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湖南省 >>衡阳 >> 石鼓区 >> 黄沙湾街道

黄沙湾街道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石鼓书院

石鼓书院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石鼓书院始建于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迄今已有1200年的历史。原址在衡阳石鼓山,时衡州名士李宽在石鼓山寻真观旁结庐读书,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邑人李士真拓展其院,作为衡州学者讲学之所。二年(公元1035年),朝廷赐额“石鼓书院”,遂与睢阳、白鹿洞、岳麓书院并称全国四大书院。书院主要建筑有武候祠、李忠节公祠、大观楼、七贤祠、敬业堂、合江亭。1944年7月,石鼓书院在衡阳保卫战中毁于日军炮火。2008年当地政府仿照清代石鼓书院格局重建了石鼓书院。  建于唐代衡州石鼓山(今衡阳市石鼓区石鼓山),故名。唐初,刺史齐映,建合江亭于山的左侧。宪宗元和年间,州人李宽筑屋山巅,读书其中。宋代太平兴国2年(978),宋太宗赵匡义为赐“石鼓书院”匾额和学田(朱熹的《石鼓书院记》:“始唐元和年间,州人李宽之所为,至国初时尝赐敕额”。《国朝石鼓志》卷一事迹篇:“案文献通考赐额在太宗太平兴国二年,与朱子记国初者合”)。宋太宗至道三(997年),州人李士真请求郡守在这里建立了正式的书院,招收生徒讲学。宋仁宗景祐2年(1035),曾担任集贤殿校理之职的刘沆,在衡州任知府。这时,他将石鼓书院的故事上报给皇帝,宋仁宗阅后,便赐额“石鼓书院”。由于石鼓书院“独享”两度被宋朝皇帝“赐额”的殊荣,而步入石鼓书院的“鼎盛”时期,成为当时与睢阳(又名应天府书院)、岳麓、白鹿洞齐名的全国著名的四大书院之首。《文献通考》列为“宋兴之初天下四书院”之首。仁宗时一度荒废,到南宋孝宗时,因旧址复院扩建,规模益增,迄宁末不废。朱熹曾为之作记。石鼓书院简介  石鼓书院为中国四大书院之首,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湖南省第二大城市——衡阳市石鼓区,海拔69米,面积4000平方米。  石鼓书院立有高约两米石鼓。晋时庚仲初《观石鼓书》云:“鸣石含潜响,雷骇震九天。”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则载:“具有石鼓高六尺,湘水所经,鼓鸣则有兵革之事。”石鼓山峻峭挺拔,风景奇异,历有湖南第一名胜之称。  名城衡阳人文荟萃,石鼓文脉绵延千年。石鼓书院是一座历经唐、宋、元、明、清、民国六朝的千年学府,书院屡经扩建修葺,苏轼、周敦颐、朱熹、张栻、程洵、郑向、湛若水、叶钊、邹守益、茅坤、旷敏本、赵大洲、林学易、王敬所、蔡汝南、胡东山、李同野、罗近隐、王闿运、曾熙等人在此执教,在衡阳培育了王居仁、夏汝弼、管嗣裘、邹统鲁、朱炳如、伍定相、曾朝节、陈宗契、王夫之、曾国藩、彭玉麟、彭述、杨度、齐白石等一大批对中国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名人。罗含、郦道元、齐映、宇文炫、杜甫、吕温、韩愈、柳宗元、刘禹锡、范成大、辛弃疾、文天祥、徐霞客等接踵至此,或讲学授徒,或赋诗作记,或题壁刻碑,石鼓书院大观楼或寻幽揽胜,其状蔚为壮观。  地址:湖南衡阳市石鼓区青草桥旁  等级:AAAA  电话:0734-8347663  官方网站:http://www.hysgsy.com  开放时间:  8:00-18:00(5月-10月);8:00-17:30(11月-次年4月)。  门票:  成人票20元,儿童票10元  李宽   李宽(生卒不详) 又名宽中,字裕卿,“本唐处士,元和时由巩昌(今甘肃陇西)来衡”(《李氏七修族谱》)。唐朝文人。 李宽(Li Kuan) 自幼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却无意仕途。裴垍欲荐其入朝,遭拒。为避免朝廷延揽,遂决意远走他乡,步李泌后尘奔南岳而来,正值韩愈途经衡阳、游览石鼓山、吟下千古绝唱《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不久,受韩诗感染和吸引到石鼓山赏游,见…… 详细++  李士真   李士真,北宋初衡州人。至道三年(997)援李宽故事请于郡守,以其私财在李宽读书故址构建屋宇,以居衡之学者。此举以石鼓书院正式创建载入史册,李士真亦以乡贤入祀,流芳千古。是为石鼓七贤之一。…… 详细++石鼓书院   李宽   李宽(生卒不详) 又名宽中,字裕卿,“本唐处士,元和时由巩昌(今甘肃陇西)来衡”(《李氏七修族谱》)。唐朝文人。 李宽(Li Kuan) 自幼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却无意仕途。裴垍欲荐其入朝,遭拒。为避免朝廷延揽,遂决意远走他乡,步李泌后尘奔南岳而来,正值韩愈途经衡阳、游览石鼓山、吟下千古绝唱《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不久,受韩诗感染和吸引到石鼓山赏游,见…… 详细++  李士真   李士真,北宋初衡州人。至道三年(997)援李宽故事请于郡守,以其私财在李宽读书故址构建屋宇,以居衡之学者。此举以石鼓书院正式创建载入史册,李士真亦以乡贤入祀,流芳千古。是为石鼓七贤之一。…… 详细++石鼓书院   李士真   李士真,北宋初衡州人。至道三年(997)援李宽故事请于郡守,以其私财在李宽读书故址构建屋宇,以居衡之学者。此举以石鼓书院正式创建载入史册,李士真亦以乡贤入祀,流芳千古。是为石鼓七贤之一。…… 详细++石鼓书院

