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河南省 >>驻马店 >> 西平县 >> 产业集聚区

产业集聚区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棠溪源风景区

棠溪源风景区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棠溪源更景区位于河南省之马店市西平县境内,总面积3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95%以上。分为棠溪湖、棠溪峡、蜘蛛山、跑马岭4个游览区,集绮丽秀美的自然凤光与厚重深沉的炎黄文化于一体,是祖之源、剑之源、水之源。  战国冶铁炉——坐落在棠溪湖岸边,被当代权威冶金专家誉为“天下第一炉”,距今已2400多年。“天下剑韩为众”历史上的九大名剑均产在这里。鸣蝉谷——棠溪峡“十里春蝉盈耳”。三月蝉鸣,实为一种罕见、奇特的自然现象。天然城堡——伏牛奇石天设地造,东西绵延十余公里,极具太行之磅礴大气,令人叹为观止。始祖峰——柏皇始祖的化身,仰卧在蜘蛛山的北峰,东西长达500余米,仅头部就60米,高耸的鼻头,挺起的胸膛,毕真毕切,连缕缕长髯、高挑的浓眉都清晰可辨。  走进棠溪源这片净土,走天梯,钻古洞;摇撸棠溪水,缓步冶炉城;蝴蝶泉边看蝶舞,水帘洞前玩清溪,仰观苍鹰翱翔,俯察虾蟹戏嬉;赏飞瀑流泉、品空谷幽兰;山花满眼,古木参天;漫山霜叶悦目,竹林小溪养性,跑马岭上击天鼓,试剑石前抒幽情……  棠溪源风景区交通便利,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纵贯西平全境,省道高兰公路、县道西酒公路直达景区,经过近年来的强力开发,棠溪源风景区旅游设施日臻完善,恭迎八方游客。    棠溪源仙女池

蜘蛛山造磨作坊遗址

蜘蛛山造磨作坊遗址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蜘蛛山造磨作坊遗址位于西平县西南55公里处的蜘蛛山东北麓崖壁上,南为红石岭布0山,山北为公地沟、棠溪涧之源头。棠溪河向东流经洪河注入汝河,属淮河流域的三级水系,地处伏牛山余脉浅山区。  造磨作坊遗址现存古人凿取磨石坯遗迹3处,其中明显一处在直径1.33米平石上,现存呈半圆形均匀分布凿槽9个,槽长12厘米、宽4厘米、深5厘米,槽距12厘米,并有两处自坡顶东南下方滑送石磨的滑道,滑道为全石。宽4~5米、长30~40米,呈60度斜坡,两滑道上下相距40多米。在磨场上方30米处,有一长10米、高3米、宽10米的石棚,石棚两壁上刻有三行共22字行书题记,题记自右(西北)向左(东南)竖书三行,文曰:太和元年董石感记,此山有好石,造磨亦能强,平下人安。首字距崖底2.3米,首行每字6~8厘米见方,行书洒脱,颇具晋唐风韵;二三行,每字5~6厘米见方,字体规矩,端庄整齐。观其风格,应出自两人之手。  蜘蛛山造磨作坊遗址根据摩崖题记应在三国魏列祖明帝太和元年(公元227年)或南北朝魏孝文帝太和元年(公元477年)或唐文宗太和元年(公元827年)。经省文物考古专家张维华教授考证:此题记应刻于唐代之前、三国之后。系中国最早安全生产警示语,因此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较强的书法艺术价值。就其造磨场规模论,需石工60~80人之间,且系从取石坯到造成品一条龙作业,论其时代之先、规模之大,当属“豫南之最”。2008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西平县宝严寺塔

