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湖南省 >>湘西州 >> 泸溪县 >> 浦市镇

浦市镇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浦市古镇

  浦市,是湖南湘西昔日的大名镇,以及其显赫的水路要津,有“小南京”之雅称。明清时期因盛产生铁、木材、朱砂、桐油而闻名于世。"五里长街,万家灯火,商贾往来,舟楫蚁拥",十三省会馆,六十四座寺庙,展示了古镇昔日的繁华与文明。      从湖南吉首市泸溪县城白沙镇沿江而上20公里处,便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著名的“四大名镇”之一——浦市镇。浦市镇位于该县东南部,沅水西岸,与怀化地区辰溪县隔江相望,全镇面积238.68平方公里,人口约6万。  该镇西北山峦重叠,中部丘陵起伏,至沅水河畔才地势平坦。丘陵、平原各占份五分之二。  由于水路交通发达,历史上浦市商贸、文化就极其繁荣。自明清时期至民国年间,在这不到两平方公里的古镇里,修建了三条商贸古街、六座古戏楼、十三省会馆、二十多座货运码头、四十五条巷弄、五十多家封火墙窖字屋、七十二座寺庙道观、九十多个作坊。因商贸交流、文化融汇,故有“小南京”之美誉。  在交通便利、商贾云集、财物聚敛的背景下,高大气魄、布局对称、雕刻精美、古朴典雅、结构紧凑、功能齐全的浦市民居逐渐得以成熟和完善。

浦市江西会馆

  江西会馆又称万寿宫,江西人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早期修建的会馆或同乡会都以“万寿宫”命名,寄以江西同乡“福寿康宁、子孙发达”之意。明末清初,浦市外来经商的江西人日益增多,所以就集资建造了这座会馆,作为江西同乡办事歇脚的去处。旅居浦市的江西人如遇到天灾-或生意亏本等困境,亦可向会馆申请支援。  会馆沿沅水而建,位置上有地利之便。厅堂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被建造得富丽堂皇,屋顶也做了特殊的处理。虽然已年久失修,但仍然能看出当时的辉煌与繁华。山墙仍然保持原样,诉说着一百多年的沧桑往事。除被当作议事厅之外,厅堂还作戏台之用。被誉为“东方艺术的瑰宝”的辰河戏就起源于此。相传,明末江西弋阳曾氏兄弟弃官避乱,时常哼唱弋阳腔,当地人颇觉新鲜,纷纷学唱,后曾氏兄弟寓居江西会馆,逐渐形成流派,即为辰河戏。  而今,昔日繁华一时的万寿宫正敞开0上雕龙刻凤的窗,“钩心斗角”的屋檐下探出舌尖上滚着龙珠的龙头。后院斑驳的墙壁,竟生生地被一棵大树撑裂了开来。新与旧,生长与衰败,竟形成如此鲜明的对比,见证着会馆那鲜活的历史。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浦市四合院民居

  泸溪县浦市镇曾是个繁荣的码头,码头边船来船往造就了一时的辉煌,曾有“小南京”之称。如今繁荣的码头景象已不复存在,昔日富庶的家族业已沉寂,然而走进表面看来平平常常的街边门面,穿过狭窄而灰暗的房门,幽深的大宅却仍隐约记录着昔日的繁华。镇上有名的吉家大院、周家大院等,都是这样藏于普通街巷后的古老大宅。  浦市街道的尺度很亲切,街道两边一字排开的是古老而幽暗的一层砖木民宅,往往当街的都是可以做些小生意的门面。走过这第一层灰暗而低矮的门面,空间豁然开朗,一栋高耸的大宅门出现在眼前,围墙与大宅门立面围合成一块稍显狭窄的天井空间,加强了大宅院门的威严气势。大门由两扇整块的上等木料制成,它深沉的色泽与纹理暗示着大宅内部的精美装饰与家族的百年沧桑。  四周高墙之内是全木构造的两层楼房,木窗木楼用料考究,雕刻精美,栩栩如生。平面以中间三进天井和堂屋为轴对称布局。堂屋为家庭起居、休闲的主要场所,紧邻天井采光,光线最为充足。厢房则比较幽暗,多为卧室。  院落的大门有一个特别的门闩,看起来普普通通,却暗藏玄妙,若是小偷进来偷完东西只怕也是出不去,外人拉它纹丝不动,而主人一拉却能轻易打开。原来这做工粗犷却精致的木门闩底部有一可用手指顶动的小机关,像是一道反锁,能把木闩固定,拉门的同时需用中指轻轻向上一顶才能解锁。  如同这暗藏玄机的门闩,浦市的民宅大院看似普通却深藏不露,它背后说不完道不尽的文化与故事伴随着这古老小镇的历史积淀延续,等待着有心人去仔细探索与揣摩。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桐木垅古墓群

