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湖南省 >>株洲 >> 株洲县 >> 龙门镇

龙门镇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故居

杨得志故居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杨得志故居位于株洲市株洲县南阳桥乡三望冲村。  1911年1月,杨得志出生于醴陵县南阳桥(今属株洲县南阳桥乡)。1928年参加工农革命军,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起任中国工农红军排长、连长、团长、副师长、师长、纵队司令员、野战军司令员、华北军区第2兵团(后改为19兵团)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志愿军副司令员、司令员,济南军区、武汉军区、昆明军区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委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十一届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1994年10月2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为纪念杨得志诞生100周年,2010年,株洲县委、县政府修缮了杨得志故居,同时在故居旁设立杨得志生平事迹陈列室,展出杨得志将军遗物和相关历史资料。  杨得志故居于2011年1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1月被株洲市委宣传部公布为株洲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渌口伏波庙(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旧址)

渌口伏波庙(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旧址)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渌口伏波庙——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旧址位于株洲市株洲县渌口镇南端伏波岭(又名小石围)上,濒渌水北岸,前有石崖壁立,下临深潭。  据《后汉书·马援传》记载,东汉建武十七年(41年),交趾女子徵侧、徵贰受太守苏定所迫,率众造反,占岭外六十余城,侧自立为王。光武帝因马援习水战,且为骁将,遂拜伏波将军。马援率官兵2万人,楼船二千艘南征,斩首五千,降以万计,功成回师。马援南征时,往返途经县境,曾在渌口及昭陵滩等处屯宿。后人为纪其事,将马援在渌口屯兵之处取名伏波岭。又据《伏波古庙记》载,自唐代起,邑人即在伏波岭上修建庙宇,供奉马援。唐以后,屡有废兴,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重修。  1926年,渌口附近农民运动蓬勃兴起,伏波庙成为渌口农民协会、女子联合会和国民党醴陵县二十二区党部的办公场所。1927年2月,毛泽东到渌口考察农民运动,在伏波庙内召开渌口地区农民运动骨干分子会议。1944年9月,日本侵略军飞机轰炸渌口,伏波庙毁于一旦。  为纪念毛泽东早期革命活动,缅怀渌口农民运动先烈,1968~1970年,省、市资助,群众赞助,捐工献料,模仿旧制,重修伏波庙于原址。修复后的伏波庙为青封火山墙式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为前厅、后厅、面阔三间,中部有两天井,东侧为厢房,均系硬山顶,庙宇红墙青布瓦、画阁雕栏。  渌口伏波庙——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旧址于1999年4月被株洲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1月被株洲市委宣传部公布为株洲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大京水库

  大京风景区是一个以山、水、林、禽同生共荣为主要特征的自然景观与盛极明清的古庙遗迹为主的人文景观相结合的集游览、度假、娱乐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景区分仙峰岭、京水湖、屏风岭三大景区,拥有“金轮古寺”、“谷音清溪”、“山水佳处”、“百鸟天堂”4个一级景点,“仙峰胜境”等10个二级景点,“双井清泉”等20个三级景点,景色各异,各领-。  登上京水湖(大京水库)大坝,触目便是中心景点“山水佳处”,曲曲弯弯几十里水面的京水湖,安恬地躺在青山怀抱之中。朝起山水之间白雾腾腾,山光水色朦朦胧胧地交融在一起,雾尽却山青水碧。  位于京水湖中的国型山,丛林茂密,青苹葳蕤水泊如镜,与四面陆地隔绝,是各种鸟类栖息,觅食,繁殖的理想天地。这里,可看到成百上千的鸟儿在空中颉颃飞翔,白点纷纷的奇妙景象,也可听到百鸟啁啾争鸣。稻香风情、谷音清溪、天上人间、源泉小筑、残梅香雪、竹海烟云、幽篁幽径、松岗待月、蝉噪山林、蚌岭春晓。各景点零零星星,分布在湖区。  景区北部有一座美丽而又神秘的山,名曰“婆仙岭”,得名于宋代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七妇登仙》。古寺飞钟,柘岭丹霞,狮子啸月、老虎听经、石港远帆、双井清泉、屏风夕照、桃林花雨八景都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婆仙岭之巅的古金轮寺始建于唐,名于宋、明、清两代香火极盛。  地址:湖南省株洲市株洲县大京水库旁  电话: 0731-27460258  开放时间:  景区全天开放。游乐设施开放时间:9:00-18:00

