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湖南省 >>娄底 >> 涟源市 >> 龙塘镇

龙塘镇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李聚奎故居

李聚奎故居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李聚奎故居位于龙塘镇新石桥村虎形山山脚,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2011年被列入第九批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李聚奎 (1904~1995)  李聚奎,1904年12月31日出生于湖南安化兰田(今属涟源)西坪村一个农民家庭,7岁就开始读书,在开国上将中算得上小知识分子。1926年9月,他参加了国民革命军第8军工兵营(后编入湖南独立第5师),在唐生智部任士兵、班长,参加了波澜壮阔的北伐战争。 1928年7月,当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时期,李聚奎在湖南独立第5师1团团长彭德怀等许多共产党人的影响下,毅然……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李聚奎 (1904~1995)  李聚奎,1904年12月31日出生于湖南安化兰田(今属涟源)西坪村一个农民家庭,7岁就开始读书,在开国上将中算得上小知识分子。1926年9月,他参加了国民革命军第8军工兵营(后编入湖南独立第5师),在唐生智部任士兵、班长,参加了波澜壮阔的北伐战争。 1928年7月,当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时期,李聚奎在湖南独立第5师1团团长彭德怀等许多共产党人的影响下,毅然……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湄江风景区

湄江风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  湄江风景区地处涟源市城西北,踞蓝田镇30公里。总面积108平方公里。踞冷水江波月洞45公里,娄底市50公里,是湖南旅游网络的中心地带,地处全国旅游热线上,交通方便。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景区共有四百多个景点:其中一级景点76个,二级景点126个,三级景点226个。分布在十大景区之内:即观音崖、藏君洞、古神州、塞海、龙泉峡、黄罗湾、香炉山、仙人府、大江口、仙人寨。  湄江总面积136.64平方公里,集山、水、洞、峰、石、泉、瀑布、悬崖、峭壁、深坑及溶崖湖于一身。有褶皱、断裂和节点发育等构造地貌类型,龙泉峡、藏君洞、黄罗湾是第四纪的产物,具有幼年期岩溶地貌发育特征和标志,有别于路南石林和张家界,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地质学岩溶地貌科研价值;仙人府,洞中有洞,洞内成瀑;香炉山,一石八景惟妙惟肖;龙泉峡谷时而山穷水尽,时而峰回路转,尽头则是绝处逢生的一线天;观音崖的莲花涌泉与塞海湖一脉相通,秀丽的九曲湄江玉带将所有的佳景串联在一起。湄江可观一代帝陵、二湖秀水、三道岩门、四片绿洲、五座寺亩、六大飞瀑、七里峡谷、八百奇峰、九曲湄江、十处绝景,每年9月底举行多彩湄江旅游文化艺术节。  古神州是风景区一大亮点。它位于塞海-龙泉峡景区内,为湄江公园内一大型溶洞,洞长28000米,已探明洞穴长3000余米,内有高大洞厅20余个。其特点是洞厅高大宽敞,景点奇特,气势壮观。它由“开国大典”、“五湖四海”、“蓬莱岛”、“九洲万国桥”、“中华第一石瀑”、“九天银河”、“布达拉宫”、“塞外戈壁滩”等17个洞厅组成。  湄江是一个天然动物园,野鸡尤其见多。相传,有一位猎人在祝云峰上打猎时,整整一天仅仅是打了只野鸡。到傍晚时,由于障路作怪,猎人怎么也找不到回路。他不得不在祝云峰上的一个小坪里过夜。猎人烧了一堆篝火去寒,忽觉肚中饥饿,于是他把野鸡放在火上烧烤。在烤到香喷喷时,忽然走近一位白衣书生。书生走近火堆在猎人手中拿过野鸡就吃,待猎人要发脾气时,书生撕了一半给猎人,并说了句“打一半,吃一半,不然没回路”的话就走了。这时,猎人清晰地见到了自己回家的路。从此后,湄江地区的猎人就有带烧烤野鸡出门或在山中烤野鸡的习惯。  现在,湄江地区流行的烧烤野鸡,均在柴火或木炭火上烧烤,并散以雪盐、姜末、胡椒灰、辣椒粉等。味道特别鲜香嫩细。  湄江风景区风光秀丽、山水奇特、景观齐全,集山、水、洞、峰、石、泉、瀑、悬崖、峭壁、深坑及岩溶湖于一体,其山水风光如诗如画,自古有名,被誉为“安化八景”之首,是国内山水风光、诗画美学意境的经典代表之一。  地址:湖南省娄底市涟源市湄江镇  等级:AAAA  电话:0731-82201880  官方网站:http://www.lymeijiang.com/  开放时间:  9:00-16:00  门票:  门票  湄江旅游区的游览费用,依据游览的景点而不同,大家可以自己确定游览的景点,而购买相应的门票!  常规门票:120元(费用包含:仙人府、香炉山、博物馆、游船等)  

