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东省 >>淄博 >> 高青县 >> 常家镇

常家镇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田荣 (?~前205) 楚汉传奇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田荣(?—前205年),秦末齐国狄县(今山东高青县东南)人,故齐王田氏宗族。秦末陈涉起义后,与其兄田儋在齐地响应,恢复齐国,田荣为相国。公元前206年7月,田荣自立为齐王,起兵-项羽。不久,项羽率大军讨伐齐国。公元前205年正月,田荣兵败,溃退至平原县,为平原县民所杀。  复辟齐国  田荣是齐国田氏宗族。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国灭齐国后,田荣与兄田儋、弟田横隐居狄县。   在陈胜开始起兵自称楚王的时候,派遣周市攻取并平定了魏地,向东打到狄县,狄县固守县城。田儋假装绑住自己的家奴,带领着手下的年轻人去县府,称在拜见县令之后杀死有罪的家奴。在拜见县令的时候,他们乘机杀死他,然后又召集有势力的官吏和年轻人说:“各地诸侯都已经反秦自立,齐地是古代封建的诸侯国,而我田儋,是齐王田氏的同族,应当为王。”于是,田儋自立为齐王,并且起兵攻打周市。周市的军队撤走以后,田儋乘机带兵东进,夺取并平定了齐国故地。   大战章邯  秦将章邯带兵在临济围攻魏王咎,情况紧急,魏王派人到齐国来求救。 齐王田儋带领军队援救魏国。章邯在夜间让兵马口中衔枚,趁夜幕的掩护进行偷袭,把齐魏联军打得大败,在临济城下杀死田儋。田儋的堂弟田荣收集田儋的余部向东逃跑到了东阿。   齐国人听说田儋战死的消息之后,于是就拥立以前齐王田建的弟弟田假为齐王,田角为丞相,田间为大将,以此来抗拒诸侯。   田荣在败逃东阿的时候,章邯进行围追阻截。项梁听说田荣情况危急,于是就领兵来到东阿城下,并且一举击败章邯。章邯往西逃跑,项梁则乘胜追击。 但田荣对齐人立田假为齐王一事非常气愤,于是就带兵回去,攻击追逐齐王田假,田假逃到楚国,丞相田角逃到赵国;田角的弟弟田间在此以前已到赵国求救,也就留在赵国不敢回去了。田荣于是立田儋的儿子田市为齐王,自任丞相,田横为大将,平定了齐地。   作壁上观  项梁追击章邯以后,章邯的军队反倒日渐强盛,于是项梁就派遣使者通报齐国和赵国,要两国共同发兵攻打章邯。 田荣说:“如果楚国杀死田假,赵国杀死田角、田间,那我们才肯出兵。 ”楚怀王说:“田假是我们同盟国的君王,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来投靠我们,杀了他是不合道义的。 ”赵国也不愿意用杀田角、田间来和齐国作交易。齐国人说:“手被蝮蛇咬了就要砍掉手,足被蝮蛇咬了就要砍掉足。为什么呢?因为倘若不这样的话,就要害及全身。而现在田假、田角、田间对于楚国、赵国来说,并不是手足骨肉之亲,为什么不杀掉他们呢?况且若是秦朝再得志于天下的话,那么不仅我们要身受其辱,而且连祖坟恐怕也要被人挖出呢。 ”楚国、赵国都不肯依从齐国,齐国也非常生气,最终也不肯出兵援救。章邯果然击败了楚军,并且杀了项梁,楚军往东溃逃,而章邯也就乘机渡过黄河,围攻赵国的巨鹿。项羽前往援救赵国,由此也就非常怨恨田荣。   项羽已经保全了赵国,又降服了章邯等秦朝将领,西向入咸阳进行杀戮,灭了秦朝,然后又分封诸侯王。 于是他把齐王田市改封为胶东王,治所在即墨。 齐国将领田都因跟随项羽共同救赵,接着又进军关中,因此项羽立田都为齐王,治所在临淄。 前齐王田建的孙子田安,他在项羽正渡河救赵的时候,接连攻下了济北城池多座,然后带兵投降了项羽,项羽因此立田安为济北王,治所在博阳。 田荣因为违背项羽不肯出兵援助楚、赵两国攻打秦朝,因此不能被封为王;赵国将领陈余也因为失职,没有被封为王,这两个人都很怨恨项羽。   自立为王  项羽既已回到楚国,所封诸侯也就各自回到自己的封地。 田荣派人带兵帮助陈余,让他在赵地反叛项羽,田荣自己也发兵抗击田都,田都逃到楚国。 田荣扣留了齐王田市,不让他到胶东的治所。田市手下的人说:“项羽强大而凶暴,而您作为齐王,应该到自己的封国胶东去,若是不去的话,一定有危险。” 田市非常害怕,于是就逃跑去胶东。田荣得知后勃然大怒,急忙带人追赶齐王田市,在即墨把他杀死了。回来又攻打济北王田安,并且把他杀死。于是,田荣就自立为齐王,全部占有了三齐之地。[19]   项羽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十分恼怒,于是就起兵北伐齐国。齐王田荣被打得大败,逃跑到平原,汉二年(公元前205年),平原人把田荣杀死。  [以上内容由"Marina"分享。]

