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信义教会建筑群 | 信义教会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信义大学教舍楼:位于益阳市赫山区的市中心,市第一中学校内的狮子山山顶,与西、北向的教师宿舍楼呈三角形分布。这里地势较高,四周视野开阔,树木茂盛,环境幽静。其东紧邻康富北路,南为长益公路,沿路西南向数十米即到秀峰公园的北大门,入内有青山湖泊,亭阁桥梁等,是市民休闲、娱乐、锻炼的场所;西靠原市委大院,距市佛教中心、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白鹿寺、栖霞寺、裴公亭约600米;北为一中校区,现可容纳学生3000余人,距资江约500米,整体风格与信义大学建筑群极为协调。1906年,湘中信义会挪威差会,在益阳县城对河桃花仑狮子山购地,创办“信义中学堂”,开始建筑校舍。1952年9月,“信义中学”正式由人民政府接收,改名“益阳市第一中学”。2002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将信义大学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划定了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 信义大学教学楼:位于益阳市赫山区第一中学校内,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由挪威信义会购地修建。整个平面呈长方形,为庑殿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占地面积近1000平方米。该楼坐北朝南,四坡屋面顶楼,北边设走廊,南为教室。通高15.8米,面宽76米,通进深9.3米。整栋大楼结构紧密,布局合理,在承重、通风、防潮、采光等举措上,设计极为科学;信义大学教师宿舍楼:位于教学楼的东北侧,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由挪威信义会购地修建。整个平面呈长方形,为硬山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该楼坐北朝南,两破屋面上盖绿釉筒瓦,前后两破屋面均设有天窗。南向设檐廊,中由三根圆形石立柱支撑屋檐,花岗岩条石压边及护栏,中间对称开两门。沿廊入内可至单独套间,往外设有两开间宽的条石台阶,共十二级。室内均为木制地面,各套间均设有取火壁炉,有木制楼梯旋至二楼。一层下设地下室,四周均设有通风口。整个宿舍楼结构紧密,布局合理,室内装饰极为精致。益阳信义大学为国家和社会培育了数以万计的杰出人才。从这里走出过旧民主革命烈士李唐、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师师长兼政委曾士峨、著名的马克思文艺理论家周扬、原教育部部长何伟、首届矛盾文学奖得主莫应丰、中山大学原校长李进才、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教授林凡、著名作家谢冰莹、老外交家社会活动家国际正义人士何凤山博士、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会张孝骞、中国工程院士文伏波、潘自强等大批学者、专家、名流杰出代表。 信义大学校舍楼:是中西合璧的产物,是异国建筑文化在我市的一出奇葩,也充分体现了我国工匠在仿造北欧建筑方面的聪明才智和高超技艺。信义会建筑群平面一般以中轴线横阔对称分布,左右各成单独套间,内设壁炉,屋面上盖绿釉琉璃瓦,山墙采用排山勾滴瓦等装修形制,具有北欧风情的特点。内墙大量使用本地织竹骨外抹素灰,具有建材高度本地化的特点,是我市尚存的较为完整的近代历史建筑群,具有浓郁的异国情调。信义大学校舍楼是开发旅游的重要文物资源,是城市旅游光观不可缺少的城市名片。信义大学教舍楼地处益阳市中心位置的狮子山(老市委院内),毗邻秀峰湖、会龙山公园和会龙山佛教基地。这里交通便利、气候舒适、环境幽静,是旅游休闲的重要场所。这里无疑是打造城市旅游景点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 五马坊牧师楼:位于益阳市资阳区资江北岸的城内办事处,与资江南岸的信义大学教舍楼隔江相望。该楼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由挪威籍传教士原道明与益阳教徒刘徒生购买稍加改造设为教堂,成立会堂,后来称为总堂。1981年7月10日成立益阳市基督教三自-委员会。1997年元月成立益阳市基督教协会。五马坊牧师楼是益阳信义会的策源地与活动中心。五马坊牧师楼客观上为推行封建教育之先进的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教育理念,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为国家和社会培育了众多的杰出人才。从这里走出过的如旧民主革命烈士李唐、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师师长兼政委曾士峨、著名的马克思文艺理论家周扬、原教育部部长何伟、首届矛盾文学奖得主莫应丰、中山大学原校长李进才、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教授林凡、著名作家谢冰莹、老外交家社会活动家国际正义人士何凤山博士、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会张孝骞、中国工程院士文伏波、潘自强等大批学者、专家、名流杰出代表。