桐木垅古墓群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桐木垅古墓群   地址:泸溪县浦市镇   时代:战国~汉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高山坪古驿道

高山坪古驿道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高山坪古驿道,位于湖南省泸溪县浦市镇。由湖南省文物局2008年组织的第三次文物普查发现,古驿道长三十余公里,始建于明代洪武和万历年间,是朝廷与苗民冲突和苗汉融合的产物。当时朝廷为了加强对苗族地区的控制,驿道应运而生,以利于传递信息和运输军需物资。清乾隆和嘉庆年间,由于湘西地区爆发了持续十二年之久的苗民起事,驿道的军事价值对清王朝更显突出,高山坪古驿道便在此时得以拓展延伸。古驿道中途建有两个驿站,驿道在泸溪境内长度约为六十华里。  据记载,这条驿道延伸至凤凰境内。“由高山坪经都歧,越三湾岭和三层坡,出永兴场,马路口到凤凰县城,共一百七十里。另一条山路由浦市上庵四里到岩边村,五里到蚂蝗溪,再五里到白溪头,十里到达岚,五里到都用,十里到合水……五里到踏虎。”根据资料显示,浦市至凤凰途经踏虎,在踏虎之前高山坪则正是这条古驿道的起点。  古驿道已于2011年入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浦市镇古建筑群

浦市镇古建筑群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明清时期,随着浦市商业的发达,各行各业大户纷纷涌现,最为出名的有吉、李、梅、曾、文、聂、龚、姚、福、苏、瞿、潘等多家富商,其资产多则百万两白银,少则也是十几万两,他们纷纵用赚来的资金建造毫宅。据考证,浦市仅“三井三厅”(注:当地俗称“天井屋”)就有124幢之多。李家的宅室占地20余亩,有12井12厅,并有后花园和游泳池(由于历史变迁,现已荡然无存)。明末清初,吉、李两大户毫宅建设气派:李氏在浦市下湾单桂巷的巷口处修建的“李氏宗祠”,气派雄伟;吉姓的“三座半”大院排列在镇街口的吉家头,蔚为壮观。  这些古建筑大部分是明清时期修建的,建筑风格整体风格气势宏大。青石岩凿成的门楼,红石岩雕就的横匾,显得格外气派。室内的天井,既通气透光又消水消雪。井面由青石板平砌而成,井底的下水道几百年来从不淤塞。较为突出的有吉家院子、蒋家院子、吴家院子、苏家院子、周家院子、杨家院子、吉家祠堂、李家祠堂、万寿宫等100多座古民居。如今,这些建筑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损坏,但仍较好的保留有60多栋,它既昭示了古镇历史上曾有的繁华,又见证了古镇商贸曾有的繁荣和辉煌。  总体来说,浦市民居都是“前店铺后住所”的结构模式,很多民居有三、四个天井,每栋民居都有一、二十间房间,占地面积大,进深长,适合人居。民居布局合理,古朴典雅,中间是天井,两边为厢房。民居都修配有天井、花园、排水、采光、防火等设施,功能一应俱全,安全舒适。  吉家院子则代表着浦市一地民居建筑风格和建筑工匠的整体水平。吉家大院由砖木筑成,进深58米,屋内由“三井三堂十二房”构成。四周防火墙高十余丈,即防火又挡风。正面为三层并连式结构,均以条石构筑。门额以高浮雕手法刻有“家约清风”等吉祥语,两端刻有荷花、香草,周边饰几何图案,雀替则饰仙桃图案,窗花以几何图案为主,中问刻八仙、人物、花草、斗打等图案。所有刻工,精细无微,栩栩如生。  建材用料讲究,踏步、天井以及地面均用红砂岩条铺底。木构件则精雕细镂有各种图案,反映了湘西地区传统的建筑工艺。院内厢房按家室的辈分依次居住。厢房的木窗雕龙刻凤,每一板雕刻都是一个美丽的传说故事。其中《梁祝》、《天仙配》、《蚌壳灯》、《彩龙船》、《鼠叼葡萄》、《老鹰抓鸡》等雕刻更是入木三分,惟妙惟肖。楼上则主要用于囤积货物,摆放杂物、晾晒衣物等。后侧建有伙房和厕房,生活起居较为便利,居住起来冬暖夏凉。  浦市民居具有极强的研究价值,“前为店铺、后为住所”的建筑格局,在湘西地区并不多见,特别是在第二进门坎上,每一栋建筑都留有一个犬洞,反映了当地民俗对犬崇拜的历史再现,这为研究盘瓠文化提供了实物依据。  浦市明清建筑群独具特色的还有“石板街”、“万寿宫”、“绣花楼”、“李家戏台”等建筑。这些建筑,做工精细,气势恢宏,放在当年是一道辉煌的风景线,搁在当下也极具旅游和观赏价值。遗憾的是,大部分民居因多种原因,特别是“文革”期间“破四旧、立四新”运动的破坏,多已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毁损。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辛女祠

