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贵州省 >>黔东南州 >> 丹寨县 >> 南皋乡

南皋乡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万达旅游小镇

万达旅游小镇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万达旅游小镇地处贵州省丹寨县核心位置东湖湖畔,占地面积400亩,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共22栋单体,小镇全长1.5公里。  由于出色的设计,丹寨万达小镇项目夺得第54届美国PCBC(太平洋国际建筑协会)金块奖(Gold Nuggst Awards)“最佳国际商业项目类大奖”。  近几年,各地兴起建设旅游小镇的风潮,许多地方打着旅游的旗号,实则是房地产化,丹寨万达小镇的建设,算的上是业界良心,实现了山水风光与民族风情的完美结合。  小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侗族文化为内核,融商业、文化、休闲、旅游为一体,涵盖吉尼斯世界最大水车、3000米环湖慢跑道、千亩花田、四大苗侗文化主题广场、鸟笼邮局、精品客栈、街坊、酒坊、米店、会馆和酒吧、影院等众多文化旅游功能。丹寨万达小镇是万达集团在贵州的首秀,旨在打造一个集“吃、住、行、游、购、娱、教”为一体的精品旅游综合体。  丹寨万达小镇还将丹寨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及16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部引入小镇,包括石桥古法造纸、苗族锦鸡舞、苗族蜡染、芒筒芦笙祭祀乐等,在这里,你可以亲身感受到源远流长的非遗、民族文化与原汁原味的匠心精神。  

飞水岩瀑布

  飞水岩瀑布  飞水岩瀑布位于丹寨排调河支源加配河小马颈坳河段北岸,距离河床200余米,崖高百余米,宽一百四十米。春夏时节,溪水自石崖顶部飞泻而下,声震河岸。涨水时,山洪如一匹黄缎横挂崖前,宛如彩练横空,煞是壮观。如遇雨后初晴,飞溅的水珠在阳光折射下五光十色,架起一道彩虹,让人心旷神怡,惊叹不已。排调籍省文联退休作家潘光华同志有联云:“牛角山山顶蓝天角插苍穹红霞舞,飞水岩岩挂空谷水化云烟白玉碎”,另有对联“漂流清漾波涛激浪漫沉浮(排调河漂流);雾霏霞霓霹雳雷霆震  霄(飞水岩瀑布)”,足见其景观的壮丽神奇。  飞水岩石崖上部前伸,下部后缩,崖下有一石台,解放前有外乡逃荒母女二人于石台搭建简陋草房,居住于此地十余年,风雨不侵。解放后当地政府解决了她们的住地,成为“旧时蜗居石壁下,现时侨居木瓦房”的佳话。  计划经济年代,由于烂砍乱伐,瀑布一度消失,仅剩一堵石崖。近年当地实施国家生态工程,上游山坡绿荫覆盖,水源蕴涵丰富,瀑布景观逐渐再显,真可谓“千年古瀑又逢春”。

高要梯田

  高要梯田,位于贵州省丹寨县高要村。一千多亩梯田景观,位于一座大山之上,顺着山势,层层叠叠,从山顶一直延伸至山脚。梯田也像一条条美丽的苗家腰带,装点着雄浑的大山。岁月早已过去几百年,辛勤的苗家儿女年复一年在这里耕耘,繁衍,年年岁岁演绎着特有的农耕文化与大地艺术。这可是一个令人想象不到的美丽地方,每到秋天,高要梯田群充满了一种令人欢快愉悦的金黄色。甚至连那里的风,也是金黄色的。  每年9月,丹寨县高要苗寨1000余亩梯田的稻谷陆续成熟,层层叠叠,黄绿相间,秀美如画,优美的景色引来不少摄影爱好者摄影采风。  放眼观望,梯田一片金灿灿、黄澄澄的景象,景色迷人,十分壮观,吸引着众多的国内外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地址: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高要村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丹寨万达小镇

  丹寨万达小镇坐落于丹寨县东湖湖畔,以苗族传统特色建筑为基础,以丹寨历史文化传承与民族风情为核心。小镇分为姊妹街、尤公街、苗姐三大主题街,与尤公广场、苗年广场、鼓楼广场、锦鸡广场四大广场。景区拥有创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最大水车(直径28米)。苗族贾理、芦笙舞、锦鸡舞、苗年节、苗族蜡染、古法造纸、苗族服饰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璀璨聚集。  地址: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东湖附近  电话: 0855-2170609,0855-2170601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排调河

