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欧阳氏故宅 | 欧阳氏故宅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欧阳氏故宅位于衡阳市珠晖区粤汉街道向荣里社区湘江东路119号,始建于清代晚期,是曾国藩的岳父欧阳凝祉的故宅。 站在门前,可以看到,欧阳氏故宅是一座青灰色的古宅。清道光十八年,即公元1838年,曾国藩当了官以后,为他的岳父欧阳凝祉谋得了莲湖书院山长,即主讲兼总管一职,并找了这栋宅子,让岳父全家迁到这里居住。曾国藩在衡阳训练组建湘军水师时,也时常来这里小住。 曾国藩,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他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紧接著创见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封一等毅勇侯,死后被谥“文正”。 曾国藩的岳父欧阳凝祉(1786-1869),是清朝衡阳县金溪庙人,他很有才学,小有名气,生性也十分孤傲。后来,欧阳凝祉家族一支由衡阳县金溪横江村迁至九峰长峰村,这个地方距离曾国藩的故居所在地双峰荷叶镇仅仅只有十余里,欧阳凝祉的长女,后来成为曾国藩的妻子,于清嘉庆二十一年,即1816年出生于此。当时欧阳凝祉是衡阳湘乡一带很有名望的塾师,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也一直在家塾教育孩子。由于他们两家相距不远,又都是秀才,所以很有共同语言,相互交往十分密切。 道光四年,即1824年,那时候曾国藩只有十四岁,欧阳凝祉到曾家来做客,偶然阅读了少年曾国藩创作的诗作,大为赞赏,为了试试曾国藩的水平,便以《共登青云楼》为题目让他现场作答,没想到曾国藩天资聪颖、思维敏捷,不一会就完成了。欧阳凝祉看后大为赞赏,认为曾国藩非常聪明有才华,所以对其偏爱有加,不仅收其为徒,倾全力教导,还把他当成合格女婿的最佳人选,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曾国藩几次考试失利时,欧阳凝祉将他交给学风严谨、为人正直的汪觉庵来教导。通过拜汪觉庵为师,给曾国藩日后成为名儒并成为国家栋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清道光十三年,曾国藩23岁那年,真是双喜临门,他不但考中了秀才,同年还迎娶了欧阳小姐,实现了欧阳凝祉对其“先立业后成家”的愿望。欧阳夫人嫁入曾家之后,恪守文正耕读家风,勤俭持家,严格教育子女。曾国藩时常勉励欧阳夫人要劳苦谨慎,为其他兄弟做好榜样。曾国藩行军在外的时候,欧阳夫人经常写信给丈夫,给予勉励和安慰。欧阳夫人和曾国藩时常通信不断。可以说,欧阳夫人是曾国藩的贤内助。她被朝廷封为一品夫人、一品侯夫人、一品侯太夫人。由于曾国藩与欧阳夫人感情深厚,二人相继死后同葬一室。现在的长沙望城县平塘伏龙山保存着曾国藩与夫人的合葬墓。 曾国藩当了官后,为了感谢岳父对他的培养,在衡阳莲湖书院为岳父谋得山长一职,也就是学院主讲的讲师及总管。由于欧阳凝祉确实是个有才能的人,后来一直连任总管兼主讲十余年。在其任职山长期间,曾国藩还在衡阳湘江东岸找了一套房子,欧阳氏举家都迁往了此处,这就是今天的欧阳氏故宅。 咸丰年间,曾国藩在衡阳组建湘军水师的时候,经常跑到岳父家休息、读书、谈经论道。期间著有诗文多卷。1869年,欧阳凝祉去世,当时曾国藩正在直隶总督任上,得知岳父的死讯,悲痛不己,特地为岳父题写挽联,以表哀思:“梁案尚齐晖,庆洽孙曾,世泽长垂湘水;莲湖曾侍坐,宦游南北,遥天痛说岳云。”可见翁婿情深。 欧阳氏故宅为清代湘南民居建筑,砖木结构,坐东朝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后有小院和杂房。为硬山顶穿斗式梁架结构,金字墙,小青瓦。前进为一层,中为天井。后进两层,分别有客厅、书斋、卧室、绣楼、-、管家佣工住所及储藏室等杂房。故宅占地面积6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余平方米,是一处典型的清代湘南民居建筑。故宅内所置上堂、卧室、书斋、绣房、琴室画斋、厨房、储藏室等,仍按当年原貌布置,依稀透出欧阳氏一家曾经的生活气息。 