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神木二郎山 | 神木二郎山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神木二郎山俗称西山,也称“驼峰山”,位于榆林神木县城西1公里处。二郎山山势蜿蜒,巍峨险峻。窟野河、秃尾河会流于山前,古长城穿行于山后。西边沙石相间,果林成片,东面石壁陡峭,松柏挺立。明代正德十三年(1518年),武宗皇帝曾来此山,他观山状如似笔架,所以将此山御之曰:“笔架山”。后来,文人学士来此,有观其貌似驼峰,故多称“驼峰山”。 在二郎山前后相近的山脊上,就地势分布着100多座殿、庙、亭、阁,如八仙洞、地藏洞、三身佛洞、浩然亭、二郎庙、诸神殿、三教殿、玉皇阁、娘娘庙等。这些古建筑疏密相间,布局错落。其中保留有完整的石刻九龙照壁和石刻卷顶,以及部分壁画、碑石、题字等。 用时参考 2小时 交通 榆林汽车北站坐车去神木,在神木打车前往 门票 20元 开放时间 8:00-18:00 景点位置 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 |
神木红碱淖 | 神木红碱淖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 红碱淖风景名胜区位于神木县西北部神府、东胜煤田腹地。1995年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红碱淖的"淖"是蒙古族语,意思是水泊、湖泊。景区似三角形,东西最宽处10公里,南北最长处12公里,水面面积67平方公里。属高原性内陆湖,是中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 红碱淖四周生态环境良好,东侧有天然牧场尔林兔草原,水草丰盛,牛羊成群。南北两侧以沙丘、滩地为主,滩地上足以沙柳为主的大面积固沙防风林带,沙丘多已固定。红碱淖盛产多种淡水鱼类。 红碱淖风景名胜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为许多候鸟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共有30余种野生禽类在这里繁衍生息,主要有国家二类保护动物白天鹅以及鸬鹚、海鸥、鱼鹰、野鸭、鸳鸯等。每逢春秋两季,成千上万只鸟类聚集于此,上下翻飞,翩翩起舞,和乐齐鸣,场面非常壮观。 红碱淖周围错落起伏的沙丘与大小不等的片状草场相间,雪白的羊群似朵朵白云点缀其间,簇簇沙柳在金黄色的沙丘中格外翠绿,激越的信天游在天空中久久回荡。辽阔的湖面、绵软的沙滩、静谧的原野、翠绿的草原、充满生机的植物、翩翩起舞的飞禽、奔腾汹涌的巨浪、随波逐流的小舟、喷薄欲出的朝阳、夕阳西下的霞光、典型的塞外风光与蒙汉两族文化相互交融的地域风情,构成红碱淖风景名胜区完美独特的自然景观。 地址:榆林市神木市尔林兔镇 类型:湖泊乘船游览 等级:AAAA 游玩时间:建议4-5小时 电话:0912-8482009;0912-8482029 官方网站:http://www.hjnly.com/ 开放时间: 8:00-19:00 门票信息: 门市价:25.0元起 旺季(4月1日-10月31日)邮资门票:48元,普通门票:47元;淡季(11月1日-次年3月31日):邮资门票:26元,普通门票:25元。 尔林兔镇 尔林兔镇位于神木县西北端,北邻内蒙古伊金霍洛旗,西接榆林市榆阳区,总面积541.6平方公里。全镇辖14个行政村,总人口1294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20人。尔林兔蒙语意为“草木丛生的地方”,地貌皆为风沙草滩区,沙柳杨树丰茂,历代为少数民族游牧区,清末划归神木县,由牧区变为半农半牧区。 改革开放以来,尔林兔镇党委、镇政府提出“发展农、林、牧,狠抓水、电、…… 详细++ |