辛女祠为文化旅游景点。  在沅水中游西岸,耸立着一座高高的绝壁(辛女岩),在绝壁的对面的盘瓠山脚,有一个岩洞(盘瓠洞),洞里有一只神犬(盘瓠)。神犬听说高辛王招募兵勇,他摇身一变,成为人形,从洞中钻出来,原来是一个英俊的后生。  盘瓠在高辛王部下作战勇猛,但是他从不居功。高辛王和犬戎国交战,只因犬戎国吴将军太厉害,屡战不胜。高辛王告示群臣:有取得吴将军头者,许女为妻,提升职务,赐以金银。群臣惧怕吴将军,个个噤若寒蝉。三天后,一只色彩斑斓的狗含一人头伏于殿上。高辛王令众群臣辨认,确是吴将军之头。高辛王见献吴将军头的是一只狗,人怎能与狗婚配,高辛王拒绝嫁女。见父王赖婚,辛女便劝父王言必信,并声明即使是狗,也愿意婚嫁。高辛王见辛女当众顶撞自己,下令把她打入冷宫。  半夜时分,禁锁辛女的宫门自动打开,那条狗跑了进来,二话没说,驮着辛女,从窗子飞了出去。  盘瓠驮着辛女,来到沅水中游西岸的绝峰上。辛女住在绝峰顶上,盘瓠住在绝峰对面的岩洞里。他们分开住的原因,是怕高辛王派兵擒拿。  盘瓠和辛女在一起的时候,是一个英俊的后生,偶尔出洞,则是一条狗。他俩相亲相爱,生下四个儿子。四兄弟长大后,多次问母亲,他们兄弟为什么没有见过父亲。辛女每次都说他们的父亲在外公那里做官,天高路远,难得回来。四兄弟被蒙在鼓里,一直把盘瓠当成猎狗,每次上山前,老大一声呼哨,盘瓠就从洞里跑出来,跟四弟兄上山打猎。辛女见盘瓠辛苦劳作,痛在心里。一天辛女见盘瓠打猎回来时,疲劳得直喘粗气,心中实在不忍,就把四个儿子喊到一边说:“这狗,就是你们兄弟的亲生父亲,你们不要再劳累它了……”辛女的话没说完,四兄弟羞得满脸通红,往山上狂跑。狂跑了一阵,四兄弟商量,决定把盘瓠打死,免得日后遭人笑话。  这天夜里,盘瓠把春夏秋冬从不离身的斑斓腰围解开,盖在辛女身上,辛女马上觉得一股暖流融遍全身。这块腰围辛女知道它的神奇作用。盘瓠解开腰围,就是人形,只有在他们同床时,盘瓠才会解开,一围上,就是狗形。夫妻俩相拥而睡,天大亮了还未醒。  忽然,洞外一声尖锐的呼哨响起,四兄弟又在招唤盘瓠上山打猎了。盘瓠闻声惊起,匆忙围上腰围,跑出洞来,跟四兄弟上山。四兄弟决定打杀盘瓠。他们把盘瓠引到现在李家田辛女溪的一条山沟里,一齐动手,把盘瓠打死了。后人把打狗的地方叫打狗冲,丢狗的坑叫撂狗坨。  辛女闻知四兄弟打死了盘瓠,悲痛欲绝。叫天塌下、地涨起、龙发水、虎吞食他们四兄弟。老大将天撑住,0将地按住,老三把龙擒住,老四把虎伏住。四兄弟也扬了名,人们把他们分别取名托天、按地、擒龙、伏虎。  辛女见制不了他们,哭得天昏地暗。泪水化做倾盆大雨,山沟变成一条小溪,这便是现在的辛女溪……  盘瓠死后,给辛女送了个梦,叫四兄弟把坟挖开再葬。四兄弟挖开坟一看,躺在坟墓里是一个人形,并非狗。四兄弟这时才知道,他们误杀了父亲。  他们碍于面子,又不愿承认杀父之罪,坚持打杀的是狗。于是一桩误杀父亲案,便流传了下来。  本来,四兄弟若将盘瓠再葬,便可以变成人形再生。遗憾的是四兄弟不肯认错,误过机会。辛女无奈,站在崖顶上,思念丈夫,泪干气绝,化做岩石。后人把这里叫做辛女岩,在山顶上修有辛女祠。  盘瓠和辛女在这一带繁衍生息,他们的后裔称他们为公公、娘娘,奉为祖先。   