衡阳来雁塔

衡阳来雁塔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来雁塔,衡阳名胜之一,距市中心约3公里,与回雁峰对峙,寓雁有来回,故名为来雁塔,该塔兴建的目的是用以导航,类似今日的航标灯塔。塔基为垒石构成,塔身用青砖砌成。整个塔体内为楼阁式,共七层,呈八角形,高28米。塔的第一层东南设门,南向拱门上嵌有清兵部尚书彭玉麟手书“来雁塔”横额的汉白玉碑一块。从第二层起塔身逐级递缩,塔的每层皆设有对称神,开两窗四门,可凭远眺望。塔檐为叠座,下无斗拱,外壁饰石图案。拱门上有石质龙凤浮雕。塔角旧有风铃,塔上有铁顶,置相轮。整个塔的结构突出了明代的建筑特点。此塔自建成后,历经多次修缮,保存至今。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清乾隆《衡阳县志·古迹》载:“万历辛己(1581),宗伯曾朝节倡郡人建浮屠其上……经十三载而告成。”其后,清嘉庆、道光、同治及民国年间均曾修茸,基本保持明代建筑风格。来雁塔系楼阁式砖石塔,座北朝南,七级八楞,中空,通高36米,底边长7.3米。塔置于须弥座石基上,塔基施图案雕饰。门额为汉白玉石质,中镌“来雁塔”三个大字,系清同治年间兵部尚书彭玉麟书丹。塔旁原建有山门和双练、印湘二亭,均废坛;宝瓶于1944年部分毁于战火。1989年,市政府对来雁塔进行全面维修,修复了塔体、塔檐以及各层檐角和塔顶上的鳌鱼、狮、龙、卷草等堆塑,复原了宝瓶、垂带踏跺和二、三级外檐上的石栏杆,恢复了山门。时,市长苏建民作《续修来雁塔记》,由文化局长李正南书丹,镌碑嵌于第一级门洞左壁。来雁塔于1959年和1974年两次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10月10日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翰公园