白马湖

  烟波浩淼的白马水库,亦名白马湖,宛若一颗晶莹闪亮的绿玛瑙,镶嵌在涟源市与新邵县交界的郁郁葱葱的崇山峻岭之间。这里虽不及太湖的浩瀚,也比不上“浓妆淡沫总相宜”的西湖,但是,几十年以来,它润绿了两岸的山,也养育了上下左右的人们。在乡人的眼里,它却是最美最美的,对它产生执着的偏爱。  相传很久以前的夏秋时节,数月无雨,涟水干涸、田园龟裂,庄稼枯萎,水贵如油。一天,刚蒙蒙亮,一农民到涟水河掘沙滤水,朦胧中见一白马在不远处的河里饮水。农民心奇,朝白马走去,尚未接近,只见白马朝其“咴”叫几声后,扬蹄飞上岸去,化为一座马形山,屹立在涟水河畔。白马饮水的地方,一股甘冽的水汩汩流出,农民欣喜若狂,逢人便说,并要乡亲来此取水。后来人们为祈祷这一白马,消灾图吉,抗御旱灾,在马形山修了一座寺庙,取名“白马寺”,将马形山也冠以“白马”的美名。  水库中突起的山峦,似飘浮在大海中的小岛。山峦上绿草如茵,密匝匝的树木、竹林、枝繁叶茂,苍翠欲滴。一簇簇、一片片争妍斗艳的野花,吐露浓郁的芬芳,沁人心脾。树枝上,灌木丛里,百鸟争鸣。有的婉转,有的嘹亮,有的低鸣,有的欢唱,似在合奏着一支美妙动听的交响曲。  有道“君山湖内翠,水晶盘里拥青螺”。面对白马水库中苍翠的山峦,俨然水晶盘内一只只绮丽的青螺。  紧靠水库的猫儿山,一擎天巨石,巍然屹立,高耸云端。远眺酷似一只大山猫,昂首曲背,蹲坐山巅,两耳竖立,两眼注视前方,似在贪婪吃水里的鱼儿。是库区引人瞩目的胜景。最使人入迷的还是水库东南侧逶迤起伏、奇峰叠翠的龙山,象神话中一条活脱脱的巨龙,那雄姿倒映水库中,恰似缓缓蠕游的游龙。龙山中有一山峦,活象一位“欲抱琵琶半遮面”的妙龄少女。身材颀长、苗条,婀娜多姿。那袅袅云雾,就象披在她身上的纱巾;那满坡的杉树,宛如她秀美的长发,在细风吹拂下飘动。  每当水库管理所的机船,满载着游客在阳光照射下,兴致勃勃游览时,水库里倒映着龙山的伟岸雄姿,闪烁着艳阳的光辉。浮光耀金,璀灿夺目,游人因旖旎风光更感如醉如痴;山因水库更觉巍峨壮丽,水库因优美的龙山风光更显娇媚多彩。水光山色,是那么地自然和谐,那么地富有盎然生机和诗意,那么地令人陶醉依恋。  夏秋时节,成群的鸭儿,时而钻入水中,时而浮在水面,扇起轻柔的翅膀,宛如朵朵白云在飘动。一群群光着身子的孩童,斩波劈浪,尽情地嬉戏,一阵阵欢声笑语,随风飘荡。每当夜幕低垂,水库管理所和库区村民家里,华灯初上,犹如串串明珠飘洒在静静的水库上,映着夜空,映着粼粼碧波。置身于此,一切烦恼顿消,灵魂恍然得到净化,整个心身似乎与峋丽恬静的夜景融为一体。游人游览后,无不感慨地说:“这里山多而秀丽,水深而澄清,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空气清新,是理想的游览胜地,是一幅人间天堂的画卷”。随着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她将以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人间游览。   