  排调河  排调河发源于丹寨县东部的杨武乡乌仲树也弓坳,自东向南流经羊物、年巫、南勤、岔河、码头、南留等地。在来束地出县境,汇入都柳江。全长70公里。因其主要流经排调镇境,故名排调河。有“羊巫河、长挂河、南流河、岔河、码头河”等河段名,流域面积660.33平方公里,其中县境流域面积460.6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  52.179%,平均流量每秒  18.854立方米,天然落差  570米、沿河汇入有南勤河,加配河,身起河、乌早河,乌素河、鸡家河等交流。  排调河,河床宽,水流缓急交替,处于中流位置的岔河至码头河段,全程7公里,水量适中,河岸绿树成荫,雀欢鸟鸣,河水清澈见底,鱼虾成群,飘然游弋,每到三四月间,杜鹃等百花两岸争奇斗妍,白鹭等飞禽林间竞喉赛歌,使人爽心悦目。沿岸依山而建的苗族村寨,俊俏的苗家男女纵情放歌,热情的芦笙、芒筒响彻河谷,穿透云霄,让人陶醉于古朴敦厚的苗乡风情之中。岔河至码头河段,有神秘的鱿鱼洞、姊妹岩、落虎涧、满天星、龙塘滩等自然景点,两岸完好的自然植被,纯自然的景观,给人回归自然的独特感受,是夏季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鱿鱼洞,是顺流而下的第一个美丽境地。这里,怪石林立于近岸边,河床微倾,水流较急;就在这些怪石之下,有着成千上百的鱼洞;盆刻意参动会的繁殖斯;调果洞外都聚集着无数的助各;袖人们常在这里收获一串串爽朗的笑声,岸边似乎还飘动着他们烧烤鱿鱼的缕缕鱼香。姊妹岩,因一个神秘的传说而显得扑朔迷离,两颗巨大的石头紧紧依偎,坚定地面对风雨急流,使人更加为姊妹俩坚贞不逾的情感所感动,为这个古老的美丽传说而默默泪流,为苗族人民不屈的坚强意志而振奋了精神。善男信女们常到这里来祭拜,希望能抱子添财享平安,那巨石旁边的香烛纸钱,寄托了多少美好的向往。  落虎涧,又称高涧,因潭深难测猛虎坠落而得名。两岸磷峋山崖的峭壁上,树木花草依然郁郁青青,碧绿的河潭深不可测。这里,暂时没有水声,仿佛流水不再走动。绿树遮住了阳光,滩面生出一种淡淡的、幽的情愫,静下来,你闭上眼,仿佛自己溶进了大自然,融化在这没有城市喧嚣的世外桃园里。  满天星,确实名符其实,水是柔软的,柔软得抓在手心却支离破碎,水又是顽强的,它自强不息,夜以继日,年复一年,攻击着一座座傲然耸立的山体,软软的牙齿竟也咬出遍体鳞伤的山崖!于是,风景里就有了醒世名言般的神奇,满天星因而得名。一种也许你从未见过的奇特景观展现在你的面前时,你一定会惊叹:自然造化,莫过于斯!  龙塘滩:龙是中国古代图腾的一个缩影,龙为何物,没有人真正目睹龙的风采,不过,“中国龙”到处都是,关于龙的故事,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不断演绎,龙的精神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激励着龙的传人奋发图强。排调河的龙塘滩,是排调河流域人民心中的一片图腾净土,你过了龙塘滩,再慢慢咀嚼它所蕴涵的文化底蕴,也许也就心有所悟:原来,我们都是龙的传入!  鬼滩一定没有鬼,这是作为唯物论者的人们内心深处不动摇的意念。可是,当你身临其境,阴冷凄清的河风拂面而来,两岸反馈的涛声犹如地狱传来的呻吟,不由得你为之一震:这鬼滩,怕不是真的有鬼吧。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牛角山

