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湖南省 >>永州 >> 江华县 >> 湘江乡

湘江乡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红七军十九师政治部旧址

红七军十九师政治部旧址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红七军十九师政治部旧址。这栋看似很不起眼的普通民房就是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早期革命时领导的广西百色起义后组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北上革命进行战略转移时在江华留下的革命旧址。当时邓小平同志任前委书记兼十九师政治部主任。这是我省仅存的两处保存较好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北上革命旧址之一(另一处在我省的武岗市),是一处珍贵的革命文物旧址,也是一处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29年12月,邓小平、张云逸、李明瑞领导的广西百色起义后组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在广西右江建立革命根据地发展革命力量。由于革命热情和坚决执行党中央命令,红七军在1930年一段时间内曾执行了错误的“立三路线”,昌险攻打柳州、桂林,在广东小北江建立根据地,致使红七军离开右江革命根据地,进入白区攻打大城市。途中红七军遭受重大创伤,危难中,红七军主要领导人邓小平、张云逸等不断修正计划,改变前进路线,战胜艰难险阻,转战广西、湖南、广东、江西四省,历时9个多月,行程7000余里,于1931年7月到达江西兴国县与毛泽东同志领导的中央红三军团胜利会师,红七军的英勇事迹在党的光辉史册上留下了世代传颂的篇章。  1931年1月2日,红七军攻克桂北重镇全州。3日召开前委会议,总结经验教训,决定放弃攻打柳州、桂林的“左倾”昌险计划。经湖南道县、江华、广东连州至江西苏区革命根据地,并改组了前委,由邓小平任前委书记(兼十九师政治部主任)。1月5日,邓小平率整编后的红七军两个师,三个团及军直属队约4000人离开全州,经永安关向湘桂边界重镇道县进发。1月7日进入道县,1月8日晚在邓小平的领导下,红七军顶着刺骨寒风,冒着纷飞的大雪,向江华进发, 9日清晨攻占了江华县城沱江。时值隆冬季节,天寒地冻,红七军绝大多数指战员都没有见过大雪,身上的衣服又单薄,经过90余里急行军后,病死、冻死的红军达80多人。邓小平见部队行军如此艰难,减员较大,当晚军前委在江华文庙召开营级以上干部会议,决定休整两天,迅速接收江华县城敌人的仓库,没收反动官僚财物,并征用大商户的棉花、布鞋、衣服,对伤病员则抓紧进行治疗、安置。  1月11日,红七军3000余人离开沱江,经罗田、桥市、黑山口、宝昌、翻过勾挂岭大山,过龙井、桥头,白露圹、十字等村到达大圩街和黄庭村宿营。就是现在我们站在这里的几条老街,当时这里也是湘桂边界重要集市,老街现在还保留很多当年的酒铺、铁铺、米铺等老房子。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动宣传,红军来时老百姓特别是青壮年都跑出去了,只留下一些老人、伤残病人。红军到达后对当地群众和蔼可亲,尊老爱幼,帮助群众挑水、扫地,没菜吃,没柴烧,就拿银元、铜币向群众购买,受到群众的热烈拥护。同时红军广泛宣传革命思想,说:“我们是工农子弟兵,是保卫人民的, 是打击土豪劣坤的”。看到红军不打人、不拉夫、买卖公平、又留饭送给老人吃,第二天很多人都陆续回来了。红七军在大圩街上还写了大量的革命标语、口号、演唱小戏小调。“苏维埃政府万岁”!“-、糊涂到底”,“五权宪法、杂七杂八”,“军政时期、****”,“训政时期、官僚运气”,“-时期、遥遥无期"等等。红军在大圩驻扎三天,红军走后,反动派就把街上的标语全部涂抹掉。  红七军十九师政治部就驻扎在私塾教师余正基家里。旧址正屋宽9米、长7.5米、高8.6米,为泥砖和木结构的两层民房,后院是厨房、杂屋和牲畜栏。当时十九师政治部在旧址及后院墙上写满了革命标语宣传革命思想,由于历史原因,现只在二楼上还保留了16条革命标语、一幅马克思遗像、一篇104字的红军《士兵四字经》及红军在此使用过的两口石水缸。红七军十九师政治部官兵在旧址驻扎了三天两夜,由于没有多余床铺,就把门板拆了当床,临走时又全部装上,把两口水缸都挑满了水,并留下了两件东西送给余正基老人,一件是枣红色的绳子衣、一个饭盆,绳子衣第二年就弄丢了、饭盆后来也弄丢了。旧址内的红军标语一直被主人用废旧的家具、稻草、柴火掩盖,直到全国解放后才公开出来。