兒宽 (?~前103)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兒宽(?~前103年),西汉大臣。千乘郡千乘县(故治在今山东高青县东南高苑城)人。初为廷尉张汤的随从,后升为奏谳掾。因善断案,有才干,迁为中大夫。元鼎四年(前113),迁任左内史(治所在长安)。  当时,三辅地区农民生活困难。兒宽体恤民困,借贷与民,且不征农民田租,朝廷认为他的政绩是最下等,将被免官。人民知道这一情况,便自动交租,且超过了定额,朝廷将他的政绩考核改为最上等,汉武帝也更加宠信于他。  左内史境内原有秦时郑国渠,田租高于其他地区。但郑国渠沿岸高仰地不能灌溉,产量较低。兒宽为解决这一问题,于元鼎六年(前111)组织百姓在郑国渠沿岸增修渠道6条,又“开沟渎畜陂泽”,提高了郑国渠的利用效率,使农田产量显著增长。  六条辅助渠道的开通,为后来关中灌溉事业的发展辟了新径。太始二年(前99),从仲山口(泾阳县西北)引泾水至栎阳(今临潼县栎阳镇)修成白渠。据《长安图经》载“六辅渠,今白渠北限所经即其地也。”直到唐代白渠灌溉中仍可见六辅渠的作用。据传,宽为管理好关中水利还制定了我国第一部水法,“定水令以广溉田”,使境内农业丰收。元封元年(前110),他迁为御史大夫。太初二年(前103)卒于官。  [以上内容由"jsycdpd"分享。]

国渊 三国时期曹魏官吏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国渊,字子尼,乐安郡盖县人,三国时期曹魏官吏。汉末经学大师郑玄的高足,曾跟从管宁、邴原避乱辽东,后来回归中原,曹操任其为司空掾,而国渊亦忠于职守,在朝议上讨论问题时,经常厉言疾色,敢于发言,正直无私。曹操推行屯田制,令国渊负责处理屯田事宜。国渊发挥其管理才能,多方面平衡政策利害,将屯田的土地分配给人民,又按照人民比例安排吏员跟进,更列明屯田的各项实行措施,短短五年间就令到国家仓廪丰实,百姓亦能安居乐业。曹操征伐关中,留国渊作后勤,担任居府长史,统摄府中诸事。不久,田银、苏伯于河间造反,将军贾信破之,田银属下千余人众请求投降,程昱劝曹操不诛降众,国渊亦认为请降余党并非首恶,为其求赦,结果这千余人都得以保命。后来国渊任职太仆,位列九卿,最后卒于任内。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国渊年少时曾师从事奉郑玄。后来与邴原、管宁等人到辽东郡躲避兵乱。返回故乡以后,被曹操征召-掾属,每次在曹公府上议论政事,常常正色直言,谦让无私。曹操想广泛地兴办屯田,让国渊主持这项事务。国渊屡次陈述应当增减的项目,考察土地,安置民众,计算百姓数量,设置官吏,明确考核的办法,五年的时间里,就使粮仓丰实,百姓竞相勉励,乐于这项事业。   治理地方  曹操征讨关中,让国渊任居府长史,主管留守事宜。田银、苏伯在河间县谋反,田银等人失败后有许多余党,都应该依法治罪,国渊认为这些人不是首恶分子,请求不对他们执行死刑,曹操听从了他的意见。依赖国渊这个建议得以活命的有一千多人。写战胜贼兵的文书,旧例往往夸大,以一为十,到了国渊上报斩杀首级数量的时候,实有多少就报多少。曹操询问他这样做的原因,国渊说:“在征讨境外敌寇时,多报斩首捕获士兵数量的人,是想要夸大战绩,并且用来显示给百姓去看、去听。而河间在我们境域之内,田银等人叛逆,虽然战胜他们是有功的,但国渊私下里仍为这事感到耻辱。”曹操很高兴,提升国渊为魏郡太守。  当时有人写匿名信诽谤别人,曹操痛恨这种行为,想知道写信人是谁。国渊请示把原信留下,而不把它宣扬泄露出去。原信很多地方引用了《二京赋》的内容,国渊嘱咐功曹说:“这个郡很大,现在虽是首都,却少有喜好学问的人。这封信颇能开导启发年轻人,我想要派人去拜师学习。”功曹派遣了三个人,国渊在派遣前先召见了他们,教训说:“你们所学的东西还不广泛,《二京赋》是有关博物的书籍,世上人忽略了它,很少有能讲解它的老师,你们可以去找寻能读懂它的人,向他请教。”又秘密地告诉他们自己的意图。几天就找到了能读《二京赋》的人,三人就去拜师。跟着请那个人写了一纸笺书,与那封信一比较,与写信的人是一种笔迹,随即把那人拘捕审问,得到了全部事情-。曹操提升国渊为太仆。   去世  国渊虽居于列卿之位,但是仍穿布衣吃素食,把俸禄赏赐都分给亲朋故旧,自己却保持着谦恭节俭,最后死在官任上。  [以上内容由"乐乐"分享。]