明翰公园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明翰公园位于衡阳市明翰路。  1990年8月在夏明翰烈士诞生90周年之际,衡阳市委、市政府为弘扬夏明翰烈士视死如归、大无畏的革命主义精神,决定铸夏明翰烈士铜像安放西湖公园,并将西湖公园改名为明翰公园。8月25日,夏明翰烈士铜像在西湖公园(明翰公园)举行奠基典礼,宋任穷、张爱萍、张平化、熊清泉等领导及夏明翰烈士的外孙女夏倩参加活动。夏明翰烈士铜像于1993年12月在明翰公园落成。  夏明翰是衡阳市最著名的烈士之一。1919年五四运动中,他与蒋先云等人发起创建湘南学生联合会,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1920年秋赴长沙,在毛泽东的直接领导下从事-。1921年8月在湖南自修大学由毛泽东、何叔衡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第一位衡阳籍中共党员。同年10月,陪同毛泽东来衡阳,建立了中共衡阳地方第一个党组织——中共湖南三师小组。1927年初,赴武昌协助毛泽东工作,任全国农民协会秘书长兼中央农讲所秘书。大革命失败后,受组织派遣回湖南任中共湖南省委委员兼组织部长,参与领导了秋收起义中的平(江)浏(阳)暴-动。1928年初,夏明翰奉中央调遣,任中共湖北省委委员。1928 年元宵刚过,在汉口因叛徒出卖被捕入狱。在监狱里,他以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钢铁般的意志,经受了敌人的酷刑审讯,严守党的机密,保持了共产党人的坚贞气节和高尚情操。同年3月20日在汉口英勇就义,年仅28岁。临刑前,挥笔写下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这首气壮山河的《就义诗》,表现了共产党人为革命、为人民的利益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夏明翰烈士铜像曾于1993年12月安放于明翰公园西南大门广场,后应烈士亲属要求,经省市领导批准,于2003年1月17日搬迁移至明翰公园芙蓉阁西侧中日友谊樱花林中。2003 年4月1日,烈士夫人郑家钧的遗骨由其外孙张朴、孙媳郭杨从湖南革命陵园移至烈士铜像后的墓室中。2003年4月2日上午,在明翰公园隆重举行了夏明翰烈士铜像搬迁揭幕及夫人骨灰安放仪式。  2007年3月,市委、市政府决定衡阳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并在明翰公园扩建明翰景区,按照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的要求,经专家会审后决定:提升夏明翰烈士铜像,将夏明翰烈士铜像再提升1.3米,并在铜像前扩建明翰纪念广场,广场长43.7米,宽15米,总面积655.5平方米。1995年明翰公园获评湖南省园林绿化先进单位;1997年8月获省最佳公园称号;2009年获评为衡阳市三星级文明单位。  明翰公园于2010年5月被衡阳市委宣传部公布为衡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衡阳博物馆

  衡阳博物馆位于衡阳市风景秀丽的西湖公园之南,建筑面积4500m2,建筑风格仿我国江南明清建筑,典雅、庄重、古朴。  衡阳市博物馆属地方综合类博物馆,现有馆-史文物2万件,其中珍贵文物千余件,有国宝,有多件历史文物赴20多个国家展览。设有文物陈列厅、临时展览厅、电教室、中心库房,接待室、资料室、办公室,是衡阳市精神文明建设窗口单位和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衡阳博物馆开馆,举办了《馆藏珍品陈列》、《国防教育展览》,内容丰富,艺术形式新颖,直观形象地展示了衡阳五千年文明。  馆-铜器陈列  观众进入馆-铜器展馆时,古朴典雅的木质展柜,与精美绝伦的青铜器,给人带来轻松、和谐的感受。在180平方米的展室中陈列了青铜精品90余件。其中以春秋动物纹提梁卣最具魅力。与它相媲美的商代青铜牛尊,工艺之精湛,美侖美奂。  馆藏书画作品陈列  荟萃了明清以来时期的名家作品,展示了衡阳本土书画家的艺术成就。其中有书坛翘楚肖云楚的《南岳七十二峰图》长卷;有书坛巨擘曾熙的《四体书法》集屏。这些书画瑰宝无疑奉献给广大观众一次高雅的艺术享受。  张迎木结雕艺术作品陈列  该馆展出的40余件作品是张迎先生几十年来在林区工作、艺海耕耘的精品力作。作者“化腐朽为神奇”,赋予别无它用的树疙瘩以生动的形象、丰富的内涵,从而使人们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馆藏陶瓷器陈列  本馆陈列有春秋到明清时期的各类陶瓷器共百余件。按墓葬、窖藏出土、窑址发掘、传世瓷器分为三部分进行介绍。其中有秦汉以前的陶瓷,魏晋时期的瓷器,还有本市蒋家祠窑、衡山窑的产品以及琳琅满目的传世佳器,令人叹为观止。   