  牛角山  牛角山是丹寨县最高峰,海拔高度1701米,巍峨地屹立于县境东端。山势雄伟,古木参天,主峰削壁,直插云天。雄奇之处有诗为证:“牛角山山顶蓝天角插苍穹红霞舞,飞水岩岩挂空谷水化云烟白玉碎”。相传此山曾有一石牛,常出山中,敌死当地黄牯牛数头,“主者忿追,即山中忽无踪迹,惟一石牛焉,击之断一角,并以犬血淋之,嗣后不复出”,故名为“牛角山”。  牛角山地跨雷山、丹寨两县,跨度面积33平方公里,海拔在1300—1701米范围内,保存的原生植被面积约5865亩。山中有楠木、娑罗木、倒鳞木等珍稀树种,有锦鸡、野猪、麝羊等飞禽走兽。现今尚有树龄为上千年的数人合抱古树,堪称黔东生态活化石。  牛角山因其山势险要,是丹寨排调至雷山永乐的关隘,曾成为清代苗族人民抗清的古战场。清代欧阳朝相诗曰:“牛角山尖牛角雄,棉花冲里棉花红。报道阵亡何九锡,孛贤协镇再从容。……”记述的就是在这里发生的战斗。  今天的牛角山,保留着浓郁的原始森林,是丹寨县自然保护区之一。牛角山下的苗族人民,以山作为依靠,以山的气魄开创美好生活,越发使得牛角山具有与众不同的韵味。千亩茶园成了牛角山的裙带,万亩良田成了牛角山丰腴的肌肤。牛角山正如一位楚楚动人的苗族姑娘,等待着远方的客人饱览她让人痴迷的丽容。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世界巨莽

  世界巨莽  当你有幸观赏距丹寨4公里的排牙苗族莽筒阵后,会让你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仿佛穿越时空的燧道,回到远古荒蛮的时代,感受到刀与火的洗礼。  丹寨少数民族尤其是苗族,以莽筒芦笙为传统的器乐。从莽筒芦笙的普及程度、制作工艺、独特演奏方式、极其宏大场面看,堪称“中国莽筒芦笙之乡”。  据传,芦笙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西南夷,为安抚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用当地水竹制成了多簧气鸣乐器,供给人们吹奏,成为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常用的娱乐工具。到了宋初,丹寨苗族先人“嘎尤”利用当地楠竹和水竹,制成了一种重低音共鸣乐器,取名为“莽筒”,并用来与芦笙一同演奏。以后,其它地区的芦笙爱好者闻风而来,学习制作和吹奏“莽筒”,使“莽筒芦笙”合奏的表演形式广为流传。  丹寨保存最大的莽筒长4.5米、直径25厘米,重量达40公斤。堪称“世界第一莽”,已申报吉斯尼之最。  莽筒一般是“一对”,砍竹制作莽筒,要“择日子”,制作完毕后要举行“开音”仪式,先由祭师朝太阳出来的地方祝词,以米酒喷洒莽筒,寨中资格最老的吹奏手吹9次长鸣开音。平常吹奏的莽筒,长度一般为50公分至150公分长,竹筒直径为8公分左右,吹奏时是10余支为一“拨”,低音效果各有差异,但整体吹奏时共鸣和谐,响彻数里,其阵容强大,具有极强的震撼力。  莽筒与芦笙是孪生兄弟,莽筒因为声音单一,必依附于芦笙,才显示出它独特的伴奏作用。而芦笙因有了莽筒的存在,其演奏方式也更加多样。在丹寨县域内,不论大小村寨,都有莽筒芦笙乐器。寨中的男女老少,个个都是吹奏莽筒芦笙乐器和跳莽筒芦笙舞的能手。  丹寨莽筒芦笙舞,是黔东南地区闻名于世的一种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其芦笙表演与众不同舞蹈古朴、粗犷,热情奔放,深受人们喜爱。莽筒与芦笙一同吹奏,时而声音悠扬缠绵,恰似高山流水;时而声音高亢激昂,颇富震撼力。丹寨莽筒芦笙舞蹈,最早源于丹寨县排调镇的麻鸟、羊先一带,后经排牙(龙泉镇)芦笙匠到羊先取经回来,加以改进和创造,使这一原始的表演形式更加具有艺术观赏性。  莽筒芦笙舞在传播中,逐步向凯里、雷山等周边县市传播并与之融合。丹寨莽筒芦笙舞蹈走上艺术舞台后,曾在国内外参加过重大演出并获得多项大奖,深受国内外人士的青睐。  丹寨莽筒芦笙舞,参加过1982、1986、1990年全国第一、二、三届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文艺表演;参加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表演,并受到国家文化部的表彰;1991年参加国际锣鼓节暨中国民间艺术节表演,夺得“两节”金杯;1994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演出,并先后到11个国家演出,均获得了很高的赞誉;1999年至2002年连续三年获得“中国·凯里国际芦笙节”莽筒芦笙舞冠军。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月夜古瓢琴舞

