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河南省 >>驻马店 >> 汝南县 >> 三门闸街道

三门闸街道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南海禅寺

南海禅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南海禅寺位于汝南县城东南部,占地面积300亩,总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由世界著名高僧明乘法师自筹资金于1992年开始修复,主要以寺院建筑和浮雕为载体,展现佛教文化内涵。目前,主体工程已完工,已具有世界建筑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的雏形。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平面呈边长80米的正方形,超过故宫太和殿与山东曲阜孔府大成殿的规模,号称“亚洲第一殿”。天王、观音、文殊、普贤四大配殿,三重飞檐、高大雄伟,可与全国现有佛教圣地同类建筑相媲美。  南海禅寺建造在汝河滩地之上,平面布局整体呈“士”字型,周边为高3米,长5300余米的围墙,为砖混结构。  寺院门前为三殿门,殿内两旁供奉两尊金刚为“哼哈”二将,寺内南部是以大雄宝殿居中心的殿堂建筑区。  大雄宝殿建筑面积5274.30平方米,高36米,为三层重檐殿堂,室内供有一尊高17米,重72吨铜雕鎏金坐像,殿前为1200平方米的广场。大雄宝殿前为天王殿,建筑面积333.16平方米,高15米,殿内有四大金刚、八大怪彩泥塑像。  后为观音殿,建筑面积2170.8平方米,殿内仅供奉一尊高14米,由香樟木雕刻千手千眼前后双面观音鎏金坐像。左右为文殊、普贤殿,二殿建筑面积均为1520平方米,高21米,殿内均供奉一尊高9米、重12吨的通体鎏金文殊、普贤铜雕坐像。  大雄宝殿左右侧前方为钟楼和鼓楼,建筑面积626平方米,高36米,为二层重檐楼阁式建筑。寺院北部为十二牌坊、山门附属建筑。十二牌坊高7.6米,宽8米,座落在长500米的甬道上。山门位于十二牌坊北面,是南海禅寺的北大门,高32米,宽50米,为牌楼式建筑。  世纪和平钟楼位于寺院东北侧,建筑面积772.84平方米,高34.6米,为三层翼角楼阁式建筑,室内吊有高7米,直径6米,重21吨的世纪和平钟。钟楼北侧为白圣舍利园,上客堂是一个矩型围楼群,三层共20多间,内有放生池,池内养有金鱼,置假山和一座九曲石桥。  白圣舍利园占地10多亩,园正中建有白圣舍利塔,高15.5米,为经幢式建筑。园区内有清石铺成的小路,小路两旁均种植有花草、树木等。寺院西部建有开山堂,为二层楼阁式建筑,门前有一个用金柏组成的“佛”园。  小南海是明嘉靖年间兴建,几度修缮,解放前被拆毁,1992年以来,明乘法师投资2亿元对小南海进行修缮,建成南海禅寺。南海禅寺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寺院。   地址:驻马店市汝南县南海大道  类型:寺庙  等级:AAAA  游玩时间:建议3-4小时  电话:0396-8023633  开放时间:  6:00-17:30