自1904年至1924年,信义会在益阳购地修建信义学校、医院、教堂等建筑约20余处,广泛传播西方先进思想和教育理念,益阳人民纷纷将自己的子女送入信义学校、教堂接受教育。抗战期间,信义会曾无私的帮助抗战伤员与老百姓。改革开放后,原信义会的外籍教员及其子女等纷纷返回,与益阳人民共同交流合作,促进了教育事业和宗教事业发展。五马坊牧师楼不仅见证了益阳人民接受西方文化的历程,同时,也是益阳人民与外国友人友好交往合作的重要纽带。信义会其左侧原建有教堂、女子圣经学校,现仅剩牧师楼。整个平面呈凸形,为悬山砖木结构的三层楼房,占地面积近2000余平方米。牧师楼坐南朝北,两坡屋面上盖绿釉筒瓦。山墙采用排山勾滴瓦等装修形制,内墙大量使用本地织竹骨外抹素灰,具有建材本地化的特点。北坡屋檩起拱设有两扇天窗,北向中间设两门厅,分东西两半,成独立套间。各套间均设有壁炉,入内各有木制楼梯旋至0,南北均设有两阳台,登楼远眺,资江两岸美景尽收眼底。该楼设计合理,功能齐全,既有湖湘民居建筑的特点,又具有异国建筑的风格,是我市尚存的较为完整的近代历史建筑群。五马坊牧师楼是中西合璧的产物,是异国建筑文化在我市的一出奇葩,也充分体现了我国工匠在仿造北欧建筑方面的聪明才智和高超技艺。五马坊牧师楼地处资阳古城城区内,现存大量的旅游资源,如益阳古城城墙、大成殿、三台塔等,具有浓郁的异国风情的信义会,无疑是打造城市旅游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2004年,益阳市人民政府将五马坊牧师楼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划定了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同年益阳市基督教协会成立了“五马坊牧师楼保护小组”,负责该楼的安全、保卫等工作。保护小组组长由该协会主管牧师担任,小组成员由该协会成员及社会教徒共同组成。2006年,益阳市基督教协会调整了五马坊牧师楼保护管理小组,在益阳市文物管理处的指导下,负责对牧师楼的保护、消防、管理使用。2011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将五马坊牧师楼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划定了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 2013年信义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山乡巨变第一村旅游区 | 山乡巨变第一村旅游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中国清溪-山乡巨变第一村紧邻湖南省益阳市中心城区,占地面积2平方公里。是中国文化名人、现代著名作家周立波先生的出生地及其《山乡巨变》、《山那面人家》等小说的创作背景地。因50年前周立波先生在此写下著名的长篇小说《山乡巨变》而闻名。又因50年后的今天在新农村建设中再次发生巨变而赢得了“山乡巨变第一村”的美誉,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中国乡村红色遗产名村 ●中国绿色村庄 ●中国幸福村 ●中国特色村 ●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周立波故居) ●湖南省大众最喜爱旅游目的地 ●湖南省省级生态村 ●湖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湖南省特色景观旅游名村 ●湖南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 ●湖南省农业旅游示范点 ●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红色——农村合作化运动纪念地 ●周立波故居 ●村部旧址 ●立波广场 ●《山乡巨变》小说的八组情景雕塑 绿色——乡村旅游体验地 ●农耕文化体验园-清溪生态QQ农场 ●魅力水车 ●果蔬交易长廊 ●荷塘月色 ●千米果蔬长廊 ●立波果园 ●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 ●清溪金银花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清溪特色民居 古色——民俗文化聚集地 ●清溪书社 ●民俗艺术广场 ●山那面人家老屋 ●立波小街 ●游客中心 |
益阳奥林匹克公园 | 益阳奥林匹克公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国家4A级景区。地处益阳市中心城区。石长洛湛铁路益阳火车站距公园2公里。距长沙至张家界高速公路3公里。距长沙市区67公里。距黄花国际机场仅45~60分钟路程。属湖南“百景”之一。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体育运动主题公园。是中国羽毛球队益阳训练基地。人文景观集中、体育功能突出、生态环境优美、区域配套便利。 益阳奥林匹克公园,是益阳市以承办2002年湖南省九运会、2003年全国五城会为契机,按照城市总体规划于2002年8月建成的。占地面积500亩,整体地幅呈矩形,东西长700余米,南北宽约360米。毗邻梓山湖国际高尔夫球场和益阳市委市政府办公新区,东、西、南、北四周紧靠城市主干道并设有出入口。是一个自然与人工交融,现代建筑与丘陵景观有机协调的体育主题公园,被誉为“银城之光”。 