世业堂

世业堂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世业堂,位于湖南省涟源市三甲镇铜盆村,始建于清嘉庆初年,道光28年挂匾。由举人梁治达主修,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占地面积8600平方米,座北朝南,石基砖木结构,由前堂、正堂、可以居、左右厢房、护卫墙、上下马石、水井、停尸堡等组成,天井院落组合型格局,世业堂绘雕工艺精美。颇为罕见的是,“世业堂”院落前的人行道上,有两块一米高成“11”形刻有图案的下马石,凡是骑马路过此地的达官贵人都要下马行走,以示对院主人的尊敬,并可进院内饮马歇息。现已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世业堂“下马石”的来由,据当地老人讲述,世业堂的主人梁治达及其子梁学钊都曾是湘军幕僚或将领,在乡间颇有威望与地位。据考证,梁治达与骆秉章、曾国藩、刘岳昭等清末重臣关系相当密切,据梁家后人介绍,在梁治达的六十大寿和七十大寿之际,曾国藩都曾赠送其寿联,而最有力的证据就是,“世业堂”如今仍保存有骆秉章赠梁的寿联真迹。  建筑结构  世业堂占地面积8600平方米,座北朝南,石基砖木结构,由前堂、正堂、可以居、左右厢房、护卫墙、上下马石、水井、停尸堡等组成,天井院落组合型格局。主体建筑由6栋大厅堂、6个天井、近200间大小正房组成,占  地8600平方米,有主副两扇槽门和两扇侧门及三扇后卫门。四周有一道2米多高的护卫围墙。院内多栋房屋、檐巷走廊相连,回廊交错相通,各栋之间有10扇二重门和三重门。楼上有绣花楼,从绣花楼到二楼、三楼各房间乃至到前栋二楼各个房间都不须下楼。整个建筑系砖木结构,外砖内木,花格木窗,主厅大门前的木墙和厅堂内相连的木门都雕刻着花草图案和人物故事。三四十幅雕刻,人、物繁多,大到亭台轩榭,蓝天白云,飞禽走兽,各种人物,小到瓦片、树叶、树枝,图形线条清晰可辨。不少人物造型,隐含着动人的历史故事。  建设与保护  世业堂是目前三甲乡保存较完好的25处古民居之一,遍布整个屋墙的木雕花雕画中的任意一个,都代表着一个独立的故事,不过稍有遗憾的是,文革时期,这些木雕画上的人物形象都被人为破坏了。据涟源市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正在立项对世业堂等古民居进行修缮。”  作为古建筑保护的行家,符炫提醒道,“文物的修缮最重要的是要保护文物的真实性,避免造成保护性破坏,如果一些损坏的地方是有依据的,便可按照原有的样式进行补充维护,但像墙上木雕画里的这种损坏,我们找不到依据了,就不建议进行修复了,因为谁也不知道这个被破坏的人物长什么样子,是什么表情,穿什么衣服,这些都已经不可考了,文物保护有个根本准则就是让它被保护后还是文物,而不是根据我们现在人的观念思维再去另外添加创作。”  地理位置  位于湖南省涟源市蓝田城区西南约四公里处,湘黔铁路,国道207线,娄怀高速(S70)贯穿全境。

