初,全县划分为十区,凤凰峪村属四区(颜庄区)所辖;1941年四区属新甫县;1945年4月回归莱芜县,凤凰峪村属颜庄区所辖;1951年改称第七区;1955年称颜庄区;1958年3月撤区并乡,颜庄区划分为郑王庄乡和颜庄乡,境地属郑王庄乡;同年10月郑王庄乡改为郑王庄人民公社;1959年2月,郑王庄、颜庄两个公社并为颜庄人民公社;1984年4月属颜庄办事处;1985年10月,撤处并乡设立里辛乡;1995年10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里辛撤乡建镇,从此凤凰峪村属里辛镇管辖延续至今。   凤凰峪村建村已有600多年,建村之初只尚、陈二姓,后陈姓后继无人了,王、亓、李、张四姓陆续迁入。族姓之间团结友善,不分众寡,贫富强弱,和睦相处,繁衍至今。   凤凰峪村人自古就有建桥筑路兴修水利,造福后人的良好习俗。一条发源棋山的流沙河由村北穿过村中央并折向西南,解放前这条河时常洪水泛滥成灾,百姓不胜其苦。民国二年(1931年),该村曾历时两年的时间,修筑了“来仙桥”。后因年久失修,桥面出现问题,于1976年重修。民国四年(1915年)又修筑了一条东南与西北走向的“迎仙桥”。当时依靠肩扛人抬,用长2.32米、宽0.45米、厚0.4米的l6块花岗岩石板作桥面修筑而成。1989年由村委主持修筑了由西向东通往黄庄镇的交通要道主桥。2002年历时两个月时间先后修筑了通往村南居民区的两座桥,分别是“利民桥”和“富民桥”,大大方便了交通运输与人行往来。1969年动手至1970年底竣工,历时两年时间,建起了凤凰峪“哗啦泉”水库,蓄水量约6000方,直接灌溉面积400余亩。   2002年遇到百年不遇的干旱,村两委研究决定在村南水浇地集中地带,打机井一眼。经过一个月的时间,周长76米,深5.8米的大口井竣工了,直接灌溉面积150余亩,及时解除了周围庄稼的旱情。   凤凰峪村人自古就有经商的头脑,解放初期走村串户卖豆腐,炸油条的就有10余家。现在更多的人利用靠近二钢生活区的优势,干起了以豆芽、蘑菇栽培,馍馍房,家庭酒作房,肴肉铺、屠宰房、酒馆、快餐等多种经营项目。有20多人利用拖拉机、大汽车搞运输,10多人用小轿车、面的、摩的干出租。段明喜、段伦军各自办起了中型耐火材料厂,段伦义办起了烧结加工厂,年收入均在20万元以上。打空心砖生意的有三家,搞电汽焊、铝合金制品的也有三、四家。段明孝于2001年在村东长寿山建起了长寿山泉水厂,净化处理后,专供莱钢轧钢厂中型厂职工生活用水。   1997年在蔬菜基地以西建起了铁铜沟集贸市场,大棚面积约4000平方米,容纳摊位近千个,方便了蔬菜专业户的销售及周围人们的各种农副产品交易。   凤凰峪村人勤劳朴实,崇尚文化,重视教育。早在1953年在村西头开阔地带,集全村之力建起了一至五年级复式小学一处。1984年将学校迁至村东环境条件较好的开阔地带,投资近10万元,由本村建筑队施工盖起了砖互结构的教室、办公室共14间,伙房、仪器室、图书室各一间,展室两间,男女厕所各一间,大门一座,校舍在当时是全村最好的建筑。   2001年10月份为学校安装了微型锅炉,安装了暖气设备,及时解决了供暖问题。2002年6月,重新修盖了校舍,新盖了幼儿教室两间,用砖铺了校院,硬化了大门外大面积路面,大大改购买了专用车,接送上初中的学生。自1978恢复高考制度至今,全村共考上了20余名大中专以上学生。   凤凰峪村人勤劳勇敢,热爱家乡,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1940年就被誉为保卫家乡的模范村,在解放战争和抗日战争中,出现过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为国为民牺牲的就有4名烈士。   凤凰峪村在不断改善自然面貌的同时,也特别注意改善村民的文化娱乐生活及通信设施。在2001年就成了电话村,电话人户率达90%以上。   凤凰峪村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近千村民正用勤劳和智慧,描绘着凤凰峪村的锦绣蓝图。凤凰峪村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东峪村

  东峪村位于莱城东南21公里处。东靠摞仓崖,与陈家山村相接;北依陡子山,与桃行村为邻;西接黄崖村,南与西马泉村搭界。全村100户,299口人,均为汉族。耕地面积312亩,其中丘陵地224亩,水浇地88亩,人均不足l亩。   据《赵氏谱》载,清嘉庆年间赵姓由赵家泉村迁此建村,因村址在黄崖村东峪中,曾名黄崖东峪,后简称东峪村。   清末民初,东峪村属十区;1951年改称七区;1955年属颜庄区;1958年改属郑王庄乡;1959年属颜庄人民公社;后属里辛乡;1995年隶属里辛镇属至今。   要想富先修路。1996年冬天,东峪村村民在村委的领导下,苦战两个月,修成了一条5公里多的盘山路。往日连行人都难爬的陈家山,如今拖拉机、三轮车可一直开到山顶了。村里还投资建起了2座小桥,并且安上了铁栏杆,两个大陡坡用水泥铺了路面,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生产生活。   1958年东峪村建一至五年级全日制小学一处,1978年将迁到东峪村北石狼沟。1984年因发洪水,把学校冲坏,东峪小学迁到马泉和东、中、西三马泉联办至今。   立下愚公移山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勤劳勇敢的东峪人用自己的双手开创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致富路,莱芜日报先后两次报道了该村的经验和做法,引起了强烈反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上,东峪人正与时俱时,锐意进取,大踏步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三岔河村

  三岔河村位于莱城东南21公里、里辛镇东南5公里处,莱芜八大景之一的棋山脚下。东接涝洼村,西临玥庄村,北至焦家庄村,南与南朱家庄村接壤。1079口人,耕地889亩。   该村建村史可上溯至元朝末年。时由任姓从任家花园迁此建村。原名叫棋盘官庄。后因村址在三条河交叉处,明朝洪武三年改称三岔河村。   据《莱芜市志》记载:民国初年三岔河隶属莱芜县颜庄区;1958年隶属颜庄人民公社;1992年莱芜建立地级市后,隶属钢城区里辛镇至今。村内现有任、亓、吴、崔、禹、陈、高7姓。   三岔河村人,聪明、勤劳。早在清朝时期,任氏家族就学会了酿酒;在开山采石方面,更有能工巧匠。石匠任杜会画能刻,经他刻的石狮、石马,形象逼真,至今流传各地。   抗日战争时期,村民为保家卫国,与日本鬼子进行了坚决的斗争。青年任明人等同志积极参加八路军,战争中英勇抗敌,曾荣立二等功。在解放战争中,三岔河村为部队送军粮,抬担架,积极支前。任明玉、任清杨、任连富、高继柱等,踊跃参军。任连富、高继柱壮烈牺牲,他们是三岔河村的光荣和骄傲。   1947年,土改工作队深入农村,发动农民群众,成立了农协会。组织佃户们,打土豪,烧地契,实行耕者有其田。穷苦人民翻身做了主人。1952年,三岔河村成立了互助组。1955年底,成立了初级社。1956年成立了“高级社”。1958年,加入了人民公社,走上集体化道路。   1959年,全村齐动员,老少齐上阵,在棋山的西面,开穴挖坑,植槐栽松,对荒山进行绿化。并在吴家沟一侧,规划40亩的果园。同时成立了林业队,封山育林。这样既避免了水土流失,又发展了经济,给后人留下了绿色银行。1965年,在村东北岭,修水库一座。1968年,在村西、村西南平洼之处各打两口大机井,同时购买了两台柴油机,两台水泵,扩大了灌溉面积。在20世纪70年代初,农业学大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梳理河道,平整土地,将村东北沟的沼泽地改造成旱涝保收的良田。1974年将村西的一段弯曲的沙河移到南岭根,新增土地100多亩。同时新修生产路500余米。1975年在村西北羊卧场修筑大水库一座,容量30万立方米,修水渠800余米。三岔河村,经过十多年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农业生态发生了变化,由原来一季作物变成一年两季种植,产量提高,农丰民乐。   三岔河村,在改造自然面貌的同时,注意改善村民的生活居住环境。70年代,将旧村拆除,搬迁至东南岭上,建了新村,90%的农户住进了宽敞明亮的瓦房。1979年村里筹集资金近十万,架线输电,从此结束了千百年来烧油点灯的历史。   三岔河村人,崇尚文化,在民国初,就办有私塾。1954年建立初级小学。1956年村里成立夜校,对青壮年进行“扫盲”教育。1966年小学发展为五年一贯制。1993年秋,在原学校旧址上,新建成宽敞明亮的前出厦瓦房,增加了教学设备,1994年十月顺利通过省级“两基”验收。2001年被评为区级规范化学校。70年代中期,村里组建“育红班”,适龄儿童人园率达到100%。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这个小小的山村里每年考上的大学生人数在全镇名列前茅。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三岔河村实施农业结构调整,大搞林果栽植,新发展一批桃园、苹果园,共计200亩,对荒山、沙滩进行承包,农民很快富裕起来。2001年在村西新修公路300余米,修筑连心桥一座。至此,村中南北走向的两条大街,与东西走向的两条大街构成井字形。同时进行土地租赁,招商引资,鼓励村民举办企业。现在粉末磁选厂已经建成,铆焊预制厂、炉料公司正在建设中。这样既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又安排了一部分劳动力。富裕起来的三岔河村人,不满于现状,正在抓住机遇,为建设一个更加文明、富裕、美丽的小山村而努力。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棋山观村

