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鹿窠摩崖石刻群 | 鹿窠摩崖石刻群为海曙区文物保护单位。 鹿窠摩崖石刻群位于海曙区章水镇杖锡村,1986年5月28日被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鹿窠摩崖石刻群共9块,位于章水镇杖锡村的屏风岩、门前山、下溪岩、门后头山(百步阶)等处。 屏风岩石刻,为长方形直立巨石,高4.5米,宽1.95米,厚3.2米,正面直镌“四明山心”四个隶书大字。每字字径为0、66×0、57米,字间距离为0、1米。 从屏风岩西北行,至百步阶附近,两山之间竹木葱茏,一股涧溪奔出,为一块树仞高的巨石所阻,分道而下。涧旁多摩崖石刻,陡壁间有巨石三级,每级高树丈。第一级刻“三峡”二字,因似微型的长江三峡;在一股清泉涌出处刻有“浴心”二字;在溪水垂直下泻处刻有“醉泉”二字。第二级出,溪水由喧哗转为幽咽,从一洞下缓缓流出,石上刻“潺湲洞”三字。第三级处有一石桥横跨涧上,涧旁有一方柱形巨石,直刻“过云”二字,乡人称“过云岩”。 鹿窠村前的门前山上有佛手岩,岩上刻有“心经者,非成莲式和尚洗出”、“宝盖”、“绿水青山”等字样。门前山上又有中峰岩,岩上刻有“中峰”斗大的篆文,下刻-,正楷,字径6寸许,今已难以辨认。岩东旁有一巨石,刻有“诃佛”、“再来岩”、“三昧”、“会不会”、“无祖师”、“无训悔也”等字样。 在石之右旁有“开庆己未夏题”落款。“开庆”为宋理宗赵昀年号,“己未”为公元1259年。 该石刻群,字体相近,应为南宋开庆前后遗迹。文字内容多属佛教用语,与当时杖锡寺有关。杖锡寺唐龙纪元年(889)建,天佑三年吴越王赐额,宋天圣四年重修。明末毁于火。 |
浙东游击纵队后方医院遗址 | 浙东游击纵队后方医院遗址为海曙区文物保护单位。 浙东游击纵队后方医院遗址位于海曙区章水镇低坪村上横自然村东南面王蛟屋山岙内,据老革命回忆,约设立于1948年。该遗址四面环山,南侧一条小溪自西向东环绕而过,北侧为王蛟屋山,主体坐北朝南,共分三个部分,由西向东依次厨房、手术室、住院部,4层地基,高差分别为0.7米,1.8米,0.5米。原建筑由当地竹木搭建,地面以竹席铺地,废弃后主要作为林地使用。 据老党员张国庆介绍,后方医院所用医药均由地下党员从鄞江等地购入。当地曾参与游击纵队战斗的张纪洋老同志也回忆道,当时龙观、奉化等地战斗受伤的游击队员都被他们沿观顶等地送到后方医院,医院最多时曾有医生有史东办(音)、黄长富两人,住院人数最多时曾有数十位伤员。后方医院在上横设立时间大约1年多点,因叛徒告密,被迫紧急转移,医院就此被废弃。现在杖锡等地尚有当年藏匿转移伤员的遗迹存在,为这一历史事件提供第一手的实物证据。 浙东游击纵队后方医院遗址的发现填补了我区在此类革命建筑史上的空白,为研究浙东游击纵队在四明山区的斗争史又提供了有力佐证。2010年9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第九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 信息来源:海曙区文管所 信息来源:海曙区文管所 |
章水万安桥 | 章水万安桥为海曙区文物保护单位。 章水万安桥位于海曙区章水镇密岩村,因与横街的万安桥同名,所以本桥加地名命之。根据桥额“万安桥”楷书石匾,有上款:“壬子葭月中澣之吉”,下款:“八十三老人应元弼”等字样,结合当地村民讲述在其小时候听老人讲,该桥已存在。我们又结合该桥建筑风格等判断,应为清代建筑,又根据中国传统的“天支地干”纪年法推算其清最后一个“壬子”年,说明最晚也建于1852年。 该桥南北向横跨密岩溪上,南面是崩岩山,是通往宁波的必经之路。前身为木板桥,由于洪水时常被冲,清代一老人出资建成此单孔石拱桥。拱卷为纵联分节并列砌筑,桥总长为37.85,桥洞净跨度9.85米。洞孔高4.30米,宽2.73米。南北落坡引桥的路面为泥石铺设。主桥南有11级石条台阶,北有10级石条台阶。桥墙以乱石叠成,桥面两边施压石为栏并起加固作用。 建在大溪上的该桥具有典型拱桥力学意义,虽上游已在解放初期建了皎口水库,但在末建前充分证明此桥已经洪水猛兽般的考验,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2010年9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第九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 信息来源:海曙区文管所 信息来源:海曙区文管所 |