谭家花屋

谭家花屋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欢迎来到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谭家花屋参观指导(或游览)。游客们也许你见到这处近现代建筑物有些不以为然,心里也许在问一栋普普通通的民宅国家为何要对它进行保护呢?先听我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  上个世纪30年代末,日军入侵华北,一时间战火纷飞,狼烟四起,“偌大的华北容不下一张课桌”,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几近瘫痪。中华民族面临着-灭族的危险。一位年轻有为的教授,从上海辗转千里,到古镇涟源蓝田任教。居住在学校附近的一座地主的宅院里。就在这所看似普通的宅子里,他写出了《谈艺录》的大半部分,并构思了抗战文学的长篇小说中一颗璀璨的星星---《围城》,一句“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道尽了抗战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苦闷与彷徨。他是谁,与老屋又有着怎样的渊源?今天让我带领大家到花屋里一探究竟。  没错,这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学贯中西的文学大师----钱钟书。他所居住的宅院便是谭家花屋。  话说1938年底,著名教育家廖世承奉国民政府令在抗战后方选一处良址搬迁国立师范学院(今涟源一中的前身),为中华民族培养教育人才。当时位于蓝田镇上的长郡中学的校长鲁立刚先生是廖先生的好友,特意向廖先生推荐了安化蓝田(今涟源蓝田),从文化上说,一是安化有“安定文化”之喻意,二是蓝田有“青胜于蓝”之喻意。廖先生实地考察发现,蓝田地处湘江流域涟水上游,群山怀抱,山清水秀,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民风古朴。自古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古人曾用“采蓝欣得地,种玉古蓝田”的诗句盛赞蓝田;历史悠久,景色宜人,为世人留下了“五马奔槽”的美丽传说,“芙山叠翠”、“蓝溪古桥”等景色至今让人留连忘返。且蓝田镇上的李园(民国开国元勋李燮和故居,是一座老式大庄院)房屋宽敞适合办学,校舍便安排在此。  1939年11月,钱钟书应国师院长廖世承的邀请和父亲钱基博的召唤,从云南西南联大转道上海,长途跋涉,历时一个多月来到当时地处偏僻的蓝田,出任国师英文系主任,与他父亲---国学大师钱基博同在一所大学任系主任,一时间被传为教育界的佳话。金盆园和谭家花屋因临近李园,先后被用作国立师范学院的教师宿舍,钱钟书等知名教授学者便居住于内。  谭家花屋坐落于涟源蓝田光明山社区,美丽的涟水河西岸,东临李园。老屋坐北朝南,青砖木结构,以厅堂为中轴线两侧房屋对称分布,房屋结构规整,严谨。这样的布局体现着“中庸之道”的审美原则,反映出老屋主人对儒家中庸思想的深刻理解。屋前有空坪,两边出橹,上下两进,中间有天井1口,厅堂的两边是住房,整个房屋进深29.4米,横宽24.5米,总共有大小房屋24间,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老屋顶由小青瓦覆面,屋脊正中的中花有宝瓶形云纹雕花,寓意吉祥平安。房屋的左右两侧是高大的马头墙,砖墙墙面以白灰粉刷,墙头覆以青瓦两披墙檐,黑白相映,明朗而素雅。马头上各坐有昂首伏身狮一只,相对而望,昂首挺胸,瞋目呲牙,一爪压石头,一爪撑地,尾巴如芭蕉叶舒展,形神威猛,栩栩如生。表达了屋主人借瑞兽镇宅防火的心愿。  老屋从正面看是单层建筑。过了门厅,有隔扇窗,镂空的双喜字雕花隔心十分精致。镂空木门隔离了门厅和内院,屋子正中是天井。从天井向四周看,老屋的二楼便是0,0上的房间对应一楼的房间,左侧的厢房已经倒塌,现建成一排5层的私宅。0上的木质栏杆现存一半,钱钟书先生到国师任教后所住的便是0上右边靠近堂屋的小房间。小房间里空间狭小,仅能容一床,一桌,阳光只能透过墙上的石雕镂空窗进入房间。难以想象,钱钟书就是在这样简陋的房间里,伴着摇曳的煤油灯写了不朽的诗话《谈艺录》前半部,酝酿构思了小说《围城》的故事梗概,并在街上的求知书屋印刷出版了自己的诗集《中书君近诗》。房间屋檐上的小部分瓦片掉落,残存的内风火墙墙角形似鹊尾,微微翘起,小巧灵动,依稀可见当年的精致。  隔扇窗的背面是天井,天井前靠门厅后迎祖堂东西为厢房,成若“回”字,便于采光。天井原为民居中采光排水之用多为“口”形,面积较小。但老屋中的天井带有方坪,方坪由青石铺成地面平整,可以容纳四、五张八仙桌,也可以晾晒谷物,将庭院和天井合二为一,十分方便。天井四周凹下去的是排水道,常年使用的道壁上砖块湿滑,青苔葱葱,西侧角落有一铜钱孔洞,外圆内方,正是老屋的排水口。雨水由屋檐落入排水沟内,通过排水口流出屋外。当年,钱先生就站在天井里,晒着太阳,与朋友们谈天说地,道古论今。  天井的后面是堂屋,堂屋保存较好的是神龛,神龛位于堂屋后墙上,分为上下两坛,上坛正中书“天地君亲师位”字幅,神龛上的镏金雕花木质门窗保存完好,门窗上部横向是三个方形小窗,镂空雕刻着如意、喜鹊等花鸟纹饰,中部为四扇“亚”字蝙蝠形纹空心木隔窗,窗下是四块绦板上分别刻有四个古代神话故事。下坛位于门窗下部的裙板正中,离地面很近,同样书写与上坛相同的字幅,安置在竖条窗格内。神龛两边各有偏房一间,谭姓人家便住在右侧偏房。门窗上面原有“三仕遗归”的金字牌匾和两边的金字对联不幸在文革时期被毁。  老屋的外墙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屋檐与墙面的交界处以白灰饰面,细线描出屋檐形状,白灰涂出一块三角形区域,用彩色颜料画出花草纹饰,和青色的外墙砖交相辉映,像给外墙戴上了一顶花帽子。墙身由青砖砌筑而成,并在外墙上开出三个窗户。左边为竖条纹木窗,另两个为0的镂雕花窗,花窗是大小完全相同的矩形,窗中为“回”字纹和仙草纹饰。在墙上开雕窗打破了墙体的沉闷,在立面上形成虚实对比,也有利于0的通风、采光。雕窗的屋檐出挑原是为走廊遮雨设置,黑色的瓦面似裙摆一般,外墙立刻活泼起来。  钱钟书在这座老屋住了近两年。但从繁华的大上海一下子来到偏僻的小乡镇,并没有影响他的教学。钱先生的授课言语生动,挥洒自如,讲到名家的人物细节描写绘声绘色。他风度翩翩,说话幽默,很受学生欢迎。偏远的小镇物资有限,条件简陋,粗茶淡饭,教授们闲暇时跑到镇上吃一碗面便是打牙祭。冬天,围着火炉子,以土办法用纸包着鸡蛋煨一个鸡蛋吃,便可促膝长谈。  正是这样艰苦的环境,这段特殊的生活经历成为钱钟书一生难以磨灭的印记,成为了《围城》诞生的摇篮,为小说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可以说,小说的主人公方鸿渐的形象里融入了钱钟书本人的这一段特殊经历,如都是留洋回来,都曾在上海,后转入一个偏僻小镇教书。作者不惜笔墨在《围城》描述了方鸿渐从上海到小镇的艰难旅途谓之”皮骨仅存,形神交瘁”。方鸿渐任教的三闾大学正是以国师为原型,在小说中他刻意描述了“三闾大学”是一座人才“摇篮”:“这‘摇篮’选得很好,在平成县乡下一个当地财主的花园里,面溪背山。”国师所在的蓝田正是这样的乡镇,这“花园”即“李园”;“溪”就是学院旁边悠悠流淌的涟水源头的支流蓝溪;“山”则是风景秀丽的光明山。这镇子也绝非什么战略要地,日本人不会在意,所以,他在《围城》中仔细描绘着安宁祥和的小镇的繁荣景象,见证着蓝田变为“小南京”的过程。小说里与方鸿渐要好的教授形象也集合国师中几位教授的影子。在花屋和国师艰苦生活不但没有消磨钱钟书的志趣,反而为写作提供了鲜活的生活素材。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明,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在民族存亡之际,是潺潺的涟水陪伴着钱钟书度过一段困苦的岁月,守护着古老的蓝田镇,孕育了《围城》。而先生不顾个人前途,隐身于偏远小镇研学育人的品质也赋予了谭家花屋新的生命。如今,斗转星移,白驹过隙,李园和国师的建筑早已是消失在滚滚的现代化进程中,唯有谭家花屋这座文学创作的见证者,几乎完整地保存至今,为研究钱钟书和抗战文学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物。是涟源人民和中国文学界一笔宝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  《湘中涟源地区清代大宅民居建筑研究》  《江南古建筑屋脊装饰的民俗意蕴》  《孕育围城的摇篮》《传统民居山墙的研究》  《苏州明清时期第宅的建筑装饰纹样的研究》  