陕北民俗文化大观园 | 陕北民俗文化大观园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陕北民俗文化大观园景区,位于神木县木瓜梁村,距县城9公里,陕北民俗文化大观园以陕北民俗文化为主题,以发展特色旅游、展示陕北文化特色、反映陕北风情为内容,神木县大观园内建有农耕体验、陕北文化展示、窑洞宾馆接待、水疗健身、拓展训练、文化娱乐和林间休闲等功能区域,游客可通过吃、看、玩、学等方式实地体验和了解地道的陕北饮食、农耕文化、民俗风情等。 园区划分为大门景观区、会议中心区、民俗文化区、服务接待区、农耕文化体验区、大棚种植区、林果休闲区、康体游乐区和办公区、员工生活区共10个功能分区。游客可在陕北民俗文化大观园中领略陕北黄土文化的独特魅力,可以感知农耕文化的厚重久远,可以尽享陕北民俗风情的淳朴谦和,可以饱览塞上大漠风光的沧桑壮美。 这里基本覆盖了陕北民间生产、生活、祭祀、红白喜事、娱乐等各个方面。正如大观园门上所写的对联一样:观万里风情,传千秋民俗,陕北民俗文化大观园堪称蕴含陕北农耕、民俗文化的又一座历史大观园。在陕北民俗文化大观园可以领略陕北黄土文化的独特魅力,可以感知农耕文化的厚重久远,可以尽享陕北民俗风情的淳朴谦和,可以饱览塞上大漠风光的沧桑壮美,这里基本覆盖了陕北民间生产、生活、祭祀、红白喜事、娱乐等各个方面。正如大观园门上所写的对联一样:观万里风情,传千秋民俗,陕北民俗文化大观园堪称蕴含陕北农耕、民俗文化的又一座历史大观园。 |
麟州故城 | 麟州故城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麟州故城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店塔镇杨城村西北部的杨城山上。 麟州城始建于唐代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废弃于明代正统八年(公元1443),历时719年。五代麟州刺史杨宏信及其长子杨重勋和其孙杨光,世代守卫着麟州,抵御契丹、西夏守卫国土。而杨宏信的次子杨业和其孙杨延昭均为宋代名将,在山西朔州北距契丹,称雄一方。由于麟州故城与杨家将的渊源关系,后代人们怀着对杨氏英雄的崇敬心情,将此城称为杨家城,延续至今。 去年7月到10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榆林市考古队对麟州故城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勘探与测绘。麟州城址北邻草地沟,西邻窟野河,东接桃峁梁,南与麻堰沟接壤,高差约200米。城址呈不规则长条形。整个城址由3座小城组成,分别为东城、西城和紫锦城。从考古人员航拍图中可以看到,三座城中,紫锦城位于西城和东城的中间,由东城和西城护卫着,而东城和西城要么临沟壑,要么靠山城墙护卫,倚仗高山、沟壑这些天然屏障,麟州城已经呈现易守难攻之势。 此次除对麟州故城本身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外,还对城址背面残存的墩台及东面、南面的营堡进行了调查,采集到了132件文物标本,发现各类遗迹现象95处,其中门址10处、墩台2处、马面5处、角楼3处、夯土基址2处等。在调查勘探的基础上,对麟州故城遗址周边约10平方公里的区域进行了航空遥感调查,制作了航空遥感影像图,建立了数字高程模型,为制定麟州故城文物保护规划及有效保护这一珍贵历史文化遗存提供了科学、详实的资料和依据。 2006年麟州故城作为唐至明代的古遗址,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高家堡古长城遗址 | 高家堡古长城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世界文化遗产。 高家堡为长城要塞,历代均为军事战略重地,又是汉与匈奴蛮夷交错占领之地,边塞修筑长城也甚为复杂,经史学家考察有下列长城。高家堡城北墩梁烽火台,园形墩一座,旁开洞口,内环通道,竖阶坑道,直达墩顶,环墩十米,侧外墩堑四合,他与明长城不是一线。三里墩,五里墩均系秦长城,奥庄墩台、牛庄则墩台、牛沙焉墩台、七里庙墩台、屈家寨则墩台、李家洞墩台、崔家峁墩台均明长城遗址。 秦长城:据史念海教授考证,秦昭襄王时所筑长城确从县境穿过。