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四川省 >>雅安 >> 芦山县 >> 思延乡

思延乡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芦山青龙寺大殿

芦山青龙寺大殿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龙寺大殿位于四川省芦山县 龙门乡政府院内,元至治三年(1323年)建,为四川省内现存少数元代 建筑中有准确铭文纪年的古建筑。虽经明、清历次维修,仍基本保持原建时代特色,是研究元代古建和地方佛教文化史的重要实物,被四川省 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青龙寺大殿在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地震后仍然顽强矗立,只是正殿墙体部分有脱落现象,大木构件有一些倾斜。  大殿座西向东,歇山式抬梁木结构斗拱建筑,八架像屋四橡前后对乳,用四柱。面阔,进深均为三间,平面成正方形,前檐明间补间铺作三朵,中心一朵为溜金至中金檩,再接一挑斡至脊檩;两侧斗拱出五铺作斜拱。次间补间铺作为一朵,柱头铺作与补间铺作均为五铺作斗拱。后檐柱上,斗拱简约,均以蜀柱替代栌斗承托正心檩,用挑枋实现出檐。屋面举折平缓,角有虾须橡。内柱直径56厘米,素面覆盆式柱础,素面须弥座石台基,垂带踏道。   在芦山县龙门乡青龙场,南距芦山县城芦阳镇15公里。青龙寺建于元代,现仅有大殿尚存。青龙寺大殿建筑凝重朴实,结构灵活,用材随宜,不分材等,体现着四川地区古建筑风格的地方特色。  青龙寺大殿坐西向东,建筑面积234.1平方米,通高9米,平面呈方形,面阔、进深各三间,均15.3米。为歇山顶抬梁式木结构建筑,梁与檩之间有斗拱撑托,檐面施五铺作斗拱9朵,明间补间铺作3朵,次间补间铺作各1朵。大殿台基长宽各约17.2米,高0.9米。   历史  青龙寺为芦山创建时代较早的寺庙之一,大殿为其现存之唯一建筑。据传曾见大殿内金柱梁上有唐代纪年墨书,但已漫漶无法辩识。现存原寺另一已毁之关帝殿门枕石一对,上有“大元至正九年……青龙寺”等铭刻,现大殿屋瓦亦可见“至元一年”、“至元六年”、“至正十二壬辰年”、“至正十三”等铭记。  保护范围:东至希望小学主教学楼外墙水平线,南至青龙寺大殿围墙南侧6米希望小学操场内,西至希望小学教师宿舍,北至北侧现有巷道边界。  建设控制地带:东至现有村镇建设用地道路边界,南至希望小学南侧围墙,西至希望小学西侧临街围墙,北至现政府前街道对面建筑。  

飞仙湖水利风景区

飞仙湖水利风景区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飞仙湖水利风景区位于雅安市芦山县,依托飞仙关水电站而建,景区面积9.6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1.75平方公里,属于水库型水利风景区。   飞仙关水电站是芦山地震灾后援建项目,总库容2210万立方米,是一座以防洪、发电为主兼顾灌溉的中型水库。通过实施系列灾害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措施,景区内防洪安全保障、水土保持、水生态环境治理取得显著成效。景区灾后重建工作体现了伟大的抗震精神,也展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成果。景区作为川藏线路的“第一咽喉”,地处藏羌彝文化、蜀文化、茶马古道文化融合发展之地,目前已建成飞仙新村、南天百彩园、飞仙茶马古道等景点。

芦山龙门洞

芦山龙门洞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龙门洞地处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境内,龙门洞穴群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地质洞穴的重大发现,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大的洞穴群,洞穴群中的“围塔漏斗”,长径6000米,短径2000米,深800米,容积96亿立方米,四周山脊海拔1450米-1770米,围塔漏斗比有文字记载的世界最大漏斗四川兴文漏斗(长径650米,短径490米,深208米)大10倍,与美国的阿里希波漏斗(直径330米,深70米)相比更是“巨无霸”,它在卫星照片上清晰可见,堪称世界上第一大漏斗。  世界级溶洞群国家AA级旅游景区,龙门溶洞位于芦山县龙门乡,这是一个位于神秘北纬30°上,成于白垩纪时代的砾岩溶洞,至今尚未彻底探明的巨大洞穴群。近来,中国洞穴协会、英国红玫瑰洞穴探险协会龙门溶洞和四川青鸟户外运动俱乐部一起作了为期一个月的探洞活动,初步估计龙门溶洞可能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砾岩洞穴群,初步估计面积在80平方公里以上,洞穴的长度有100公里以上。

