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百梁桥 | 百梁桥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乍见百梁廊桥,无不为这座保护完好气势磅礴的古桥而激动,廊桥似一条黑色巨龙,横亘在宽达百米的鄞江中游,即鄞县洞桥乡蕙江村。 鄞江,古称小溪江或兰江,起自“四明锁钥”的鄞江镇,经过百梁廊桥与奉化江会合后流向三江口。从东晋隆安四年(公元400年)至唐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在长达421年的历史中,鄞江镇曾是古明州?县的县治,管辖慈溪、鄞县、奉化、象山、翁山(定海)5县。 唐代神龙元年(705年)在小溪江畔的蕙江村,建造了一座用十多只船连接在一起的“浮梁”,这座活动的浮桥成为古代?县与浙南联结的重要通道,船桥北堍的圣寿寺则成为往来行旅的歇宿场所,至今圣寿寺内的唐代会昌四年(公元833年)刻的尊胜陀罗尼经幢,还保存在宁波市天一阁,一节经幢顶部的石刻佛像保存在村内。 但这座“浮梁”在250年之中经常被洪水冲毁。北宋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在当地人朱文伟、朱用?父子主持下,建造了一座长达百米,宽7米,高达10米的6墩7孔木梁桥,由于其中6个桥洞中每洞铺架直径50厘米大木14根为梁,中间桥洞用16根木梁,合成百梁,故桥名称“百梁桥”。桥面用厚栗木板铺成,桥上建瓦顶廊屋27间,廊屋之顶用132根廊柱承托,左右二厢数十条长凳可供旅人歇息,桥廊中间是行人和人力车的通道,在桥上可西眺四明群峰,东望江河阡陌。 百梁廊桥由于廓屋保护了木梁,巨大的石砌桥墩两头制成了尖头船形,因而有效地抗御了上百次的洪水江潮袭击。70年后的南宋绍兴十四年,百梁廊桥被金兵毁,一年后,这座廊桥仍由朱氏后裔朱世弥兄弟和村民按原样重建。后又在元代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5年)和明代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两次重建。清代嘉庆、咸丰和光绪年间多次修护,百梁廊桥始终肩负着接送南北往来旅人的使命。 进入本世纪以后,由于鄞江下游元贞桥架通,百梁廊桥昔年的“鄞奉通途”,显然失去重要地位,她几近无人问津,除了桥边的村民外,几乎被人们忘却了。 在本世纪八十年代,这座浙东最大的廊桥被列为文物保护,成为研究古代桥梁科技和开发旅游的热点,经过多次修护的百梁廊桥又重新焕发了新的活力。现长77米,宽8米,桥下木梁为124根,但仍名“百梁”,有人与市区的七塔寺编了一副趣联:“七塔寺,七座塔,塔塔朝天天朝塔;百梁桥,百根梁,梁梁映水水映梁”。 地址:宁波市鄞州区洞桥乡百梁村 类型:桥 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门票信息: 免费开放。 |
养正堂 | 养正堂为海曙区文物保护单位。 养正堂,又名绍文堂、朱氏宗祠,曾办过养正小学堂,故名养正堂。位于海曙区鄞江镇它山堰村养正路,现存建筑前进民国,后殿清代。主体坐南朝北,中轴线上:门楼、前进、东西厢、后殿等组成。南北全长44.81米,东西阔24.54米,面积达1092平方米。 砖楼石库门于北墙中部。前进单檐硬山顶楼房,后檐置阳台,面阔七开间,穿斗与抬梁式混合结构,进深三柱七檩;次间两侧施“八”字墙,石质墙基,水磨墙砖,上饰八仙砖雕,另有木质牛腿,地面有青色釉面砖刻纹,富有层次;后阳台外沿精雕线条收边,车木栏杆,牛腿承檐檩柱础,山墙墀头彩绘。厢房,单檐硬山顶楼房,面阔三间,穿斗式,三柱五檩,二楼地板线条收边。后殿单檐硬山顶高平房,面阔七间,明、次间梁架五柱十一檩,五架抬梁前后双步,梁枋间有蝙蝠纹云板;梢间、尽间穿斗式结构;前檐卷棚顶,月梁较大,人物雕刻精美繁复,前檐牛腿承檐檩雕倒挂狮子。地面均采用石板错缝铺就,前后进间甬道略高。 养正堂布局合理,规模巨大,用材考究,雕工精美,原有风貌保存较好,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2010年9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第九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 资料提供:海曙区文管所 |