三甲古村落群

  三甲古村落群位于涟源市蓝田城区西南约四公里处,与新邵县、冷水江市毗邻,湘黔铁路、国道207线、娄涟高等级公路和娄星高速贯穿全境。2009年2月三甲古村落群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其中世业堂和红旗居民点于2011年初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甲古村成名于宋高宗绍兴年间,相传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境内遗存有百余座明清时期的青砖青瓦庭院,最早的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至今保存比较完整的有“世业堂”、“于时处”、“一德庄”和“梁氏宗祠”等50多处,另有五岳寨的抗日战壕和大跃进时期的红旗居民点两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曾是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地下支部做活跃的地方之一,现仍存六处革命遗址。抗战时期省会长沙曾有八所中学迁址于此,一时人文慰起,盛极一时。三甲古村落的建筑极具人文特色,散发着独特的魅力,集建筑、书法、楹联、雕刻、民俗等多重文化元素之大成。古建筑保存完好,历史文化内涵丰富,荷叶水库等自然风光怡人,金竹餐饮文化独具特色,交通十分便利。  省级文保单位——红旗居民点  1958年涟源县红旗公社拆除300多间正屋、40多间堂屋建集体宿舍和公共食堂,与次年底完工。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共6栋平行的平房,每栋有12根廊柱,24间房,20间同样大小的房子左右对称结构分布,4间较大的房子是办公室和会议室,房屋正中是一条笔直的过道。整个居民点共144间房,结构整齐划一。  世业堂  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由举人梁治达主修。主体建筑由6栋大厅堂,6个天井,近200间大小正房组成,占地8600平方米。院内多栋房屋、檐巷走廊相连,回廊交错相通。整个建筑系砖木结构,主厅大门前的木墙和厅堂内相连的木门都雕刻着花草图案和人物故事。特别是正厅屋的大幅木雕挂帘,天井底部的石刻、砖墙的灰塑,以及住户的雕工精美的古老花床,令人赞叹。  院落主任梁菉庄(梁治达),与曾国藩同年中举,关系甚密。在曾国藩家书中多次提及,死后曾国藩赠挽联“有人半夜持山去何处乘龙带雨来“。  其子梁海舲(梁学钊),湘军将领,道光丁未痒生,诰授二品顶戴、资政大夫,与云贵总督刘岳昭有金兰之义、联姻之亲。  其孙辈梁希杰毕业于清华大学,后留学日本、与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是同窗好友。曾在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军事委员会办公厅任职,抗日时期在蓝田国立师范学院任教,与廖世承、钱钟书、皮民举等同事,解放后任华中师大校长、湖北省政协副主席。  抗日战壕  1944年8月,国民党爱国将领梁祇六为为国保家,率领15师驻守蓝田时,令团长率团驻守三甲。为抵御日寇入侵本土,打击敌人,团长令二营在三团长驻守三甲。为抵御日寇入侵本土,打击敌人,团长令二营在三甲玉屏峰筑工事整整半月,挖战壕1400多米,保卫了蓝田和三甲。  荷叶水库  有三甲八景中的双虹映彩、滩水晴波等景点,这里常年绿水青山,景色宜人,是城里人旅游休闲、荡舟垂钓的极好去处。  北塔  清道光18年,梁庆璋、梁兆瑞等人修建文塔(俗称北塔),原塔石座高1.8米,上砌三级青砖六角塔楼,被毁于1971年。2007年按原貌重建。修台阶,开门窗,架楼梯,立宝顶,檐角悬挂铜铃,令人向往。  于时处  建于清咸丰初年,建造主人梁月林,长子为正四品都司梁首善,曾为曾国藩募兵团练负责人。孙梁尧天曾任做新学校校长和达德学校董事长。屋名为同治六年举人、榜眼及第、翰林院编修,大书法家黄自元所书。  步三庄  门前有康熙6年建距今351年仍完整无损的古桥。主人梁卓轩为道光时期举人,任皖北同知知事,同治6年扩建其父房屋,即现存步三庄的主体,并请同乡举人(后为榜眼)以书法闻名安化的黄自元题写庄名和门联:步三庄,三步两条桥,一门万卷书。  敏慎堂  建于清代,有民国抗日将领3名,长沙周兰女校在此办育英女校。曾国藩驻此招募湘军。  竹松园  建于清代,工程最繁重,厅堂最大,院内坪地最长。  梁氏家祠  建于清代,建筑规模宏伟,戏台气派大方,工艺精致。  中国远征军团长陈海泉烈士故居  陈海泉,又名陈剑秋,1906年生于三甲财溪,1927年毕业于宝庆县立中学后,考入广州黄埔军校第六期工兵科。1930年,被分配在国民革命军十九师工兵营四连任连长,并代理营长。历任陆军新编二十九师八十六团中校团副、干训班主任、副团长。1942年3月上旬日军攻占仰光,国民党政府派中国远征军开入缅甸抗日。4月27日,任二十九师八十七团上校团长的陈海泉奉命入缅,并于5月2日战死沙场,时年37岁。