西平县宝严寺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宝严寺塔,俗称“东关塔”,位于河南省西平县县城东关。在原宝严寺外西侧,故名。宝严寺建于唐代,为佛教寺院,民国年间废。具体在西平大道与文化路交叉口处;原在宝岩寺外西侧,故名于此。宝岩寺塔始建于北宋时期,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古塔为仿木结构楼阁式七级砖塔,整体呈奶黄色,平面呈六角形,塔角雕饰龙首,塔身浮雕壁画,高28.80米;顶端有铁铸塔刹,呈莲花状,高2.16米。  塔为仿木结构楼阁式七级砖塔,平面呈六角形,高28.8米。顶有铁铸塔刹,呈莲花状,高2.16米。宝岩寺塔共有七层,一、二层塔室为四角形拱顶室,设台阶式盘旋梯道;三至六层为六角形拱顶室,设井式梯道。登梯道可达六层,游人登梯道及竖井达第六层,以凭高眺望。从建筑风格看,当属北宋晚期建筑,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宝严寺塔曾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四月,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九月两次修葺。1980年省人民政府拨款2.3万元,全面整修。重修后的古塔,呈奶黄色,整体焕然若新。西平县有大量佛教信众,每逢初一、十五和佛教节日,大批信徒纷纷涌入此地,西平县政府应考虑开放此地。  1982年,公布为西平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6年11月21日被河南省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05月25日,宝严寺塔作为宋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信息来源:“阳光正阳”微信公众平台  信息来源:“阳光正阳”微信公众平台

董桥新石器遗址

董桥新石器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新石器时代  董桥新石器遗址是近年在西平县发现的唯一一处以仰韶文化为主,而又有龙山、二里头、东周、汉等多种考古学文化共存的古聚落遗存,面积近50万平方米。该遗址不仅面积较大,而且延续时间较长,因而2006年6月被河南省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仰韶文化与豫中地区同时期仰韶文化面貌并无太大差异,其部分器物特征似与河南西南部的下王岗仰韶文化有一定的影响因素。从采集的近百件仰韶文化遗物看,这里的仰韶文化是以泥质红陶与泥质姜黄陶为主,但前者比例略大后者,夹砂红陶次之,夹砂姜黄陶再次之,夹砂灰陶极少,夹砂陶砂粒与蚌料裸露于器壁而鲜明,泥质陶陶土多经淘洗而细腻,有少量红衣陶和少量的外壁为红色,内壁为灰色陶,多用于钵、碗诸器。夹砂陶中掺有较多的蚌料,一般蚌料颗粒较细小,主要用于鼎,个别用于罐。其纹饰仅有凹弦纹、窝点纹和少量红带纹。这次采集陶片可辨出器形的陶器主要有鼎、瓮、罐、盆、钵、碗、杯等。

驻马店南海公园

  南海公园始建于1979年,距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占地近230亩。其中水域面积约为60亩,陆地面积为170亩,是驻市唯一一处综合性极强的公园。园内设有小型广场、盆景园、动物园、猴山等。分为安静休息区、儿童娱乐区、动物区、水上游玩区、生产区等。共有两处游船码头,一个大型展厅,两处生产基地。另有小桥、雕塑、荷花池和用彩砖鹅卵石铺设的路面等。坚持以植物造园为主,建筑、小品为辅,乔、灌、花、草合理搭配,共栽植花灌木5万余株。园内四季常青,三季有花,湖水荡漾,绿草如茵,使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巧妙结合,一处一景,一处一特色,为人们休闲娱乐提供了一个优美亮丽的美妙去处,更为客商提供了一处投资创效的良好环境。

酒店冶铁遗址

酒店冶铁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酒店冶铁遗址位于中国中部河南省的西平县,是战国至晋代时期的重要冶铁遗址,年代为公元前475年~公元420年。  酒店冶铁遗址发现于1987年,总面积约2.8万平方米。遗址内发现有战国时期冶铁炉1座,炉平面呈椭圆形,东北部残高2.17米,炉口宽2.14米,底宽1.6米,该炉是中国迄今发现时代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冶铁炉。  酒店冶铁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冶金业的发展历史,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国家文物局)  

董桥遗址

董桥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董桥遗址,位于西平县吕店乡董桥村,是黄帝正妃嫘祖的故里。《史记》中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发明人工植桑养蚕的人,首倡文明婚姻礼俗,和黄帝一道开创了男耕女织的农耕文明。同时,她“以劳定国”“以死勤事”,以一个女政治家的角色辅佐黄帝定鼎中原、统一华夏,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女祖”。  2013年5月3日,董桥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牛昌民宅