青草桥

  “潇湘八景画难描,雅爱衡阳青草桥,雨后凭栏新月上,渔歌矣乃橹声摇。”这是清朝朱佩连《清泉杂咏》中对青草桥的赞美。  蒸湘汇合处,石鼓左侧旁,屹立着青草桥。有桥至今,历时近八百年。南宋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薛伯渲任衡州知府时,在青草渡修建木桥,为第一代青草桥。明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始,历时四年多修成石桥,改名永桥。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建栏杆,乾隆年间重修后,仍称青草桥。1933年被洪水冲毁南北两孔,次年修复为七孔桥,1944年被日寇炸毁。1956年市人民政府又重修宽敞的石桥,次年元旦通车。青草桥如彩虹飞架南北,桥下船只穿梭,更显得多姿。  青草桥,原系半圆拱桥,尖墩,建筑艺术较高,表现着古代衡阳人民的聪明才智。桥头两端店铺鳞次栉比,成为集市贸易繁华之地,加上石鼓名山胜景,吸引着许多游客。店铺当中,尤以酒店居多,故八景中就有“青草桥头酒百家”的诗句。当人们伫立桥头,你会感到如置身在图画中:“草入帘青,水沉玉碧。舴艋往来,灯明两岸之星,棹拂半江之雪...."。  如今,青草桥作为一景,更可观赏。他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不仅沟通南北,使市中心区与城北的万民新村和工业区连成一片,打开了衡阳通往南岳、衡山的卡口,负荷着各种运输车辆,而且使石鼓公园、朱陵洞、五一桥形成一片自然统一的游览区,真正起到桥梁作用。   

虎形山公园

  虎形山公园位于衡阳市石鼓区黄沙湾街道进步村。虎形山公园为衡阳市中心城区综合性生态公园,公园有虎形山南、北两座山头。园区“人造”与“天成”平衡,所谓“人造”,即人为地在公园中“嵌入”式加入人工景观。“天成”则通过原有形式多样的自然生态环境,如草地、坡地、灌木林、树林、山地、水面等,形成多样的自然景观,让游人感受到自然界不同的生态环境。  虎形山公园分为4大景区:东部的“朝晖晨曲”景区、西部的“夕阳暮歌”景区,山顶的中央活动区以及山脊的山地体验区,并按其不同的特色安排相应的活动。  “朝晖晨曲”区位于东边山坡,这个景区主要由主入口广场活动区,休闲运动区,休闲娱乐区,儿童游船码头等几个功能区组成。  “夕阳暮歌”区位于西边山坡,这个景区主要由次入口广场活动区,林间剧场等几个功能区组成。  山顶活动区主要由山顶观景台,休闲茶座,儿童活动区等几个功能区组成。  山脊体验区则由特色攀爬径、极限运动区等功能区组成。  虎形山公园植被保存较好,为湖南省诗意浪漫休闲胜地。春天,山茶杜鹃花展开鲜艳的花朵;初夏,广玉兰宽广的叶子中间露出洁白的花朵,栀子花散发出迷人的香气;秋天,阵阵桂花香气四溢,红枫、鸡爪槭以其鲜红的叶色吸引游人;冬季,常绿树尽显身姿。  虎形山人防公园是湖南省首个集生态保育、游憩健身、人防疏散等功能于一身的绿色生态公园;是衡阳市第一个体现平战结合的主题公园,平时为以市民休闲、娱乐和健身为主题的公园。  地址:虎形山人防公园位于衡阳市石鼓区黄沙湾街道进步村,蔡伦大道的东侧。  ①乘坐150路(南华大学新校区——华耀城站下)  ①乘坐165路(恒大绿洲——华耀城站下)  ③乘坐171路(高铁衡阳东站——华耀城站下)