启明小学 | 启明小学位于宁波市海曙区章水镇崔岙村,为革命烈士崔真吾于1929年创建。 校舍主楼为五开间二层楼建筑,占地面积153.9平方米,上下各有四个教室,正中为校门。门面屋顶呈三角形,正中塑圆形校徽,徽面下为奔流的樟溪,中为挺拔的高山,上面是红色五角星,象征红星启明大地山河,以下横书“鄞县启明小学”五个篆体大字。主楼的右侧有前后两排平房,分别为教师寝室和办公室。 崔真吾烈士(1902一1937),参加过五四运动,曾在鲁迅先生支持下,与崔绍立、柔石等先后创办了“樟溪学社”、“泱泱社”。编印“朝花旬刊”等。译著甚富。1937年在广西惨遭白匪杀害。在抗日战争时期,该校成为革命联络点,当时李敏同志就在启明学校以教书为掩护进行革命工作。 2005年5月启明小学被公布为鄞州区级文物保护点,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 |
黄泥垅岗战壕遗址 | 黄泥垅岗战壕遗址为海曙区文物保护单位。 黄泥垅岗战壕沟遗址位于鄞州海曙区章水镇大皎村下塘自然村乌龟岩的山岙之中。据当地村民介绍黄泥垅岗战壕沟是抗战时期国民党为了对付日军而挖掘的,日军进入章水以后,国民党为阻止日军进一步向村里入侵,在乌龟岩上挖掘壕沟,该地地势险要,视线开阔,是观察敌军的有力位置。 壕沟为南北走向,全长约3千余米,宽1米左右,深0.6米,在壕沟的北面还有一座炮楼遗址,直径约2.3米,西面有二条支战壕,两条相距约10米。如今壕沟已废弃不用,上面堆满了落叶与树枝,有的地方已被填平。 黄泥垅岗战壕沟遗址见证了日军侵略我国人民的滔天罪行,为后人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实物佐证。2010年9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第九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 信息来源:海曙区文管所 信息来源:海曙区文管所 |
鹿窠洞桥 | 鹿窠洞桥位于宁波市海曙区章水镇杖锡村(原杖锡寺大门前),2000年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发现。桥上未见其桥名及具体年份记载,有关史料亦无记载。 该桥为高拱单孔平桥,整座桥梁用长块条石叠砌而成,总高5米,拱券高4米,桥面宽4米,跨度4.6米。南北向横跨于百步溪两岸,南通百步阶,北为原杖锡寺遗址。杖锡寺创建于唐,宋天圣四年(1026)天童寺僧修已来山主寺,遂成禅林,现遗址周围留有许多宋代-摩崖石刻及古迹。该桥地处杖锡寺山门之南,古时为杖锡寺的主要通道,经有关专家根据该桥的建筑风格及其周围地理环境的保存状况推断,疑该桥为宋代所建。2005年5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级文物保护点,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 |
“四明山心”摩崖石刻 | “四明山心”摩崖石刻位于宁波市海曙区章水镇字岩下村,原杖锡寺南面约1华里处。该摩崖石刻除了“四明山心”,四个隶体大字外,旁无落款,有关史书亦无其镌刻的确切年代的记载。。 镌“四明山心” 之石称“屏风岩”,该石高4.5米,阔1.95米,厚3.2米,东面直书“四明山心”,四个隶体大字,每字字径为0.66×0.57米,字间距离为0.1米。关于该摩崖石刻的镌刻时代,历来说法不一,明代诗人沈明臣有《四明山游记》,曰:“《志》谓出汉人手,诚然”,黄宗羲也说“乃汉隶也”。但今人研究,认为是宋时镌刻。2005年5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级文物保护点,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 |