  牛昌民宅位于西平县出山镇牛昌村,主体建筑是一栋座北朝南的砖木结构二层楼房,小灰瓦覆顶,饰有鸟兽、花卉等砖雕图案,形态逼真,生动活泼;转角处的飞檐,如鲲鹏展翅,轻盈舒展;四周的开窗,布局合理,精巧别致,体现了明清时期中原民居的建筑风格。樊金凤摄

苗塚遗址

苗塚遗址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苗塚遗址,位于西平县环城乡李庄杜村东北1500米处,西距京广铁路2000米,北距淤泥河1100米,海拔高度为56米。  从遗址上部地表所采集的文化遗物看,有新石器时期(龙山文化)、战国、汉代时期的生活器具残片和建筑材料残块。从采集到的文化遗物表明,苗塚遗址是一处上自新石器时期,下至汉代等不同时期的大型文化遗址。  该遗址为文物调查时发现,仅对其进行了钻探,文化层叠压共分4层。第一层为耕土层,土色为灰褐色,土质疏松,内含红烧土粒、灰粒等,厚10厘米~15厘米;第二层土色为深灰色,土质较硬,厚37厘米~45厘米,含大量陶片、灰粒及烧土块;第三层土色为灰黑色,土质疏松,厚60厘米~75厘米,内含大量陶片;第四层土色为浅灰色,土质松软,厚60厘米~80厘米,内含有陶片、灰粒、烧土块等。  从遗址上部地表采集到的遗物标本看,该遗址从上至下新石器文化、战国、汉代等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苗塚遗址所处地理位置,与东北相距8公里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上坡遗址、东北相距13公里的郾城郝家台遗址文化内涵相比较,这3处遗址所处年代基本相同。苗塚遗址的发现为研究豫南地区新石器时期文化提供了新的资料,并为夏商断代工程提供了科学依据。  苗塚遗址于1984年文物普查时发现。该遗址平面呈椭圆形,中部凸起,四面缓坡,高出周围地表2米左右,地表之上现为农耕地。该遗址1985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小孟庄遗址

小孟庄遗址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小孟庄遗址位于西平县师灵镇小孟庄村南。村庄将遗址覆压一部分,遗址距西平县城约20公里,北临西平故城,南为低洼地带杨庄滞洪区,海拔高度75.7米。遗址北高南低,北部最高点高出周边地表约3米。  从遗址表层所显露的文化遗物陶器残片及农民挖土时发现的文化遗物看,有商代及汉代文化遗物。据分析,遗址为商代居住址,同时埋藏有汉代墓葬。  从对遗址钻探情况及遗址上部表层采集的文化遗物陶器残片看,文化层厚0.9~1.6米,从上至下可分3层:第一层厚0.4米左右,土色为黄灰土,土质疏松,内含大量红烧土块、灰粒,偶尔发现有陶片;第二层为灰土,土质疏松,内含大量红烧土块、灰粒,厚0.5~1.2米,钻探时发现陶片明显多于第一层;第三层应为生土层,土色为黄棕色,土质较硬,呈颗粒状,距地表深1.1~1.8米左右。从陶器残片的陶质、陶色及纹饰分类,应为商代文化与汉代文化遗物。其中商代时期陶片纹饰主要为绳纹,并有少量的附加堆纹和旋纹;陶质夹沙陶多于泥质陶;陶色灰陶为主,深灰陶、棕褐陶、红陶均有发现。可辨器型为罐、鼎、大口尊等。汉代发现的主要是瓦、砖残块,单面满饰绳纹。  小孟庄遗址地处西平故城南端,东为传说中的黄帝之妻嫘祖墓地。此处从东南向西北呈浅丘陵状封土堆数个,上部均散落有大量早商时期陶片,下部内涵不详。小孟庄遗址是否是黄帝时期(龙山文化)文化居址,有望通过今后工作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  小孟庄遗址地处杨庄滞洪区北部边缘自然形成的岗地,遗址南部为农民耕作的农田,北部被村庄覆压,保存完好。2006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牛寨遗址