竹沟位

  竹沟位于确山县城西30公里处,是我党民主革命时期的一块重要根据地,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史。1926年党在这里就建立了基层组织,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创建了红军游击队。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队。1938年2月,党中央派彭雪枫来竹沟主持工作。同年6月,0河南省委由开封迁到竹沟。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成立以-为书记的0中央中原局,-、-等同志从延安先后来到竹沟,开展敌后游击战争,使竹沟很快成为我党在中原地区发展的重要阵地和战略支撑点。  竹沟又是中原地区的革命摇篮,我党在这里通过举办培训班和教导队等形成,培养了大批党政军干部和其他骨干力量。新四军二师、四师和五师的基干队伍都是从这里出发的。竹沟的重大革命作用,引起了-顽固派的极端仇恨,1939年11月11日,--势力以重兵突袭竹沟,我军民奋起反击,终因敌众我寡,-撤离,敌人惨杀我军民200多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确山惨案”。此后,竹沟军民在党的领导下,继续坚持斗争,直到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素有“小延安”之称的竹沟,从这里先后走出了两任国家主席,4位副国级领导,60多位省部级领导,100多位将军,有200多位同志成长为地、市、师级以上领导干部。  解放后,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竹沟抗日根据地的建设,1956年,建立了“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总理亲笔题写馆名,馆内珍藏上千件文物、实物、文献和图片。1988年8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5月被河南省首批命名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1998年11月8日,确山县投资兴建的新展厅落成,河南省委、省政府在竹沟隆重召开了“0中央中原局成立60周年暨-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夫人王光美、-夫人林佳楣、原省委书记马忠臣、省长李克强等省、市、县党政军领导、老区军民4万多人参加了纪念大会。1995年6月10日,朱钅容基总理亲临该馆参观。新展厅对外开放以来,年均接待省内外参观游人5万多人次。  1958年,我们在竹沟镇北1.5公里处建立了竹沟革命烈士陵园,收集上千件文物、资料和图片,办起了2个陈列室。1987年,投资兴建的“竹沟革命纪念牌”落成,国家主席-亲自题写碑名,碑名建立了革命烈士公墓和碑林。竹沟革命烈士陵园,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一批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中小学德育教育基地和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陵园近旁有一个1995年复建而成的中型水库--竹沟湖,碧水青山,如诗如画,泛舟湖中可领略到“山如碧玉簪,水似绮罗带”的境界。山水尽头,有一个叫做凤凰棚的小山村,竹树环合,民风古朴,宛如一处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竹沟湖边还有驻马店市海拔最高的自然村--黄石头庄和颇具神秘色彩的黄狼沟神仙洞。游客们把来竹沟观光旅游概括为“体味红色之旅,感受自然风情”。   

天中山

  天中就是指今日河南的驻马店,天中山就在驻马店市的汝南县。据《禹贡》记载:“禹分天下为九州,豫为九州之中,汝为豫州之中,故为天中。”  由于此处地理位置特殊,周武王在此筑天中山一座,上置土圭,测日影考分数以此为正。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亲书的“天中山”碑文至今尚在;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登天中山、游南海寺后有感而发,写下了不朽的名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语道出了天中宝地的钟灵与神奇。  天中之地风景秀美,人杰地灵,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十分丰富。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天中独具魅力的生态旅游资源。  “天中山,三尺三,来到天中山,一步可登天。”这是流传于汝南民间的歌谣。有点夸张,但很传神。“三尺三”,极言山小;“登天”,也反映了天中山与天地通灵的神秘。的确,天中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山”,它只是一个标志,一个象征,或者说一种图腾。  天中山,亦名天台山。在汝南城北  1.5公里处,占地约800平方米,3米多高,上土下石。《重修汝宁府志》载:“禹分天下为九州,豫为九州之中,汝又为豫州之中,故聚土垒石以标天中,名天中山。”《读史方舆纪要》也有“天中山在府城北三里许,自古考日影,测分数,以此为正”的记载。由此可见,天中山,非自然造化之功,而是人工构筑的日咎测影和观察天象的地方。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天中山闻名,因为它是天下最中的标志,还是唐代大书法家、政治家、爱国老人颜真卿的尽节地,并存有他的绝笔  “天中山”碑文。天中山大门两侧镌刻着中国书协主席张海书写的对联“天中山圭影千古运转,颜鲁公气节万世长存”,很能概括天中山的文化内涵。  唐朝建中年间,汝南是蔡州府治所。淮西节度使李希烈拥兵自重,自立为王,对抗朝廷。他以蔡州为据点,占许昌、攻开封、围汝州,侵占中原大片土地。德宗皇帝下诏,派年逾七旬的三朝元老、太子太师颜真卿到蔡州宣慰,李希烈软硬兼施,逼颜真卿给他当宰相,颜公宁死不屈,被囚禁在龙兴寺,后被李希烈的宦官缢杀。颜公临终前,在龙兴寺写下了遗表、墓志铭及“天中山”三个雄浑铿锵的大字。  天中山碑不仅表明了颜真卿渴望平定中原、江山终归一统的愿望和忠贞报国的浩然正气,也因此使这座天下最小的山更加扬名。   