  月夜古瓢琴舞  被誉为苗族服饰史诗的白鸟衣,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其古朴典雅的风格,让置身其中的人们仿佛穿越时空的燧道,回到数千年以前的部落时代。  白鸟衣与古瓢琴舞是相伴而生的。  月夜古瓢琴,是苗族人民特有的一种古老的民间传统乐器。古瓢琴舞是苗家男女老幼喜爱的一种独特的娱乐形式。黔东南苗族集居的地区,至今仍保存着最原始古瓢琴舞的,是丹寨县境内的雅灰乡、排调镇的苗族。古瓢琴琴声低沉厚重,具有很浓郁的抒情韵味,是难得一见的苗族民间艺术的珍品。现今仍保存最原始古瓢琴舞蹈的,是雅灰乡的雅灰、送陇、排路寨和排调镇羊先、麻鸟一带。作为经常性的自娱自乐节目,可谓原汁原味的苗族文化奇葩。  古瓢琴,产生的历史难以考证。相传古时候有个酷爱音乐的苗家后生,一次在喂狗中敲木瓢得到灵感,从山上砍回一截泡桐树,挖空后绷上牛皮筋做成琴,用小竹片和棕丝做弓子。拿到寨坝上一拉,悦耳的琴声,招来了寨上的男女老少,围成圈跳起舞来。乡亲们问他这是什么东西,他随口答道:“狗瓢琴”。“狗瓢琴”从此得名,跳的舞自然就成了“狗瓢舞”了。后来在表演中觉得这个舞蹈的名字太俗,难登大雅之堂,便改名为“古瓢琴舞”。  在薄雾朦胧月光下,山民们跳古瓢琴舞就别有一番风味。在村里的一块有大树遮荫的空旷坝子,每当丰收的时节和苗家的节日,后生们拿着古瓢琴到坝子里拉起来,山乡月色下那“嘎隆隆,嘎隆隆”琴声,韵味独特,自然把姑娘们聚拢在一起,踩着琴声跳起舞,共庆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愉快。  古瓢琴舞蹈,一般由男性拉琴走在前面,女性跟在后面跳舞。男性大多身着盛装,女性都着“百鸟衣”,也有着便装的。舞步分为二步、三步、四步、五步,踩、跳、转相结合,跳到激烈和兴奋时,姑娘们将两手置于腹部之间上下摆动,尽情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了增加音乐的节奏感和舞蹈的气氛,有些姑娘在两脚裸系上小银铃,跳起舞来,叮当作响,悦耳动听,令人陶醉。经过艺术家们的加工,搬上了舞台,受到国内外艺术大师们的高度赞誉。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天镜

  天镜  位于县城东北十多公里的兴仁镇摆泥村摆泥河西岸,距公路300多米有一面直径60平方米的“天镜”。冬春的时候,在阳光的照耀下,仿佛一面向天空照射的大镜子;夏天的日子,她又变成了一面碧绿碧绿的大宝石;一到深秋稻谷泛黄的时节,她又变成了装满黄金的大盘子。  在这一带,民间传说在远古时候,摆泥河东岸半山腰上,两条孽龙狂奔出洞,作恶人间,引发暴雨山洪,毁田伤人,雷公奉命追霹孽龙,孽龙遁入河畔水田中,留下几段龙身在河岸边,成为今天的“石龙”。循着这一传说,我们来到摆泥河东岸,看到有两条硕大圆形石柱,犹如两条栩栩如生的龙身,从半山腰的岩洞中蟠曲蜿蜒腾跃下山来。这两条龙的前半身在缓坡上分道南北,各向摆泥河奔去。龙尾则绞在一起钳在流水潺潺的岩洞中,龙脊背有三道象被刀斧砍伤的痕纹,宛若龙鳞脱落显得凹凹凼凼。  洞口外约7米处,两条龙开始分身而行,向南去的一条,当地人叫主龙,也叫母龙,向北去的一条叫副龙,也叫公龙。走近一看,确实是天下一怪,露出地面的龙身有55米,前身半径75厘米,后身半径53厘米,既不象泥,也不象石,有鳞有甲,宛如两条躺在地下的万年巨蟒。只有12米的龙身露出地面,往前的部分已钻入土中。  石龙北侧约200米的山顶,巍然耸立着一巨大的石柱,高约30余米,俨然一尊天神。传达室说是玉帝怕石龙复活危害人间,遣一天将在离石龙不远的山顶看守,并受宝镜一面,以镇孽龙。这就成了壁立山巅的将军石景观。孽龙既除,当地风调雨顺,方圆十里,天将威武屹立,维护安宁。  这一景观被当地人称为“天将牧龙”。  摆泥河谷气候多变,常有蒸气弥漫,远处山峰林立,林壑幽美,呈现出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象。特别是在方圆两公里的山谷中,峰影云朵倒映清澈的小河,河东岸山脊飞落着一道奇特的小瀑布,特别是天镜、将军石、石龙三景相映成趣,使这一景区呈现出迷人的风采,再加上远处隐约可见的苗寨,每当山雾弥漫之际,身临其境,便宛若置身缥渺仙境中。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金瓜洞