公园建有多处集散广场、景观小品、灯饰水景、户外运动健身器材、休闲游乐设施,具备旅游观光、休闲游乐、运动健身、会展演出和体育赛事功能。自建成以来,每年举办的各种体育赛事或大型演出活动有十多次。先后有中国足协杯赛、中超女足联赛、中甲男足联赛、2002~2008年全国女排联赛八一女排主场、2005~2007年世界杯羽毛球赛、全国女子羽毛球联赛等国家国际级重大体育赛事落户这里。中国羽毛球队2004年在公园进行备战雅典奥运会的赛前封闭式训练和模拟比赛。 公园主体设施 公园的主体设施为“一场三馆”即综合体育馆、综合体育场、羽毛球训练馆、游泳跳水馆: 综合体育场(馆) 体育场依山就势,气势非凡,规模宏伟,造型强劲。东、西两片看台进口张拉膜悬挑雨蓬,造型粗犷有力而轻巧,充分体现出时代性、标志性和地方独特性。总建筑面积25109平方米,塑胶粒面层田径场地12199平方米,植草足球场7140平方米,可容纳观众3万人以上。体育馆呈飞蝶状的银灰色抛物面屋顶,造型直径79.2米的圆形平面及形体,与公园整体自然环境形成现代人文景观。建筑面积10300平方米,内场地为双层体育专用木地板地面,安装有中央空调系统,44平方米的双屏电子显示系统。看台固定座席为5000个。 羽毛球训练馆 正面10根圆柱擎顶的四层建筑物,建筑面积为9185平方米,有24片羽毛球场地,是中国羽毛球队益阳训练基地的训练场馆。 游泳馆 造型和色调简洁流畅,视野开阔良好,自然采光充分,室内游泳馆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馆内有8泳道标准游泳池一座。配有场地灯光、供热、送风、水循环处理系统以及更衣、冲洗、消毒等设施。室外场地有8泳道标准游泳池一座和跳水池一座,设有1、3、5、7、10米跳台和跳板。 开放时间 8:00-22:00 景点位置 湖南益阳市赫山区康富南路30号 |
奎星塔 | 奎星塔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泉交河镇属益阳市赫山区较大一个乡镇,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镇,由原泉交河镇、泞湖乡、烂泥湖乡合并组成。据史料记载,这里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始建于唐,初为洞庭丰水期湖边柴米小集。明朝中叶,称泉交市,清代发展为益阳县最大的鱼米集市,有“千猪百羊万担米,扬帆汉口一早起”的“小扬州”之称。这里人文荟萃,文化积淀十分深厚,是清代名臣胡林翼的故里,也是革命先烈香三娘的家乡。 奎星塔位于泉交河镇下节街,始建于清(1828年),为湘军领袖胡林翼之父胡达源创建。西距泉交河150米,南距泉交河大桥300米,东为安山村河堤,北为烂泥湖新河。奎星塔为青砖结构,坐南朝北,楼阁式八方七级,通高26.9米,底径4.44米,第一级南向开门,以上各级四向错落开窗,第一级内满嵌青石碑刻。第二级南向窗额上楷书“奎星塔”,塔内以花岗岩条石作楼,无梯。 塔身由青砖砌成,其建筑手法与质地充分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塔内镶嵌有当时大学士曹振镛、侍郎李宗翰、巡抚陶澍、状元彭浚等诸贤石刻二十多篇,记录了许多重要历史事件,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与保存价值。 1920年,泉交河镇董陈清主持第一次维修,后日本入侵,其兵试弹以塔为标受损。1974年修筑烂泥湖时,塔底级被堤防掩埋,构件俱损,碑铭皆佚。1981年,益阳县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加以保护。1990年,益阳县人民政府拨款2万元,由益阳县博物馆对该塔进行维修,并扩建塔基。1998年,益阳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划定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加以保护。奎星塔 泉交河镇 泉交河镇是赫山区最大的乡镇,由原泉交河镇、泞湖乡、烂泥湖乡合并组成。总人口48459人,总面积101平方千米。辖 上节街、下节街、中节街3个居委会;三阳、安山、先锋、胜阳州、壮图山、大塘、沙田、小河桥、共升、长冈、十房湾、石仑、万兴坡、蔡家冲、南湖、黄茅岭、祥云山、孙家段、鹅公咀、团竹山、东冲湾、联兴、将军湾、汪家湾、陶家、枫树坝、桥西、黄家岭、柏家冲、干角…… 详细++ |
裴公亭 | 裴公亭为益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裴公亭,位于资江南岸,在资阳桥南端西侧的白鹿山上,是益阳市区一座小巧玲珑的袖珍公园,是市民双休度假的一个好去处。 裴公亭,是为纪念唐代名相裴休而修。裴休字公美,河南济源县人,博学多能,工于诗画,擅长书法,在唐宪宗时,他任兵部侍郎兼领诸道盐铁史,后晋升为中书侍郎和宰相,改革漕运积弊,制止藩镇专横,颇有政绩。晚年遭贬任荆南节度史,潜心研究佛家经学,常路经益阳,小住十天半月,在江边结芦读书诵经,后来人们索性在青山云树之中,修了一座楼亭合一的裴公亭,供裴公读书小住。裴公十分高兴,流连忘返,朗朗的读书诵经声,曾引来仙白鹿驻足聆听。 古代的裴公亭,几经风雨衰废,古貌已无从查考,1923年由地方捐资重建的裴公亭,亭高三层,气势恢宏,门上有直书的“裴公亭”门匾,亭内供奉有斐公画像,和出生在益阳的明末江西巡抚郭都贤、清代翰林院学士胡达源二位先贤的神位牌。登亭顶远眺益阳古城,漫江碧透的千里资江,滔滔北去,流入洞庭;江北的十里麻石街,商贾云集,生意红火。一幅迷人的画图,确实叫人心旷神怡。并且由于裴公亭,依江而筑,古树环抱,远望树色苍茫,烟云缭绕飘逸。