篮碧轩烈士公墓 | 篮碧轩烈士公墓为海曙区文物保护单位。 蓝碧轩四烈士公墓位于海曙区章水镇杖锡村鹿窠自然村的屏风山脚,坐东向西,面对转头岩。蓝碧轩生前是浙东游击纵队第三支队第一大队的大队长。1943年11月在余姚大余战斗中壮烈牺牲,战后由当地群众与三位在战斗中牺牲的九名烈士一起掩埋在屏风岩下,1958年村民重新将烈士们葬在“四明山心”的石刻旁,1997年鄞州县委县政府重建烈士墓。烈士墓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三面筑有挡土墙,四个平台,分墓地、拜台、亭台、花坛、花台在左邻“四明山心”石刻,花坛里的左面还立有“杖锡乡扶贫济困基金捐款纪念碑”。2010年被公布为鄞州区第九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 信息来源:海曙区文管所 信息来源:海曙区文管所 |
天一阁博物馆 | 天一阁博物馆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一阁位于宁波市天一街10号,在风光秀丽的月湖历史文化景区内。它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1566)之间,原为兵部右侍郎范钦藏书处,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私人藏书楼,1982年被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天一阁主人范钦,字尧卿,号东明,官至兵部右侍郎。他依据《易经》“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理论,取“以水克火”之意,把藏书楼定名为“天一阁”,阁前凿池,名“天一池”。范钦原藏书籍7万余卷,至解放前只剩1万3千多卷。保存下来的图书,绝大部分是明代的刻本和钞本,其中不少已是海内孤本,尤其是为数不少的明代地方志271种和明代科举录370种,更是研究我国明代历史的珍贵文献资料。同时,由于天一阁所具有的广泛的感召力,从本世纪50年代以来,陆续有一批藏书家将自己的藏书捐献给了天一阁,如张氏樵斋、朱氏别宥斋、孙氏蜗寄庐、杨氏清防阁、冯氏伏跗室等,现藏阁古籍达30余万卷,约13万册。天一阁已成为宁波藏书文化的象征,成为四明文献之邦的缩影。 现在的天一阁博物馆占地约26000平方米,天一阁藏书楼(宝书楼)是它的核心。它南临天一池和东园,北为尊经阁和明州碑林,东为千晋斋,西为范氏故居和东明草堂。环境雅致、幽静,充分显示了清幽旷然的读书、藏书环境。解放后,国家加大了对天一阁的投入,先后建成了新书库、东园、书画馆和南园,维修了陈氏宗祠、秦氏支祠、闻家祠堂,至今已初步形成了以宝书楼为核心,包括千晋斋、尊经阁、明州碑林、范氏故居、东明草堂的藏书文化区。以东园、南园为主的休闲文化区和由陈氏宗祠、秦氏支祠、书画馆组成的陈列开放区。 2001年6月秦氏支祠作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入天一阁。祠系该氏后裔、旧时宁波钱业巨子秦际潮所建,竣于民国十四年(1925)。全部建筑共五幢,由照壁、门厅、戏台、大厅和后楼联成一条中轴线,东西两侧配以厢房,组成一座规模颇大的建筑群。该建筑的装饰,综合了历代宁波地方传统工艺的特色和风格,突出的是施用了大量的朱金木雕。此外尚有黄杨木雕、石雕和砖雕。它作为民国初期建筑的代表作品,是研究二十世纪初期和雕刻艺术的实物资料。 地址:宁波市海曙区天一街10号 类型:园林/花园古迹博物馆历史建筑 等级:AAAA 游玩时间:建议1-3小时 电话:0574-87293856 官方网站:http://www.tianyige.com.cn/ 开放时间: (夏令5月1日-10月31日)8:30-17:30;(冬令11月1日-次年4月30日)8:30-17:00。 范钦 (1506~1585) 范钦(1506—1585),字尧卿,号东明。明代著名藏书家,鄞县城内月湖西(今海曙区)人。