  金瓜洞  “金瓜洞”是1984年夏天在首都北京举行的“中国贵州溶洞奇观摄影展览”会上,以其独特的彩色岩溶奇观——天然的红、白、黄、黑诸色呈现洞中,尤以形似大小不同的钟乳石“秋瓜”胜景,轰动京城。赢得了神奇五彩“金瓜洞”美誉。  享有“地下仙境”美誉的“金瓜洞”,在距县城12公里的金瓜洞村境内干罗溪畔,苗语称“咋你”(意为“水牛洞”)。传说古时候,一个山雾迷蒙的早晨,有苗家李氏母女二人赶牛到干罗溪畔牧放,便进山割草打柴去了,待母女下山时,发现自家的牛群中少了那头肥壮的水牯牛。后来,有一群苗家山娃到洞内探险,意外地发现洞中有一堵巨大的石壁颇似水牯牛状,急忙回山寨禀报寨老。寨老便召来十余名苗家汉子,举着火把入洞内察看,猜断是数年前本寨李家走失的那头肥壮的大水牯牛,现已变成钟乳石水牯牛。后人视其形体庞大,头顶的两根象征雄性威猛的大角又几乎合为一体,故称其为“犀牛洞”。  “犀牛洞”在重峦叠嶂的溶岩下沉睡了千万年,直到1982年方被勘察岩溶地形地貌的专家们发现,由县地名办和县民委共同开发出来,辟为丹寨县境内的一处旅游景点。后经全面的勘测后,发现洞中一大厅内有一壁巨幅的彩色岩溶体,上千个色泽鲜艳的“金瓜”布满楼壁,楼上楼下,楼台楼廊,到处是“金瓜”,群瓜中有一个特大的“金瓜”悬挂于瓜楼中央,瓜瓣突出,尤如熟透了的秋瓜即将蒂落,形象栩栩如生。后来,人们以“金瓜”为名给洞命名为“金瓜洞”。  金瓜洞洞口似一只张开大嘴的青蛙,悬挂在崖壁的半腰上。洞中有一条贯穿南北的主干道,全长625米,最宽处58米,最高处13米。洞中有一大厅长80米,宽47米,面积约3700平方米,有4条支干道,洞中有洞,洞连着洞,高低错落的钟乳石如千万座大山围拥而来,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白的似寒宫白雪,黑的乌光发亮,红的酡红泛紫,黄的金山炫目,五光十色,叫人眼花缭乱;其形似峰峦、流泉、冰雕、宝塔、钟磬、鼓琴、帷幔,又如磨菇、玉蟾、山鸟、奔马、神女、罗汉……宛若天宫瑶池,仙界胜地。那一壁罕见的天然石瀑,真可谓是“流金岁月”。尽管太阳的光辉从未照临这清凉的世界,但洞内的景物却依然灿烂。洞内流水潺潺,清可见底。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金瓜楼”,进洞后沿着蜿蜒的长廊回旋,骤然映入眼帘的就是钟乳石结构的别具风味的苗家吊脚楼,顺着乳白色的天然石梯攀援而上,一瞬间便觉得金光刺眼,再仔细一看,方见楼枕上堆满了大大小小、滚瓜溜圆、金晃晃的大壁金瓜,一个古磨盘般大的巨形金瓜悬于正中,象是在炫耀着丰收的喜悦。置身在这四周皆是金瓜的楼上,仿佛闻到了瓜香的气息,尽尝了金瓜的甘甜……  “神奇五彩金瓜洞”是目前贵州境内发现的一个典型的天然彩色溶洞,可称为国家地理奇观,与云南石林一样是大自然在中国西南这块土地上的特别杰作,是贵州南部都柳江旅游线上独有的溶洞奇观,其具有独特的地质科研价值和极高的旅游观赏价值。走出这时光的隧道,真有“丹寨归来不看洞”的旷世之感。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石桥