河南弘济桥

  河南弘济桥位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城北,跨汝河,明代称宏济桥、博爱桥,清代称迎恩桥,因靠近天中山又称天中桥。原为木桥,明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改建成石桥。该桥全部用石块砌成,与赵州桥结构相似。在大券两边附两个小券,美丽大方,雄伟壮观。桥面全长44.6米,宽6.5米,大券跨度为24.8米。  两边两个小券跨度约2.73米,高4米,尽端两个小券跨度1.75米,高1.02米,全桥由18道单券组成,券与券之间用0.37-0.43米宽的铁束腰相连,桥面两边各有18根方形望柱,17块栏板,刻有狮子,桃,猴,石榴,鹿,麒麟和武松打虎等图案。大券和小券两面中间刻有龙头,大券两边对刻的二龙戏珠,飞凤,飞龙及两边尽端小券刻的缠枝花,精工细雕,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河南弘济桥建于何时无可考,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重修。      宏济桥为五孔联拱式石桥,南北长55米,东西宽7.3米,高11米,其中河身桥面长55米,两端雁翊桥面各长10.5米,东西宽7.3米,高10米,桥面为青石砌成。两侧各有25根望柱,大多为明代遗物,有8根是清代制作。望柱高1.2米,横断面为正方形,每个宽为0.3米至0.31米。柱顶部均雕有石狮,狮下雕刻行夏莲座,座下镌有荷叶墩。石狮姿态各异、有的挺胸昂头,仰望云天;有的双目眈眈,凝视桥面;有的侧身转首,顾盼嬉戏……狮子柱下雕刻须弥座,座下坎凹处饰勾联纹与两饰如意纹。望柱间距1.92米至2米,中间竖立有青石栏板,栏板与望柱构榫衔接。栏板长1.89米,宽0.85米,底厚0.2米,顶厚0.16米,有明显的收分。栏板内侧刻有木枋、录纹等。桥身多为素面青色条石垒砌,桥墩粗厚坚固,中孔径最大,两边桥孔较小,桥墩坚固。  整个大桥显得高大古朴,巍峨壮观。历经500余年,安然挺立。“文革”中,望柱上的石狮,多被当作“四旧”而毁。后人常以方位称其为北关大桥。

梁祝之墓

梁祝之墓为文化旅游景点。  梁祝之墓    千古爱情传奇—梁祝故事    西晋时,汝南郡南30公里梁庄有一青年叫梁山伯,遵父母之命到红罗山书院求    学,路过一个叫曹桥的地方,就在路边的亭子里休息。离梁庄东十八里有个祝庄,庄上朱员外家有一女儿叫祝英台,十分聪明,一心求学,说服了父母,女扮男装,化名祝九弟,也前往红罗山书院求学。二人相遇在曹桥亭,互问了家乡、年庚,结拜 为弟兄,同赴红罗山书院求学。    红罗山学校四面环水,景色宜人,一次,梁山伯、祝英台和同学们一块玩耍,用石头砸水中嬉戏的鸳鸯。祝英台在扔石头的时候腰闪了一下,同学叫道:“祝九弟象女人一样”。祝英台顿时满脸飞红。    师娘心细,发现了英台的女儿身,就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床中间立了块界牌。梁山伯生性憨厚,不知其意,同窗三载也没想到祝九弟是个女的。    英台回家看母,山伯相送十八里。一路上英台作了许多比喻,梁山伯仍是不解其意。最后,祝英台说家中九妹尚未婚嫁,想说与山伯,山伯答应了。来到祝家,英台让山伯在客厅等候,说让九妹出来献茶。    英台换上女儿服装端着茶走了出来。梁山伯诧异地说:“你不是祝九弟吗?”英台说:“九弟即九妹,九妹即九弟”,二人遂私约终身。  北马庄有一秀才马文才,姥娘家是祝庄的,祝员外有心为女儿找一个门当户对的人家成亲,就托马文才的姥娘说媒,许英台于马家,英台无奈,违心应允。    山伯如约前来议婚,英台泪告已晚。山伯气得当场吐血,归家后一病身亡。家人遵嘱将其埋在马乡官路的西沿,碑刻梁、祝姓名,黑红两色。    马文才迎娶祝英台,花轿至马乡村后,突起旋风挡路,祝英台下轿哭祭山伯,墓忽然裂开,英台扑入墓中,墓随即合上。从墓中飞金黄、雪白两只蝴蝶,在天空中翩翩起舞。