张瑞麟 (1822~1887)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张瑞麟字梦绂,一字仁甫,号莲航,清道光二年(1822年)生于青州府高苑县(今高青县邢王庄)。清同治元年(1862年)张瑞麟赴省会济南参加乡试,得中举人;1863年再赴京参加会试、殿试、朝考,中第六十名进士。其师张纫芳是高苑城里本族人,与他同科中举人,同科中进士,名列二百名,故乡人云:“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时张瑞麟四十一岁,他考中后回家见其母说:“娘啊!我考中了。”其母说:“中还早吗?”可见老夫人教子之严。中进士后,张瑞麟到四川省仪陇县等地任职,1873年调绥定府达县知县,在1867年和1875年还两次充任乡试同考官,所荐多知名之士,后调顺庆府知府。1880年58岁时告老还乡,1883年应青州郡守梅守岩先生的聘请,到青州松林书院主讲经学,诸生以“经传北海”额于讲堂。1887年寿终,享年62岁。  张瑞麟为人豁达、耿直,貌丰伟、善谈笑,性敦厚孝顺。幼时因家贫终日割草拾柴,无缘读书,偶然的机会使他入学:某日,本村“恒鉴堂”教私塾的老翁在场上乘凉,忽听到不远处有儿童唱“小放牛”歌曲,声音洪亮,吐字清晰,韵调悦耳,于是随问此系何人?里人告之。次日张瑞麟背着拾柴的篮子路过私塾门口,师招问之,张瑞麟反应锐敏、谈吐爽朗,师爱之,问何不上学?张瑞麟低头不语。自此老学究爱上了这位聪慧少年,多次登门劝其母让孩子上学。初,家不允,答家贫无力供子读书。师慨然表态:“免他书修。”家人又说:家中无柴烧饭,需要他拾柴。师提出让他半天拾柴,半天上学读书。其母见老师如此恳切、厚爱,随应允。此后张瑞麟才踏进了塾门,入学后他深知上学来之不易,非常勤恳,没有书,就边抄边学,如饥似渴勤学苦练,到年终,他不但赶上了早读的学生,而且名列前茅。  张瑞麟廉政爱民,重教育,倡孝道,谋民利,正民风。张瑞麟办事不避艰险,不辞劳苦,他说:“人臣以身事君,宜置身于度外,使皆择地而蹈,艰巨将谁任乎。”张瑞麟还增义学,择秀良之士教之,如在潼川府三台县时,见山多田少,民苦贫瘠,他认为养民莫如课农,躬行墒野,赏勤罚懒,倡导劳动生产。酆都乃沿江城邑,水患严重,他已调闱差,见百姓嗷嗷日在泽国,请留,倡捐巨资勘灾散赈,躬亲奔弛烈日积潦中,事竣,散赈数万金,沿江难民无失所者;继以城逼临江岸,夏波水冲,势难经久,乃召当地绅耆名流商讨,力请上级批示择地迁移。  张瑞麟平日好学,手不释卷,书无所不窥,文词诗歌直抒胸臆,不假绳削。还乡后,他仍大力支持教育,捐义田于高苑长乐书院,愿家乡多出有文化的人才,邑人以“乡闾式化”扁额其门,以扬其德。廉傣所余,张瑞麟悉以购书,积累数万卷,自称以此贻于子孙。惜这些宝贵文化财产于1932年廉价卖给了旧高苑县文化馆,后随战乱而荡然无存。张瑞麟著有《退思轩诗文集》,亦随苍桑变化不知去向。  (张瑞麟五世孙张谅恭先生撰写此文,缅怀先祖在松林书院的教育之功。)  [以上内容由"爱你的朋友"分享。]

田儋 (?~前208)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田儋(?-公元前208年),原是战国时期齐国王族,秦国灭亡齐国后,与其堂弟田荣、田横移居狄县(今山东高青县东南)。其在当地势力雄厚,家族强盛,颇得人心。  公元前209年,爆发陈胜、吴广起义,田儋趁机杀死狄县县令,举兵起义,自立为齐王,攻取平定齐国故地。公元前208年,秦朝将领章邯围攻魏王魏咎,魏咎派周市向齐、楚两国求援。田儋与楚将项它率军随周市援救魏国。章邯在临济城下大败齐、魏援军,杀死田儋和周市。  [以上内容由"kidd"分享。]