洪水岭森林公园

  洪水岭是“围城”涟源城郊一座美丽的森林公园。山虽不太高峻,但连绵起伏,纵横十里,堪称“十里林海”。她山清水秀,苍松翠柏,鸟语花香,景色宜人,可谓“天然氧吧”。很多年来,我每逢周六或周日总要爬趟洪水岭,呼吸新鲜空气,锻炼身体,又享受休闲快乐,可谓一举二得,其乐融融。   洪水岭上的石板路弯延于山腰和山顶,贯穿整片原始次森林,宽约70至80厘米,长约3000余米。它始修于宋代,至今已有上1000年的历史。石板表面非常光亮、溜滑,可见其年代久远,行人很多。   走石板路穿越森林,再原路返家约需两个半小时,这是最佳运动量。每当走石板路进入林区,清新空气便扑面而来,顿觉浑身舒爽,沁人心脾。又觉意气风发,步履轻松,刚劲有力,人仿佛年轻了许多。据估计森林中单位空气负离子含量是城区的两倍还多。漫步其中, “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有时亦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之际,约上几个围棋好友来到石板路旁的草地上,品着啤酒,聆听鸟语,手谈几局,乐在“棋”中,妙不可言。石板路时弯时直,时上坡时下坡,有的光滑有的凸凹,这就更有意境,也更能提高锻炼效果。石板路旁还有座古寺,寺外有一对大石锁,若是双手举几下,锻炼效果则更佳。总之在健身中休闲,在休闲中健身,两全其美,怡然自得。

乐恺堂

乐恺堂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乐恺堂位于涟源市金石镇桃林坝村桃林湾,是清代“翰林父子”谢振定、谢兴峣的祖居地,也叫“谢家大屋”。2011年,“乐恺堂”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桃林湾现在的三进九厅“乐恺堂”大屋是湘中地区历史最长、保存最好的古代建筑之一。乐恺堂是清康熙17年(1678年)谢添荫、谢添弦兄弟修建的,堂名“乐恺”,取父子兄弟相聚一堂、和睦快乐之意,已有300余年,作为翰林府第,现在的面积大约有1万平方米。  乐恺堂前后四排平房,青砖木制结构,三进九厅相连。正院中有两道门,两座天井,后厅厅中木格上的金黄色油漆还十分鲜明,厅内木柱横梁上面还有很多雕刻图案。  这里发现了清代皇帝书写的一块“太学”匾额。“太学”匾额悬挂在乐恺堂的中厅,宽约2米,高1米,为几块木板镶嵌而成,楷书的“太学”二字仍然清晰。匾上尘土点点,褪尽光泽,表明它已有数百年不同寻常的历史。  在清朝,谢氏祖先中过举人、进士,其中一对“父子翰林”,名噪京师。父亲谢振定,乾隆45年(1780年)庚子科进士,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其子谢兴峣,是嘉庆24年(1819年)己卯科翰林院庶吉士。谢振定曾任监察御史,1795年,他不畏权势,放火烧毁了和珅妾弟违反规定使用的车轿,被誉为“烧车御史”。谢振定做过嘉庆皇帝的老师,后来晋升为太子太傅。  据1995年《谢氏大宗七修族谱》主修人谢翔在族谱中补记:相传嘉庆帝在谢振定逝世后,亲致祭文:“朕当太子,先生为傅;朕登大宝,先生为辅;朕今渡河,为先生讣”。他还亲笔为谢振定题写神主:“祖之臣父之功臣,朕之先生谢公振定老大人之神主”。由此推断,“太学”应当是嘉庆皇帝亲笔所书,以表示对老师的尊敬。  历史上,桃林湾大屋曾挂满了御赐“翰林第”、“父子翰苑”、“太学”、“文魁”、“金紫诰封”等匾额。作为翰林府第,桃林湾乐恺堂现在的面积大约有1万平方米,而过去的面积要大很多。两侧的旧屋,如今已被拆除,盖起了许多红砖房。  现在的乐恺堂正院保存得较为完整,是湘中地区历史最长、保存最好的古代建筑之一。它的建筑布局为前后四排平房,是典型的合院式住宅,青砖木制结构,三进九厅相连。正院中有两道门,两座天井,这是极为少见的。后厅是今天的谢氏族人举行祭祀的地方,由于经常擦拭,厅中木格上的金黄色油漆还十分鲜明。厅内木柱横梁都很粗大,现在依然结实,上面还有很多雕刻图案,显示出房屋主人的尊贵地位和建筑工匠的艺术水平。乐恺堂大门的石头门槛,历经300多年,已明显破损。村民们说,在“文革”期间,大院曾遭到破坏,后来陆续修缮,基本保持了原貌。他们表示,今后将加大保护力度,使这座古老的大院不再受到毁坏。  桃林坝的地势为象形,乐恺堂位于象鼻子上。乐恺堂前面,有一块大坪和一口扇形的水塘,再前面是广阔的稻田。距大院约一公里的凤形山上,耸立着一块两丈高的巨石,名叫锦石。山中还有一个大溶洞,至今很少有人进去。古老的建筑、名人的传说,加上自然景观,使桃林湾富有旅游开发价值。