  棋山观村位于莱城东南21公里、里辛镇东4公里处。东邻圈里村,北靠杨家楼村,西接焦家庄村,南倚棋山。2002年全村共有199户,总人口543人,均系汉族,耕地面积1036亩。   据《中国村庄记事》记载,棋山观始建于北宋,最初名曰“洞真观”,南宋时,此地属金人辖域,道教长春真人丘处机曾来此隐居。泰和八年(1208年)丘处机求皇帝为观赐名,皇帝赐曰“洞真观”。元末明初,此地战乱,道观、村落历尽了沧桑。明洪武初年,刘姓由-大槐树移此建村,因东有棋山观庙,故名为棋山观。   明末清初,全县划为十区,棋山观属颜庄区管辖;1941年四区属新甫县;1945年回归莱芜县;1947年,“学玉事件”后,棋山乡和黄金乡合并为学玉乡,该村属学玉乡管辖;1985年称颜庄区;1958年3月撤区并乡,颜庄区划分为郑王庄乡和颜庄乡,属郑王庄乡;同年10月郑王庄乡改为郑王庄人民公社;1959年2月,郑王庄人民公社与颜庄人民公社并为颜庄人民公社,下设7个管区,该村属棋山管区;1984年4月属颜庄办事处棋山乡辖区;1985年10月撤处并乡,属于里辛乡;1995年10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里辛镇,该村属里辛镇管辖至今。   棋山观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村人很早参加革命工作,1940年由郑绪吉、朱相兹等三人成立第一个党支部,他们带领村民斗地主,分田地,积极支前,异常活跃。1938年,年仅18岁的邵东海报名参军,先后参加过孟良崮、莱芜、淮海、渡江等大小战役上百次战斗,在淮海战役中身负重伤。伤愈后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于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极度艰苦的条件下,仍能带领战士顽强作战。在一次战斗中头部又负重伤,全身大小伤15处,致命伤3处。建国后又为我国的高炮部队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在战争年代,村中先后有25人奔赴战场作战,4人为国捐躯。广大村民积极参军,勇跃支前,为中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被命名为抗战模范村。   棋山观人为改造大自然,战天斗地,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先后修水库四座,打机井八眼,使全村的耕地变成了水浇田,极大地提高了耕地抗旱保丰收的能力,为粮食连年增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粮食亩产由原来的150公斤提高到现在的800多公斤。   棋山观人历来就重视教育的发展和文化素质的提高。早在1938年,村中就建有抗日子弟小学一处;1948年建立1-4年级小学一处;1950年成立1-6年级完小;1970年成立棋山观中学;1975年棋山观中学并入杨家楼联中;1976年村里投入5万元,在棋山观新村新建小学一处。由于村人注重人才培养,近几年高层次的知识人才不断涌现。朱传民、李传锋先后获得博士后学位,朱传宝获硕士学位,大、中专毕业生已有35人。   棋山观人不断开拓进取,改革开放后,特别是最近几年,为了提高村民经济收入,在各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改变了过去那种单一的种植模式。2000年,全村生姜种植面积达到100亩,产生姜30万公斤左右。仅此一项,全村人均收入增加300元。2001年又大力发展植桑养蚕业,新增桑园40亩。   纯朴的棋山观村民,正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领导下,团结奋战,创造新的历史,明天的棋山观会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富裕。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双龙峪村

  双龙峪村位于钢城区里辛镇东北6公里处,距莱城25公里。东有黄崖村,西邻双口峪村,北与黄金篮村隔河相望,南与石头湾村山水相连。全村现有553户,1708口人,耕地面积2024.2亩。   双龙峪村建村五六百年来,历经世事沧桑。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双龙峪揭开了新篇章。1950年底村政权成立,下设互助组;1954年成立初级社,当时有五六十户人家,社长为刘思庆。1955年村民按“地四劳六”分粮;1957年成立高级社,实行“按工分配”;1958年隶属颜庄人民公社郑王庄管区,与黄崖村合并为一个单位;1979年开始分田到户,实行“人劳各半”,人均半亩水浇田,三分旱田;1982年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产量逐年增加。   双龙峪村村民均为汉族,以刘姓居民最多,其次为尚姓,另有李、朱、赵、池、秦、杨、苗、张八姓。历史上曾有安姓、王姓居民在此居住,但由于人丁不盛香火已断,只有“安家林”、“王家林”等墓地尚存。现在,双龙峪十姓居民和睦相处,齐心协力建设着美好的家园。   双龙峪村地势低洼,东、南方向为山,西、北方向为岭,一条平坦的柏油路从村西南方向延伸,联通着外面的世界。特殊的环境,为该村提供了丰富的水源,但由于两条主要河流为季节河,一年中枯水期较长,而夏季河水又白白流失。1962年,双龙峪村人开始在村黄土岭上挖水渠,该水渠由东往西,绵延七华里,将村南的河水引进了庄稼地。   1964年,颜庄人民公社在黄崖村西、双龙峪村东,开始兴建黄崖水库。随之又建渡槽一座。兴建时,政府及各大队都给予大力支持,双龙峪村人更是一马当先,积极投入水库修建。一座储水200多万立方米的水库,于1965年峻工。从此,双龙峪村南1000多亩旱田变成了水浇田。1976年又兴修了桃行水库,因此不管天气多么干旱,双龙峪村的粮食也不会减产。由于水渠长年失修,渗水严重,2002年6月.由莱芜市政府王玉革率领的扶贫工作组,投资10余万元为双龙峪村铺设了1公里长的输水管道,杜绝了渗漏,提高了灌溉速度和效率。自新中国成立至今,特别是六七十年代,双龙峪村人以愚公移山的豪情,先后修建了桃行水库、马蹄沟水库及各类塘坝十几座。   1978年双龙峪村人在东北山坡上开挖了一条水渠,他们打眼放炮,开山凿石,硬是开出了一条1.5公里的水渠,与此同时,驾设引水桥一座,取名“青年桥”,矗立于山谷之中,既能引水,又能方便行人。如今的双龙峪村真正成了绿树河边映,渠水绕山行的人间天堂。   20世纪70年代,双龙峪村人积极响应毛主席“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先后担任村书记的刘明道、李修实等人,带领全村村民开始移河造田。1972年他们在村东南垫起了十多亩良田。1973年又在村西移河造田200余亩。1974年至1975年两年间,他们将村北一片广阔的河沙地带垫上一层厚厚的黄土,移河造田东西1.5公里。当时莱钢的知识青年在队长朱兰芝的带领下,和双龙峪人一道日夜奋战在劳动工地上,手磨破了,脚起了茧子,没有一个叫苦的,没有一个喊累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虽已成为一段历史,但他们为双龙峪村建设立下了汗马之功。   进入20世纪80年代,双龙峪村人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努力改善生存条件。他们在村前小河上建水泥桥四座,拓宽生产路10余里。双龙峪村人在当时支部书记刘来德带领下开山凿石,用半年的时间开通了一条通往后朱山村的乡村公路。从此,后朱山村丰富的石料便源源不断地运往双龙峪村。双龙峪村人深知“要想富先修路”,1996年在经济紧张的情况下,全村每人集资30元,从村西下河桥到村头,修筑了一条长1.5公里的柏油路,方便了过往群众。   双龙峪村地处丘陵地带,自古以来,都靠挑水吃饭。