田横 (前250~前202) 著名将领、贤士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田横(公元前250—公元前202年),秦时狄县(今山东高青东南)人。本为齐国贵族,秦末起兵,是当时著名将领、贤士。后称齐王。汉时因不愿向刘邦称臣而自杀,“田横五百士”的壮举就是因他而引起的。他的刚烈为历代人们所熟悉和赞颂。  田横兄弟三人。老大田儋,0田荣,他是老三。都是豪侠耿介之士,深得众人敬重。秦末,诸侯都反秦自立,加上陈胜、项梁起义,天下动荡。田儋于是以齐国贵族后裔的名义,自立为齐王,起兵反秦。田横也随之从军。田儋战死后,田荣立田儋之子田市为王,自立为相,田横为将。后来田荣与楚王项羽交战,因田市向项羽妥协,田荣一怒之下,杀田市取而代之。不久田荣也兵败被杀,田横于是出来招集残部,得数万兵马,反击项羽于城阳(今莒县)。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四月,田横收复齐国旧时城邑,立田荣之子田广为王,自做相国。从此,田横开始统揽国政,事无巨细,都由他来决断。历时三年,齐国渐渐趋于安定、强盛。这是田横政绩最佳的一段时间。  这期间楚汉战争已愈演愈烈。田横最初主要与楚抗争,对汉,仅以华无伤、田解的军队驻守历下(今属济南)防御。汉王齐邦想占此地,进而劝降齐国,便派郦食其前往游说,让田横撤掉历下防务。田横不知是计,又打算交好刘邦,便答应了。但防务撤掉不久,汉将韩信却率大军突袭历下,旋即攻入临淄,直逼齐国都城。田广、田横这才知道上了当,拍案大怒,下令烹死郦食其。此后国破,田广逃到高密,田横败走博阳,大将军田既跑往胶东。不久,田广联合楚军龙且部20万人马攻汉,在潍水一带兵败,被韩信、曹参所杀,田横于是自立为齐王。其后,他又打了几仗,但都败了。便逃往梁地,投奔汉将、建成侯彭越。那时,彭越因刘邦分封不均而态度暧昧,试图在楚汉之间暗地保持中立,对田横又素无恶意,于是便收留了他。不久,韩信杀死龙且大破齐楚联军,曹参进兵胶东杀田既,灌婴攻陷千乘(今高青一带)诛田吸,韩信平定了齐国,也自立为齐王。因此,田横那个“齐王”,事实上已兵国皆无,只剩下了一个名份。  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2年),刘邦战胜项羽,统一了国家,彭越也被立为梁王。田横自忖必受诛伐,于是率部下500余人,逃往海州东海县(今即墨境)离岸80余里的一个海岛上,隐匿起来。刘邦得知后,觉得田横兄弟在齐国经营多年,齐国人都依附于他们,如今田横逃匿海岛,早晚是个隐患,不如让他仍回齐国安定民众。于是特赦田横无罪,派人召他回来。田横以曾烹郦食其,而其弟郦商现为汉将,恐遭报复为由,坚辞不从。刘邦便特诏郦商:“齐王田横就要回来了,谁若是动他和他的人马随从,诛谁的九族!”一面又令人将此诏告知田横,并说,若回来,大者为王小者侯;若不回,即刻发兵诛尽。田横无奈,只得带随从二人前往。走到离洛阳30里时,田横借口见天子要沐浴洁身,支走汉使,对随从说,他原与汉王一样称孤道寡,现在汉王成了新天子,他却四处逃亡,若再以臣相称,则更为奇耻大辱。况且他先前烹郦商之兄,如今又与其并肩共事刘邦,能无愧于心吗?刘邦召见,不过想结识他,可将头送去。言罢自尽。刘邦见到田横头颅感慨不已,怆然涕下,再三称贤。于是命田横的两名随从为统领千人的都尉,以王者礼厚葬田横。田横入葬后,两名随从当即自尽其墓旁。消息传到海岛,岛上500壮士也全部自杀殉义。壮烈的行为震动了当时和后世的人们。那个海岛,因此被名为“田横岛”。  [以上内容由"henrry"分享。]

刘安元 (1927~2001)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刘安元(1927~2001年)  高青县唐坊镇和店村人。原南京军区政治委员,中将军衔。早在学生时期刘安元就接受抗日救国的进步思想,1943年初参加当地抗日青年救国会,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8月参加八路军。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高苑县和店村党支部书记,山东军区七师二十团一营文书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东北民主联军七师二十旅五十九团一连文化教员,副政治指导员;东北野战军第六纵队十七师五十团连政治指导员;第四野战军四十三军一二八师三八三团政治处组织干事,二营副政治教导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第四野战军四十三军一二八师三八三团营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处副主任、主任,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炮兵五○八团团长,广州军区炮兵五十二团团长,四十三军一二八师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四十三军副政治委员,总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干部部副部长。1985年任武汉军区党委常委,同年任广州军区副政治委员。1987年任总后勤部政治委员。1990年任第二炮兵政治委员。1992年10月任南京军区政治委员。刘安元先后参加过山海关狙击战、长春攻坚战、四平保卫战、东北1947年夏季攻势、辽沈战役等著名的战斗,他作战勇敢、指挥果断,在攻克长春、四平攻坚、围打锦州等战斗中,带领部队冲锋陷阵,敢打善拼,所在部队被称为“攻坚老虎”。1947年在四平保卫战中立大功。随后,刘安元又随部队挥弋南下,渡过长江,进军两广,参加了广州战役、粤桂边围歼战和解放海南岛等战役。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他转战南北,历经艰险,英勇善战,不怕牺牲,多次负伤,全身残留多处弹痕。  1998年仲夏,刘安元在济南军区有关领导的陪同下回归故里,在高青盘桓数日,他深入企业农村,视察研究,探亲访友,体恤民情,无微不至。他待人和蔼可亲,慈容可掬,讲话声若洪钟,行走步履矫健,言行举止处处体现一个老革命军人的豪爽气派,给每一个接触过他的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驻留期间,他对高青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的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尤其对家乡道路建设和城市面貌的巨变表示由衷的赞叹。  刘安元酷爱书法,他最钟爱的书法家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唐代草圣怀素。他的书法讲究一气呵成,一旦写就,绝不改动,他说:“书法是‘一笔’艺术,稍稍一改,精、气、神便荡然无存。”他还形象地说:“改写书法为书家之忌,书法一经改动,生龙活虎的字就变成死猫瞪眼了。”他非常重视字外功夫,除了精通中外文、史、哲等经典著作外,还兼学中国画,独偏爱画竹。  刘安元戎马生涯五十余载,但他从不以功臣自居,据他的秘书丁嘉耕回忆,有一次他到某部检查工作,到达目的地后他发现有十多辆警车为其开道,他严肃而和蔼地对接站的同志说:“不要这样兴师动众,我党没有这个传统。在群众面前耍威风,最让人看不起,我这个人就喜欢悄悄地来,悄悄地去。”在军旅生涯中,他始终保持了坚定的政治信念和旺盛的革命斗志,出生入死,浴血奋战,长期从事军队思想政治工作,无论是当连指导员、营指导员,还是二炮政委、大军区政委,始终坚持党管武装的正确路线,坚持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教育、训练部队,紧密联系部队实际,卓有成效地做好军队思想政治工作,为部队思想政治建设倾注了毕生心血,为军队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刘安元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列席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93年12月离休。2001年5月23日14时20分在南京逝世,终年74岁。  [以上内容由"Silent Wolf"分享。]