石鼓公园

  石鼓公园在城北石鼓山,面积约四千平方米,形如半岛伸入湘、蒸二水汇流处。由于水流撞击石崖声若鼓鸣,故名石鼓山。山上有一尊石鼓,高2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有石鼓高六尺,湘水所经,鼓鸣,则有兵革之事。”可见其历史久远。唐元和年间,衡阳人李宽结庐读书于石鼓山。宋至道三年(公元九九七年),衡阳郡人李士真创建书院。景佑二年(公元一零三五年)钦赐匾额“石鼓书院”,成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  山上曾有唐刺史齐映创建的合江亭,后因韩愈题合江亭诗,致其“缘净不可唾”之意,雅名缘净阁。宋张轼在亭中立碑,书韩愈诗镌于碑上。亭右有朱陵后洞,相传可达南岳。唐董奉先曾栖洞-九华丹,洞门、洞壁留有古人题迹,“朱陵后洞”和“东崖”祠镌刻,至今历历在目,禹王碑、武候庙、大观楼、会讲堂、李忠节祠、七贤祠等古代建筑点缀着石鼓山,朱熹赞为一郡佳处,并有湖南第一胜地之称。  自唐以来,文人墨客来此游览或讲学者甚多。现石鼓山修葺一新,辟为石鼓公园。重建了合江亭,复兴缘净阁,雕塑石鼓,修筑栏、桥、植树种花,成为衡阳市风物佳丽,清雅宜人的游览胜地。      门票  20元,儿童半价  景点位置  中国湖南省衡阳市石鼓区湘江北路  

石鼓摩崖石刻

石鼓摩崖石刻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以来,石鼓山上陆续发现了摩崖石刻,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自那时起,有关部门和文物专家对摩崖石刻进行了抢救和保护。据考证,石鼓山山体保留了较为完整的露天“摩崖石刻”。据统计,在面积约4000平方米的山体岩壁上以及朱陵后洞内外,保存有历代摩崖石刻40余处,其中唐刻3处,宋刻7处,元刻3处,清刻9处,年代不详刻石21处。许多石刻仍保存完好。这些石刻刻工精细,包括隶、楷、行、草等,书体繁多、流派纷呈。  石鼓摩崖石刻跨越1000余年,大部分记载着历朝历代文人墨客游历石鼓山的感悟,其中还有不少官吏为官任职的记事,保存较好的石刻有“西奚谷”、“江上清风”、“蒸湘”、“介崖”、“高山流水”以及部分记事刻石。

衡阳烈士陵园

衡阳烈士陵园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衡阳烈士陵园1954年由原中央领导陶铸同志携专家堪考定址并命名为“衡阳烈士陵园”。陵园占地面积134亩,绿色覆盖面积已达到总面积的40%,园内四季常青,四季有花。2006年被评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被评为省级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2009年又被评为国家级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2010年被评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2年,我园根据民政部民发[2011]31号文件和省民政厅发[2011]38号文件精神,我市烈士陵园已被列入省民政厅和民政局确定的全省两家市级提质改造项目之一.加快烈士褒扬区的建设步伐,为全市人民打造好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石鼓江山