1993年他们在村南河边打了一眼井,铺设1200余米管道,将清清的泉水引入各家各户,从此,双龙峪告别了挑水的历史,全村吃上了自来水。   双龙峪村人以前世世代代靠山岭薄地维持生计,始终走不出贫穷的圈子。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散了人们的陈旧观念,素以勤劳能干、诚实憨厚著称的双龙峪人开始走出家门,好多人干起了建筑业,靠他们诚实的劳动走出了一条致富路。据统计,该村从事建筑业的人已达民宅200余人,好多人凭着自己辛勤的劳动和踏实的作风走上了领导岗位,十里钢城那栉比鳞次的高楼大厦到处洒满了双龙峪人的汗水。   双龙峪村不断进行村庄改造,将村庄占用的大量土地让出来种植庄稼,村民们则搬至山岭薄地居住。1995年到1996年对村庄进行城市化管理,用“双”字连“山明水秀”,用“龙”字连“普天同庆”,为每一条街道取了名字,并把老村庄分别划为“康龙区”、“乐龙区”、“富龙区”、“豪龙区”四个居住区。   旧社会双龙峪村屡遭劫难,几经沉浮。清末民初,兵匪成患,残无人道的“红山血案”,就是一例。血案后,双龙峪村人又屡遭日本鬼子及汉0的侵扰,鬼子扫荡,汉0抢掠,双龙峪村环境恶化。这年秋天,颜庄的鬼子汉0包围了双龙峪村,在马蹄沟一带枪杀我抗日干部2人,当时双龙峪村的苗桂本任郑王庄乡民兵队长,与鬼子汉0进行周旋和战斗。1945年日本鬼子投降后,翻身的双龙峪村人又重新振作起来。1946年报名参加解放军的青壮年就有46人,原上海市-局干部池法佃。就是这年参军的。   1947年初,莱芜战役期间,双龙峪村人积极支前,青壮年踊跃参军。50年代初双龙峪村青壮年报名参加抗美援朝。1984年在对越自卫还击战中,双龙峪村年仅20岁的尚根和奉命开赴前线,在战场上壮烈牺牲。自解放战争以来,双龙峪村已有6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事迹将彪炳千秋,激励世世代代的双龙峪人前赴后继,开创美好的未来。   双龙峪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1928年双龙峪20户平民集资雇佣段伦标为老师,组成了一处庄户小学,由于资金问题,1929年解散,学生-出外求学。1943年0棋山区为发动群众打开抗日局面,建立了三处抗日灰色小学,即棋山观小学、高家庄小学和双龙峪小学,尚中和为双龙峪小学教员。国特刘伯戈部队,时时大肆抓捕0、八路军,灰色小学与他们进行了周旋和斗争。1945年为发展教育事业,县上组织农村小学教员训练班,尚子良任双龙峪学校教员。从此双龙峪村有了自己培养人才的学校,校址设在村西的庙殿里。自建校以来,由于处在战乱年代中,上级党组织先后派遣苗进生、吴子修、-璞、柳林、李荣生、李化之等同志进驻双龙峪村当教员,学生来自双龙峪周围的黄金兰村、石头湾村、双口峪村,每年有学生四五十人,他们在村西的庙殿里一边开展地下工作,一边执教,为革命事业培养了一批人才。   建国后,教育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师资力量由以前的张红俊1人,发展到刘珍孔、刘夫德等3人,学生已达六七十人,再后来师生逐步增多,班数也逐步扩大。后来学校搬迁至村西北一个叫后湾的地方。   后湾学校是小学初中为一体的联办学校,小学5年、初中2年。1981年初中并入了郑王庄联办中学,后湾学校由于校舍陈旧年久失修,加之校舍面积小,1984年学校搬迁至村南开阔地带,自此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双龙峪学校的建设得到全体村民的大力支持,原籍双龙峪村的在外人员更是关心家乡教育建设。1994年夏天,时任上海市嘉定区委组织部长的池洪臣回家省亲,亲眼目睹了家乡的变化,回到上海后,他动员上海市嘉定区组织部、土地管理局的党员干部为双龙峪小学捐款,1994年10月,上海市嘉定区的领导不远万里来到双龙峪村,为学校捐资3万元,并赠送29英寸彩电及放像机一台,生活及学习用品一宗。当时双龙峪村正进行校舍扩建,这笔款减轻了村民的经济压力。1996年池洪臣部长又回到家乡为双龙峪小学再次捐资5万元。上海市嘉定区领导的无私捐献,改变了双龙峪办学环境,使该校教学设备有了极大改善,学校在全区各校中率先配备了电脑,一跃成为钢城区第一批规范化学校之一。   双龙峪村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成为人们理想的避暑圣地。黄崖水库优美的自然环境,可口的柴鸡和营养丰富的小野鱼吸引着周围的人们,每天都有成群结队的莱钢工人到此垂钓。   双龙峪村树木繁多,鸟语花香,1986年双龙峪村在西北河、东岭、黄沟等地栽种果树500余亩,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绿化了环境。   双龙峪正沐浴着新世纪的曙光,走向美好的未来。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黄崖村

  黄崖村坐落在棋山北麓,位于莱城东南20公里、距里辛镇政府驻地东北8公里处。北靠斗子山,西接双龙峪村,东邻东峪村,南与后朱山隔黄崖水库相望。总人口230人,均系汉族,耕地面积266.8亩。有一条简易公路与外界沟通,是里辛镇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村庄之一。   据《刘氏谱》记载,黄崖是春秋时鲁国大夫黄伢的故里,黄伢死后,家乡为了纪念他,将其故里定名为“黄伢村”、元末明初战乱,黄姓灭绝。明正德年间双龙峪村刘姓迁此建村,仍沿用黄伢村名,后来人们根据该村处于黄土坡下的地理位置,遂演绎为黄崖村。   自宋元以来,黄崖一直归莱芜所辖;清末民初,莱芜县划为十区,黄崖属颜庄区所辖;1941年改属新甫县;1945年回归莱芜县,仍为颜庄区管辖;1951年改称第七区;1955年称颜庄区;1958年3月撤区并乡,颜庄区划分为郑王庄乡和颜庄乡,该村隶属郑王庄乡;同年10月郑王庄乡改为郑王庄人民公社;1959年2月,郑王庄、颜庄两个公社并为颜庄人民公社;1984年属颜庄办事处:1985年10月,撤处并乡设立里辛乡,该村属里辛乡所辖;1995年10月里辛撤乡建镇,属里辛镇管辖至今。   昔日的黄崖村,生存条件差,因为生活困苦,不少人一辈子娶不上媳妇,人称“光棍村”。   1965年颜庄公社党委决定在黄崖村南修建库容100万立方米的水库一座。当时黄崖自然村是双龙峪行政大村的一个生产队(第七生产队,1980年1月1日脱离双龙峪,成为独立的行政村)。村址恰在所修水库库区内,需整村搬迁。为帮助村民迁移,双龙峪大队投入了部分人力物力,1965年底搬迁工作顺利完成,新村落成。从1964年秋开始,公社组织全社大量劳力展开大会战。黄崖村民一边建设自己的家园,一边投身于火热的筑库工作,日上劳力50多人次,1966年春,水库胜利竣工。   黄崖村东原是一道宽阔的深沟,村民北上种地要翻沟越岭。特别是七、八月份汛期来临时,雨水汇集于此形成洪流,更给村民出入带来极大不便。宝贵的水资源白白流失也甚为可惜。1983年村委研究决定在此拦水筑坝,从这一年冬天至第二年春,历时5个半月,日出劳力50多人次,总投工9000余个,终于建成了坝底宽60米、高12米、顶宽1.5米、库容5万多立方米的小型塘坝。坝身中腰辟为宽5米的生产便道,可通车。塘坝的建成,既能利用其水源浇地、养鱼,同时又打通了村东与外界的通道,可谓一举两得。   黄崖村西与双龙峪村有一条河相隔,学生上学,村民外出,都要踩着石头过河。特别是雨季来临,学生去双龙峪村上学尤令家长担心。1997年,作为扶贫支援对口单位,莱芜市劳动局为黄崖村捐款建造了一座单孔水泥桥,解决了村民过河难问题,被称为“便民桥”。第二年村民又集资在村东建起一座双孔水泥桥。从此,昔日封闭的山村与外界的沟通畅通无阻了。黄崖新村地处山岭,过去人畜吃水要到一里多远的山脚下挑水,年老体弱者往返一趟苦不堪言。眼见周围村庄都吃上了自来水,村委和村民们也开始酝酿打井事宜。1994年春,在村委的带领下,村民们集资2万元,架电线,买电机,打机井,建水池,铺设管道,引水上岭入村,使村民们告别了挑着罐子打水吃的历史。   村里还大力发展养殖业。植桑养蚕、养猪、养鸡、养羊、养鱼等,尤其养猪,更蔚成风气。全村60多户人家,户均肥猪0.8头、母猪1.2头,成为远近闻名的养猪村。近几年猪崽行情波动较大,不少村养猪户改弦易辙,而黄崖人却不为所动,他们从外地引进优良母猪品种,改良瘦肉型肥猪,不断提高品种质量,从而打开了市场,拓宽了外销渠道,创出了产品品牌。   近几年,莱芜旅游业发展方兴未艾:黄崖村虽地处偏僻,既非交通要道,又无名山大川。可头脑活络、有眼光的外乡人却慧眼独具,看中了它远离城镇、厂矿,空气清新、环境幽雅之长,率先在黄崖水库之滨建起了餐馆,开了当地旅游之先河。自第一家餐馆“池岭山庄”落户黄崖湖畔,短短几年间,“得月”、“顺霞”、“新河”等10多家餐馆如雨后春笋般在水库旅游区遍地开花。作为里辛镇重点开发的旅游景点之一。2002年又新上了游船等水上游乐设施。每逢农闲、双休或节假日,前来垂钓、游玩的客人络绎不绝,遂使天蓝、山青、水碧的黄崖库区成为集美食、游乐为一体的休闲胜地,其名吃——黄崖野生鲤鱼更是声名远播。   在引进来的同时,村里人也开始走出家门外出打工,增加收入。2001年全村人均收入超过3000元。   