再此,我们要深深地感谢余正基老人一家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冒着被杀头的危险为后人保存下了这些珍贵的革命文物。  从狭小的木板梯上到二楼,在低矮的后墙上我们看到不足1.3米高的灰白土墙上用毛笔写下的《士兵四字经》,竖排、十三行,每行八字:“我们前身,工人农民。豪绅地主,吞我田地。厂主店东,赶我出门。逼迫当兵,真是冤枉。走上战场,残废死伤。万幸得活,依然穷光。压迫-,牛马一样。军阀老爷,高卧后方。姨太成群,洋财百万。战争失败,栖眷出洋。战争胜了,官上加官。弟兄觉悟,掉转枪口。杀死军阀,并做红军”。落款为中国红军第七军第十九师政治部。由于房主对红军的敬仰,经常给房屋修缮补漏使得在这种泥土墙上的毛笔字在八十余年的时光里依然字迹可辩。(申明一下,2015年修缮时将“并做红军”错描成了“变做红军”),  现在,我们来到东面的厢房,同样在灰白土墙上留下了用毛笔写下革命标语和一幅马克思遗像。标语的字体大有小,字迹可辩,内容为:1、实行列宁主义!2、红军是为工农谋利益的!3、红军绝对不拉扶,不发洋财,不-掳掠,不杀人放火!4、实行耕者有其田!5、实行不交租,不纳粮!6、驱逐帝国主义出华!7、国民党是刮民党!8、反对国民党军阀混战!9、打倒征收苟捐杂税的国民党!10、反对帝国主义进攻苏联!11、拥护全国苏维埃,反对军阀混战!12、打倒桂系军阀!13、红军的胜利就是工农的胜利!14、红军胜利万岁!15、实行共产主义!16、打倒蒋介石等等。根据余正基老人的回忆和县文物部门1985年编写的《江华文物初稿》记载,其实在这间厢房的木板隔墙上,还写有很多的革命标语,1959年湖南省文化局下来调查,拿走了一些写在木板上的标语和一个列宁的画像。  红七军在大圩驻扎时,还为民除害,严惩了当地土豪劣坤,为穷人伸张正义,赢得了广大劳苦大众的爱戴并世代留传。由于红军吃的粮食不要老百姓的,就找地主要,在大圩老街不远的罗家寨村有个地主叫罗恢芝,人称罗大肚,平时就横行乡里、鱼肉百姓,乡亲们敢怒不敢言。他仗着自己一个儿子罗伯英在国民党军队里当营长,就对来要粮食的红军说“了得起,敢向我要粮食”。红军就地把他捆起来,又把他家里的粮食、衣服、被子拿出来分给老百姓,红军临走时又把罗大肚带走在广西桂岭的平山渡给镇压了。  1月15日,红七军离开大圩进入广西桂岭,后又从广西进入江华的大锡、黄石、安宁,过回塘坳进入广东连州,分两路到达江西苏区与中央红军胜利会师。  1931年1月,邓小平率领的中国工农红七军北上革命经过江华,历程虽短,但红军浴血奋战的精神可歌可泣,在江华各族人民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红七军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关心群众疾苦,做了大量的革命思想宣传工作,唤醒了人民群众思想觉悟,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以模范行动消除了当地群众的顾虑,人民看到红军与国民党的军队确实不同,就主动地向红军介绍敌情和带路,替红军宣传,从而扩大了红军在江华各族人民的影响,为1934年红一方面军长征过江华时打下了很好的群众基础。  红七军十九师政治部旧址是2009年3月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新发现的一处珍贵革命文物。县文物管理所对这一发现做了宣传报道,之后中国文物报、潇湘晨报、三湘都市报、永州日报、湖南文化遗产网、红网、永州新闻网等众多媒体和网站都进行大量的转载和宣传,从而使沉寂了80余年的红七军十九师政治部旧址在国内得到了广泛宣传和关注。当年4月,县文物管理所将这一珍贵的革命旧址申报湖南省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后,省文物局迅速组织专家组对旧址进行实地考察,表示这一旧址是目前为止邓小平同志一生革命经历在湖南留下的唯一有文字保存的革命旧址之一,应当给予很好的保护。5月下旬,广西百色起义纪念馆的领导在得知这一旧址的报道后,率队来旧址实地考察,认为这一旧址也是红七军在百色起义后留下的保存较好的几处革命旧址之一,并表示将来这一旧址建成革命纪念馆后,两地将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共同保护好这一珍贵的革命文物。  2015年,湖南省文物局拨款30万元对旧址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了修缮。现在这里已经成为江华县一处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有很多的专家、学者、学生、教师、公务员和各地游客来这里参观、瞻仰。沉寂了八十余年的红七军十九师政治部旧址正焕发出无限光彩。  作者:邱秀刚