公元1532年(嘉靖十一年)举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与张时彻、屠大山称为“东海三司马”。他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天一阁的主人。 生平事迹 建天一阁 范钦最著名的事迹就是主持建筑天一阁。在宁波市月湖之西,有一座闻名中外的古建筑,那就是明代嘉靖年间兵部右侍郎…… 详细++ 天一社区 天一社区地域范围东起偃月街,南接柳汀街,西至长春路,北邻三板桥街,总面积约0.26平方公里。 天一社区居委会成立于2001年6月23日,辖区内居民住户2213户,户籍人口达5800余人,其中常住人口达3307人,暂住人口有1100余人。60岁以上老年人达1218人。社区内有32幢楼房(老式新房),105只老墙门。有机关、大小企事业单位17家。社区内…… 详细++ 范钦 (1506~1585) 范钦(1506—1585),字尧卿,号东明。明代著名藏书家,鄞县城内月湖西(今海曙区)人。公元1532年(嘉靖十一年)举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与张时彻、屠大山称为“东海三司马”。他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天一阁的主人。 生平事迹 建天一阁 范钦最著名的事迹就是主持建筑天一阁。在宁波市月湖之西,有一座闻名中外的古建筑,那就是明代嘉靖年间兵部右侍郎…… 详细++ 天一社区 天一社区地域范围东起偃月街,南接柳汀街,西至长春路,北邻三板桥街,总面积约0.26平方公里。 天一社区居委会成立于2001年6月23日,辖区内居民住户2213户,户籍人口达5800余人,其中常住人口达3307人,暂住人口有1100余人。60岁以上老年人达1218人。社区内有32幢楼房(老式新房),105只老墙门。有机关、大小企事业单位17家。社区内…… 详细++ |
梁祝古迹遗址 | 梁祝古迹遗址为海曙区文物保护单位。 梁祝古迹遗址位于海曙区高桥镇梁祝村,1994年11月18日被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梁祝古迹遗址东接宁波市郊,距市中心约8公里,西北濒临原百里姚江,甬梁公路横贯南端,又与沪、杭、甬高速公路相接。 该墓呈“双凸”字形的前堂后室墓,南北长10.20米,东西宽1.0一5.25米,为砖砌拱券顶单穴墓。现存墓壁残高0.40米一1.05米,自南而北分别由甬道、前堂、过道和棺室四部分组成,墓底皆用砖铺地。墓葬文化层自上而下共分三层,第一层为房基土,第二层为黄色回填土,第三层为墓室内部灰褐色土。砌墓室的砖有长方形、刀形和楔形三种。随葬器物主要分布在前堂的东部出土器物有陶灶、罐、甑、水井罐、薰炉、五管瓶等十余种。 由于此墓在以前曾遭破坏,墓砖、器物上又没有可供断代的文字记载,故从墓葬形制结构、随葬器物的风格和墓砖纹饰上推测,当属西晋早期。墓葬中没有发现直接提供墓主人身份的资料,只能从墓葬的规模加以推测。魏晋以来,统治者推行“九品中正制”,在墓葬规则中也有所体现。墓有甬道前堂、过道和棺室四部分,南北长10.20米,说明墓主人生前享有一定的官爵,“上品无寒门,下品无族势”,在森严的门阀政治下,下品官僚的随葬器物显得简朴多了,此莫恰如其分地反映了这一时代特征。可见,莫主人是一位出生于寒门的下品官员。 据有关史料记载,梁山伯系晋会稽人士,对他的去世,在晚唐张读的《宣室志》上记有:"山伯后为鄮令,病死葬鄮城西(今宁波市鄞州区高桥镇梁祝村)。 《鄞县通志》载:“义忠王庙,一名梁圣君庙,县西十六里接待寺西,祀东晋鄮令梁山伯……”。据传,梁山伯在任鄮令时有过显要的政绩,早年在治理姚江时殉职,当地老百姓就在宁波高桥九龙墟(即今梁祝文化公园所在地)为他殉葬,以纪念这位为官清正、为民造福的县令。 当地政府意识到梁祝这一美丽传说的发源地,有较高的文化内涵和旅游价值,集资对梁祝古迹进行大规模的修葺,并邀请各方专家各方行家,专题进行了一次研讨,制定了总体发展规划,并正式定名为"梁祝文化公园"。梁祝文化公元总体规划,以梁山伯庙为主体,以梁祝故事为主线的旅游风景区,努力体现当时梁祝传说中的文化氛围,以草桥结拜--十八相送--楼台会--化蝶等为公园的主导游线,采用江南古建筑风格,依托山水,形成园内有园,移步换景,动静结合的景点,围绕梁山伯庙和梁祝墓冢的主体建筑,将建造优美的大型梁祝浮雕,并按照总体规划设置草桥、读书院、凤凰山、鸳鸯池、独木桥、长亭、祝家庄、万松林等。 随着梁祝庙、墓修复,梁祝文化公园的兴建,目前,到高桥镇梁祝庙墓朝拜、参观的人,日益增多,连侨居国外的华侨和港澳台同胞也专程前来,且慷慨赞助。梁祝的动人传说,已抹去了往日凄楚恩怨的情调,梁祝发源地将成为文明遐迩的旅游胜。 |