天桥山自然保护区

天桥山自然保护区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泸溪天桥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98年,系泸溪县人民政府以《关于建立泸溪县天桥山自然保护区的通知》(泸政发[1998]62号)正式批准建立天桥山为县级自然保护区; 2011年3月,湖南省人民政府以湘政函([2011]59号)文正式批准建立湖南天桥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湖南天桥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东南、沅江中游的泸溪县境内,处云贵高原东侧武陵山脉与雪峰山脉过渡地带之“沅麻盆地”,东经110°2′2″~110°10′38″,北纬28°14′38″~28°27′19″。北与古丈县接壤,东与沅陵县交界,南与本县洗溪镇、武溪镇毗邻,西与本县的梁家潭乡、八什坪乡相接,东西宽14.0千米,南北长23.6千米,总面积13878.0公顷。  保护区森林茂密,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86.5%。紫色砂页岩风化的紫色土,在湖南省乃至我国中南部地区极具代表性。区内分布有我国武陵山脉和雪峰山脉过渡地带大面积针阔混交林和块状近原生型亚热带阔叶林,其中天桥山适应干旱生境的照叶林--岩栎林国内罕见。特殊地理位置和低山丘陵紫色砂页岩山地条件形成的森林生态系-具特色,植被区域特征典型,物种起源古老,区系成分复杂,生物种类繁多,是35个中国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中14个具有国际意义的陆地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是湖南唯一、国内罕有的以紫色土为基壤的自然保护区。  1998年以来,先后有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上海辰山植物园、吉首大学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前来考察,一致认为:紫色土母岩透水性差,风化严重,土层浅薄,保水保肥性能较差,生态系统脆弱,一经破坏,极难恢复。天桥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植被及生态环境保存良好,加强对天桥山自然保护区紫色土生境上的森林植被和生物多样性研究,对改善紫色土地区的特殊生境和植被恢复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保护价值和示范作用。  保护区物种资源丰富,珍稀种类较多,是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重要的生物种质基因库、生物多样性观测站。经调查,天桥山自然保护区目前共发现生物物种3773种,其中已调查到的蕨类植物27科55属146种,种子植物161科660属1145种,大型真菌46科99属178种,脊椎动物5纲28目77科159属231种,昆虫18目182科2073种。新发现湖南省新记录13种,其中种子植物2种,大型真菌11种。在中亚热带低山丘陵区植物种类丰富,是湖南省乃至全国紫色土区域植被保存最好区域。  完好的森林植被孕育着许多珍稀保护物种,有国家Ⅰ级保护生物1种,Ⅱ级保护生物26种;有湖南省地方重点保护物种129种;列入国际公约保护植物名录CITES附录Ⅱ(2007)中的兰科植物有13种,世界贸易公约附录二的物种20种、附录三的物种7种;湖南特有植物2种;发现湖南省新记录种13种;中国“三有”保护物种134种。其中林麝属于我国六大重点建设工程中的“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确定的十五类重点保护物种中的物种;许多原产地已经灭绝的白冠长尾雉,在保护区有一定数量的野生种群存在,对该物种的种群恢复将发挥重要作用。