潇湘源水利风景区

潇湘源水利风景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  潇湘源于2013年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景区位于江华瑶族自治县境内,总面积287平方公里,主要由潇湘源滨河风光带、涔天河水库旅游度假区、黄龙山原始森林区和大龙山生态旅游区四部分构成,是生态景观、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瑶族文化、水利资源相结合的综合观光景区。  景区内自然生态环境优越,山雄岭峻,峰兀壁绝,林翠树奇,花香斗艳,溪潺瀑飞,谷幽泉清,湖光水色,波光涟漪。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民间传统文化丰厚,阳华岩、豸山、盘王殿、吊脚楼组成一民族文化旅游风景线。景区人居环境适宜,气候温和湿润,空气负氧离子密集。水利工程宏伟壮观,大坝、溢洪道、发电洞、灌溉洞及控制闸门等设计精巧,气势非凡。尤其是涔天河水库扩建后,库区上游将形成广阔水面并拥有深水航道68公里,利用高坝形成的广阔水域和数百座岛屿,呈现出一片“南国千岛湖”和“大陆日月潭”的奇异风光。高峡出平湖,旅游观光价值较高。景区资源空间分布相对集中,点、线、面结合,资源类型丰富,人文资源较多,自然资源规模取胜,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交相辉映,搭配得体,相得益彰,是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情趣体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复合型水利风景区。  主要景观:景区以涔天河水库为核心,辐射周边乡镇,包括境内潇水和冯河流经区域,主要由潇湘源滨河风光带、涔天河水库旅游度假区、黄龙山原始森林区和大龙山生态旅游区四部分构成,总面积2400多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高达96.7%,森林蓄积量达1500多万立方米。  景区内瑶风纯朴,风情浓郁。这里有秦始皇开疆之时的屯兵遗址,有世界瑶族的朝圣之地盘王殿,有历代文人墨客元结、柳宗元、徐霞客等游览题咏过的“江华八景”,更有“山水生态一体,人文自然相融”的神奇画卷。这里有以长鼓舞和盘王大歌为代表的歌舞文化,以龙犬图腾为代表的宗教信仰文化,以盘王节为代表的节庆文化,以吊脚楼为代表的居住文化,以“十八酿”为代表的饮食文化,以“坐歌堂”为代表的婚嫁文化等,是一块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理想乐园。  交通:江华县地处湘、粤、桂三省区结合部,有“一脚踏三省”之称,是长株潭、珠三角、桂林旅游的主要辐射区,交通十分便利。旅客可以通过道贺高速公路自驾私车来江华旅游,也可以通过火车、客车来到江华旅游。江华每天都有7辆火车经过江华,可以通过火车到达长沙、衡阳、湛江等大中城市,还开通了多亮到长沙、衡阳、桂林长途客车。  地址: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