空灵岸

    看 点 空灵寺壁立于石岸中部,上下三层,歇山重檐式建筑。由南侧山门拾级而上,有一牌坊-空灵岸三字。过牌坊,为沿江石壁栈道,长约100米,曲折有致,直通寺内。寺后有石洞,纵深14米,高2.7米,宽9米,洞口与寺相通。洞中石台突起,高0.5米,形似床,称“仙人床”,中奉观音大士像。佛像后,有清泉涓滴不涸,甘甜可口,人们称为“仙泉”。岩洞左下石阶百余步一巨石怀抱,上建杜公亭、梅花阁,岩壁上刻有唱和诗。   介 绍 空灵岸位于株洲县城渌口南5公里的湘江西岸霞石埠。唐代诗圣杜甫在此曾写下《次空灵岸》诗,北宋大书法家米芾题写“怀杜崖”匾额,清代修杜甫草堂、杜公亭于岸左。南北朝梁武天监七年(508)建空灵寺,中奉观音大士像,故又名观音岩。空灵寺分三层,下为梅花阁,中为大士殿,上为藏王阁。现存建筑群依崖傍水,由南向北呈一字形排开,是千里湘江著名风景胜地之一,民间素有“上有空灵岸,下有岳阳楼”之说。   门 票/开 放 时 间 20元。    湖南株洲市

汪家古井

汪家古井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两汉以来,朱亭古镇逐渐成为攸、湘、衡、醴货物集散地,人口渐渐稠密,明洪武年初,汪氏祖先因为战乱从安徽迁居到原隶属于湘潭的朱亭。由于朱亭古镇繁华热闹,人口众多,地理位置是前临湘江,背靠狮子山,每当湘江涨水,江水浑浊,居民饮水困难,古人曾先后挖掘几口古井以供饮用,如汪家井、吕家井、松柏林井、泉佳岭井等数处,其中松柏林井和泉佳岭井在修京广铁路隧道时被掩埋,吕家井位于镇上港街居委会,砌筑于清代,井旁立有小庙,井水甘冽,常年不断,至今仍是古街居民的饮用水源,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最负盛名的当数汪家井,此井于2011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汪家古井位于朱亭镇古色古香的港街一处低洼地,紧靠河港,高出河面约1米,开凿于明洪武年间,年代较久远,历代有维修且有碑记,至今仍在使用,是株洲市首次发现的年代较早的古井,在湖南省内也尚属少见。作为留存极少且保存较好的古代饮水工程,它填补了我市历史文物古井类别的空白,为研究明代株洲县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及明朝时期古井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汪家古井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也是该镇兴盛、发展的历史见证。  古井原有上、中、下三井,分别用于居民饮用、洗涮及牲畜饮用,设计科学合理,造型古朴、美观,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也体现了古人科学循环利用水资源,讲究卫生用水的良好习惯。可惜的是由于2005年株洲航电枢纽工程的修建,使湘江水位上涨,中井、下井被淹没。上井仍为当地居民饮用、洗漱。此井水源来自地表深处,一年四季泉涌如注,清甜甘冽,无论干旱或丰水年间,泉水水质及流量不变,水温长年保持在10℃左右,真是一眼人间仙井,地下宝泉。当地人说:用此水煮茶,不仅茶香味浓,而且长期饮用,会生双胞胎的哟。  现存的上井造型美观端正,长2米,宽1.5米,深3米,井壁由麻石垒砌而成。井边砌有五级台阶延伸至井中。汉白玉碑立于井口上方,正中阴刻“汪氏古井”四个大字。