黄崖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民国时期,大土匪刘桂堂曾盘距在棋山一带烧杀抢掠。黄崖村民与周围各村群众聚集在红山寨奋起-,苦战数日,后寨破,村民罹难30余人。黄崖村相距五里路的郑王庄村驻有日本鬼子据点。为赶走日寇,村中青年有数人参加了抗日游击队。鬼子扫荡时,村民坚壁清野,为抗战作出了贡献。解放战争时期,黄崖村民积极做好支前工作,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村中热血青年更是踊跃报名参军,积极投身于火热的解放战场。其中刘加田在淮海战役中英勇牺牲。黄崖村虽村小人少,但在各个革命战争时期,都做出了不小贡献。   建国前,黄崖地薄民穷,缺医少药,患病者多因无钱求医而延误治疗。新中国成立后,卫生事业有了较快发展。1980年村民刘兴恩成为黄崖村第一位乡村医生,从此,村民一般疾病可不必出村,极大地方便了村民就医。   新中国成立前,黄崖村教育落后,没有几个人识字。1958年成立本村第一所小学,规模较小,只有一个复式班,教员仅秦孝堂一人,1978年并入双龙峪小学。本村第一名师范生是李登友,毕业后从教40余年,现已退休;第一个高中生是刘建民,1975年毕业于莱芜四中,现于里辛二中任教;第一个大学生是刘建平,山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现在莱钢职工教育中心工作。自1977年恢复高考至2002年,黄崖村共考取本、专科生20余名。   1987年前,黄崖村一直靠豆油灯或煤油灯照明。1987年在上级供电部门的支持下,加上村民集资,购买变压器、电线、水泥线杆,建变电室,使黄崖村通上了电。到2002年,家家有电视,并有一半的户安装了电话。   如今的黄崖村,人民安居乐业,人寿年丰。据统计,到2001年村里80岁以上健康老人共有13位,占全村人口的5 7%。从建国至今,村里没有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民风朴实淳厚,尊老敬老蔚成风气。   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黄崖村人定能把自己的家园建成富裕、文明、祥和的桃源仙境。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郑王庄村

  郑王庄村位于莱城东南19公里、里辛镇东北2公里处。位于棋山河,王庄河交汇处。全村总户数715户,总人口2230口人,均为汉族,耕地面积3451亩。农历逢二、七为集日。   据《郑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初年建村。传说春秋时这里曾是鲁国的一个边关小村,鲁国国君嫉贤妒能怕篡夺王位,将一姓郑的大臣贬到鲁国最北边的这个小村。一年之后,鲁国国君亲自到边关视察,见郑臣一心治理边关小村,无篡夺王位之意,于是,封郑臣为“大王”。他死后,百姓为了纪念他,将此边关村取名为“大王庄”。元末因战乱,村落时有时无。明洪武初年,河北枣强县移民来此建村,仍称此村为“大王庄”。后改成“郑大王庄”,简称郑王庄。   民国时期,郑王庄属颜庄区(四区),郑王庄为镇,辖郑王庄、石头湾、大庙、小庙、后朱山等五个自然村;1939年4月建成抗日民主政府,颜庄区分为9个乡,郑王庄为乡,辖郑王庄、东田庄、西田庄、北田庄、双口峪、双龙峪、黄金篮、黄崖、东峪、桃行、孙家岭等行政村;1940年,原颜庄区一带划为南冶、清泥、棋山、黄花四个小区,郑王庄属棋山区管辖;1945年10月撤销南冶区、清泥区、棋山区、黄花区,恢复四区原建制;1950年5月改为七区;同年底建立15个乡,其中郑王庄乡辖郑王庄、大庙、小庙、黄家洼;1955年10月七区改为颜庄区;1956年11月由原15个乡并为8个乡,郑王庄乡辖郑王庄、大庙、小庙、黄家洼、北田庄、西田庄、东田庄、双口峪、小官庄、潘家沟等村;1958年3月撤区并乡,将原郑王庄乡、棋山乡、里辛乡三乡并为郑王庄乡;同年10月,郑王庄乡改称郑王庄人民公社;1959年2月郑王庄、颜庄两个人民公社并为颜庄人民公社;1962年建立管理区,即郑王庄管理区;1964年5月将9个管理区合并为7个管理区,郑王庄管理区辖郑王庄、潘家沟、小官庄、北田庄、西田庄、东田庄、上口峪、黄金兰、双龙峪、黄崖、石头湾、孙家岭、桃行、陈家山等行政村;1984年改为颜庄力、事处,郑王庄划为小乡;1985年10月撤处并乡划归里辛乡,1995年10月13日里辛乡改为里辛镇,郑王庄隶属里辛镇至今。   郑王庄自古以来为战略重地。在战争年代,经历了革命战斗的洗礼,也受到了敌顽反动派的搔扰和破坏。1938年6月中旬,-军石友三率部万余人驻郑王庄,其军部设在郑王庄,至同年农历十月二十一日,日军从新泰侵入,石友三率部北撤。1939年春,为抑制-军队秦部(秦启荣部)、吴部(吴化文部)的横征暴敛,0员李万都组织里辛、郑王庄、棋山一带的红旗会、黄旗会、黑旗会3000余人,在里辛---。7月9日拂晓,鲁中军区一支队、四支队3000余人攻击驻郑王庄的吴化文部队。1938年12月秦启荣部第三梯队司令丁惠民率300人驻郑王庄村,1939年8月9日(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撤走。该部队驻防时,当地人民深受其害。抗日战争时期,日伪军于1942年6月18日(农历五月五日)在郑王庄北岭设据点,占地26亩,围墙高7米,宽3米,炮楼5座,周有壕沟,深3米,宽5米。沟外设有铁蒺藜、鹿砦。   该据点常驻日军1个小队30人,队长加滕。武器有小炮1门,重机枪l挺,掷弹筒1门,步枪20支,短枪1支。围墙外民宅内,常驻伪队1个小队25人,步枪22支。日、伪军于1944年3月22日(农历二月二十八日)撤走。在郑王庄村东东沟村,日、伪军设调堡1个,驻伪县大队1个班,步枪10支。驻守伪军于1944年3月撤走。   郑王庄有吴化文据点。1944年3月22日(农历二月二十八日),伪军撤走后,吴化文率部4000余人(包括八大处军政人员),进驻郑王庄日军原驻据点,又增设1个据点,占地30亩,围墙方形,高6米,宽3米,4座炮楼,周设暗堡4座,中间修三层大楼一座。总部、军部分别驻据点内,大部士兵驻民宅。同年八月中旬之夜,八路军一支队400余人,棋山区民工千余人支援,攻打吴部。八路军用拉雷轰炸围墙,攻入三处防点,打死打伤敌人近百人,俘敌近千人,击溃千余人,缴获0、弹药大宗。   莱芜战役中的郑王庄人民支前受奖。莱芜战役前夕,为保存粮食,保证战时军需,郑王庄民工受命挖窑藏粮20万斤。按照部队需要,连夜拆除郑王庄东大桥,切断敌人东去要道。   莱芜战役中,郑王庄民工踊跃支前。出担架20副,小车20辆,向导40人次,挑夫50人,军粮3000斤,军鞋400双,柴草30000斤。战后解放军兵站安在该村,该村民工仍连日为部队运送物资。因支前有功,上级奖给马两匹,步枪12支,匣枪1支,谷子1300斤。这更加激起了郑王庄人的抗敌斗志。   战争年代的郑王庄人,为抵抗日军侵略和人民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抗日战争中,为了捍卫祖国,保护人民,郑希堂、郑孝明、郑保吉等人为国英勇捐躯;在解放战争中,郑学兰等10人为祖国的解放,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将永载史册,永垂千古,激励后人。   如今,郑王庄村呈现出新的面貌,沿公路两侧盖了林立的楼房。村南商业带,商贾云集,一派生意兴隆的繁荣景象。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郑王庄人如鱼得水,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畅游。自古就有做买卖传统的郑王庄人,个个身手不凡。每天清晨,几百辆摩托车,三轮车满载着货物涌向四面八方,流通渠道畅通,人民增加了收入。   该村有优越的地理位置,背靠莱钢,交通便利,发展市场经济如虎添翼。现在该村已从过去的小打小闹烙烧饼,发展到现在的面粉加工、机电维修、钢球铸造、牲畜产屠宰、红砖烧制、粮油加工、饮食服务……从生产到销售一条龙服务。现在该村从事个体私营经济的人已达500人,每年可创产值300多万元。   郑王庄村的新发展、新变化是与村委负责人的良好作风分不开的。2000年为了彻底治理全村用电难的问题,筹集资金,村干部从自己筹起,书记3万,主任2万,副书记、副主任1万,其他成员5000元或3000元。在村干部们的带动下,许多本村籍在外工作人员、个体户、种养殖户及许多村民也都纷纷捐款,12万元资金很快筹集到位。利用这些钱,把变电压设备全部进行了增容改换,线路重新架设,工业电改为农电。2001年结合农电整网,全村又投资200多万元对全村电力网进行了彻底更换,实现了一户一表和规范化管理,电价随之而降。解决了长期以来用工业电不可靠的问题,村干部威信大大提高。趁热打铁,村两委又从治水和改土人手,投资100多万元,对马虎岭进行了综合治理,高标准开发土地1000亩。并按照地成、水成、林成、主导产业成的标准,全部栽植了中华寿桃、凯特杏、冬枣、板栗等优质新品种苗木6万余株。同时,新打大口井3眼,并实现了水利配套,埋设地下管道1200米,扩大灌溉面积600亩。接管了里辛镇科技示范园,推行规模化承包,完成了示范园的调水工程。为了繁荣市场经济,投资6000多元新扩集贸市场固定摊位120多个,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郑王庄由于存在地多、土质好、水浇条件优越等自然优势,是闻名方圆百里的米粮之仓。该村除农业外,工副生产发展较快,经济基础较好。特别是人民公社时郑王庄村达到鼎盛时期,集体项目有油坊、煤窑、砖厂、供销社,集体经济收入每年都在10万元以上,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改革开放以来,郑王庄以花生油过去牌子好,销路畅为优势,成功注册了“十八湾“牌花生油。在传统榨油的基础上,增设了现代工艺设备,使郑王庄花生油更加浓香、可口。目前,产品已推向市场。   “壮大集体经济,村干部靠劳动拿工资报酬”,不随便向村民伸手,村干部的威信越来越高。农民的日子越过越好。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南赵家峪村