江华故居

江华故居为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江华故居位于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大石桥乡鹧鸪塘村。  江华(1907—1999),瑶族,江华瑶族自治县大石桥乡鹧鸪塘村人。乳名香麟,学名虞上聪。13岁考入县立初级国民小学,毕业后考入县立高等学堂,后又考入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192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转为中共党员。1928年4月,任茶陵县委书记。5月,他上了井冈山,在毛泽东领导下参加革命根据地斗争。1929年7月,江华随毛泽东来到蛟洋,帮助闽西特委召开闽西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随后,任闽西特委秘书长、福建省委常委。是年冬,赴上海,参加中央训练班学习。1930年春,江华离开上海回到湖南任红五军随营学校政治教员。1932年至1933年,江华先后任红5军1师政委、红三军团突击队政委、红6师政委、红5师政治部主任。江华在中央苏区参加了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斗争。1934年10月,江华随中央红军长征。红军到达陕北后,江华历任中央军委警卫团政委、中央军委四局副局长、局长等职。次年,赴山东敌后抗日,任八路军山东纵队政治部主任,经毛泽东批准,他改名为江华。1945年10月,到达东北,后任辽东省委第二书记、军区第二政委。1947年6月,江华协助陈云主持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工作。1948年5月,任中共安东省委书记、安东军区政治委员。1949年6月,江华被任命为中共杭州市委书记、市长。1951年7月,任中共浙江省委副书记。1954年起主持浙江省的全面工作,历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第一书记、浙江省政协主席、浙江省军区政委,以后又兼任南京军区政委。1956年在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被选为候补中央委员。“文革”中,江华受到错误关押、批斗。1975年1月,江华当选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1977年,在党的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江华被选为中央委员。1978年,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他继续当选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江华领导各级人民法院冲破重重阻力,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真复查纠正了大批冤假错案,解放了大批干部群众。198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命江华为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庭长,主持对-、林彪两个-集团的审判。1982年,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顾委委员、常委。1987年,在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仍当选为中顾委委员、常委。1999年12月24日,江华在杭州逝世,享年93岁。  江华故居为鹧鸪堂村虞姓祖屋之一,距今约200年,占地面积200平方米。坐南朝北,是传统的砖瓦结构,前面是天井,中间是堂屋,两边为侧屋。江华四次回家乡期间曾捐资修缮,2007年中共江华县委、县人民政府组织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缮。现房屋主体完好,门窗齐全,部分生活设施保存完好。  江华故居于2003年4月被江华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江华县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8月被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9月被永州市委宣传部公布为永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豸山凌去

  豸山位于县城沱江镇东面,屹立于潇水之畔,“峭壁摹空,悬崖俯流。”因山形似古代传说中的独角兽(豸獬)而得名。  沱江镇作为江华的县城已有近550年的历史,豸山这一风水宝地也就成了豸山寺建于明朝万历四年(1576)距今四百余年。豸山寺有两个独特的地方,一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建筑格局。古代这一片建筑依次是佛教的豸山寺观音阁、道教的吕祖阁、儒教的文昌阁,一字排开,连为一体。现在我们看到的是1984年县城从水口镇回迁沱江镇之后重建的格局。左边是豸山寺,右边是望江楼,还有前面建于民国年间的代表俗文化的六角凉亭——望江亭,为古今义渡小憩之所。吕祖阁与文昌阁毁于历代兵火,早已不复存在。   