杨维杰 (1926~1987)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杨维杰(1926~1987年),山东省高青县徐霞乡徐家寨村人。少年时在县城读过6年书,后到油坊当学徒。  民国35年(1946年),高青县解放,杨维杰参加高青城区工作队,担任区财粮助理员,负责筹集粮物支援淮海战役。民国3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告别父母妻子,随军南下。1950年到宁化县中沙、水茜任副区长、区长、指导员。有一天,他到济村发动群众进行土改,刚端起饭碗要吃午饭时,发现被一伙土匪包围。杨维杰镇静自如,指挥大家埋伏在稻草堆后面,沉着应战,直到击退匪徒。1950年1月,为了捕获土匪邱世成,他带领区干部和民兵10余人,连续5个晚上潜伏在安寨村山野中。1954年他任宁化县委宣传部副部长。1956年7月至1957年冬到福建省委党校学习,毕业后任中共宁化县委副书记。杨维杰经常深入农村,跟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调查研究,指导工作。由于生活条件差,加上劳累过度,得了肝炎病,经常发高烧时还在工作。1960年,他担任宁化县森工局长。1964年,杨维杰调任三明专区农业银行副行长。不久,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先后在南安、宁化等地任社教分团团长等职。1969年任三明地区革命委员会计划组副组长。1975年3月,调任中共建宁县委书记、县革命委员会主任。为了提高粮食产量,改善人民生活,他带领县属有关部门负责人三下海南特邀专家到建宁指导,改良粮食品种,经过多次努力,他们成功地培育出优质高产的粮食新品种。在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还努力发展多种经济,多次指示科技部门改良黄花梨、莲子品种,使新品种产量不断增长,成为著名的建宁特产。  1977年10月,杨维杰任中共三明地委副书记、地区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78年任三明地委副书记、地区行署副专员。1980年,他赞成三明地委书记邓超提出的在三明实行包产到户的建议。1981年在全区大力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1981年11月他任三明地委副书记、地区行政公署专员。1983年5月,三明改为省辖市,杨维杰先后担任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市长。1985年9月他出任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他始终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落实党的干部政策中,他坚持“有错必纠”的方针,为平反全市受害干部做了大量工作。他认真贯彻“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取得很大成绩,同时还千方百计抓工业生产。地市合并成立省辖市后他积极参与研究、制定以三明为中心城市,以“木材、能源、建材、加工、流通”五大支柱产业为核心的闽西北经济区的发展战略,参与制定了三明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三明经济体制综合改革的试点方案,并全力以赴抓组织实施。他还积极贯彻市委决定的“两个文明一起抓,三项建设(思想、文化、环境)一起上”的工作方针,为把三明建成全国闻名的文明城作出了贡献。  杨维杰一贯严于律己,廉政勤政,保持劳动人民本色。担任三明市主要领导后,其妻焦景秀仍是普通家庭妇女。他还鼓励子女上山下乡或到企业工作,与其长女条件相同的一些青年转干了,他也不肯利用职权对女儿予以照顾。他对干部要求也很严格,敢抓敢管,坚持原则,一旦发现工作责任心不强,完不成任务,或向基层要东西,就会毫不客气给予批评教育。下乡检查工作或在机关听取汇报时,他能认真听取不同意见,深入了解真情,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他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既报喜也报忧,反对弄虚作假。1986年,他患病在福州住院期间仍关心三明的各项工作,却从未向省、市委提出任何要求。1987年12月27日,杨维杰不幸病逝,享年61岁。  [以上内容由"小结"分享。]

樊丽明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樊丽明,汉族,1958年10月出生,山东高青人,中共党员,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财政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曾任山东大学副校长,2012年7月任上海财经大学校长。现任山东大学校长(副部长级),兼任教育部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委员会委员、中国财政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税务学会常务理事等职。  教育背景  1978年3月,山东大学经济学系学习   1982年02月,毕业于山东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  1982年2月,中南财经大学财政金融系攻读硕士学位   1984年12月,毕业于中南财经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1999年07月,毕业于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2000年11月—2003年05月,在厦门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做博士后研究   2001年11月—2002年05月,赴美国杜克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做高级访问学者   人物履历  1975年09月—1977年12月,淄博市周村区知青;  1977年12月—1978年03月,淄博市周村区蔬菜公司售货员;  1978年03月—1982年02月,山东大学经济学系学习 ;  1982年02月—1984年12月,中南财经大学财政金融系攻读硕士学位 ;  1984年12月—1986年09月,中南财经大学任教 ;  1986年09月—1991年04月,山东大学经济学系任教,先后被聘为副教授、教授 ;  1991年04月—1994年04月,山东大学经济系副主任 ;  1994年04月—2000年03月,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其间,1994年9月—1999年7月在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攻读博士,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2000年03月—2003年09月,山东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其间,2000年11月—2003年5月在厦门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1年11月—2002年05月,赴美国杜克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做高级访问学者);  2003年09月—2012年06月,山东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2012年06月—2017年07月,上海财经大学校长;   2017年07月—,山东大学校长(副部长级)。   社会兼职教育部财政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财政学会和中国税务学会理事人物荣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入选专家.  [以上内容由"雨点咖啡"分享。]