石碑背面阴刻“汪家井记”。另一块汉白玉石碑被埋于井壁内,正中刻着“汪家古井”四个苍劲古朴的大字,右边刻有“天聪十一年”字样,左边刻“汪蔺滷立”四字。修建古井时所立的汉白玉石碑,碑铭保存较完整,记录了古井修建的年代、背景及人氏。所撰刻的阴刻楷书碑文字迹清晰,笔力遒劲,凝炼多姿,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古井碑记是:古者,黄帝作井,上应天文,下宜人事,井之所系大矣。顾桑沧难定,尝见井及泉而后沉不食者有之。井未改,其后名不传者有之。若朱亭市之汪家井有异焉。汪氏为邑中右族,自前明洪武初,由徵州来潭。先人名光发者聚族於邑之汪家湾,即今十六都汪家大坝其地也,后裔敬处於朱亭之。  千百年来,古井哺育着当地子孙后代,而子孙们也对古井爱护有加,每当湘江涨水,河水淹没古井后,居民等河水退后便自发组织淘井一次,清除古井内的秽物,使井水保持干净。虽古井周围居民早已用上自来水,但生活用水大都还是用该井水,古井已成了当地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2007年,由当地政府出资对古井外围作了改造,沿河边用水泥砌成弧形井台。  从安徽南迁而来的汪氏家族当时在朱亭安居并逐渐成为一大旺族,汪家后人于明末宁宗年间在附近的水口村先锋组建祠祭祀列祖列宗,以刻碑记其挖井先人。祠堂于什么年间被毁已无从考证,但据附近的老村民说,在临公路旁的先锋组今天依然约40多米高高耸立的古枫树下就是汪氏宗祠原址。时过境迁,往日的这支汪氏族人的后裔,有的外出做官经商,迁移而出;因为镇小,不好建房安家,有的在附近的平山乡和朱亭镇辖区的水口村安居乐业。据镇上的老人说,汪氏族人并没有整体迁移的事件,但现在古镇上已无汪氏后裔居住。  在文学湘军的领军人物省作家协会理事姜贻斌(代表作有《火鲤鱼》)的笔下,将汪家古井赋予了更高大上的精神:虽说都是水,况且,江水已与井水的边缘混入一体,井水却仍是保持着它的清澈。井水好像有一道坚固的防线,将浑浊的江水阻止在外面。似乎还听见井水在对江水不屑地说,哼,小样,老子不跟你玩。你遍身浑浊,还夹杂着枯枝败叶,却想来玷污我的洁净之身么?所以,古井始终保持着方寸之地的清幽和碧蓝。也所以,汪氏水井像个堂堂正正的男人,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依然保持着自己的独立品格,绝不同流合污,这既让人赞赏不已,又羞愧难言。  在株洲县乡土作家肖又铮的《汪家井逃出的朱亭人》一文中,记载了“1944年5月下旬,日本强盗如疯狂野兽,窜进朱亭镇。6月的一天早上,一个叫伍谷生的年青人,正在汪家井挑水。他刚从井里提出一桶水,就看到两个日本鬼子,端着枪凶神恶煞地朝这边走来。伍谷生知道自己势单力薄,丢下水桶和扁担,飞快地逃了出去,他沿京广铁路一路乞讨,先后进厂务工、入党、参加抗美援朝、湘西巢匪等工作。在此期间,他回了一趟朱亭镇。让伍谷生难受的是,他的亲人均已离开人世。那天,他站在汪家井前,足足哭了两个钟头……。故土难忘,叶落归根。几十年过去了,伍谷生多少次仍在梦里见到了老家古井。2015年,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前夕,86岁高龄的他如愿以偿,在儿女搀扶下从上海赶回了老家,他特意来到了千年碧波荡漾的汪家井旁,捧上甘甜的泉水,热泪盈眶。”  有着上千年历史的临江文化古镇,每一条麻石街道、每一幢昏暗木房,每一口清凉古井,是都有其厚重的历史故事,让我们继续在这座历史文化名镇上探寻吧!