一九八六年省考古研究所戴应新专家实地考勤,得其路线为,从内蒙准格尔旗的十二连城起至新庙入神木境,经勃牛川与-河西山梁沿河南向穿特麻地沟哈拉寨、杨旺塔、卢硷抵下石拉沟之勃牛川与-河汇处中断,跃-河而攀寨峁山,跨考考乌素河,上陈家沟岔峁,过水磨河与明长城交颈搭背,时合时分,蜿蜒南下,翻二郎山,渡兔毛川,达雷家石畔,逶迤西南行,经解家铺北、高家堡南、绵连西入榆林境。另据《史记·蒙恬列传》载,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之众,北遂戒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裹万余里。但此筑大率诸前长城,基础勾墩连峁,因循险固而为之。高家堡从牛沙焉至土旺山,樊庄则一线亦有遗迹,长约4公里,东北西南走向,大部长城坍塌,但石墙犹存,横断面呈不规则梯形,间有障城,烽燧残墟。 汉长城:秦并六国,筑长城绵连万里余雄关边塞极于一时。汉长城之构筑有二:修旧与续新,但规模空前横亘两万里。同时汉武帝大肆经略长城布局,展拓增建诸多亭障烽燧列城使长城内外构成完整的防御体系。古堡境内秦长城与汉长城修缮走向与秦时同,应在镇之东南部,主线外障城,墩台为其时所筑。 魏长城:周考王(姬嵬)三年(公元前438年)韩、赵、魏三家分晋。魏筑长城东至黄河,西南至夏,曲折千余里。经考证在我省西起志丹永宁乡石畔村洛水东岸,东至神木马镇阮家洼黄河西岸,途径榆阳刘千河边墙梁等地。山区段皆铲削以成高八步宽二十五步的通道。今桑树塔一线东山梁土垣间续残脉若长城状,可见一斑。 金长城:宋建炎二年(1128年)金兵夺据县境内,置寨设县,重兵驻屯,为防御汉蒙旗进攻,检查过往客商,金亦大筑长城,“雄阔壮伟,不逊前朝”。史载有两道,即明昌新城与明昌旧城。其亲城西起静州,(今黄河河套及陕北北部)东达混同江畔,(今黑龙江)经陕西、山西、河北、内蒙、辽宁等省,全长3000余里,同时对历代长城亦多加修筑。据专家初考新旧工程,高家堡均有遗迹。 明长城:旧称边墙,分“大边”和“二边”,有二百年修茸历史。正统年间都督王植筑城、堡、墩、台以御鞑靼。成化二年(1466年)尚书王锐添设堡墩巡抚卢祥继修复。成化十年(1474年)六至九月陕西巡抚余子俊主修边墙,督军四万人,于旧长城基础上“依山形随地势或产削、或垒石筑、或桃壑堑,延引相接壤”,构成东起府谷清水营,西至宁夏花麻池,“连墩勾堡,横截套内,复堑山湮谷”之夹道,全长1770里,城堡34座。隆庆至万历初期,巡抚王遴主修中路长城。万历间巡抚宋守约重修墩台。万历后期巡抚涂宗浚莅政固边强化长城防御,清除积沙,砖包城堡,扩建款贡台和款塞台。古堡内现存主要 “大边长城,东起解家堡,经色草湾、园则沟、西山、界口墩、中沙峁、奥庄则、十里界、喇嘛沟,跨玄路塔、凉水井,折而沿秃尾河西山梁,南下与高家堡城堑屏藩,俯仰成犄,然后侧脊伸入榆林建安堡,折而佳县泥河村。本堡边口辖垣四十二里零二百三十八步,墩台四十四座。墩墙率多士夯,亦有外包砖石砌,如暗门峁边墩。玄路塔边墩,并有空心敌楼,其年长日久人毁、风雨毁、大部已残秃。二边长城即夹墙,成化九年至十年余子浚铲削二边的所筑、隆庆五年(1571年)神木兵部副使张守忠在筑。位于大边之南与大边南行并行,中间狭长地带形成通道。据明代张雨所著《边政考·榆林镇图》标识,二边长城中段在古堡之南,由乔岔滩柳巷村渡秃尾河进入榆林县的卢家铺的三角城堡向西南延伸。今古堡城南十里处有小边墙的遗址。 交通指南 景区地址: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高家堡镇东北部地区 乘车线路:榆林市或神木县乘开往高家堡的班车,到高家堡在乘小巴至李家洞可达。 |