  石桥  大自然运起神工妙笔,在云贵高原的苗岭山脉上画了一笔,铸就了秀丽的南皋河,在南皋河上点了浓重的一点,形成了墨彩相宜的石桥山水。世世代代居住于石桥的苗族先民,创造了自己灿烂的民间文化,形成了独特的风土人情。他们因山宜水地赋予山、水、洞特定的传说故事,使石桥风光美丽而神奇。  不知是大自然神工巨匠的杰作,还是传说中龙王竞争的创造,一座天然石拱桥宛若一副巧夺天工的巨作,横挂于山崖之间。若说是大自然的作品,它显示了大自然神奇的力量;若说是传说中龙王竞争的创造,便蕴藏着民间丰富的真善美内涵。是作品,就会有人去欣赏;是真善美,自然有人去追求。这大约就是过去的文人墨客蜂涌竞游的原因吧。  山无树不清,岩无洞不奇,谷无水不秀,石无文不美,这里集山、岩、谷、洞、树、水、石、文融为一体。叫人称绝的仍然是那座天然石拱桥。用自然科学来解释,我不知道天然石桥是怎样形成,那可能就是滴水石穿吧。拱桥横跨南皋河,拱圈跨度12米,高9米,宽12米,若不是亲眼所见,亲手所摸,你定然认为是人工雕作。走近桥底,仔细观摩,那一道道神工妙笔,那不是艺术巨匠的雕琢,那又是什么呢?   是的,这应是一幅作品,是一幅惩恶扬善的天然杰作。传说,过去的河水不是从石桥流过的,而是绕过石桥旁一壁巨大的山崖脚下流过。原来石桥周围,并没有这么多的良田沃土。远古的时候,住在南皋河源头的两条龙兄弟翁敖和翁方,到天上天神那里去求职。因为只有一个职位,天神不好安排,就出了一道题,要翁敖和翁方顺着南皋河往清水江赛跑,谁先到达清水江,就当清水江的龙王。翁敖性情急燥,一心只想当选龙王,纵身跳进河里,不顾一切地顺着南皋河向前奔,龙尾横扫,山洪瀑发,泛滥成灾,百姓遭殃,雷公发怒,举起万钧霹雷霹死了翁敖。翁方心地善良,生怕巨大的身躯毁坏了两岸的层层梯田,行动小心翼翼,走到开阔的地方,它还轻轻摇动尾巴,在河岸开出一片片新田。它来到石桥这个地方,看到前有一块巨石横档着,使河水绕道。它想,若河水能直接穿石而过,原来的河床不就可以开劈出更多的梯田吗?于是,它奋不顾身地把巨石撞穿了一个洞,便形成了这座美丽的天然石桥。从此,河水穿石而过,翁方为当地百姓作出了改河造田的贡献。天然石桥的形成,也方便了两岸百姓的过往交流。翁方每到一处,造福一方,深受两岸百姓的称赞,它虽然走得慢,但最终当上了清水江的龙王。当然,这是一个传说而已,它表达了人们对惩恶扬善的强烈愿望。  迷人的自然风光与动人的民间传说相融,令游客驻足赞赏。  石桥右侧,有一高大石崖,站在崖下,举目仰望,仿佛天空被割去了半边。石崖不是笔直的,而是从上到下缓缓地往里缩。因此,石崖下形成了一个大岩窝,可以遮日蔽雨。这里既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石桥白皮纸作坊遗址,又是文人骚客舞文弄墨的地方。  石桥的白皮纸是有名的。在白皮纸制作的基础上,再经过精制而成的国画纸,在国际市场上已打开了销路。它的名声来自哪里,来自它那精湛的工艺,来自它那悠久的历史,来自石桥自然风光中汩汩流淌的清纯的水质。因此,石桥的纸离不开石桥的水。据说,石桥白皮纸的制作工艺,是从唐代开始,距今应有1000多年的历史。它是当地苗族借鉴汉民族的造纸技术,并结合当地的实际,以当地丰富的树皮、杉根及清澈优质的泉水为源料来进行制作。其制作工艺与明代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记载的造纸法大体相似。从这个记述上说,石桥文明的起源,也应值得探究。  石桥白皮纸纸张洁白、吸水性强、不易脆裂、渲染度好,其国画纸已走进了名家之手,蹬上了大雅之堂。石桥的名字,也随着那汩汩的泉水,流过南皋河,流过清水江,进入洞庭湖,汇入长江大海。  石桥的纸是优质的,然而石桥的风光更令人陶醉。平铺的稿子是不能抒写胸臆的,文人墨客便把他们的目光描准了那堵高大的山崖。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卡拉民族村寨