因此被墨客咏名为“裴亭云树”,为益阳古十景中之一景。 现在屹立在桥头的裴公亭,是1982年重新修建的,它既保持了古典楼亭的风格,又富有现代建筑的气派。亭上三个苍劲雄浑的行书字:裴公亭,是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亭门两边,雕刻着一幅醒目的对联:裴亭月隐千年树,白鹿钟回万里云。 在亭一层的厅中,有一幅裴公的全身画像,面对滔滔北去的资江,神情是那样潇洒飘逸。登上亭顶,极目四望,一窗一处景,一方一幅画。向北望,彩虹飞架南北,益阳大厦冲去霄;向南看,国道上车水马龙,古城象一支红杏出墙来;向东望,新修的沿江风光带,重现了“西湾春望”的画图;向西望,千里资江如彩练,白鹿群雕在亭下聆听“古城进行曲”。小巧玲珑的裴公亭,集楼召亭阁于一体,江树木花草流水于一处,亭周建有著名作家叶紫纪念台,汇集益阳古十景画的艺术长廊,塑有白鹿群雕,人造石钟、通幽的曲径台阶,小巧的望江亭阁,双休假日,信步到裴亭一游,真不失为是一种美的享受。 景点位置 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319国道 裴休 (791~864) 裴休 (791-864)唐朝一代名相。字公美,汉族,河内济源(今河南济源)人 ,祖籍河东闻喜(今山西运城闻喜)。官至吏部尚书,封河东县子,赠太尉。善文章,工书,以欧、柳为宗。寺刹多请其题额,河南庐山亦多题铭。为晚唐著名书家,然存世书迹仅一件。 “泐潭形胜地,祖塔在云湄。浩劫有穷日,真风无坠时。岁华空自老,消息竟谁知。到此轻尘虑,功名自可遗。”读他作的这…… 详细++ 裴休 (791~864) 裴休 (791-864)唐朝一代名相。字公美,汉族,河内济源(今河南济源)人 ,祖籍河东闻喜(今山西运城闻喜)。官至吏部尚书,封河东县子,赠太尉。善文章,工书,以欧、柳为宗。寺刹多请其题额,河南庐山亦多题铭。为晚唐著名书家,然存世书迹仅一件。 “泐潭形胜地,祖塔在云湄。浩劫有穷日,真风无坠时。岁华空自老,消息竟谁知。到此轻尘虑,功名自可遗。”读他作的这…… 详细++ |
胡林翼墓 | 胡林翼墓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胡林翼(1812—1861年)字贶生,号润之,晚清中兴名臣之一,湘军重要首领,湖南省益阳县泉交河人,道光十六年进士,历任贵州镇远、黎平知府、贵东道、四川按察使、湖北布政使、湖北巡抚等职,与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被史学家并称为“中兴四名臣”。1861年9月30日,因病呕血死于武昌,后追赠总督,授太子太保、兵部侍郎,赐谥文忠。著有《胡氏兵法》、《读史兵略》46卷,奏议、书牍10卷等,辑有《胡文忠公遗集》,曾绘制《大清一统舆图》,为我国早期较完整的全国地图。 胡林翼为人文武双全,为官清廉,十分重视教育,生前倾其所有,在益阳石笋瑶华山南麓创办了“箴言书院”,一百多年来先后为国家培育了3万多名优秀人才。其军事才能也为后人所崇拜,民国杰出爱国将领蔡锷将军曾把曾国藩、胡林翼的治军用兵之道编成《曾胡治兵语录》,蒋介石把这本书作为黄埔军校学生的必读教材,并签名题词赠给学生。青年时代的毛泽东,阅读了《胡文忠公全集》,也十分钦佩胡林翼的文韬武略和做人为官之道,遂把他当成学习的楷模,把自己的字也改为“润芝”或“润之”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九月三十日,胡林翼病逝于湖北武昌,葬于湖南益阳赫山区龙光桥镇寨子仑村蔡家湾组与新塘组交界处的台地上。清光绪四年(1878年)二月十九日,胡林翼之妻陶静娟逝于长沙,随后伴棺合葬于此。大跃进时期,受“除四旧”运动的影响,该墓地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众多墓地构建物被拆除,仅剩残破不堪的墓冢。 20011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胡林翼墓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划定保护范围为:以墓外缘为起点,四向各至30米处;建设控制地带为:四向各至保护范围外50米处。 2014年由益阳市文物管理处牵头对其墓进行修缮。 胡林翼 (1812~1861) 胡林翼(1812-1861),字润芝,益阳县(今赫山区)泉交河人。清代道光进士,后放贵州安顺任知府七年,太平军攻至长江沿线时,被调至湖北武昌任湖北巡抚,因与太平军作战有功,被清王朝追授为太子少保,兵部侍郎。 1836年(道光十六年)进士,授编修。1840年先后充会试同考官、江南乡试副考官。1846年以知府分发贵州。历任安顺、镇远、黎平知府及贵东道。在任…… 详细++ 胡林翼 (1812~1861) 胡林翼(1812-1861),字润芝,益阳县(今赫山区)泉交河人。清代道光进士,后放贵州安顺任知府七年,太平军攻至长江沿线时,被调至湖北武昌任湖北巡抚,因与太平军作战有功,被清王朝追授为太子少保,兵部侍郎。 1836年(道光十六年)进士,授编修。1840年先后充会试同考官、江南乡试副考官。1846年以知府分发贵州。历任安顺、镇远、黎平知府及贵东道。在任…… 详细++ |