  南赵家峪村位于莱城东南18.5公里处。东南西三面环山,平均海拔300余米,远观就像一坐南朝北的太师椅。东与张家岭村相邻,西与石家岭村接界,北与北赵家峪村接壤。全村现有998人,247户,耕地11.4亩,人均约0. 01亩。   据村碑记载:清朝嘉庆元年(1796年),由赵姓在此建村,因其村址坐落于(黄羊山的)山峪中,冠以姓氏,因此称赵家峪。后因两村重名,该村居南,1954年经莱芜县人民政府批准,改称为南赵家峪村(简称南赵村)。   据《莱芜市志》载,南赵家峪村清末属里辛保;民国初属颜庄区;1941年属清泥区;1945年恢复莱芜县,属颜庄区;1958年10月属郑王庄人民公社,后属颜庄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为属颜庄办事处;1985年撤处并乡,属里辛乡;后改镇,隶属里辛镇;地级市建立后隶属钢城区里辛镇至今。   南赵家峪村建村到1965年以前,村里没有一处水源。村民们靠天吃饭,由于可耕地大都在山梁之上,土地贫瘠,十年有七、八年欠收,就连人畜用水也要到5里以外村北的里辛村河南去挑。人民生活极其贫困,在一个半多世纪里,南赵家峪村没有一个富裕家庭。村民们的收入除了地里以外,就靠山上的山杏、柿子、花椒换点钱以补口粮之不足。每当杏、花椒、柿子成熟的季节,村民们就靠肩挑人扛,把杏、花椒、柿子运到博山、新泰等地,换来一点可怜的血汗钱。村民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面对着具有美丽传说的“九顶黄羊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期间村里人口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日益减少。   1965年由于备战需要,国家先后在黄羊山的6个大山峪中,分别建起了6个大型车间,这给南赵家峪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此展开了崭新的、令人难忘的一页。   1987年,南赵家峪村所有村民,一次全部被转为非农户口。村里组织干临时工的村民,成立了建筑队,建了钢渣处理厂、炼铁厂等村办企业。这些村办企业年创产值900多万元、利税近百万元。   如今的南赵家峪人日子富裕了,收入增加了,人均收入已近5000余元之多。95%以上的三口之家,住的都是宽敞明亮、装饰豪华的五间前后出厦瓦房。甚至有的住上了楼房。屋内大屏幕电视、电冰箱等各种名目的家电一应俱全,摩托车户均1.6辆,电话普及率98%以上,家家通闭路电视,家家有自来水。院内鸟语花香、笑声荡漾。南赵家峪人过上了小康生活。   南赵家峪村人没有满足于现有的安逸、舒适的居住环境,如今又集资在特钢农贸市场西侧,盖若干栋高标准的住宅楼,新楼有望明年交付使用。到那时南赵家峪村的村民,将从世世代代居住的山上,搬到山下更宽敞的楼房中居住。   南赵家峪村人一向重视教育。解放前贫穷的南赵家峪人,就利用3间破草房做教室,让村里20多个孩子在此学习。解放以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村办学校可以说几年就上一个台阶。1977年,新建15间教室;1980年新建30多间的新学校一处;1984年建有三层楼、教学设施齐全的标准学校1处。教师认真教,学生用功学,教学质量一直名列全镇前茅。《莱芜日报》、莱芜教育电视台多次报导。2000年被山东省少工委命名为“山东省雏鹰行动示范学校”。如今这个小小的村庄已有26人被大专以上院校录取。南赵家峪村富裕了,学校办得越来越好。有了知识的南赵家峪人,一定会把南赵家峪村建设得更加美好。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北赵家峪村

  北赵家峪村位于莱城东南18公里处。南接南赵家峪,北邻石家岭,东与张家岭相接。2002年全村有248户,1180口人,土地面积707亩。   1954年成立农业合作社时,因两个自然村相距较远,居住分散不便于管理,经莱芜县人民政府批准,按自然村位置分别建制南北赵家峪,因居北为北赵家峪。   入社后北赵家峪由西向东分别编为第一生产队、第二生产队、第三生产队。1998年村庄规划,依次命为“朝阳小区”、“通元小工”、“和平小区”。   村中有吴、王、刘、杨4姓。吴、王是村中的大姓,占全村90%以上。几百年来祖姓之间不分贫富众寡,团结互助,和睦相处,世代相传。   据《莱芜市志》载,北赵家峪村清末属里辛保;民国初属颜庄区;1941年属清泥区;1945年属莱芜县颜庄区;1958年10月属郑王庄人民公社,后属颜庄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属颜庄办事处;后改镇属里辛镇;地级市建立后隶属钢城区里辛镇至今。   新城铁工厂建厂,改变了山村面貌。1965年新城铁工厂建厂,颜庄公社在厂区内成立“民工营”,北赵家峪村组织青壮年劳力组成“施工队”,投入开山建厂会战中。从山下到山上修公路架桥梁,在南山峪中挖山洞建厂房,工地上机器轰鸣,炮声隆隆,会战中北赵家峪人不分昼夜轮班干。几年后,一条宽阔的马路从村中穿过,自来水接到了村里,通到了家家户户。北赵家峪为莱钢建厂做出了贡献,同时也改变了山区面貌,改变了自身的生存条件。   北赵家峪村人,在农田基本建设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1971年颜庄公社掀起“农业学大寨”运动,在全公社内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根据公社规划与本村的土地状况,北赵家峪村重点整改了村北的东西两大片土地。会战中无论是执行公社党委的分配任务外出施工,还是在本村整改土地,北赵家峪人都任劳任怨,积极完成任务。在农田基本建设中,北赵家峪村整改土地约200亩,修机耕路3000米,建水坝两座,使过去的地瓜地变成了一年两季(小麦、玉米)的高产田,村民利用特钢厂排放的废水灌溉农田,使整改的200亩大田旱涝保收。村民由过去的家家缺粮(买统销粮)到户户有余粮。北赵家峪人在整改土地、山区治理中作出了贡献,改变了山村贫困落后的面貌。   重视教育,提高村民科学文化素质,是北赵家峪人的传统育人之道。致富不忘教育,村里十分重视对后代的教育和培养。   1971年前,村南路边有一处小学,几间教室较简陋,门窗破烂,房顶漏雨:1971年,投资新建了校舍15间,成为当时教学条件较好的学校。1980年建立幼儿园,1983年山上5村(南、北赵、石家岭、张家峪、银山村)联办黄羊山小学,于1984年10月合到黄羊山小学。村民子女入学前班、小学一律免费。为了鼓励学生努力学习,村里对考上高中的学生奖励100元,对考上大中专的学生奖励300至500元。几年来该村已有40多名学生考入大专以上院校。   如今北赵家峪村由于钢厂占地、村办企业占地,耕地面积越来越少。村里面对人多地少这一现状,发展村办企业。村两委充分发挥紧靠莱钢这一优势,围绕“依靠莱钢,服务于莱钢”作文章,发展村办企业。   北赵家峪村办企业项目起始于1978年,村里首先投资12万元,建机械加工厂,占地200平方米,购进车床、刨床、铣床等8部机床,村里派人到特钢培训,为特钢厂加工零部件。1982年成立北赵建筑队,建预制厂,村长王学文为建筑公司经理,承包特钢厂一些基建项目,几年后发展为拥有职工200多人的三级企业。1992年底,地级莱芜市成立,北赵家峪村以地级莱芜市成立为契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当年投资60万元建水磨玻璃厂。1993年与特钢厂合资建鲁鑫实业有限公司,总投资330万元。1999年兼并镇建筑安装公司,改制为北赵家峪建筑安装股份有限公司。北赵家峪村在发展村办企业的同时,鼓励村民发展私营企业、第三产业。村里规化出文化商业街,积极引导村民搞个体经营。近几年来,在村中街道两旁,建楼搞出租,经营食品批发,大酒店、快餐部、家电维修、美容美发等不下几十家。村民买拖拉机、出租车的也不少于10多家。   进入21世纪,北赵家峪人生活水平日益改善,物质文化水平逐年提高,村民家家有电视,部分家庭安上了闭路电视,有的家庭买上了冰箱,安上了电话。2001年北赵家峪村成为电话村。部分村民建起了二层或三层居民楼。走进北赵家峪村,居民小楼随处可见。   改革开放以来,北赵家峪人立足本村实际,求真务实制定出本村发展规划,北赵家峪人要用自已的智慧和双手开创美好的未来,北赵家峪村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高家岭村