泸溪武水国家湿地公园

泸溪武水国家湿地公园为国家级湿地公园。  湖南泸溪武水国家湿地公园地处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境内,位于武陵山脉向雪峰山脉过渡地带,其范围包括沅水支流武水泸溪县段及其支流上的能滩水库、朱雀洞水库、小陂流水库等3座水库,五强溪水库库尾(沅水泸溪县段),以及周边部分区域。湿地公园由西南向东北呈狭长型廊道走向,最西端至武水泸溪县与吉首市交界处(湖南峒河国家湿地公园),最北端至五强溪水库泸溪县与沅陵县交界处(湖南五强溪国家湿地公园),最南端至泸溪县白沙镇(泸溪县县城所在地)铁山大桥处。主要以永久性河流、库塘、洲滩等湿地为主,水岸周边散布零星山地。地理坐标为东经109°50"42""~110°13"12"",北纬28°11"43""~28°17"32""之间,东西宽36.83千米,南北长10.60千米,湿地公园总面积2429.0公顷, 其中湿地面积1716.1公顷,湿地率70.65%。其内生态系统多样且资源丰富,公园规划范围内有野生脊椎动物64科172种,维管束植物175科、626属、982种。  公园内范围内有沅水风光带景观、中国最年轻的"氧吧"县城白沙、武水风光带、湘川公路第一桥能滩吊桥、刘邓大军挺进大西南的重要渡江点-铁山古渡、湘西四大名镇之一的浦市古镇、湘西美景之一"涉江楼揽月"等自然和人文景观。她是一座集湿地保护、生态观光旅游、民俗文化体验、休闲健身、野生动植物保护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通过实施武水湿地公园建设将最大限度地发挥湿地公园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最终建成湿地保护与示范、湿地科普宣传与教育、湿地生态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级湿地公园。