四方山“691”旧址 | 四方山“691”旧址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四方山“691”旧址位于益阳市赫山区岳家桥镇四方山村。东经112°23’46.8″,北纬28°22’06.6″;海拔162M。距益阳市区32公里,距省会长沙40公里,紧靠长石铁路、长益高速公路和319国道,交通方便。 四方山主峰海拔388米,四方山“691”旧址占地187亩,原系60年代末期国家重点援外项目,代号为“691”。以后情况变化,场地空置,1986年由该项目具体管理部门——省外事办将其转让给长沙铁路经济技术开发实业公司,“长铁”曾在这里办过党校、疗养院、幼儿园等。嗣后,省人民政府决定由“长铁”再次转让给益阳市。益阳市人民政府于1997年接收后,规划将这里改建成高档次的旅游度假村,现在房屋空置。 四方山是名副其实的四面环山,丘陵起伏。由于多年来保护较好,境内树木参天,绿草如茵,山清水秀,四季鸟语花香,自然环境极为幽静和舒适。保持完好的68栋建筑物,如别具一格的“总统府”,新颖雅致的“部长楼”,宽敞明亮的电讯广播厅、会议厅、岗厅、营房、车库、油库、办公楼、商店、医务室、篮球场、食堂;有原来作为防空设施的900平方米地下室;有容纳3万立方米的水库;有各式花坛、花园和亭阁;有供水、供电和取暖的全套设备等。 建筑物排列整齐,错落有序,水、电、路、气设施,均构成网系,尤其是原电台的心脏部分,是一条离山顶100米,长200米,高宽各10米的大隧道,至今仍完好无损,冬暖夏凉,坚固适用,可以抗炸弹,抗原子辐射。山沟里的栋栋小别墅,环境舒适,尤其是山边桂树林中,那栋友党总书记住过的宫殿式别墅,更具神秘色彩。 四方山“691”旧址工程建筑质量上乘,虽人去楼空,木构件损坏严重,但建筑主体保存完好,稍加维修,即可使用,是办公、培训、居住、疗养、旅游的上佳场所。 |
枫林桥 | 枫林桥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兰溪在益阳城东8公里处,枫林桥就横跨在镇西的兰溪河上。枫林桥始建于明代,当时是木桥,清嘉庆二年(1797年)改修为花岗石单拱石桥。 传说枫林桥是由住在桥东枫树林中的老石匠,带领几十名徒弟义务捐资兴建。老石匠助人为乐、造福乡里的精神感动得神仙也下凡一起与他们修建枫林桥。桥修好了,爱唱山歌的兰溪人民,商定在端午这天竣工剪彩,并在桥东桥西两头搭歌台,以比赛山歌来感谢乐善好施的石匠师徒们。那位鹤发童颜的老石匠自告奋勇当司仪,在万子鞭响过之后,老石匠郑重宣布:“枫林桥开通、赛山歌开始”后,就脚踏祥云,飘然而去。桥畔的山歌,响彻在兰溪上空,传遍百里湖乡。从此,枫林桥上赛山歌,便成了兰溪人过端阳的传统节目。一年复一年,一代接一代,红红火火,百年不衰,活跃了一方乡土文化,1994年,兰溪被国务院正式命名为“山歌之乡”。 1913年,河堤崩溃,民国十六年(1928年)修复。该桥通体花岗石结构,呈弧形,全长64米,宽6.5米,分三十五个阶梯。桥面两侧有石栏,东西桥口靠栏有石雕,南栏两端刻石狮,东雌西雄。雌者怀依乳雏,逗趣亲妮,雄者竖耳凹眼张口蹲踞,英武而传神。北栏两端镌麒麟,爪按文房四宝,神文静而怡雅。桥座为半圆单拱状,拱高8米,跨度14.4米,其下可通帆,桥拱两侧,刻有“枫林胜迹,资江一桥”8个大字。 枫林桥桥是我国南方花岗石单拱桥建筑之瑰宝,是大跨度单拱桥的代表之作,也是我市境内保存完好的重要古桥之一。桥拱、桥面、石栏、石狮、麒麟及碑刻等,均系花岗石的特征,桥墩、桥拱、桥面搭牵比例协调适宜,石狮,麒麟雕刻细腻生动,给人美感。特别是碑刻纪年,为研究我国南方清代建筑技术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同时该桥又是我市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 1966年,文革期间,区内县第五中学“-”以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为名,焚烧古书、砸碎古雕刻、捣毁文物,欲将枫林桥上东西两端麒麟、狮子砸烂推进河中,先被兰溪镇党委书记孙绍介等人制止未成,后由兰溪区公所秘书田介钧等人强行阻止,才免于毁灭。1998年,益阳市人民政府对枫林桥划定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2011年1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兰溪镇 位于益阳市东北部,距市区8千米。总面积约46.64平方千米,常住人口3.5万人,镇区人口1.3万人。辖 人民街、中华街、大同街、长庆街、余家咀5个居委会;尹家坝、百家段、金塘、塘西坪、建新、三岭、秀才坝、松柏、独木桥、沙港子、鄢家垸、汤家坝、稠木垸、杉木桥、集成垸、蒋子段、新杉、邓家咀、双丰、曾月坝、曾家岭、双桠树、蒋家塘23个村委会。.…… 详细++ |
斗魁塔 | 斗魁塔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斗魁塔,始建于清乾隆12年(公元1747年),位于资江南岸龟台山下,耸立在益阳三桥左边,是一座七层花岗石宝塔。 斗魁塔与江北三台洲上的三台塔,隔江对峙,遥相呼望。古人在资江两岸,县城东门之前修建两座宝塔,其含义有二,一是锁龙镇妖,据说每到春夏之交,大雨连降,资水里一条发怒的黄龙便伙同河底的妖怪一起兴风作浪,淹没两岸田土,危害两岸人民,人们在江边建宝塔,希冀能镇河妖锁黄龙。二是在县城东门之外,建一对宝塔站岗,以构成一道威武雄壮的县门,使航行在江上的船只排筏,感到千年益阳古城的“威武”。 龟台山下的宝塔,命名为斗魁塔,寄托了千万邑人对益阳文运兴旺的向往。位于资江南岸的龟台山,依山傍水,景色秀丽,从宋代开始,就是一处名扬远近的读书讲学之地,清代称龙洲书院。相传天上众星向北斗,而北斗七星中,第一颗星叫魁星,主宰文运兴衰。邑人期盼益阳文运兴盛,多出人才,于是就以北斗魁星来给宝塔命名,让魁星在益阳显灵,保佑益阳多出人才。 神灵保佑虽是迷信,但龙洲书院优美的读书环境,良好的学习风气,确曾为益阳培育了不少名人。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张昆弟、熊亨翰、袁铸仁,0中央办公厅副主任曾三,文坛巨匠周扬、周立波等,都是龙洲书院的学生。 斗魁塔,塔高七层,高度为29.175米,全部用花岗条石砌成,内有旋梯,可登上塔顶。斗魁塔顶曾在1873年遭受雷击,邑人随即进行了维修。到1969年时,发现塔顶倾斜裂缝,为防止事故发生,当时城建部门对顶上两层,进行了拆除。 1998年,益阳市人民政府对该塔划定了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加以保护。保护范围:以塔为中心,东西延伸至50米处,南至二中围墙,北至资水南岸;建设控制地带:四向各至保护范围外30米处。 2011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6年,市政府已启动“一江两岸风光带”项目工程建设,目前正在对斗魁塔周边环境进行整治亮化。 |