涟源湄峰湖国家湿地公园

涟源湄峰湖国家湿地公园为国家级湿地公园。  湖南涟源湄峰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湖南涟源市的西北部,包括湄峰湖及周边第一层山脊线内的生态公益林及库尾河流与滩涂等。地理坐标为东经111°38′36″~111°42′01″,北纬27°54′58″~27°57′35″,湿地公园总面积508.6公顷,湿地面积225.0公顷,湿地率为44.3%,包括永久性河流、喀斯特溶洞湿地、草本沼泽、库塘湿地等5个湿地型,湿地类型多样,湿地资源丰富,是南方喀斯特低山丘陵地区库塘湿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内有维管束植物108科,384属,724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银杏、野大豆、金荞麦、呆白菜等6种,其中呆白菜、距瓣尾囊草在湖南省首次发现。有脊椎动物5纲26目72科189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虎纹蛙、黑耳鸢、雀鹰等12种;列为《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保护物种有眼镜蛇、斑头鸺鶹等21种;中国特有物种有南方拟粲、大斑花鳅、镇海林蛙、灰胸竹鸡等19种;国家林业局规定范围内的"三有"保护物种119种;湖南省地方重点保护物种103种,生物多样性丰富,珍稀动植物资源众多,保护与科研科普价值极大。

龙山森林公园

龙山森林公园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龙山森林公园是1992年经省批准,在原国营龙山林场基础上建设的。这美丽富饶的巍峨大山,有48面山峰,形似巨龙,面积达30平方里。与新邵、双峰县交界,距涟源市城35公里。高大险峻,峡谷幽深,林木苍翠,奇特壮观。岳坪峰最高,海拔1513.6米,神奇俊秀,风光旖旎。龙山周边地势平缓,多在海拔200米以下。唯它平地崛起,以20~40度的坡度急剧抬高,直插云天,故其主峰岳坪峰顶,视野极其开阔。游目百里之遥,邵阳、娄底、涟源、双峰、湘乡一带锦绣山河尽收眼底,为登高远眺的极佳胜境。园内动植物种类繁多,有木本植物83科、258种,草木药材500余种。野生鸟兽60多种。山间林内,四时鸟语花香,珍稀动植物比比皆是,名贵中草药漫山遍野。七条山涧溪河流经园内,水流清澈,条条珠连玉翠,两岸佳景叠出。园内森林覆盖率在80%以上,部分幽深峡谷郁闭度几达100%,酷暑盛夏,这里气温清凉如春,历为湘中避暑胜地。著名的有岳坪峰的药王殿,彩风湖的凤凰寺。还有石牛相斗、小瑶池、宝石残月、避暑仙境、将军石、猴头石、观音岩、情郎石、仙人石等等,溪流瀑布更是比比皆是。

飞水涯

  位于涟源龙山森林公园东麓。景区有瀑布、仙人石、仙人桥、将军石、神龟望月、一线天、双猿守门等自然景观及参与性项目飞水漂流。自然景观以“石将军”据守的“湘中第一瀑布”最为壮观,瀑布高40余米,宽20余米,遥望飞流下山涧,疑是银海落九天。总投资约2.6亿元的飞水洞瀑布景区正在开发建设之中。  飞水漂流利用飞水涯瀑布,开发出一条长4公里、总落差达100余米的漂流线路。乘船飞流而下,时而惊险,时而平缓。但见两岸群峰巍峨,森林葱翠,竹海婆莎,风光无限,惬意万分。被专家和旅游界人士评价为“湖南最惊险、最刺激的漂流”。  在此除了登山观景,还可品尝野味、梯级游泳,景区内有飞水涯度假山庄、将军石避暑山庄、休闲式吊脚楼,如果你有时间在此留宿一晚,也别有一番风味。   驾车路线:娄底、涟源——杨家滩——快溪——飞水涯。