  高家岭村位于莱城东南18公里、镇政府东约1.5公里处。南面接小玥庄,东邻大玥庄村,北面与郑王庄村接壤。地处丘陵,村东西为为岭,与里辛村搭界。南为洼地,北有摩天岭。莱韩路由村中穿过。全村有240户人家,741口人,耕地733.6亩。   明天顺年间,全县分为四乡,高家岭村属东乡所辖,沿至清末民初,民国初年,全县划为为十区,高家岭属颜庄第四区管辖;1941年四区属新甫县;1944年7月至9月划归新泰县,10月复归新甫县,1945年回归莱芜县;1958年3月撤区改乡,颜庄区划分为颜庄乡和郑王庄乡,高家岭隶属郑王庄乡;同年10月,郑王庄乡改为郑王庄人民公社;1959年2月郑王庄、颜庄两个公社并为颜庄人民公社;1985年9月建立里辛乡,高家岭隶属里辛乡管辖;1995年10月13日改乡为镇,归属里辛镇管辖至今。   高家岭村民自明洪武二年迁此聚居,繁衍生息,随着历史的沿革走过了一段漫长的发展道路。   勤劳勇敢的高家岭村民,在革命战争年代,积极参战,踊跃支前。杨维屏、高儒继自1936年参加革命。抗战爆发,他们跟随部队转战南北,身经百战。1939年高儒继同志为国捐躯。解放后,杨维屏同志历任地委书记,省农科院院长,省建委代主任,齐鲁石化-、总经理,省政府咨询顾问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揭开了高家岭村发展史上新的篇章。自20世纪70年代,高家岭村民跟随时代潮流,掀起了“农业学大寨”运动的热潮,大搞农田基本建设。1974年冬至1975年春,在颜庄公社党委的直接指挥下,统筹安排,垒地堰、建“大寨田”,平坟种地、移河造地80多亩。1979年冬全体村民自力更生,在没有任何机械动力的情况下,硬是凭着100多号劳动力,发扬一辆小车一把镐的精神,奋战一年的时间,于1981修建了一座蓄水6000多立方的小型水库。解决了该村祖祖辈辈种地缺水的问题,从此有了自己的水浇田。   尝到了有水甜头的村民,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于1982年又人工兴修水利,先后修建大口井3眼,并配备了相应的电力抽水设施。真正解决了高家岭村吃水、用水难的问题,从此在村史上创下了人均达4.5亩水浇田的历史。   勤劳的高家岭村民,多年来在没有任何村办企业的情况下,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大搞家庭副业。该村生产的豆腐皮不仅销往本市,而且远销到沂源、泰安、新泰等地。他们加工的豆腐皮已有20多年的历史,技艺也日臻成熟。其豆腐皮以其细腻、爽口有韧性等特点,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这个只有200来户的小山村,家家户户搞加工。每户人家一年能加工黄豆4000斤,收入达到4000元。再利用豆腐渣养肥猪,每户一年平均三、四头肥猪出栏,收入也不下2000元。   高家岭村人杰地灵,重视文化教育的发展。解放前村里办有私塾;1951年与玥庄村联办小学,孩子们到明庄读书;1957年村民自力更生建起了高家岭第一所学校,分2个全日制班和一个半工半读的班。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和村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1983年春,经支部、村委研究,在村南新建14间瓦房、2间伙房、3间厕所,并配备了全部课桌凳的学校一处。同年秋天,一至五年级五个班和一个学前班全部搬进新校舍。如此大的投入,在这个经济并不富裕的小山村是破天荒的惊人之举。1997年2月原高家岭小学合并到里辛中心小学。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村中第一个大学生是高六长,1983年考入山东师范大学数学系。至2002年,已有大中专生近30人。   高家岭虽是一个较小的山村,但自解放前和解放初期就有一家行医户,是祖传的中医。在四外八乡医道有名,这给村民的看病吃药提供了方便。1969年村里建起了自己的卫生室,并专门配备了中医和西医。20世纪90年代,村卫生室由个人承包。   高家岭村注重改善村民生活。针对村民吃水难的问题,2001年,由里辛镇党委、政府和莱钢总厂扶持,投资60万元,打深井、建水池、架设电线、铺设管道,使全村村民吃上了自来水。为发展民营经济,村委为特钢奶牛厂划出近20亩地,使其扩大再生产。为村里安排剩余劳动十多人。目前,全村较大规模的私营企业已达到六家。高军的建筑安装公司、村北的加油站、废品收购站、旅馆、饭店,都是致富的好门路。私营企业的开发,带动了全村经济的发展。高家岭村正以新的观念、新的姿态、新的步伐,为建设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山村而努力奋斗。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潘家庄村

  潘家庄村位于莱城东南15公里处,地处颜庄、里辛、莱城区辛庄三镇交界处。东邻西田庄村,北邻小官庄村,南邻疃里村,西距潘西煤矿1公里。全村共有465户、1317口人,均系汉族。土地面积1133亩,其中林果300亩,除200亩山岭薄地外,全村有水浇地600亩。   潘家庄,明朝时属于莱芜东乡,里辛保;民国初年,取消乡保,设立区乡(镇),属于莱芜四区潘家乡(潘家沟、清泉官庄、疃里、东泉、莲花池);1939年4月,0莱芜县委指示,普遍建立抗日民主政府,莱芜四区由17个乡镇合并为9个乡,改属黄花乡(辖南下冶、北下冶、黄花店、莲花池、涝坡、小官庄、潘家沟、郭家台等村);1940年,革0据地被敌人吞食分割,本村属于莱东县黄花小区;1945年10月,恢复莱芜县原建制,属于莱芜县颜庄区;1950年5月,区名由按地名称呼改为数字称呼,属于莱芜县第七区田庄乡(辖北田庄、西田庄、东田庄、潘家庄、小官庄、双口峪等村);1956年11月,原颜庄区由15个乡合并为8个乡,改属王庄乡(辖郑王庄、大小庙、黄家洼、双口峪、小官庄、潘家沟、东田庄、西田庄,北田庄等村);1958年10月,本村属于郑王庄人公社;1959年2月,郑王庄、颜庄两个人民公社合并为颜庄人民公社,属于莱芜县颜庄人民公社;1962年,建立公社下设的管区,属于莱芜县颜庄人民公社郑王庄管区;1984年,农村管理体制改革,潘家庄属于颜庄办事处郑王庄乡;1985年11月,撤处并乡后,属于里辛乡;1992年11月,莱芜晋升地级市,属于钢城区里辛乡;1996年1月,里辛乡改镇,属里辛镇管辖至今。   潘家庄村从早年间就是属于人多地少的穷庄子,解放前村中只有王氏几户比较富有,土地较多。绝大部分人家只有极少的土地,有些户基本无土地,生活无保障。大部分人家的妻子、年龄小的儿女在外乞讨,男人就干个人开的小煤窑。有句顺口溜说得很形象:“潘家沟里淌黑水,男人长着五条腿(手脚着地爬着拉煤)”。如果赶上天灾-,更是民不聊生。闯关外的,在外地扛活当长工的,打短工的,推脚的(用独木轮车搞运输)占大多数。解放后农民分得了土地,生活逐步改善。但是仍然没有使大多数农民富裕起来,特别是1960、1961、1962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造成了粮荒,潘家庄村街上的淘菜水横溢,在附近村是较出名的。此时的潘家庄村出现了两多:“淘菜水多”、“光棍汉多”。农民吃饭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潘家庄村有了长足的发展。由于重视了水利建设和大办乡村企业,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惊人的发展。村里新打大口井3眼,小口深井6眼,架渡槽1500米,使本村70%的土地成为水浇田,粮食产量成倍翻番,“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农民的温饱问题解决了,由于村办企业迅速兴起,农民的钱袋子也鼓了起来。家家户户住上了新瓦房,有的农户还盖了前后出厦、二层小楼,既宽敞又明亮,房屋式样不断更新,标准不断提高。彩电、冰箱、高档家具已经进入普通家庭,70多户村民安装了电话,摩托车、手机成为多少青年的时尚。现有大小拖拉机20几部,三轮车10几辆,面包车、桑塔那等高档车也走进农户,搞汽车长途运输的有9家,拥有载重汽车16辆。   农民家庭富裕起来,集体的腰板也硬了。特别是自开办煤矿以来,集体收入大增,新建了村办公室,重修了学校、幼儿园、卫生室。于1990年,新修直接莱韩路的潘前公路、通村办公室的柏油路1000米,村内修水泥路1500米,建潘田河桥1座。