樊敏阙及石刻

樊敏阙及石刻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樊敏阙及石刻位于四川省芦山县城南2公里的沫东乡。  樊敏字叔达,芦山县樊家寺人,生于东汉安帝永宁元年(120年),卒于献帝建安八年(203年),生前曾任职永昌郡的长史。樊敏阙始建于东汉建安十年(205年),后来塌毁,1958年把左阙修复。阙为南北向,阙前有两个石兽,一个是天禄,一个是辟邪,保存完好。五脊阙顶,斗拱处雕刻有双手托拱的力士像。檐下有“龙生九子图”的浮雕,龙矫首昂尾,身上附有九子,各具姿态。  樊敏碑在阙的旁边,高2.5米,宽1.7米,碑顶为圆形,二蟠龙首为圭首。碑的中部有篆书“汉故领校巴郡太守樊府君碑”,下面刻有碑文,碑文共有557字,18行,每行29个字,末行低12字,为“建安十年三月上旬造石工刘□□书”。碑的阴面刻有丘常在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三月既望的一则题记。(国家文物局)  保护范围:围墙范围内。  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向东延伸150米至高家山山脚,向西延伸100米至芦山河河岸,向南延伸60米至大十板村,向北延伸至王家桥。  

灵鹫山

  灵鹫山大雪峰省级风景名胜区,景区原始森林茂密,动植物种类繁多,可开发冬季赏雪、春季观花、夏季避暑、秋季看红叶的四季旅游区。是自然景观旅游胜地。  灵鹫山相传为燃灯古佛闭关修练之所,道成迁峨嵋山,故有“先有灵鹫,后有峨嵋”之说,整个庙宇建筑雄伟,气势宏大,仅寺房就有108间,是芦山较完整的佛教圣地,解放前终年香火缭绕,钟鼓悠鸣,商贾云集,热闹非凡。后因破除迷信,寺院全毁,现在又有香客重建简易寺院,香火渐盛。灵鹫山地势险要,三面环崖,其涧有长短二溪,草木茂盛,流水潺潺。飞仙峡:两岸岩壁陡峭,高逾百仞,地势雄伟险峻,峡谷中水流湍急,汹涌澎湃,雾气迷漫,气象万千,可谓“山峡锁云天,碧水涌翡翠”。40年代,著名画家张大千曾到此作画,绘画题诗“孤峰绝青天,断岩横漏阁,六时常是雨,闻有飞仙度。”   

茶马古道-马鞍腰摩崖题记

  马鞍腰摩崖题记(芦山县)  保护范围:题记四周外延2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70米。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茶马古道-飞仙关及南界牌坊

茶马古道-飞仙关及南界牌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飞仙关及南界牌坊(芦山县)  保护范围:牌坊四周外延2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10米。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4·20”芦山强烈地震纪念馆

“4·20”芦山强烈地震纪念馆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4·20”芦山强烈地震纪念馆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总投资5682万元。建设内容包括纪念馆主体工程建设、室内布展以及纪念馆配套设施工程等。项目于2014年3月开工,2015年底主体工程完工,今年4月完成布展。纪念馆集纪念、展示、宣传、教育、研究等多功能于一体,设抗震救灾厅、科学重建厅、幸福生活厅三个大厅,集中展示“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重建新路,真实记录和反映了“4·20”芦山强烈地震从抗震救灾到灾后恢复重建的全过程。是灾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地、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基地和展示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窗口等“三基地一窗口”的重要展示地。  地址 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汉姜古城  联系电话 0835-5955420  服务时间 周二至周日开馆  交通线路 2路公交车直达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芦山平襄楼