盘王殿

盘王殿为文化旅游景点。  盘王是瑶族人民的始祖。瑶族人民每到一地都要建立盘王殿,以纪念先祖。江华瑶族进入县境后,曾立有数座盘王殿,但风雨剥蚀,早已毁坏。后来根据瑶族人民的意愿,将原建于姑婆大山中的盘王殿迁建于县城沱江镇。迁建的盘王殿,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平头岩公园内,地势依序为低、中、高三级,与平头岩相对应。  盘王殿坐北朝南,为混凝土仿古式建筑。在宽敞的停车坪下车后即进入高8.9米的瓠圣门,两旁是瑶家的吊脚楼。整座盘王殿远望错落有致,红墙琉瓦,金碧辉煌;近看雄伟、古朴、典雅,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堪称中国瑶族第一殿。   中殿是盘王殿的主体建筑,厅内的盘王座像高4.5米。盘王笑容满面,和蔼可亲,其旁放有弩箭和神鼓。墙上是四幅反映瑶族历史的大型壁画,东为《盘王狩猎图》,是瑶族原始社会时期采猎经济的一个缩影;西是《飘洋过海图》,再现了瑶族先民迁徙不定的生活场面;北是《瑶族长鼓舞》和《度曼尼》,体现了瑶族丰富多彩的文化。梁上的彩绘则取材于瑶族传说故事《千家洞》和《南京十宝洞》,以及瑶山秀丽风光,内容丰富,画面赏心悦目。  盘王殿的彩绘,板面约有1200平方米,有930条龙,608只凤,苏式彩绘346幅,民族服饰232幅,瑶家山水78幅,以及不计其数的花草、鸟兽。  吊脚楼式的厢房是瑶族历史文化的陈列室。陈列着各级领导的题词、瑶族生产生活用具、典祀、婚俗、文化活动,以及军事方面的实物和照片,用直观的手法再现了瑶族悠久的历史文化。   门票  门票15人民币  开放时间  8:00-17:30。  景点位置  湖南省永州江华县平头岩公园内        沱江镇  江华瑶族自治县辖镇,县府驻地。明、清为县治所,1947年废保安镇及风云乡置沱江镇。1955年划入江永县,1958年划归江华瑶族自治县。面积176平方公里,人口6.2万。镇政府驻城内新街。207国道、1861省道纵贯全境。辖沱江一、二、三、四、五、六、七7个居委会和新华、老县、城南、顾远、茫海洲、六子石、双洞、阳华田、白泉、四联、百家尾、班田、茅坪、大鹿冲、白…… 详细++

江华涔天河国家湿地公园

江华涔天河国家湿地公园为国家级湿地公园。  湖南江华涔天河国家湿地公园地处湖南西南端神州瑶都-江华瑶族自治县的中部靠西北方向,是我国南方区域最具独特性的国家湿地公园;是我国南岭山区湿地保护示范区;是永州市首个国家湿地公园;是具有浓郁瑶族民俗风情的国家级湿地公园。  湖南江华涔天河国家湿地公园始于2013年试点建设,涉及贝江、水口、花江、务江、东田、沱江、国有林场等乡(镇、场)地域,主要包括涔天河、涔天河水库及周边一定区域,总面积2864.8公顷。  湖南江华涔天河国家湿地公园是我国候鸟迁徙路线中线湖南段的重要节点,公园内湿地系统优秀,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依据科学考察,公园内有高等维管植物934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5种,包括野大豆、金荞麦和中华结缕草等。有野生脊椎动物218种,有包括虎纹蛙在内的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12种; 57种鱼类中有18种系中国特有物种,其中的长身鳜和岔尾黄颡鱼为IUCN濒危物种名录中的易危级别(VU)的保护物种;爬行动物中有20种属湖南省重点保护物种,其中的9种系《中国两栖爬行动物濒危动物红皮书》中涉及到的物种。列入国家"三有"动物名录的两栖动物、鸟类和兽类达到125种。  湖南江华涔天河国家湿地公园所在的江华县是我国典型的瑶族居住地,被誉为"神州瑶都",历史悠久,瑶族文化丰富多彩;同时,湿地公园还蕴藏着深厚的地域历史文化、丰富的湿地生态文化和厚实的生态水利文化。涔天河正是孕育和承载这些文化的历史长河。