  “石鼓江山锦绣华”,这是诗人对石鼓江山的赞美,倘若你能亲临其境,必定会使你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觉得这诗句还远没有体现石鼓江山的风貌。  石鼓位于衡阳市北,海拔69米,面积约四千平方米,虽不象匡庐“跃上葱茏四百旋”那样高大,却有“一山飞峙大江边”那样奇崛突兀;也不象七星岩“削玉辰峰窗外列”那样磅礴,却有“仙洞危楼半出林”那样深邃,其山势之险,水色之秀,实为天下名山胜水中不可多得之景观。  蒸水环其右,从邵阳缓缓而来,湘水挹其左,从零陵滔滔而来,耒水横其前,从郴州滚滚而来,三水汇合  ,浩浩荡荡,直下洞庭。而石鼓正当其冲,不惧冯夷之威,力敌阳侯之怒,横截江流,泰然若素,此乃石鼓千古之奇观。  春冬四季,其景观则各有异趣:春则日穿柳岸,浪舞潮歌;夏则雾锁板桥,绿影浮红;秋则水天一色,阳鸟高翔;冬则银装素裹,寒江独钓。来雁珠晖,双塔列其前,岳屏回雁,两峰挹其后,衡岳峙其西北,五岭横其东南,钟三湘之秀气,极四时之奇观,正如宋范成大在《石鼓山记》中所写:“石鼓大踞要会,大约如春秋霸王会诸侯勤王,蒸湘如兄弟国奔命来会,禀命载书,事同轨以朝宗。盖其形势如此。”唐柳宗元赞为“水碧无尘埃。”宋朱熹誉为“江流环带,最为一郡佳处。”元黄青老,则称为“回廊亭渊、远嶂森列,楼阁如在虚空中,盖湖南之第一胜地也。”明徐霞客在周游天下后,登上石鼓,感到分外新奇,他认为石鼓兼具“滕王阁、黄鹤楼”诸名胜之优越,“非吉安白鹭之可比。”  石鼓之名,得自何时,远不可稽。一说,石鼓四面凭虚,其形如鼓,因而得名,如《水经注》所载:“山势青圆,正类其鼓,山体纯石无土,故以状得名”。另一说,是因它三面环水,水浪击石,其声如鼓。不论观其形,循其声,或二说俱备,然而纵观全貌不过拳拳一石,石鼓之名何以远播,永葆其锦绣般的年华呢?从《水经注》来看,秦代以前,石鼓之名就载于史册。由一个无须装饰、无须雕琢的自然胜景而变为名震天下的文化胜地则是汉以后的事。  汉唐以来,代代相传,名贤相继,留下了多少芳踪,汇集了多少轶事!最初相传为汉武侯诸葛亮督赋之处。衡阳人民为了追怀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就在石鼓山左建立了“武侯祠”以供祀享。地以人传,于是石鼓之名大振。山川之灵秀,前贤之遗迹,芳声永驻,铭于无疆。特别是韩愈写的《合江亭》诗:“红亭枕湘江,蒸水会其左。瞰临渺空阔,绿净不可唾……”,视为绝唱,使石鼓为之增辉,山河为之添色。诗人文士,步韵而和者,代不乏人。收集在《清泉县志》和《衡州府志》中的就有十余首。后人又名“合江亭”为“绿净阁”,以取其“千古留绝唱,绿净不可唾”之意。  宋至道三年(997)衡阳郡人李士真创建书院,景佑二年(公元1035),钦赐“石鼓书院”匾额,与当时的嵩阳书院、白鹿书院齐名,称为全国四大书院之一。集孔孟学说之大成的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在此讲学,使石鼓又空前为之一振。还有政治家范成大、文天祥、军事家、词人辛弃疾,思想家王夫之等分别到此游览或讲学,并吟成不朽的诗篇,镌出不可磨灭的碑记,详尽生动地描绘了石鼓的形胜。  如今进入大门,在一块长方形的草坪右侧,竖立着一面高二米、直径为一点六米的大石鼓雕塑,象征着石鼓的形胜。登上山顶,是宽阔的花圃,绕以力曲回廊、亭阁,环山悬崖处,也配置了铁木栏杆。在大观楼旧址上下,重建了合江亭,复兴了绿净阁,碧瓦琉璃,飞阁连云,雕梁画栋,流丹溢彩。如果置身在亭阁中,无尘嚣之声躁耳,无污浊之气抠心。正如古人一首诗所说:“石鼓真清似镜中,亭台涟漪画桥东。”怪不得古人以此为读书胜地。   