芦山平襄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平襄楼,又名姜庆楼,座北向南,为三重檐歇山顶抬梁式木结构斗拱建筑,南北檐面同式,一楼一底,上下层间附腰檐一周,远望俨如三层建筑,通高约14米。底层面阔五间,纵深显五间10米,占地202平方米。上下檐四周施斗拱38朵,五铺作,正背面明间皆施补间铺作二朵。内柱为通柱,直达上层。上层为四架橡屋用二柱,面阔三间,其外腰檐内有平座和扶栏一周,可凭栏远眺。  姜公庙大殿,明代建筑,用来陈列姜维塑像,目前我们所见的姜维像是1993年通过民间集资用红砂石打制成的。此楼始建于北宋,为纪念三国蜀大将军平襄侯姜维而建造。芦山在蜀汉时为汉嘉郡首府为蜀之边郡。传为姜维屯兵守边御羌、封荫食邑和肝胆归葬之地,有姜城,姜维墓等诸多遗迹。县民历代崇祀姜维,据明代《请建屠侯祠碑记》等的记载,自西魏起,春秋以少牢祀之。农历八月中秋,传为姜维殉难之日,全城高搭彩楼四十八座,“壮其品之高,节之坚”,于诸彩楼,歌舞竞胜,娱神娱人,成为当地千古民俗一景:“八月彩楼”,所谓“四十八台竞胜罢,满城歌舞乐中秋!”(清胡联云《八月彩楼》诗)此项纪念姜维的地方民俗活动,在北宋时即已十分隆重热闹,达到“彩包凌霄汉,鼓声震寰区”,以致“扶观塞道途”(宋杨巽《彩楼诗》)的盛况。平襄楼便是地方-主持这项祭祀姜维的场所和观赏演出活动的中心。至明代,以平襄楼为中心,逐渐增建临街的牌坊,仪门和平襄楼后的有姜维木雕坐像的大殿,平襄楼成为祭祀姜维的享殿,整体形成“汉姜侯祠”的格局。延至清代,楼内成为祭祀姜维的娱神演出傩戏庆坛的总坛所在,楼名亦逐渐演变为姜庆楼。  平襄楼是研究古建筑、三国姜维民俗和芦山庆坛、花灯等傩戏和民间小戏形成史的重要实物。《蜀中名胜记。雅州。芦山》条云;“按:绍兴二十三年,徐闳中记:土人祀姜伯约,有庙,额曰‘平襄’。”徐闳中,据清《芦山县志》等参证,应为李闳中,南宋绍兴间卢山县令,所记当即此楼。楼虽经历代维修,但内部结构仍保持着始建时的部分时代和地方特色。1939年10月,著名古建专家刘敦桢来此考察时,即认为其一些结构“甚特别”;建国后,重庆建工学院古建专家辜其一两次带学生来此考察实习,认为其内部结构“尚存宋风”,许多构件可能是宋元的原件。  看点:当地人崇拜三国名将姜维,所以有大量与姜维有关的民俗及石刻像。      保护范围:以汉姜侯祠内平襄楼建筑台基为基线分别向东外延25米至围墙、向南外延20米至围墙、向西外延10米至围墙、向北外延20米至围墙。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向东外延30米至公路,向北外延10米,向西外延20米至街道,向南外延10米。    姜维 (202~264)  姜维(202-264年),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三国时蜀汉大将军。少年时和母亲住在一起,喜欢儒家大师郑玄的学说。因为父亲姜冏战死,姜维被郡里任命为中郎。 诸葛亮北伐时,姜维被怀疑有异心,姜维不得已投降蜀汉,被诸葛亮重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继承诸葛亮的遗志,继续率领蜀汉军队北伐曹魏,与曹魏名将邓艾、陈泰、郭淮等多次交手。后因蜀中大臣也多反对姜维……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姜维 (202~264)  姜维(202-264年),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三国时蜀汉大将军。少年时和母亲住在一起,喜欢儒家大师郑玄的学说。因为父亲姜冏战死,姜维被郡里任命为中郎。 诸葛亮北伐时,姜维被怀疑有异心,姜维不得已投降蜀汉,被诸葛亮重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继承诸葛亮的遗志,继续率领蜀汉军队北伐曹魏,与曹魏名将邓艾、陈泰、郭淮等多次交手。后因蜀中大臣也多反对姜维……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围塔漏斗