“水泥路、柏油路、土路”三结合,构成了潘家庄村的交通网络。   由于水利得到了根本解决,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也就比较容易。村东、村前600亩为基本粮田,西北岭、南岭及东南岭规划为果园,占地300余亩,村西南公路旁规划为养殖基地,占地100亩左右,成为潘家庄的小开发区。   1982年经有关部门批准,该村投资60万元,建起了潘北煤矿。于1984年正式投产,年产原煤24000吨,每年上交税金20万,创利40万元,安排劳动力150余人。因国家政策的改变,2000年6月,潘北煤矿停业。   村民袭建强,30多岁,初中文化,10年来,他从个体屠宰户发展到现在,具有相当规模的奶牛饲养专业户。有10多名工人,喂养50多头奶牛,日产牛奶1000多斤,主要销往莱钢等地,在附近有相当的名气。在他的带动下,全村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先后建起了耐火材料厂、白石粉厂、木器厂、面粉厂、车辆修理厂、洗浴中心等,商店、饮食、服务也有多家。今天的潘家庄,人人走在致富的大道上。   潘家庄人认为,过去这里穷,一是穷在自然条件差,二是自己没文化。因此,现在手中有一点钱,首先想到的是办学校,改善办学条件。1986年以来,村里先后拨款30多万元,重修了学校校舍,硬化了路面,并按照新颁标准,为学校添置了桌椅条凳和教学仪器,购置了部分体育器材、图书及生活用品,给教师、学生创造了极舒适的教学环境。并拿出部分资金,奖励贡献大的教师等等。自1988年以来,学校一直列入里辛镇一类学校,适龄儿童入学率、在校生巩固率、毕业率均达100%。1997年创建为钢城区规范化学校,多次被评为教书育人先进单位。   潘家庄的教育重视了从娃娃抓起,村投资新建幼儿园一处,购置了大量儿童玩具,对幼儿教师的工资进行了补助,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多次被评为里辛镇示范幼儿园。   成人教育也办得红红火火,现有成人文化培训教室3间,桌凳38套,图书1000多册,成人教育教师多名。每年都举办以种植、养殖、机械、林果等知识为内容的学习班,定期定时对村民进行技术培训,受到省市区领导的一致好评。   1991年以来,该村学习借鉴东石村实行村级规范化管理的经验,结合本村实际,全面系统开展依法治村工作,走出了一条“法制引路、章程规范、党员带头、依法管理”的治村路子,先后四次被市区乡评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小官庄村

  小官庄村位于莱城东南16公里处。东北方是西田庄村,东为东田庄村,南邻里辛村,有一岭一河之隔,西南方是潘家庄村,正西与辛庄镇涝坡村接壤,北邻辛庄镇大官庄村。2002年全村总户数320户,总人口为1046口人,均为汉族。耕地面积为1789亩,其中近一半为山岭薄地,水浇地较少。   小官庄村,民国初年属第四区(即颜庄区);1950年属第七区;1958年3月,属郑王庄乡;同年10月属郑王庄人民公社;1959年2月属颜庄人民公社管辖;1984年4月,小官庄属颜庄办事处郑王庄乡;1985年10月,撤处并乡后,小官庄属里辛乡;1992年10月莱芜晋升地级市,小官庄属钢城区里辛乡;1995年10月,里辛由乡改镇,小官庄属钢城区里辛镇管辖。   解放前,小官庄村土地脊薄,大部分好地被几家富户占有。老百姓多以种地瓜为生。当时,曾流传着这样一句活:“小官庄掀锅,地瓜气。”为了糊口,青壮年劳力有的扛活,有的到外地赶脚,挑“八股绳。”1942年大旱,禾收无几,不少人外出讨饭。   解放后,农民生活逐步改善。通过修水库、打机井、建渡槽、挖渠道,使95%以上的土地得到了灌溉,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每年向国家交售粮食十几万斤,成为里辛镇纳粮大户。尤其改革开放以后,小官庄人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在饮食上,由原来的以地瓜为主,变成以小麦为主。家家户户都住上了新瓦房,有的农户还盖上了前后出厦的二层小楼,房屋样式不断更新,标准不断提高。现在,小官庄人不再单纯种地,干企业、做买卖、搞养殖、种蔬菜,啥挣钱干啥。农民手里有了钱,家家户户有存款,电视已普及,60多户安装了电话。小青年买了摩托车、手机,50多户农民购置了农用三轮车、农用汽车、面包出租车,小官庄人民正在迈入殷实富裕的小康生活。   解放前,小官庄的教育形式为私塾。新中国成立后,村里利用民宅办起了小学,但学生入学率低,教学质量不高。1984年以来,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学校告别了黑屋子、土台子。学生入学率年年都是100%,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学校多次被评为县级先进单位、镇级“教书育人先进单位”。1994年顺利通过省“双基”验收。1998年与潘家庄合班并校。在发展普教的同时,还注重发展成人教育。建国初期,村里识字的少,1953年办起了以扫盲为主的农民业余学校。1992年成为无盲村后,村里又成立了科技培训班,组织农民学种植、养殖、农机维修等技术,推动了农业发展。现在小官庄有养殖大户6户,大棚蔬菜种植10多户。地膜覆盖花生、棉花、生姜、大蒜200多亩,农机修理不出村。幼儿教育也不落后,全村3-5岁幼儿全部入园,分大、中、小三个班,有专门的教室、办公室,有宽敞的活动场所,还配备了玩具。   1953年,几名爱好文艺的青年,利用在农民业余学校学习时间,自编自演了一些小节目。起初只在学校里演,以后就演给村民看,深受村民的欢迎。1960年,农民业余学校组织勤工俭学(利用空闲时间开荒种地)有了一些收入,在村领导的支持下,买来一些简单的乐器,自制了部分道具,从村民中借来服饰,正式成立了文艺宣传队。人数由原来的几人发展到十几人,仍利用晚上时间自编、自排、自演产节目,内容以反映社会进步、歌颂好人好事、尊老爱幼等为主。形式有歌曲、小品、快书等。每年春节后,都演出几个晚上。还多次参加颜庄公社、莱芜县文艺汇演,受到表彰奖励。文革期间,宣传队再度扩大,人数发展到30多人,并进一步健全了组织,有队长、导演、指挥、乐队、演员、后勤供应等。还增添打击器、二胡、板胡、三弦、小号、捧笙、唢呐等不少乐器,服饰、道具基本配齐。演出形式不仅有歌曲、小品、快书、相声、双簧,还能演出戏剧。如《三世仇》、《墙头记》,大型样板戏《红灯记》、《白毛女》等。曲调既像豫剧,又有山东梆子的味道,有人风趣地称为“小官庄梆子”。演出范围逐步扩大,由原来的本村扩大到邻村、邻公社,还曾到沂源县演出多日。   现在的小官庄村社会稳定,村民安居乐业。2002年,全村已有200多户被评为“精神文明户”,小官庄村也多次被评为镇级“文明村”和区级“文明村”。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西田庄村

  西田庄村位于莱城东南16公里处。北邻北田庄村,东靠东田庄村,西接大官庄村,南近小官庄村。2002年,全村总户数368户,总人口945口人,民族均系汉族,耕地面积1336亩。   西田庄村明朝时属莱芜东乡;清代建制未变;民国初年取消乡保制,全县划为十区,二百八十六个乡(镇),西田庄属(颜庄区)牛山乡所辖;1941年春,颜庄区分为4个小区,西田庄属棋山区:1945年10月四个区合并为颜庄区;1951年改称第七区;1953年10月复称颜庄区;1958年3月分为颜庄乡和郑王庄乡,西田庄属郑王庄乡:同年10月改为颜庄人民公社,郑王庄人民公社。西田庄属郑王庄人民公社;1959年2月合并为颜庄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革农村管理体制,撤消公社建办事处,西田庄属颜庄办事处郑王庄乡:1985年11月撤处并乡,西田庄属于里辛乡;1992年11月莱芜升为地级市,建莱城区、钢城区。西田庄隶属钢城区里辛乡;1995年10月撤乡建镇,西田庄属里辛镇至今。   西田庄村属丘陵地区,整个地势西高东低,土壤植被较为完整。适宜栽种地瓜的棕壤性土分布在西南丘陵,适宜种植花生的白砂地分布在村东丘陵。20世纪70年代以前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粮食产量不高,人民的温饱得不到解决。1975年农业学大寨运动影响到西田庄村,广大村民在支部一班人的带领下,打响了向荒山河滩要粮的人民战争。1975年冬移河造地160亩,改造山岭薄地240亩,使原来的河滩荒岭变成了稳产高产的粮田,人民生活逐步提高。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西田庄村变化越来越大,农业发展成效显著,农林牧业综合发展。2002年全村农民均纯收入达2780元。由于种植结构调整力度加大,1998年村东果园面积发展到60亩,全部实行了苹果套袋,年收入已达20万元。西田庄村大力发展畜牧业,在村西建立了畜牧小区,成为全镇首屈一指的养殖大村。现全村生猪存栏1200头,羊存栏900头,又新建养鸡场5个,家禽存栏达到12000只。   西田庄村大力发展水力事业。