  卡拉民族村寨  卡拉民族村寨位于丹寨县城东北部,地处摆泥河上游、富贵河东岸,距县城3公里。全村辖1个自然寨,3个村民小组,有114户,总人口483人。国土面积1.23平方公里。是一个苗族聚居的民族村寨。  卡拉村苗族同胞编制鸟笼历史悠久,据说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世代聚居卡拉的苗族同胞,素以鸟笼编制技艺见长,他们编制的鸟笼,主要以楠竹、金竹、雷竹等为原材料,坚固耐用而且不变形。鸟笼制作精巧,深受人们喜爱,不仅畅销省内外,还远销香港、台湾、新加坡、日本以及欧美等地。鸟笼品种繁多,规格各异,形状多样。除了普通鸟笼外,还有集编制、雕刻、蜡染、刺绣、书法、绘画等艺术为一体的精品鸟笼,堪称是一件件精美绝伦的稀世艺术珍品。  苗族人民喜好养鸟,源远流长。凡好养鸟者,最讲究称心如意的鸟笼。一提起鸟笼,人们自然就想起以盛产鸟笼而远近闻名的卡拉寨。一方面,由于其生产鸟笼的历史悠久而久负盛名;另一方面,由于其精湛的编制技艺赢得了中外用户的赞赏和青睐。因而,卡拉村被贵州省文化厅授予“中国鸟笼编织艺术之乡”称号。  自古以来,家家都会编制鸟笼,户户都有能工巧匠。他们生产的鸟笼,工艺精湛,造型奇特,古朴亮丽,美观大方,经久实用。以规格来讲,有单丝、双丝之分;以形状而言,有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椭圆形之别,圆形居多;以品种来看,有画眉笼、雉鸟笼、云雀笼、小米雀笼等等;以构造而论,既有高低、大小之分,又有内外之别,既有上下或上中下之形,也有左右或左中右之笼。除了普通鸟笼外,还有特别精致的鸟笼:笼体多为圆形,顶部之上镶有以木质或水晶玻璃-的圆珠,串以锑质或铜质制的弧形挂钩,构成单珠连环钩或双珠连环钩;笼门左右竹枋上刻制有或双龙戏珠、双龙戏凤或雄狮狂舞或鲲鹏展翅等图案,有的笼门之上横枋还刻有孔雀开屏、丹凤朝阳等造型;笼底圈枋外大多刻上“龙凤呈祥”、“吉祥如意”之字,有的刻上游龙飞凤之图,栩栩如生;笼内设有站杆一棵,有的站杆上还刻有双龙抢宝或双狮戏舞之图,站杆两头之上方紧贴笼边处还分别各套挂一个精美的花色瓷杯;笼外再围套上当地自产的蜡染帕或刺绣帕。  如今,卡拉村的苗族同胞发挥自己独特的民间传统工艺的优势,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办起了“丹寨县民族工艺鸟笼厂”。全村114户中,从事鸟笼加工的就有98户,占86%;总人口483人中,从业人员多达250人。全村年生产鸟笼8.5万个,实现产值127.5万元,利润101.28万元,上缴税金10万余元。鸟笼生产的收入,已成为卡拉村农民群众增收的主要渠道。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石桥寨