陈晓云烈士墓 | 陈晓云烈士墓为海曙区文物保护单位。 陈晓云烈士墓位于海曙区鄞江镇沿山村边家自然村西面,坐落在岙大里山的山麓,整体坐西南朝东北,占地面积64m2。该墓墓室成圆形,直径达3.06米,底部用石块砌成,上部用水泥浇筑而成。墓碑分上下两部分,上端刻着“陈晓云烈士之墓”,上款:1975年5月,下款:毛君谨君。墓碑的下端刻着“这里安息着边元仁陈继芳”,落款“中华民国三十二年五月”。 陈晓云(1910-1944),女,原名陈素英,又名陈继芳,慈溪三七市(今属余姚)人。1924年冬小学未毕业辍学,次年改名陈晓云,考入宁波女子中学。1927年弃学回家,被迫完婚,未几出逃,执教镇海新仓小学,经斗争终获离婚。1938年移教鄞县梅园乡沿山小学。1941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改名陈挺然,任梅园乡公所经济干事。次年秋,中共梅园区工委建立,任书记。1943年秋任梅园乡民主乡长,为浙东地区第一个抗日政权女乡长,以对敌斗争坚决、关心群众受人拥戴。1944年4月,被国民党顽军郭青白部逮捕,4月30日被害于鄞西石岭下坟弄。 2010年9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第九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 资料提供:海曙区文管所 |
毛家宕毛坯石雕 | 毛家宕毛坯石雕为海曙区文物保护单位。 毛家宕毛坯石雕位于海曙区鄞江镇光溪村毛家自然村上化山东侧,约成于北宋末时期,原埋藏于毛家宕及其东和东北带的山宕宕渣内,被发现后集至现址安放。 这批毛胚石雕中,放置于最北侧的武将像雕刻最完整,仅人物下部未完工,全像高2.84米,肩宽0.47米;文臣像仅人物头部雕刻完成,较武将像略矮,高2.47米,肩宽0.47米;南侧武将像完成情况较差,仅面部雕刻完成,高约2.76米,肩宽0.50米;石虎与龟趺重叠安放,石虎已大致成型,龟趺仅雕刻外部轮廓。5尊石像气质古朴,面部神态及服饰雕刻精美,虽经上百年的雨水冲刷,但基本保存完整。 毛家宕是当地著名的石宕开采地,约开采于宋代,其所产石材主要用于宁波一带的建材,这批毛坯石刻,可能为当时早期墓前雕刻所需而经检验石材不宜雕刻,而废弃的残次品。它们的发现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向东北寻找宜于雕刻的梅园石,找到了开采时代的出处,雕刻石像的历史,成为研究当地采石文化的又一实物例证。2010年9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第九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 |
天塌宕古遗址 | 天塌宕古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天塌宕古遗址位于海曙区鄞江镇光溪村毛家自然村,为上化山东侧。上化山是宁波知名的历代采石场地之一,留有数十个古代石宕,天塌宕是其中一个且较为典型。其位于毛家宕西约500米处。据上化山的开采历史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发现宕内有水车被埋,又有资料记载清末起曾禁宕等分析,这里的开采史至少在明之前,直至断断续续到现代。至世纪之交后,为保留古迹,当地政府决定全面关闭开采。现有大小宕口几十个,如有宽13.8米、深15.2米、高7米的宕口,大型的有巨石高耸,难以丈量,石壁上还书写着“胜利永远属于朝中人民!”的口号,特别是普查中发现的被埋水车,又证明了采石车水曾经用过的工具,对于研究开宕排水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该石料为宁波知名的小溪石之一,用于建造房屋、桥梁、坟墓等,为研究宁波建筑发展史具有不可替代的实物见证,也是反映采石工人辛勤劳作的场景。所以具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2010年被公布为鄞州区第九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 资料提供:海曙区文管所 |