陈宝玺 (1920~2016)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陈宝玺同志生平(1920-2016)  中共济南市委原副书记,政协济南市第七届委员会主席、党组书记陈宝玺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6年9月12日在济南逝世,享年96岁。  陈宝玺同志1920年6月出生于山东省高青县,1939年10月在高青县田镇乡丁家村参加革命活动,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高苑县委会计、组织部统计干事、三区区委书记、县委委员兼六区区委书记,渤海三地委组织部干部科副科长、组织科科长,邹平县委副书记、书记。1951年7月起历任章历县委书记,淄博地委组织部副部长,淄博特别市委组织部部长,淄博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市委书记处书记、市委副书记(其间,1964年11月至1966年10月兼任淄博市贫下中农协会主席)。“文革”中受到错误批判。1968年3月起先后任淄博市革委会副主任、核心领导小组成员、核心领导小组副组长,淄博市委副书记。1975年4月起任济南市委副书记、市革委会副主任(其间,1979年5月至1983年4月兼任济南市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1983年4月当选济南市政协第七届委员会副主席(1983年9月至1986年6月任济南市政协党组副书记),1986年5月当选济南市政协第七届委员会主席(1986年6月至1988年1月任济南市政协党组书记)。1987年7月任济南市老龄委主任。1990年10月离休。  陈宝玺同志从一名农民子弟,一步一步成长为党的优秀领导干部,一生忠于党,忠于人民,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始终保持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并为之奉献了毕生精力。革命战争年代,陈宝玺同志主动接受进步思想,追求革命真理,积极做好发动群众、发展党员、减租减息等革命工作,出色完成了各项任务。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陈宝玺同志先后担任邹平、章历县委书记和淄博市委领导职务,认真执行中央政策,突出抓好农村建设和党的建设,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文革”期间,陈宝玺同志受到冲击和批判,但始终坚持原则,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陈宝玺同志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担任济南市委领导职务期间,注重调查研究,积极探索创新,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为济南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到市政协工作后,他积极推进人民政协自身建设规范化、制度化,推动济南人民政协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离开工作岗位后,他仍时刻关心济南市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关注人民政协事业发展,坚决支持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充分表现了一位老党员、老干部的坚定信念和革命热忱。  陈宝玺同志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他坚持原则,实事求是,顾全大局;他作风正派,光明磊落,襟怀坦白;他为人正直,关心同志,密切联系群众;他廉洁勤政,克己奉公,生活简朴。他对自己和亲属要求严格,病重期间多次嘱托家人,病逝后丧事一切从简,体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无私胸怀。陈宝玺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奋斗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的高尚品格和优良作风,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  [以上内容由"jie010"分享。]

张承先 (1915~2011) 北京大学校长(1966年6月1日—1966年7月26日)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张承先(1915.01.05~2011.01.26),男,曾用名张孝统,山东省青州府高苑县(今淄博高青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原教育部常务副部长、党组书记,原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兼政治部主任,河北省革命委员会原副主任,中共河北省委原副书记,河北大学原校长,原北京大学工作组组长、党委书记,原中共平原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原青岛大学、烟台大学名誉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名誉会长。中国共产党第八次、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六届、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0议河北省第三届委员会副主席。  人物生平  张承先,曾用名张孝统,山东省淄博高青县人。自幼读书,青年时期,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  193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考入清华大学后,任地下党支部书记。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鲁西北特委为争取团结国民党山东省第六专署专员兼保安司令范筑先抗日,派他任范筑先的秘书。同时,从事高唐、清平、夏津、平原、武城、恩县等地发展武装和恢复党组织的工作。  1938年春,代表地方党组织配合八路军津浦支队开辟高(唐)恩(县)夏(津)武(城)地区,在恩先旧城创办八路军干部学校,任校长。同年6月,成立以临清为中心的中共鲁西北特委,任特委书记。  1939年春,鲁西区党委成立后,任区党委委员、中共卫东地委书记。同年9月,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1941年7月,鲁西、冀鲁豫区党委合并为冀鲁豫区党委,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精兵简政后,任冀鲁豫边区工农青妇联合会主任。  解放战争期间,任冀鲁豫二地委书记,后任区党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宣传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共平原省委宣传部部长、华北局宣传部副部长、华北行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副主任、河北省委-书记。  “文革”开始时,任北京大学工作组组长兼北京大学党委书记,因抵制极“左”路线受到破孩。粉碎“-”后,历任中共河北省委常委、省革委会副主任,国家科委副主任、党组成员,教育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书记等职。  1988年后,任第六、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第二、第三届中国教育学会会长,中国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副理事长,青岛大学、烟台大学名誉校长。他从事党的教育工作多年,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做出了贡献。  张承先是中共八大、十二大代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当选为中纪委委员,全国人大科教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教育部原党组书记张承先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1月26日在京逝世,享年96岁。  张承先病重期间和逝世后,中央有关领导同志以不同方式表示慰问和哀悼。  [以上内容由"CIH"分享。]