牛寨遗址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牛寨遗址位于西平县城北15公里处的宋集乡牛寨村,西距老洪庄约1200米,南距徐庄约900米,属西平县老王坡滞洪区边缘地带,海拔高度58.4米。遗址现为一突出地表缓坡土岗,最高点高出周围地面约2.5米。  从调查收集到的遗址地表遗物看,商代及汉代时期文化遗物均有,主要为生活器具残片和建筑材料残块等。遗址地处老王坡滞洪区边缘地带,上部淤积较厚。2005年秋成品油管道铺设时,至北向南在遗址上挖开一条2米宽的沟。从沟的侧壁看2.5米深皆为文化层,出土文化遗物为新石器文化新砦类型,下部堆积内涵不详,此处应为一处新石器文化遗址。  遗址只是进行了文物调查,从采集的器物标本器形及陶器组合种类看,与嵩山地区新石器文化及郾城郝家台遗址第五期有诸多相似之处,有些特征则接近二里头文化一期,时代大体相当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结合牛寨遗址所处地理位置,遗址东与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坡遗址相距10公里左右,北与郾城郝家台遗址相距约15公里。牛寨遗址所出土的文化遗物,与上坡遗址和郝家台遗址出土的文化遗物相比较,其3处遗址所处年代基本相同,属豫南地区新石器时期龙山至二里头文化居住遗址。牛寨遗址的发现与研究,丰富了豫南地区新石器时期文化内涵,并为夏商之间断代提供了科学依据。2008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冶炉城遗址

冶炉城遗址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冶炉城位于西平县城西南约37.5公里冶炉城村,为棠溪涧所环绕,面积约35万平方米。  据《读史方舆纪要》载:“冶炉城,在西平县城西七十五里,战国韩铸剑处,晋於此置铁官,唐元和十二年,李塑遗将破吴元济于嵖岈山,进取冶炉城,又破西平是也。”《汝宁府志》载:“冶炉城,在西平县城西七十五里棠溪旁,晋置铁官于此,址犹存。”两千多年来,冶炉城虽历经沧桑,城址早已废弃,但故城轮廓仍在。通过勘探得知,城内文化层一般厚度2.7米,内含陶片、红烧土块灰粒、石块等,从上部裸露文化遗物陶片看,陶片陶质以泥质陶为主,陶色以灰陶为主,纹饰均为绳纹,可辨器型有瓮、盆等。城墙周长1340米,城墙上宽18.5米,基宽255米,残高7.4米,仅存北城门,城门呈方形,宽21米。从城墙的剖面观察,城墙系人工夯筑,夯层厚50厘米、30厘米、20厘米、15厘米不等,圆形平夯,夯窝直径6~7厘米。在冶炉城址西约800米的九女山上,发现大面积的古代墓群,分布密集几乎无卧牛之地。从盗墓者遗弃的陶器残片看:该墓群的时代为战国至汉晋时期,与冶炉城古城建造及使用年代相吻合,应是冶炉城墓葬区。从冶炉城暴露遗迹及采集的文化遗物分析,城址的西部应是冶铁作坊区,东部应为居住区。  古冶炉城为战国铸剑之地,汉至晋于此均置铁官,实为当时重要的冶铁基地,历史上著名的棠溪、龙泉、干将、莫邪等名剑铸造于此。因此,做好对冶炉城的保护,将对我国古代的治金史、兵器史的研究发挥出重要的作用。198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耿庄遗址