南阳桥摩崖石刻

南阳桥摩崖石刻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株洲县南阳桥乡竹园冲村的摩崖石刻墓碑为第九批省级保护文物,长期埋没于深山翠林之中,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被发现。  “就其山而凿之,曰摩崖。”这是摩崖石刻比较权威的定义。通俗而言,一般就是指利用天然的石壁刻文记事。走到名山大川,兴致来了,诗情勃发,赋诗一首,作文一篇,将其刻入石头,就是摩崖。因此在名胜景区常见。比如著名的黄山摩崖石刻,可谓是名人荟萃,精彩纷呈,连康熙皇帝都没忍住手痒,御笔一挥,命人将其才艺刻入石头,供天下人瞻仰。  当然,摩崖石刻倒并不一定都是铭诗刻文,也有造像具图的,从内容到形式,可以千姿百态,皆因人因事而异。株洲县南阳桥乡出现的摩崖石刻作品,竟然是将天然石壁作为刻字的墓碑,显然是一个另类,而且全省都罕见。  这块作为墓碑的石壁,属于花岗岩类,质地细腻坚硬,经久耐用,且表面平整,就像是一张没有写字的灰白的纸,镶嵌在青山的正中央位置。其高约20米,宽约15米,呈长方形形状,约成75度角倾斜,可以攀爬人,以前小孩不顾大人警告,经常喜欢在此爬上爬下进行玩耍。下雨的时候,山坡上的雨水顺着石壁倾泄而下,很是美观。  这块尚没有“写字”的天赐“白纸”,冥冥之中像是等待一个人来在上面“写字”,这个人就是清代钦赐进士易仕俊。其埋藏在坟墓里却已经出土的墓志铭记,比较清楚地介绍了他的生平。他祖籍山西太原,为避祸其祖先举家南迁,先是迁到浏阳,后又迁到醴陵,也就是现在的株洲县南阳桥乡,至易仕俊的时候已历13代,也就是说最少都应该在150年以上了,由此推算其祖先南迁应是在明朝中晚期,至于究竟是避何种祸乱,上面没有明确记载,所以不得而知,只知在祸乱中死了当家人,而且举家千里奔迁避祸,因此事态很严重。  从其家境殷实来判断,易氏家族从其祖上起就是非富即贵的,据此可以推断其遇害的那个祖先应是官府中人,因为商人一般不会有危及全家的大祸。倒是明朝中晚期宦官专权,党争激烈,官场刀光剑影,得宠时春风得意,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而一旦失势,轻则垂直跌入人生低谷,重则面临牢狱之灾,性命不保甚至血溅满门!从易家发生的严重事件来看,比较合理的解释是易家在官场权利斗争中败北,既丢了当家人性命,还殃及到整个家族,所以才仓皇出逃,从大城市千里奔迁到湖南一个不起眼的乡村隐居,而且一有风吹草动就一迁再迁。  因为家境殷实,所以易仕俊能够饱读诗书,热衷功名,而且也如愿以偿,考中了进士,做了伝学训导这样从七品的官员,大约类似于今天的县教育局长。既富且贵的易仕俊,终于可以快意地享受人生了,他先娶了原配刘氏,后又娶了继配刘氏。娶一大一小,按当时的标准和他的身份与经济实力,算是“低配”,因为一般乡绅都是3456个的娶老婆,他好歹还是个进士出身的教育局长,当然更能够享受3456这样的“高配”。但易仕俊没有“3456”,可见他与一般的知识分子与土豪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并非荒淫无度,从中可以看出明朝的理学对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两个刘姓夫人为他生了4个儿子,除0早夭未娶外,其余三个都做了官,老大、老三都是吏员,老四做了从六品的州同,比老子的官还做大了一级。父子都同朝为官,在官员是稀缺的社会资源的时代,易家算是取得相当难得的成功了,而且还算是官宦世家了。在他的教育与影响下,3个儿子都只按“标配”娶了二房。3个儿子又给他生下4个孙子,4个孙子又给他生下6个曾孙。那时衡量大户人家的标准除了权力和金钱,还就是看有没有后,如果后继乏人,那是令人蒙羞的,大户也就不“大”了。因此既有位子又有票子而且还有一大群儿子孙子曾孙子的易家,就是“五子登科”这样值得骄傲与炫耀的大户人家了。  易仕俊原配去世的时候,作为官太太和正室,易家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他花重金请来了当地最著名的风水先生来为他和他的夫人择墓葬地。当时像他这样体面的大户人家,都是严格按照封建礼制实行夫妻合葬,所以现在他原配下葬的地方,也就是以后他下葬的地方,还包括他的继配,都将跟他埋在一起,而且正中的位置要先预留给他这个夫主,原配、继配的墓穴就安排在他的左右两边,原配居右,继配居左,这左右的顺序绝不能搞颠倒了,搞颠倒了就是违反伦理纲常的大事。  封建时代迷信思想很重,风水学流行。风水学流行其实质就是好运气流行,在上升渠道阻塞的封建社会,权力世袭,权力资源稀缺,因此成功光靠勤奋未必就能行,关键还得靠“天助”。因此屌丝期望好运一飞冲天,一鸣惊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富贵官宦人家则希望借好运将富贵传承给子孙后代。正因为这样,所以无论贫穷富贵,都相当迷信风水,一旦哪个地方被说成是什么风水宝地,那可是了不得,都想据为己有,而被天大的好运气砸中头。  风水如此重要,从千千万万个读书人中“血拼”出来的易进士,又焉能不格外重视?因此他不惜重金,请了当地最负盛名的风水先生来给他择地,期望借助风水宝地的神力,来保护保持其家族这来之不易的做“人上人”的无限风光。