屠庸墓道石刻 | 屠庸墓道石刻为海曙区文物保护单位。 屠庸墓道位于鄞州区集仕港镇下庄村,2005年4月5日被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屠庸墓道总长为420米,宽约8米,占地面积约3360平方米。墓及墓道分布于高程52.5米的山上平缓地段,墓坐西朝东,面向丘陵和旷野田地。 屠庸墓及大部分墓道石刻,毁于解放初期的“大跃进”时期前后,目前只剩墓穴土台、水池、小桥、石马、汉白玉碑、鹅卵石路面等原物。从现存水池小桥情况看,它们的形制体量基本未变,从其周围发现的荷花柱头构件、小桥二边上的卯孔分析,原池周围和桥梁两边因有护栏石。两匹石马体量形制相同,但其怪的是石质质地不同,一匹为青石质地、而另一匹却是石灰石质地。北京产地的汉白玉碑,雄伟高大地矗立在山峰地坪上,可以想象墓主人非凡莫属。碑由汉白玉碑首和碑身二部分组装而成,二碑形制相同,体量略异,碑首四面盘龙,碑身阳面刻文、阴面无字,碑坐为梯形石坐。碑身的正立面成束腰形,碑首圆头。 北首一碑碣总高4.376米,其中碑坐高0.67米、下底宽1.333米、上底宽1.06米、下底厚0.6米、上底厚0.44米,碑身高2.406米、宽1米、厚0.28米,碑首高1.3米、宽1.12米、厚0.32米。该碑文字风化严重,基本难辨,记载内容只能根据分析,可能为屠庸生平业绩;南首一碑碣总高3.803米,其中碑坐高0.64米、下底宽1.269米、上底宽1.12米、下底厚0.6米、上底厚0.44米,碑身高2.16米、宽0.94米、厚0.30米,碑首高1.004米、宽1米、厚0.32米;该碑虽有风化,但文字基本能辨认,内容为屠庸生前的历朝皇帝各道圣旨及祭文,四周线刻花边,左边四分之一处从上到下石夹缝隙明显开裂。碑首采用高浮雕与圆雕相结合的雕刻手法刻制4条倒挂而又互相缠绕的螭龙,四龙二头分别倒悬在碑首二侧,龙身分别缠在碑首阳、阴二面,碑阳龙瓜捧日,以云托日,日下有长条形圣旨匾,从上至下篆刻“奉天敕谕”四个大字。碑首下沿一圈浅浮雕海浪,上相交辉映,碑的题款为“明故光禄大夫上柱国太子太傅吏部尚书致仕阶特进荣禄大夫丹山屠公庸神道碑”,由此,不难看出墓主人的身份与碑刻雕饰是相吻的。这两块汉白玉神道碑,雕琢精致,高大恢宏,堪称宁波一绝,。 从出自屠滽墓的二块墓志铭:一块于1999年普查时查得的“屠滽继室姜氏墓志铭”、另一块于2004年8月查得的“明故屠母封一品夫人墓志铭”等分析,该墓为多穴合葬墓。 现存神道的牌坊、文臣、石虎、等为异地迁集,牌坊为四柱三开间石牌坊,坊柱上刻“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的柱联。次间坊额“彩云飞鹤”高浮雕以及四柱头上“云中鹤嬉”浮雕具有高超的工艺水平。明间二坊间嵌于一块条石匾:“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石栖陆公神道”,点明了墓主和墓主的身份。 |
百梁桥 | 百梁桥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乍见百梁廊桥,无不为这座保护完好气势磅礴的古桥而激动,廊桥似一条黑色巨龙,横亘在宽达百米的鄞江中游,即鄞县洞桥乡蕙江村。 鄞江,古称小溪江或兰江,起自“四明锁钥”的鄞江镇,经过百梁廊桥与奉化江会合后流向三江口。从东晋隆安四年(公元400年)至唐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在长达421年的历史中,鄞江镇曾是古明州?县的县治,管辖慈溪、鄞县、奉化、象山、翁山(定海)5县。 唐代神龙元年(705年)在小溪江畔的蕙江村,建造了一座用十多只船连接在一起的“浮梁”,这座活动的浮桥成为古代?