屋内专设一间绣房,同时还有书斋、琴室、画斋供宅中待字闺中未婚女性自娱,这也是她们排解与世隔绝乏闷生活的一种方式,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琴、棋、书、画这些方面技能的锻炼,来提高自己的才艺和学识水平,体现了欧阳家对提高文化道德修养的重视。除此之外,还有上堂、卧室、厨房、储藏室、后花园等都按照原来的式样布置,置身其中,依稀还能感觉到当年欧阳氏一家曾经的生活氛围。 其实,欧阳故居的前身就是衡阳市民所熟知清代民居。为了进一步挖掘、研究衡阳的历史名人,同时也完整的、全景式地再现晚清时期衡阳民众的生活风貌及民情民俗,本着“修旧如旧”的工作方针,衡阳市人民政府耗资60余万元,于2005年对故宅进行修缮复原工作,在修缮过程中注重尊重历史,保护文物,使它成为湖湘文化名城一个旅游观光景点。2011年,欧阳氏故宅被认定为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雕花木门“吱”的一声被推开,踱入屋内,墙上粘贴的彩画诉说着这座古屋的历史,气派的装潢展现着古屋当年的辉煌。推开欧阳凝祉夫妇的卧室,一阵带着木香的青灰扑鼻而来,阳光透过雕花的窗户投射在地面上,光线中的尘埃因为访客的到来而跳动飞舞,屋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桌、一床、甚至是床下摆放的一双布鞋似乎都散发着厚重的历史气息。站在斑驳的阳光下,老屋使人远离城市的喧嚣,耳边只剩下虫语鸟叫,顿时思绪万千。170余年前,这座古屋曾经是曾国藩的岳父欧阳凝祉一家的居所,欧阳氏一家在此度过的无数个春夏秋冬,已伴随风雨融入历史沧桑。时光流转,岁月变迁,如今,这里早已是人去楼空,只剩下这座故宅,还在诉说着往事,重新修缮后的故居成为展现晚清时期衡阳本土文化与风俗民情的一扇窗口。 |
珠晖塔 | 珠晖塔为文化旅游景点。 珠晖塔为雁城三塔之一。位于茶山坳镇藕塘村,雄踞江东岸之拜亭山上。为清代安徽巡抚衡阳人王之春主持兴建,耗白银6万两,费时13载,于光绪丁酉(1897)年建成。 塔高10丈5尺,砖石结构,七层八棱,石阶旋梯。正门西南向,上方汉白玉横额镌刻着斗大楷书“珠晖塔”三字,两边汉白玉雕刻楷书对联:“高峙船山远绵学脉,流回耒水广助文澜”。塔基四周刻有飞禽走兽图形,塔内拱门嵌有石刻碑文,为江苏学政王先谦撰写、宁夏知府黄自文手书,原为6块,现存4块。塔前建有廊庑,僧房数楹。塔尖铜顶,映日生辉。 塔何以名?因地势之高,晨迎朝晖,晚披彩霞,璀璨夺目,如珠玉生晖,故名之。登塔顶,周围数十里壮丽山河尽收眼底。南望雁城,气象万千;北眺衡岳,风帆沙鸟,长烟一空,使人心旷神怡。塔下五四林场,树木荫翳,野芳吐香,其清幽秀丽之美,较来雁、接龙二塔有过之而无不及。 衡阳山川灵秀,文采风流,荟萃于湘江耒水之间。建珠晖塔与原来的来雁塔隔江相望,互为犄角,镇锁风水不致流失,使衡阳地气灵脉永保不逊。 珠晖塔 茶山坳镇 茶山坳镇地处衡阳市珠晖区东北部,它南临耒水,与酃湖乡一水之隔,西北依傍湘江,与西湖镇、松木乡及衡阳县樟木乡隔江相望,东接衡南县泉溪镇。总面积50.8平方公里。辖14个村,2个居民委员会。建国初,这个镇所辖区域分属衡阳市第八区、衡南县二区,1961年成立茶山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茶山乡,1985年又改为乡级镇,2001年由原郊区划归新成立的珠晖区。 近几…… 详细++ |
湖南三师 | 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原位于衡阳江东岸晏家坪,隔江眺望是庄重雄伟的来雁塔。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曾被誉为“湘南最高学府”。创建于1904年冬,始为“南路师范学堂”。辛亥革命后,1912年1月,改为“湖南公立第三师范学校”,1914年改“公立”为“省立”,仍在原来的校址。1927年,学校-停办。1928年春复学,更名为“湖南省立第五中学”。1934年又改为“衡阳中学”。1938年,因被日本飞机轰炸,学校迁到耒阳,次年又迁入常宁。1941年2月,按省政府“学校随战区设立”的命令,衡阳中学的师范科逐改为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1944年秋,因常宁沦陷,二师-迁入宁远。1945年春,又迁入篮山,与当时的省立第三师范(即郴州师范)、省立第十一师范合办,称湖南联合师范。