而得重金酬谢的风水先生同样对他投桃报李,将当地唯一一块名叫“猛虎跳涧”的风水宝地送给了他,因为坟山像只老虎,山下还有一口池塘,这样的地形就是风水学上的“猛虎跳涧”,方圆百里都难得一见,因此在当时当地引起了轰动。  易仕俊自然更是欢喜得没法形容,他甚至一时竟忘了丧妻之痛,得意洋洋地站在坟地上查看风水。也就是在这时候,易仕俊偶然发现前面坡地上的石壁竟然与自家坟地形成绝配,而且看上去就像是专为自家坟地立起来的一块天然的大墓碑!这更是让他心花怒放,他想这真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啊,连老天都赐他一块非同寻常的大墓碑!而且他还想,自家作为当地最声名显赫的大户,也确实需要立一块与之相匹配的大大的碑,来壮大声势显赫门庭!同时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他也有一个共同的毛病,那就是喜欢到处舞文弄墨,卖弄风雅。他游历了很多名山大川,见多了达官贵人和社会名流将才艺刻入石头的风流,他虽然自恃才艺不输大家,但他毕竟只是一名小吏和一名没入流的小地方名流,在外面他不敢放肆也不能放肆,然而在家乡这种小地方,他就是龙头老大,他就是一流才子和社会名流,因此他还是想怎么汪洋恣肆就可以怎么汪洋恣肆一番的!于是他更加坚定了这个在外人看来近乎是异想天开的想法,并且决定一定要由自己这个当地第一才子来亲笔书写碑文,让家乡人都来欣赏他的墨宝,并传之于后世瞻仰。  后来继配在乾隆55年也先他而去的时候,他感觉自己也老了,担心再不写以后会拿笔不动了,因此他马上行动,亲自用斗大的字为两个夫人书写了碑文,然后花重金请来当地最富盛名的石匠,将碑文摹刻在石壁上。  这个罕见的摩崖石刻墓碑就这样诞生了!墓碑右刻“元又配刘刘坟在上”,左刻“夫主易仕俊刊”,一共14个字。字体横竖都超过一米,超难度的大笔楷书,却被易仕俊写得刚劲有力,端庄俊逸。可见其确实有一支如椽大笔,作品确实写出了很高的艺术价值,值得好好欣赏把玩一番。  生于康熙癸巳(1713)年的易仕俊,卒于嘉庆丁巳(1797)年,享年八十有五。他死后,作为夫主的他与他的两个夫人合塚,他的墓室居于两个夫人的中间,两个夫人一左一右服侍在他的旁側。  后来,他的后代因故又迁往醴陵;再后来,竟然发生了其墓上再被别人葬墓这样抢占风水的奇闻怪事。只是据说,后面抢上来的墓葬“没葬中”,“猛虎跳涧”的风水宝地被人家不小心弄成了个“铁笼关猫”,因为被“关死”了,所以那家的后班人没有一个是好的。其实也是,为了风水竟然不择手段往别人家的祖坟上再葬坟,这样缺德的人家,其后代能好得起来吗?  大约在1971年,墓被毁,墓上的石材及墓碑被用作去兴修水利,随后墓被盗,只幸存一块汉白玉墓志铭遗落墓地,几经周折,后被县文物局在民居中找到并收藏。  据墓志铭记载,一介书生的易仕俊,虽然并不善于经营财富,扩充家产,但并不做吝啬鬼和守财奴,他一生乐善好施,多行义举,在住地修桥梁、建文庙、造书院,以一己之力热衷于公益事业,造福于一方百姓,因此在当地虽是门阀显赫,却更是是德高望重,颇具口碑。即使在本家族,有难题都是他一马当先去化解,遇责任都是他挺身而出来担当,因此,只要有他在场,原来扯麻纱的事就都能够理顺了,原来难办的事就都能够办好了。细究其实,也并不是他有多高明的办法,只是他总能带头突破利益的羁绊,带领大家都去做理性的事;只是他勇于担当,主动履责,如此而已。  这看似简单,其实做起来却真的很难,这就显示出由儒家思想塑造出来的传统知识分子极为可爱可贵的另一面。儒家推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以修身齐家为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基础,所以真正的儒家知识分子都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道德操守与道义担当;都重义轻利,舍小家顾大家;都看重名节,追求“生前身后名,立于天地间”的崇高的人生境界,而不耻蝇营狗苟。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这是中国传统优秀知识分子的灵魂,是我们的国魂!可喜的是从易进士身上看到了这种灵魂,因此易进士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国士的品格!也正是因为这个,该摩崖石刻墓碑及其墓志铭记,突破了一般意义上的历史文物价值,具有恒久的能够穿越时光经纬的光彩。  实际上易进士的精神在其后代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即使在远迁醴陵之后,其后代仍然几次聘请高水平的石匠,回来雕刻受到风雨剥蚀损害的墓碑,也正是在其后代们这种接力般的精心维护下,历经200多年风雨冲刷剥蚀的摩崖石刻墓碑仍然保存完好。在听闻祖先的坟墓被盗,墓志铭失踪后,其后代不辞艰辛努力寻找,一直找到株洲县文物局。因为是文物已经无法带回家,所以只好将祖先的遗物拍照留存。这种尊祖奉先和超越物质的精神追求,正是其祖先身上那种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的继承。这是很可贵的。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努力发扬光大,代代传承。