毛乌素沙漠 | 毛乌素沙漠 毛乌素沙地海拔多为1100~1300米,西北部稍高,达1400~1500米,个别地区可达1600米左右。东南部河谷低至950米。毛乌素沙区主要位于鄂尔多斯高原与黄土高原之间的湖积冲积平原凹地上。出露于沙区外围和伸入沙区境内的梁地主要是白垩纪红色和灰色砂岩,岩层基本水平,梁地大部分顶面平坦。各种第四系沉积物均具明显沙性,松散沙层经风力搬运,形成易动流沙。平原高滩地(包括平原分水地和梁旁的高滩地)主要分布全新统一上更新统湖积冲积层。 毛乌素沙漠位于陕西省榆林市和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伊克昭盟)之间,面积达4.22万平方公里,万里长城从东到西穿过沙漠南缘。据考证,古时候这片地区水草肥美,风光宜人,是很好的牧场。 后来由于气候变迁和战乱,地面植被丧失殆尽,就地起沙,形成后来的沙漠(沙地)。这里曾流传着“榆林三迁”的故事。今非昔比,现在的榆林已是“塞上名城”。大约自唐代开始有积沙,至明清时已形成茫茫大漠。 中国大沙区之一。位于北纬37°27.5′~39°22.5′,东经107°20′~111°30′。包括内蒙古自治区的鄂尔多斯南部、陕西省榆林市的北部风沙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东北部,总面积为3.98万平方公里。地名起源于陕北靖边县海则滩乡毛乌素村。自定边孟家沙窝至靖边高家沟乡的连续沙带称小毛乌素沙带,是最初理解的毛乌素范围。由于陕北长城沿线的风沙带与内蒙古鄂尔多斯(伊克昭盟)南部的沙地是连续分布在一起的,因而将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和陕北长城沿线的沙地统称为“毛乌素沙地”。 用时参考 1小时 交通 靖边县自驾沿G20国道开车,沿途可看沙漠风光 景点位置 陕西省靖边县靖边县北端 |
石峁遗址 | 石峁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峁遗址位于陕西省神木县石峁村的秃尾河北侧山峁上。 1976年,西北大学考古系教授戴应新在山西进行考察,从山西民间听到关于神木石峁的一些信息,于是专门到石峁考察,此后先后有来自西安和北京的考古队对其进行了考古发掘。 遗址面积约90万平方米。其文化命名为石峁类型,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石峁遗址于1976-1981年发掘,发现有房址、灰坑以及土坑墓、石椁墓、瓮棺葬。出土陶、玉、石器等数百件。房址多为白灰居住面的方形半地穴式,与客省庄文化相似;但墓葬中的石椁、瓮棺葬和陶器中的筒形大三足瓮、鼎等则自具特点。出土或采集的磨制玉器十分精细,颇具特色,其原料主要为墨玉和玉髓,器类有刀、镰、斧、钺、铲、璇玑、璜、牙璋、人面形雕像等。 石峁遗址是陕北目前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的龙山文化晚期的人类活动遗址,距今约4000年左右,出土了大量玉器,尤其以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的玉人头像价值最高,是我国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唯一一个以人为雕刻对象的玉器。 2006年石峁遗址作为新石器时期的古遗址,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高家堡石窟 | 高家堡石窟为文化旅游景点。 神木高家堡石窟是沿山势而开凿的,具体修建的年份不大确定,有人说是北魏时期,这种说法的理由是:北魏时期神木高家堡正好在其统治范围之内,恰好正直西方佛教迅速传播我国北方地区,修建佛洞理所当然,也有人说是最初开凿于北宋时期,北宋时期陕北为北宋和西夏边界,战事频繁,人民经常生活在战争恐怖的阴影之中,为了避免生命财产损失,祈求国泰民安,所以信奉佛教非常流行,因此,当佛教石窟艺术在中原渐趋衰落的时候,在陕北地区就流行起来了,具体的开凿时期没有一个确定说法。无论如何古人开凿这么大规模的佛洞石窟还是另今人感叹的。 如今神木县高家堡石窟千佛洞的洞门已经坍塌,佛洞也只留下半截的佛洞,外边的一截已坍塌成了山体,只留下靠里边的半截洞体。但洞内壁上雕刻的佛像依稀可见,千佛洞的左右两侧的墙壁上全是雕刻的石佛,只是因时间的原因风化的比较严重。对着洞口的墙壁上有三座佛像,还比较完好,只是由于风化严重不大能看出是那路神仙,佛洞地面上已覆盖有一寸多厚黄土灰尘,看样子像是佛洞风化的残留物,佛洞的顶部有一圆形的雕刻因风化看不出图形只能看个形状的轮廓。 