衡阳西湖公园

  西湖是衡阳八景之一,素有“西湖夜放白莲花”的美誉,名列全国三十六个西湖行列。  西湖公园位于雁城中心区的北端石鼓区,北临蒸水,冬倚蒸湘大道,西与南端为住宅开发区的道路。占地面积三百亩,其中陆地54%,水面占46%;通过山、水、绿地分隔空间,形成山水园林景观,有闹中取静的艺术意境。西湖公园的功能分区:东与西片分别为青少年、老年活动区,“动”与“静”截然分开,迎合“老”与“少”情趣不同的需要;北片与岛区是全园的主要赏景区,适应不同层次游人欣赏湖光山色;南端主要是管理服务区。水面有聚有散,聚散结合,适应水上多样活动,南湖广阔,适宜快艇,中湖弯曲幽静宜于小游船荡漾,北湖广植荷花宜于泛舟赏荷;湖的西北角辟作钓鱼区,闲情逸致,诱人驻足。  西湖公园是以清新明快的格调为造园的主基调;在布局方面,通过水景绿地为主要内容的山水园林景观,给人以清新、幽雅、壮阔、豪放的艺术享受。地形有起伏,地貌多样,利用水景,环绕湖岸分设亭、台、楼、廊、榭、桥等建筑,错落有致,各具特色,供游人游览赏景。重点建筑采用琉璃瓦面,一般都采用白粉墙,小青瓦或平屋顶,重现江南水乡的建筑艺术魅力,花架长廊与临湖建筑贴近水面,局部湖岸挡墙低于溢水口,有意让水上岸形成渚滩,植以苇草等水生植物,野趣盎然,给人以亲切而自然的感受。绿化分区栽植,功能特色各异,花木有高有低有疏有密,层次、季相分明,以植物造景的大水面(莲湖),大草坪的开放布局,造型新颖的园林小品点缀其间,曲径通幽,小桥流水,花繁叶茂,各领-;既有传统山水园林风貌,又有时代开放气息。      用时参考  2-3小时  门票  免费  开放时间  05:30~22:30  景点位置  湖南衡阳市石鼓区古汉大道  

朱陵仙洞

朱陵仙洞为文化旅游景点。  朱陵仙洞位于石鼓山东侧。相传唐天宝年间,董奉先曾在洞内炼丹因而得了仙洞之名。又传此洞北通南岳与水帘洞(亦名朱陵洞)两洞相连,南岳有道高僧曾借此洞往返衡岳之间,瞬息即到。洞内壁上曾留下了杜甫、韩愈、王夫之等历代名流待作达千首之多,使得朱陵洞以诗名远播三湘。后因战乱,尤其是日寇的狂轰滥炸,碑文、镌刻多被毁坏。仅留下小洞的残边及洞口上的“朱陵后洞”和“东崖”等残字。后虽经修整,但难复原貌。然而,作为衡阳八景之一,朱陵洞至今仍令许多游人心驰神往。  “洞里春光无限,星灿烂,都应是云中剑舞光按。”“仙户启,石乳侧垂银蒜。”这是明末清初大思想家、文学家王夫之《咏朱陵仙洞》的词句,此番描绘,风光奇异,有琼宫玉宇般景色。这个“神仙洞府”,就是衡阳八景之一----朱陵洞。  朱陵洞在石鼓山东侧的悬崖下,是道家的所谓“洞天福地”。传说唐朝天宝年间,有个叫董奉先的道士曾在洞内炼丹,因而得了仙洞之名。又传此处有洞通衡岳,这是是后洞,前洞在南岳山底下,首尾相通。还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人从南岳到衡州来卖豆腐,由这个洞出入,来回一百多里的路程,只一个早晨就可以往返。但实际上这个洞不过几平方米宽、两米多高,并没有什么深奥的地下通道。人们赞美朱陵洞,不因虚无缥缈的仙迹,而只因蔚然大观的诗词。“朱陵洞内诗千首”,它以诗词名冠三湘。唐宋以来,许多诗人墨客,在此乘兴作赋吟诗,常常把诗词刻在岩洞石壁的内外,被衡阳山水所陶醉的杜甫、韩愈、张籍、吕温、杜荀鹤、范成大、文天祥等文坛名士,都用诗抒发了他们的情怀。“洞里瑶光应不夜,步虚人入水晶宫。”(王在晋:《朱陵洞》)这是多么绮丽的风光啊!  这个洞可能是几千年以前经过湘水冲击而形成的溶洞,内壁上留下历代诗人们的作品,年久月深也残缺不全了,尤其是日寇的狂轰烂炸,里面的碑文、镌刻都被破坏了。解放后,只剩下小洞的残边及洞口上“朱陵后洞”和“东崖”几个镌刻大字。近几年,又设法恢复了洞的原形,在我国传统优秀诗歌的熏陶下,朱陵洞将会激发出新的诗人们写出更多更好的诗。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黄沙湾街道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黄沙湾街道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