洪水湾古塘遗址 | 洪水湾古塘遗址为海曙区文物保护单位。 洪水湾古塘遗址位于海曙区鄞江镇它山堰村它山堰自然村东北部,距它山堰约500米,据《鄞县通志》记载,旧时曾于此置碶,宋淳祐三年(1243)秋在此筑堤,堤高二丈,阔一丈二尺、长十二丈、耗工372工,化钱87贯290文。宝祐三年(1255),制置使吴潜就其地置三坝,一濒江、一濒河、一介其中,后中、外二坝垫于江中,只存濒河一坝,称为“洪水湾塘”。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咸丰七年(1857)、民国十三年(1924)几次重修增筑,旧塘长105.6米,1924年重修后长达320米,高4.16米,为一条坚固石塘。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因官塘被拆,上下游设障等原因,此塘于1988年在其东侧段改塘为闸,建成洪水湾排洪闸,以提高排洪能力。现仅存西侧石塘遗迹约180余米,均由条石砌筑,上覆石板而成。 洪水湾塘历史悠久,是它山堰重要配套设施之一,已列入它山堰保护规划之中。2010年9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第九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 资料提供:海曙区文管所 |
它山堰 | 它山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它山堰是中国古代甬江支流鄞江上修建的御咸蓄淡引水灌溉枢纽工程。位于浙江宁波市鄞州鄞江镇它山旁,樟溪出口处。位于浙江省宁波市西南,唐代大和七年由县令王元玮创建。它与国内的郑国渠、灵渠、都江堰合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筑堰以前,海潮可沿甬江上溯到章溪,由于海水倒灌使耕田卤化,城市用水困难。在鄞江上游出山处的四明山与它山之间,用条石砌筑一座上下各36级的拦河溢流坝。坝顶长42丈,用80块条石板砌筑而成,坝体中空,用大木梁为支架。位于鄞州区鄞江镇它山旁,它与国内的郑国渠、灵渠、都江堰合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山堰始建于唐太和七年,全长134.4米,高约3.05米,宽4.8米。 堰面全部用条石砌筑而成,堰身为木石结构,有逾抱大梅木枕卧堰中,历千余年不腐,被称为“它山堰梅梁”。它山堰堰体倾斜度、粘土夹碎石层、堰体平面布局以及多级护理消能防冲方式,创造了古水利工程的奇迹。其中前两项为全国古水利工程之首创,比国外同类技术的运用早200多年。它山堰工程,历经1160余年风霜雨雪和洪水冲击,至今仍基本完好,继续发挥阻咸、蓄淡、排涝功能。堰周围至今尚有回沙闸、测水尺、它山庙、“片石留香”碑等遗迹。石级。堰身木石结构,相传有大梅木枕卧堰中,历千余年不朽,称它山堰梅梁。 它山堰系阻咸引淡的渠首工程。断截鄞江,上游樟溪水经此引流,一路入南塘河,经洞桥、横涨、北渡、栎社、石碶、段塘经南城甬水门,注入日、月二湖,复经支渠脉络,供城市之需;一路北入小溪港至梅园、蜃蛟。两路水经支脉分流贯通鄞西平原诸港,灌溉七乡农田数千顷。堰设计周详,结构奇特,建造精密。涝时水流七分入江、三分入溪;旱时七分入溪、三分入江。内外河间、南塘河下游,筑乌金、积渎、行春三碶以启闭蓄泄。 约1068年县令虞大宁建风棚碶于北渡附近,1242年郡守陈恺为防内港淤积,于堰西北150米处建回沙闸。因古河道变迁,已成遗迹,现存露于古河道上四根槽柱,西首第二柱镌则水尺,并刻量测水位尺度作泄蓄标准,第三柱刻回沙闸三字,石柱两侧凿有闸槽,以按放闸门。1255年左右刺史吴潜置三坝于鄞江镇东,一濒江,一濒河,一介其中。存濒河一坝,1924年于此重修,石筑洪水湾塘,长302米,高4.16米,塘呈弓形,凹溪凸江,隔于光溪与鄞江闸,为它山堰第二道分道排洪堰塘。1987年新建洪水湾排洪闸,原堰塘仍存遗址。另有官塘、狗颈塘等。至清末民初,配套工程增至九坝、五堰、十三塘。建国后整治旧碶、堰、塘,更臻完美。 它山堰与郑国渠、灵渠、都江堰同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迄今千余年,历经洪水冲击,仍基本完好,仍然发挥阻咸、蓄淡、引水、泄洪作用。海内外研究此堰者颇多。1982年6月,鄞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2月28日,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宁波市海曙区鄞江镇它山旁樟溪出口处 类型:古迹水利工程 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 电话:0574-88431213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门票信息: 免费开放。 |