曾士峨烈士纪念碑 | 曾士峨烈士纪念碑为益阳市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曾士峨烈士纪念碑位于益阳市赫山区会龙山山顶东麓。 曾士峨(1904—1931)字迪勋,号广泽,益阳市樊家庙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北伐战争,在国民革命军第4集团军总司令部警卫团任连长。北伐到武汉后,转入我党控制的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1927年9月随警卫团参加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1928年5月任红4军31团3连连长,率部参加龙源口战斗和黄洋界保卫战,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巩固和发展作出了贡献。1930年春任红4军2纵队司令员,同年夏任红4军参谋长兼第2纵队司令员、红4军第11师师长、红4军第11师师长兼政委,率部参加中央苏区第一、第二、第三次反“围剿”。在第三次反“围剿”作战,在高兴圩战斗中,他率部坚守竺高山阵地,与精锐之敌展开顽强争夺。9月8日,当敌人向红4军指挥所逼近的危急时刻,他率领全师党员和排以上干部为核心的敢死队冲向敌阵,壮烈牺牲,年仅27岁。 1987年,家乡人民将其遗骨移归故乡,葬于会龙山公园山顶,并立下纪念碑。该纪念碑占地面积130余平方米,碑高8.6米,碑呈四面体柱状,碑身、碑座全部用花岗岩大理石砌成,碑身正面及碑座四周镶嵌的汉白玉石上,分别刻有杨得志、朱良才、郭沫若、曾三等中央领导题词,碑前两旁种植有松柏,青山掩映,庄严肃穆,巍峨挺拔。 曾士峨烈士纪念碑于2004年11月被益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被益阳市委宣传部公布为益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鱼形湖·四方山旅游景区 | 鱼形湖·四方山旅游景区位处益阳市赫山区沧水铺镇和岳家桥镇境内,是一个以鱼形湖、四方山为核心景区,辐射周边林地约10平方公里的极具旅游潜质的妙处。 鱼形湖也叫鱼形山水库,为一座国家级中型水库,始建于上个世纪60年代初,因水库旁一座青山形似一尾昂头摆尾的鲤鱼,故名鱼形湖。全湖总面积4400多亩,周边林地3400多亩,常年蓄水量2500万立方米。 环湖茂林修竹,青翠葱茏,赏心悦目;湖面清风徐来,碧波荡漾,心旷神怡;更有港湾逶迤,曲径通幽,令人流连。临空鸟瞰,鱼形湖如一颗绿色的宝石,镶嵌在赫山东侧;象一位无华的处子,顾盼着希望的原野,为古县新区平添了几多醉人的秀色。 目前,以水库大坝为中心,开设了快艇遨游、湖畔垂钓、夏日游泳和轻舟拨浪等休闲娱乐项目。伴随击水的欢畅、垂钓的惊喜和品茗的乐趣,以及南来北往的闲庭信步,清新秀美的鱼形湖开始走出围城,走向世外,款款步入灿烂的未来。 沿鱼(形山)四(方山)公路往西南前行约十分钟车程就到了神秘野趣的四方山。 益阳县志云:县有佳境,绵延四方。四方山因群山环抱而得名。这里流水潺潺,层林叠嶂,古木参天,为典型山区地貌,亚热带湿润气候,从常绿阔叶林至针叶林均有分布,森林茂密,植被丰富,有乔木及草本植物达2000余种。 四方山有两个小型水库,接龙水库是一座小I型水库,水域面积86亩,方山水库是一座小Ⅱ型水库,水域面积63亩。 景点位置 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沧水铺镇和岳家桥镇内 |
益阳白鹿寺 | 益阳白鹿寺为益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白鹿寺,位于资江南岸白鹿山,距离资江一桥仅200余米,始建于唐代宪宗元和年间,曾是益阳最大的一座寺庙。 据明《一统志》载:唐裴休讲道于此,有白鹿衔花出听。传说唐代名相裴休,贬任荆南节度使时,曾来益阳,在古木葱郁的江边山上小住。裴休博学多能,喜欢佛学,夜深人静,他便在山上秉烛夜读,朗朗的诵经声,引得一只仙白鹿驻足聆听,每晚只要经声响起,仙白鹿就飞来听经。一天晚上,白鹿听经的秘密被人发现,仙机泄露,再也不见白鹿复来。山民们认为白鹿驻足听经之地是块风水宝地,遂命名白鹿山,并在山下建了一座庙,取名为白鹿寺。 古白鹿寺香火鼎盛,名气很大,尤其叫人称奇的是寺内的那口一千公斤重的古铜钟,声极洪远,堪称古城钟王。夜晚,和尚上香的钟声,响彻古城十五里麻石街。悠扬的钟声,飘逸清盈,震撼心灵。“白鹿晚钟”便成为了古益阳的十景之一。 古白鹿寺几经沧桑,如今荡然无存。今白鹿寺,是1987年落实宗教政策,经政府批准同意,群众集资,白鹿寺老和尚佛源法师大力捐资,重新在白鹿后山修建而成。寺庙傍山而建,临街的山门,雄伟壮观,红墙拱门,气派恢宏。新修的大雄宝殿,佛像金光闪闪,佛幡条幅五光十色,木鱼声声,香火飘绕。宝殿的左右,各建了一座钟鼓楼,正在制作大鼓巨钟。“白鹿晚钟”雄风,将重现古城。 在第一进的“香客”休息室,游客们可以品尝斋茶斋果,或进寺庙的斋食厅品尝斋席。用豆干瓜果等蔬菜做成的“鸡鸭鱼肉”,造型精巧引人,味道鲜美。 地址:益阳市赫山区会龙路58号 电话:0737-4208349 官方网站:http://www.chinabls.cn/ 开放时间: 7:00-17:00 门票: 10元 |