1945年8月,抗战胜利,二师又从联合师范中分开,再次迁入耒阳。1950年1月,学校又从耒阳迁回衡阳,暂借原三中校舍开办。1951年在黄茶岭建立了现在这个永久校址。1960年又经省人民政府决定,恢复“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的原来的名称。 湖南三师是“湘南学联”进行革命斗争的主要基地,是毛泽东早期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1922年建立的0湖南三师支部是党在湘南最早的基层组织。在党的培育下,陈为人、李启汉、邓中夏、蒋先云、谢给俊等三师学生和校长蒋啸青等数百人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至今健在的还有数十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是三师学生。 |
湘南学生联合会旧址 | 湘南学生联合会旧址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湘南学生联合会旧址 时代为清。位于湖南省衡阳市江东岸,此为湘南最早的革命学生团体的纪念建筑。 民国8年(1919)6月,在“五四”反帝-的高潮中,夏明翰、蒋先云等联络衡阳各校学生,发起成立湘南学生联合会,成为湘南-的中心。1921年10月,毛泽东去衡阳,建立了党团组织,从此学联又成为湘南党团活动中心。此后,中共湖南党组织派出大批革命学生深入工矿、农村,发展党团组织,开展工人和农民运动,从而促进了湘南各县革命运动的发展,而且为中国革命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领导骨干。夏明翰、蒋先云、黄静源等成为著名的革命英烈。何叔衡、邓中夏、恽代英等曾先后来此传播马克思主义,指导-。1927年5月马日事变后,湘南学联被迫停止活动。 旧址原为“浮桥公所”,湘南学联成立后,教育界等决定将公所划归学联使用。夏明翰等学联负责人曾住这里。1922年4月,毛泽东也住这里,并召开了党团员会议。1967年对旧址进行了全面维修。 浮桥公所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坐东朝西,西临湘江,砖木结构,2进5开间,面积583.64平方米。现旧址内毛泽东、夏明翰和学联成员住过的房间、讲演厅、会议室等均布置了复原陈列。 1972年9月1日,湖南省革命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编号34。 信息来源:湖南文物概览 信息来源:湖南文物概览 |
衡阳双水湾乡村文化园 | 衡阳双水湾乡村文化园,由衡阳云野休闲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位于衡阳市珠晖区东阳渡栗塘村,占地1500余亩,是一个集观光、度假、休闲、婚庆、会议、研学拓展于一体的“乡村综合体”,也是一个与农民共生共营共赢的“命运共同体”,受到国务院农村工作调研组的肯定和好评,被评为湖南省五星级休闲农庄、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国家四星级休闲农庄和乡村旅游示范园区。 双水湾有十大景点:牌楼、古街、圣贤殿、芳草地、竹鸡楼、大风车、菖蒲潭、荷花潭、蝴蝶泉、千年古樟,还有更多体验项目和特色业态:婚庆园、蝴蝶谷、儿童乐园、飞越丛林、VR/5D电影、游船、单车、茶吧、田园清吧、湾里民宿、野炊烧烤、土菜之乡、拓展基地。这里没有浮华喧嚣,没有雾霾飞尘,只有美丽、清新、生态、恬静的田园气息,游憩于此,焦虑的心灵得以宁静,疲惫的身躯得以放松,心中的乡愁得以安放。衡阳双水湾乡村文化园 衡阳双水湾乡村文化园 衡阳双水湾乡村文化园 衡阳双水湾乡村文化园 |