县与浙南联结的重要通道,船桥北堍的圣寿寺则成为往来行旅的歇宿场所,至今圣寿寺内的唐代会昌四年(公元833年)刻的尊胜陀罗尼经幢,还保存在宁波市天一阁,一节经幢顶部的石刻佛像保存在村内。 但这座“浮梁”在250年之中经常被洪水冲毁。北宋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在当地人朱文伟、朱用?父子主持下,建造了一座长达百米,宽7米,高达10米的6墩7孔木梁桥,由于其中6个桥洞中每洞铺架直径50厘米大木14根为梁,中间桥洞用16根木梁,合成百梁,故桥名称“百梁桥”。桥面用厚栗木板铺成,桥上建瓦顶廊屋27间,廊屋之顶用132根廊柱承托,左右二厢数十条长凳可供旅人歇息,桥廊中间是行人和人力车的通道,在桥上可西眺四明群峰,东望江河阡陌。 百梁廊桥由于廓屋保护了木梁,巨大的石砌桥墩两头制成了尖头船形,因而有效地抗御了上百次的洪水江潮袭击。70年后的南宋绍兴十四年,百梁廊桥被金兵毁,一年后,这座廊桥仍由朱氏后裔朱世弥兄弟和村民按原样重建。后又在元代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5年)和明代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两次重建。清代嘉庆、咸丰和光绪年间多次修护,百梁廊桥始终肩负着接送南北往来旅人的使命。 进入本世纪以后,由于鄞江下游元贞桥架通,百梁廊桥昔年的“鄞奉通途”,显然失去重要地位,她几近无人问津,除了桥边的村民外,几乎被人们忘却了。 在本世纪八十年代,这座浙东最大的廊桥被列为文物保护,成为研究古代桥梁科技和开发旅游的热点,经过多次修护的百梁廊桥又重新焕发了新的活力。现长77米,宽8米,桥下木梁为124根,但仍名“百梁”,有人与市区的七塔寺编了一副趣联:“七塔寺,七座塔,塔塔朝天天朝塔;百梁桥,百根梁,梁梁映水水映梁”。 地址:宁波市鄞州区洞桥乡百梁村 类型:桥 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门票信息: 免费开放。 |
海曙楼 | 海曙楼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鼓楼又称海曙楼,位于宁波市中山西路公园路口。 海曙楼的基础是唐长庆元年(公元821年)所建的子城南城门,几经兴衰,几度易名。五代时,称“望海军门(楼),宋为“奉国军门(楼)”。到了元代,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拆城毁城,子城的南门——海曙楼自然也难逃劫难。元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又建城、楼,名“明远楼”,不久又被毁。明宣德九年(公元1434年),太守黄永鼎重建。明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倾圮欲堕,太守蔡贵易重建,使之面貌焕然一新,更名为“海曙楼”,沈一贯作碑记,董大晟作赋,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及以后多次重修,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除赋碑外,其余均被毁。现存的建筑是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重建。 海曙楼又称“谯楼’’俗称“鼓楼”,置有刻漏,更鼓以报时。宋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新任鄞县县令王安石几次登楼,特为奉国军楼的刻漏作《新刻漏铭》:自古在昔,挈壶有职。匪器则弊,人亡政息!其政谓何?勿棘勿迟,君子小人,兴息维时东方未明,自公召之,彼宁不动,得罪于时。厥荒懈废,乃政之疵。呜呼有州,谨哉惟兹。兹惟其中,俾我后思,以此明其“革弊维新”之志。 相传宋嘉南度以后,宋高宗赵构曾到过明州。公元1103年,宋高宗被金兵追逐,逃到明州的鼓楼,只见在唐天是年间,为抗击安禄山叛军,坚守商邱而殉国的张巡、许远、南界云、姚门、雷万言等五位将军——扛着旗帜,身穿戎装,列队欢迎。