陈宝风 (1925~1944) 革命烈士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陈宝风(1925-1944)八路军山东军区民兵飞行0组组长  男,1925年出生,山东高青人,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参加民兵,任飞行0组组长。同年底,陈宝凤等在高苑通往魏家堡的公路上埋设地雷,炸死日军4名,炸毁汽车1辆。1942年春,陈宝凤得知在魏家堡修据点的敌人经常到村东北角一个坟地里烤火,便在火灰附近布下地雷,炸死敌人4名。  1943年夏,陈宝凤掐断魏家堡据点的电话线,把敌人诱骗出据点,在敌人经过的一棵大树下埋下“连环雷”,将在大树下乘凉的十几名日、伪军全部炸死。同年11月12日,日、伪军对高苑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陈宝凤在交通要道埋下地雷,将下车探路的驾驶员炸死,迫使日、伪军不得不派出排雷工兵排雷,继而陈宝凤又琢磨制造出“二起雷”,炸死炸伤多名排雷工兵,有力地阻击了日、伪军对高苑抗日根据地的“扫荡”。  1944年1月到2月间,陈宝凤每天要埋设3到5处地雷,近一个月共埋设地雷90多处,0成功60余处,使日、伪军遭受重大伤亡。1944年2月,陈宝凤带病在通往高苑县城的公路上埋地雷时,不慎引爆地雷牺牲。1945年,被八路军渤海军区授予“民兵英雄”称号。  [以上内容由"莫名其妙"分享。]

史文彬 (1887~1942)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史文彬(1887.11.19~1942)原名史银子,字志卿,化名石志清。山东青城(今高青县)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黄河决口,洪水泛滥,随父母迁往济南,靠亲友资助,全家以开小杂货铺为生。13岁时,家中受欺诈遭官司,一贫如洗,-搬进一座关帝庙栖身,父母相继在忧愤贫病中去世。为寻求生路,年仅14岁的史文彬到济南公益学校半工半读。学徒期满,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转到济南一家铁厂做工。1912年,他发动铁厂工友同工头、厂主展开斗争,厂主勾结警察要将其逮捕入狱,他闻讯逃到北京,考入京汉铁路长辛店铁路机厂,仍团结工友,同工头、厂主斗争。  1920年4月,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发起人之一邓中夏带领“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来长辛店开展反帝爱国宣传活动,史文彬等代表长辛店的工人前往迎接。1921年2月,史文彬参加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为唯一的工人成员。5月,当选为长辛店铁路机厂工会委员长。7月,经邓中夏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又被推选为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书记部的成员。1922年8月10日,出席中共领导的京汉铁路总工会在郑州召开第二次会议,并被选为全路总同盟-筹备会副主任委员,接受了领先发起-的任务。8月24日上午,-开始,史文彬带领-队伍上街-。京汉铁路中段、南段的工人也相继举行了-,拉开北方工人运动的序幕。  1923年1月5日,京汉铁路总工会筹备会议在郑州召开,史文彬当选为副委员长。2月4日,史文彬等领导了京汉铁路工人大-。7日,吴佩孚调集-对-工人进行血腥-,造成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惨案发生后,史文彬等人被押解到保定监狱关押,在狱中领导难友同敌人顽强斗争。1924年11月,经党组织营救出狱,继续从事工人运动。1925年2月继续当选为京汉铁路总工会副委员长。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史文彬奉共产党组织的指示,组织北伐军铁道大队,负责维持秩序,抢修铁路。10月,北伐军攻克武昌,史文彬率铁道大队进驻武汉,担任武汉国民政府劳工部副司长,领导全国的工人运动。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史文彬随中共中央迁往上海,从事地下斗争,负责中央的交通工作。1928年6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候补中央委员。1929年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1931年1月,受王明一伙的打击破孩,被开除出党。为了一家6口人的生活,不得已于当年夏天携家眷返回家乡青城县。尽管与中共失去了联系,但仍关心着党的事业,多次借去济南购买钟表零件的机会打听党的消息。敌人以“来路不明,思想可疑”为由,将史文彬逮捕,毒打审讯。他坚不吐实,保守党的机密。后经朋友保释出狱。1941年,八路军地方部队在青城邻近开展抗日活动。史文彬闻讯,冲破日伪-线和国民党顽军布防区,同八路军取得联系。经中共中央批准,被接到清河区抗日根据地。1942年初冬,在博兴县病逝。1984年遗骨迁葬于滨州烈士陵园。  [以上内容由"monkgump"分享。]