围塔漏斗为文化旅游景点。    位于雅安市芦山县双石镇围塔村。位处北纬30度18分。长径6000米,短径2000米,深800米,容积96亿立方米,漏斗内还分布着73座小山丘,漏斗内形成独立封闭的水系,发育着与龙门洞穴相连的一系列洞穴群,成为集纳排泄地表水和洞穴建造的惟一通道。四周山脊海拔1450米-1770米。  围塔漏斗比有文字记载的世界最大漏斗四川兴文漏斗(长径650米,短径490米,深208米)大10倍,与美国的阿里希波漏斗(直径330米,深70米)相比更是"巨无霸",它在卫星照片上清晰可见,堪称世界上第一大漏斗。  围塔漏斗生成于白垩纪时期,它经历了第三纪至第四纪以来的地质变迁,它的形成包括了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动力地质学。地貌学等地学机理。由于围塔漏斗以可溶性砾岩层为主,虽然岩层坚硬,但可溶性和透水性极好,加上构造断层发育,容易受水溶解,并形成通道,由于地处“天漏之地”雅安地区,所以地表水和地下水极其丰富,围塔所集纳的地表水渗漏到底部地层中,并逐步形成溶蚀通道和崩塌空间,造成地下岩层中大规模整体塌陷,由于地下水的不断侵漏,所以围塔至今还是一个巨大的活动漏斗。  漏斗底部数十至上百米深的漏斗数十个,小漏斗更是不计其数。  围塔漏斗现居住有村民1000余人,漏斗区森林覆盖率在80%左右,生活着多种野生动物,有古庙、古塔遗址和许多有关漏斗的动人传说。  围塔漏斗距成都180公里,目前有关部门已开始着手将其开发成国家级地质公园,它是集地质、生态、探险、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理想胜地。  小贴士  围塔漏斗的传说  还记得那条战败的银龙吗?遍体鳞伤的银龙后来请来大鹏鸟疗伤,在围塔岗储了一潭清水-,得道后,这围塔岗就有了这个空前绝后的大漏斗。  漏斗  漏斗是一种地貌形态,一般发育在喀斯特溶岩呈圆形或椭圆形,在其底部有排泄地表水的通道,形似漏斗状。  美国阿里西波大漏斗:  直径330米,深度70米。  兴文漏斗:  长径650米,短径490米,深208米。  围塔漏斗:  长径6000余米,短径2000余米,漏斗深度400—600米。      双石镇  芦山县辖镇。1956年置双石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1992年建镇。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10.5公里。面积80平方公里,人口0.8万。飞(仙关)宝(兴)公路过境。辖双河、河边、凤禾、西川、石宝、围塔6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石材加工、制茶、水电、煤炭开采等业。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兼产生漆、棕片、茶叶。境内有四大峡谷之一的大岩峡。是司马相如出使“西……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芦山东汉石刻馆