紧追而来的金兵,在鼓楼下只看到密布的蛛网,荒凉凄凄,误以为无人遁入而向他处追去,宋高得由逃脱。后来,宋高宗下诏设:“奉国军楼神祠”祠内祀那五位将军。 海曙楼占地七百多平方米,城高八米,拱形门道深十米。城门宽五米,系石构建筑。东北依城墙设有踏道,可拾级而上楼。楼为五开间,三层檐歇山顶,飞檐翼角,气势雄伟,古朴多姿。1930年,三楼的明间设置大时钟和铜钟,既报时,亦报火警。 海曙楼是宁波唐时正式置州治机构和建立城市的标志,1989年曾拨款对该楼进行修缮,使之重观雄姿,并见在二楼辟有“宁波城市发展史迹陈列”,采用图文并成,通俗易懂的手法,对古城的历史沿革、城市布局和环境风貌进行详尽的介绍,使人们能比较形象地了解宁波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树立民族自豪感,现在鼓楼是宁波市德育教育基地之一。 地址:宁波市海曙区尚书街18号(近鼓楼步行街) 类型:历史建筑 游玩时间:建议1-2小时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门票信息: 免费开放。 交通 经过鼓楼的线路有12路,14路,15路,19路,238路,2路,380路,3路,504路,528路,804路,809路,820路,14路高峰区间,14路区间上午支线,14路区间下午支线,202路环线,2路夜,809路夜,820路夜公交线路 |
月湖盛园 | 宁波的“新天地”该项目将成为集商业、办公、休闲娱乐、文化展示等于一体的城市综合街区。 月湖盛园位于宁波老城中心,原是郁家巷历史街区,项目东临新解放南路,西、南接镇明路,北靠已建成的县学小区,紧邻月湖历史文化区,是宁波市区现存为数不多的传统历史街区之一。 月湖盛园总总占地面积约3.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是宁波“中提升”战略的重点项目之一,也是宁波紫线规划八大历史文化街区最先动工的保护性开发项目。 2005年评审确定的宁波市八大“紫线规划”,将月湖盛园历史文化街区列入保护范围。 月湖盛园以江南院落为建筑改造蓝本,以宁波商帮文化为精神载体,肩负“历史保护”和“价值再造”的双重使命,秉承“保护、传承、创新、超越”的开发理念,在保留原有江南院落风貌的同时,赋予了其全新的商业经营价值。街区聚集了1处市级文保单位、2处区级文保单位、2处市级文保点、15处历史建筑等历史人文古迹,如近代宁波第一买办杨坊故居、建于唐朝重修于民国的灵应庙、中国麻将发明者陈鱼门故居、区级文保单位盛氏花厅、浙东学派李氏宗祠,甬籍旅沪商人李坎虞房、纺织厂老板董梅生宅、民国时期邮电局局长陈炳恒宅等聚集了大量反应宁波某个历史阶段的生活格局和历史发展信息的建筑。 这一系列构成了一个有丰富文化内涵且相对完整的历史街区,并比较完整地保存了宁波某个历史阶段的生活格局和历史发展信息,能较好反映出宁波这座城市的人文历史和城市生命力。 月湖盛园是中国第一个以江南院落为改造蓝本的商业街区,大家知道上海新天地是石库门建筑,南京1912是民国建筑,成都宽海巷是北方四合院建筑,所以说月湖盛园也是开创了中国旧城改造新的模式,而且这个模式在中国比较具有推广性。 月湖盛园是时间与记忆沉淀的结合体,在深厚的历史深处,渲染着时尚的笔韵。古朴中的时尚,时尚中的复古。 古老街区华丽转身,当我们享受时尚生活的同时,可以怀旧地回望宁波的过去,月湖盛园,一处延续人文历史脉络和保存历史记忆的城市区域,让“过去”的过去停留于月湖盛园并通过现代空间的方式全新演绎。 |
花木场零星石刻 | 花木场零星石刻为海曙区文物保护单位。 花木场零星石刻为零星迁集的不同时代的石刻,分布于海曙区集士港镇双银村宁波一枝春花木公司内小公园卵石路中轴线二侧及其周围,分布如下: 1、民国石狮:放于中轴线北侧前端楼屋的阶梯下,为民国墓架面翼子上的倒挂狮,通体圆雕。 2、明代石虎一件:中轴线中间南侧,通体圆雕,为墓前石刻。 3、明代石虎一件:位中轴线平台下(包括以下都在平台上,不再记述)南侧,通体圆雕,肚下镂空。 4、明代石虎一对:中轴线对称二侧布局,通体圆雕,石灰岩石质。 5、明代文臣半身像:位于中轴线上影墙前,梅圆石质,通体圆雕。从半身状况分析,其下截应是石夹缝自然断裂以下,所以当时未拿过来,而非人工截断所为。 