箴言书院 | 箴言书院位于湖南益阳瑶华山麓。清咸丰三年(1853),由邑人湖北巡抚胡林翼创建。胡林翼是当时的湘军领袖、湖北巡抚、清代中兴名臣。他为官清廉,非常重视对人才的培养,他认为“将欲弥天下之乱,终必自正学术培人才始”,故有心办学校。 为选校址,据史料记载,胡林翼除了亲自前往益阳名山碧云峰(时称“小庐山)、桃江等地考察外,还派精通巫术的夏先范到各地勘察,夏复命曰:“十五里有石笋山,结阴穴富贵悠久,结阳穴可出词林。”林翼于是决定:“阴穴葬吾父,阳穴可为书院。”这样箴言书院就定址于石笋瑶华山之南麓。 因以其父达源曾著有《弟子箴言》,故以“箴言”名院。书院正式奠基于咸丰三年(1853),主室中梁上 书有“咸丰三年修建”字样。书院最初筹建之时,胡林翼正在贵州贵东道任道员,修建过程中,正在巡抚任上,故书院大小事务均由其夫人陶静娟和陈翰园主持(翰园是胡林翼的直系亲属,静娟不在益阳时,书院由翰园主持),直接负责营建的是蔡用锡和周开锡等人。 书院粗具规模后,胡林翼清曾国藩、左宗棠分别撰写了《箴言书院记》,又亲自撰写了《箴言书院后记》,胡、曾、左之文皆刻石成碑立于书院。创办箴言书院的经费来源:主要是胡林翼的大部分薪俸;二是胡家的田租收入;三是箴言书院的学田收入;四是胡在生前死后友人的捐赠(胡死时书院尚未全部完工)。先后为书院捐资的友人有曾国藩、官文、李续宜、左宗棠、彭玉麟、杨载福、多隆阿、鲍超、金国琛、余际昌、严树森、汪士铎、阎敬铭、文希范、蒋文若、李鸿章等人。 惜其工未成而卒(1861),而至同治二年(1863)始成。有大门、先圣祠(祀孔子)、宫詹公祠(祀达源)、大堂、书搂、半学、志道、据德、依仁诸斋等,共4进96间,另辟射圃、化字塔,可居生徒120人。藏书1355部(31738余卷),存谷2225石。 书院规章为胡氏生前所定,设山长、监院、首事、掌管、司书等管理教学、行政事务。山长“不由当道荐致”,而“由监院、掌管人等公同酌定”,聘请“品行端正,经学淹通,有名于时,无玷于躬行”担任,一年一任,“允惬众论者”可连任;监院“必择素有品望,能调和舆情而不偏党,识时宜而不执拗者任之,无定期日,以功过而久暂之”;掌管、首事、司书等皆“视勤惰、公私而久暂之”。 书院于1864年前后正式开办招生,距胡死后已有3年。书院和学田照胡林翼遗嘱此时已全部捐献给益阳县府,由县府管理,书院每年主要招收本邑子弟约两百人就读,当时亦有秀才身份附读的。教学的重点主要是儒家经籍。胡林翼还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反对学习读死书啃八股,他主张读“有用之学”。胡氏子弟亦须考试合格方准入院,其中贯通一经、精熟三史,或算法、舆地、水利、小学、典制、掌故各擅专门者,可免试列入正课;月课3次,2次时文,1次经史诗赋;学分汉、宋、经济、词章“四端”,诸生可择其所好而习,但“必归实践躬行”,以期“考证不涉繁芜,义理不嫌空腐,经世皆为有用,立言弗至无根”;为学秩序,汉、宋、经济、词章各异,可先分别读《说文》、《三礼》、《近思录》、《大学》、《通鉴》、《三通》、《乐府》、《史记》、《汉书》、《文选》,“既熟再及其余”;“读书之法,先教以墨守,次教以融会贯通”。同治四年(1855)始聘王龙文主讲,订《箴言书院学程》,分经史、立身、治事、为文4门课程,继任者有最名翰林湖北布政使庄受祺、榜眼出身的书法家黄自元等。 1911年改为咸言学校,1924年3月因雪峰山土匪袭击,学校停办,藏书由胡氏后裔运于多贤祠保存。抗战时,长沙私立育才中学迁入。1954年益阳县一中迁此至今。现存书院原建筑6栋50间,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 走进古老的箴言书院,即现在的县一中校门,《箴言书院全景图》中那完整严密的屋宇院落的格局是看不到了。由于学校扩建,古老的斋房大部分已拆除,书院原来的大门也荡然无存,仅存几栋斋房和部分翘檐的风火墙。看看那咸丰年做的砖墙,摸摸同治时代的木窗,估计那天井中的绿苔也许是140多年前延留下来的旧物。想想当年的士子正襟危坐于这木格窗下,读史论经,攻经世致用之学,也做功名与济世的梦。而胡林翼却在遗嘱中说:“子孙不必学八股文,不要想作官,求作官者必有济于民,与其以官害民,不如为士为农,尚不失祖宗元气。”胡林翼还在与诸从弟书中说:“官是苦海,不努力不能保全地方,过努力则一身一心之苦累,不可言状。”千百年来中国的文人们始终寻找一种完美归宿,学成文武艺到底是货与帝王家,还是完成自我-而得道顿悟?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胡林翼不在了,属于他的那些风云也成了转头空。但箴言书院依旧屹立在瑶华山下,志溪河静静流淌,默默守望着未来的千秋万代。 |