磨山遗址

磨山遗址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磨山遗址  新石器时代。位于湖南省株洲县漂沙井乡,此为洞庭湖以南地区保存最好、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大溪文化遗址之一。  1986年文物普查时发现遗址,1987年8月进行试掘,试掘96平方米。  磨山遗址年代距今七千年左右。面积3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米左右,文化堆积为大溪文化、龙山文化的遗物。商周遗物只见于地表。遗址下层出土了文化特征明显、年代上有明显衔接关系的筒形腹釜、鼎和印纹白陶。在印纹白陶出现前,筒形腹釜、鼎足共存,在印纹白陶出现后,筒形釜极少见,而鼎足却大量出现。此种现象成为我们了解与把握大溪文化磨山类型文化内涵的变化的一个坐标点,是一种以鼎特别发达为主要特征的文化。  2002年5月19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编号109-3。  信息来源:湖南文物概览  信息来源:湖南文物概览

接龙桥码头

  接龙桥码头位于渌口古镇渌江岸边,修筑于清代光绪十六年(1878),麻石砌成,跨渌口北岸塘山水,平面呈人字形。长20.4米,宽2米,面积约40平方米。是昔日渌口古镇商业繁荣及渌江航运发展的见证物,是重要的交通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说到接龙桥,不得不提湘潭老街十八总。“湘潭十八总”,一到八总在渌口,九至十八总才在湘潭。古时候的渌口老街与湘潭的老城区,都位于湘江边,主体部分都是江边的二条老街,这二条老街每过一到两里有一个集市,被称为“总”。渌口的老人们都说,商业和集市,是先在渌口设一总到八总,后才在湘潭城关镇设九总到十八总。“总”的另一种说法,是指古时候湘潭更夫敲更的范围划分,从一总到十八总,每个区域都安排一个专门的更夫进行敲更,因此湘潭的老城区被分成了“十八总”。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渌口老街还保留了更夫打更的习惯,一名六七十岁的老年更夫,提三角煤油灯,敲一下锣,喊着“小心火烛!”“关好门窗!”他从渌口半边街一总来回走到关口八总,每天从傍晚一直敲到凌晨天亮。渌口解放前为湘潭县管辖,1965年4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株洲县,隶属株洲市,一直至今。民间曾广为流传一个段子:“长沙有个岳麓山,小小渌口配湘潭”,意思是说渌口有八总,湘潭有十总,号称十八总,没有渌口的八总,这十八总就配不起。总,就是码头行业的意思,十八总是从渌口延伸到湘潭,一个总大约一公里远,沿途商铺林立。一总做小百货、小手艺,如铜匠、铁匠、篾匠。二总是谷码头,开粮铺,做谷子生意,1985年的株洲县志对渌口的八总略有记载。当年的渌口老街相当繁华,有小南京之称。位于小南京里的接龙桥码头自然也使命重大。醴陵、攸县、茶陵那边的瓷器、煤炭、农产品都要经过接龙桥码头流经湘江、洞庭湖等五湖四海。老人们回忆,接龙桥码头是在60多年前加宽加固。因连接“一总”和“二总”,又得名“接拢桥”,文革中曾经改为支农桥。2012年,接龙桥再次修缮,装上了路灯,新的水泥栏杆挡住古旧麻石栏杆,其实接龙桥的桥头、桥尾有二处码头。桥头是接龙桥码头,渌口第一湾中段,修筑于清代,花岗岩垒成的阶梯,平面呈人字形。接龙桥有几处桥拱,修桥的材料为石条,桥面一直顺着江边通往半边街方向。桥边有麻石搭成的护栏,由于铺路,护栏已经被一堵矮墙挡住。上岸就是接龙桥面马路,码头上,四面八方的货物、旅客不断涌来,与渌口沙河里码头、关口码头一起,成为当时渌口古镇的交通要塞。桥尾是二总堂码头,同样是花岗岩阶梯,弯曲、陡峭,少有船舶停靠。码头有二处出口上街,一处是上伏波岭,1927年2月3日,毛主席当年来伏波岭考察农民运动,就是从这个码头上岸。  “无店一条街,半边街;无燕一个窝,燕窝里;无水一座桥,接龙桥。”据年岁已高的老人回忆,“接龙桥”三个字由出生于清朝光绪年间的彭玉麟所题。彭玉麟,字雪琴,湖南人,生于嘉庆二十一年。湘军水师统领。官至兵部尚书,一等轻车都尉,加太子少保。赠太子太保,谥刚直。半圆形空白处原是一块碑文,详细记载了“接龙桥”修建的年月日以及所费材料,由谁捐资修建等相关记载,可惜不知何年何月被盗,从此历史再无考证,成为一大憾事。据说,“接龙桥”修建时,它原本真的是一座桥,承载过一座桥的使命,被渌口无数老百姓的双脚或怜惜或粗暴地践踏过、触摸过。端午节,接龙桥上看龙船,是这里最热闹的时段。渌口话与醴陵话相同,龙船就是“龙舟”。老人们说,上世纪从三、四十年代到六十年代,每年的龙舟赛,都是在这座不跨江不跨河的接龙桥桥下的渌江第一湾进行。端午节前,街上有钱的商贾轮流做东,召集老街上的人商量好赛龙舟的日子。龙舟划手,都是清一色的壮实男人,一般会在四月中就开始练习,练习时仅上身穿个布背心。据说,划动浆是要扭动0,当年的棉布短裤不耐穿,只能穿上一、二天,划手们都不穿短裤就是公开的秘密,练习划龙舟不靠岸,只在河中央进行。那些天,有的商家和老街的住户会到接龙桥上,看到练习的龙舟,就在花岗岩栏杆边燃放一大盘鞭炮,求平安,求财神。河中央的龙舟,立即往接龙桥靠拢,随着鼓点“锵咚咚”,划手们就会吆喝着“哦嗬!”快速地朝伏波岭小石沩划去,并且大回转,再划上水,看到龙舟上水了,燃放鞭炮的人则会喜笑颜开,  接龙桥,由于它的低调,注定了是一段被很多人遗忘的历史。可能就连渌口土著人也知之甚少,就算有人坐船在渌江里捞沙、捕鱼、游玩,也很少有人会去注意在幽静的渌口老街挨着渌江的临水砖墙上,有三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接龙桥”。它太不起眼了,不起眼得可以让人漠视它的存在。更因为它早已结束了它作为“桥”的使命,就连渌口老街同样见证了历史变迁,承载着历史沧桑的青石板路都已被千篇一律的水泥路代替,何况一座早就不复存在的青石板桥?  不管你记得也好,忘记也好,“接龙桥”码头曾经真实地存在过,也曾经热闹辉煌过。如今,它老了,它累了,只想安安静静地呆在那里,以它那博大的胸怀,慈爱的目光温柔地注视着每日熙熙攘攘为名利,早已忘了停下来享受慢生活的的现代人!