悬磁桥 | 悬磁桥为海曙区文物保护单位。 悬磁桥位于海曙区鄞江镇悬磁村南首,根据石碑记载,始建于宋代天圣年间,现桥为1916年重建。 该桥为石墩木梁单孔平桥,南北走向,横跨于清源河两岸。全长19.45米,宽4.15米。净跨约12米。西堍踏跺6级,南堍踏跺9级。石砌桥台,台上埋置长4米左右的石梁8根,悬挑出约0.85米。石梁端安放横木2根,支承木梁。桥中间为行人通道,两旁设有固定的木凳供行人憩息。桥上有硬山顶瓦屋5楹,廊屋两端建有四柱桥亭,镌有对联曰:“一部春秋匡汉室,五行辛草利民生”。“地近诗人高尚宅,亭临佛阁永丰庵”。 桥北堍原有“二圣殿”,传说为祭祀文武二圣人,即孔夫子与关夫子,现“二圣殿”已毁,仍存石柱数根,南堍尚保留《悬慈茶会碑》及《鄞县正堂碑》各一通。 悬慈桥格局完整,保存较好,有一定的历史价值。2005年被公布为鄞州区区级文物保护点,2014年7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第十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 信息来源:海曙区文管所 信息来源:海曙区文管所 |
徐桂林墓前石牌坊 | 徐桂林墓前石牌坊为文化旅游景点。 徐桂林墓前石牌坊为清代“旌表营千总徐桂林”墓前牌坊,位于宁波市海曙区鄞江镇大桥村金岩寺山梅园山莊旁,牌坊坐北朝南,分前后二道,置于“N”形的神道上。 两道牌坊形状、大小相似,均为双柱穿头“廿”字形石结构牌坊。通高3.85米,面宽一间2.85米,柱子正方抹角,边长0.27米,抹角长2.5厘米。柱顶为钟形。第一道牌坊条石门额镌主人封衔姓氏:皇清故武略骑尉营千总诰赠奉直大夫刑部主事诏表义行鄞县徐府君之封塋。第二道牌坊额上镌“乐善好施”,上款为“清道光十三年九月”,下款为“旌表营千总徐桂林”,其上部原镌有“圣旨”二字,但现文字漫漶不清,阴面刻“钦旌”两字。 该两道牌坊建筑结构精致,雕琢精湛,每道牌坊的石柱上均镌有楹联,其中一副曰:千里之山如视掌,百年德义望传人。今保存完好,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和史料价值。2005年5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级文物保护点,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 信息来源:海曙区文管所 信息来源:海曙区文管所 |
榠樝祖庙 | 榠樝祖庙为海曙区文物保护单位。 榠樝祖庙,位于海曙区鄞江镇梅园村梅锡自然村。始于宋,现为清代建筑。据《鄞县通志》记载:榠樝祖庙,祀宋康孝子用锡。宋开庆间里人闻时政创建。据传用锡事寡母至孝,母爱食榠樝(中药材),手植以供亲。邻有亲病者,乞食其果,食之皆愈。后人感其孝德,立庙祀之。该庙座北朝南,通面宽17.4米,进深31.3米。建筑面积544.6平方米。由门厅、天井、大殿三部分组成。门厅宽16.8米,正中大门,两侧偏房,门前廊顶卷棚式,柱枋牛腿等部件雕有狮子、人物图饰,工艺较为考究。中间天井、戏台,左右两厢各三间。后殿梁架明间抬梁式,两边为五柱七檩穿斗式。殿前廊上卷棚顶,柱头、枋额、牛腿雕刻人物鸟兽,全部油漆、贴金,工艺精细高巧。是我区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晚清建筑。2010年被公布为鄞州区第九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 资料提供:海曙区文管所 |
光溪桥 | 光溪桥为海曙区文物保护单位。 光溪桥亦名许家桥,位于海曙区鄞江镇光溪自然村许家桥弄南端,桥始建1524年,由鄞县县令沈继美率民夫所建, 1798年重修,1902年大修。 桥为一座单孔石拱桥,南北跨,全长39.95米,宽4.5米,高7.8米,净跨12米,矢高6.5米,面积达280平方米。桥面两侧设实心栏板,四只望柱各雕石狮,桥孔两侧各有出挑鳌头石雕,联镌:“环溪分月影长涵蕙水文澜;虹桥联古道遥通百里舟车。”西孔悬“光溪桥”额,款镌“大清嘉庆三年,光绪壬寅年重修”;东刻“四明首镇”。南北落坡呈喇叭状,南北堍各设踏跺28、25级,南设平台与官池塘遗址相连,北与光溪路贯通。 光溪桥纪年确凿,曾为它山堰水利枢纽工程的附属设施发挥了重要作用,有较高的历史、科学研究价值。2010年9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第九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 |