寨子仑 | 寨子仑,位于益阳市南郊15公里处,山跨谢林港、石笋两乡之间,由神龙峰、凤形山、摩天岭三组峰峦组成,最高峰的峰顶海拔354米。 寨子仑之名,源于其山势险要,进可攻,退可守,是古今兵家必争之地。南宋岳飞的先锋牛皋,就曾率部在山上安营扎寨,阻挡杨幺农民起义军的进攻,守住了益阳。历代也有不少农民领袖和绿林好汉,为-官府的压迫,抗击官军的追击,在山上立寨扬旗。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南侵,进犯益阳,中-队曾在寨子仑上,修工事挖战壕,抗击日军侵略。当时曾有一首顺口溜:“寨子仑真的高,山上正好安大炮,炮弹落到鬼子群,炸得鬼子鬼狼嚎”,它真实地道出了寨子仑的险要和功能。这些古代设置的山障,近代挖修的战壕,至今还留有遗迹在山上。 昔日兵家争夺的古战场,如今正在逐步开发为旅游观光地,景区可供开发的景点有40多处,目前已有如下一些景点,可供游人观光。 观景台。位于神龙峰上的最高处,登台遥望,群山象骏马奔腾,千峰如雨后春笋,山峦叠嶂,气势磅礴。 摩天峰。峰顶有仙人聚会的瑶台,沐浴的天池,南侧有竹海林荫,水天一色。“一线天”长50米,宽2米,两岸峭壁高10余米,山道清幽奇险。另有一处瀑布崖,数十米的悬岩峭壁,山泉飞泄而下,飞瀑如练,溅落山涧,景色十分壮观。 凤形山。形似凤凰,飞来与神龙相会,在此构成一幅“龙凤呈祥”的景观。 景点位置 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龙光桥镇寨子仑村 |
周立波故居 | 周立波故居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著名作家周立波的故居,座落在赫山区谢林港镇邓石桥村的清溪冲,距益阳市区仅8公里。 周立波故居是一座具有益阳山乡特色的典型农舍,六缝五间,砖木结构,上盖小青瓦,为周立波祖父在清代末年修建。两厢为住房,中间为公共堂屋,房前有一口水塘,房后是一片竹林和茶树山,常年青翠碧绿,环境优美清新。1908年8月9日,周立波出生在这座宁静而优雅的农舍里,从呱呱落地到小学毕业,他一直同父母亲生活在周家老屋,直到16岁考上长沙市第一中学,才离开家乡走上革命征途。 周立波的父亲周仙梯,是一个清贫的乡村教师,先后在龙洲书院当过总务,在周氏蜚英小学任过校长,1942年病逝。周立波在兄弟中排行第三,原名绍仪,字凤翔,据说周立波的母亲刘昭珍在临产前,作了一个美妙的梦,梦见一只美丽的凤凰鸟,围绕屋后树林飞翔,最后栖在了茶树上,梦醒临产,就生下了一个男孩,夫妻俩十分高兴,就取名为凤翔。绍仪是派名,绍字是辈份,仪字表示“有凤来仪”。立波是周绍仪后来从事写作发表作品时用的笔名,立波即英语“自由”的译音。 谢林港镇位于湖南省中西部,北距益阳市区约5公里,属于丘陵地带。境内志溪河由北向南贯穿,长石铁路由东往西穿越,周立波故居即位于该镇中北部的石桥村。 本地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气温总体偏高,四季明显,日照偏少,春寒阴雨等突出特征。年平均气温16.1℃—16.9℃,日照1348小时—1772小时,无霜期63天—276天,年降雨量1230毫米—1700毫米,适合农作物生长。 周立波故居背靠祖山,坐北朝南,群山环抱。山上是楠竹、油茶、油桐等经济林间生态树木,一年四季绿树成荫。 故居前面是大片荷塘,傍小溪,清澈见底,名清溪。溪边为小丘陵,油茶林。1958年,周立波将撰写《山乡巨变》所得稿费捐出3800元给村部。村上用800元在故居左前方300米处修建一栋占地2000余平方米共计30余间房屋的砖瓦平房畜牧场;用3000元在丘岭上开荒100余亩,栽种桃、梨、板栗等果木。这里春天桃梨花开,夏天荷花飘香,秋天果实累累,冬天银装素裹。 故居东面50米处土阜上是立波小街。街道两旁建筑系仿清民居,木架砖混结构,上下两层,小青瓦双坡屋顶嵌粉墙,与故居基本协调。小街长100余米,青石板路,住有30余户人家。街上村民以经营益阳土产、农家小吃为主。立波小街向西50米处是面积约6000平方米的专用停车场,可停泊100余台小汽车。停车场西北面是山林,有幽径通往新安村。立波小街向东面延伸200米处是村部旧址,村部旧址东面20米处是占地2500平方米的民俗大戏台,大戏台东北面通往“山那面人家”老屋。 故居西面50米处是土阜山林,山上楠竹林、油茶、油桐等经济树木密布。故居西南面100米处有仿清木架砖混结构民居一栋,分两层,青瓦双坡屋顶嵌粉墙,坐西南朝东北,其外貌与故居基本协调。屋后山林有小路通往新安村,距新安村西南面约1000余米处是南北贯通的志溪河。 周家老屋由于年久失修,已不堪重负,如今益阳市已将之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01年冬拨款维修,力求修旧如旧,保持老屋原貌,然后在故居中开设几个展室,陈列作家一生为革命,一生为工农兵写作的事迹。 景点位置 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谢林港镇邓石桥村清溪组 周立波 (1908~1979) 人民作家周立波(1908-1979)原名周绍仪,益阳市赫山区邓石桥人,著名作家。1932年在上海参加左翼作家联盟,并加入中国0。1939年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后调《解放日报》工作。抗日战争时期,整理自己边区战地之行的采访记录与日记,写出了一系列报告文学作品。1946年在松江省(今黑龙江省)珠河县(今尚志县)元宝镇参加土地改革,创作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 详细++ 周立波 (1908~1979) 人民作家周立波(1908-1979)原名周绍仪,益阳市赫山区邓石桥人,著名作家。1932年在上海参加左翼作家联盟,并加入中国0。1939年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后调《解放日报》工作。抗日战争时期,整理自己边区战地之行的采访记录与日记,写出了一系列报告文学作品。1946年在松江省(今黑龙江省)珠河县(今尚志县)元宝镇参加土地改革,创作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 详细++ |
地区 | 景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