岩门古堡寨

岩门古堡寨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达岚镇岩门古堡寨兴建于明未,距今有六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堡寨地域面积约二万平方米,总户数七十八户,总人口三百九十八人。该古堡寨文化厚重、民风纯朴、景色秀丽,一条屋底潭小溪穿寨而过,堡后山顶的古战壕清晰可见。  岩门古堡寨依山就势而建,红砂岩石墙基呈椭圆形状拨地而起,由墙基、红土砖墙、楼阁构成封闭的堡寨外围防御攻势。堡寨中部以马头形风火山墙大院为核心向四周辐射,门庭院落不拘一格,互为贯通,但又不乏传统的轴心、朝向、围合的理念。在内紧私密的空间以巷道网络构建起聚落内部的骨架,匠心独具的门、窗、栏杆、额枋、撑拱、花牙子等,通过浮雕、透雕、刻画等技法点缀在醒目、采光、通风等部位,无不体现出工匠的高超技法。整个堡寨依托山水,不同群组的塑造成姿态各异的空间形象和聚落景观。  岩门古堡寨昭显着湘西苗疆边墙系列军事遗存的重要考古价值。浦市,历史上是西南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和重要。明朝,朝庭不惜代价镇压湘西苗区,先后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606年),在苗区设立镇溪千户所,5寨,18营哨,湖广镇守总兵驻省城,镇竿驻参将1人,守备1人,驻扎官兵6000余人,了明王朝在湘西苗区的包抄控制局面。岩门古堡寨亦是这一格局的历史产物。由于战事频繁,岩门古堡寨的整体设计和民宅的建筑风格都体现了以适应战事为特点,网状狭窄的巷道,高森的山墙,密集的望眼,多重的门道,无论是单体和整体都显示出互应和封闭的气息,成为湘西苗疆边墙系列军事遗存的又一代表。  明未清初,岩门开始修建砖木结构房,并在房子旁边修建了粮仓。  清朝时,康祖锡修建了一栋砖木结构房。旁边修有土木结构的粮仓,上题有“谷积如墉”。有一地下室用于藏金银财宝。当时的县太爷赠扁一块,上题“推已及人”。  1946年,岩门村由于地主家里的长工不慎失火,引发大火,烧毁了村东面的砖房和木房共约三十间。  50年代湘西剿匪时,解放军进驻岩门在古建筑上留下了一些剿匪的标语。在村西北的山顶挖有战壕,建有战时指挥部。  60年代文革“破四旧”期间,-来到康启武家迫使其将康祖锡所建的房子上的福禄寿三星浮雕削去。康启武暗中将花窗拆下藏了起来。  70年代,康启武将花窗安装上去。后因村里来了工作队,又将花窗拆下藏起来。  80年代后,康启武再次将花窗安装上去。  2008年10月,泸溪县文物普查工作队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发现了岩门古堡寨。  2008年11月,泸溪县人民政府将岩门古堡寨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京兆堂

京兆堂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京兆堂位于泸溪县达岚镇岩门古堡寨,是一座拥有500多年历史的山区古楼。京兆堂以红砂岩为墙基,呈椭圆形状拔地而起,由墙基、红土砖墙、楼阁构成封闭的外围防御攻势。中以马头形风火山墙大院为核心,门庭院落不拘一格,互相贯通,但又不乏传统的轴心、朝向、围合的理念,在内紧私密的空间以巷道网络构建起聚落内部的骨架,匠心独具的门窗、栏杆、额枋、撑拱、花牙子等,通过浮雕、透雕、刻画等技法点缀在醒目,采光,通风的部位,无不体现工匠的高超技法。彰显着朴实真性,技法独特,生机盎然的个性和情感精神,堪称湘西田园建筑式的典范。京兆堂以田园式的建筑典范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同时也昭显着湘西苗疆边墙系列军事遗存的重要考古价值。它的建成使偏僻闭塞的湘西有一条能与外界联系的坦途,对开发湘西山区和发展泸溪经济具有深远意义。

能滩吊桥

能滩吊桥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能滩吊桥是中国公路史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悬索桥,它采用空心圆柱式铸钢桥塔、铸钢链条吊索,主跨80米,位于湘川公路的湘西能滩(距矮寨约60公里),由周凤九老先生设计,始建于1936年,是昔日湘川公路上的咽喉之地,抗日战争时期有重兵把守,1949年刘邓大军挺进西南、1950年47军湘西剿匪都从此经过。   

泸溪农民协会旧址

泸溪农民协会旧址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1926年8月至1927年5月,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泸溪县成立了农民协会,当时湖南成立了50多个县农民协会,泸溪农民协会乃系其中之一。现协会旧址还保留如故。

猴子坡红军烈士墓

猴子坡红军烈士墓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1935年11月30日,红二军团五师十三团与-十九师在浦市北郊毛家坡发生战斗,两名红军战士在战斗中光荣牺牲,埋于猴子坡。1997年修建烈士墓,并立碑纪念。

泸溪文化遗址

泸溪文化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1973年泸溪二中在建球场时,挖出有石斧、石锛、刮削器、追击器、石锄与多种容器陶片及螺狮壳、兽骨等实物,经湖南省博物馆、厦门大学鉴定,属于新石器时代文物,现存在湖南省博物馆内。

浦市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浦市镇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