朱亭古码头群

  朱亭,南宋以前称浦湾。临湘江有港,港内弯曲多滩涂,古时多生香蒲和芦苇,故名。南宋乾道二年,大理学家朱熹偕名儒张栻南游衡山,途经浦湾,应当地富绅请求,结苇为亭,讲学五个月,后人为纪念这件事情,于是改浦湾为“朱停”,后谐音“朱亭”。现境域东接原砖桥、龙潭两乡,南邻原龙凤乡,西界衡东县,北毗原平山乡,西北濒湘江。境内属高丘陵区,地势缓和。山丘、田垄相望。有主要溪流从南入境,流经中部,汇入朱亭港入湘江。京广复线贯穿境内;京珠高速公路越湘江纵贯境内并设入口。省道1815线纵贯全境。简易公路可达全村。朱亭系千年古镇,2011年被省人民政府评为历史文化名镇。  朱亭古镇历史悠久,北宋初,因境内濒湘江水运发达,小镇初具规模。1995年《株洲县志》记:“朱亭镇,明清时有新街、老街、正街和港街4条街道。”明崇祯《长沙府志》载朱亭“民更繁嚣,有堡”。清雍正六年(1728)湘潭县丞驻此,商业发达,客商多聚居于此,有一苇亭9个码头号。呈“7”字形分布,现在还有6个码头在使用。清同治八年(1869),朱亭哥老会起事,诛县丞、焚县署。清代有马市交易,集镇兴旺。清末民初,始置集市(墟场)赶集。2008年末,据有关单位统计,街道总长约1公里;集农、工、商于一体,为大型综合集市,有摊位近300个。近年来,因交通更加便利,大部分中、青年人都外出发展,留守农村的多为老幼病残,因此集贸交易量与日骤减。  从朱亭火车站方向沿湘江东南自南向北而来,左边清澈的湘江水由南向北缓缓流过;右边是郁郁葱葱、逶迤连绵的长岭,曾经被誉为“朱亭人工林海”而蜚声海内外,长岭山下京广复线贯穿境内,火车运载着南来北往的货物和人员,呼啸而过,日夜不息。沿途经过第一个码头,叫油铺湾码头,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因兴建机械厂而被废弃,曾经辉煌一时的机械厂现在也人去楼空。从油铺湾码头步行200余米,就到了湾码头,码头仅1米多宽,仍有少量麻石阶梯,两边新旧房屋夹杂,偶尔有船只上岸卸货。往前至朱亭正街湘江边,就是莫家码头,商人莫焕于清乾隆年间所建。莫焕是明初湘潭县知事莫玉后裔,当时在朱亭经商,家业兴旺,热心公益,为方便水运,耗费巨资修建了这座麻石码头。码头长15米、宽1.5米、有50多级台阶,它宽于湾码头,使用频率也多于湾码头。码头左边土屋相伴,满目沧桑;右边是经改造后的红砖屋。继续前行100余米,到了新码头,又称古渡口。它位于正街中部湘江东岸,清乾隆年间,朱亭湘江两岸士绅倡导乡民捐田集资设公产,在正街中部新建过河码头,置渡船两艘,免费过渡,经费由公产提供。今已不见码头麻石痕迹,全是水泥被覆的路面,但仍是两岸过渡频率最多的码头。对面是龙船镇荷包洲村,两岸历来互通有无,现在党委和政府惠及民生,法定节假日,逢尾数1、6日为赶集之日,过渡免费。上了新码头,就见到株洲县唯一的苏式建筑群——朱亭供销社。在当年物资极其匮乏的年代,可以想象那时供销社门庭若市的喧嚣景象。继续前行,前面是肖家码头,两边房屋不小心被火烧毁,成了危房,码头也因此停用。码头斜对面,有一位91岁的何娭毑,身子骨硬朗得很,不但生活自理,还能“自谋职业”,为古镇的中老年理发、卷发,理个短发仅收六元钱。老娭毑说,这点钱养不活她,搭帮党和政府好,每个月给她900元做基本生活费,三个子女对她也很孝顺。何娭毑说起这些码头,说起曾经的赶集盛况,她指着自家窗外的台阶说,以前这里都摆满了货摊卖东西。  离开何娭毑家,行走在麻石铺地的古街上,右边是面目全非的育婴堂(收养弃婴、孤儿),左边是青砖、木板结构的铺面,沿街向南延伸,前面是“麻石为基、青砖为框、白粉糊面”的大闸门,上有“大码头”三个大字,旁边还有彩色的绘画。据历史记载,大码头位于湘江与朱亭港交界处,建于民国初年,由时任湖南省参议员的何宝璜为首,何氏家族集资公建。