宝镜村古建筑群

宝镜村古建筑群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江华瑶族自治县大圩镇宝镜村是一个迄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据《江华瑶族自治县地名录》记载,因其“村前有田峒,有一井塘水清如镜,可食饮,又能灌田,故名宝镜。”  据宝镜《何氏族谱》记载,宝镜先祖何应棋,怡情山水,性喜遨游,于清顺治年间由道州溯沱水、冯河而上,见该地风俗淳厚,土肥水美;遂挈家人于此建宅定居,繁衍生息,距今353年。  宝镜古民居至今保存完好,占地80亩,由9井18厅组成,共108间房,俗称“三堂九井十八厅,走马吊楼日晒西。”整座建筑群为砖木结构,以青石、青砖、青瓦建成。院内屋字俨然,重楼翘檐,雕梁画栋;院外古木参天,树龄在四、五百年间者,达百余株。有“松林淡月”、“槐社夕阳”、“虹桥锁翠”、“螺岫浮岗”、“响泉逸韵”、“珠塘漾碧”、“宝塔酣青”等宝镜八景,堪称人间仙境。近年,到古村观光的游客日增。1964年,海燕电影制片厂在此拍摄过电影《多喜之家》;1997年,潇湘电影制片厂《漫长的边界》在此拍摄外景。  宝镜人杰地灵。据《何氏族谱》记载,清朝有庠生2名,佾生2名,贡生4名,廪生3名,大学生7名,进士6名,职员10名(其中有翰林侍召、卫千总、巡检、知县、典史等职)。现在海内外工作人士80余名。村前大道旁有碑刻“文武-至此下马”,称“马到止”,足见昔日荣光。   

秦岩深处

  秦岩位于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县城沱江镇东南38公里的白芒营镇秦岩村秦山(吴望山),相传为秦始皇开疆屯兵之遗址,是江华八景中颇有影响的胜景溶洞,属喀斯特地貌。秦岩千资百态,胜景宜人。全长3.8公里,其中地下水路1000米,洞内约6.8万平方米,深洞蜿蜒曲折,悬壁高挂,石浆钟下乳,琳琅满目,全岩三个溶洞(即“桃源洞”,“水晶洞”,“天仙洞”),洞洞相连,景景奇妍。桃源洞中“玉鼠偷桃”、“玉犬望腊”、“石龙河马”……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水晶洞中,泉水清澈见底,两崖石壁、钟乳,千姿百态,意境幽深。仙人洞中种种传说,则神秘莫测,令人遐想连篇。秦岩石刻有非常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自秦至清以来,关于“秦岩”的传说故事,在湘南一带广为流传。   “秦岩石刻”现保存自秦至清以来历代文学家、书法家及文人墨客摩崖石刻13方,最大的长193厘米,碑刻集中,保存完好,字迹清晰可辨,对研究“秦岩”的历史和观赏“秦岩”景物有很高的参考价值。秦岩石刻尤为独特的是秦岩洞口的摩崖石刻“秦岩”二字为蔡邕所书。  2002年“秦岩深处”风景旅游区被进一步开发挖掘,一个鲜为人知的秦岩景观,一个绚丽多彩的人间仙境将尽情地展现在各位游客的面前。“吴山呈祥别有洞天藏锦绣,萌岭映辉更留福地览冯城”。    

阳华岩摩崖

阳华岩摩崖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阳华岩摩崖位于湖南省永州市江华县城东6公里竹园寨回山之下,山势向阳,陡峭如劈,中有石磬,下有寒泉。这是一个敞开式的奇特岩洞,平整的洞壁成了历代文人墨客刻石题咏的胜地。阳华岩内最早的石刻是唐代永泰二年(公元766年)的一幅题铭:唐代道州刺史、著名文学家元结巡视属县至此,在县令、著名书法家矍令问陪同下游回山遇此岩,而题《阳华岩铭并序》。石刻长290厘米、宽73厘米,是阳华岩最大的碑刻。元结的题刻至今已有1400年历史,是永州现存最早的摩崖石刻,开创了湘桂两地自唐后摩崖石刻盛行的风气。  南宋时,江华县令安圭对阳华岩20余景点摹描容形,绘刻成一幅《道州江华县阳华岩图》,并作序以说明,书法家豫章罗晔书。安圭的石刻图文为国内少有,是湖南省仅存的摩崖图刻。  阳华岩摩崖石刻共有40余方,其中字迹清晰可辨的有38方。从石刻的分布和形状看,石刻分布集中、排列整齐,大小不一,皆为阴刻。最大的2.3平方米,最小的0.75平方米;从石刻的字体看集篆、隶、楷、行、草、籀于一体。  2006年5月,阳华岩摩崖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寒亭暖谷石刻