万佛洞相比千佛洞要好很多,也许是由于万佛洞的洞门至今比较完好,所以洞内的风化可能相对要轻微些,站在外面看万佛洞的大门依然很壮观,外看像是两层的三间开间的结构,佛洞的洞门开在中间一间处,门前还有一米多宽的门廊和两根以山势开凿的石柱,和现代的建筑有点相似,两边的开间上没有窗户,但墙壁上雕刻的字迹很是清晰,和一座宏伟的建筑很相似,看着非常的威严神奇,佛洞门眉上“万佛洞”三个大字非常的清晰可见。 其实进入万佛洞里面看,并非是两层结构的佛洞,只是一层结构且非常宽阔的佛洞,中间雕琢出两根高大的方形石柱,貌似两石根柱子在支撑着这个偌大的佛洞顶部,石柱的四周也都雕刻满是佛像,佛洞的石柱和屋顶的颜色非常的鲜艳,感觉是后人重新描绘上去一般,对着门的墙壁上原来应该有雕刻的神像,但佛像都已风化坍塌,只有佛像的基座形状还在,右侧洞壁上佛像也非常的完好,左侧是几尊佛像的底座,佛像已经不在,但底座还非常的完好,且颜色清晰,左侧的墙壁上看上去有描绘的壁画,虽然隐约能看清一点颜色,但看不出壁画的内容,佛洞的门框上还贴有今人书写的对联,看来这里曾经有人来朝拜过,只是没有很好的保护和修缮才导致千佛洞万佛洞破落成今天这样。 交通指南 景区地址: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高家堡村村东 乘车线路:榆林或神木乘开往高家堡镇的班车可达。 |
凯歌楼 | 凯歌楼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凯歌楼,俗称大楼、中楼,位于神木县城旧街中心,是神木县仅存的一座三层楼阁式古建筑。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驻守神木参将高天吉御敌凯旋,为纪念胜利并报答“神恩”而建,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被焚于战乱继又在原台基上重修。 楼为砖木结构,通高18.375米,座北向南,一层为台基,略呈方形,南北长20.65米,东西宽20米,内夯黄土,外砌青砖,中辟十字券洞,与四面大街相通。台东北角设石阶通达台面,上设石雕围栏,南北各有东西相向硬山式小配房四间。二、三层为两层重檐歇山顶0式建筑。二层通面阔五间10.23米,进深四间9米,檐柱围廊,石质鼓形柱础,南面正中置四扇格门,左右各设券洞窗,西北角设木梯,直达三层楼内。三层全为格扇门,廊下置平座栏杆,四角置檐柱,悬风铃。上下檐均布置一圈斗拱,下檐一圈38攒,为一斗二升半(地方手法),上檐32攒,为重昂四踩斗攒,是较少见的斗拱形。雕花雀替青绿民间手法彩绘,陶质脊兽,筒板瓦屋面,沟滴排山,透空山面,木质博风板。 该楼曾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七十年代两次维修,1959年被神木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因楼体倾斜,由陕西省文物局补助及神木县自筹部分资金对凯歌楼进行了落架大修,重新彩画,屋顶换为琉璃瓦装饰,现已恢复其往日的威武庄严之气势,屹立于神木县城中心;2003年9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西津寺 | 西津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西津寺”古称“宝峰寺”,座落在神木县马镇镇南沿黄河之滨七里处的石山上、占地五亩,始建年代不详,据府谷县志和碑记载,曾于元代中统三年(公元1263年)、明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多次扩建维修。清末此寺庙达到鼎盛时期,有数位僧人主持佛事,钟声悠扬,香烟缭绕,与佳县“白云山”遥相呼应,成为完整的佛教寺院。 本世纪三十年代该寺庙遭兵火焚烧,甚为严重,使一座依山傍水,有占地150亩约十三万多株古柏环绕中的古刹毁于一旦。仅留寺庙残痕、古柏林带和雕刻精制、造形美观、栩栩如生的石狮一对。还有(公元1496年)重修该寺时立龙头龟座碑石一块,碑阴、碑阳两面刻有文字,正笔楷书,字迹清晰,记载寺院历年来修缮情况。 令人不得其解的该寺庙周围柏树林带,长势不同于其它柏树,树纹全部向左扭转,当地百姓流传着多种说法。现该林带受到国家林业部门的管护。 |