耿庄遗址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耿庄遗址位于西平县重渠乡澍河坡村委耿组东,北临公路,西靠耿庄,东毗郭庄。  遗址东西长250米,南北宽190米,面积近5万平方米。遗址呈台阶状,最高处1.8米左右。从遗址东部与南部断壁观察,其上部20厘米为农耕土层,下部文化层厚2.5米以上,且扰乱少。遗迹多为灰坑,有椭圆形、圆形、袋状、锅底形4种,一般灰坑深1.2米。工作人员从遗址上采集的文化遗物有石器、陶器等。石器有石斧、石锛、石刀、石铲、石凿、石镞等,陶器有鼎、罐、盆、豆、钵、圈足盘、觚形器、甑、陶纺轮等。陶器的陶质以夹砂陶居多,泥质陶次之;陶色以灰陶居多,黑陶次之,少量的棕陶;陶器残片纹饰以蓝纹居多,方格纹、素面次之,少量的旋纹和附加堆纹。耿庄遗址内含龙山文化早、中、晚3个时期,遗迹、遗物较丰富,是豫南地区一处重要文化遗存,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目前保存基本完好。1986年,被河南省公布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小潘庄遗址

小潘庄遗址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小潘庄遗址位于西平县出山镇西北小潘庄村,距西平县城37公里。遗址位于青铜河上游两支流间台地上,面积469500平方米,海拔高度82.8米。遗址自南向北逐渐增高,省道S331线横穿遗址中部。  从遗址上部表层遗留的文化遗物看,北部为汉代时期文化堆积,其范围从小潘庄村向北300米,东西宽215米,向南汉代遗物逐渐消失。村庄南遗址表层露出的为夏至商文化遗物。修筑省道S331线时,两侧路沟断崖露出灰坑、井、瓮棺葬等文化遗迹。从出土遗物陶质、陶色、纹饰、器型看均为新石器文化类型。在遗址的西部,小潘庄西南发现了大量战国时期的文化遗物盆、罐等容器残片。以上这些文化遗物表明,小潘庄遗址是一处包涵上至夏商,下到汉代不同时期的大型文化遗址。  省道S331线高兰路修建时从遗址南部穿过,两侧取土沟断壁发现有最深1.5米的文化层堆积和部分遗迹。文化层从上至下可分三层。第一层为灰土层,在断壁同一平面分布较为普遍,厚0.35米~0.7米,土质疏松,内含红烧土粒、灰粒、料僵石粒等,此层出土陶片较为丰富;第二层为褐灰土,土质较硬,呈颗粒状,厚0.15米~0.25米,内含红烧土粒、灰粒、料僵石粒,出土陶片较少;第三层为褐土,土质较硬,呈颗粒状,含有少量的灰粒、红烧土粒,陶片只是偶尔发现。文化遗迹为井、灰坑、瓮棺葬。井的平面形状为圆形,直壁,填土为浅灰土,土质疏松,内含大量红烧土粒、灰粒及陶片。灰坑形状不甚规则,斜壁向下,底部不平,多为当时的取土坑形成。瓮棺葬只发现1座,为夹砂灰褐陶,外满饰粗蓝纹,方唇,折沿,圆底。从以上文化层和文化遗迹所采集陶片看,陶片陶质以夹砂陶居多,泥质陶次之;陶色以灰陶居多,深灰陶次之,少量的棕褐陶;陶片纹饰以蓝纹居多,素面次之,还有方格纹若干。可辨器形为罐、钵、甑、鼎等。另外,遗址表面采集有石斧、石镞、石锛等生产工具。从器形特征看,与新石器文化类型相似,属于早商文化范畴。以上文化遗物证明,该遗址是一处夏商至汉代的大型居住遗址。  小潘庄遗址处于伏牛山余脉浅山缓坡地带,文化层虽薄但扰乱甚少,包含物显示出典型的新石器文化特点,但又与新石器不同的是遗址中很少见到骨块和骨制生产工具和兵器。遗址反映了夏商时期山地文化向中原文化过渡期的特征,该遗址的研究对了解当时人类生产、生活、居住条件具有一定的意义,并为夏商断代工程研究提供了新的实物依据。该遗址为驻马店市首次发现的一级聚落遗址。  小潘庄遗址上部现为农田,2003年春修省道S331线高兰路时,道路从遗址上部穿过,两侧取土加高路基,对遗址本身略有破坏,其余遗址保存较好。2006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产业集聚区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产业集聚区特产大全