湘南学联旧址 | 湘南学联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湘南学联纪念馆位于衡阳市珠晖区粤汉码头1号。 湘南学生联合会(简称湘南学联),是五四运动时期领导湘南地区反帝反封建爱国-的总部,是党的创立时期湘南党团组织的重要策源地和活动中心,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传播马列主义、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处所,为中国革命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1919年五四运动波及衡阳,在新民学会的影响下,省学联派人来衡阳联络各校学生,发起组织湘南学生联合会。参加湘南学联的成员有:湖南省立第三师范、湖南省立第三中学、湖南省立第三甲种工业学校及衡阳私立成章中学、道南中学、西湖中学等并辖湘南24县学校。 湘南学联成立后,积极组织和领导衡阳学生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宣传新思想、反对旧思想,宣传十月革命的胜利。青年学生开始走上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促进了湘南地区-的发展。这里成了五四时期湘南-的中心,同时为湘南党团组织的成立作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毛泽东多次亲临衡阳,寄寓湘南学联,传播马列主义,开展建党活动,指导湘南革命斗争。1923年深秋,毛泽东在长沙受反动军阀赵恒惕的通缉,途径衡阳赴广州。在衡阳期间,毛泽东又一次对湘南学联指导工作,并亲临三师作报告。在此期间,还有不少著名人士前来此地,开展革命活动。如刘少奇、李达、何叔衡、邓中夏、恽代英、李立三等。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湘南学联涌现出夏明翰、蒋先云、黄静源、曾中生、陈为人、伍云甫、张际春、何宝珍、吴仲廉、毛泽建、江华、黄克诚、唐天际等一大批革命志士。 1927年马日事变后,湘南学联组织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此后,这栋房子曾作多方使用,先后设过红十字会、办过学校、作过仓库。日寇来衡时,旧址几乎摧毁殆尽。此后,一直作民房使用。 1966年7月,政府拨款对房屋进行全面修缮,以复原旧址,并增设陈列馆对外开放。馆名系郭沫若手书“毛泽东同志革命纪念地湘南学生联合会旧址陈列馆”。 2003年9月,衡阳市委、市政府把湘南学联旧址周围民居拆除建为公园。整个园区既有传统韵味,又有现代气息;既可参观学习,又可休闲怡情。湘南学联旧址是全国仅存的最完整的学运纪念馆。 湘南学联纪念馆于1972年9月被湖南省革委会公布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2月被湖南省委宣传部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东洲岛 | 东洲岛位于衡阳市区东南面的湘江中央,长2公里左右,宽约二百余米,沙滩面积25亩,东面水域宽300米,西面水域宽500米。岛上有庵殿、有书院、有古树、有桃花,水少的季节还能看到沙滩。 该岛四面环水,岛上树木茂密,绿荫浓蔽,环境十分幽静,岳阳君山、长沙橘子洲、衡阳东洲岛并称湘江流域三大洲。东洲岛是古衡州八景之一。东洲岛是镶在湘江里的宝珠,走出长期蜗居的钢筋水泥的办公室和住宅,去那郊游野炊、烧香拜佛、品尝鲜鱼、游泳,“惬意”一词的含义顿时领悟。 |
酃县故城遗址 | 酃县故城遗址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1952年省文物工作普查队在酃湖之旁(今和平乡湖东村境内),发现酃湖县故城址。城址东面为老茶亭,南为胡家台,西靠排渍站,北频耒水,面积20万平方米。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衡阳为酃县,属长沙国,县治设于此。《水经注》称:“耒水北过酃县,县有酃湖……湖边尚有酃县故治”。 经发掘东西土墙残垣尚存。城址内有陶片,汉代铜瓦板瓦,陶器有盆、壶、罐、钵,另有铁剑、铜渣等。 1956年,此处已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1年5月,此处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天子坟 | 天子坟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天子坟位于蒋家山空军495医院内。在该医院内操坪左侧高冢堆,呈椭圆形,宽11米,高6米,周长40米,全部由夯土筑成,上小下大,显得非常稳重,当地居民皆称之为“天子坟”。1954年,湖南省考古队在这座坟墓的山头发掘出一大批西汉古墓。