訾家河万佛寺 | 訾家河万佛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訾家河万佛寺位于陕西省神木县中鸡镇訾家河黑圪垯山山顶,隔-河与煤都大柳塔矿区相望。据传寺庙始建于明代,历代均有重修,现占地45亩,建筑面积达4000平方米,分为北、中、南三院。建有大雄宝殿、天王殿、祖师殿、观音阁等50余座殿宇,另有牌楼、旗杆等80余座附属建筑。寺庙是以佛教为主的佛、道、儒合一的宗教活动场所。供奉有释迦牟尼、菩萨等50余尊塑像。每年农历的正月初八,四月初八,六月十八、十九、二十为传统庙会时间。 万佛寺南北长99米、东西宽33米,坐北朝南,分南院、中院、北院,其中中院位置最高,是主体。东为-河,南、西、北被风吹日晒和雨水冲刷,形成沟渠,隔沟群山环绕。大柳塔煤矿开发建设时,该山正对井口,作为制高点,设测量点一个,按山形命名为“乳峰”。 抬级而上是山门,汉白玉四柱三门七牌楼,上 书金色大字“万佛寺”,气势宏伟壮观。进了山门是南院。南院最低,比中院低2.7米。相对是结构比较复杂的一处,首先是诸仙佛和谐共处之地,其次是组织寺庙各种活动的机构,还要满足游人的上香用品等。 西有厢房8间,为僧人住宿接待室,前有请香处,提供进庙上香供物。东面有走廊8间,供游人娱乐、观景、休闲,可眺望大柳塔生活小区、工业广场和大柳塔煤矿、訾家河新村、南部绿化区等。 前东正面是仙家、五道庙等。中间立有12米高的鎏金麒麟座二龙旗杆一对,三米高的龟座碑两座,记录重修万佛寺和捐款万元以上香客姓名。正里面为大王庙,内坐人们熟悉并喜欢的欢喜佛(弥勒佛),其“开口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的对联,让人释怀、开朗;回到家中,结果还是俗人一个,该哭该笑,该争该吵照常不断。问世间,有几多香客看破滚滚红尘? 南院形成佛、道、儒诸教合一格局。欢喜佛坐中间肯定能容天下人之心意,所以才为天下众生所共仰。过南院进中院,是该寺的主体建筑。前有两座矗立铁铸万佛塔,后为大雄宝殿,两侧廊下是汉白玉雕刻的500罗汉群雕。大雄宝殿最为高大雄伟,三层楼高15米。一层是大雄宝殿;二层海会池莲(莲池会海?),两侧是钟楼和鼓楼;三层界法真一(一真法界?)。内供奉释迦牟尼、菩萨雕塑等20余尊,均为贴金五彩铜像,高度1.8-2.4米。 交通指南 景区地址:陕西省榆林市中鸡镇訾家河 乘车线路:神木县城内乘开往大柳塔镇的班车,到大柳塔镇在换乘小巴前往。 |
神木河津寺 | 神木河津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河津寺又名佛禅寺,约建于明万历年间,迄今已有四百余年。坐落于河道中央一块巨石之上,与神木镇黄石头地村隔河相望。寺院坐北朝南,原有三进十八间殿宇,以及殿后十八余间禅堂客舍。寺中主祀儒释道三教祖师,配祀关圣帝君、眼光菩萨、二郎神杨戬等。山门正对乐楼,两旁石狮护守。门内古柏一株,高丈余,树冠浑圆,主干挺拔,如天神之锤。明清两代,河津寺多次补葺,香火旺盛。 上世纪二十年代,尚有僧人二十多位,佛事涉及四十八坛,百里方圆。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八传统庙会,乡民云集、客商盈野,敬神、娱乐、贸易盛况空前。后经战争和文革-,僧众逃散,庙舍尽毁。改革开放以后,在国家宗教政策和文物保护政策感召下,乡民自发恢复文物,重修了正殿和部分廊房。 河津寺所踞之石,三面临水,一百着陆,成半岛形。临水石壁虽不甚高,但陡不可攀。北端壁上嵌有一枚硕大铁环,民间传统及神人所遗。说是大禹治水之时,在神木城北山砍了一个壑口,把浊轮川之水引入窟野河,这个壑口就是石壑子。不料砍下的石块,被水三冲两冲冲到了窟野河口沙峁头,堵塞河道,导致水患频发。而石壑子一开,坏了神木的风水,这里从此灾荒不断,地瘠民贫。大禹得知后十分后悔,便命手下大力神,必须在一夜之间将河口之石拉到神木城北,堵住石壑子。大力神在巨石上安排铁环、乘夜拉石北上,一路备受艰难。黎明前,好不容易到了黄石头地,此时村里已有人早起营生。大力神问一村妇:“此地离神木城尚有多远,天亮前可到否?”