湘军名将故居群

湘军名将故居群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湘军名将故居群(含老刘家、存厚堂、光远堂、德厚堂、师善堂、云桂堂、锡山堂)  涟源市杨家滩俗称杨市,是湘中地区有名的千年古镇,曾是湘乡、邵阳、安化交界处的交通要地,境内巍巍龙山高耸入云,涓涓孙水蜿蜒东流。据史记载汉代涟道故城就在今杨家滩地区,唐高祖武德年间就形成了集镇,到近现代,这里更是人文荟萃,名人辈出,“把把戏戏南岳山,花花绿绿杨家滩”的古老民谣足以反映当时的繁华景象。  杨家滩的繁荣兴盛与湘军的崛起紧密相关。1851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爆发,起义军很快占领半壁江山,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者。为挽救朝廷之危局,时任吏部侍郎的曾国藩奉旨在家乡(今双峰荷叶镇)操办团练,抗击太平军。杨家滩离荷叶不到百里,许多青年志士前去投军。他们跟随曾国藩驰骋沙场,南征北战,凭借自己的非凡才能和过人胆识立下赫赫功勋,晋升为达官显贵,杨家滩的刘家将曾名震天下,誉满神州,其中仅记入《清史稿》的就有:刘岳昭、刘连捷、刘岳晙、刘腾鸿、刘腾鹤、刘岳昕等人。这些文武官员衣锦还乡后,大修宅邸,一时杨家滩豪宅相连,蔚为壮观。从杨家滩的胜梅桥顺着蜿蜒的孙水往下,老刘家、德厚堂、存养堂、存厚堂、光远堂、佩兰堂、师善堂、云桂堂、静养堂等建筑如连绵的群雕,气势恢宏。踏着光溜的青石板路,来到这些古朴斑驳的堂屋老院,仿佛走进了那段-的历史,一个个鲜活的湘军名将扑面而来。  杨家滩湘军名将故居群,沉淀了深厚的人文历史,现在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人的目光。保护好杨家滩古建筑群意义重大,刻不容缓。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杨家滩湘军名将故居群将逐步恢复其历史雄姿,向世人再现其昔日的辉煌。

蓝溪桥

  田多桥,面积仅8.5平方公里的县城,古今桥梁有26座,故有“桥城”的美称,古桥中又以“蓝溪桥”为冠。蓝田桥原名柳家桥,始建于北宋,屡遭洪水破坏,清道光五年(1825),由谭义光首倡改址重建,道光十年完工,更名蓝溪桥,桥长33.34米,宽7.8米,高10米许,由巨石劵三拱,桥面两边有封闭式桥栏,栏外侧雕有桥名和蜈蚣,桥南是光明街,登24级台阶上桥,北端抵中山街。随着经济建设的腾飞,蓝田城镇建设发展飞快,蓝溪桥已不是交通要道,其桥面成了商品交易场所。 (刘若南摄)

新车桥

新车桥为娄底市文物保护单位。  在涟源市蓝田镇东郊的温江,有一古风雨桥,名新车桥。始建不详,从古碑中可知,该桥曾多次补修。清咸丰六年(1856年)重修,长35米,宽5.6米,石墩、木梁、木板路面,柱式木结构,重檐小青瓦屋面,上覆亭廊,桥廊柱子上挂联数幅,桥北柱联曰:“春秋浩气光青史,日夜温泉下大江”。1989年,涟源市政府将该桥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当地易承乾老人为首倡议筹款,对桥进行了大修。1995年,市政府又划定桥南20米、北、西、东各50米为保护范围。(黄义志摄)

涟源彭氏宗祠

涟源彭氏宗祠为文化旅游景点。  彭氏宗祠始建于清代,石基砖木青瓦结构,四合院建筑风格,坐北朝南,建筑面积2370.4平方米,风火墙及牌楼式大门突出,纵向中心轴线上有乐楼、主堂、享堂、关公堂,厢房和杂房均衡配置。祠内有碑文和族谱等文献资料,对研究地方历史和家族文化的人文历史发展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现杨市镇彭氏人口约有两至三万。彭氏是一个宗族系统保护完整的宗族,彭氏先祖在明朝便修建了彭氏宗祠。彭氏也是湖南娄底涟源杨市镇的一个大姓。  

塞海

  位于杨柳湾,亦名湄塘,距观音洞0.5公里。秋冬的塞海水面百亩,水碧如镜,春夏水淹千亩,浊浪滚滚,类似海洋。塞海湾三面绝壁构成回湾,仰望蓝天如井口,击掌回声连绵。静听,可闻远近人声、牛铃回音。公路从绝壁中凿通,路旁有古庙旧址,上有3米高的石佛,为天然钟乳石,五官衣着酷肖人形。庙上方有皇宫洞。此洞三洞相连,洞中巨型钟乳银白耀眼,柱上龙飞凤舞,繁花锦簇,显得富丽堂堂。   

龙塘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龙塘镇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