6、放置于平台上以围墙式列置从左至右分述如下: (1)民国墓面架石雕:上雕雄狮,下雕“八仙”中间人物,小溪石质。 (2)民国墓架面顶石雕:雕有双凤牡丹朝日图。梅园石质。 (3)元代墓道石雕:为双凤牡丹图案,以假山、牡丹树花、双凤等图案组成,为平底高浮透雕艺术手法,有元特征。 (4)民国双龙宝珠石雕:为浮雕手法。小溪石质。 (5)孙功华、马庭槐君生圹记,上雕双龙宝珠,下阴刻墓志。 (6)民国双龙宝珠石雕:高浮雕。梅园石质。 (7)(8)(9)(10)(11)都为民国墓架面石雕,上狮、下人物图。 (12)民国双龙宝珠图,其形特长,高浮雕。梅圆石质。 (13)(14)(15)(16)(17)与(7)—(11)相同。 (18)(19)(20)为民国人物图。 (21)民国福禄寿三星图。 (22)(23)(24)为民国人物图 (25)民国墓架狮子。 以上石雕都采用不同手法雕刻图案,有圆雕、高浮雕、浅浮雕、线刻、阴阳纹等艺术手法,融历史、艺术于一体,具有较大的艺术价值。2010年9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第九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 信息来源:海曙区文管所 信息来源:海曙区文管所 |
宁波月湖公园 | 景点介绍 月湖是宁波市中心一片月牙状的湖面,这里曾是宋明时期文人坐而论道的城中山水,如今是宁波最重要的绿肺。它虽然不比杭州西湖名声响亮,但在宁波的地位有如西湖之于杭州。湖畔点缀着庭院和老宅子,周末散步很是闲适。 月湖中分布着芳草洲、柳汀、松岛、菊花洲等岛屿,有的以桥相连,有的已于陆地完全相连。湖畔曲曲折折的堤岸、垂柳下下棋的老人、树林掩映的古建筑,和周围车水马龙的大街形成鲜明对比。柳汀街穿湖而过,正好将月湖分为南北两个区域,期间点缀着不少遗迹和老宅。这些老宅许多被用作办公场所,不能入内参观,也有一些被改建为展览馆,可以进去看看。月湖边没有没有围栏,是全开放式的公园,只要有路便可进入,适合随心逛逛,也不必有既定行程。 景点比较集中的是湖的北面和东面。从东北角开始逛,你会看到水中的小亭子内有一块“水则碑”,上面有个“平”字,是以前测水位用的宋朝遗物。不远处是最著名的是高丽使馆遗址,如今在遗址上修建了明州与高丽交往史陈列馆,里面有少量文物,图文资料也颇能长知识;一旁的大方岳第,有面向公众的免费艺术展,是月湖展览最集中的地方。靠近湖边的卢宅是辛亥革命时期对光复宁波有重大贡献的卢洪昶、卢成章父子的住宅,此宅在清末颇有影响,现在只能看看外貌。 靠近迎凤街的银台第是难得完整保存下来,并可供游人免费参观的老宅。里面每个房间都布置得非常精致,古代家具和生活用品摆设的十分齐全,能感受到古代豪门大家庭的格局。 月湖中段的柳汀街是月湖的中心,如今已成为市区的主要交通道路。街边安静朴实的贺秘监祠是为纪念贺知章而建,现在是某单位的办公场所。一旁香火旺盛的关帝庙和佛教居士林,都是始自明朝近期重建的建筑,成为“柳汀三连贯”。 南区北端有一片院士林,以银杏居多,最南端的松岛上还有一所古色古香的学校,宁波二中的老校区。而月湖南岸紫金巷的“林宅”,是宁波市区罕见的清朝民宅,里面有一百多幅砖雕,甚是气派,现在是明州甲十二文化综艺馆,是个有书画展的私人会所。 除了走走逛逛,在月湖上泛舟也是件挺惬意的事,南区北区都0头可以购票。此外,月湖附近的天一阁博物馆也可一并游玩。 地址:宁波市海曙区县学街183号-2 类型:城市公园湖泊 游玩时间:建议1-2小时 开放时间: 8:00-17:30(4月21日-10月21日),8:00-17:00(10月22日-次年4月20日)。 门票信息: 免费开放。 |
地区 | 景点 |
---|---|
燕麻村 |
---- |
里梅村 |
---- |
李家坑村 |
---- |
箭峰村 |
---- |
低坪村 |
---- |
茅镬村 |
---- |
梅龙村 |
---- |
赤水村 |
---- |
字岩下村 |
---- |
杜岙村 |
---- |
童皎村 |
---- |
蜜岩村 |
---- |
朱梅村 |
---- |
樟村村 |
---- |
郑家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