村妇说:“到不了啦,还有四十多里呢。”一问一答口气没接好,大力神登时没了劲,就把巨石撂在了河当心。此后,窟野河口通畅了,水患减少了,而数千年后,神木地方风水轮回,渐渐富裕起来。神奇之石建神灵之庙,可谓得其所哉! 河津寺原址在上游郭家塔村河西石崖上,俗称岩崖寺。明万历间,由下游石窑村富户张存武倾一生积蓄移到今址。张存武为人清廉,施工中不沾庙上一文之利,连饮水都是自带的。庙建成不久,张即去世。为表纪念,人们在寺内为之设立功德主牌位,让他与诸神共享香火。 交通指南 景区地址: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黄石头地村 乘车线路:神木县城内乘开往沙岇镇或贺加川镇的班车,中途在黄石头地下车即到。 |
神木班禅庙 | 神木班禅庙为文化旅游景点。 班禅庙位于神木县大保当镇西北二十公里处的贾明滩村,与榆林市孟家湾乡西营盘壕村接壤,该庙始建年代不详,但据原碑传抄件记载,清光绪二十九年由蒙僧将此庙迁建于内蒙乌审旗,后于光绪三十年,经汉、蒙两地客商与民众商议,进行了重建,民国三十二年又由公民商贾集资再次进行了扩建,“文革”期间受到破坏。一九八二年至一九八七年当地民众集资按原有规模和布局进行了全面整修。 该庙群共有庙宇十五处,计八十余间,总占地面积约75000平方米,其中建筑占地45000多平方米,其余均为绿化林带。该庙群共分七个部分,其中主庙建筑群又分四院一剧场,座向为座北向南,后院正殿为班禅佛大殿,殿的两侧分别建有喇嘛庙各一座;后中院上殿为祖师庙,庙之西配殿为大圣庙和山神土地龙王庙;东配殿为牛王、马王、水神庙;前中院正殿为关帝庙,西侧配殿为药王庙;前院东西两侧分别各建五间生活住宅用房,庙的门洞之上建有观音阁一处;庙门外新建木质结构,玻璃瓦顶牌楼一座,庙门外建有座南向北大戏台一座。 除主庙之外,还有距庙群建筑250余米的东北部建有仙家庙楼一处,西南侧100余米处建有生活用房两排共计16间,全庙建筑做工精细,雕梁华栋,布局错落有致,体现了蒙汉古典建筑艺术特点。 班禅庙于1990年神木县人民政府公布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加以保护。1992年县人民政府划定了保护范围。今天的班禅庙得到了进一步的修善与保护,并赋予了更多元的文化气息,班禅庙庙会文化节于每年农历七月初八举办。 交通指南 景区地址: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大保当镇贾明滩村 乘车线路:榆林或神木乘开往大保当镇的班车,到大保当镇在换乘小巴至贾明滩村可达。 |
神木姑姑庵庙群 | 神木姑姑庵庙群为文化旅游景点。 姑姑庵庙群位于神木县万镇西豆峪村黄河岸边一凸出的小山峁上,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后经多次修葺扩建形成庙群,占地约700余平方米,因当时庙内尼姑众多故当地人称为“姑姑庵”。1932-1935年间,由李含惠、李旺昭、毛凤翔、毛子长、李正亭、李旺淮、李子川等人在该庙组织成立了神府老区第二党支部,他们常在这里秘密活动,是支部不公开的会议室。 抗战时期,老一辈革命家贺龙等人曾参观过此庙并称赞其风格独特。1966年破四旧时局部遭破坏,从上世纪九十年始至2007年9月,当地民众自发捐巨资对全庙进行了维修,并在庙殿内成立了革命历史纪念室,举办了大型的庆典活动。 姑姑庵庙群由上下两大正殿和戏台三部分组成,上正殿为观音殿,下正殿为关圣殿,两大正殿的上下两侧各建有娘娘庙、送子观音殿及禅堂和尼姑居所,另设有石窑、马王庙、哼哈二神庙、财神庙、山神庙、戏台等。庙内现遗存有明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铁钟一口(直径34厘米,高40厘米,重约20公斤)和完整的仿木结构砖雕影壁一座(高4米,长3.2米,宽88厘米),影壁为四面坡顶,挑角斗拱,雕刻图案丰富,有山水、人物、花鸟树木、楹联等。 姑姑庵庙群整体建筑庞大,风格独特,气势宏伟,遗存铁钟时代久远,铭文字迹清晰,砖雕做工精细,造像逼真均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也是我县又一处革命时期活动的旧址之一。2006年9月姑姑庵庙群被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交通指南 景区地址: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万镇西豆峪村 乘车线路:神木县乘开往万镇的班车,中途在西豆峪村下车即到。 |