芦山东汉石刻馆为文化旅游景点。    位于沫东镇飞宝公路旁,距县城6公里,是芦山县博物馆专题野外保护陈列展出场馆。该馆集中展出汉代石刻二十余件组,有“樊敏碑阙.石刻”、九具东汉大型圆雕石兽、杨君之铭碑首及石刻、无名残阙等。其中,“樊敏碑阙.石刻”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川芦山东汉石刻馆,是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樊敏阙及石刻”之原址上辟建的芦山汉代石刻陈列场地。该馆陈列的九具大型陵墓圆雕石兽皆为东汉时期之作。汉代石兽尚存无几,据有关资料所知,流散国外11具,国内尚存18具。汉代大型陵墓圆雕石兽造型以粗犷拙朴雄浑神秘为基调,只作大部轮廓的神奇夸张,不作细部的忠实描绘。芦山汉代石兽造型均为跨步前行姿态、昂首、挺胸、曲腰、垂尾;头上有双角、独角、无角之分,肩上有的无翼,有的为双翼;有的头似狮、似虎、似羊、形态各异,作张口吐舌姿态,威猛凛然,似有举踵欲奔、静中则动的气质和威严凶猛的神秘色彩。不少国内外专家学者专程前来芦山县参观考察。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先生等均对芦山汉刻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芦山汉刻,叹为观止”,是“汉艺精粹”,是“汉魂”。芦山汉代石兽不失为国内现存不多的石刻珍品,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学术价值。1996年,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来川作文物鉴定,芦山九具汉代石兽,除一具石兽胚,其它八具皆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下面就将芦山九具汉代石兽主要有关情况分别作出介绍:一、巴郡太守樊敏墓前及樊碑近侧石兽  1、樊敏墓前神兽二具(镌刻于公元205年),均高1.45米,长2米,宽0.63米。一具为雄性,前爪抚蟾蜍;一具为雌性,前爪抚蟹。二具神兽首似虎,有双翼,做挺胸昂首迈步向前的雄姿,风格浑厚质朴,具有娇健威猛之气势。二具神兽造型取材于《山海经》。其前爪所抚之蟾蜍、蟹源出“嫦娥化蟾蜍”、“女丑有大蟹”。2、樊敏碑原近侧石狮一具,通高1.08米,长1.77米,宽0.6米,造型与后述之杨君墓前石狮略同。体型较小,腿有卷毛,形态生动,但腿脚尚未镂刻完毕,即已废弃,可能为建安八年(公元203年)制作时与樊敏职官不相称而废弃。3、樊敏碑原近侧石兽胚一具,躯体轮廓已打制出雏形,可能为制作与上述废弃之石狮配对之石胚料。底座线已刻出,腹部已开凿,首背轮廓分明,为研究汉代石刻工艺流程之重要实物。石胚高1.28米,长2.05米,宽0.47米。二、杨君(即杨统,蜀郡属国都尉府都尉)墓前石狮一对  石狮均高1.7米,长2.3米,宽0.66米。造型方中有圆,四肢粗壮凝重,体态雄健浑厚,作昂首张口、挺胸翘尾状,气宇轩昂,静中有动,柔中带刚,饱含着充沛的生命力。三、石羊村石兽二具  1、独角兽一具,通高1.58米,长1.96米,宽0.57米,左前腿已残,首略偏左,下颌有束胡,膊有双翅,腿有卷毛,昂首挺胸,造型较特异,一般名“獬”,相传能辨-。2、卷角羊首神兽一具,通高1.7米,长2米,宽0.52米,首颈前肢至胸已被截为三段,幸尚全存。头部为双卷角,兽爪,膊有翅,健羽三出及腹,首后仰,挺胸扬爪,造型特异,一般称为“天禄”。“天禄”之名可能是借《尚书.  大禹谟》“天禄永终”之意而来,以求福禄名藉。四、石箱村石狮一具  石狮已残。原为两具,一具清末时因河岸坍塌,即已坠入青衣江中,其造型与杨君墓前石狮近似。残高1.1米,残长1.5米。附注:上述九具石兽,除樊敏墓前及樊敏碑近侧四具(包括一具石兽胚)为原址陈列,其它五具为上述介绍地方于1986年移至东汉石刻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芦山飞仙峡

  两岸岩壁陡峭,高逾百仞,地势雄伟险峻,峡谷中水流湍急,汹涌澎湃,雾气迷漫,气象万千,可谓“山峡锁云天,碧水涌翡翠”。40年代,著名画家张大千曾到此作画,绘画题诗“孤峰绝青天,断岩横漏阁,六时常是雨,闻有飞仙度。”  铜头峡:峡长10公里,河水穿流其中,急湍奔腾,气势磅礴,两岸危石悬空,峭岸陡壁遮天,云雾缭绕其间,晴空日照,金波粼粼,奇峰危石,尽染霞晖,蔚为壮观,现建有华能铜头水电站,大坝之上为高峡平湖,为这优美的峡谷增添了新辉。  大岩峡:素有“十里峡谷一线天”之称,峡谷内流水淙淙,深潭碧波,人行其间,仰望苍穹,天仅一线,俯瞰深渊,碧水清漪,清幽险峻,韵味无穷。  金鸡峡:古代为南丝绸之路的临邛古道,峡谷山峦障目,几疑无路,勇往直前,又别有洞天,至今古迹犹存,峡谷山清水秀,景色丽人。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思延乡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思延乡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