华兴宕 | 华兴宕为海曙区文物保护单位。 华兴宕位于海曙区鄞江镇梅园村华兴宕自然村南侧。整个石宕呈扇形,直径约55.58米,现已经废弃,被水淹没。 梅园石宕开采历史悠久,据现存的北宋徽宗御笔碑及东钱湖石刻情况推断,其历史至少可上朔至宋代。由于古代开采能力限制,只能采取由上至下的开采方式,多为露天开采,所留下的遗迹多为圆形或扇形的水池。本次发现的石宕为民国时期的开采遗迹,石宕老板为民国时期我区资本家谢桂生,开采的石料曾被用作宁波交通史上第一条公路鄞奉路的建设。 华兴宕的发现为研究我区梅园石开采历史以及我市交通道路发展情况斗提供了第一手的实物例证,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2010年9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第九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 资料提供:海曙区文管所 |
廻沙闸古遗址 | 廻沙闸古遗址为海曙区文物保护单位。 廻沙闸古遗址位于海曙区鄞江镇它山村西侧、它山堰上游,始建于宋代。目前该闸尚存槽柱四根,西首第2根镌有“测水尺”,作为控制水位的标准。第3柱镌有“迴沙闸”3字,4根石柱高2.63~2.83米,石柱断面尺寸为0.5米~0.52米,闸门槽0.11米,成正方形,闸中孔宽3.57米,2边孔宽3.02米。 廻沙闸是它山堰水利设施的组成部分之一,一直以来都同它山堰一起发挥着引泄、滞蓄的作用,为研究我国古代水利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宋淳祐二年(1242),郡守陈恺,因上游水土流失,塘河淤积,于它山堰上游西北150米处建三孔迴沙闸,以阻沙入港,免受淤塞之患。 2010年被公布为鄞州区第九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 |
马鞍岗古石宕遗址 | 马鞍岗古石宕遗址为海曙区文物保护单位。 马鞍岗古石宕遗址位于海曙鄞江镇它山堰村马鞍岗山的半山腰,距国保单位它山堰直线距离约500米,是唐朝人工开采石料所遗留的采石遗址。东口高约2-3米,西口高约5米,洞内深约30余米,东西两,内相连,呈凹形。西面宕口石块已出现风化。七十年代,本地村民整山平地时,发现有一条宽约3米的碎石路通向山脚,又根据它山堰石料质地与此相同,故推测这条碎石路曾是古代工匠搬运石料的古道,也是它山堰用石材料的见证。抗日战争时期,本地百姓为躲避日军的烧杀抢掠,曾于此避难。 该石宕遗址发现,对于研究它山堰历史、鄞州石刻史等极具价值,同时也见证了日军侵略、百姓避难场所的见证,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2010年被公布为鄞州区第九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 |
永峰亭 | 永峰亭为海曙区文物保护单位。 永峰亭位于海曙区鄞江镇芸峰村水库脚自然村的东面,根据县志记载该亭始建于南宋末,民国初期重建。它是鄞州区境内名望最大的一座凉亭,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浙江省分县地图,该亭就有记载。永峰亭地处木阜山下,是鄞江至奉化古道的必经之路。亭子为穿心凉亭,面阔三间。亭内柱子为方形石柱,上接木质矮柱。石柱上刻有对联。据当地村民介绍,亭内右侧原设有神像:中设赵公元帅玄坛,上首设土地神,下首设蚕花仙子。 永峰亭建成为古代从鄞江前往奉化的路人提供了歇息、避雨、遮阳的场所,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2010年被公布为鄞州区第九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 资料提供:海曙区文管所 |
狮子山古墓群 | 狮子山古墓群为文化旅游景点。 狮子山古墓群位于宁波市海曙区鄞江镇悬慈村。1973年,当地村民挖土时发现墓葬二座,并在其中墓内甬道口出土青瓷盖罐和钵二件文物。1984年6月-物普查考察,该古墓均为凸字形券顶砖室墓,发现刀形砖上印有“宁康二年作”纪年字样(宁康二年即东晋孝武帝时期,公元375年)。墓葬两侧尚隐现众多墓穴,其范围约1000平方米。2005年5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级文物保护点,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 信息来源:海曙区文管所 信息来源:海曙区文管所 |
地区 | 景点 |
---|---|
大桥村 |
---- |
建岙村 |
---- |
东兴村 |
---- |
鄞江村 |
---- |
它山堰村 |
---- |
悬慈村 |
---- |
光溪村 |
---- |
金陆村 |
---- |
清源村 |
---- |
梅园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