神木天台山 | 天台山在神木县境贺家川镇东男方向距县城65公里。山高险峻,巍峨挺拔。黄河和窘野河从东西两侧依山流河。山水相映,景色壮观。 天台山庙群主要分布在前山与后山两处。前山为崇峰寺,后山为天台诸神殿,两山南北相望,互为呼应,云蒸霞蔚,势若龙腾。崇峰寺创始于北魏元宏太和年间,天台诸神殿始建于明朝成化年间。后经历代增置修茸,渐成宏大规模,是历史悠久享誉塞上一方宗教圣地。 天台山不仅有美丽的神奇的传说,而且有志士仁人英勇斗争的革命故事。1963年春,刘志丹率红二十八军东渡黄河时,就驻扎在天台山寝宫殿,胜利地指挥了攻占山西罗口的战斗,给天台山留下不朽的史话。抗日战争时期,抗日名将贺龙、关向应以及国际友人白求恩等曾等上天台山驻足观光,缅怀先烈,在天台山流下英雄的足迹。因此,天台山又成为人们景仰的革命遗址。 随着红色旅游的兴起,2005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指导下,我县民营企业家家贾怀文先生出资近万,对天台山庙群进行了重修、改建、扩建、增修,经一易寒暑,首期工程胜利告竣。而今,山貌杀景焕然一新。庙宇恢弘,亭台别致,工艺精湛,古朴典雅,整体建筑极具观赏价值。旅游设施亦日完善,完全能满足游人、香客吃、住、游、玩的需求。每年三月十八、四月初八为天台山传统庙会,届时四方游客云集于此。 景区地址: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贺家川镇境内 乘车线路:神木县乘开往贺家川的中巴,到贺家川镇后在换乘小巴前往。 开放时间 全天 |
神木东山庙群 | 神木东山庙群为神木市文物保护单位。 东山庙群位于县城东500米处,因层峦叠嶂,岭脉逶迤九重,游走如龙,故又称九龙山。据史料记载山上建筑明代时已初具规模,后经多次修葺、扩建,清代至民国为鼎盛时期。其地理位置独特,建筑庞大,以雄险取势,加之僧道云集,曾名震塞外,是周边地区很有影响的古刹和名胜古迹。解放前部分庙宇毁于战火,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局部再遭破坏,八十年代后相继由民众自愿集资和政府投入对庙殿、上山道路进行了修复与改造。2004年在祖师庙大殿北侧新建了13层,高58.8米的麟宝塔一座,塔内有当代知名书法家题刻数十幅。 庙群主要分布在东山香炉山、凤头山、龙眼山的山腰及山顶间,南北绵延3公里,海拔千余米。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建有关帝庙、吕祖洞、张仙庙、万佛洞、财神庙、七佛洞、祖师庙、鲁班庙、等集佛儒道三教于一体的各类建筑二十余处100余间(孔)。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八、四月初八、六月初八为传统文化庙会,其间游人香客络绎不绝、商贾云集。 东山庙群整体建筑依雄踞险、虎踞龙蟠,既有雄伟宏大磅礴之势,又有绝壁悬崖临空欲坠之险。其庙殿亭廊雕梁画栋、飞檐脊兽和石窟造像以及大量的雕塑绘画碑碣的精工细做均有较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著名的自然景观有“龙眼透日”、“香炉伴月”。2006年12月被神木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交通指南 景区地址: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东山路 乘车线路:神木县内乘出租或步行至东山路可达 |
地区 | 景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