准提楼

  准提楼位于汝南小南海,距护城河约四十米处,汝南园林学校院内。  明朝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大旱无雨,河枯地裂,五谷不生,崇庄王为祈雨灵应,奉皇上诏令创建此楼。以“准提”命名(准提为梵文译音,意为“清净、洁白”,佛教密宗六位观音菩萨之一),意在求神灵保佑,喜雨降临。明末战乱,后堂的僧室、走廊俱毁。清顺治八年(1651年),推王道新重修准提楼。  该楼为单檐九脊歇山式建筑,面阔五间长18米,前后进深8.8米,高12米,顶部覆盖黄绿色琉璃瓦,因坐落在两级台阶之上,所以显得雄伟高大、古朴壮观。第一级台阶面积为323.4平方米,台阶五步,高一米,逐级登临,直入大殿。两级平台周围嵌有三尺高的汉白玉石柱,目前石柱已不存在,现四周青石基座尚存。  室内七架檩,前后双步梁,檐柱高4.5米,柱头为平面,柱基为石鼓式,额坊上有木刻装饰。正脊中饰一宝瓶,两端置大吻。檐部每排筒瓦之上各饰有半尺高的釉佛,计218个,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准提楼四周墙面及两级平面均为长35厘米,宽15厘米,厚8厘米的青砖筑成。1951年、1959年县人民政府两次对该楼进行修茸,使准提楼仍保持着清初时期的建筑特点,历经沧桑,久经风雨剥蚀,雄姿依然宏伟壮观。为研究古代房屋建筑,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今为汝南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拱门

  北拱门位于汝南城西北角,绕城而去的汝河南岸,与飞架河面的宏济桥咫尺之距,直道相通。跨越宏济桥,穿过北拱门,方得从北面进入汝南城。  北拱门建于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清康熙年间重修。城门洞长38米,宽20米,高21米,门洞道宽4.6米,长长的门洞之壁,由特制的大号青砖砌成。门洞的上方呈半圆形拱起。城门上端开阔平面,筑有炮楼。古时的汝南城,四面环水,城墙又高,固若金汤的北门,确实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要。  北拱门历史悠久,坚固异常。数百年来,虽历经风雨侵蚀,战火的袭击,但巍然屹立,保存较为完好。1982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城门上有无数的炮洞枪孔,这是迭经战事留下的斑斑痕迹。触景生情,使人不由得想到“曾忆当年烽火日,几度凭险抗敌军”的诗句。

宿鸭湖

宿鸭湖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宿鸭湖  汝南---—亚洲最大的平原人工水库宿鸭湖于1958年始建。位于汝南县城西6公里。北起玉皇庙,南至野猪岗,东临桂庄,西到别桥。水库大坝全长35.29公里,高58米,挡防浪墙长0.5米,坝顶宽4—7米,拦蓄板桥、薄山水库等上游来水,蓄水面积239平方公里,常年水面11万亩,出产的鱼达30多种,其中产量最多的是鲤鱼。宿鸭湖于1989年重修完工后,水面开阔,风景宜人,人称北方“人造洞庭”。东  岸百里长堤,柳浪翻卷;远望水天一色,云蒸霞蔚;近观碧波荡漾,鸥鹭齐飞。宿鸭湖畔名胜古迹很多,如仙女桥、壶仙观、燕亭、金城、白马将军庙等,加之西岸5万多亩森林公园的秀美景色及垂钓园、游泳池、水上乐园等游乐设施的开发建设,慕名前来观光旅游者越来越多。  地址:驻马店市汝南县城西6公里处  类型:湖泊  游玩时间:建议1天  电话:0396-8255211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门票信息:  免费开放。

南氏寻乡碑

  南氏寻乡碑位于汝南县金铺镇老金村,是韩国南氏家族为怀念其先祖汝南金氏,于1994年7月7日建造的一座石碑,上刻“韩国南氏始祖公寻乡碑”。  据《汝南县志》记载,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官至吏部尚书的金忠以按廉使身份奉旨出使日本,次年返回途中遭遇强台风袭击,漂泊至新罗国(今韩国)。当新罗国景德王得知金忠是大唐使节后,一边亲自接见招待,一边派使臣将金忠一行海上遇险被救的情况书报大唐朝廷,并述明欲留金忠于新罗国之意。在得到唐皇诏允后,金忠便留居新罗国任职。他尽职尽责,对新罗国的治理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受到朝野上下的赞扬。景德王“以其天资英雄”封其为“英毅公”,“以其自汝南来,赐姓南,改名敏”,成为汝南金姓移居新罗国的“南”姓始祖。