  石桥寨  石桥,既是一座天然石拱桥,也是一个古老村庄的名字。  石桥寨位于丹寨县城以北三十五公里处,坐落于秀丽的南皋河畔,依山傍水,祥和而恬静。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山民,以他们对祖先执着的崇敬,传承了远古先人的造纸工艺,而今又为石桥打造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中国古法造纸之乡。  走进石桥,便走进了一片神奇的土地。  一个古朴的村庄依偎在大山的怀里,一条小河蜿蜒而过,绿水微澜,清澈见底。几架水车不停地转动,仿佛在哼着古老的歌谣。吊脚楼下的河边,传来妇女捣衣的声音,也有孩童戏水的欢声。古老的石板街,半悬半依的吊脚楼,高高低低,错落有致。  我没有到过凤凰,但读过许多关于凤凰的文章。古镇凤凰,因沈从文先生而名声远扬;而古寨石桥,既有《边城》的秀丽与古朴,也有千年古法造纸艺术的文化底蕴,但由于缺乏文人墨客的点化,仍一直静静地沉睡在苗岭的深处。  石桥,这个两百多户的苗汉杂居村寨,就有一百多户掌握古法造纸技术,目前还有八十多户从事白皮纸生产。  石板街的两旁,吊脚楼的底层,隔一栋或两栋,便有一个长方形的木槽。两根悠悠的竹竿,架起一片细细密密的帘子,山民们在抄纸。也有一些山民,由于场地限制,直接把抄纸槽设在河岸边的山崖下,或比较宽敞的岩洞里。这古老的造纸方法,生产工序简单,主要有洗料、抄纸、烘干几大环节。生产工具也很简易,主要有甑子、抄槽、焙笼等。你可别小看了这简陋的作坊,生产出来的纸,却洁白绵润,质地优良。  古老的造纸工艺能在这里传承千年,与淳朴执着的山民有关,也与这片山水有着密切的关系。环绕四周绵延的群山,漫山遍野生长着构树,构树皮便成了造纸业丰富的原材料。这里的水是清纯的,没有清纯的水,就不可能生产出优质的纸。  白皮纸是石桥古法造纸的主要产品。这里的白皮纸,纸张洁白、吸水性强、不易脆裂、渲染度好。在白皮纸制作的基础上,再经过精制而成的国画纸,已登上了书画名家的大雅之堂。  石桥国画纸已远销海外,但我想,使用过石桥国画纸的书画名家,究竟会不会想到,他们手中那一张张优质的纸,是来自一方神奇的山水,来自一个遥远而古朴的山寨?  走访几户蔡氏人家,主人们都兴奋地谈起蔡伦。我只知道蔡伦是中国造纸术的始祖,但不知道他们究竟是不是蔡伦的后裔?  石桥,一个祥和而恬静的村庄,千年古法造纸文化仍在这里演绎。  如今,到石桥参观、考察的中外游客、专家络绎不绝,石桥的名字已经渐渐的响亮起来。  纸乡石桥,石桥纸香。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排廷瀑布

  排廷瀑布位于县城南面15公里处,是丹寨县境内宽度最大的瀑布。亦是黔东仅有的大瀑布,有“黔东第一瀑”之称。  走到有一百多户人家的排廷苗寨,沿着一条清澈的小溪顺流而下,不过一公里左右,在你还没有任何准备的时候,小溪突然间不见了,待你走近一看,溪流跌成了一道40多米高的瀑布。  瀑布右侧的石壁,下端向里凹,上端往外翘悬在半空,峭壁的顶端,有几户农家的房屋建在绿树成荫的悬崖上方。  每当春夏涨水的时候,几里外就听到瀑布轰隆隆的响声,可见水雾高飞。走近瀑布,河水从断崖顶端凌空飞流而下,雾霏霞霓,声若雷霆万钧,两岸花草,迎风飞舞。瀑布激起的雪沫烟雾,高达数十米,漫天浮游,使其周围处于纷飞的细雨之中。雨后初晴,两级瀑布水流垂直坠入浅滩,水花飞溅,烟生七彩,如梦若诗。  枯水季节,瀑布宛若一个温柔的苗家姑姑,身上缀满了点线珍珠。此时,溪水明净如镜,跌宕多姿,小鱼游弋其中,溪畔花草鲜美,鸟鸣莺啼,人沿清溪行,胜似画中游。那裸露出的黄色岩壁古铜深邃,串串白玉游走其间。清晨,远远近近的群山和苗寨薄雾飘飞,群山峰峦叠翠,或明或暗,若隐若现,变幻莫测,千般奇景尽收眼底。  排廷大瀑布分为两级,第二级高15米。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不到百米的河段上砍了两斧,造就了这一天然绝景。每当夏天的时候,你若在瀑布的中段,洗上一个“农民澡”,脱光衣服投入大自然的怀胞中,就会有一种梦中之旅的错觉,这是身居城市体会不到的一种神仙般的快活。傍晚,当农夫们挑着柴草、牵着牛归家,你便会看到一幅“樵夫与耕者,出入画屏中”的美景。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南皋乡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南皋乡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