寒亭暖谷石刻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寒亭暖谷石刻  时代为唐至清。位于湖南省江华县沱江镇老县村蒋家山。寒亭暖谷石刻被称为“江华石刻书法之长廊”。  唐永泰二年(766),江华县令瞿令问筑亭,道州刺史元结作《寒亭记》,摩刻于亭后。宋治平四年(1067)邑尉李成凡、知县蒋祺游寒亭,于亭西见一谷,命人掘之见一洞,陪同人蒋之奇命名为“暖谷”,并作铭摩刻以记之。明,江华教谕滕元庆之摩刻为“乾坤辟混沌,洞上列亭幽,独秀云山里,清风万古秋”。故称“寒亭秋色”。自唐以来,文人学士留下石刻近70方,大多数保存完好,清晰可辨。  至今寒亭暖谷石刻已有900余年的历史,其分布较集中,大小不一,形式各异,最大的3平方米,最小的0.2平方米。从书法看,集真、草、篆、隶于一体,成为书法艺术展示之长廊。其文体集游记、铭、序、诗、词之大成。从中可以看到盛唐时期文学书法创作之盛况及其风采。从内容看,大多是赞颂“寒亭暖谷”山势之险峻及风景之秀美。  2002年5月19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编号105-3。  信息来源:湖南文物概览  信息来源:湖南文物概览

江华凌云塔

江华凌云塔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江华凌云塔  时代为清末。位于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城沱江镇,此为省内具有佛教、伊斯兰教建筑风格的楼阁式砖石塔。  清同治八年(1869)邑绅唐为煌等人倡修宝塔于豸山之巅“以镇文运”。因而捐资修塔,筑石为基,后“惜功之未竞”。光绪四年(1878),清末抗法名将王德榜捐资再修,当年竣工,1994年再予修复。  凌云塔为砖石结构的楼阁式建筑。面阳而负阴,中空,外观为七级八方,四面开门,由下而上逐级内收,顶置铁直插云霄,故名“凌云塔”。塔内每层皆中空穹顶,不能攀援。  凌云塔立于豸山之顶,远眺可瞰九嶷苍梧之胜,俯视则一江碧水环绕其前。塔东峭壁如削,塔东南冯河、西河交汇入沱江,塔南陡壁上有明代古寺回龙庵,西与沱江镇相接,北与沱江大桥相连,塔桥相映生辉,塔寺合一蔚为壮观。并含佛教与伊斯兰教的特征。  1996年1月4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编号41-17。  信息来源:湖南文物概览  信息来源:湖南文物概览

萌渚岭

  五岭之一。"在今湖南省江华县和广西贺州市、钟山县之北,为由湘入桂之道①。"陆机 《赠顾交阯公真》诗:“伐鼓五岭表,扬旌万里外。” 李善 注。通往岭南的五条路。周去非 《岭外代答·地理·五岭》:“自 秦 世有五岭之说,皆指山名之,考之乃入岭之途五耳,非必山也。  注①黄现璠著《壮族通史》 。  萌渚岭南段在广西境内,北段在湖南境内,为一穹隆状花岗岩中山。山体呈东北—西南走向,一般海拔800—1000米,主峰山马塘顶海拔1787.3米,次高峰姑婆山1730.9米。在构造上为燕山运动期花岗岩侵入的穹隆山,中心为花岗岩体,周边为泥盆系砂页岩。在寒武纪前褶皱成山,燕山运动期进一步隆升。山势险峻,沟谷发育,森林茂盛,常年流水。有锡、钨等矿产-。

西佛拱秀

  西佛桥建于光绪年间的西佛桥是沱江古城的一个标志性建筑。  西佛桥最出名的是桥上的石狮子,由于战争或人为的盗毁,现在只剩下桥头两尊大石狮和桥栏杆上四只小石狮了。那些小狮子雕刻得惟妙惟肖,有的威严昂首,有的憨态可掬,有的温情脉脉,我很为那些丢失的小狮子叹息:没有了它们,西佛桥还有灵气吗?  伫立桥头,看桥下的流水,望身边的匆匆过客,听远处的豸山寺中传来的钟声,“人间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湘江乡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湘江乡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