周公测景(影)台遗址

周公测景(影)台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周公测景(影)台遗址位于汝南县城北1.5公里处,又名天中山,高丈余,上刻“周公测景台”“天下之最中”字样,旁边清道光辛巳年复立的周公历履之地碑,记述了测景(影)台建立的全过程。  碑文载:奉成王命,公(周公)复营洛邑,求地中,广建圭表测日景。三临汝水之滨,唯见此处无景,遂筑土垒石以记之,名曰天中山。其上建圭表,考日景、测公数,以此为正。其后周袭淮夷、伐东夷,天下遂定。是时此地为土圭,日久倾圮,后为记周公测景之迹,又凿石复立于此。台基为覆门形,高六尺,曰圭;上置方柱与圭等高,曰表。每夏至正午,表影不溢圭之上沿,圭四面无影,故又称无景台。

“重兴汝阳县儒学记”碑

  “重兴汝阳县儒学记”石碑位于汝南县城南悟颖塔公园内,记述了明代各级-对教育的重视和重兴汝阳县(今汝南县)儒学的过程。  据《重修汝宁府志》载,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明帝朱元璋下诏命翰林院、提刑按察司-,重兴汝阳县儒学。碑文言:“学也者,教之所由施也;教者,性之所由复也。学不建,则教不得而施焉;教不施,则性不得而复焉。故学不可一处阙也。”  同时也记述了重修后的儒学景况:“堂之梁栋瓦甓有挠折破缺者皆茸以新,殿之丹雘有剥者,亦饰以采。外门旧用木柱且朽,今易用石矣。”李峰摄

梁祝故里

梁祝故里为文化旅游景点。  河南省汝南县梁祝镇是千古绝唱——梁祝传说故事的发生地,有梁祝故里之称,该镇境内一直存有梁山伯墓、祝英台墓、泪井、一步三孔桥、曹桥、红罗山书院、白衣阁等最为完整的梁祝故事遗址,流传着许多梁祝的故事和传说,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十几岁的孩童,都能讲述和传唱。在当地,有一独特的节日-“送灯节”,从古绵延至今。  所谓“送灯节”,就是在梁祝二人双双化蝶的那天(传说是农历七月十五)傍晚,方圆上百里的人们自发赶往梁祝双墓,给梁祝送灯。  地址: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219省道东50米

李愬雪夜入蔡州浮雕

  李愬雪夜入蔡州浮雕位于汝南县城北关宏济桥旁,花岗岩材质,记述了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李愬雪夜袭蔡州,平定淮西之乱的故事。  浮雕采用艺术手法高度分割组合,画面简洁明快,内容清晰明了,每一块有机的外形加上印章式的文字标题,使整体层次分明、形断意连。整个战事共分为六个篇章:李愬主动请缨,受封讨贼;吴元济拥兵自重,称霸一方;雪夜飞兵奇袭蔡州建功勋;养兵示弱,麻痹敌军,蓄我士气;慧眼识才,巧用降将瓦敌军心;中华奇将,李愬青史留其名。李峰摄

汝河石桥

汝河石桥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汝南县东关老汝河上有座古石桥,人们称是“济民桥”。这座古石桥始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年)四月,落成于万历元年(1573年)三月,历时三年将桥修成。该桥为五孔实腹联拱式,桥长55米,宽7.3米,高11米,整个桥均用长条青石砌筑。两侧望柱,拦板上有很多石刻和石雕,艺术欣赏价值很高, 人过一次能享受一次艺术熏陶。该桥经明崇祯六年(1633年)和清顺治八年(1651年)及解放后四次修葺,现仍横跨汝河两岸。  

鹅鸭池

  鹅鸭池    位于城北1公里处,天中山之南,汝上公路东侧,原面积18亩之多,系历代筑堤取土之地,常年积水为池。池四周杂草丛生,为鹅鸭栖食之所,唐代以前称悬瓠池。唐末,吴元济叛唐,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年),宰相裴度率李愬等讨伐。次年冬,李愬率兵夜袭蔡州(今汝南城),至鹅鸭池,令击鹅鸭以乱军声,攻下内城,活捉吴元济。建国前,曾立碑于此,-“唐李愬雪夜击鹅鸭处”9个字,现已不复存在。

汝南开元寺

汝南开元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开元寺位于汝南县城东大街,始建于唐玄宗开元二年(公元714年),清末汝宁府将其改为府城隍庙。现存前、后殿,均为单檐硬山式建筑,小青板瓦覆盖,结构严谨,装饰精美,是豫南古建筑的佳作。  据《重修汝宁府志》记载:“公凡遇旱涝,未尝不祷。而祷则未尝不应。尝有盗越狱走他郡,而公亦祷于神。既获盗,乃言中途有神障之,故不得逸。”  李峰摄

三门闸街道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三门闸街道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