杨朝英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杨朝英(生卒年不详),号澹斋,青城(今山东高青县)人。元代散曲家。生平事迹不详,《录鬼簿》及《录鬼簿续编》未载,据邓子晋《太平乐府序》,知与散曲家贯云石过从甚密:“昔酸斋贯公与澹斋游,曰:‘我酸则子当澹。”于是他便以澹斋为号。他们情趣相投,常在一起评论当时的散曲创作,贯云石为其编选的第一部散曲集《阳春白雪》写了序。贯云石生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卒于泰定帝泰定元年(1324年),据此可约略推知杨朝英在世的年代。  杨朝英在当时是散曲名家,杨维桢《周月湖今乐府序》说:“士大夫今以乐府鸣者,奇巧莫如关汉卿、庾吉甫(天锡)、杨澹斋、卢疏斋(挚)”(《东维子集》卷十一)。将他与关汉卿、卢挚并列,并概括指出他散曲“奇巧”的艺术特点。当然,他散曲的成就不如关、卢,然其散曲“如碧海珊瑚”(《太和正音谱》),俊逸秀丽,自有其独到之处。朝英散曲内容,多写恋情和隐居生活,极富生活情趣。如《水仙子·西湖探梅》:  雪晴天地一冰壶,竟往西湖探老逋,骑驴踏雪溪桥路。笑王维作画图,拣梅花多处提壶。对酒看花笑,无钱当剑沽,醉倒在西湖。  写踏雪赏梅,情致飘逸。而同调《自足》写其“客到家常饭,僧来谷雨茶”的隐居生活,自然闲适,表现其林间高卧,以诗酒自娱的思想情趣。自然,杨朝英的散曲题材内容较为狭窄,较少接触社会现实,只是反映了元代后期文人生活的一个侧面,但也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  杨朝英一生的主要成就,不是他的散曲创作,而是编选了两部散曲集。《乐府新编阳春白雪》(简称《阳春白雪》)是元代最早的一部散曲选本,约成书于元仁宗皇庆、延祐年间。集前有贯云石序,后附燕南芝庵《唱论》一篇,并附有宋、金人所作大乐(词)十章。据集前“阳春白雪选中古今姓氏表”内所列,共70余家散曲(今传版本已有残缺),是研究金、元声乐的重要资料。第二部曲选本《朝野新声太平乐府》(简称《太平乐府》)编于至正年间,共九卷。集以曲调分类,选录80余家散曲作品。前有邓子晋序言,附载卓从之《中州乐府音韵类编》,对研究《中原音韵》亦有助益。后人称这两部选集为“杨氏二选”,受到历代散曲研究者的重视。今有隋树森校订《新校九卷本阳春白雪》、《朝野新声太平乐府》(均为中华书局版)行世。  [以上内容由"devilcard"分享。]

韩子恒 (1906~1943)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韩子恒(1906——1943)原名叫韩秀章。1906年生于高青县樊林乡唐口村一个农民的家庭里。他从小就爱学习,立志长大后报效祖国。于1938年2月参加抗日军队,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八路军中队长、营长、团参谋长等职。1938年1月,他组织率领“联庄会”会员配合党领导的山东人民抗日救国第五军一部,在小清河沉重地伏击了日军,极大地鼓舞了当地军民的抗战热情,不久被推举为长山县六区区长兼区中队队长。  1938年2月,他率部参加了党领导的山东人民抗日救国第五军。自1940年春,他与李曼村等率部转战小清河畔的高(苑)、青(城)、邹(平)、长(山)、桓(台)、一带,顽强地开展抗日反顽斗争,不断地粉碎日伪的残酷“扫荡”和“蚕食”。作为军事指挥员,群众称之为“常胜将军”。他率领的部队英勇善战,行如疾风,战如猛虎,在歼灭战中数次担当突击队,所向披靡,屡建战功。他曾在长白山率部突破4000余名日伪军的合围,无一伤亡。他也曾在南寺庄阻击日伪重兵,重挫敌焰。韩子恒的英名震慑着清西各据点的敌寇,敌人闻风丧胆。  1943年1月15日,日本侵略者,发动对清西地区“铁壁合围”,韩子恒率领九连巧妙地与敌人周旋,至高城西北大王村南开阔地时,被万余名敌人包围,这时他号召部队“只要还有一个人、还有一口气也要同鬼子血战到底”!在他的指挥下,大家英勇善战,一个机枪手倒下另一立即上去,打退了鬼子的一次次进攻。这样机枪手前赴后继最后全部牺牲,子弹、手榴弹都打光了,大家就冲上去用刺刀和鬼子展开了肉搏战,刺刀捅弯了,就用枪托打,用拳击,用牙咬。负伤不能同鬼子打的人就把枪拆烂也不留给敌人。最后,终因寡不敌众,当敌人蜂拥上来后,他们以“宁死不当俘虏”的精神,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和敌人同归于尽。他指挥部队奋力突围,身负三处重伤。韩子恒用最后一颗子弹,对准自己的太阳穴,扣动了板机,为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时年仅37岁。对此,清河区《清河日报》称之为“抗战的损失”、“清西人民的最大悲痛”。  [以上内容由"JMC0126"分享。]

孙玺凤 (1892~1961)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孙玺凤(1892—1961)字鸣岗。高青县元河乡洼里村人。国务院法制委员会办公厅主任、经济法律委员。1919年毕业于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后考入北京高等法文专修馆。曾留学法国,获法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后任山东省政府参议员,军法处副处长。1936年4月,被南京政府任命为威海卫专员公署专员。上任后见抽大烟、吸白面之风盛行,危国害民,便报请省政府批准威海卫为绝对禁烟区域,制定了禁烟销毒规定和治罪条例,烧毁没收烟土,并将出售-犯和吸毒惯犯处以死刑。1938年1月15日, 在中共胶东特委策动下,他把专员公署0、军用物资交给中共胶东特委,使威海起义顺利进行。是年秋,他在沂蒙山区与中共山东分局建立了秘密联系。冬,在家乡建立了由共产党秘密领导的高苑县第一支抗日武装——国民革命军第十军团第二梯队,并任司令。1940年,被选为清河区参议会副参议长、山东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委员、省法律规划编委会委员。1941年任国民党山东省抗敌自卫军鲁北支队司令。1946年1月由陈毅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7年奉命去东北解放区考察经济建设工作。1949年调任华北人民政府参议。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办公厅主任、国务院法制委员会办公厅主任、经济法律委员。1958年因病休养。1961年病逝于北京。  [以上内容由"萦缤あ伤"分享。]

常家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常家镇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