码头全部由麻石铺就,中间有两个平台,50多级台阶直通小港底部,是朱亭九大码头中最大一处,所以叫“大码头”。码头旁边建有一个货物仓库,占地数百平方米,仓库前半部为民居,后半部已经坍塌,从这些残垣断壁、杂草废墟中可以想象,当年潭、攸、衡、醴四方商人蜂拥而至,在这里进行商贸交易的盛况。朱亭镇何伏立老师曾说,1956年送公粮,他11岁随父亲打“土车子”从原龙凤乡步行经长岭来朱亭镇赶集,集市上人山人海,摩肩接踵,他差点被丢失,由此可见朱亭当年的繁荣与辉煌,雅称“小南京”一点也不过分。(《湘潭县志》录王闿运语:“湘潭,湖外壮县也……沿湘以上十余里,自前明号为小南京。”)  从大码头自西向东依次为:官家码头、谢家码头(已废弃)、一苇亭码头。官家码头位于朱亭港水南岸,清雍正六年(1728),湘潭县丞署衙移驻朱亭,在港街设立行署衙门,管辖湘潭县东南四区,后署衙在朱亭港南岸公建了一个麻石码头,称为官家码头,较一般码头宽,据说那时官员下来巡查要坐轿子上岸,所以必须建宽一些好上轿子。再过几米就是一苇亭码头,位于朱亭港水南岸,因高僧一苇渡江的传说而得名。魏晋年间,佛教禅宗派达摩祖师六代慧能禅师弟子怀让,奉命云游四方,广传佛法。一日傍晚时分,来到湘江西岸荷包洲上,隔水眺望浦湾,只见在晚霞映照下,巍峨狮子岭像披上了一件金色的袈裟。山上古木参天,绿荫重重;山下房舍连毗,炊烟袅袅;街上人来人往,摩肩接踵,好一个繁华市井。怀让禅师急于过江,等不及渡船,随手在河边拔下几根芦苇抛向滔滔江水中,施展轻功,脚尖点着漂浮的芦苇一路飞奔,霎时飞过江来,鞋袜未湿,市民驻足观看,疑为高人。怀让在浦湾盘恒数月,宣讲佛法,后人为了纪念他,就在他过江上岸的地方建一六角草亭,名曰一苇亭。后来又在旁边新建一座麻石码头,叫一苇亭码头,现在码头台阶都已改造一新,一边台阶已用水泥被覆成斜面,便于机动车辆行驶。如今,很多与众不同、饱含历史底蕴的东西,都在经济建设中被毁掉了,朱亭曾经的光辉岁月、美好风景,只能凭这些老码头和古建筑来回忆了。在湘江航电枢纽建设中,因水位抬升,官家码头、谢家码头、一苇亭码头周边的吊脚楼已全部拆掉,如果保留下来,伴随着清清的朱亭港水,又会是何等的美丽与优雅?

伏波岭

  景点在县城渌口,渌口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雄峙在渌江之畔的伏波岭,是古镇历史的第一篇。西汉时,伏波将军马援奉命南征交趾,他经过这里的时候,这里只有一个无名的山头,他来了,带来了千军万马,带来了人喊马嘶。他就屯兵在这个山头上。而今,他离去整整2000年了,不经意间给这座山留下了一个名字:伏波岭。据传,唐代的时候,伏波岭土又建起了伏波庙。马援将军是幸运的,他做到了中国人所企求的一句话:“人过留名”。   

十九人堆

  1928年1月12日,渌口地区工农自卫军攻打渌口团防局失利,27名自卫军战士牺牲。渌口一片-,殉难者家属不能前来收尸,除亲友出面领走部分尸外,还有张启茂、张华山、易元胜、袁发树、易升翠、张大桂、刘奉年、唐文申等18位烈士和l位外乡遇难者的尸体抛在杨家山。杨家园的民众立即筹款购置棺木,将十九具尸体同葬于一冢,称“十九人堆(冢)”。封土堆长25米,宽l米,高0.7米,墓前立有高l米,宽0.4米的麻石墓碑,其碑上刻有“十九人坟墓民国十七年杨家园众姓立”等字。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龙门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龙门镇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