紧靠天子坟清理了一个小型墓,出土文物100余件,其中商周铜器最为精美,还有一件1斤多重的马蹄金,送至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查《衡阳县志》钟武侯刘度世家,王莽地皇4年,诸刘起兵诛莽,故钟武侯刘圣,聚众汝南称尊号于是。光武皇帝方败莽将王寻于昆明,莽将军严尤、陈茂,走至谯,无所归,乃自汉将降于圣。是岁10月开始,奋威大将军刘信击望于汝南杀之。圣起兵二月而败。衡阳“天子坟”是否为刘圣墓,值得探讨。 墓呈圆形,底径约25米,封土堆高6米,冢顶建有八角凉亭,现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医院内。 新莽末年,趁农民起义之机,刘氏皇族亦起兵讨伐王莽。钟武侯刘望于地皇四年(23)在汝南起事,是年刘秀大败莽军,莽军两将严尤、陈茂投靠刘望,刘望乘机自称“天子”,后兵败被杀,归葬封地蒋家山,后人称为“天子坟”。1953年,在天子坟旁一小墓0土文物100余件,其中有铜锵、金饼等重要器物,认定为一大墓的陪葬墓,后断定这一大型汉墓为汉藩封王室之坟墓。 1956年7月24日,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编号34。 |
湖东寺遗址 | 湖东寺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在和平乡湖东村境内,现为湖东小学所在地。《清泉县志.营建志》载:“湖东寺,在城东十里酃湖之东。唐大历初,法照禅师卓锡于此立五会念佛台,住僧盈千。”元末明初,此寺曾两度毁于战火,并经两度修复。至清顺治时,尚有殿宇4进,僧房30间。现湖东小学院内仅留有石柱10根,石刻楹联两幅,其一云“式是南邦,已向熊湘留揭去;惟兹东土,曾从雁寺渡江来”。另有百年古柏1株及旧戏台遗址尚在。 |
酃湖 | 在珠晖区酃湖乡境内,汉初设酃县,即以此湖而名,酃县故城遗址就在附近。酃湖水清例甘沁,据传源出清泉山,附近居人汲湖水烹糯米酿酒,即古之酃醁,亦称酃酒,味极甘美,为酒中珍品,晋人张载特为之作《酃酒赋》。现衡阳名产湖之酒(酃湖之酒),醇美可口,酿造沿用其法。 酃湖水面辽阔。原来有2000亩以上,后逐年淤塞缩小,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尚有水面1100余亩。60年代初期,建成国营酃湖渔场。现投资兴建为酃湖水上度假中心,一年四季游人如织,成为衡阳人休闲的好去处。 景点位置 湖南省衡阳市珠晖区酃湖乡 |
宝盖古建筑群 | 宝盖古建筑群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宝盖,据载,宋末年间,衡阳知府廖汉依途经此地,见山水宜人,环境优雅,便筑舍定居,时值兵革之变,建七层高楼,后称保家楼,因资源丰富,又传为宝盖楼,宝盖因此而得名。现宝盖镇系原宝盖乡与樟树脚乡合并而成,辖31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人口4.68万人,总面积176.5平方公里。位于衡阳市区东南约45公里处,东界安仁县,西接冠市镇,南毗耒阳市,北邻衡东县,距京珠高速公路13公里,距江口鸟洲12公里,故有“一鸡叫四县”之说。 在宝盖楼内游览,你会发现这里的家家户户都没有上锁,你可以到任何人的家里去,每一个见到你的居民,都会给你一个友善的笑脸,这足可证明宝盖人的善良与朴实。 在这里,也同我在其他乡镇看到的一样,在家的大多是老年人、妇女与孩子,青壮年人都到外面打工去了,如今正了春耕时节,在家务农的壮劳力真是屈指可数。 这里的老人对外人非常友善,你只要向他们提问,他们肯定是有问必答。上面这位80多岁的老奶奶,正在向与我同行的报社记者,详尽地介绍宝盖楼的历史故事与当地风俗...... 这些古建筑上至今也还保留着许多“文革”时期的标语。 在宝盖镇,上至80岁的老人,下至10岁孩童都会吹锁呐,是衡阳闻名的“锁呐之乡”。可惜如今不是农历的传统节日,那时你到此,一定会听到宝盖人吹奏的美妙的锁呐曲调......。 走出宝盖楼,附近的农田里,在家务农的人们正在忙于春耕。看这两个居然还是个孩子,一定是利用五一假期给家里农活的学生。他们可比如今城里的孩子懂事多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地区 | 景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