1981年建扬水站1个,设施配套齐全;1981年到1998年打机井30眼,大机井1眼。1976年建小型水库2座,水库总蓄水量达3500立方米,总灌溉面积850亩。1996年春支部、村委筹集资金1万多元,在村东的潘田河上修水漫桥1座,结束了过河脱鞋的历史。同年秋又投资4000元修建了通向中心大街的水泥桥1座,交通方便了。   西田庄人经济意识超前,早在集体所有制时就大力发展副业。1968年办起了山东第一个纸盆厂,主要产广播喇叭响纸,产品畅销于河北、河南等省及省内泰安、寿光、临沂等地,年利税20几万元,安排了村里的剩余劳力,为农民增加了收入,农村经济得到了壮大,农民无不欢欣鼓舞。1970年村里又一鼓作气办起了翻沙厂,铸造水管、炉具、大小锅以及机器底座和零件,产品推销到济南、泰安、潍坊、青岛等城市,年利税30多万元。20世纪70年代西田庄村的副业搞得轰轰烈烈,成了颜庄公社有名的富裕村。从2001年开始西田庄村又在潘田河边办起了球团厂,厂长苗自龙年轻有为,懂技术会经营,生意很兴旺,产品主要销往莱钢、泰钢,年利税达到40万元,成了西田庄发家致富的带头人。   西田庄村重视教育。自1955年同北田庄、东田庄、双口峪四个村在黑牛山顶建校;1958年由于学生人数逐年增多,房屋少,学校又分开各自在本村建校:1994年为了提高教育量,上级要求就近合班并校,西田庄和东田庄两个村庄的学校合在一起,校址在两村之间的黑牛山脚下潘田河边,校名为“田庄联小”。田庄联小占地8.9亩,校舍30间,建筑面积660平方米,校舍布局合理,校园文化丰富多彩,学校现有5个教学班,在校生120人,7位教师,适龄生入学率100%,巩固率100%,15周岁少年初等教育完成率100%。学校建有德育展室、图书阅览室,音、体、美器材室,图书1600册,生均14册。几年来学校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连续四年被评为镇先进单位,2000年被钢城区教委命名为区级规范化学校。西田庄村现有幼儿园l所,适龄儿童30人,教师两名。自建校以来,全村共考入大中专院校学生78人,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四化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西田庄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较早,1968年就办起了卫生室,老中医张孝珊医术高明,周围十里以内的人都来找他看病,现在西田庄卫生室有乡村医生4名,村民一般小病不出庄,人民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西田庄村一部分有远见的人率先从事个体运输行业,现有大客车一辆通往莱城,每天往返四次。全村现有出租车四辆,拖拉机20台。1999年村里打深井2眼,自来水通到家家户户。2002年又成为电话村。现在洗衣机、影碟机、手机等进入寻常百姓家。房屋由原来的草房变成了砖瓦房,现在又翻新为前后出厦的华丽住宅。   如今西田庄村的900多村民正用勤劳、勇敢和智慧描绘着家乡的锦绣蓝图。西田庄村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涝洼村

  涝洼村位于莱城东南22公里、里辛镇东南7公里处。在7沟(大南沟、小南沟、东沟、平岭沟、车网沟、柿子沟、北沟)8岭(东岭、南岭、西岭、北岭、柏树岭、槐树岭、吴家岭、团瓢岭)两狼山(西石狼、北石狼)的交叉之中。北靠棋山,东邻齐家岭村,南邻黄庄村,西邻朱家庄村,北面与棋山观村隔山相接。全村180户,529口人,耕地面积1025.5亩。   明朝初年,邺姓由河北枣强县迁此建村,因村北为涝洼地,故名涝洼村。随后亓、王、左、孙、刘、李、陈、段、房、赵、尚、胡姓迁居涝洼村。李赵两姓现后继无人。   涝洼村1941年属新甫县四区管辖;同年4月至9月划归新泰县;10月复归新甫县;1945年回归莱芜县,属棋山乡;1945年至1956年属第七区,颜庄区辖;1955年至1958年2月属朱家庄乡;1958年10月至1959年2月属郑王庄人民公社;1959年3月至1984年4月属颜庄人民公社;1984年4月至1995年11月属钢城区里辛乡;1995年11月改乡为镇,属里辛镇至今。   涝洼村自古以来就有养猪的传统。早在1956年亓洪温就是全村的养猪能手,闻名邻村四乡。他采用圈养与放养相结合的方式,带动全村人均拥有两头半猪。涝洼村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养猪先进模范村。段伦法以先进团支部身份出席了山东省共青团先-表大会,受到了表彰,同时受到了团中央书记-的接见。   涝洼村因地处丘岭地带,土地瘠薄,缺水,村民在解放前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生活水平低下,1957年以前全是以地瓜干为主粮,小麦、玉米、豆类很少。后来在“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号召下,涝洼村民开始了大搞水利建设。1957年在“三教堂”山沟里连续闸了6个山坝,约用石头600余方;1964年在村西头动用土石10万立方,修筑了第一个水库,蓄水量24.8万立方;1973年在北沟动用土石8万立方修筑了第2座水库,蓄水量10万立方;1976年在“三教堂”沟动用土石方2万立方,修建了第3座水库,蓄水量3万立方;2000年又在山西坡沟动用土石3万立方,修建了第四座水库,蓄水量6000立方;到了1999年在东山子沟修筑蓄水量5000立方的塘坝一个。这样,在涝洼大地上水库连环,数千米的小渠在田间环绕。库中养鱼又给村民增添了一大笔钱。   在农业学大寨的热潮中,于1979年在村南黄土岭整出了百亩大寨田。1989年村投资15000元,在百亩大寨田北打井一眼。1998年村又投资12000元在百亩大寨田南端打机井一眼。这样就把库中水、井中水替换着使用,从而使百亩良田能排能灌,旱涝保丰收。由于水利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变旱田为水浇田,大大地改变了农作物的种植比例,麦田大为增多,使村民口粮改变,生活水平大为改善。   解放前,村里没有学校,学生到二郎庙小学,后到朱家庄小学就读。到了1957年春季,借用民房三间办起了村民盼望已久的民办小学,当时只有一名民办教师。1995年8月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与凤凰峪村合班并校,校址在凤凰峪村。涝洼村虽然村小人少,但为国家培养的人才不少。截至2002年,全村有大学毕业生18人,其中博士生1人,研究生4人,正科级以上的干部6人,他们在各条战线上为党为人民勤奋工作,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涝洼村在前进的道路上很注重医疗保健工作,从1956年就由刘宝英经过培训后在本村任保健员,她常常背着药箱不分昼夜地为村民的健康奔忙着。1960年尚庆山医士从部队退役后,接替了刘宝英的医疗工作。到了1963年尚庆山被选为大队干部,脱离医疗工作,又由尚宪林从事医疗工作多年,他一贯认真负责,德才兼备。他从医期间,陈茂学之妻患急性脑膜炎,亓兴林小时患急性肺炎,都在尚宪林的精心治疗下转危为安,很快康复。就连凤凰峪村村民尚怀昌被树枝砸成脑震荡,也被尚宪林在短时间内治疗好。所以尚宪林很受村民的爱戴。   人常说“要想富先修路”。1965年莱芜公路局修建的莱芜至岱固的国防公路,从涝洼村中穿过。1999年又加宽重修成莱韩油漆公路也从村中穿过,在村后东西方向、村西南北方向、村东南北方向修环山公路各一条。这样村子就处在公路的网络之中,可谓名符其实的四通八达,村民出入往来极为方便。   “靠山吃山”这句名言在涝洼村得到了证实。涝洼村后的棋山是山高水源广,各条山沟里都蕴藏着甘甜的矿泉水。村民们从1997年就开始用三轮车托运棋山矿泉水到厂矿和他乡销售。到2002年为止,全村有30多户整日外出销售矿泉水,有很多厂矿、机关、个体户都与涝洼的矿泉水销售户签协约,必须保证日常用水供应,风雨无阻,约计全村年收入可达40万元,矿泉水井成了村民的小金库。   涝洼村委领导以超前的意识引进外资,启动本村的经济发展活力。2002年秋引进外资,在村南黄崖头原砖场上建起磁选厂一座,同年秋又引进外资200万元在团瓢岭上占地60亩建起了动物园一个,为大力开发棋山风景区起了龙头作用,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来棋山观光,个个来宾看得欢喜、玩得舒心、吃得称心,流连忘返。   村民王传和于1985年春,在黄崖头占地5亩建砖场一处。砖场的建成给村民的建房用砖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改变了村容村貌,利润也很可观。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双口峪村特产大全




双口峪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